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社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精典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52534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书社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精典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岳麓书社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精典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岳麓书社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精典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岳麓书社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精典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岳麓书社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精典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岳麓书社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精典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岳麓书社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精典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岳麓书社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精典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岳麓书社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精典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岳麓书社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精典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书社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精典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岳麓书社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精典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一起,连续发起五次大规模战役,五战五捷。

英雄人物:

在上甘岭战役中用胸膛堵住敌人机枪口,用生命掩护部队完成收复高地的黄继光;

为了不暴露目标,被烈火烧死的邱少云;

冒着-20度严寒跳入冰窟救出落水的朝鲜少年,自己不幸牺牲的罗盛教(他们发扬了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1、1953年7月,朝鲜和中国的代表同美方代表在板门店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

抗美援朝战争的取得胜利

2、意义: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也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第3课 土地改革与国民经济的恢复

一、彻底改革土地制度

1、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

①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②土改总政策是:

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③基本内容:

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和财产,分配给农民。

④意义:

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进一步巩固了新中国的政权。

三、国民经济的恢复

①背景:

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原因:

帝国主义的掠夺、国民党反动派的搜刮和长期战乱)。

②采取的重要措施: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打击投机倒把,稳定物价;

统一财政,实现国家财政收支平衡;

合理调整现有工商业;

大量节减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等。

③结果:

到1952年底,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

第4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一、“一五”计划的实施

1、背景:

国家经济的恢复为国家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提供了可能。

1953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其主体就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2、从1953年开始,国家借鉴苏联经验,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基本任务: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3、成就:

①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②武汉长江大桥③沈阳飞机制造厂④鞍山钢铁公司⑤新藏、康藏、青藏公路⑥南昌飞机制造厂⑦克拉玛依油田。

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

通过一五计划,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也为以后的国家经济建设积累了经验。

第5课三大改造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

1、1953年,党和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的主要任务,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农业合作社和手工业合作社的形式,引导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走集体化道路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公私合营

1、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公私合营,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

三、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1、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经济成分为国家的主体经济成分,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建立,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09中考已考)

第6课新中国的政治制度建设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⑴制定宪法: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它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宪法贯穿着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基础。

⑵第一届全国人大选举毛泽东为国家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经毛泽东提名,决定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人民政协代行人大的职能。

1954年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一次会议召开。

会议决定,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已经结束。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1982年又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①民族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

②管理: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由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

⒉各民族共同繁荣:

①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各族人民先后跨入社会主义社会。

②在经济文化发展方面:

实行因地制宜、放宽政策、搞活经济的方针,给予人力、物力、财力支持。

第7课 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外交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⒈新中国成立后的国际形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采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等手段,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⒉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愿意与遵守平等互利及相互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

在建国的第一年里,新中国就与苏联,印度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①1953年底,周恩来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

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应邀访问了印度和缅甸,中、印、缅三国总理发表声明,共同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②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获得了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赞同,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二、中国出席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⒈日内瓦会议:

1954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了日内瓦会议,这是中国政府代表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在世界外交舞台亮相,并对会议做出了积极贡献。

⒉万隆会议(亚非会议):

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会议。

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内容:

讨论亚非主权国家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的发展问题。

中国派出了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出席会议。

周恩来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及与会国之间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和分歧,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亚非会议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了解和友谊。

会后,我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第8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

一、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①大跃进:

是以追求建设的高速度为目标,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运动。

口号:

“以钢为纲,全面跃进”。

结果:

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

特点:

“一大二公”,政社合一。

严重脱离了农村生产力水平,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错误,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

(原因还有:

三年自然灾害和苏联背信弃义的行为)

⑵失误原因:

违背客观经济规律;

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

对国情没有认识清楚;

急于求成。

⑶教训:

正确认识国情,实事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⑷左倾错误的纠正:

①对国民经济实行全面调整。

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于1961年初开始实施。

②结果:

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呈现出物价稳定、市场繁荣的新面貌。

二“文化大革命”

1、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为此,他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导火线:

1965年11月,姚文元发表文章点名批判吴晗历史剧《海瑞罢官》是“一株毒草”。

2、国家主席刘少奇被污蔑为“叛徒、内奸、工贼”,遭受了残酷迫害,成为“文化大革命”中最大冤案。

3.“二月抗争”主要人物:

谭震林、陈毅、叶剑英、徐向前、李先念

4、陈伯达、江青、康生、张春桥等人组成的中央文革小组,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实际指挥部。

江青、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被称“四人帮”。

5、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

清明节时,北京群众举行追悼周总理的“四五运动”。

这一运动为后来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

1976年7月6日,朱德逝世。

1976年9月,毛泽东与世长辞,全国人民无限悲痛。

江青反革命集团加紧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

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采取果断措施,将“四人帮”隔离审查,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这场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标志文化大革命结束。

6、九一三事件;

1971年9月13日,林彪乘坐的飞机机毁人亡,这就是“九一三事件”林彪集团随之被彻底粉碎

7、评价①、性质: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②、危害: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同虚设,全国公安、检查和司法机关遭到冲击,无政府主义泛滥。

第9课建设成就与科学进步

一、经济建设成就

1、1957—1978年党领导全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尽管发生了严重失误,但仍取得了重大成就①大庆油田②大港油田③胜利油田④南京长江大桥⑤武汉钢铁公司⑥第二汽车制造厂⑦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⑧刘家峡水电站⑨第一枚自制导弹成功发射⑩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⑪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⑫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⑬第一台大型显微镜试制成功等)。

P45.

