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页精品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精品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53717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10 大小:596.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77页精品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精品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0页
77页精品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精品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0页
77页精品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精品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0页
77页精品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精品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0页
77页精品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精品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0页
77页精品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精品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0页
77页精品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精品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0页
77页精品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精品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0页
77页精品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精品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0页
77页精品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精品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0页
77页精品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精品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0页
77页精品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精品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0页
77页精品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精品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0页
77页精品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精品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0页
77页精品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精品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0页
77页精品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精品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0页
77页精品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精品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0页
77页精品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精品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0页
77页精品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精品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0页
77页精品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精品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77页精品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精品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77页精品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精品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7页精品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精品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1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77页精品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精品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2、时间的测量

3、特殊的长度测量方法

★重点——长度的测量及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难点——特殊长度的测量

★教具——刻度尺

一、长度的测量

1.测量工具:

刻度尺

2、测量方法:

①看:

a.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b.量程——刻度尺一次能测量的最大长度

c.分度值

②测:

原则:

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且刻度应贴近被测物。

③读:

视线应与尺面垂直,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随堂举例)

测量结果带且只带一位估计数字

二、时间的测量——钟表

三、特殊长度的测量

1.曲线的长度:

短曲线棉线吻合法

长曲线滚轮法(面包车等)

2.圆形、球形物的直径——平移法

硬币球

3.细小物体的长度——累积法

细铜丝的直径

一张纸的厚度:

懂得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和用具

★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2~5题

★板书设计

古代人计时工具:

日晷、沙漏、漏壶

生活中使用的各种手表、钟表

机械表:

使用

现代人的计时工具实验室及赛场常用的停表

电子表:

国际单位制:

秒(second).符号“s”

测量的工具:

直尺、皮尺、卷尺、游标卡尺、千分尺

1km=103m1dm=10-1m

长度的单位及换算1cm=-10-2m1mm=10-3m

1μm=10-6m1nm=10-9m

选:

根据测量要求,选择适当量程及分度值

的尺子

放:

刻度尺要与被测对象平行;

刻度线紧贴被测物;

零刻线与被测对象一端对齐

看:

视线正对刻度尺刻线,不要斜视

读:

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

记录测量结果要有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

3.误差:

真实值和测量值之间的差别叫误差

误差只能减小,不能消灭。

§

1.2运动的描述

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机械运动

3、参照物

4、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重点——参照物的概念和参照物的选择

★难点——参照物的概念和参照物的选择

★教具——小车

一、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二、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

三、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情况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

1.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实际生活中多以地面为参照物。

2.对同物体而言,若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其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四、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例1、判断下列歌词或诗词句中所选的参照物

①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②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③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例2、观察图中的烟及车上小旗的飘动方向,你能判断甲、乙两车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情况吗?

静止

甲车向右运动

向左运动(V车﹤V风)甲车乙车

乙车:

向左运动(V车﹥V风)

★小结

1.什么是机械运动?

2.什么是参照物?

为什么要选参照物?

3.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4题

1.机械运动:

在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选择不同的物体作参照物时,物体的运动或静止的情况不同.

★反思:

1.3

(1)运动的快慢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速度

★重点——速度的概念及单位

★难点——速度的概念及单位

一、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比较相同路程内所用的时间。

3.比较物体单位时间内行驶的路程。

(物理学中用的第3种方法)

二、速度(V)

1.定义:

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公式:

(强调同一性)

3.单位:

m/skm/h1m/s=3.6km/h

4.一些物体的运动速度:

人步行速度1.1m/s

自行车速度5m/s

例1、普通列车速度约为40m/s,合多少km/h?

上海磁悬浮列车速度可达423km/h,相当于普通列车的多少倍?

例2、小华春游时在路上看到如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请计算小华乘坐的汽车从此地到金城镇最快要几分钟?

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计算公式是v=

(3)速度的单位是米/秒(m/s)、千米/时(km/h).

