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 第8课导学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55075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9.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 第8课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 第8课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 第8课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 第8课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 第8课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 第8课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 第8课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 第8课导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 第8课导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 第8课导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 第8课导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 第8课导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 第8课导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 第8课导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 第8课导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 第8课导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 第8课导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 第8课导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 第8课导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 第8课导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 第8课导学案.docx

《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 第8课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 第8课导学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 第8课导学案.docx

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第8课导学案

第8课 拿来主义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论证思路,学习论证方法。

2.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艺术。

3.理解“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及现实意义。

 

一、音正形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单音字

①脑髓(  )  ②譬如(  )  ③吝啬(  )

④羡慕(  )⑤玄虚(  )⑥残羹冷炙(  )

答案 ①suǐ ②pì ③lìnsè ④xiàn ⑤xuán ⑥ɡēnɡzhì

(2)多音字

①孱

      ②挑

③与

④冠

答案 ①càn/chán ②tiāo/tiǎo ③yǔ/yù ④ɡuān/ɡuàn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1)

(2)

(3)

(4)

答案 

(1)翎毛/自诩/栩栩如生 

(2)憋闷/鱼鳖/蹩脚/弊端 (3)辨认/辩论/辫子/花瓣 (4)纯粹/憔悴/淬火/破碎

二、词语积累

1.理解运用

(1)自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孱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礼尚往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国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冠冕堂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残羹冷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自夸。

(2)懦弱无能的人。

(3)社会交往中应当有来有往。

尚,崇尚、重视。

(4)原指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文中是反语。

(5)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

(6)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炙,烤肉。

[对点小测] 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冠冕堂皇的博物馆。

(  )

(2)我们使用的复习资料题型陈旧,毫无新意,这种残羹冷炙是很难保证复习质量的。

(  )

(3)雯青顾全同僚的面子,也只好礼尚往来,勉强敷衍。

(  )

答案 

(1)×。

“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实际上并非如此。

含贬义,有点表里不一的感觉。

应用“富丽堂皇” 

(2)×。

不合语境 (3)√

2.辨词填空

(1)吝啬·吝惜

两者都有“过分爱惜而舍不得”的意思。

“吝啬”是形容词,指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当用不用或当给的舍不得给。

在句中常作谓语或定语,还常作补语。

“吝惜”是动词,指过分爱惜,舍不得拿出(自己的东西或力量)。

①我只想鼓吹我们再________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②他干活总是身先士卒,从不________力气。

答案 ①吝啬 ②吝惜

(2)不免·未免

两者都是副词,都是双重否定表示肯定。

但“不免”是“免不了”的意思,加强语气,有“定然会”的意思。

而“未免”则表示不以为然,有“不能不说是……”的意思,缓和句子语气。

①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________有些危机。

②有的人读书,只从表面看,不弄清背景,因此________望文生义,深入不下去。

答案 ①未免 ②不免

三、名言警句

1.课文名句

(1)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2)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3)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4)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2.课外名句——鲁迅名言

(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3)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4)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5)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血。

(6)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一、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三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二、背景展示

《拿来主义》写于1934年6月4日。

这篇文章针对现实立论,长期以来,由于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各帝国主义不断向中国输入鸦片、枪炮、香粉、电影及各种小东西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产生了一种盲目排外的思想,不能正确地对待外来的东西。

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

三、文学常识

杂 文

杂文,散文的一种,是随感式的杂体文章。

内容无所不包,格式丰富多样,有杂感、杂谈、短评、随笔、札记等。

中国自战国以来,诸子百家的著述中多有这类文章。

“五四”以后,经鲁迅等人努力,杂文成为一种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或表现作者思想观点的文艺性论文。

杂文有以下四个特点:

(1)篇幅短小,取材广泛。

(2)敏锐迅速,泼辣犀利。

杂文对生活的反映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战斗性强。

(3)冷嘲热讽,幽默风趣。

杂文常常运用讽刺和幽默的写法,也有以歌颂为主的正面说理的杂文。

(4)说理形象,议论生动。

四、文化常识

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

冠冕:

古代帝王、官员戴的帽子;“冠冕堂皇”的省略语,意思是很体面、有气派。

古代“冠冕”的演变:

古代的冠通常仅仅覆盖一部分头顶,更多是一种礼仪上的要求。

冠的使用一直沿续到中国封建时代的结束,其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冠式,其中皇帝重臣朝会或祭祀时所戴之冠又称为“冕”。