三、“两弹一星”

1、①新中国成立后,经过钱学森、邓稼先等努力下;

②1960年11月成功发射自制的第一枚近程导弹“东风一号”它是我国东风导弹家族的最早成员;

③1964年10月16日15时整,我国西部罗泊荒漠上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④1967年6月,我国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

⑤1970年4月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⑥1975年成功发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

后来,钱学森、邓稼先被党和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P47。

三、青蒿素与“东方魔稻”

1、①1972年,屠呦呦等研究人员在青蒿中成功提取到一种无色结晶体,并将其命名为青蒿素。

青蒿素具有“高效、速效、低毒”等优点,可以有效治疗各型疟疾。

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②1976年,一种新型水稻在湖南培育推广,这就是袁隆平培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西方世界称为“东方魔稻”,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第10课艰苦创业与一心奉献的时代精神

中共“八大”(1956)后的十年,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10年。

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了许多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的英雄模范人物:

“铁人”王进喜、解放军好战士雷锋、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他们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事迹,激励着人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第11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恢复联合国席位

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美国极力阻挠中国在联合国席位的恢复。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

⒉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提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代表,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跨过大洋的握手

⒈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同毛泽东会见,与周恩来会谈。

后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美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⒉1978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发表,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三、“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①建立和发展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关系,是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中国20世纪70年代外交工作取得的突出成绩。

1976年,一条被非洲人民誉为“自由之路”的东非交通动脉---坦赞铁路胜利通车,它是中国和广大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友谊的见证。

②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应邀访问中国,中日两国政府签署联合声明,宣布建立外交关系。

第12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由于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使得拨乱反正工作遇到严重障碍。

邓小平支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出要完整、准确地对待毛泽东思想。

这场讨论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形成了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实现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奠定了思想基础。

2、1978年,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中,邓小平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实际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978年12月底,北京。

4、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①思想路线:

全会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政治路线:

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策;

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

③领导路线: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⒋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在面临向何处去的关键历史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二、小岗村的创举:

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1978年12月的一个晚上,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做出了一个大胆的举动---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开始了自己新的劳动之路。

之后,包产到户逐步完善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到1983年,已经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推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了农业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3、乡镇企业的崛起: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各地办起了大批乡镇企业,改变了农村单一的产业结构,推动了城镇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第13课改革的不断深化

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就开始了。

随着党的工作中心的转移,这一改革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在全国逐步开展起来。

2、①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着重阐明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宏伟目标和基本政策,为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②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进行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强企业责任制,将企业推向市场。

目标:

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效益。

作用:

这些改革增强了国有企业的活力,提高了企业的效益。

二、南方吹来的风:

1、1992年初,邓小平到南方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就改革开放的一系列问题发表谈话。

3、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深刻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基本经验,明确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认识问题,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1987年,第十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系统的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2、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四大”在北京召开,大会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1993年11月,党中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实用主义经济体制,就是要是市场经济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4、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第14课对外开放格局的新局面

一、对外开放的窗口

2、1、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兴建经济特区成为一个重大的突破。

1980年,党中央和国务院正式决定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深圳尤为典型)。

经济特区是我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的特殊区域,在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

作用和影响:

有力地促进了对外开放,促进了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二、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1、(1984年)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

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

3、(1985年)三个经济开放区: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

4、1988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设立海南省和建立海南岛经济特区的决定。

海南岛成为继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之后建立的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3、20世纪90年代,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的长江沿岸城市,开放逐渐向内地。

5、改革开放30多年新格局: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6、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①2001年世贸组织多哈会议批准中国加入。

②加入世贸组织,将进一步推进我国经济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

这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第15课国计民生的改善

一、国民经济高速增长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呈现出快速、稳定增长的势头,大大缩小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1997年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7位。

2、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作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体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第一步:

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

到20世纪末,是国民生产总值在增长一倍,人民胜过达到小康水平

前两步已经基本实现

第三步:

世道21世纪中叶,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是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3、1978--2000年我国主要建设成就:

①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②大亚湾核电站③黄河小浪底工程④京九铁路⑤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⑥南疆铁路⑦上海宝山钢铁公司⑧秦山核电站⑨银河巨型计算机⑩羊八井地热试验电站⑪北京燕山石化总厂⑫扬子、大庆、齐鲁30万吨乙烯工程⑬山西安太堡露天煤矿

二、社会生活日新月异

1、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商品极大丰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前,人们购买服装的标准是实用,服装样式千篇一律。

改革开放后,服装的面料、花色、款色逐渐多样化。

新中国成立时期,大部分家庭的饮食结构仍然单一。

改革开放后,食品日益丰足,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居住条件环境大大改观。

交通运输网日益完善。

消费不断提高,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充实。

第16课“一国两制”与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⒈一国两制的构想与实践:

⑴构想:

1984年,邓小平正式提出用“一国两制”解决台湾和香港问题,后得到在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国策,正式成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国策。

2、“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主要包括:

一个中国和两制并存,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长期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并高度自治。

“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找到了一个最适合我国当前状况的统一方式。

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1984年12月,中英两国在北京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0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并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1997年7月1日零时整,五星红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香港回归祖国。

2、1987年4月,中葡两国在北京就澳门问题正式签署联合声明。

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3、港澳回归意义:

香港、澳门的回归洗雪了一个多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