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套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全册导学案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52983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52 大小:2.1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共26套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全册导学案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2页
共26套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全册导学案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2页
共26套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全册导学案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2页
共26套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全册导学案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2页
共26套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全册导学案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2页
共26套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全册导学案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2页
共26套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全册导学案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2页
共26套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全册导学案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2页
共26套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全册导学案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2页
共26套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全册导学案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2页
共26套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全册导学案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2页
共26套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全册导学案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2页
共26套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全册导学案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2页
共26套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全册导学案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2页
共26套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全册导学案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2页
共26套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全册导学案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52页
共26套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全册导学案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52页
共26套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全册导学案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52页
共26套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全册导学案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52页
共26套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全册导学案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52页
亲,该文档总共1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共26套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全册导学案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

《共26套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全册导学案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共26套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全册导学案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1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共26套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全册导学案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

从(16)开始,政府经常大规模治理黄河。

②边疆:

西域地区最有特色的水利工程是(17)。

3、经验总结:

我国古代总数达约370多种的家书,包含了大量关于(18)的内容。

四、耕作方式:

1、原始社会:

刀耕火种

2、奴隶社会(夏商周):

大规模简单协作,称“耦耕”,即奴隶在奴隶主的监视下集体耕作

3、春秋后:

自耕农出现,即以(19)为单位的个体经营方式形成,从此,(20)式的小农经济方式成为社会主要生产方式。

知识图解:

五、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

1、产生时间:

(21)

2、原因:

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

(22)制度的出现

3、概念: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23)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特点: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分散性、封闭性、脆弱性、落后性、稳定性等

5、评价

积极:

①比较稳定;

②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③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消极:

①规模小,阻碍社会分工与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非常脆弱,很难保证税收;

③容易引发生态矛盾④近代以后,阻碍生产发展。

注重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具有落后性。

疑难讲练

1.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和影响

(1)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③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影响

①有利影响:

小农经济之下,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

小农经济的发展奠定了我国古代长期领先世界的物质基础。

②不利影响:

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不利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土地的过度开垦,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1、思考讨论:

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是否意味着“小农经济”等同于“自然经济”?

例题1:

(2010淄博模拟)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其内容形象地反映了(  )

A.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

思路点拨:

一定文化是一定政治、经济的反映,民间剪纸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它一是来源于人民的日常生活,是人民生活的结晶,另外作为传统文化,它又是我国传统经济形态的反映,从图片中也看出剪纸艺术的体裁围绕我国传统经济耕织结合的这一特征。

解析:

图片反映的是男耕女织的场景,因此与小农经济有关,故C正确。

﹤答案﹥C

﹤思维流程图﹥

变式训练:

黄梅戏《天仙配》中有一段唱词:

“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

”这里反映的经济模式是()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C.封建小农经济

D.远古游牧经济

C“你耕田来我织布”体现了家庭手工业和农业相结合的封建经济的特点。

2.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历史地位:

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

(2)生产组织形式:

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形态的基础,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土地制度:

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古代中国土地所有制的主要形式。

(4)农业生产结构:

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相结合,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5)从农耕技术的发展:

借用牛力耕田,不断改良生产工具,重视水利的兴修,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想一想:

精耕细作的含义是什么?

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点拨提示:

含义:

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条件:

(1)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

(2)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充分发挥土地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

(3)改变农业环境,提高土地生产率。

例题2:

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

王制》:

“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农书·

粪田之宜》:

“用粪犹用药也”。

《吕氏春秋·

上农》:

“时至而作,竭时而止”。

《齐民要术》:

“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注意把握关键词来分析本题。

答案:

B

项概括了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而A、C、D项只反映四则材料中某一项的特点。

总结提醒:

我国的土地有限,小农经济经营规模小,所以实行精耕细作是必然的选择。

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一方面靠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另一方面也是通过过度垦荒、掠夺性的开发土地资源而获得的。

后者造成了环境的的极大破坏,因此今天我们发展农业,一定要处理好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

下列关于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B.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C.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小农经济

D.特点是少投入多产出

D 解答本题需要明确“精耕细作”的含义,即它是以土地利用方式为基础,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业作物生产能力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它强调集约经营、少种多收。

由此可知D项叙述错误。

思考讨论:

所谓自然经济,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其生产的目的不是为市场交换需要,而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如氏族、封建庄园、农民家庭)本身需要而生产的经济形式。

这种经济排斥社会分工,每一个生产者或经济单位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其典型写照,它是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相适应的。

曾经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存在。

因此,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是不相同的概念,但二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自然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足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

小农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农业经营规模狭小,随着社会属性的变化,和商品经济联系加深。

基础梳理的答案:

(1)采集

(2)种植(3)黄河(4)长江(5)粟麦生产(6)水田稻作(7)种植业(8)家畜饲养业(9)猪、马、牛、羊、鸡、狗(10)铁(11)牛耕(12)曲辕犁(13)都江堰(14)郑国渠(15)白渠(16)汉代(17)坎儿井(18)水利建设(19)家庭(20)“男耕女织”(21)春秋(22)私田(23)家庭手工业