2.在变速运动中,v=

求出的是平均速度,

★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5题

1.学生要做对这道题,首先要能看懂列车时刻表,并能从列车时刻表上计算出列车在两站间运行的距离和所用的时间.从列车时刻表上可以看出:

7531次列车8:

43从襄樊开出,11:

58到达丹江,运行3小时15分钟,运行距离103km.而7532次列车13:

00从丹江开出,16:

34到达襄樊运行时间为3小时34分.两列车运行的路程相同,但运行时间不同.而题中要求的是从襄樊到丹江的平均速度,即求7531次列车的平均速度.

解:

由列车时刻表可知:

从襄樊到丹江的路程是103km,运行时间是3小时15分(3.25h);

从朱坡到老河口路程是76km-39km=37km,运行时间是1小时7分(1.12h).

由v=

可知,从襄樊到丹江的平均速度是v=

=31.69km/h.

从朱坡到老河口的平均速度是v′=

=33.04km/h.

2.提示:

利用自己的手表,从某一个里程碑开始计时,到下一个(或两个)里程碑,看看用了多长时间,然后根据v=

计算.

3.略4.解:

由题知,发射鱼雷时,鱼雷和航母的距离s=5km.

★板书设计意义:

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定义:

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

公式:

v=

速度单位:

米/秒(m/s,m·

s-1)千米/时(km/h)

计算:

s=vtt=

概念

平均速度t=

计算

1.3

(2)运动的快慢

1、匀速直线运动;

2、变速运动;

3、了解频闪摄影技术。

★重点——①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②平均速度的计算。

★难点——平均速度的计算

一、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理想的运动,实际生活中没有的。

的理解:

V是定值,s与t成正比(与

一样的理解是一样的)

3.图像SV

Tt

四、变速运动(实际生活中的物体运动情况)

例1、下表是从北京到上海的T13次列车运行时刻表

18:

08

22:

39

47

3:

26

8:

北京0

济南497

蚌埠979

上海1463

求:

①列车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

②列车从济南到蚌埠的平均速度。

解:

①S全=1463kmt总=(24:

00-18:

08)+8:

08=14h

=

=104.5km/h

②s=979km-497km=482kmt/=(24:

00-22:

47+3:

26)=

h

V=

≈119km/h

例2、一辆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它在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1,在后一半路中的平均速度为V2,则它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s

=

+

变换题:

把此题中一半路程改成一半时间。

五、频闪摄影——拍摄物体间隔相同时间的不同位置(在暗室里进行,快门是

常开的,位置是固定的。

例3、下图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若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小球从A点到F点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由图可知

t=5×

0.2s=1scm刻度尺

s=12.5cm01234567891011121314

由v=s/t得

v=s/t=12.5cm/1s=12.5cm/s

§

1.4测量平均速度

课程内容:

测平均速度

教学过程

一、用到的公式:

V=S/t

二、用到的工具:

表和尺子来亲自动手测量平均速度。

    

(一)钟表

  在物理实验中,我们一般用停表、光电计时器来计时。

机械停表可以读到0.1s,而更高级的电子系统可以读到0.001S了,甚至1.0×

10-6S或更小。

  观察停表,各指针在转动时,每个刻度代表多少分钟?

多少秒?

设想一下,测量你正常行走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量?

只要测量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然后利用公式

计算出即可

  

(二)分组实验

  本次实验是学生在操场上以小组合作的行驶完成的,所以要提高效率和,之前需要老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使学生了解实验过程,明确实验目的,正确操作仪器,注意实验纪律,上好本节课。

  1.明确实验内容和目的,知道自己的责任。

  2.严格按照教师安排的程序进行实验。

  3.实验中要严肃认真,操作仪器要准确,记录数据要讲究实事求是。

  4.要认真遵守实验纪律,注意爱护仪器。

  5.每组安排好先后顺序,有条理地进行,避免挣抢.动手能力强、细心、态度积极的学生和愿意被动接受的学生互相组合成组,合理搭配。

  实验步骤:

  1.分组:

每组至少6人或根据实际人数调整,不少于6人。

  2.测距离:

指导学生量出30m的路程,每隔10m做一记号,并站上一位记时员。

  3.指导每组选出一名发令员,一名被测选手,一人负责记录。

  4.一人测量完毕,按顺序轮换角色,被测同学也可竞走或跑步。

  5.指导学生设计数据表格,计算出平均速度。

  6.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实际测量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记录相应数据,老师进行指导。

测量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距离可以远一点,老师可以根据操场的大小或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三)小结

  我们今天测量了人行走或跑步或者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主要是把路程和时间测量出来就可以了。

如果我们要测量其他物体如火车、汽车……的平均速度,你会设计实验方案吗?

