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完整版课件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53492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6.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当代文学完整版课件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中国当代文学完整版课件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中国当代文学完整版课件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中国当代文学完整版课件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中国当代文学完整版课件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中国当代文学完整版课件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中国当代文学完整版课件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中国当代文学完整版课件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中国当代文学完整版课件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中国当代文学完整版课件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中国当代文学完整版课件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中国当代文学完整版课件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中国当代文学完整版课件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中国当代文学完整版课件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中国当代文学完整版课件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中国当代文学完整版课件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中国当代文学完整版课件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中国当代文学完整版课件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中国当代文学完整版课件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中国当代文学完整版课件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当代文学完整版课件Word下载.docx

《中国当代文学完整版课件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当代文学完整版课件Word下载.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当代文学完整版课件Word下载.docx

……如再不开,立将各处牡丹,一总掘起,用刀斧捶为齑粉。

那时朕再降旨,令天下尽绝其种!

(《镜花缘》第四回)

1956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当时胡适正在美国,他的小同乡唐德刚问他:

“百家争鸣,人人都知道;

百花齐放,出自何典?

”胡适顺口就回答说:

“《镜花缘》。

”唐德刚在回忆了这段往事后感慨胡老师“真是渊博”。

5、“反右”

“左”与“右”的历史

剪除“异己”的工具

6、文艺政策的反复

党内的不同意见:

路线斗争

二、“文革”文艺思潮

1、“文革”的开始与结束

分期即意味着评价

2、江青等人的文艺理论

“三突出”:

典型论、主旋律等

3、地下文学

现代文学的特有产物:

生产机制的变化

当代文学第24章

一、“十七年”小说概述

1、革命历史小说

这些革命历史小说,通过对现代已来特别是共产党成立已来的革命斗争和历史进程,参与到历史合法性的叙事之中。

《红日》、《保卫延安》、《林海雪原》、《红岩》:

传奇、神话与历史

包括《风云初记》、《铁道游击队》等等

2、农业题材小说

合作化运动的艺术反映:

《三里湾》、《山乡巨变》、《创业史》:

“症候阅读法”

3、生活的阴暗面与社会矛盾、人情与人性问题、“中间人物”问题

《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

“机关病”与官僚主义

《我们夫妇之间》:

家庭、阶层差别与工作方式;

《百合花》:

阶级、斗争与性别及人性意识

“中间人物”:

《“锻炼锻炼”》“吃不饱”、“小腿疼”、梁三老汉、亭面糊

4、小说与历史和社会

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

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传统国家向现代强大国家,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

如果理解毛的“灵魂深处的革命”?

《山地回忆》:

为何不是从其他地方,如街道、“我家里”而是从“工业展览会”开始?

“讲卫生”与“买布”、“洋布”、“机织”与“喜欢新鲜东西”之间,是什么关系?

核心:

新旧冲突和现代转型

《山乡巨变》、《三里湾》:

“分家”的实质:

对劳动力的争夺、邓秀梅对家庭的理解、家庭与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解放的意义、合作与效率问题

《“锻炼锻炼”》:

劳动力与劳动者、“懒惰的权力”、人民公社为何失败

战争与人性(我对通讯员的兴趣是如何产生和加强的?

男女—枪筒里插的树枝和野菊花:

爱美与爱生活—老乡—牺牲精神)

与《第四十一》对比

当代文学第25章

1949-1966年的新诗

一、17年新诗概述

1、时间开始了

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新民歌运动

到底是民歌还是有意的创作?

3、谁还在写诗?

为何“太现实了就不能写诗了”?

