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本051钱祎琳论文成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53559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207.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本051钱祎琳论文成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通本051钱祎琳论文成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通本051钱祎琳论文成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通本051钱祎琳论文成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通本051钱祎琳论文成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通本051钱祎琳论文成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通本051钱祎琳论文成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通本051钱祎琳论文成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通本051钱祎琳论文成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通本051钱祎琳论文成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通本051钱祎琳论文成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通本051钱祎琳论文成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通本051钱祎琳论文成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通本051钱祎琳论文成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通本051钱祎琳论文成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通本051钱祎琳论文成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通本051钱祎琳论文成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通本051钱祎琳论文成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通本051钱祎琳论文成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通本051钱祎琳论文成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通本051钱祎琳论文成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通本051钱祎琳论文成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本051钱祎琳论文成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通本051钱祎琳论文成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4需要解决的问题3

第2章NGN网络5

2.1NGN简述5

2.2NGN协议6

2.2.1协议分类6

2.2.2主要协议功能介绍7

2.2.3H.248/Megaco协议7

2.3H.323协议9

2.3.1协议栈结构9

2.3.2H.323协议栈10

2.3.3H.323协议的应用11

2.4H.248/Megaco协议与H.323协议比较12

2.5组网的应用13

第3章华为设备硬件的组成15

3.1UMG8900作为媒体网关的组网应用15

3.2UMG8900硬件结构17

3.3SSM配置18

3.3.1SSM分类18

3.3.2SSM-256应用19

3.3.3SSM-256配置19

3.4SoftX3000软交换系统21

3.4.1SoftX3000系统逻辑结构21

3.4.2配置SoftX3000机框23

第4章华为设备数据库配置25

4.1华为设备硬件数据配置25

4.1.1UMG8900配置硬件数据25

4.1.2SoftX3000配置硬件数据26

4.2数据对接27

4.2.1设置虚拟媒体网关标识27

4.2.2配置MRS资源数据28

4.2.3配置到GMSC的连接28

4.2.4配置到H.323终端的连接28

4.3SSM与IP网络的互通29

4.4SoftX3000与IP网络的互通29

结论30

致谢31

参考文献32

第1章绪论

1.1NGN产生的背景

虽然尚未看到清楚地阐明何时、何地、由何人具体提议NGN这一名词,但看来,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的NGI提法(1997年10月10日美国克林顿政府明确提出了下一代互联网行动计划NGI)及ITU-T与ETSI、IEFE相应工作的结晶。

同时,尽管对NGN的概念、定义、结构等最基本的问题尚未获得全球满意的统一见解,甚至还存在一些较尖锐的分歧,但NGN的背景与必然性看来是很明显的。

20世纪末期,对无缝隙覆盖全球个人多媒体通信的需求驱动了GII的讨论和建设热潮,基于TCP/IP协议的Internet技术由E-mail和VoIP应用切入,随后Internet/Intranet、WWW飞速发展,在全球快速普及,广受欢迎,人们普遍认同这可能是未来GII的一个发展方向。

随着数字传输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及高级软件工程技术的进展,对于一向令人头疼、处于低效率运作结构状态的三网分立的局面,人们普遍认同IP协议可望成为三网融合的基础,再借助一系列新技术有可能逐步实现三网的融合,而IP协议亦有可能成为固定与移动通信融合的粘接剂,这对未来全球个人通信及GII实施至关重要。

但Internet设计的初衷主要是考虑军事应用及提高抗干扰能力,这是以牺牲网络带宽为代价的,其网络结构及协议也存在一系列问题,为非面向连接及尽力而为方式,亦未顾及移动漫游个性化要求,其商用实施中暴露出的安全性、QoS、网络智能管理、赢利商业模式等多方面头痛的问题使internet的NGN2/NGN1的发展亦面临严峻的挑战,但目前又无法找到一种更好的网络结构,因此现实的做法理应是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吸收各种新概念、新思路及新技术,使之尽快满足市场需求,并创造新的增值效益。

