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语文分类汇编 专题04 文言文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54818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语文分类汇编 专题04 文言文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语文分类汇编 专题04 文言文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语文分类汇编 专题04 文言文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语文分类汇编 专题04 文言文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语文分类汇编 专题04 文言文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语文分类汇编 专题04 文言文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语文分类汇编 专题04 文言文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语文分类汇编 专题04 文言文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语文分类汇编 专题04 文言文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语文分类汇编 专题04 文言文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语文分类汇编 专题04 文言文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语文分类汇编 专题04 文言文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语文分类汇编 专题04 文言文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语文分类汇编 专题04 文言文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语文分类汇编 专题04 文言文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语文分类汇编 专题04 文言文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语文分类汇编 专题04 文言文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语文分类汇编 专题04 文言文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语文分类汇编 专题04 文言文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语文分类汇编 专题04 文言文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语文分类汇编 专题04 文言文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语文分类汇编 专题04 文言文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语文分类汇编 专题04 文言文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语文分类汇编 专题04 文言文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非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

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

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

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D.贾谊劝止封候,文帝未予采纳。

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候,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

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乃短贾生曰:

(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答案】

10.C

11.A

12.C

13.

(1)便在皇帝面前诋毁贾谊说:

“这个洛阳人,年轻没有经验,专想揽权,把许多事情都搞乱了。

(2)贾谊又多次上疏皇帝,说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和古代的制度不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

【解析】

10.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

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

贾生的名叫谊,是洛阳人。

十八岁的时候,便以能赋诗作文而在全郡有名气。

吴廷尉当时是河南郡郡守,听说贾谊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把他罗致到自己门下,对他很赏识。

句中,“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这是介词短语后置句,“于郡中”是“闻”的状语。

中间不能断开。

排除D项。

“吴廷尉”“吴廷尉”是专有名词(“廷尉”官职名,“吴廷尉”意思为“姓吴的廷尉”),作“为河南守”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

“召置门下”是一个事件,应与后面断开。

排除B项。

分析可知,C项断句正确。

故选C。

11.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

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A项的解说错误,“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故选A。

12.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

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印证。

此类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言的基础上,找到选项在文中的信息区域仔细比对。

选项设错,包括信息错位(具体事件在时间、地点、人物、原因、方式的错误)、翻译错误、无中生有等多种情况。

C项,“重新得到重用”原文没有提及,只是“征见”,“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顺序不当,应该是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然后才“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故选C。

13.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本题还要注意以下关键词和特殊句式的翻译:

(1)短,诋毁;

擅权,揽权;

纷乱,使……变得混乱。

“乃短贾生曰”是省略句,承前省,主语应是“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

(2)数,屡次;

言,说,指出;

或,有的;

削,削弱。

“非古之制”是省略句,省略的主语应是“这种状况”。

【参考译文】

孝文皇帝即位不久,了解到河南郡的吴郡守治理政事、安抚百姓在全国最有成绩,过去又因与李斯是同乡而常向李斯学习,就把他征召到朝廷担任廷尉。

吴廷尉便向皇帝推荐贾谊,说他很年轻,颇为通晓诸子百家的尝密矣,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

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

言道德者,溺其职矣。

故子曰:

“听讼

(1),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此非虚言也。

汉兴,破觚

(2)而为圜,斫雕而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不至于奸,黎民艾安。

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

(取材于《史记》)

注释:

(1)听讼:

指审理案件。

(2)觚:

方,文中指严酷的法令。

(二)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

“朕谓乱离之后,风俗难移。

比观百姓渐知廉耻,官人奉法,盗贼日稀,故知人无常俗,但政有治乱耳。

是以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因人之心,去其苛刻,不作异端,自然安静。

公等宜共行斯事也!

贞观四年,房玄龄奏言:

“今阅武库甲仗,胜隋日远矣。

”太宗曰:

“饬兵备寇虽是要事,然朕唯欲卿等存心理道,务尽忠贞,使百姓安乐,便是朕之甲仗。

隋炀帝岂为甲仗不足以至灭亡,正由仁义不修,而群下怨叛也。

宜识此心。

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

“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

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

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

王珪顿首曰:

“陛下能知此言,天下幸甚!

(取材于《贞观政要》)

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导之以政导:

引导

B.上下相遁遁:

欺瞒

C.溺其职矣溺:

沉迷

D.饬兵备寇虽是要事饬:

整顿

6.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民免而无耻斫雕而为朴

B.法令者治之具言道德者

C.破觚而为圜隋炀帝岂为甲仗不足

D.公等宜共行斯事也而群下怨叛也

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最有道德的人不(标榜自己)有道德,因此(才真正)具有道德

B.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法令越严酷,盗贼越多

C.仁义积则物自归之

仁义积累(得深厚)百姓自然会归顺君王

D.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

如有片刻懈怠,就不能够达到远方了

8.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信哉是言也!

