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和德育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54327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5.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文化教育和德育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传统文化教育和德育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传统文化教育和德育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传统文化教育和德育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传统文化教育和德育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传统文化教育和德育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传统文化教育和德育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传统文化教育和德育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传统文化教育和德育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传统文化教育和德育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传统文化教育和德育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传统文化教育和德育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传统文化教育和德育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传统文化教育和德育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传统文化教育和德育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传统文化教育和德育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传统文化教育和德育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传统文化教育和德育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统文化教育和德育Word格式.docx

《传统文化教育和德育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文化教育和德育Word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传统文化教育和德育Word格式.docx

《十三经》中的《孝经》把孝当作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

后来北宋的张载作《西铭》,在《孝经》的基础上,融忠孝为一体,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把伦理学、政治学、心性论、本体论组成一个完整的孝的体系。

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价值观的共识,起了积极作用,功不可没。

“五四”以来,有些学者没有历史地对待孝这一社会现象和行为,出于反对封建思想的目的,把孝说成罪恶之源,是不对的,因为它不符合历史实际。

 

今天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基础培育起来的、深入到千家万户的传统观念,需要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再认识。

这一课题关系社会长治久安,更关系到民族兴衰。

只要群策群力,假以时日,深入研究,必有丰厚的成绩”。

这段话,这不仅仅是对孝文化的认可,更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可。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发出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家园”的号召,提出了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重申了以中国文化为主导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面对新时期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挑战,要把党员思想道德教育落到实处,就必须向我们的老一辈共产党人那样重视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

就教育部门而言,传统文化的实施专家们给出了很多指导和建议,汇报如下:

目前教育存在问题需要传统文化来解决。

长期以来,我们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但收到的效果却很差。

究其原因,人的成长,主要决定于他所接受的基础教育影响,我们把家庭教育称之为扎根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正是因为它对人的影响最为直接和深刻的,直接决定孩子基本道德品质形成,价值观的取向方向。

简单的说做人的最基本原则、道德习惯大多都是由家庭来完成的。

社科研究表明,父母抽烟家庭的孩子,长大后抽烟的几率是不抽烟家庭孩子的5倍,在家庭暴力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其暴力倾向是和谐家庭孩子的8倍,充分说明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我们在解决许多问题学生的过程中许多老师发现蛮不讲理的学生背后很多都存在一个不通情理的父母的现象,许多老师感叹:

“有什么样的孩子就有什么样的家长”。

简而言之一句话:

“家教不好”,家教不好,难道我们正规的学校教育无法抵御家教的缺失吗?

我们又该怎做呢?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之所以没有没落,其原因就是中国人特别重视家庭教育的结果。

而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首先强调的就是伦路道德教育,在《孟子.滕文公上》所记载,早早尧帝时期,就有感于百姓“饱衣煖食,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的状况,任命契为主管教育的官员,教育人民懂得五种最基本的伦常大道: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种伦理关系是任何一个社会、国家、民族、时代的人都必须面对的最基本的伦理关系,因此,中国古人说:

“人无伦外之人”,及不存在生活在伦理关系之外的人。

只有把这五种基本的伦理关系处理好了,整个社会的人伦秩序才是井然有序的。

中国传统教育把家庭教育看成是伦理道德教育的开始,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扩展。

这一传统为孔孟承传下来,成为维系中国传统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

人从一出生开始,首先面对的就是家庭,在家庭之中孩子从父母特别是母亲身上,学习如何处理好这些基本的伦理关系,所以古语讲:

“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

如果一个孩子在家里接受了母亲言传身教的正确影响,知道如何去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与人和睦相处、形成了谦恭有礼、严谨诚信的待人接物态度,培养起了忠孝悌信、礼义廉耻的品格,走入学校、进入社会才知道如何让与朋友、同事、乃至于陌路人的和谐交往相处。

再来看看我们学生的家长,包括我们自己给了我们孩子怎样的家庭教育:

清末民初,外敌入侵的连连失败,社会民众的民不聊生,外祸内乱使得中国人丧失了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信心,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知识分子全盘西化对传统文化的矫枉过正,十年文化大革命又把传统文化批判的体无完肤,是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无知和误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改革开放后,面对西方眼花缭乱的物质和科技文明的中国人由全体转向了唯西方马头是瞻的盲目崇拜。

