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第讲.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529634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8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设计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第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创新设计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第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创新设计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第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创新设计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第讲.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创新设计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第讲.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创新设计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第讲.ppt_第6页
第6页 / 共63页
创新设计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第讲.ppt_第7页
第7页 / 共63页
创新设计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第讲.ppt_第8页
第8页 / 共63页
创新设计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第讲.ppt_第9页
第9页 / 共63页
创新设计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第讲.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63页
创新设计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第讲.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63页
创新设计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第讲.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63页
创新设计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第讲.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63页
创新设计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第讲.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63页
创新设计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第讲.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63页
创新设计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第讲.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63页
创新设计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第讲.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63页
创新设计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第讲.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63页
创新设计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第讲.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63页
创新设计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第讲.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63页
亲,该文档总共6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创新设计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第讲.ppt

《创新设计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第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设计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第讲.ppt(6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创新设计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第讲.ppt

第9讲中国近代文明的新发展与近代化的曲折前进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前,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的成立(19191949年)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无产阶级及其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

一、政治上: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中国共产党诞生后,逐渐走向成熟,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基本上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国共两党的关系影响了中国的政局。

1.兴起五四运动、中共诞生

(1)五四运动:

这是一场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2)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

中国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2.发展国民大革命

(1)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在革命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民大革命在全国蓬勃开展起来。

(2)国民大革命: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破裂。

3.发展国共十年对峙

(1)新道路的开辟:

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中共逐渐走向成熟。

(2)日本侵华: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三省,扶植伪满洲国政权,继而向华北进犯,中华民族面临严重民族危机。

4.高潮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1)抗日战争:

日本侵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全民族抗战开始;两个战场同时存在,经过防御、相持、反攻,最后取得胜利;抗日战争是100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2)解放战争:

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两种命运的抉择:

和平与内战、民主与独裁。

中国共产党为和平民主而斗争,参加重庆谈判、召开政协会议。

1946年夏,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爆发;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挺进中原,开始反攻;19481949年初,解放军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决战胜利;1949年4月,渡江战役爆发,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被推翻。

5.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举行。

(2)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二、经济上: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民族工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继续曲折发展,在国民政府统治初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遭到了摧残,濒临破产。

1.国民经济的“黄金时期”: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南京国民政府实现基本统一并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国民经济获得较快发展,为抗战胜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2.民族资本的萎缩:

抗战时期,由于日军的毁坏和吞并、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和官僚资本的压榨,中国民族工业日趋萎缩。

3.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在美国经济侵略和官僚资本的双重压榨下而陷入绝境。

三、思想上:

近代后期思想领域的新成果,近代中国继续向西方学习,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宣传的主流,并与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毛泽东思想形成,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1.新三民主义:

1924年,国民党“一大”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国民大革命开展起来。

2.毛泽东思想

(1)国民大革命时期:

毛泽东撰写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等文章,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3)抗日战争时期:

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标志毛泽东思想成熟;1945年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4)作用: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成为中国革命胜利的保证,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社会生活上:

近代后期的社会生活,在国民政府统治初期,物质生活、交通通讯事业、影视事业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发展迟缓。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19271937年)中国的航空业起步;报刊业获得发展;影视业发展。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和风俗发生重大变化。

通史整合,主题一五四运动后中国社会思潮的多元化,视角1从社会进步角度考查三民主义的发展,【考题1】(2014课标全国,29)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

“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

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

”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审题定位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与三民主义,辨析选项据题干时间“1926年”及报纸观点评论可知,各界军阀标榜的主义都体现了爱民、民权、人权等内容,可知民主思想已经成为潮流,故选C项。

据史实可知各界军阀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A项错误;军阀自保凭借的是武力,宣传主义仅是为了迎合社会民众需求,以粉饰名声减少矛盾,B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对三民主义的理解,D项错误。

答案C,视角2从发展的观点考查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指导思想,【考题2】(2014海南单科,18)周恩来曾回忆说:

“讲到中国革命的性质,今天似乎是老生常谈了可是在六大(1928年)时,这却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当时无论从莫斯科中山大学或从西欧回来的同志又都轻视理论,所以对革命的性质问题搞不清。