②故知人无常俗,但政有治乱耳。

9.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内容,分别概述孔子、老子、唐太宗治理国家的主张,并说明三人主张的相同之处。

5.C

6.D

7.D

8.①这话对啊!

②因此(我才)知道民间没有一成不变的习俗,只是施政的效果有好坏罢了。

9.①孔子认为,用道德引导教化百姓,用礼来规范他们的言行,百姓就能有羞耻之心并恪守正道。

②老子认为,发布严酷的法令只能让盗贼更多。

③唐太宗认为治国之道在于施仁义,要顺应民心,用仁义来安抚百姓。

④三人皆认为治理国家不能靠严酷的刑法。

5.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理解B。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然后审清题干,逐项对比。

本题C项,“溺其职矣”“溺”,沉迷。

理解错误,“溺职”意思是“失职、不尽职”。

6.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十八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文虚词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

A项,“而”,分别为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

B项,“者”,分别为助词表判断,助词,……的人;

C项,“为”,分别为动词成为;

连词因为;

D项两个“也”都是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

故选D。

7.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本题D项“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意思是“如有片刻懈怠,就会远离仁义之道”,而不是“就不能够达到远方了”。

8.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本题

(1)中“信”应解释为“确实”引申为“对”;

“是”应为“这”;

整个句子是倒装句,应为“是言信哉”。

(2)中“故”,应解释为“因此”;

“常俗”解释为“一成不变的习俗”;

“但”,应解释为“只是”;

“治乱”,应解释为“太平混乱”或“效果好坏”。

9.本题考查概括并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解答此类题目,要读懂题干,分析概括作品内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再进行概括、评价。

本题要分别找出孔子、老子、唐太宗治理国家的主张。

孔子认为“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即“用道德引导教化百姓,用礼来规范他们的言行,百姓就能有羞耻之心并恪守正道”;

老子认为“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即“发布严酷的法令只能让盗贼更多”;

唐太宗认为“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因人之心,去其苛刻,不作异端,自然安静”,即“治国之道在于施仁义,要顺应民心,用仁义来安抚百姓”。

可见三人的共同点是“认为治理国家不能靠严酷的刑法”。

【点睛】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

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

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一)孔子说;

“用政治法令来引导百姓,用刑罚来约束百姓,百姓可以免于犯罪,但却没有羞耻之心。

如果用道德来引导百姓,用礼仪来约束百姓,那么百姓就会有羞耻之心,并改正错误,走上正道。

”老子说:

“具有高尚道德的人,不表现在形式上的德,因此才有德;

道德低下的人,执守着形式上的德,因此没有实际的德。

”“法令越是严酷,盗贼反而更多。

”太史公说:

这些话可信啊!

汉令是政治的工具,而不是管理政治清浊的根源。

从前天下的法网是很密的,但是*邪诈伪的事情却产生出来,这情况发展到最严重的时候,官吏和百姓竟然相互欺骗,达到国家一蹶不振的地步。

在这个时候,官吏管理政事就象抱薪救火,扬汤止沸一样,如果不用强健有力的人和严酷的法令,怎么能胜其任而愉快呢?

如果让倡言道德的人来干这些事,一定会失职的。

所以孔子说:

“审理诉讼,我同别人一样;

一定要有不同,那就让人们不要再发生诉讼的事。

“愚蠢浅漏的人听到道德之言,就会大笑起来。

”这些话并不是虚妄之言。

汉朝建立后,破坏了方形的,换成圆形的,对秦朝法律作了较大变动,如同砍掉外部的雕饰,露出质朴自然的本质一样,法律由繁苛而至宽简,就像可以漏掉吞舟之鱼的鱼网,然而官吏的治绩纯厚美盛,不至于做出*邪之事,百姓也都平安无事。

由此可见,国家政治的美好,在于君王的宽厚,而不在法律的严酷。

(二)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

“我原来认为在离乱之后,民间的风俗习惯会很难改变,近来我发现百姓逐渐懂得了廉洁和羞耻,官员庶民都能遵守法纪,盗贼一天比一天少,我才知道民间没有一成不变的风俗习惯,关键要看施政是治还是乱。

所以,治理国家,必须用仁义来抚慰百姓,同时还要显示出朝廷的威信,顺应民心,废除苛刻的法令,不做背离道义的事情,这样社会自然会平定安静。

你们应该共同来做好这件事。

贞观四年,房玄龄上奏说:

“最近,我检查武器库里的铠甲兵器,发现已远远超过隋朝了。

”唐太宗说:

“整修兵器防御寇乱,虽然是紧要的事情,但我要求你们把心思用于治国之道,各自务必竭尽忠贞,使老百姓安居乐业,这才是我真正要的铠甲兵器。

隋炀帝难道是因为铠甲兵器不足,才遭到灭亡的吗?