“COM泡沫”的破灭、“宽带泡沫”的疑问、3G发展的迷茫、传统电信业务盈利下滑等多种因素强烈驱动传统运营业与制造商亦急需寻找出一种能平滑演进、灵活剪材与适应市场用户需求的新一代网络结构与多业务增长途径。

20世纪80年代PC机控制软件与计算硬件分离,形成充分开放的多厂商竞争环境,从而最终推动整个计算机业的繁荣与发展,促使人们认真思考未来网络的发展是否亦应走这类道路。

随着软交换技术及软件无线电等技术的诞生与改进,无论是有线网或无线网,均可采用分层、分面及全开放模式,基于独立的模块化结构,实施业务驱动,使业务、呼叫控制、承载完全分离,从而以优良的性能价格比、兼顾好前后向兼容的过渡方式,平滑地向新的以IP为基础的网络演进,这些技术可望成为较现实的新一代网络即所谓NGN的核心支撑技术。

尽快统一相应全球标准,并与原先提出的GII这一目标的实施,进行协调与融合已成为相关组织(如ITU-T/R、ETSI、IETF、3GPP、3GPP2、ISC、TINA等)的共同愿望,而且谁都希望在NGN问题的讨论中捍卫自已的基本立场、观点与发言权。

因此,尽管NGN问题在概念、定义、结构等基本方面均有明显含混不清及不同理解情况下,依然成为全球各大标准组织、运营者、制造商、研究开发部门和政府相关部门共同关注的热点,并在加紧探索各种务实发展的途径,无论对固定、移动均属如此。

1.2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NGN的发展获得了信息产业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其中,由电信传输研究所牵头的网络与交换标准研究组和IP与多媒体研究组早在2000年就开始制订并颁布中国NGN体系框架、组网设备、组网协议等方面的技术规范和测试规范。

在入网检测方面,信息产业部电信设备入网检测中心也于2002年中陆续完成了部分厂家软交换设备的入网测试,北电网络、中兴通讯等公司率先取得了入网认证。

自2000年起,国内的电信运营商纷纷成立内部项目组,展开对NGN网络技术和业务能力的调研。

其中,中国电信更是捷足先登,在2001年陆续完成对北电网络、朗讯科技、爱立信等公司的NGN解决方案的试验室测试,并于2002年3月,开展了《中国电信集团NGN试验网》工程,其中,北电网络获得了在广州、深圳、上海、杭州等4个城市建设NGN试验网络的合同。

其它参与中国电信NGN试验网项目的厂家还有阿尔卡特、西门子、爱立信和中兴通信公司。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该试验工程已经顺利完成。

除中国电信之外,中国铁通也于2001年中完成了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NGN分组中继长途话音试验网的测试,并随后在重庆开展了NGN本地话音商用试验网的测试和部署。

中国联通也于2002年底完成了《中国联通NGN试验网络测试规范》,并将启动全国范围内6城市的NGN试验网工程。

与国内主要运营商在NGN方面的进展相比,香港的电信运营商为了抢占市场,取得竞争优势,在NGN方面的步伐较快。

其中,2002年6月,香港的新兴电信运营商香港宽频宣布采用北电网络Succession本地接入分组话音解决方案,在香港本地开展话音业务。

迄今,用户数已激增至7万。

2002年12月,香港另外一家电信运营商新世界电信(NewWorldTelecom)也宣布采用北电网络的Succession本地话音解决方案,加入香港本地话音业务的角逐,提供分组话音、数据和未来的多媒体新业务。

英国电信2005年进行PSTN演进,基于VoIP承载网络,通过软交换加以实现。

在本地对一些老型的交换机进行体会。

德国电信第一步实现通过网关现有的PSTN网络进行胡同,再就是引进了软交换和媒体网关,实现现有电话网络和IP网络话音的互通,进行相应的一些管理。

同时运营商在网络演进的同时注重业务的发展,这是意大利电信的试验,专门做了固定和移动结合的项目。

通过各种各样的终端来体现多种的业务融合,它现在特别有名就是阿拉丁计划,基本上使各种各样的终端,像无绳电话,使固定电话保持移动的习惯,然后进行固定移动的融合。

用无线技术上到固定网上来,他们做了很好的实践。

纵观全球运营商在NGN方面的试验和应用情况,充分验证了NGN网络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它不仅为竞争环境下的电信运营商提供正确的网络发展建设框架,而且满足了运营商在业务发展创新方面的需求。