其实是一样的,只要能够测量出路程和运动时间就可以利用公事了

  在实验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的合作与协调也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原因,只有好的实验方案配合默契的协调,客观的记录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实验结果。

  老师点评一些同学或小组的表现,指出高效和低效的原因,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课后反思:

第二章声现象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1、声音的产生;

2、声音的传播;

3、声速的计算。

★难点——回声现象及声速计算

★考点——声的产生及声的传播

★教具——音叉

一、声的产生

1、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固、液、气)

2、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声源)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继续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的物质叫介质(固、液、气体都可成为介质)

2.真空不能传声

实验:

(图1.1-4真空罩中的闹钟)

实验探究方法:

实验+科学推理

3.声速

①声传播的快慢叫~

②定义:

声音在每秒钟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③影响声速的因素介质的种类(一般V固﹥V液﹥V气)

介质的温度

4.回声

①声音的反射现象

②回声加强原声

③回声测距(声呐)

例1、某同学看到一道闪电后,经过4.5秒后听到雷声,若当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20m/s,光速为3×

108m/s,则雷电发生处距此同学的距离为多少?

已知:

V=320m/st=4s

求:

S

由V=s/t得S=V声t=320m/s×

4s=1440m

答:

雷电发生处距该同学1440m。

例2、海面舰船上有一台超声测位仪,为了测出海底有多深,竖直向下发射一波,经4s接收到反射波,海水中声速为1000m/s,求海底有多深?

已知:

V=1000m/st=4s

S=Vt=1000m/s×

4s=4000m

h=s/2=4000m/2=2000m

海底深2000m。

※1.讲格式

2.讲如何利用条件(如例1)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

★布置作业P16动手动脑学物理1、2、3写在作业本上.

★反思

2.2声音的特性

1.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1.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1.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生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的品质.

2.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意识

1、音调——声音的高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

3、音色——声音的特色

★难点——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

★考点——声音的特性

★教具——钢尺、音叉、乒乓球等

一、音调

声音的高低

2.结论(实验演示得出):

物体振动快慢决定音调高低。

3.频率:

物体1秒内振动的次数。

单位:

赫兹简称赫符号:

HZ

特点:

决定音调的高低。

4.人的发声频率:

85HZ~1100HZ

人的听觉频率:

20HZ~20000HZ

5.听觉频率的三个区间:

次声波20HZ声音20000HZ超声波

6.应用:

①超声波:

雾化、清洗、声呐

②次声波:

预报地震、海啸

二、响度

声音的强弱

2.决定响度的两个条件:

①物体振动幅度(振幅)的大小

②听者与发声体的距离

3.应用:

听诊器

三、音色

声音的特色

2.决定音色的条件:

振动物体本身的材料、结构

区分不同的人及乐器

四、乐音:

物体规则地振动,使人感到悦耳动听的声音。

例1、蜜蜂饲养员能从蜜蜂飞行时发出的声音判断蜜蜂是采蜜归来还是即将去采蜜,他们判断的依据是(A)

A.音调B.响度C.音色D.无法判断

例2、四个相同的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向瓶内吹气或敲击它们,可发出“1234”的声音。

吹气时瓶内空气振动,决定音调的因素是瓶内空气柱的长短;

敲击时瓶内水振动,决定音调的因素是瓶内水的多少。

吹:

1234空气柱越长,音调越低。

反之,越高。

敲:

4321水柱越长,音调越低。

※:

物体越短、越轻、越紧,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物体越长、越重、越松,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1.乐音的三个特征:

音调、响度和音色.

2.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3.响度是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的.

4.不同的发声体具有不同的音色.