同步测控:

1.(2009年宁夏、辽宁文综)右图是甲骨文的“年”字,该字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上部为“禾”。

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的记载。

据此,“有年”的意思应是()

A.人寿年丰

B.祈盼丰收

C.庄稼收获

D.祭祀谷神

2.(2010,蚌埠二中模拟)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非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3、下图中的农具最早出现在()

A.春秋战国 

B.西汉

C.南北朝

D.唐朝

4.(2009徐州高三质检)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

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

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公田变为私田

B.铁器牛耕的推广

C.国家走向统一

D.封建制度的确立

5.“刀耕火种”时代主要的生产工具是()

A.石器

B.铜器

C.铁器

D.牛

6、(儋州市第一中学2009届高三年级第七次统测试题)据记载:

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

这反映了()

A.孔子的弟子注重务农

B.当时牛耕开始出现

C.牛耕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D.当时牲畜是财富的象征

7、下列属于不属于灌溉工具的是()

A.翻车

B.筒车

C.耧车

D.风力水车

8.(2009金山中学高三摸底考试)下列农具的出现标志农业生产力水平有了划时代进步的是()

A.石斧B.骨制耒耜C.铁犁D.曲辕犁

9、宋代江苏吴郡“地沃而物伙,稼则刈(收割)麦种禾,一岁两熟。

”这表明了()

A.垄作法得以推广

B.套作制的普及

C.一年二熟制出现

D.一年三熟制产生

10、(2009,徐州市高三摸底考试)下面的汉代画像石拓片和民间剪纸作品,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古代()

A.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B.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C.封闭的地主庄园经济

D.乡村生活的祥和富足

11.(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2009高二期中考试)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乞巧

节,”(学习纺织工艺的节日)。

它起源于我国古代“牛郎与织女”的美丽传说。

导致这一节日形成的原因是()

A.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B.人们对神话传说的钟爱

C.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D.人们对牛郎与织女遭遇的同情

12.(2009,泰安市高三质检)“一头牛,一方田,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中国古代农民向往的理想生活。

这突出反映了小农经济怎样的特点?

()

A.封闭保守

B.精耕细作

C.耕织结合

D.艰难脆弱

二、非选择题

提升能力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

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

材料二“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生产技术?

(2)材料二反映的是怎样的生产方式?

它有什么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哪些条件?

拓展创新

1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

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

七仙女: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董永:

绿水青山带笑颜。

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董永:

夫妻双双把家还。

你耕田来我织布,董永:

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董永:

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西汉晃错《论贵粟疏》

(1)董永和七仙女的生活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活方式?

你能说说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吗?

(2)以上两则材料哪个更能反映小农的生产生活状况?

概括该则材料的观点。

参考答案

自测回扣答案

1、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主要组织方式——男耕女织(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

主要生产特点——精耕细作;

土地制度的基本特点——封建土地私有制等。

2、

(1)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

(2)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

(3)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充分发挥土地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

(4)改变农业环境,提高土地生产率。

3、A4、B5、A

一、选择题

1、【解析】C从图片中“年”字的构成为“禾”,可以缩小选择的范围,从B、D中选择,理解“有年”即“丰收之年”,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2、【解析】B把土地与五谷看作是国家的根本,说明了古代把农业看作是国家的根本。

3、【解析】A

4、【解析】B注意题中信息变化,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显然在揭示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铁器牛耕的推广。

5、【解析】A首先要明确“刀耕火种”是在七八千年前原始社会时期,使用的工具有石刀、石斧、石犁青铜农具是在商周时出现,铁农具和牛耕是春秋战国时期。

6、【解析】B由材料中“耕”、“牛”等字在人名中的应用,说明当时已经产生了牛耕现象。

注意C项是在西汉中期后。

7、【解析】C楼车属于播种工具。

8.【解析】C 石斧和骨制耒耜属于原始社会时期的生产工具,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制农具,标志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曲辕犁出现于唐朝,应用于江南地区的水田。

B图为曲辕犁,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促进了我国耕犁的完善。

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是在汉代。

9、【解析】C

10、【解析】B第一幅图表明了古代的农耕生活,第二幅图表现了古代的手工纺织,两者共同构成了古代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状态。

11、【解析】D

12、【解析】A通过材料可看出,在小农经济模式下,小生产者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具有封闭性和保守性。

13.答案:

(1)牛耕技术。

(2)生产方式:

“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

(或自耕农经济)

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古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条件:

①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水利的兴修。

②政府要减轻对农民的剥削。

③优越的自然环境。

④稳定的社会环境。

(只要答对两点就满分)

14.答案:

(1)生活方式:

“男耕女织”。

①自给自足。

②以家庭为单位。

③封闭性。

④分散性。

(2)材料二。

主要观点:

农民长年劳累、生活贫困;

赋税和徭役负担沉重:

农民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

生产、生活条件艰苦。

小农经济的特点及作用

(1)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长期存在的基本经济模式,也是近代中国作为落后的农业国的基本特征。

