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定品第八127pptConvertor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53917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4.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别定品第八127pptConvertor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分别定品第八127pptConvertor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分别定品第八127pptConvertor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分别定品第八127pptConvertor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分别定品第八127pptConvertor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分别定品第八127pptConvertor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分别定品第八127pptConvertor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分别定品第八127pptConvertor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分别定品第八127pptConvertor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分别定品第八127pptConvertor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分别定品第八127pptConvertor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分别定品第八127pptConvertor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分别定品第八127pptConvertor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分别定品第八127pptConvertor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分别定品第八127pptConvertor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分别定品第八127pptConvertor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分别定品第八127pptConvertor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分别定品第八127pptConvertor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分别定品第八127pptConvertor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分别定品第八127pptConvertor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分别定品第八127pptConvertorWord下载.docx

《分别定品第八127pptConvertor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别定品第八127pptConvertorWord下载.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分别定品第八127pptConvertorWord下载.docx

已说诸智所成功德,余性功德,今次当辨,于中先辨,所依止定,且诸定内,静虑云何?

6

颂曰:

静虑四各二  于中生已说

 定谓善一境 并伴五蕴性

初具伺喜乐  后渐离前支

静虑四各二:

我们说色界的静虑有四种,四种静虑中每一静虑都有两种类,一是生静虑,就是四种禅天,二是定静虑,是所修的禅定。

于中生已说:

四禅各两种静虑,就是生静虑跟定静虑,其中生静虑的体于世间品中已经说过了。

7

定谓善一境:

这定静虑的体,是善的心一境性。

虽静虑也有染污定,但是总的来说静虑的体是善的性,即是善的心一境性,心集中在一种境上就是等持。

善的等持是这定静虑的自性。

并伴五蕴性:

假使它的助伴加上去一起讲的话,那五蕴都有。

识蕴是他的心王,那受蕴、想蕴、行蕴是心所法,相应的还有心所法中的四相──生、住、异、灭,得等都是俱有法,还有定共戒是色蕴,所以说五蕴都有。

8

问:

为何唯色界定名静虑,而无色等持不名静虑?

这静虑从它殊胜的、超胜的方面来说叫静虑。

色界的定是殊胜,所以唯色界的定叫静虑。

无色界的定,虽然也是定,也有慧的果,但是不殊胜,故不能叫静虑。

色界的定是有何殊胜?

一、谓诸等持内摄十八支;

在四禅定、四无色这八种等持中,摄十八禅支的只有四种静虑,这是第一殊胜。

9

二、四种静虑止观均行,最能审虑;

无色界是定多止少,未到地定、中间定,观多止少,都不均行。

是第二殊胜。

三、名现法乐住;

现前所得法的乐,就是这四静虑这功能,所以它是现法乐住。

是第三殊胜。

四、名乐通行;

得了四禅的叫乐通行,殊胜的乐通行,也是唯色界四禅才有。

是第四殊胜。

从这几方面说,这四种定特别殊胜,所以它有这资格叫静虑,其它的定不具这些殊胜的,就不名叫静虑。

10

四静虑的体都是心一境性,为何而分一禅、二禅、三禅、四禅?

下以颂词回答。

初具伺喜乐,后渐离前支:

四种禅定名就是据它们的禅支不同来分的。

谓初静虑里有伺有寻,也有具喜,具乐,寻伺喜乐都有。

后三种定,一个个离开前面禅定中那一支。

是挨了次第来离的,如二禅离开第一的寻伺,那就是无寻无伺,第二静虑是定生喜乐,喜乐还是有,但是寻伺没有。

第三静虑,不但寻伺没有了,而喜也没有,但是还有乐,名离喜妙乐定。

11

第四静虑,乐也没有,寻伺、喜当然已没有了,渐离前支,所以说这是挨了次第离的。

虽然都是心一境性,但是从禅支不同分了四种禅定。

二、明四无色定

已辨静虑,无色云何?