二、17年重要诗人

1、郭小川

《望星空》(1959)、《一个和八个》(1979年发表)

2、贺敬之

《回延安》、《三门峡歌》

3、闻捷

《天山牧歌》、《复仇的火焰》

当代文学第26章

17年戏剧

一、17年戏剧概述

相对于诗歌和小说而言,戏剧对大众的影响要大得多,所以在50到70年代特别受到重视,许多戏剧,包括经过改编的传统戏曲、新创作的现实题材和革命题材戏剧,包括话剧和歌剧等,丰富了这一时期人们的文艺生活。

1、戏曲改革

(1)传统剧目的推陈出新:

净化舞台,清除暴力色情迷信内容,使结构合理化,克服只重形式忽视内容的倾向

越剧《梁山泊与祝英台》、昆曲《十五贯》

(2)“革命现代京剧”与京剧的现代化

内容的革命与形式的革命:

1写实布景的使用②分场分幕制使情节集中③取消脸谱,塑造真实人物④新的音乐体制:

创造新唱腔、新板式和人物主题音乐等

成就:

《红灯记》《沙家滨》《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

“样板戏”问题

2、话剧创作

(1)作家力图展现当时新社会的新风貌,如老舍的《龙须沟》等。

(2)在“双百”时期,出现了“第四种剧本”,突破禁区,写人性、人道主义,敢于暴露社会生活的矛盾:

《茶馆》

(3)历史剧大量产生的背景:

人民公社、大跃进等,社会生活受到激进的政治动员和严密的行政控制,作家只能从历史入手,企图有所突破

《海瑞罢官》:

历史与现实政治

(4)“社会主义教育剧”:

对青年人进行革命传统和阶级斗争教育

《千万不要忘记》:

日常生活的焦虑/工业/农业/生产/消费

3、歌剧创作

《洪湖赤卫队》、《刘三姐》《江姐》

二、《茶馆》

现已公认为经典。

但其命运一波三折。

1、从一个小的空间折射整个社会气氛:

茶馆虽小,但人物却形形色色,将整个社会联系起来;

2、三个时间段,清末、民初、民末,既有较长跨度,却又非常相似,与茶馆这同一个空间的存在形成映照;

3、用语言表现性格

4、荒诞的社会与荒诞的事件

三、《关汉卿》

“为民请命”的时代背景

“敢写”与“敢演”

戏中戏/自我写照

当代文学第28章

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的文学思潮

一、政治变化与文艺政策的调整

1、平反:

解放右派作家及纠正其他冤假错案

2、文学刊物的创刊与复刊

3、指导思想的变化:

从“文艺为政治服务”到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

4、1979年第四次文代会:

“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

5、关于“现实主义”的争论

二、1980年代的文艺思潮

1、改革开放与外国文学的翻译

2、现代派与现代化

3、人道主义、异化问题

4、新的批评方法

5、文学主体性问题

6、“文化寻根”与现代性问题

7、“重写文学史”/观念与方法

第三十章新时期的诗歌

1、食指的诗

食指,原名郭路生,1948年11月21日生于山东朝城一个革命家庭。

母亲在行军途中分娩生下了他,故给他起名路生。

  食指自幼深受马雅可夫斯基、普希金、莱蒙托夫等人诗歌的影响。

1967年,19岁的他拜访了当时的“走资派”、“黑帮分子”何其芳。

自此,他经常向何其芳请教。

在此期间,郭路生还写下了被一代人广为传诵的诗歌《海洋三部曲》、《鱼儿三部曲》等。

食指喜欢和年轻人聚会,一起聊天、唱歌、听音乐、讲故事,而每次聚会中必不可少的节目是朗诵诗歌。

此后,食指被加上“裴多菲俱乐部”的罪名,多次被抓受审,在学校里被划为“右派学生”。

他在痛苦中写下了《相信未来》:

“相信未来——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后来,食指去山西杏花村插队。

在杏花村,他除了劳动外,依然不停地创作诗歌。

食指的诗,被知青们争相传抄诵读,从邻近山西的陕西、内蒙古,到遥远的黑龙江兵团和云南兵团……全国只要有知青的地方,就有食指的诗歌传诵。

据说,食指的诗传到江青那里,江青指责说,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

 1971年,食指在山东济南参军入伍。

1972年年底,他的弟弟郭新生去部队看望他,发现他每天精神抑郁,以烟为食。

  关于食指精神分裂的原因,有多种说法:

一说“文革”的极“左”思潮影响到部队,食指内心的理想与现实发生了极大的冲突;

二说是因入党外调学校档案里有“文革”初期他因写诗被审查的材料;

三说诗人恋爱受挫。

1975年,食指与李立三之女李雅兰结婚,七年后离异。

《海洋三部曲》第三部献给红卫兵战友:

在哪儿,在哪儿

我所期望的小船

……

命运的海洋啊,将把这条小船带向何方

地狱呢,还是天堂……

《命运》(1967)

我的一生是辗转飘零的枯叶,

我的未来是抽不出锋芒的青稞,

如果命运真是这样的话,

我愿为野生的荆棘高歌。

2、朦胧诗派

  一九八○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

以舒婷、顾城、北岛、江河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

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

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文革”后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如北岛、舒婷、顾城、杨炼等人。

  朦胧诗无疑是中国当代汉语诗歌史上最值得关注也绕不过去的重要课题,它的重要性还在于它开启了诗歌的多个方向,启迪了当代汉语诗歌的多种可能性,它的源头性的意义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对于当代汉语诗歌来说,朦胧诗始终是一个强大的存在,一座含金量罕见、挖掘不尽的宝库。

一般认为,朦胧诗是自1978年北岛等主编的《今天》杂志开始的。

当时活跃于《今天》杂志的诗人包括后来大名鼎鼎的舒婷、顾城、杨炼、江河、梁小斌、芒克等。

他们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影响,借鉴一些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情绪与思考。

他们所创作出来的诗歌,与当时诗坛盛行的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诗歌风格呈现截然不同的面貌。

这些诗歌后来被统称为“朦胧诗”。

  朦胧诗这一概念,事实上自产生之日起就争议不断。

它来自评论家章明的一篇评论的题目《令人气闷的“朦胧”》,章明认为这些诗歌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不好的影响,过于追求个人化的意象与词汇,涵义有时显得晦涩,整体意境显示某种荒诞而诡异的色彩,有时还呈现某种灰暗低沉的情绪。

其实这一概括并不足以涵盖后来所说的朦胧诗的全部,而且文章里面涉及的诗人也没有一个是后来被公认为朦胧诗的代表性人物。

但有趣的是,“朦胧诗”这一简单化的命名后来却成为约定俗成的名词。

不过,在另外一些支持朦胧诗的评论家那儿,朦胧诗代表一种新的“崛起”,当时有三篇非常有影响的诗歌评论,后来被称为“三个崛起”,即北京大学教授谢冕先生的《在新的崛起面前》、福建师范大学的孙绍振先生的《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和当时还是吉林大学中文系学生的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这三位评论家正好老中青齐备,他们的这三篇评论,概括和总结了朦胧诗的一些特点,肯定了朦胧诗的作用和成就,可以说为朦胧诗起到了鸣锣开道的作用。

  朦胧诗的历史功绩及艺术成就是无法忽视的,在一篇回顾当代汉语诗歌二十多年所走过的道路的文章中,我曾这样评价朦胧诗:

当代汉语诗歌最具实质性影响的努力有三次,即朦胧诗、口语化努力、叙事性的强调。

其中,朦胧诗的出现使中国的新诗传统在滞缓几十年之后再次与世界接轨,并逐渐同步。

它最大的贡献是唤醒了一种现代意识。

一种新诗现代化的意识。

确实,由于朦胧诗人大多经历了“文革”导致的精神危机,出现了类似西方“上帝死了”之后的现代主义背景,因此,朦胧诗人迅速被西方现代主义诗歌所吸引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也因此使中国当代汉语诗歌向前跳跃了好几步,并逐步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走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上。