小农经济的基本结构特征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其性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小农经济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逐步确立而形成和确立的。

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它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小农经济逐步阻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3)自然经济的三个弱点:

一是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

二是封闭性,相互之问缺少交往和合作;

三是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自然经济的这些特征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是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也是近代以来阻碍社会生产的主要因素。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导学案

【考纲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土地制度

【知识体系】

一、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

2.奴隶社会:

(1)发展:

产生于(),盛行于(),瓦解于(),废止于()。

(2)实质:

名义上为(),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所以其实质是国家共有名义下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3)特点:

(4)瓦解的原因和表现:

原因:

表现:

(5)井田制废除的途径

①一是从()上废除井田制。

②二是培植了一批新兴()所有者。

3.封建社会:

(1)形式:

①君主土地私有制:

是由()掌握的那部分土地,其收入主要用于()。

②地主土地所有制:

()成为大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引起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经常采取()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护()。

③自耕农私有土地:

他与地主的区别在于()

(2)发展:

宋初,“田制不立”,(“”),使两极分化激烈。

明清时期,经济繁荣,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3)影响:

①()

②()

二、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1.租佃式经营的含义:

2.发展

①战国:

产生

②汉代:

比较普遍:

()的现象已比较普遍。

③宋代:

日益普遍化

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的重要经营方式。

地租以实物为主,又有分成租和定额租的不同。

④明清时期:

进一步发展

3.影响:

使佃农对地主的()关系相对减弱;

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重难点解析】

1.土地兼并和均田制的关系:

(1)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为限制兼并,保护自耕农经济和增加政府收入而实行均田制。

(2)均田制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兼并的作用。

但是未触动占田的大地主利益;

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兼并的继续,政府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均田制也无法实行。

(3)总之,土地兼并是均田制实行的原因,又是均田制被破坏的原因,均田制是为解决土地兼并问题而实行的,但是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它。

2.租佃农民与自耕农的区别:

(1)背景不同:

前者是土地兼并的必然结果;

后者是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而产生。

(2)身分、地位不同:

前者是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往往靠租种地主的土地为生;

后者是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

(3)前途不同:

前者在明清时期与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有了较大生产自主权,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后者由于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自耕农经济非常脆弱,严重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预习自测】

1.下列能够说明井田制实质的是()

A.井田的土地归周王所有

B.井田制中有公田与私田之分

C.公田由贵族占有,收获物交给贵族

D.公田由得到份地的农民耕种

2.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A.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增加

B.生产力的发展

C.各国推行税制改革

D.贵族争田现象严重

3.商鞅变法中“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措施的最重要意义是()

A.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B.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

C.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和灌溉系统

D.扩大了农民的占田份额

4.史学家认为,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是一次重大变革,因为()

A.承认了私田的合法

B.扩大了作战的兵源

C.争取了民众的支持

D.扩大了井田制的规模

5.东晋时期,谢安家族有“田业十余处,僮仆千人”。

孔灵符“家本丰,产业甚广,又于永兴立墅,周回三十三里,水陆地二百六十五顷,含带二山,又有果园九处”。

这些最能说明()

A.谢安与孔灵符贪污腐化

B.东晋时期大地产制进一步发展

C.贫富分化严重

D.东晋经济发展迅速

【合作探究】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摘自《诗经.小雅》

材料二:

有煜(云兴起的样子)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材料三:

刑侯与雍子争田,雍子纳其女于叔鱼以求其直(在争论中获胜)。

及断狱日叔鱼抑刑侯,刑侯杀叔鱼及雍子于朝。

——摘自《国语。

晋语九》

材料四:

季孙欲以田赋(按田收取地租),使冉有访诸仲尼。

仲尼曰:

“吾不识也。

——摘自《左传.哀公十一年》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种土地制度有什么特点?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反映了一个怎样的变化?

这一变化是如何发生和发展的?

(3)材料三说明了这一时期土地关系变化中的一个什么问题?

(4)材料四表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巩固练习】

1.统治者经常采取措施限制土地兼并,其最主要的目的是()

A.解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主要矛盾

B.安抚农民,保证国家税收,稳定统治

C.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

D.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

2.均田制实行的基本原因是()

A.大量无主荒地需要开恳

B.土地兼并严重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C.许多流民需要安置

D.保证国家兵源的需要

3.下列能反映秦汉时期已经出现租佃关系的是()

A.“为田开阡陌封疆”

B.“耕豪民之田,见税十五”

C.“不抑兼并”

D.“上米贸银,别以下中者抵租”

4.从宋代始,租佃经营已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造成这种形式的主要原因()

A.农民乐于接受这种经营方式

B.土地兼并造成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

C.封建人身领队关系的彻底废除

D.商品经济的发展

5.史书记载:

明万历年间,福建泉洲府“佃农所获,朝登垅亩,夕贸市廛”。

上述材料反映了()

①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②佃农与商品经济发生了关系③农副产品投入市场④佃农的生产自主权扩大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预习自测】ABAAB

(1)井田制。

奴隶社会的土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