1.3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于软交换技术的NGN网络其技术并不是十分成熟,缺乏大规模现场应用的经验,特别是多厂家互操作的问题、实时业务的QoS保障问题、网络的统一有效管理问题以及业务生成和业务应用收入能力等。

这就需要我们在软交换的关键技术领域,如:

体系结构和协议、网络控制和端到端的QoS、业务平台、网络管理、网络安全、媒体压缩技术等方面加强研究。

NGN是一个开放分布式网络,它通过开放式的协议和接口可与各种NGN网络部件对接,组网应用十分灵活。

但是,由于IP网络无缝连接的特点,这种开放性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网络互通问题。

所以在本设计中,协议之间的互连是否完善,也可能存在问题。

在接入的过程中可能出现问题。

由于对这种新兴技术的协议及基本原理掌握的还不是很透彻且在实际学习中学到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而设计又都是与实际生活是有着密切相联系的,并且存在对实际线路和设备认识程度问题,就是由于对实际的线路和设备考察和了解有限使设计中可能存在一些数据不准确、设备配置不完善等问题,就使得在毕业设计中出现了无法解决的事件。

还有可能对于计算机绘图不熟悉造成绘图方面的一些困难。

1.4需要解决的问题

组网方式问题。

可以选择的组网结构包括:

软交换全平面组网结构、软交换分级组网结构和定位服务器分级组网结构。

协议兼容性问题。

不同厂家设备虽然遵循相同的标准,但可能选择了不同版本,即使选择了相同的版本,对于细节问题协议并没有做出具体规定,因此厂家分别作了自己的扩充,所以软交换设备互通时,就可能存在兼容性问题。

服务质量问题。

NGN网络中语音和视频业务服务质量的提供是与承载网的服务质量保障息息相关的。

从承载网角度看,基于MPLS专线的流量工程技术和基于MPLS的VPN技术被认为是解决IPQoS问题主流技术,这些技术已在部分企业网或运营商网中使用。

除此之外,对网络节点设备的资源进行集中控制也是解决承载网QoS的一个思路,如公共开放策略服务(COPS)。

总的而言,包括IETF和ITU-T等标准化组织已经投入了巨大的精力致力于承载网QoS方面研究,然而并没有获得一个公认标准。

因此,承载网服务质量问题的解决也是NGN网络大规模商用的前提和基础。

业务问题。

目前,多数软交换的试验主要还是提供基本的话音业务、会议业务(含视频)和网上浏览业务等。

而且,除话音业务外,提供其他许多新业务的操作都比较复杂。

虽然使用应用服务器方式来提供业务是发展方向,但第三方应用平台的成熟和商用尚需时日。

用户通信连接不受控。

控制和承载分离所带来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用户通信连接不受控,造成该问题的一个主要因素是软交换设备仅完成呼叫控制功能,用户之间的媒体流交互在媒体网关之间直通。

尽管网关通过H.248或MGCP等网关控制协议可以上报媒体资源使用状况,然而却无法满足对用户的实时监控功能。

最为突出的是软交换设备无法直接获知用户通话开始和结束时刻,该信息需等网关上报后方可获知,因而当软交换与网关之间的网络连接出现异常中断时,软交换将难以感知网关的工作状态,即软交换与网关通信状态不同步。