  即使现在读起来,不少朦胧诗人的诗作仍深具魅力,比如北岛的“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宣告》),“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回答》),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一代人》)、杨炼的“高原如猛虎,焚烧于激流暴跳的万物的海滨”、“或许召唤只有一声———/最嘹亮的,恰恰是寂静”(《诺日朗》)、舒婷的“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神女峰》)等等,当年称得上传诵一时,在当时思想解放、人性开放的启蒙思潮和时代背景下领风气之先,自然好评如潮。

如今读来虽然已无当初震撼,但还是不错。

有些甚至可以说经受了时间的考验。

但也有些诗作,不乏概念化、简单化甚至口号化的痕迹。

朦胧诗自《今天》杂志始,当时被誉为代表性诗人的是后来被称为“朦胧诗五人”的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

如今这五人各自东西,北岛仍然是重量级的,却主要改写随笔;

顾城惨死异国他乡;

杨炼还在到处漂泊,诗作却已很难引起兴奋;

江河隐姓埋名,离群寡居,与外界很少来往;

只有舒婷一人功成名就,在诗坛的影响力却与日俱下。

其他当时活跃的朦胧诗人,如今更是不见踪影……诗人黄灿然说十年就能看出一个诗人是否有生命力,此言不假。

真正经得起历史考验的诗歌和诗人总是屈指可数的。

另外一方面,却有一些当年算不上风云人物甚至还有些落寞的诗人,经过时间的淘洗,其重要性却日显突出。

3、白洋淀诗群

出现于1970年代末,代表诗人有芒克、多多、根子等。

 白洋淀是当年无数的知青下放点之一,地处河北,离北京较近,因此白洋淀知青点中有相当数量的家庭背景优越能够接触西方文学作品的高干子弟知青。

他们自发地组织民间诗歌文学活动,逐渐形成了白洋淀诗群。

  白洋淀诗群的代表诗人芒克与北岛等创办了民刊《今天》,白洋淀诗在整体上属于朦胧诗群。

4、“归来”诗人和西部诗歌

1)归来诗人指在文革中或49年以后不再写诗的诗人,如曾卓、绿原、牛汉、艾青等。

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是他们创作的主题,有些诗人进行了较深入的探索和努力,但影响已不大。

2)周涛、杨牧、昌耀等人的西部诗歌

  以边疆购风物为主要题材,风格较高昂

5、朦胧诗后的诗歌

1)韩东、朱文等的“他们”/李亚伟、万夏等的“莽汉”:

两者都倾向口语化,自嘲或反讽色彩浓厚/于坚《尚义街六号》

2)寻根倾向的诗人:

江河、周伦佑、廖亦武/杨炼诗歌存在理大于情的倾向

3)“才子派”:

西川、欧阳江河、王家新等

4)海子:

追寻生命意义

 

当代文学第29章新时期以来的小说

第一部分:

1980年代前期小说

1、“伤痕小说”:

因卢新华的小说《伤痕》而得名。

刘心武的《班主任》也属于于当时影响很大的作品。

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控诉“文革”或“四人帮”给中国人特别是青少年一代的心灵造成的创伤。

在艺术上比较拙稚。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当代文学缺乏能深刻反映中国巨大社会变迁的作品,而“伤痕文学”也半途而废。

2、“反思文学”:

通过反思“文革”及更长时间的社会生活观照历史与现实,不再满足于展示过去的苦难与创伤,力图追寻造成这一苦难的历史动因。

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张贤亮《灵与肉》、古华《芙蓉镇》等等。

3、“改革文学”:

回到当下,反映当时“改革”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冲突。

讨论:

改革与反思/改革的合法性

王蒙《春之声》

“意识流”/作家选取的事件是否是随机的?

心理过程是否是连续的、没有断裂和空白?

文本内容的逻辑联系是否是松散的?

为什么是闷罐子车?

/结尾的“火车头”与之是什么关系?

作家为何这样写?

德国意味着什么?

/“三洋”牌录音机

“赶上,赶上”与“快点开……快”的时代号角/与50年代“大跃进”对比

“方方的月亮”:

视觉与听觉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核心问题:

效率还是?