”这表明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A.尚未确立明确的革命目标B.受到共产国际的强烈影响C.正确认识到农村根据地的地位D.已逐渐克服教条主义倾向,审题定位近代中国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解题关键据题干材料中“从莫斯科中心大学或从西欧回来”“轻视理论”“革命的性质问题搞不清”等信息,说明当时中共受共产国际影响较深,B项正确。

答案B,【拓展延伸】国民大革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与三民主义两大社会思潮,

(1)国民革命运动时期中国同时存在马克思主义和三民主两大革命指导思想,这一局面是由当时中国的国情和国共两党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使中国民主革命肩负着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革命的主要动力。

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孙中山实现了由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伟大转变,继续肩负民主革命的领导重任。

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中共成立,事实上为中国人民选择了一条新的革命道路。

由于国内反动势力强大,在共产国际支持下,国共两党实现合作,共同领导中国革命。

(2)虽然两个主义并存,但当时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其原因有:

新三民主义不仅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也代表工人、农民的利益,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原则基本一致,成为各阶层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和旗帜。

中共处于幼年时期,无产阶级力量相对较小。

国民党的力量和影响比共产党大。

主题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华民族的探索历程,视角1创设情境考查民主革命时期的时代特征,【考题3】(2015课标全国,29)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

“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

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

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

”这一时局出现在()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B.义和团运动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审题定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北洋军阀割据混战,解题关键本题关键信息是“皖直交斗”。

材料“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

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

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反映了当时中国处在大分裂时期,皖系军阀和直系军阀混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局面出现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视角2从民族和国家利益角度考查民主革命时期各党派、各阶层的主张及策略,【考题4】(2015课标全国,30)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

它反映了国民政府()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审题定位抗日战争国民政府的持久防御作战,调动知识本题关键信息是“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这一时期是在全民族抗战开始之前。

由材料中国民政府构筑的防御要塞区域来看,主要在战略要地和重要城市以及交通线布置防御工事,结合这一时期日本侵华加剧,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背景,这样的布置实质上反映了国民政府为抗战作准备及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故选B项。

答案B,【拓展延伸】多视角看待近代中国梦的内涵追求独立、富强的历程,

(1)从国家关系的角度:

是反侵略、求独立的过程,列强侵略中国,把中国逐步地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抗争,最终结束了屈辱历史,实现了民族独立。

(革命史观),

(2)从政治的角度:

是反专制、求民主的过程,中国人民反抗专制统治(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追求建立民主政体,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这一愿望。

(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3)从经济的角度:

是反压迫、求发展的过程,中国民族工业外受西方资本主义的压迫,内受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和剥削,生存环境恶劣,发展缓慢,民族资产阶级能够成为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旧民主主义革命)和同盟军(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根本上说是为民族资本主义争取独立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主题三近代后期民族工业发展与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视角1创设情境考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曲折发展,【考题5】(2015四川文综,7)1935年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的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明确了“建设国民经济,必须为全盘之统制”的政策。

该政策()受国家干预经济思潮影响消除了列强经济压迫有利于构建战时经济体制遏制了官僚资本势力A.B.C.D.,审题定位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辨析选项据题干中“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说明国民政府制定出了对国民经济建设进行计划指导的政策,这与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相符合,正确;1935年的中国仍然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依然处于列强的压迫之下,故错误;面对日本的侵略,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国民政府加强对经济的管制,有利于对即将到来的全面抗战进行战时经济体制的建立,故正确;国民政府加强对经济的管制,导致官僚资本的膨胀,故错误,A项正确。

答案A,视角2从社会史观角度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考题6】(2014福建文综,15)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

其社会原因是()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B.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D.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审题定位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服饰的变化,辨析选项据材料“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时间,可以判断中华民国建立推动人们审美观念变化,旗袍由宽松肥大演变到合身适体,故选B项。

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A项错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近代中国还没有城市化,C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不属于社会原因。

答案B,【拓展延伸】多角度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1)四个时间点:

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

(2)变迁原因:

“欧风美雨”的影响;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先进文化;建国后党和政府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经济发展是生活变迁的根本原因。

(3)变迁规律:

随着近现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而变化;变化趋势呈现出由闭关自守到面向世界、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特点;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并逐渐融合,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

(4)变迁影响:

政治上,有利于反封建斗争特别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经济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和工业化的发展;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解放思想。

总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推动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5)史观整合:

运用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生活史观整合西方文明在与中国衣、食、住、行、通讯、习俗等各方面碰撞融合中的变迁。