目前,软交换设备主动向网关或终端发送检测存活消息的心跳机制可以有效解决以上问题。

然而,如果部分非法终端利用该特性可以生成一个通话中止的虚假消息来触发软交换提前中止呼叫计费,将给运营商造成不可预见的经济损失。

因此,如何避免非法用户的通信资源盗用是运营NGN网络所面临的一个难题。

终端接入安全风险。

控制和承载分离所带来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终端接入安全风险。

在NGN网络中,终端用户可通过窄带Modem接入、ADSL、以太网接入和CABLE等多种接入方式接入到城域网。

通常,软交换设备采用。

P地址和端点标识等参数来对终端接入进行认证,因此,如何防止端点伪装和IP地址盗用等非法行为也是运营NGN网络所面临的一个难题。

目前,H.323、SIP、H.248和MGCP协议都增加了安全认证机制,采用MD5等算法对关键参数进行加密传送,从而尽可能降低终端接入安全风险。

除此之外,H.248和MGCP还定义了采用IPSec协议进行传送的机制,不仅保证终端接入的安全,还可以保证信令传送的安全。

地址匮乏问题。

NGN网络的大规模应用将极大地增加对IP地址的需求。

当前,解决IP地址匮乏的方案有两种,一是统一部署IPv6地址,二是采用NAT(NetworkAddressTranslator)穿越技术。

由于IPv6方案的实施对现有网络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部署IPv6地址应是NGN网络实施下一阶段应重点考虑的问题,因此当前阶段部署NGN网络应着重考虑NAT穿越技术。

在NAT穿越解决方案中,企业网用户和用户驻地网内的终端用户采用私有IP地址通过出口的NAT/FW(防火墙)接入公网。

与传统NAT/FW支持HTTP等数据应用穿越不同,基于H323、SIP、MGCP和H248等协议的语音和视频应用需通过信令消息中的IP地址和端口参数来实现目的地寻址,因此信令消息在地址穿越中不仅需要对TCP/UCP层的端口信息以及IP层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进行变换,还需对IP包载荷中的相关地址信息进行变换。

目前,应用级网关、代理方式、MIDCOM协议和协议扩展等方式是几种主要的NAT穿越技术。

第2章NGN网络

2.1NGN简述

NGN被称为下一代网络,具有综合、开放的网络架构,主要由业务管理应用平面、业务控制平面、核心交换平面、边缘接入平面四个不同的功能平面组成,在统一的分组网络上提供话音、数据和多媒体等业务。

这种技术革新使得NGN的用户接入方式显得非常的灵活。

NGN可以分为业务层、控制层、传送层、接入层四层划分,各层之间通过标准的开放接口互连。

NGN组网图如图2.1所示。

图2.1NGN结构图

●业务层,在NGN中,业务层由一系列的业务应用服务器组成,提供各种各样的业务控制逻辑,完成增值业务处理。

同时提供开放的第三方接口,易于引入新型业务。

业务节点即业务管理层的各种应用服务器,业务节点可以是传统的智能网SCP(ServiceControlPoint)设备,也可以是NGN构架的应用服务器AppServer(ApplicationServer)。

传统的智能网设备与软交换之间通过INAP(IntelligentNetworkApplicationProtocol)协议完成传统的智能业务,主要用于NGN初期建设当中,可以继承传统的智能业务资源。

AppServer是NGN构架下的应用服务器,通过SIP与软交换设备交互。

同时,应用服务器对外提供开放的第三方接口,实现开放的业务提供方式,方便的引入第三方业务。

●控制层,控制层主要完成接续控制、资源管理等功能,其核心是现在通称的软交换(Softswitch),之前也有称MGC(媒体网关控制器)的。

该层的主要设备包括软交换,软交换设备是NGN中的呼叫处理中心,支持SS7(SignalsystemNumber7)、DSS1(DigitalSubscriberSignalNo.1)、V5、H.323、SIP(SessionInitiationProtocol)等多种窄带和宽带呼叫控制信令。

软交换设备通过H.248/MGCP(MediaGatewayControlProtocol)协议控制TG(TrunkGateway)、AG(AccessGateway)、IAD(IntegratedAccessDevice)、EPhone(EthernetPhone)、MRS(MediaResourceServer)等网关设备完成相关的呼叫业务处理。

软交换设备与业务管理层的各种应用服务器之间采用标准、开放的接口,可以灵活实现并快速引入各种新业务。

●传送层,独立于业务控制的、提供QoS保证的分组化大容量骨干传送平台。

传送层主要完成网管与OSS,网管系统负责整个网络的管理和维护操作,监控整个网络所有设备的状态。

网管系统和各种网元设备之间通过SNMP等标准网管接口实现管理功能;