物质刺激与精神认同

科层制/等级制/官僚主义问题:

“缺”

为什么又是德国?

理性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

改革是政治问题还是经济问题?

现代性反思:

人为什么工作?

韦伯“铁笼”、吉登斯:

现代性的四个维度:

资本主义、工业主义、民族国家对领土内人口的监控、军事及其工业化。

“我们再一次学会去尊重模糊性、去关心人类的感情、去欣赏各种不带目的和不可计算报酬的行动”(鲍曼《后现代伦理学》,1993)

四个现代化全部是关涉技术和物质层面,而与人生的意义无关。

当时,“人的现代化”是一个禁忌话题。

右派作家与知青作家的认同困境

落难与拯救/人民认同问题

张贤亮的认识变化

《灵与肉》:

与底层人民的结合/英雄俯就

从《绿化树》开始,(章永璘瞧不起马缨花,《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抛弃黄香久)知识分子的自觉意识

韩少功《归去来》“我是谁”

路遥《人生》、《平凡的世界》

高加林的选择

城市、乡村/女人

此岸/彼岸

孙家四姐弟的出路:

年纪最大的兰花在农村;

次大的少安在农村办工厂;

小一些的少平成了产业工人;

最小的兰香上了大学,进入城里生活指日可待。

高晓声

《李顺大造屋》的结局:

光明与问题

陈奂生:

如何看待农民性格?

第二部分:

1980年代中后期小说

第一节寻根小说

一、寻根的序幕:

当代的浪漫主义思潮与作家的怀旧/“返回”情结

1、浪漫主义的四重含义:

①指一种创作方法,偏重主观、理想、精神、自我、抒情、表现(与再现相对)等

②指与①相关的一些具体的艺术表现手法,如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等

③指发生在十九世纪欧洲的一种文学运动,特别强调想像力、自然、象征和神话等在创作中的地位

④指欧洲工业革命之后发生的包括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在内的文化、思想思潮。

我们可以借用浪漫主义来指称寻根序幕时的一些作家的思想和创作倾向,他们都明显带着怀旧的色彩。

2、由于对既存现实的不满,浪漫主义者常常要逃避现实,而逃向过去是他们的一个主要方向。

①知青作家“返回青春”

张承志、孔捷生

②乡土出身的作家的“返回故土”

贾平凹、陈忠实、莫言、张炜、路遥等

③非主流作家的“返回传统”

汪曾祺、何立伟、阿城、李杭育等

二、“寻根”文学的主要事件

  李陀提出“寻根”概念

杭州会议

真正大规模打出“文化寻根”大旗的时间,是在1985年。

  当时一批青年作家不约而同发表了各自的宣言,包括阿城、郑义、韩少功、郑万隆等。

但随着先锋小说的兴起,寻根文学很快退潮。

但其影响却不容小视,在现代化、全球化时代,它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三、寻根文学的主要特点

1、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或张力:

在反思的前提下延伸以前的文学和思想,在试图超越政治和社会内容时包含着强烈的政治性,在寻找传统的面目下暗含着革新和对现代的追求、对世界潮流的顺应。

2、体现了一定程度的“文体的自觉”

四、重要作家作品的分析

1、汪曾祺

“最后一位士大夫”

①怀旧与批判:

对小生产生活方式的怀念,对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抗议,“灵韵”的消失(本雅明)

②淡化情节、冲突与自然化文学语言:

文体的自觉(延伸思考:

文体的政治性)

《受戒》结尾的“颜色”

《岁寒三友》:

陆陈行的意义

2、阿城

《棋王》:

吃饭与下棋的意义:

“身心合一”、“天人合一”:

平凡与进取/顺从与抗争……

3、张承志

①、“自然”、“血性”与现代性批判(及其困境)

②、文体的等级(背后的逻辑)

4、韩少功

①寻根与文化批判

②文体成规与文化霸权:

新笔记小说

③现代化与全球化时代的思路差异

(莫言放入先锋文学讨论)

参考文献

李陀、乌热尔图:

《创作通讯》,《人民文学》,1984年第3期

蔡翔:

《有关“杭州会议”的前后》,《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第6期

韩少功:

《文学的“根”》,《作家》,1985年第4期(其他相关文章还有:

郑义:

《跨越文化断裂带》,郑万隆:

《我的根》,李杭育《理一理我们的“根”》,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等等)

王晓明:

《不相信的和不愿意相信的——关于三位“寻根”派作家的创作》(《文学评论》,1988年第4期,收入《思想与文学之间》时改名《论“寻根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第二节先锋小说

寻根文学之后,出现了所谓的“新潮小说”,包括马原、莫言、刘索拉、徐星、残雪等,但除莫言外,他们很快被其后被命名为“先锋作家”的一群作家取代,这些作家主要包括余华、格非、苏童、叶兆言等。

现在,一般都把这两种作家都归于“先锋”的名下。

一、作为问题的先锋

1、何谓“先锋”?

每个时代都有先锋走在前面,掌握新的表现形式,与原先的主流形成某种对立、反叛和断裂。

1980年代的先锋们强调与现实主义的不同。

现实主义常常被当作一种反映论,而先锋派认为语言并不是派生的,现实/真实就是语言建构的产物,这实际上和马克思主义的语言实践观接近。

先锋小说以形式主义为旗帜,以叙事革命为核心,颠覆既有文学传统。

2、先锋派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

在西方的语境中,在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些文学思潮、流派时两者有时可以互换。

两者都意味着对原先的艺术潮流即现实主义的一种反叛,同时又是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正统观念的反叛。

中国1980年代及其后的先锋派,同样对主流的现实主义构成一种反叛。

在1998年韩东、朱文发起的“断裂”问卷中,参与的作家除了马原和余华等几个少数作家外,认为现代的汉语作家对自己几乎没有影响。

但一般认为,中国当代的先锋派更接近后现代主义的艺术趣味和思想。

后现代主义挑战现代主义的成规,认为不存在任何“宏大叙事”,包括现代主义的激进美学,所以常常助长了消费主义,这对理解先锋作家先后转向面对大众的影视生产是有解释力的。

(西方的后现代主义,必须要放在伟大的“60”年代“文化革命”失败的意义上来理解。

它代表了运动失败后知识分子的无力感。

另一种后现代主义,则较有建设性意义,即弗雷德里克·

詹姆逊式的马克思主义)。

二、先锋小说的特点

1、消解深度与真实

先锋小说否认有任何终极性或超越性的价值,常常不带感情地进行“零度”叙事,将故事还原到语言层面。

世界是一片虚无,人永远无法靠自己的能力把握它。

先锋小说因此致力于解构各种意识形态和知识体系建立的承诺和神话。

虚无主义和怀疑主义导致先锋作家着迷于解构故事和真实性和生活的真实性。

2、对叙事技巧的重视

因为否定了文学对于真实生活、真实历史和终极价值的追求,先锋作家迷恋叙事技艺,形式主义和技术主义气味浓厚。

三、代表作家与重要作品讨论

马原与元小说

莫言

格非与神秘主义

余华与悲观主义

-----------------------------------------------------------------

第三节新写实小说

一、源起与基本界定

所谓新写实小说,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它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描述,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二、悖离传统现实主义的真实观

现实主义创作的经典性表述是:

除了细节的真实之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艺术上的“真实”不仅来自于生活现象本身,还必须揭示出生活背后的“本质”。

现实主义是理性的创作方法。

新写实小说家立足于大众化的个体的生存体验,他们不再努力去反映能展示生活必然趋向的历史真实,而试图用生活的“平常性”、“庸常性”、“平凡性”来呈现生活的原生状态,展示当代人的生命存在状态。

人物在不同的人际关系、不同的生存环境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他们成了生活和环境的奴仆,已经被生活、被环境彻底物化,他们本应具备的主体性也完全消失。

所以,反英雄、反典型成为新写实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