当代西方文明追求的是物质的高度发达,在追逐物质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尽管法制极其健全,然而犯罪率激增、少年犯低龄化现象的存在,无疑与道德沦丧、父子失教、夫妻关系不睦、家庭崩溃、五论关系失调的状况有关。

我们学生的父辈成长于把孔子称为“孔老二”的的历史时期,他们本身就存在传统道德教育的严重缺失,在纷繁复杂的多元文化面前,致使他们文化底蕴明显苍白,他们的教育不仅使民族精神的传承出现危机,就连对孩子日常生活道德的生长也缺乏道德土壤,很容易让孩子迷失做人之根本。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把孩子交给学校一扔了之的越来越多,单亲家庭越来越多、父母双方都为独生子女的421家庭越来越多,从这一点上看,“做一个明理的人”的基础教育都没有完成、基础道德品质没有养成的孩子也将越来越多的进入我们的校园。

社会的教育称之为体验式直接影响,其巨大威力不容忽视,因为他来自于孩子亲身的体验,而我们的社会目前存在问题大家也是有目共睹,欧美文化的渗透,形成了盲目崇尚西方自由观念、追求个人目标的极端利己的社会现实,对学校校正教育的效果造成巨大冲击。

由于传统文化的缺失,病态时尚和垃圾文化逐渐进入中学生的精神构成中,如很多学生都有自己的明星偶像并接受其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以及行为的影响,可是娱乐圈、体育界、IT行业的庸俗浅薄现象、明星的道德失范行为比比皆是;

卡通漫画在中学生中很有市场,然而卡通文化中主人公怪异性格、处事荒诞、语言粗俗;

包围浸染着中学生的商业文化,存在大量的唯利是图的反文化现象。

这些负面因素对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道德行为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他直接决定孩子的第二个基本要求“做一个思维和行为正常的人”往往与我们教育者的要求南辕北辙。

而学校的教育是“校正教育”,去校正他们在家庭和社会教育中形成的不正确价值观、道德观。

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大面积缺失和错位,基本行为准则教育的错误,给我们校正教育提出巨大的挑战,再加上升学率压力,使得我们头尾难顾。

许多人感慨社会、家庭的巨大威力,叹息教育的苍白和无奈。

造成这些问题的深层次主要原因是社会全体公民存在的价值迷途、文化断层、道德失范和传统断裂,在如此复杂的时代背景下,学校教育以时代精神、以未来社会的人才需要为基点来实施日常生活道德教育,没有着力点,没有抓手。

“高、远、虚”“假大、空”的德育虚浮现象,“重认知,轻体验;

重物质,轻心灵;

重公德,轻私德;

重结果,轻过程”的德育模式,以“与国际接轨”的泊来文化实施教育,导致的结果必然是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德育,恰如建筑空中楼阁。

二、弥补家庭基础道德教育的入手点

传统文化浓厚的道德色彩,完善而有效的道德教育理论体系,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原则、内容、途径和方法,正是重新进行文化渗透、潜移默化,约束教育以抵御不健康文化侵蚀的最佳利器。

从弟子规入手,是对学生进行基础道德教育的缺失弥补的最佳途径。

因为中国传统社会认识到了家庭开始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此流传下来很多家规、家训如《颜氏家训》《了凡四训》《朱子治家格言》,比如“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的俗语大家也是耳熟能详。

而《弟子规》正是中国传统家规、家训、家法、家教的集大成者。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余力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被认为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生活规范的圣典。

《弟子规》是儒家的基础,人性的基础。

》。

“弟子”是指一切有心向圣贤靠近的、有追求的人,“规”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解。

所以是每个人,每一个学习圣贤经典,效仿圣贤的人都应该学的。

从形式上看,弟子规概括简练,三字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体现了“大道至简”的特征,易记易诵,所以也就容易在生活中践行,在教育中落实,成为人们共同遵守的是非、善恶、美丑行为的标准,避免了其它文化典籍“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的情况。

从内容上看,弟子规虽然总共仅有1080个字,360句,但却把一个人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立身处世、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等的态度和礼仪概括得淋漓尽致。