正是由于他不修仁义,群臣才会怨恨叛离他。

你们应该理解我的想法啊!

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

“树林广袤就有飞鸟栖息,水域深广就有鱼儿游弋,多施仁义百姓自然会归顺。

人们都知道恐惧而躲避灾害,却不知施行仁义,灾害就不会产生。

仁义之道,一刻也不能忘记,我们要不断地将仁义推行下去,如有片刻懈怠,就会远离仁义之道。

这就好比用饮食来滋养身体,要让肚子经常吃饱,就能够维持生命。

”王珪叩头说:

“陛下能知道这些道理,真是天下的大幸啊!

三、【天津市新华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八次统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孤逐女者,齐即墨之女,齐相之妻也。

初,逐女孤无父母,状甚丑,三逐于乡,五逐于里,过时无所容。

齐相妇死,逐女造襄王之门,而见调者曰:

“妻三逐于乡,五逐于里,孤无父母,摈弃于野,无所容止,愿当君王之盛颜,尽其愚辞。

”左右复于王,王辍食吐哺而起。

左右曰:

“三逐于乡者,不忠也;

五逐于里者,少礼也。

不忠少礼之人,王何为遽?

”王曰:

“子不识也。

夫牛鸣而马不应,非不闻牛声也,异类故也。

此人必有与人异者矣。

”遂见与之语三日。

始一日,曰:

“大王知国之柱乎?

“不知也。

”逐女曰:

“柱,相国是也。

夫柱不正则栋不安栋不安则榱橑①堕则屋几覆矣王则栋矣庶民榱橑也国家屋也。

夫屋坚与不坚,在乎柱。

国家安与不安,在乎相。

今大王既有明知,而国相不可不审也。

“诺。

其二日,王曰:

“吾国相奚若?

”对曰:

“王之国相,比目之鱼②也,外比内比,然后能成其事,就其功。

“何谓也?

”逐女对曰:

“明其左右,贤其妻子,是外比内比也。

其三日,王曰:

“吾相其可易乎?

“中才也,求之未可得也。

如有过之者,何为不可也?

今则末有。

妾闻明王之用人也,推一而用之。

故楚用虞邱子,而得孙叔敖;

燕用郭隗,而得乐毅。

大王诚能厉之,则此可用矣。

“吾用之奈何?

”逐女对曰;

“昔者齐桓公尊九九之人③,而有道之士归之。

越王敬螳蜋之怒,而勇士死之。

叶公好龙,而龙为暴下。

物之所征,固不须顷。

“善。

”遂尊相,激而事之,以逐女妻之。

居三日,四方之士多归于齐,而国以治。

诗云:

“既见君子,并坐鼓瑟。

”此之谓也。

须曰:

齐逐孤女,造襄王门,女虽五逐,王犹见焉,谈国之政,亦甚有文,与语三日,遂配相君。

(《列女传·

齐孤逐女》刘向)

①榱橑:

房椽。

②比目之鱼:

相待比目鱼往往养肩而行,可次用来确指贤臣对明君的忠心。

③九九之人:

精通算学的人。

10.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逐女造襄王之门造:

B.左右复于王复:

回禀

C.王辍食吐哺而起哺:

口中含的食物

D.而国相不可不审也审:

审判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三逐于乡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B.如有过之者则或咎其欲出者

C.不忠少礼之人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王犹见焉蛟龙生焉

12.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体现孤逐女论政才能的一组是()

①愿当君王之盛颜,尽其愚辞。

②失屋坚与不坚,在乎柱。

③外比内比,然后能成其事,就其功。

④既见君子,并坐鼓瑟。

⑤大王诚能厉之,则此可用矣。

⑥此人必有与人异者矣。

遂见与之语三日。

A.①③④B.②⑤⑥C.②③⑤D.①④⑥

1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夫柱不正则栋不安/栋不安则榱橑堕/则屋几覆矣/王则栋矣/庶民榱橑也/国家屋也

B.夫/柱不正则栋不安/栋不安/则榱橑堕则屋几覆矣/王则栋矣/庶民榱橑也/国家屋也

C.夫/柱不正则栋不安/栋不安/则榱橑堕/则屋几覆矣/王则栋矣/庶民榱橑也国家屋也

D.夫柱不正/则栋不安/栋不安则榱橑堕则屋几覆矣/王则栋矣/庶民榱橑也/国家屋也

1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孤逐女高屋建瓴,滔滔不绝,纵论国家大政,阐述了国家、君王、国相、黎民各自的作用和关系,使齐襄王大为惊叹。