无色亦如是  四蕴离下地

  并上三近分  总名除色想

 无色谓无色  后色起从心

  

12

空无边等三  名从加行立

 非想非非想  昧劣故立名

无色亦如是:

无色定体,也是跟色界四禅定一样有四种,四无色定也各有二种,也有生静虑跟定静虑。

即四无色天与四种无色定,生静虑在无色界的体,在世间品说过无色界有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四种。

四蕴离下地:

四种无色定与色界四禅定相同处,也是善性所摄的心一境性,无色定的心的主体是等持,心一境性那三摩地,

13

但是,没有禅支。

四蕴;

所不同的就是无色定他的助伴却只有四种蕴,因没有色蕴,而色界的助伴是五蕴。

离下地;

这心一境性的体相也是不一样的。

它一一离开下地分了四种。

第一是离开了四静虑的投生,就不投生在四静虑,往上生可以生第一空无边处;

第二是若离了空无边处生,就是空无边处的投生把它去掉了,再不投生了,往上,识无边处;

14

第三是离识边处的生,生无所有处;

第四是离无所有处生,立一非想非非想处。

总是离开下地而安立上地的名字,这样一一离下地,有四种层次不同。

并上三近分,总名除色想:

这四个根本的无色定,及上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三个根本的近分定,这七种都除色想,都没有色法。

为何只有三种近分定?

因空无边处的近分定不能叫除色想,由于修空无边处的近分定的时候,要缘上边的

15

空无边处是欣静、妙、离,又要厌恶第四

静虑下边的粗、苦、障,对下地生厌心,就要看第四静虑的色法,所以说它不能除色想,还是要缘色的。

而上边的几种根本定跟近分定是不缘色的,都可除色想。

无色谓无色:

什么叫无色?

无色界中没有色法的,色蕴没有的。

色蕴是变碍为性,要变化的阻碍的东西,在无色界是没有的。

依大众部、化地部等说,无色界中也有色法,因为色极微细,天眼看到的色,对我们凡夫说等于是没有一样。

16

无色多劫,色相续断,后没生下,色从何生?

意思是说无色界他的寿命很多长,空无边处两万大劫,非想非非想处八万四千大劫,这时间是很长的,那这色法早就断掉了,后来于无色界要死时,没有出轮回还得要投生。

生到下边色界、欲界的时候他这色从哪里来?

下以颂来答。

后色起从心:

后色;

后来投生那色法,从心里起来的。

过去的色的异熟因,就是过去色法种子熏习在心中,这熏习的功能

17

现在成熟了。

他要投生下边来的时候,这心里边熏的异熟因的色法成熟了,可以生成现行,从心里又生出色法来了。

这是论主根据经部的解释。

据经部来说,这色、心的种子都可以熏习,在色上也能熏习,在心上也能熏习。

在入了无心定时候,心没有了,那种子都熏在色之这身体上;

如果得生无色天去,色法没有了,那这种子的熏习都集中在心里。

空无边等三,名从加行立:

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处,这三名字从他修加行的时

18

候安立的。

修加行的时候,有一类人思想境界很高,感到有色法总是有过患的。

他就是要超脱这色法,就想无边际都是空,把色就空掉它,以这样加行来修,修到的一个果定就叫空无边处。

即使空还有这空在,总是还有心外有物,就是连这个空也不要,只想自己识无边,整个的充满自己的识,这是内心。

这观空那境都去掉,能观的识留住,这样观无边的识,以这样地修加行,最后得到的识无边处。

19

又感到有个内心,无边的内心还不好,内心也不要,这样地修加行把能缘的识也没有了,入无所有处定。

这就是说前面三种无色定,都是从加行而安立名的。

非想非非想,昧劣故立名:

最后,非想非非想处,它当体暗昧。

这类的行人就是更高一层,他想:

无所有处还有这思想,现在把想也要除去——非想。

无色界中色已没有了,再想也没有了,就心生害怕没我了,所以要非非想,就是想留一点点,这样“我”就还存在了。

这种想是昧劣想,

20

并不是没有想,有一种含糊的力量很微弱的想。

这非想非非想是当体立名。

三、明八等至

所谓定是有七种名称的:

一、三摩咽多,此云等引;

二、三摩地,此云等持;

三、三摩钵底,此云等至;

四、驮衍那,此云静虑;

五、质多翳迦阿罗多,此云心一境

性;

六、奢摩他,此云止;