钟茂森教授在撰写的《圣贤教育的闪光》中写到的:

“教我们伦常大道: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朋友有信;

教我们做学问修道德的功夫: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教我们修身只要: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教我们处世态度: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教我们接人待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这些修身、齐家、治国、维护世界和平的教育总纲,全部体现在《弟子规》中弟子规所阐述的道理,譬如“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恩欲报、怨欲忘”“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泛爱众、而亲仁”等等教诲更是超越时空、超阶级、超族群的,适用于不同宗教、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以及各行各业,男女老少。

从《弟子规》所蕴含的教育规律上看,它特别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道德教育的的先后次序问题。

《大学》上说: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弟子规》内容的编写次序也是中国古人教育经验的总结总结,符合教育的规律。

《弟子规》的内容分为七个部分,编写次序分别是入则孝、出则悌、谨、信、癌肿、亲仁、余力学文,这就强调了教育的先后顺序一定是想学做人,后学做事,也就是先进行道德培养,后学习只是、技能,也就是《三字经》上说的“首孝悌,次见闻”。

完全符合党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可以这样说党的教育方针完全符合中国传统教育所遵循的方法和规律。

《弟子规》上还强调,道德教育同样也是有先后次序的,那就是“首孝悌”,即从对父母的孝和对兄弟的友悌之心开始,培养一个人“泛爱众”的情操。

这是因为,小的教育,培养的是人的恩义、轻易的情感。

如果、恩义、轻易地处事原则培养不起来,就会形成一种以利害取舍的处事原则,这样的人就往往会做出建立七见利忘义或忘恩负义的事情来。

而且,把小题作为仁之本,“爱人”首先从爱父母做起,然后爱家人、爱亲戚、爱其长上、爱其民族、爱其国家。

这种推己及人的自然亲情,符合人的人是情感发展的规律,易于为人们所接受。

试想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敬爱的人,怎么可能让他真心实意地区爱他人、爱民族、爱国家呢?

孔子的弟子有子说: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作乱者,鲜矣”,《孝敬》上也讲:

“长有顺故上下治”,可见“孝心一开,百善皆开”,孝的教育是维持良好社会秩序的根本。

让我们把我校准备实施的《南阳市一中学生行为规范条例》做个对照吧!

比如我们在《教室卫生要求 

》中对墙壁、地面等做出了近10条规定,《弟子规》学有余力篇中“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针对课间操中出现的“迟到、说话、队伍散漫、动作走样、应付”现象,我们的《课间操管理制度》中提出了13条规定,弟子规中“应勿缓行勿懒、声要低、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说的非常具体,对着装礼仪“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又是何等贴切,等等等等,对于学习“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的规劝不也是更生动更具体吗?

试想,当《弟子规》的教育落到实处,我们日常教育中遇到的无理取闹、张扬傲慢、不懂规矩、无知无相的现象还会在发生吗?

三、高中阶段进行基础道德弥补教育的要求和方法。

1、对教育者的要求。

教育者的观念要改变。

细读《论语》,我们就不难发现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均可从中找到(如自主学习,平等对话,注重个性发展,重视人格塑造,建构、生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参与和引领,师生相互促进等等)。

其实,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大可不必“言必称希腊”,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实在是一座富有的金矿,只是我们没有充分开采和有效利用罢了。

身为教育工作者当然不应该推卸自己应尽的责任,但教育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无疑应该以科学的态度来面对,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若认为教育只是学校或老师的事,那它只会变成不可能的任务,最终害了学生,也害了国家。

还有我们现在教育中存在的滥用表扬,不敢进行正当而必要的批评或惩戒了。

让我们来看看《论语》中有关批评的一则记载吧:

宰予昼寝。

子曰: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于予与何诛?