(1)秦汉前没有“帽”这个字,古人将冠冕头饰统称为“元服”,因为“元”有“头”的意思。

至商代,男子头上就已经出现了冠。

(2)汉代以前,只有士大夫才有资格着冠,普通平民则使用一块布包住发髻,称为帻(zé)巾。

东汉末年至两晋南北朝时期,风尚为之一变,文人士大夫也以着巾为荣。

(3)进入唐代,幞(fú)头普遍流行,成为官员的标准头饰。

幞头源自民间的包头布,实际上是一种用黑色纱罗制作的软帽。

宋代时,幞头结构也经改良,因幞头所用纱罗通常为青黑色,故又称“乌纱帽”。

(4)明代,汉冠再度流行,但样式已有很多变化。

清代统治者为满族,满族服饰成为主流,体现在冠制上就是用顶子代替了各种汉冠。

 

我们处在一个高度开放的时代。

全球一体化,信息社会化,使我们越来越感觉到,世界是如此广阔,中国正走向世界,世界上的一切在我们面前展开,错综复杂,泥沙俱下,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

鲁迅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就继承文化遗产问题曾写过一篇杂文,我们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拿来主义》。

(1)本文是驳论文。

驳论一般先批驳别人的观点,叫“破”;然后再阐述自己的观点,叫“立”。

请将“破”“立”两个字填入图中①②处。

(2)请分别用两字词语写出“拿来”的三种正确态度和做法,并将其填入图中③~⑤处。

答案 

(1)①破 ②立 

(2)③占有 ④挑选 ⑤创新

1.本文论证的是“拿来主义”,但作者开头为什么要先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因为“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有着必然的因果联系。

正是因为闭关锁国,盲目排外,才导致了国家的落后。

落后就要挨打,挨打之后,就由排外变成了媚外。

“闭关主义”是历史,“送去主义”是现状,批判二者是为了提醒人们不忘历史,关注现实。

又因为“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相对立的,“送去主义”的实质就是卖国主义,揭露批判“送去主义”是为了廓清人们的模糊认识,让人们认识到“送去主义”的危害性,为提出“拿来主义”做了必要的铺垫。

2.在第1段中,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

“送去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事例:

①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却有去无回;②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③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

(2)实质:

是国民党政府及其御用文人缺乏民族自尊,一味媚外求荣的卖国做法。

3.请结合文本前三段和背景,理解第4段中“抛来”“抛给”“送来”的含义。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抛来”是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将其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没有恶意。

“抛给”是指帝国主义为了对中国进行经济和文化侵略,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传播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等的阴谋罪行,是怀有不良企图的,非要你接受不可的。

“送来”仅是国民党政府自欺欺人的说法,实质是“抛给”。

4.第5段的语言有何特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5段的语言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摩登”是针对上文“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而言的,把卖国媚外的行径说成“时髦”,把一味地“送去”说成“赶时髦”;“吝啬”是针对上文“丰富”“大度”而言的。

两者对照鲜明,对“送去主义”者进行了强烈的讽刺。

5.在第8段中,作者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几种错误态度,请根据文本内容填空。

三种类型

想法

行动

实质

共同点

孱头

昏蛋

废物

答案 

三种类型

想法

行动

实质

共同点

孱头

怕给染污

“徘徊不敢走进门”

拒绝继承(逃避主义)

不加选择

昏蛋

保存清白

“放一把火烧光”

盲目排斥(虚无主义)

废物

羡慕

“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

全盘接受(投降主义)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是作者思想和世界观的反映。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阅读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人的思想感情又是丰富复杂的,文章的思想内容往往不是单一的,因此,必须综合分析、全面概括,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6.第10段共五句话,这五句话回答了哪五个方面的问题?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

(2)对不同的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

(3)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意义?

(4)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品质?

(5)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迫切性何在?

7.全文论述的是“拿来主义”,作者为什么用了五分之二的篇幅批判“送去主义”?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使论述有历史的深度,作者是在总结近百年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立论的。

“闭关主义”是指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抱残守缺,而“送去主义”则是指国民党反动派的媚外求荣、欺世惑众。

二者都是对外政策,虽形式不同,实质却相同,都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创造和发展,结果必然使中国人民陷入被侵略、被奴役的悲惨境地。

②从对比中分析问题,有说服力。

③先破后立,相得益彰。

前者破得越彻底,后者立得越有力;“送去主义”的危害揭露得越深刻,实行“拿来主义”的理由越充分。

因此,从揭批入手,再转入正面论述,显得水到渠成,立论更鲜明有力。

有人认为,在施行“拿来主义”时,应该拿来之后再选择;但也有人认为应该经过选择再拿来。

你是怎么认为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先拿来再选择。

只有先拿来,我们才能更好地选择。

对于无用的,我们可以暂时封存,说不定以后还可以用到。

只有先占有了,我们才能够占据主动权,立于不败之地。

(观点二)先选择再拿来。

现实的情况是,我们很多时候不能做到完全拿来,可能我们没有这个能力完全占有,所以要选择。

其实,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减少浪费。

 

