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52415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0.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Word文件下载.docx

《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Word文件下载.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Word文件下载.docx

变量,指随情境和个体而变化的现象。

变量分连续变量和类别变量两种。

04.实验研究要经历一系列步骤:

提出假设、使变量操作化、指定标准的程序、选择被试、检验结果的统计显著性、得出结论。

操作化,指将抽象的概念变成由某种行动或操作所界定的具体变量。

05.实验研究中,研究者改变情境的某些方面,检验这种操作对被试反应方式的影响,以评定因果关系。

实验者操作的变量称为自变量,实验者为检测操作效果而观察测量的被试反应即为因变量。

06.混淆变量,能够产生效应、并且其效应和自变量的效应相混淆的变量。

07.控制组,不接受实验的操作,代而经历一个中性的条件。

研究者常常进行“盲研究”,即被试不知道或意识不到研究的重要方面。

单盲研究,只有被试对研究的重要方面茫然无知;

双盲研究,被试和研究者一样都不清楚研究的重要方面。

08.实验研究的局限包括:

很难将复杂的现象带进实验室,存在外部效度(结果是否适用于实际世界)的问题,无视现象对个人的意义。

09.测量,是评估变量的具体方式。

好的测量必须既可信又有效。

信度,指一个测量产生一致结果的能力。

测量的效度,指评价测量想要测的结构的能力。

10.样本,是人群中的一个亚群体,它可能能够代表整个人群。

普遍性,指基于一个样本的研究发现是否可应用于研究者感兴趣的整个人群。

11.与实验研究不同,描述法不能清晰地揭示因果关系。

它描述业已存在的现象而不是操作变量以观察其效果。

描述法包括案例研究,自然观察,调查研究(问卷和访谈),相关法。

12.案例研究,是深入地观察一个被试或一小组被试。

自然观察,是在自然情景中深入地观察一个现象。

案例研究和自然观察,都容易受研究者的偏见的影响,研究者倾向于看到他们想看到的东西。

调查研究,采用问卷或访谈法,询问大量的代表性问题,通常是关于态度或行为。

13.心理学大致可以分为理论(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两大类。

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等属基础类。

教育、临床咨询、工业组织、消费、法律、健康、广告、人事、环境心理学等属应用类。

美国40年代70%的心理学博士从事实验心理学工作,而从80年代开始,心理学家专家大多在诊所、学校和企业当中工作。

第3章心理学的生理基础

01.思维、情感和行为等一切心理过程的生理基础是由数十亿的神经细胞的放电提供的。

神经元,或者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构成单位。

02.神经元的主要构造:

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

按功能性质区分,神经元有三类:

感觉经元将感觉信息从感觉受体传至中枢神经系统;

运动神经元将命令从大脑传至腺体和躯体肌肉;

中间神经元将神经元彼此连接起来。

03.神经元之间并不直接相连,中间存在小空隙,称为突触。

神经冲动传导过程中,突触发生为复杂的生理化学反应。

04.当神经元不放电时,“静息”状态被称为静息电位。

当受到其他神经元的激发时,神经元么去极化(细胞内电位负性减弱),要么过极化(细胞内部电位负性增强)。

当神经膜收到来自其他细胞的信号时表面电位的变化称为渐变电位。

如果去极化的渐变电位累积超过一定阈限,神经元开始放电。

这种动作电位导致神经递质及类似物质的释放。

这些化学信使由其他神经元的细胞膜受体接收,结果导致兴奋或抑制。

05.内分泌系统是一类无导管的腺体,它们通过分泌激素来控制各种躯体功能。

通过血液传送身的信息,内分泌系统是对神经系统细胞对细胞通讯的一种补充。

06.神经系统分为两大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CNS)和外周神经系统(PNS)。

07.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两大部分。

脑部分又分为脑干、小脑、前脑三部分。

脊髓主要作为中继站,将来自躯体各部分感觉神经元的信息中继到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并将指令传回肌肉和器官。

08.前脑由下丘脑、丘脑和大脑组成。

下丘脑参与调节多种行为,包括进食、睡眠、性活动和情绪体验等。

丘脑为感觉信息起中继站的服务作用。

大脑包括外面的一层大脑皮层,以及其它皮层结构。

这些皮层结构是边缘系统和基底神经节。

边缘系统结构参与情绪、动机、学习和记忆。

基地神经节结构参与控制运动。

09.大脑由左右两个大致对称的半球构成。

两半球是分开的结构,中间的胼胝体是两半球唯一的联结结构。

两个半球的表面外层就是大脑皮层。

人类皮层的皱折形成许多沟回和裂。

按照这些沟和裂,可把大脑皮层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

额叶的功能包括协调运动、注意、计划、社会技能、公德、抽象思维、记忆和人格方面;