”子曰: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

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要而言之,学校德育中批评决不可少,圣人的伟大和可爱在此展露无遗。

《论语》中诸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这类充满教育智慧的语言比比皆是,应该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引导我们走出现实教育中的误区。

因人施教,尊重个体差异,不同的人应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教育并非万能……这些都是基本的常识,也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有些老师担心在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会不会影响学校的“升学率”,答案是否定的。

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是在德育教育中适当增加伦理学内容的比例,开展以伦理学为切入点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让学生懂得五常,懂得天地人,以及人与自然伦理关系中的道德规范,从而养成良好文明伦理行为习惯,可以通过列为必修课和选修课或渗透来解决。

学生的文化素养好了,就会提升道德标准,也会提升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做事会更加认真,各方面的优秀品质都会得到提升。

修习传统文化的北师大二附中的试验班,是北京市高考成绩最好的,考上北大的学生数也是最多的,证明在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与“升学率”并不矛盾。

俗话说打铁先要自身硬。

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提高道德修养,不断增强人格魅力,率先垂范,才能使教育过程具有感召力,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正所谓“播撒阳光者心中有阳光”。

教育者可以从两方面来不断提升自己:

提高核心素养(德和能)。

《论语.述而》上有一句话直到今天仍是对教师应具备的综合素养的最全面、最精炼的概括。

“子曰: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用现在的话简单的一点说就是作人、做学问要目标高远,一步步地落实到具体工作中,谦虚好学,精准掌握事物规律,处理好无伦关系,做一个行为合乎规律的有道德之人,注重内心修养,调理好性命之学、心性之学,充满爱心。

表现于外则是爱人、爱物,爱学生、爱社会、爱国家、爱世界,扩而充之爱全天下,是仁的发挥。

“游于艺”,艺就是大家熟知的六艺,简单的说就是兴趣广泛、知识广博,技能全面。

人生对于道、德、仁、艺这四种文化思想上修养的要点都要懂。

这四个重点的前一半“志于道,据于德”包括了精神思想,加上“依于仁,游于艺”作为生活处世的准绳,是全部的原则,同时告诉每个人,具备这些要点,才叫学问。

如无高远思想就未免太俗气,太现实的人生只有令自己厌烦。

没有相当的德行为根据,人生是无根的,最后不能成熟。

如果没有仁的内在修养,在心理上就没得安顿的地方。

  见贤思齐、品正为范

这次研修活动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天,却让自己真正经受了一次灵魂的洗礼。

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生无所息”的情怀、前辈先贤矢志不渝孜孜于学的行动,令人感佩不已,外地年轻同行的敬业精神和仁爱精神也激发出我更加强烈的使命感。

作为一个教师,以前一直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是谓“传道”,高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考大学,特别是南中的学生本身已经是社会的精英,他们最紧要的是树立更为高远的志向,从思想层面具备精英的素质和行动力,我们要做的就是从高更高层面进行梳理和培养,至于“做一个正常的人”的基础教育不是我们的事,使他们早就应该完成的教育内容。

作为高中教师只要把我们所教的学科吃透弄准、对高考习题吃透弄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够耐心辅导、耐心回答他们的学业问题,就是一个好教师,就教给了他们安身立命的本领,就对得起了家长和国家,就完成了当合国家父与子的任务。

所以在具体工作中,重教学轻教育,重知识传授轻道德培养的现象非常普遍。

当遇到教育问题时,总是在抱怨家长、抱怨小学、初中的教师没有完成自己应该成大的任务,以至于给我们,最重要的教育者带来一大堆的问题,所以,遇到问题时,责难学生、发脾气、以武断的惩罚替代教育时有发生,即使是一些富有经验的班主任老师,也只是在操作中“术”的层面不自觉、不自然的运用道德教育而已。

却没有想去从根源上解决它,进而还成为原谅自己教育失败的理由。

现在想来,我们自己是否是谦虚好学呢?

我们的学识水平、教育教学理论是否扎实呢?

我们自己做到了孝了吗?

我们自己的五伦关系处理好了吗?

我们在道德层面是一直向先贤前辈靠近吗?

我们自己的修为是《易经》中谦虚、知不足、进而进取向上的坤卦之象吗?

我们自己做到了“谨”“信”了吗?

“品正为范”,如果没有,我们的学生从我们这里有得到了什么呢?