七、现法乐住。

此中等引、等至、静虑三者,通于有心无心,余下四种唯是有心定。

其次,等持、心一境性二者,通于定地与散地,余下五

21

种唯通定地。

这里所说等至,只是七种定名中的一种,其义理如何,以下来分别说明。

所谓的等至,是定之别名。

梵名三摩钵底,在定中身心平等、安和谓之等,定能令至此平等位,故名为等至。

是唯定而非散地。

通于有心、无心,若有心定则其心离昏沉与掉举而为平等,以定力得至此等,故谓之等至。

若无心定,则约定中依身大种平等,而名为等至。

22

明八等至就中二:

一、总明;

二、别明;

(一)总明八等至

已辨无色,云何等至?

此本等至八  前七各有三

  谓味净无漏  后味净二种

 味谓爱相应  净谓世间善

  此即所味着  无漏谓出世

23

此本等至八:

根本的等至有八种。

即是以上所说的四静虑及四无色定,名八等至。

前七各有三,谓味净无漏:

前七是指从初禅地到无所有处,这七种等至各有三种:

(1)味等至;

能够味着的那禅的味道的,

就是与爱著禅味相应的等至为味等至。

(2)是净等至;

有漏的禅定,是有漏善,不是无漏善。

前是与爱相应,此是与无贪无瞋、无痴与这些白法相应的世间善定,为净等至。

24

(3)是无漏等至;

即是出世的无漏定名无漏等至。

后味净二种:

后是指非想非非想处那等至,是没有无漏的的,因为他的想这心的力量非常的昧劣,无漏法生不起来。

所以要除掉无漏等至,只有味等至、净等至两种。

以下是解释什么叫味?

什么叫净?

味谓爱相应:

所谓的味,是跟爱这贪心相应的,但这爱不是欲界的五欲之贪,就是贪着这禅味,相应的那定就叫味定。

25

爱为何称为味?

爱有味的作用,能够贪爱着这禅之味道之爱叫味。

净谓世间善,此即所味着:

所谓的净,世间有漏的善定就叫净。

就是前所味着的那

定境。

本来是净定的,一生起爱着心,净定就失掉了,而失掉之后就生了染污定,还是想到以前那灭掉的那净定,就深生爱着,这就是味定。

无漏谓出世:

无漏定就是出世定。

反过来说是没有爱的。

也无所味着的,是染不上的。

26

(二)别明八等至

别明八等至就中有二:

一、明静虑支,二、明净等等至。

1、明静虑支

明静虑支中分六:

一、明静虑支;

二、明支体;

三、明染无支;

四、明名不动;

五、明生受有异;

六、明起下心;

(1)明静虑支数

于四静虑,各有几支?

27

静虑初五支  寻伺喜乐定

  第二有四支  内净喜乐定

 第三具五支  舍念慧乐定

  第四有四支  舍念中受定

静虑初五支,寻伺喜乐定:

初静虑中具有五支,第一支是寻,第二支是伺,第三支是喜,第四支是乐,第五支是等持。

第二有四支,内净喜乐定:

第二静虑中只有四支,第一支是内等净,净是清净的信心,第二支是喜、第三支是乐、第四支是等持。

28

所谓内等净就是信心,初禅已经离开五欲,此时又离开了初禅入二禅定,初禅定中定中也能生喜乐,但此中是信心生起来了,那是极大的喜乐,最高的喜就是在二禅定。

第三具五支,舍念慧乐定:

第三禅定也是具五支。

第一支行舍,这里指的行舍,是大善地法中舍心所法,是属于行蕴的叫行舍。

(舍有几种,一是受舍,一是无量中舍),同样名为舍,但是有不同的。

第二支是正念,第三支是正慧,第四支是乐受,第五支是等持,每一定中等持都是有的,如果没有等持的话,那就不叫定了。

29

第四有四支,舍念中受定:

第四静虑也有四支。

第一支是行舍清净、第二支是念清净,第三支是非苦乐受之舍受,就是中受。

第四支是等持。

(2)明支体

静虑支名,既有十八,于中实事,总有几种?