★布置作业

1.活动课上,每个同学尽可能带一种家里有的乐器,观察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又是怎样改变音调和响度的.

2.制作音调可变的哨子,并用它演奏一首音乐课上学过的简单的曲子.

3.把动手动脑学物理的3题写在作业本上.

4.自制乐器,在活动课上交流.

2.3声的应用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

通过观察、参观或者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1、声的利用

2、声与信息,声与能量

3、声现象单元知识总结

★难点——速度公式的运用

★考点——声的利用

一、复习

二、声的利用

医疗:

“望、闻、问、切”中的“闻诊”B超雾化碎结石

生产:

捕鱼探伤钻孔清洗

军事:

声呐(回声定位)预警导弹发射、核弹爆炸

(超声波)(次声波)

生活:

话语、音乐欣赏、用声辨物、双耳效应、预报地震海啸、

超声波加湿器

以上“”这部分属声传递能量;

其余属声传递信息。

三、对本章知识小结

声音的产生:

振动

声音的传播:

介质声速(记住15℃时空气中340m/s)

怎样听到声音:

听觉器官

声音的特性:

①音调:

频率决定

②响度:

振幅、距离决定

③音色:

不同物体的材料、结构决定

噪声:

声的利用:

回声0.1s

例1、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根据敲打物体发出的声音来鉴别物体的质量,以下做法能达到这一目的是(BC)

A.铁匠用小锤敲打烧红的毛坯B.瓜农用手拍打西瓜

C.顾客用手轻轻敲打瓷器D.瓦匠用瓦刀敲打红砖

例2、(测声速)已知铁管长78m,在铁管一端用铁锤敲打一下,在另一端听到两次响声,两次响声的时间间隔为0.2s,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求声音在铁中的速度。

已知:

s=78mv空=340m/s⊿t=0.2s

v铁

t空=s/v空=78m/(340m/s)

t铁=s/v铁=78m/v铁

t空-t铁=⊿t=s/v空-s/v铁

v铁=sv空/(s-v空⊿t)=78×

340/(78-0.2×

340)m/s=2.65×

103m/s

声音在铁中的速度是2.65×

103m/s。

1.声在医疗上的应用

2.声在工业上的应用

3.声在军事上的应用

4.声在生活中的应用

1.小结本章的内容.

2.学过声现象这一章知识后,请结合学过的知识,再加上你丰富的想象,写一篇“无声的世界”或类似题目的科学作文.

3.查阅资料或访问网站,了解声在生活、生产和科技中的应用.

2.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2.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1.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2.通过学习控制噪声的办法,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调查,访问网站,查阅资料等多种途径获取知识的能力.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2.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

1、了解噪声的定义

2、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

3、控制噪声

★难点——防止噪声的途径

★考点——①噪声的危害;

②控制噪声。

★教具——泡沫、玻璃等

一、噪声的定义

1.物理学角度:

物体做不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2.从环保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的休息、学习及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二、噪声的来源

①工厂②交通工具③居民生活

三、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1.人们以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关注:

0dB)

2.危害:

心理危害;

生理危害;

物理破坏。

3.记住:

→50dB,休息睡眠;

→70dB,工作学习;

→90dB,听力。

四、控制噪声

声源————————介质————————人耳

1防止噪声产生②阻断噪声传播③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例1、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以下不属于噪声的是(D)

A.图书阅览室的说话声B.上物理课,从音乐教室传来悠悠歌声

C.熟睡中忽然听到了弹奏的钢琴声D.上语文课,老师富有感情的倾读声

例2、对“0dB”的理解,正确的是(B)

A.0dB说明物体不振动B.0dB是人耳听到的最弱声

C.0dB说明频率低于20HZD.0dB说明频率高于20000HZ

例3、以下减弱噪声方法中,属于在声源处减弱的是(C)

A.影剧院的墙面用吸音材料制成

B.在飞机旁的工作人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

C.城市某些路段禁鸣喇叭

D.高架道路两侧某些路段设有隔音墙

例4.洗衣机洗衣时,衣服没有放好,会引起振动发出噪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