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至五单元集体备课记录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53330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至五单元集体备课记录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至五单元集体备课记录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至五单元集体备课记录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至五单元集体备课记录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至五单元集体备课记录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至五单元集体备课记录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至五单元集体备课记录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至五单元集体备课记录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至五单元集体备课记录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至五单元集体备课记录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至五单元集体备课记录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至五单元集体备课记录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至五单元集体备课记录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至五单元集体备课记录Word下载.docx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至五单元集体备课记录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至五单元集体备课记录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至五单元集体备课记录Word下载.docx

四、学生已有基础、经验:

由于大多数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这些方位,而且很易界定以自己为中心的前后、上下,所以对于前后、上下,教材只是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使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位置关系的过程中自主认识,获得经验。

本单元教学方位知识,让学生联系直接经验,以自己的前后、上下、左右去辨析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五、教材说明:

例题里画出的小朋友与学生同方向,因而关于左右的判断是一致的。

图中小明的右边也是学生的右边,小红的左边也是学生的左边,教学不会发生混乱。

编排的思考题里,面对面的两个人分辨左和右,结果是不一致的。

图画中尽管人们上楼梯与下楼梯都要靠右边走,由于上楼与下楼的朝向不同,所以分别走楼梯的一侧与另一侧。

那个穿红色衣服的女孩靠自己的左边走下楼梯,因而走错了。

思考题是一部分有学习余力的学生的学习材料,让他们初步涉及稍复杂的辨别方位的内容,不是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

教学建议:

1.例题的教学活动分四步展开。

(1)让学生分辨自己的左手和右手,“要发言的请举右手”既是对学生的常规教育,更是让学生记住自己的右手。

(2)以“练习本在数学书的左边”“数学书在练习本的右边”这两句话描述课桌上数学书和练习本的位置关系,让学生体会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应该用“×

在×

的×

边”这种完整的话描述。

而且,如果甲物体在乙物体的右边,那么乙物体就在甲物体的左边。

(3)要求学生在例题的情景图里寻找两个物体,用“左边”和“右边”说出这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继续丰富识别左右的体验,初步学会像这样的判断与表述。

(4)让学生“看图再说一说”,应该以说左右为主。

2.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提醒学生联系自己的肢体做出关于左或右的判断。

一年级学生辨别左右的时候,经常需要先想一想自己的左手、右手,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想想做做”第1题设计的游戏活动,先是握拳头,记住自己的左手和右手;

再拍手,体会左手那边是左边,右手那边是右边;

最后是摸耳,从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感受左右是相对的。

这些游戏是学生喜欢的,要反复进行,才能达到教材的设计意图。

“想想做做”里的其他练习题,凡涉及左右的时候,都要提醒学生先想想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分清左边和右边,然后回答问题或进行操作。

六、调整意见:

课本练习题尽量安排在课堂上辅导完成,结合本班学生掌握情况相机安排一些课本作业。

补充习题按课时完成相应部分的练习。

第五单元认识10以内数的教材分析

本单元导读:

本单元教学10以内的数认识,主要有0-10共十一个数的意义、读写、大小关系等内容。

分认识1-5各数,认识0、认识6~9各数,认识10等四段安排。

在认识1~5各数后,插入几和第几的教学,在认识0后,插入=、>和<的教学,全单元编排了七道例题、六个’“想想做做’两个练习等内容。

10以内的数都比较小,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这些数,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

教材把1~5各数和6~9各数相对集中起来教学,能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效率。

适时安排几和第几,=、>和<的教学,能促进学生理解数的意义。

0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而且不同场合往往有不同的含义。

10对以后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1-5(教材P12页例题,第13页“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在具体情境中数数以及相应的操作活动,初步理解1~5各数的含义,会认、读、写1~5各数,会用这些数表示数量在5以内的物体的个数。

2、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用数进行交流的愿望。

3、让学生养成认真写数的习惯。

学生已有基础、经验:

1~5各个数字都比较小,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这些数,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写1-5各个数字,特别是3和5。

教学难点

经历1~5各数的抽象过程,正确理解1~5各数的含义。

教具准备:

主题图、计数器。

学具准备:

圆片

教材解读:

学生认、读、写1~5各数并不困难,但初步形成这些数的概念却不容易,后者是教学的重点。

【知识点一】认识1~5各数

1.讲述画面内容

教师节到了,同学们有那个气球和鲜花布置会场,台上有的小朋友在跳舞,有的小朋友拉手风琴,真是热闹极了。

2.指导图意数出图中小朋友和各种动物的个数。

3.用数表示物体的数量,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数形结合的思想是借助图形使抽象数字概念,复杂的数量关系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同时使复杂的形体可以用简单数量关系表示方法。

4.1~5各数序,用数珠拨一拨,明确1~5各数排列顺序方法,

通过直观来理解:

1添1是2,2添1是3……。

并从图中、发现规律。

知识归纳:

1.数量是1~5的物体,都可以用1~5各数来表示。

2.从1~5各数的排列顺序可以看出:

相邻两个数相差1;

相邻两个数中,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1,前一个数比后一个数少1。

【知识点二】1~5的书写方法

书写时,根据每个数的形状,在日字格里正确、规范、工整地进行书写。

知识巧记:

“1"

字像铅笔细又长,

“2”字像小鸭水上漂,

“3”字像耳朵听声音,

“4”字像小旗迎风飘,

“5”字像秤钩称东西。

第二课时

认识几和第几(教科书第15页例题,第15~16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1、使学生能初步理解“几”和“第几”的不同含义,并会用几个和第几个回答生活中的问题。

2、在练习中运用“上、下、前、后、左、右”这些词语与“第几”相结合描述物体的位置,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探索规律和推理的能力。

通过上一节学习认识1-5各数的读、写及其意义

教学重点:

区分和理解几、第几的不同含义,并能在生活实际中运用。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几和第几来回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主题图

【知识点】

非“0”自然数有时表示物体的数量(一共有几个),有时表示物体的次序(是第几个)。

教学几和第几,在生活中恰当地应用数,可以加强对数的认识。

学生在认识1~5各数时,已经能够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教学几和第几,要懂得第几的含义,区分几和第几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1)教学分三个层次进行。

①例题中先数出有几个人排队买票,再数出戴帽子的男孩和不戴帽子的男孩各排在第几。

在数的活动中感知几和第几的含义,初步体会它们的区别。

②“想想做做”第1题,通过涂4个和涂第4个的操作与比较,进一步体会几和第几有什么不同。

③“想想做做”其他题,应用几和第几的知识回答实际问题。

(2)所有学生都在生活中接触过有关几和第几的现象与问题。

教学几和第几,要提取这些现象,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研究、理解。

在例题里,要让学生说说怎样数出一共几个人排队,怎样数出两个男孩分别排在第几。

明白前者要数队伍里所有的人,后者只要数到那个男孩为止。

体会“5个人”表示队伍的总人数,“第5个”表示不戴帽子的男孩在队伍里的位置。

同样,“想想做做”第1题里涂4个和涂第4个,从两次涂的个数不同,两次涂色的灯笼表示的意思不同,体会几和第几的区别。

(3)正确表述或判断第几要联系方位,离开方位讲的第几往往是不确定的。

教材中有三种情况:

一是规定了方位,如“从左边起”涂第4个,“4号车前面”是几号车。

二是遵循生活习惯。

如在队伍里一般“从前往后”数,楼房的层数都是“从下往上”数。

三是允许多样,给学生空间。

如猴子捞月亮的图中,戴帽子的那只猴,可以是从上往下第2只,也可以是从下往上第4只。

教学时,除已经约定俗成的外,讲第几的同时,应该讲方位。

“几个”是指的人或物体一共有多少,“第几”指的是其中的某一个。

第三课时

认识0(教科书第16页例题和第17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1、理解0的具体含义,会读、写0。

2、掌握0~5的顺序,加深认识数的排列顺序。

3、培养学生判断、理解能力

认识1-5读、写及其意义。

教学重难点:

了解0的不同含义。

教学准备:

主题图、直尺

【知识点一】0的含义

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0,在不同场合,0往往有不同的意思。

(1)着重教学“一个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

这个内容安排例题3和试一试两道题,例3里三只兔都采到了蘑菇,分别用3、2、1表示蘑菇的个数。

还有一只兔没有采到蘑菇,可以用0表示个数。

学生在这个情景中体会0也是一个数,它的产生也是计数的需要。

试一试中,地上原有4个萝卜,都拔掉后,地上一个萝卜也没有,让学生用0表示萝卜的个数。

从4个到0个,渗透了“有”与“无”的相对关系,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2)结合直尺教学0。

直尺上有0-5六个数,0在直尺的左端,直观显示出0在直尺上的意思:

从这里开始。

这是数轴上表示数和用直尺量长度必须具备的认识。

从0开始(表示起点),向右依次是1、2、3、4、5,按顺序整合了0-5各数,这也是“想想做做”第3题按顺序写数的基础。

(3)“想想做做”第4题展示了0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只要学生有所体会,不必解释其中0的具体含义。

【知识点二】0的写法

书写时,要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起笔处和收笔处要相连,并且要写园滑不能有棱角。

数字“0”像鸭蛋,上下长,左右扁;

要想把它写得好,封口之处是关键。

第四课时

认识=、>和<(教科书第19~20页的例题,第20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1、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

认识=、>和<表示的意思及用法,会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2、在由具体事物比较到用符号表示数的大小的过程中,体会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感受一一对应数学思想。