此实事十一  初二乐轻安

  内净即信根  喜即是喜受

30

此实事十一:

四禅定共名有十八禅支,实际上的体只有十一种。

初二乐轻安:

初禅、二禅的乐,喜乐的乐是属于轻安的乐,不是乐受的乐,跟第三

禅的乐受这受乐是不同的,所以第三禅要

加一个乐受,这没有重复,因轻安跟乐受并不是一个东西。

据有部的说法,这初二禅的乐是轻安,在定中没有身受的,在定中都是意识的活动的范围,前五识都不起作用的。

31

经部的说法就不同。

经部说初、二禅的乐是身乐,是有身乐的,不是轻安乐。

为什么?

于定中全身舒服的感觉是身识的,这身识不是对外的触的身识,是定中起一种轻安风,这轻安风顺着起身识,这身识就

领纳这舒服的受,遍身充满。

这是经部说有身受乐,这不是轻安乐。

经部准许在定中有身识的,而有部说定中身识不能有。

内净即信根:

第二禅的内等净就是信根。

初禅离欲界散地的染污,当第二静虑得到之后,初禅定地的染污也离掉了,这时生起极大信心,极大欢喜叫内等净。

32

内;

离外就是内,等;

是均流。

因寻伺都是去攀缘定外的事情,二禅是离寻伺,即离开外边的鼓动,离寻伺的鼓动后,能在定中平衡地等流下去。

净;

就是信,信是澄净为相。

喜即是喜受:

所谓喜就是喜受。

这就是把这十一体中有混淆的,或者其他的部不同说法的,特别标一下;

上座部等还有其他的部说,在心所法中还有一个体,不是属于喜受的,那就是说离开受以外还有个喜的。

心所法中喜是有体的,不是喜受。

33

对这说法有部不承认,这喜不是你们所说的心所法里一个喜心所,是受心所里那喜受。

这是把十八个禅支,归纳成十一种体。

(3)明染无支

诸静虑支,染静虑中,谓皆有不?

不尔。

云何?

染如次从初  无喜乐内净

  正念慧舍念  余说无安舍

34

染如次从初,无喜乐内净:

染污定从第一静虑开始,挨了次第说。

第一禅,染污定里没有离生喜乐。

因为离生喜乐是离开烦恼而产生的喜乐。

既染就没有离烦恼,没有离染,那喜乐也生不起来的。

得了初禅,把欲界的那些恶不善法、五盖除掉之后,就能生起极大的喜乐叫离生喜乐。

这说染污的初禅,不等于欲界的染污,那就是说染污的初禅,他本地的染污没有离掉,就没有喜乐支,这喜乐是要离开了烦恼才生的。

35

第二禅的染污定;

内等净本是清净的,现在被第二禅的染污这烦恼的混浊势力搅乱了,内等净这一支也没有了,因此,第二禅定中缺了一内等净。

正念慧舍念:

此中说明第三禅的染污定;

第三禅的原正念、正慧二支是对治第三禅的这心乐的,因为心乐是极重的乐,有慧对治它,不会耽着它。

现在既然是染污定,被第三禅的乐所搅乱了,这正念、正慧两支不起作用了,就没有这两支了。

第四禅的染污定,舍、念清净两支没有了,

36

不清净了,烦恼染污之后,就谈不上清净了,所以舍、念清净两支也没有了。

所以说染污定,本来是十八支中,要减掉那么多支,这是正规的说法。

余说无安舍:

这是另外论师的一种说法。

他说:

既然说这些是染污定,染污的定当然就没有善法。

而轻安、行舍是大善地法是善的,那没有善法的染污定中也就没有轻安、行舍二种,并不是说前面所说的那些支都没有。

二种说明中,第二种论师的解释,好像是不正规的解释,由此,一般是采取第一位,比较是正规的解释。

37

(4)明不动

契经中说,三定有动,不动第四,依何义说?

第四禅定名不动,于《世间品》中讲过,这里再重复说明什么是不动?

经中说初禅、二禅、三禅这三种禅定是有动的。

①初禅是寻伺所冲动,寻伺是动的;

②二禅是喜所冲动;

③三禅还有出入息;

唯此四禅定中,喜、乐都没有了,出入息也没有,故名不动。

故问:

第四禅定不动的意思,是依据什么来说的?