顶叶对于听觉、语言非常重要;

枕叶是视觉专门区域;

颞叶参与的活动包括触觉、躯体空间和运动感觉。

割裂脑的研究揭示:

一些心理功能是单侧化的,即主要由一个半球处理。

10.外周神经系统由向中枢神经系统传送或接受信息的神经元组成。

外周神经系统可分为两类:

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

躯体神经系统由从皮肤、肌肉以及其它象眼睛等部位上的感受体接受信息的感觉神经元和指导骨骼肌行动的运动神经元构成。

自主神经系统控制象心跳、消化系统工作、呼吸等基本生命过程,它由两部分构成:

交感神经系统(面对威胁做反应时激活)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使躯体复原,以保持躯体的能源)。

11.环境和基因相互作用,对此心理学家刚刚有所了解。

对行为基因的研究表明,个体很多心理属性,如智力、人格等,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遗传的,也即是基因因素决定的。

第4章感觉和知觉

01.感觉指感觉器官收集有关环境的信息的过程。

知觉指大脑选择、组织和解释感觉的过程。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是我们常说的“五感”。

02.所有感觉道都符合下列三种基本原理:

1)生理和心理存在之间并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2)感和知觉是主动而非被动的过程;

3)感觉和知觉具有适应生存的意义。

03.感觉从环境刺激开始,所有感觉系统都有专门分化的细胞:

受体,它们对环境刺激作出应,一般在相邻的感觉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

这个过程称为转换。

04.要使观察者知觉到一个刺激,刺激必须具备必要的物理能量,这种最小物理能量称为绝对阈限。

信号侦察论认为,侦察刺激的能力不仅依赖刺激的特点(比如强度),也有赖于观察者的特点。

检测信号有一个反映观察者反应偏差的决策过程:

没有把握时如何报告检测到刺激。

05.辨别两种刺激之间的差异,要求两刺激强度有最小差异量,这就是差别阈限(最小可觉差,jnd)。

韦伯定律指出,不管两个刺激有多重,差别阈限是两个刺激之间的一种定比关系。

费希纳定律认为,刺激主观感觉量物理客观量的对数函数成正比。

斯蒂文思采用数量估计法,提出了幂定律:

心理量随刺激量的乘方函数而变化,即感觉到的大小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

06.感觉适应,是感觉系统对连续无变化的刺激反应减少的倾向。

07.眼睛对称之为光的一小部分电磁波敏感。

光线通过角膜、瞳孔和晶体聚焦到视网膜上。

视网膜上有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对光线非常敏感,允许昏暗光线下的视觉;

视锥细胞对特定波长的光波特别敏感,产生心理学的色彩体验。

视锥细胞集中在网膜中心地带的中央窝。

神经节细胞有感受野,即某个神经元的反应区域。

特征觉察器,是枕叶皮层中的专门细胞,只有当感受野中的刺激符合特定的模式或定向,诸如竖条或横条时,细胞才反应。

08.色觉刺激有三个物理属性:

波长(频率)、光波强度、光波的纯度。

对应的心理属性有:

色调、亮度和饱和度。

09.视觉适应,有暗适应和明适应两种。

两种适应的生理过程不同,主要是视杆和视锥细胞参与作用不同。

10.Yang_Helmholtz或三原色理论提出,眼睛有三种受体,分别对红、绿、蓝三色敏感。

拮抗理论则认为存在三个颜色相对的子系统:

蓝-黄系统、红-绿系统、黑-白系统。

系统中的一个成分疲劳时,另一个成分的作用就相对突出,因而产生颜色后效。

某个系统受损时,就会成对地失去颜色觉察能力,如红绿色盲。

11.当物体导致空气震荡时就产生了听觉。

耳,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大部分。

声音通过耳道到达耳膜而得到放大;

附于基底膜的毛细胞,通过充满液体的耳蜗震荡,将声音转化为听神经的动作电位,然后向大脑传送。

12.听觉刺激有三个物理属性:

频率、振幅和纯性;

相应心理属性为音调、音响和音色。

13.有两种一度被认为相互对立的听觉理论:

地点说和频率说。

地点说强调基底膜不同部位对不同的频率作出反应,似能很好地解释高频声音。

频率说则认为基底膜的震荡频率反映了声音的频率,能很好地解释低频声音。

两种理论都认为声音响度反映为放电的神经元的数目。

14.除了视觉和听觉之外,其他感觉还有:

嗅觉、味觉、肤觉、动觉、平衡觉等。

其中肤觉又可分为触觉、痛觉、温觉与热觉。

15.嗅觉刺激是物质散发在空气中的看不见的分子。

空气进入鼻腔,流向嗅膜,嗅膜上有成百上千的各种受体,对各种分子作出反应,产生复杂的嗅觉。

嗅觉受体细胞的轴突构成嗅神经,它把信息传导到额叶下的嗅球和额叶深部的感受区。

16.味觉,对可溶于唾液的分子敏感。

但是,实际中的味觉很多是由嗅觉引起的。

味觉产生于舌部和整个口腔的味蕾。

17.肤觉的感觉信息经过丘脑,传向大脑的主要触觉中心:

躯体感觉皮层。

该皮层与躯体表面的对应关系犹如一张躯体图。

18.痛觉很大程度上受信念、期望和情绪状态的影响。

控制阀理论认为,疼痛体验手神经纤维的影响,神经纤维能关闭疼痛的阀门,阻断来自其它纤维的信息通过。

痛觉反应比较复杂:

有时没有痛觉刺激,但有疼的感觉,如幽灵痛;

有时有痛觉刺激,但没有痛的感觉。

19.本体感觉是对躯体位置和运动的感觉。

动觉觉察身体位置和运动,并自动协调肌肉的运动。

平衡觉根据对重力和运动的感觉提供躯体在空间中的位置信息。

20.知觉的最大特点是组织和解释。

知觉组织,涉及形状、深度知觉,知觉常性。

形状知觉指将感觉组织成有意义的型或模式。

深度知觉是按三维组织知觉。

知觉常性指将不断变化的感觉组织为大小、形状和颜色等相对稳定的知觉。

21.形状知觉的原理包括Gestalt的几条原理:

图形和背景、相似性、接近性、良好连续性、简洁性和完整性。

深度知觉将两维的视网膜形象组织成三维的世界,主要通过双眼和单眼视觉线索。

大小和颜色常性指知觉到不变的大小和颜色,虽然视网膜上的形象在变化。

由于组织特性,知觉者容易产生错觉。

错觉是知觉经验与引起知觉的刺激特征之间不一致的现象。

有些错觉好象是天生的,有些错觉则倚赖于文化和经验。

22.知觉解释,是对感觉经验赋予意义。

知觉解释依赖于感觉和记忆的结合,因为大脑以过去的经验来解释当前的感觉。

知觉不是完全天生的,也不是完全后天习得。

23.自下而上加工,指从下层开始加工原始的感觉材料,再向大脑供给。

如特征觉察器的发现就证明我们是将刺激分解为成分进行分析的。

自上而下加工,从上层开始,从观察者的期望和知识开始加工。

Gestalt就强调我们是感受整个刺激而不是刺激的组成成分。

事实上,知觉过程往往是同时从两个方向上开始的。

环境体验所塑造的知觉解释倾向或知觉期望,称为知觉定势。

知觉定势包括当前上下文情景和持续的知识结构(图式)两个方面。

第5章学习

01.学习,是因为经验而使有机体的反应方式产生持久的改变。

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的基础。

02.条件作用是行为主义研究的一类学习。

经典条件作用,指环境刺激导致有机体反应的产生。

先天反射是一种无条件反射。

能产生无条件反射反应的刺激称为无条件刺激(UCS)。

无条件反应(UR)是无须学习的反应。

条件反应(CR)是习得反应。

条件刺激(CS)是有机体学会与无条件刺激联系起来的刺激。

03.Thorndike的效果律指出,动物的行为倾向有赖于该行为对环境的效果。

Skinner将这个观念发展为操作条件作用。

操作,是自发的而非诱发的行为。

如果行为后果增加了行为反应的概率,那么这种后果称为强化。

强化物,就是有机体反应之后出现的环境后果。

04.正强化,是提供奖赏以使行为更加可能出现的过程。

负强化,是终止一个反面刺激(负强化物)以使行为更加可能出现的过程。

惩罚,将减少行为出现的概率。

05.强化有连续强化和间断强化之分。

间断强化又分固定比例和变化比例、固定间隔和变化间隔等方式。

这些不同方式的作用不同。

06.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条件作用,都有泛化、分化和消退等现象。

07.行为塑造和行为矫正,都是操作条件作用理论的具体应用。

行为塑造,主要应用了把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逐步及时地给予强化的思想。

08.完形心理学反对Thorndike的“尝试-错误”假说,认为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即对情境中各种成分之间关系的理解。

09.认知-社会理论指出,认知在环境和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很多学习是社会性的。