OSS(OperationSupportSystem)即运营支撑系统,负责业务的发放、计费以及用户线测试管理,一般和网管系统配合完成其功能。

●接入层,提供各种宽窄带、移动或固定用户接入。

接入层主要作用是利用各种接入设备实现不同用户的接入,并实现不同信息格式之间的转换,其功能有些类似传统程控交换机中的用户模块或中继模块。

接入层的设备都没有呼叫控制的功能,它必须要和控制层设备相配合,才能完成所需的操作。

接入层中包括各种各样的接入设备,其中主要有:

中继网关TG:

实现NGN核心网与传统PSTN的互通。

PSTN侧接口为TDM方式,NGN核心网侧接口为IP/ATM方式,TG设备完成TDM到IP/ATM媒体流的转换。

TG设备与软交换之间通过H.248/MGCP协议交互,接受软交换设备的控制,实现呼叫的建立、拆除以及其它业务。

信令网关SG:

实现PSTN信令的分组承载变换。

SG将承载在TDM上的PSTN信令基于SIGTRAN(SignalTransferprotocol)协议转换为IP/ATM分组方式送给软交换处理,同时接收软交换设备来的分组信令,转换为TDM方式。

SG可以是独立的方式存在,也可以内嵌于TG设备当中。

接入网关AG:

提供窄带和宽带业务接入功能。

AG通过媒体流变换把用户线数据,如语音、Modem、Fax等在NGN核心网上传送。

AG通过H.248/MGCP协议与软交换设备交互,接受软交换的控制,上报用户线状态,完成用户的呼叫处理功能[1]。

2.2NGN协议

2.2.1协议分类  

NGN协议包含非对等和对等两类协议。

非对等协议主要指媒体网关控制协议H.248/Megaco;

对等协议包括SIP、H.323、BICC等。

SIGTRAN为信令传送协议。

由于历史原因,NGN系列协议有些相互补充,有些则相互竞争。

H.248/Megaco是一个非对等主从协议,与其它协议配合可完成各种NGN业务。

SIP、H.323均为对等协议,存在竞争关系,由于SIP具有简单、通用、易于扩展等特性,已逐渐发展成为主流协议。

表2.1软交换网络协议总汇

协议类型

适用范围

协议/接口标准

IP电话协议

软交换和终端间

H.323和SIP

媒体网关控制协议

软交换与媒体网关间

MGCP和H.248/MEGACO

SIGTRAN协议

软交换与信令网关间

SCTP,M3UA,M2PA,M2UA,IUA,SUA

互通协议

软交换间

SIP-T/SIP-I/BICC

业务层协议

软交换与应用服务器间

ParlayAPI,SIP,JAIN和INAP

2.2.2主要协议功能介绍

H.248/Megaco协议:

是在MGCP协议的基础上,结合其它媒体网关控制协议特点发展而成的一种协议,它提供控制媒体的建立、修改和释放机制,同时也可携带某些随路呼叫信令,支持传统网络终端的呼叫。

该协议在构建开放和多网融合的NGN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网关分离的核心是业务和控制分离,控制和承载分离。

这样使业务、控制和承载可独立发展,运营商在充分利用新技术的同时,还可提供丰富多彩的业务,通过不断创新的业务提升网络价值。

SIP协议:

会话发起协议,是IETF制定的多媒体通信系统框架协议之一,它是一个基于文本的应用层控制协议,独立于底层协议,用于建立、修改和终止IP网上的双方或多方多媒体会话。

SIP协议借鉴了HTTP、SMTP等协议,支持代理、重定向、登记定位用户等功能。

支持用户移动,与RTP/RTCP、SDP、RTSP、DNS等协议配合。

支持Voice、Video、Data、Email、Presence、IM、Chat、Game等。

 

BICC协议:

BICC协议解决了呼叫控制和承载控制分离的问题,使呼叫控制信令可在各种网络上承载,包括MTPSS7网络、ATM网络、IP网络。

BICC协议由ISUP演变而来,是传统电信网络向综合多业务网络演进的重要支撑工具[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