38

第四名不动  离八灾患故

  八者谓寻伺  四受入出息

第四名不动,离八灾患故:

此色界第四禅之所以名不动,是因为其离八灾患故。

八者谓寻伺,四受入出息:

所谓八种灾患,就是寻、伺两种,苦、乐、忧、喜四种受,及入、出息两种,一共是八种。

这八种是灾患的因,一切灾患从此而来。

第四禅这八种都没有,那就是不动,不会有灾患了。

即三灾都碰不到,为什么?

因四

39

禅中寻伺已没有了,故初禅的火灾也就不会有;

那极喜的受没有了,故二禅的水灾也就不会有;

再是四禅定中入、出息已没有了,故三禅的风灾也不会有。

三灾不到的地方,因此说四禅是灾的顶。

这是依灾所不能动的一种解释。

另外,其他的论师也有其它的解释:

说此第四禅定之所以名不动,如灯点在密室中,没有风吹故很稳定,不会闪动,照物也是最清楚的。

第四禅如密室中灯,是有此功能,故名不动。

这两种解释是从不同角度来看问题的没有矛盾,而且都可以应用。

40

(5)明生受有异

前面说定静虑是指修法而入定中的,而生静虑就是指生在天上,那二者的受就不一样的。

不要将生静虑跟定静虑混淆成一种,而是两种不同的。

在定中是没有前五识的,若是生了初禅、二禅天的是有前三识的作用,即眼、耳、身这三种识还能起作用的,因为没有段食,鼻识跟舌识就不起作用了。

所以说生静虑跟定静虑是有差异的,这就特别地说明二者之受有不同的道理。

41

如定静虑,所有诸受,生亦尔不?

生静虑从初  有喜乐舍受

  及喜舍乐舍  唯舍受如次

生静虑从初,有喜乐舍受:

在生静虑中,就是生到四禅天去,这不是定中的事情。

四禅天的天人,初静虑有三种受,第一种是喜受,意识相应之心受;

第二是乐受,三识相应,就是说在初禅,他有眼识、耳识还有身识,因为有寻伺;

第三种是舍受

42

舍是有的,当喜乐受不起的时候,就是舍受。

及喜舍乐舍:

及喜舍,第二静虑有喜受、舍受两种受相应。

第二静虑无寻无伺,前五识就不起。

因寻伺是对外的,无寻无伺就是没有对外的身识,跟身识相应的乐受也就没有了,只有意识相应的心受了,即有喜受、舍受。

第二禅如此只有喜受、舍受。

乐舍,第三禅有乐与舍二种受,三禅的乐是与意识相应的心乐,而身乐是不会有的。

因无寻无伺,身识是不起的。

舍受是与第六意识相应的,也是有的。

43

唯舍受如次:

第四禅只有一种舍受,是与意识相应的,前五识是不起的,因没有寻伺故不起的。

从四种禅定中所具的受支,就说明定静虑跟生静虑的受不同的,

(6)明起下心

上三静虑,无三识身,及无寻伺,如何生彼,能见、闻、触,及起表业?

非生彼地,无眼识等,但非彼系也。

所以者何?

44

二禅以上无寻无伺,眼耳鼻舌身都不起作用了,是不是二禅以上看不到,听不到,什么都没有的?

不是的!

照样能看,能听,能说话,但是,这能说话、能见、能听、能看的识,不是二禅所系的,也不是三禅所系的,是用下地初禅的识来做这外边的那些事情。

是怎么起的?

以下解释上地起下心的道理。

生上三静虑  起三识表心

  皆初静虑摄  唯无覆无记

45

生上三静虑,起三识表心:

生到上面三种静虑也可以起眼识、耳识、身识,也可以起发表的心。

也能看,也能听。

身上触东西也能够碰的到,身表、语表都能发,这些是从哪里来?