B.第一天,孤逐女与齐襄王谈论了国相该怎么做及身为国相之入应具备的德才;

第二天,讲述了相职的重要性,并提议更换国相;

第三天,孤逐女建议襄王要尊重人才。

C.孤逐女相貌丑陋,从小无依无靠,被驱赶出乡里。

襄王礼贤下士,认为她异于常人,急忙召见她。

D.孤逐女在论政时旁征博引,运用了喻证法来劝谏齐襄王,她劝谏齐襄王要明白国相对于国家的重要性,要重视人才,不拘一格,广泛地收揽人才。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摈弃于野,无所容止。

(2)夫牛鸣而马不应,非不闻牛声也,异类故也。

(3)遂尊相,敬而事之,以逐女妻之。

10.D

11.B

13.A

14.B

15.

(1)被抛弃在荒野,没有收留我的地方。

(2)牛叫马不会响应,不是马没有听到牛的叫声,是它们不属于同类的缘故。

(3)于是大王更加敬重国相,恭敬地对待他,把孤逐女嫁给了他。

10.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题中D项,根据前文“国家安与不安,在乎相审”,应该是要考察国相的能力,翻译为“审判”不合语境,应译为“考察”。

11.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

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的,一句语段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

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

题中A项,前者“被”,后者介词“在”;

B项,两者都为“的人”;

C项,前者助词,“的”,后者动词,“到”;

D项,前者代词,“她”;

后者兼词,“于此”;

故选B。

12.此题考核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

题中①孤逐女请求谒见襄王;

④引用了《诗经》中的话,说的是君臣和悦相处;

⑥齐襄王只是认为弧逐女与别人不一样,并未体现她的论政才能。

13.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句中“夫”发语词,不要和后面的内容断开;

“柱不正则栋不安”“栋不安则榱橑堕”结构一致,标点要相同;

“则榱橑堕”“则屋几覆”并列结构,中间断开;

“也”后断开。

故选A。

14.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此类试题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题中B项,“第一天,孤逐女与齐襄王谈论了国相该怎么做及身为国相之入应具备的德才;

第二天,讲述了相职的重要性,并提议更换国相”错误,由原文“大王知国之柱乎?

”“吾国相奚若?

”及文段内容可知第一天讲述了相职的重要性,第二天谈论了国相该怎么做及担任国相之人应具备的德才。

15.此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

重点词语,第

(1)句,摈弃:

被抛弃;

容止:

收留;

被动句。

(2)句,异类:

不属于同类;

故:

缘故;

判断句。

第(3)句,遂:

于是;

事:

对待;

妻:

动词,嫁给;

以:

介词,把。

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孤逐女是齐国即墨这个地方的一个女子,齐国国相的妻子。

最初,孤逐女的父母将她遗弃,使她成为了一名孤儿,她外貌非常丑陋,三次被驱离乡里,五次被驱逐出里弄,过了出嫁的年龄却没有人娶她。

齐国国相的妻子去世了,孤逐女就前往襄王的宫门外,对接待宾客的人说:

“我三次被驱离乡里,五次被驱逐出里弄,孤独无依,没有父母,被抛弃在荒野,没有收留我的地方,我希望当着大王的面,把我想说的话全说出来。

”官员们立即禀报襄王,襄王(听说此事),饭也不吃了,吐出口中的饭食,站起身来准备召见她。

左右近臣说:

“三次被驱离乡里,这是说明她不忠诚;

五次被驱逐出里弄,这是说明她缺少礼义。

不忠诚、不懂礼的人,大王为什么这么急着就召见她?

”襄王解释说:

“你们是不了解啊,牛叫马不会响应,不是马没有听到牛的叫声,是它们不属于同类的缘故。

这个人一定有与常人迥异之处。

”于是召见了她,与她交谈了三天。

第一天,孤逐女问襄王说:

“大王知道国家的柱石吗?

”大王回答:

“不知道。

”逐女说:

“国家的柱石就是国相呀。

柱石不端正,那么栋梁就不安稳,栋梁不安稳,那么房椽就容易掉落,房屋就几乎要倾覆了。

现在大王就是那栋梁,百姓就是房椽,国家就是房屋。

房屋坚固与否,关键在于柱石本身。

国家安定与否,关键在于国相。

如今大王对此已经有了明确的了解,那么对国相这一职位就该好好考察评定一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