只重视知识传授、轻视到的道德养成只能是背道而驰、缘木求鱼。

最后,谨引用先贤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

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

2、内容的选择

传统典籍中的千古美文和警句范文涵盖的内容丰富多彩,我们无法让学生广泛涉猎,而应根据教育目标的指向性有针对性、有计划地精选内容。

要进行日常生活道德教育,应选择具有实用的立身处世的道理、伦理道德的教化、人格培养的要求的经典,如选择《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等启蒙性读物进行道德品质培养的经典,进行修身教育,也可以提高一步选择《朱子家训》《论语》、《菜根潭》《学记》《告子》等进行道德培养,还可以从较高层面的《孟子》《道德经》、《大学》、《中庸》等进行治世之学问的探讨,当然更多的是更多包含中华传统美德的诗赋,文章等介绍给学生,把原文、译注都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诵读中学习、理解、自省。

从现在全国各地传统文化学习实施较好的试点城市的做法看,由于学生传统文化缺失严重,大部分都采选了《弟子规》作为切入点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读物,效果较好。

《弟子规》没做到,学习别的经典就很难得到真智慧。

而且现在已经有了成熟的经验和模式,也有大量的书籍、歌曲、影像资料共借鉴使用,可操作性比较强。

《弟子规》相比于《三字经》《千字文》更多从细节入手,从孝、悌、瑾、信、仁爱、做学问六个方面给出了具体的要求和做法,以目标指向明确发挥道德教化作用,避免了空洞的说教,激活了学生自主发展意识,是教育过程顺利进行的基础。

孔子教学,首倡德行教育,弟子规正是最好的德育教育课本,是完成扎根教育的最佳载体之一。

3、要根据实际采取多元化实施形式要:

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对高中生进行日常生活道德教育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挥国学在日常生活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必须以以目标的指向性精选典籍内容,以途径的多元化营造教育氛围,以践行的主体化构建内化平台,并注意把握传承文化与学习典籍、目标与切入点的统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整合。

1、做好多元化营造教育氛围是关键。

构建文化育人的校园生活,使学生耳濡目染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接受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是实效统传统教育的关键,“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只有让学生置身于浓烈的氛围中,才能将圣贤的教诲融入自己性命的成长历程。

因此,必须以多元化的途径精心营造教育氛围:

以优秀传统文化环境陶冶情操。

一般可以从感恩教育入手,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并学会感恩。

例如可以利用校园广播系统,带领全体师生齐诵《感恩词》;

周一至周五的每天早餐前,校园的广播系统播放轻柔的背景音乐——孙悦演唱的《感谢你》,然后,全体师生在语言广播的带领下,齐诵《感恩词》。

歌声“感谢明月照亮了夜空,感谢朝霞捧出的黎明,感谢母亲赐予我生命……”伴随着习习的晨风,在校园的每个角落轻轻弥漫;

琅琅的诵读“感谢国家培养护佑,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谢老师辛勤教导……”与背景音乐和谐交融,形成一条生命之河,在师生们的心间缓缓流淌。

在老师的教育下,学生们去了解什么是感恩,去明白为什么要感恩,懂得了如何感恩。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它可以拨动心弦,荡涤心扉,触及灵魂,陶冶心智。

利用音乐这一特性,充分利用音乐课堂教学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会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结合学生的实际,有选择地把《跪羊图》《生命之河》《弟子规之歌》等优秀曲目穿插渗透在音乐教学之中,通过唱、或跳、或奏、或手语等各种方式,淋漓尽致的表现和演绎音乐作品的思想教育精髓,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中,潜移默化,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教育。

比如《生命之河》这首歌曲,让他们感受到他们生命像一条河,一条生命之河,缓缓流过我们的心窝。

师长的教育和万物的恩惠,如清澈的河水,洗涤着我们的心灵,带走了忧伤和困惑,带来了欢乐与祥和。

我们要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友爱同学,谦虚礼让,诚实守信,感恩一切。

还可以定期讲座,长期熏修

为了让学生对《弟子规》文化理解得更透彻、更深刻,周会课时间,可以坚持开展《弟子规》专题讲座活动。

以校园广播系统和各班的多媒体教学平台为主要载体,播放《弟子规》语音诵读、语句解读,播放动画版的《弟子规》易解,播放著名学者的视频讲课教程等等。

各班学生在老师的精心组织和指导下,结合学生生活和思想实际,认真诵读、学习和感悟《弟子规》。

专题的讲座例举:

第一讲:

百善孝为先

第二讲:

怎样建立良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