当地他们是没有的,但是,可以借初静虑的识来用。

如三禅没有寻伺,不能发表,三禅是没有三识,不能看、不能听、不能触,这是用初禅的识那个心,作它的识来用的。

皆初静虑摄:

由于上地有自在权了,故用下地的是很容易,下地的用上地的是不能

46

用的,没有这自在权。

所以说能起变化心一样,把下地初禅的那地的心拿来用就是了,起下面的初禅的眼识、耳识、身识三种识,那就能看、能听、能触,以初禅的发表心能说话、能动作。

唯无覆无记:

于三性中唯是无覆无记的。

因下地染的心已经断掉了,不会起了,下边的善心也不起,是因下地劣,而上地殊胜,不需要下边的那劣的善心。

那就起中庸的无记了,不属于善,也不属于恶,那这也比较容易起的。

47

例如:

身识,是威仪无记;

起下边的眼、耳两识,修得的是通果无记,假使泛尔起的,不是修得的是威仪无记;

发表心说话、动作的心也是威仪无记。

这是一般的这么解释。

2、明净等等至

所谓明净等等至,即是要说明净等至、染污等至、无漏等至,这三种等至的道理。

48

明净等等至就中分九:

一、明初得等至;

二、明等至相生;

三、明顺四分定;

四、明修超等至;

五、明等至依身;

六、明等至缘境;

七、明等至断惑;

八、明近分差别;

九、明中定不同;

(1)明初得等至

如是别释静虑事已,净等等至,初得云何?

49

全不成而得  净由离染生

  无漏由离染  染由生及退

全不成而得,净由离染生:

八种等至就是说八种定,即四禅定、四无色定,这八种根本等至中不包括近分定。

就是说从初禅到无所有处七种等至,所谓全不成而得,指从前是一点也没有成就,现在才开始得到净的等至,此是有漏的善定。

简单说就是全不成的,由这么二种因缘得。

一是离了染得到这定,二是投生来也可以得到这定。

50

第一种缘是离染得;

谓他身在下地时,把下地的烦恼断掉,得到上地的净定。

假使说生在欲界,修定而入初禅的定,把欲界的烦恼断掉了,得了初禅的根本定,这根本定得到就是净定,为有漏的善定,不用无漏法。

这是一种。

第二种缘是由受生,投生也可以得。

从上地生自地,以前在得了这地,已经成功了这地,生到这地来时候,自地的有漏善定也就得到了,从投生来的,也可以得到。

51

无漏由离染:

无漏的定怎么得?

由离染得。

无漏等至只有一种缘,要离了下边的染,必能得上地。

因为是无漏道故,无漏道不受生的,是三界所不系的,没有受生得的。

这是无漏只有一种缘,离了染之后,用无漏道离染,得到的这上面定,就是无漏定。

染污定是怎么得?

染由生及退:

染污等至由二缘得。

一种是由受生,谓从上地死掉之后,退到下地来了,这时下地的染污定得到了。

第二种是由退得,假使离开初禅之初地的染污的,

52

后初地染污生起来了,这离染退掉了,这时得到的初禅的染污定,有两种方式。

(2)明等至相生

何等至后,生几等至?

无漏次生善  上下至第三

  净次生亦然  兼生自地染

 染生自净染  并下一地净

  死净生一切  染生自下染

53

无漏次生善:

无漏,指无漏的等至,就是无漏的定。

次生善;

“次”是挨着义。

这无漏定的相生是无间而生善的。

这善就是说无漏的善,跟那有漏的善都包在其中,就是无漏的定挨着生的可以生有漏善定,也可以生等流、无漏的善定。

上下至第三:

上下,于上下地中,善定可以上,也可以下。

至第三;

是善定它生的范围是上下各是到第三位为止。

往上到第三,往下也到第三。

而第四是太远了,就不能生了。

假使初禅自己生自己当然可以,

54

往上生时,初禅生二禅可以,生三禅也可以;

若想四禅就不行,因为太远了,力量不够。

以下分别说明相生情况:

①如初禅的可能性,无间就是挨着次第生了,可以生六种定。

初禅自己是第一,二禅是第二,第三是三禅定;

到三禅为止,而且这三种禅定中净、无漏都可以生,有漏生有漏的,有漏生无漏的,无漏生有漏,无漏生无漏都可以。

初禅这样往上生是三地,三种等至,每一等至有净、有无漏,一共是六种,所以说初禅无间生六等至。

55

②无所有处是说通无漏的最高的等至,无所有处同初禅一样通有漏无漏,既然讲无漏的,有顶就不能摆进去了,无漏最高的定就是无所有处。

无所有处它无间能生七等至,先说往下生,无所有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