认识符号=、>和<,正确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会用词语(等于、大于、小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教具准备;

主题图,动物图片,圆片。

圆片,三角形、正方形图片。

=、>和<都是数学里的关系符号。

本节教学中,除了要帮助学生建立“同样多”“多”“少”等数学概念,认识和使用这三个符号外,还要培养符号化思想。

【知识点一】同样多

1.从主题图中观察描述画面内容

2.比较两种动物数量的多少,体会同样多

(1)把小兔和小猴图片一一对应地摆放。

(2)小兔和小猴的数量同样多,可以用“=”连接,即4=4。

1.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比较时,谁也没有多余,这种物体的数量就是同样多。

2.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如果这两个数相等,用“=”连接。

【知识点二】比多少

1.从主题图中观察理解题意

图中由5只小松鼠,3只小熊,要求谁多谁少,就是比较两种动物数量的多少。

2.比较两种动物数量的多少,用实物直观展示

5只小松鼠的数量比小熊多

3只小熊的只数比小松鼠少

3.认识“>”和“<”

教材把>和<同时教学,5>3和3<5都表示松鼠与熊的只数关系,让学生体会符号和关系的表达是可以转换的。

这些都是最初步的符号化思想。

4.指导书写

知识的延伸:

“想想做做”通过比较数的大小,加强数的概念。

两道题设计成两个认知层次,第1题在图形直观下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题目要求先“摆一摆”,目的是经历两种图形对齐着排排、比比的活动,体会并初步学会这种比较的思想方法。

第2题没有具体情境的支持,直接比较数的大小,可以借助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题里获得的经验,也可以依据数的排列顺序进行思考,使数的概念得到再次加强。

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当两个数不相等时,用“>”或“<”表示

大口对大数,小尖对小数,大口在左大于号,大口在右小于号。

第五课时

认识6-9练习课(教材第22~23页“想想做做”的第4-9题。

1、经历从情境中抽象出6~9的过程,能用6~9各数表示数量是6~9的事物,并正确书写6~9。

2、掌握9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9以内数的大小。

3、感受生活处处有数学,能够运用数,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主动与同伴合作交流。

认识0-5各数的读、写及意义,并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能用6~9各数表示数量是6~9的事物

能比较9以内数的大小。

主题图,计数器。

小棒

【知识点一】认识6~9各数

1.描述画面内容

老师带领小朋友玩“套圈”游戏。

地上有9个玩具小动物,有一个小朋友在套圈,还有一些小朋友在为套圈的小朋友加油呢!

2.理解题意

要求数出各种事物的数量,可以按照从少到多的顺序依次数出画面上的事物个数。

3.解决问题

学生已认识了0~5各数。

对认数的方法也有一些体会。

教学6~9各数时,可以引导独立进行观察、数数、摆图片、拨算珠、并互相交流。

经历用物表示数和用数字表示数两次思维的提升。

数量是6~9的事物都可以用数6~9表示。

【知识点二】6~9各数的书写方法。

书写6~9各数要找准起点,按顺序一笔写成,要写的流畅工整。

6像豆角咧嘴笑,7像镰刀割青草。

8像麻花拧一道,9像勺子来来盛饭。

【知识点三】6~9各数的顺序

1.看计数器拨珠子几添1是几,比原数多1。

2.观察直尺图。

找出6~9各数的顺序。

3.解决实际问题。

“想想做做”第1题丰富对6~9各数的体念;

第2题在操作中建立数学内容的思考,对建立数的概念十分有益。

相邻的两个数,前面的数比后面的数小1,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大1。

第六课时

1.在具体情境中产生数数的欲望,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认、写10;

理解10以内数的顺序;

了解10的实际含义,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2.初步感受10个一就是1个十的思想。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好数学的情感。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并对数学有情感。

学会了0~9各数的度、写、及意义,并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学会10以内数的读、写及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感受10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主题图、直尺、计数器。

学生尺子、10根小棒。

【知识点一】10以内数的顺序

1.观察主题图描述画面内容

2.按一定的顺序一个一个地数出来,把数出的数量用数几表示。

数量是10的事物可以用10表示。

【知识点二】10的写法

1.写法分析

10是由“1”和“0”两个数字组成的,在前面认数时已经会写1和0,这里主要是写好两个数字额的位置,应该把1和02分别写在相邻的两个“日”字格里。

2.指导正确书。

“10”分别占两个“日”格,左边写“1”,要稍倾斜,右边写“0”,要写的圆滑饱满。

【知识点三】比大小

比较方法

(1)借助直尺比较

(2)借助计数器比较

1.认数、数数

把准备尺子放在桌面上,试着把这些数读给同桌同学听一听,说说你有几种读法。

(数数可以顺着数,倒着数。

)检查顺数、倒数的情况。

2.“想想做做”第1-5题。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