Tolman的实验说明,大鼠对其所处的环境形成了认知地图,认知地图能说明潜伏学习的机制。

所谓潜伏学习,是已经出现,但还没有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学习。

10.认知-社会理论指出,对行为结果的期望或期待对行为的影响很大。

控制源,指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能不能带来他们期待的结果所持的一种总体的期望。

习得性无助,指预期自己不能逃避不利的事情,以及由此引起的学习和动机上的不足。

解释风格,指对不利事件的理解方式。

悲观型解释风格的人,把不利事情看成是内在、稳定和全面的。

11.心理学家研究了集中社会学习(社会交往中直接发生的学习),其中包括观察学习(通过观察其他人的行为而进行学习)和监护(直接指导)。

人们重复榜样的行为这样一种观察学习称为示范作用。

替代性条件作用,指人们通过观察在其他人身上的反应来了解一种行为的后果。

第6章记忆

01.当代认知观点把记忆看成一系列彼此区别,但又相互依赖的记忆系统。

这种看法符合神经系统模块化的概念。

记忆一般可分为感觉登记、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子系统。

02.在信息加工模型中,感觉登记,指知觉的刺激消失之后保留非常短暂(不到1秒)的心理表征(表象,声音等)。

心理表征,是刺激或一类刺激的内在模型。

03.短时记忆(STM)通常只将信息保留大约20-30秒,但通过复述(以便一遍一遍地重复信息),信息可以保留更长的时间。

这种复述,只是将信息维持在短时记忆中,被称之为维持性复述;

而精确性复述,则涉及信息的意义,便于将信息存储到长时记忆中去。

组块,是短时记忆中另一种控制信息的方式,即将片段的信息组成大的单位或块。

04.短时记忆的特点:

主动;

容易提取;

储存顺序与呈现顺序相同;

容量有限(神秘的七)。

05.要想把信息存下来长期使用,就必须对其进行编码,变成能够存进记忆并能够从记忆中提取出来的代码或表征形式。

长时记忆(LTM)也称永久记忆,它的特点是保持的容量和时间趋于无限。

06.外显记忆,是对事实和事件有意识的记忆,它包括两种:

语义记忆和情节记忆。

语义记忆指一般的世界知识或事实的记忆;

情节记忆指个人体验到的特定情节或事件的记忆。

研究表明,大脑当中的海马结构和相邻的皮层组织对外显记忆至关重要。

07.内隐记忆,是不能进入心灵意识,但可以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记忆。

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内隐记忆是程序性记忆,也即“如何做”这一类程序或技能知识。

另一种内隐记忆出现于“启动效应”的研究之中,即:

前面接触的相同或类似信息,促进某个具体信息的加工。

08.关联网络,是长时记忆存储信息的一种方式,其中的信息彼此联系在一起。

网络中的一件信息称为一个节点。

扩散激活理论认为,网络中一个节点的激活,引发激活了密切相关的的节点,致使它们更容易进入意识。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也可以按层级理论归成类或子类。

09.记忆也可以按图式进行组织,使得环境相对更可预测。

图式既影响编码,又影响提取。

回忆是一个构造或重新构造的过程,其中要用业已存在的图式去帮助重建一个事件的心理表征。

文化影响人们储存、提取和操作信息的心理方式。

10.从长时记忆中找到信息,称为提取。

回忆,是即刻从长时记忆中提取材料;

再认,指清楚地了解某些事物原先是否遇到或学习过。

11.遗忘,不能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其原因包括:

记忆痕迹衰退,干扰,压抑(动机情绪)。

确知长时记忆中有某种信息,但情急之中却想不起来,这被称为舌尖现象(TOT)。

12.业已存在的旧信息影响到新信息的提取,这被称为前摄抑制;

新信息干扰旧信息的提取,被称为倒摄抑制。

13.记忆的信息加工观点将心理比做电脑。

但是电脑没有情绪、动机、意识和文化。

而且,基于词表、无意义音节的实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外部效度和通用性。

14.在信息的编码、储存、提取各阶段,都可以应用很多改善和促进记忆的方法。

第7章思维与语言

01.思维,指对事物进行心理表征,并且对这些表征进行心理操作。

02.概念,是一类具有共同属性的客体、观念或事件的心理表征。

将看起来相等的客体或概念组合在一起,排除其它不同的客体或概念的过程称为类化(归类)。

有研究表明,人们归类时更多依赖原型(某个类别特别好的或典型的样例)而非定义性特征。

03.命题,是能独立出现、能辩真伪的最小意义单位。

04.推理,指人们生成和评价逻辑论点的过程。

大致有三种推理:

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启发式推理,它们分别按照逻辑程式原则、概率原则和经验法则进行。

演绎推理只要前提正确,就能按逻辑一步一步得出结论。

归纳推理是依据概率论,从具体的观察中得出命题。

启发式推理,不按一定程序,而是凭个人经验和悟性进行。

05.问题解决,是将一种情境转换为另一种符合某种目的的情境的过程。

问题解决策略,是指导解决问题的技巧。

06.决策,是人们权衡不同选择的利弊以便做出抉择的过程。

理性决策,必须综合评价不同意向的价值和可能性,即所谓的期望效用。

07.人类思维过程并非完美无缺。

表征性启发和便捷性启发(两种认知捷径或经验法则)可能导致信息加工中出错。

表征性启发,指一个客体与原型的相似性。

便捷性启发,根据能意识得到的内容下判断。

验证性偏见,即人们对业已相信的东西深信不疑,并且寻求确认的倾向;

功能性固着,指当人心中对一个客体有一种固定功能理解之后,忽略其它可能的功能的倾向。

这两种倾向也会导致思维差错。

08.平行分布加工(PDP)模型提出,许许多多的认知过程是同时出现的(平行),而且是弥散(分布)于整个相互作用的神经加工单元网络。

该模型的最大特点是弱化了心理计算机模型的系列加工方式的重要性。

09.语言,是符号、声音、意义,以及它们结合规则所构成的一个系统,它是人类沟通的主要形式。

声音的基本单位是音素。

词素则是意义的基本单位。

语法,指帮助生成可以接受的语言表达方式,确认不可接受的表达方式的系统。

按照Whorf的假说,语言塑造思维。

但是,更为常见的可能是思维塑造语言,而且,将思维和语言分开也很难,因为思维无处不用词语。

10.Chomsky区分出两种语言结构:

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表层结构是语词组合成句子的特定方式;

深层结构是内含的意义。

转换语法,试图界定人们用于将表层结构转换为深层结构或相反的规则。

Chomsky提出了先天语言获得装置(LAD),以解释儿童学习语言的能力;

Skinner和行为主义者相反,强调的是强化原理。

Chomsky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的,大脑的构造使得语言学习容易许多。

11.不同文化下,儿童经历类似的语言发展阶段:

咿呀学语、单字语句、电报码语句和语法语句几个阶段。

但是,个体语言发展的时间和阶段同时依赖于天性和培养。

12.非言语沟通包括躯体语言,姿势,物理距离,语调,面部表情,甚至触觉和味觉。

13.黑猩猩是否能使用语言?

对此研究者看法不一,就象人们对电脑是否能“思维”存有争议一样。

我也来说两句查看全部回复

最新回复

007(2008-7-0320:

50:

17)

第8章智力

01.智力,是在学习、问题解决以及实现个人或文化认为有价值目标中的应用。

智力可分为多个层面,智力总是有一定功能,智力的定义在不同文化有些差别。

有些智力方面,诸如心理快捷性,是普遍而统一的,其它一些方面则有赖于特定社会的适应任务。

02.智力,可以分为实际能力和潜在能力两种,又称为成就和性向。

相应就有成就测验和性向测验。

03.智力测验,是经过专门设计的一种心理测量工具,用来评估一个个体相对于人群中其他人而言认知能力的高低。

现代IQ测验的鼻祖是Binet,他为了确认迟钝儿童这一特定任务而开创了智力测验。

Binet提出了心理年龄(MA)的概念,即儿童达到某个特定分数预期的平均年龄。

04.智商(IQ),是表示一个人智力能力的分数,它允许与其他人进行比较。

智商的计算,最早是用心理年龄除以生理年龄再乘以100。

05.Wechsler放弃了心理年龄的概念,用概率分布,计算个体相对于同龄伙伴的位置来表示智商(离差智商)。

Wechsler量表(WAIS-R以及儿童用的WISC-R)包括六个言语测验和五个非言语操作测验。

06.智力测验能很好第预测学术成就,它们也能预测职业上的成功。

批评者认为,智力测验缺乏理论基础,存在文化偏见,不能包容其他类型的智力。

07.智力理论大致可分为三类:

心理测量观点、多重智力观点、认知发展观点。

08.心理测量观点,以心理测量统计分析的经验发现为出发点,提出智力的成分和结构。

心理测量主要工具是因素分析,这种统计技术用来从大量不同测量中找到共同因素。

Spearman的双因素理论区分出一般因素(或一般能力)和特殊因素(或特殊能力)。

心理测量观点对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