模块链接,主题四从政治、经济、思想、教育等角度全面理解近代的“中国梦”,【考题7】(2012福建文综,38)(节选)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艰辛探索,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初期,陈嘉庚说:

“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

黄炎培也说:

“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曰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材料二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

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

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3月)

(1)据材料一概括两人共同的救国主张。

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此类主张的积极意义和无法实现的原因。

(2)指出材料二“城市到乡村”“城市领导乡村”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近代“中国梦”历程的理解认识。

(1)问,根据材料一信息概括两人重视教育发展、以教育救国的共同主张,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主张的时代意义,再根据时代背景分析其失败原因。

(2)问,根据材料二提示的时间“1949年3月”,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的时代背景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即将展开的时代内涵。

答案

(1)主张:

教育救国。

意义:

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是进步的爱国的。

原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此类救国主张无法实现。

(2)背景:

三大战役胜利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

内涵:

解放全中国;开展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建设。

【拓展延伸】近代中国主要的“救国”思潮,

(1)资产阶级改良思想: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发展资本主义,维护清朝统治,在早期维新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比较完整的中国资本主义改良思想。

其思想内容有:

“托古改制”,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维新思想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打下了基础,具有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

但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最终没能挽救清朝的腐朽统治,更没能挽救中国的民族危机。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以孙中山、章太炎、邹容、陈天华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振兴中华,创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思想。

三民主义是其思想的主体。

(3)民主与科学思想。

以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进化论为指导思想,倡导民主、自由、平等、科学等,促成了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其局限性在于这种思想没有被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因而也不可能指导一场大规模的、群众性的思想解放运动。

(4)实业救国思潮:

以发展民族工商业来抵抗外来侵略成了爱国、救国、富国、强国的明智之举。

作为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和封建王朝出卖民族利益的对立物出现的,其内涵在近代中国不同阶段不断得到丰富,对整个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连线高考,【题源材料】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材料一欧阳哲生等学者认为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批判与选择之间存在矛盾,这种矛盾既是两个文化体系碰撞后的产物,也是新旧时代接触后的结果。

材料二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

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

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

一面少了两件,另一面却多了两件。

多了两件什么东西呢?

一件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一件是封建主义的压迫因此,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要破坏封建主义。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解读结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1)材料表明五四运动是中国知识分子选择不同近代化道路的分界线。

五四运动前期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五四运动后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主流,中国共产党登上政治舞台,中国的近代化有了先进阶级的领导。

(2)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实现近代化是根本不可能的。

(3)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诞生,目的是建立民主共和国,实现政治民主化。

从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经历了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武装割据”斗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最终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民族独立的任务,为国家富强的近代化探索奠定了基础。

(4)从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得失可以认识到:

由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领导的中国近代化都是不能成功的;中国近代化的成功,必须要由最能代表中华民族利益的共产党来领导,必须要走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的道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和根本保证。

【考题例证】(2015安徽文综,16)辛亥革命三十周年之际,中央关于纪念今年双十节的决定指出:

“我们共产党人和全国一切真诚的革命志士,都是辛亥革命最忠实的继承者。

我们共产党人誓与全国一切革命真诚志士一道,誓与全国人民一道,继续奋斗,不达目的,决不休止。

”中共中央发表该决定,旨在()A.维护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到底B.推动国民大革命C.完成土地革命,争取民权自由D.实现人民民主专政,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中国近代史不同阶段的特征。

根据“辛亥革命三十周年”可知,题干材料的时间是1941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

由“我们共产党人誓与全国一切革命真诚志士一道,誓与全国人民一道,继续奋斗,不达目的,决不休止”可知,中共维护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到底的决心,故A项符合题意。

B项“国民大革命”发生于20世纪20年代,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C、D两项中“争取民权自由”“人民民主专政”在题干中未涉及,时间上也不符合,排除。

答案A,猜想1(立意:

主流价值观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1935年12月6日,中共中央关于改变富农策略的决定指出,加紧反对富农是不适当的,对于富农只取消其封建式剥削的部分,不没收其经营的土地、商业和财产,并应保障其扩大生产和发展工商业的自由。

这一改变的主要目的是()A.粉碎国民党对根据地的围剿B.扩大全民族抗战的群众基础C.巩固新生的中华苏维埃政权D.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解析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会议,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当时的中心任务是:

吸收不同的社会阶层,建立统一战线,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题干中对富农政策的改变正是为了扩大全民族抗战的群众基础,故选B项。

答案B,猜想2(立意:

唯物史观客观评价国民党的抗战),1938年3月,国民党在抗战建国纲领中指出:

“加紧全国军队之政治训练,使全国官兵明了抗战建国之意义,一致为国效命;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并训练华侨抗战;指导及援助各地武装人民,与正式军队共同抗战,并在敌后发动普遍的游击战。

”这反映了抗战初期国民党()A.一度放弃了片面抗战路线B.加紧同中国共产党合作抗战C.主张全面抗战和积极抗日的决心D.执行了全民抗战的路线,解析据题干材料,加强军队、充实民众武力、训练华侨、援助各地抗日武装等等,可以说明国民党主张全面抗战和积极抗日的决心,故选C项。

题干中看不出“一度放弃”,A项错误;题干中可以看出国民党主张联合所有抗日力量,不仅仅是加紧同共产党的合作,B项错误;题干中看不出具体执行情况,D项错误。

答案C,猜想3(立意:

社会长效热点近代“中国梦”),“去年年初国内战局毫无开朗现象,如今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已是一片光明的远景,大半个中国今年绝对可以在安定中开始建国工作了,同时民主与反动势力的实力也是越见优劣分明了。

炼污的政府,反动的集团,让它们都随着旧年滚到后面去吧!

”(钱家骏日记)材料表明作者当时看到了()A.共和取代帝制的现实B.袁世凯军阀统治的彻底失败C.抗日战争胜利的曙光D.解放战争即将赢得全国胜利,解析据题干材料“大半个中国今年绝对可以在安定中开始建国工作了,同时民主与反动势力的实力也是越见优劣分明了”和“炼污的政府,反动的集团,让它们都随着旧年滚到后面去吧”,可判断解放战争即将赢得全国胜利,故选D项。

A、B、C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

答案D,猜想4(立意:

主干知识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1948年8月,某人在公司汇报中写道:

“沪上抢购之风,日益如炽,所有日用百货,各店都抢购一空本公司早为一般人抢购之对象,半日之间货已购空。

”此现象发生的直接原因是()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B.国共内战加剧了社会经济崩溃C.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D.美国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解析此题考查解放战争时期的国民经济。

1948年国民党政府在国统区内滥发纸币,导致物价飞涨,通货膨胀,存钱不如存物,从而导致了抢购风潮,故选C项。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在当时早已结束,排除A;B、D不是题干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排除。

答案C,猜想5(立意:

社会史观社会生活及习俗的变迁),据19281933年的统计,中国城市的离婚案件日益增多,离婚法论中华民国民法第四编亲属等法律书籍销量增长。

不少主动提出离婚的女性,都聘请律师,通过诉讼请求增加赡养费。

对此解读准确的是()A.西方法律开始传入中国B.北洋政府加强法治建设C.受新文化运动影响城乡各地离婚较为普遍D.婚姻观念中法律意识增强,解析据题干材料中“不少主动提出离婚的女性,都聘请律师,通过诉讼请求增加赡养费”等,说明法律意识增强,故选D项。

“西方法律开始传入中国”时间与题干时间不符,A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政府加强法治信息,B项错误;“各地离婚较为普遍”说法错误,排除C项。

答案D,猜想6(立意:

主流价值观一切从实际出发),“毛泽东是一个杰出的共产党领袖,他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原则。

”为此,他做出的选择是()A.只依靠农民阶级进行革命B.发动国民革命C.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D.开展社会主义革命,解析材料反映了毛泽东没有照搬苏联革命道路的模式,走一条不同于苏联“城市暴动”的道路,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答案C,猜想7(立意:

主干知识毛泽东思想与近代中国的抗争和探索),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也是新中国的缔造者。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捍卫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了维护革命的三民主义,为了中国的民族解放事业和抗日的民主团结从1939年下半年,共产党人连续发表一系列文章,阐明自己关于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关于中国革命的基本观点。

其中主要有1940年2月毛泽东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材料二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

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经济纲领是:

把操纵国计民生的即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收归国有,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此基础上发展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合作经济;允许那些不操纵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文化纲领是:

即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相结合,这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这就是我们要造成的新中国。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的时代背景和目的。

(2)概括材料二中毛泽东阐述的新民主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