比喻论证

运用比喻论证可以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风趣,变陌生为熟悉,从而增强杂文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就巧妙地运用了比喻论证法。

如在第9段中,作者用“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用“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但也有些有益的成分;用“烟枪和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用“一群姨太太”比喻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靡的东西,如色情文化之类。

以上比喻,新颖别致,形象生动。

技巧点拨

(一)比喻论证的几种方法:

比喻描绘、比喻说理、比喻评价。

1.学会比喻描绘

屈原投江这一段,为文者何止千万,唯有运用比喻的形象描绘才可回味无穷。

我无法想象“剖肝沥胆效英才”的屈原以一副怎样的面貌在汨罗江畔绝望地挺立和孤傲地苦吟。

《离骚》名垂千古,有人说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与超越,我想屈原更是以一种青鸟折翅的悲伤徘徊在绝望里,通身的长袍翻飞在江风中,以一种不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超越了偏激与豪迈,纵身跃下了汨罗江!

2.学会比喻说理

如为了论证“有双赢才能共辉煌”的观点,作者运用了精妙的比喻。

即使自己是一枝娇艳美丽的牡丹,也应明白,一枝独放不是春天,春天应是万紫千红的世界。

即使自己是一棵傲然挺立的孤松,也应明白,一株独秀不算英雄,成行成排的树木才是遮风挡沙的坚固长城。

即使自己是一只整装待发的帆船,也应明白,一船独行不算风景,千帆竞发才能显示大海的壮阔。

3.学会比喻评价

如昭君上殿,本是很短的一瞬间,为了表现昭君那与众不同的自信,作者运用了精彩的比喻。

昭君昂首上殿的那一刻,注定一朵曼陀罗花灿然开放了,只是一朵普通的花,并非金雕银塑,可它的光芒,却足以使所有金银黯然失色。

(二)要注意的问题:

1.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

2.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

可以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不能将他们比喻成能使别人干净起来,可他们自己却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这样运用比喻法,叫“引喻失义”,应当注意。

3.因为比喻的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比喻也是有缺陷的。

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把它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

迁移运用

请写一段文字来论证中心论点“诚信”,要用到比喻论证方法。

不少于200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诚实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千百年来,人们讲求诚信,推崇诚信。

诚信之风质朴淳厚,历史越悠久,诚信之气越光大华夏,充盈中华。

她早已融入我们民族文化的血液,成为文化基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如果说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桥,那么诚信便是那坚固的桥墩;如果说金钱、权力、才学是人生的财富,那么诚信便是那颗最耀眼的钻石;如果说人生的成功是一座塔,那么诚信便是塔下牢固的基石。

用心灵呼唤诚信,让诚信成为你人生的准则,让自己对诚信的履践萌生出对心灵的感动,让生命因诚信而获得一次畅快的呼吸。

一、课本素材

点击素材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说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运用示例 我们知道,人们赞美春蚕,是因为它吃的是叶,吐出的是丝,终身闪耀着“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奉献精神。

人们热爱太阳,是因为它把无穷的光和热无私奉献给了万事万物。

被毛泽东称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的鲁迅就曾说过“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血”。

鲁迅一生为挽救麻木的国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其实,我们的社会还有许许多多像鲁迅一样的人:

雷锋、焦裕禄……人们歌颂他们的原因只有一个:

他们都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

只有奉献的人生,才是伟大、幸福和快乐的人生。

二、课外素材

最靠谱的政协委员

从《实话实说》开始,崔永元敢于直言的主持风格就锋芒毕露。

现在,身为政协委员的崔永元依然保持着实话实说的风格。

崔永元坦言,当委员比当主持人还小心,一件事不彻底搞清楚不能开口,一张口那就是责任。

为了自认为最优秀的提案,崔永元自称“玩了命了”。

他提到,做提案一要谨慎,二要胆大。

“谨慎指的是提建议前要充分调研,不能乱发言。

胆大是指提案只要是为公众利益服务的,就不怕提出来。

崔永元提案关注的范围很广泛,无不聚焦于民生问题,并且他敢于针对很多舆论关注的公共问题说出自己的见解。

2013年9月,崔永元和“反伪科学战士”方舟子在微博上围绕转基因食品开启了一场口水仗。

作为转基因食品的坚定支持者,方舟子认为,应当创造条件让国人可以天天吃转基因食品。

崔永元则通过微博表示,转基因农作物根本不能代表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

随即,两人就转基因食品问题进行了一番激烈的论辩。

为了让公众了解国际上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崔永元甚至好几次自费到日本、美国调查转基因食品。

由于在“两会”上敢说真话,为老百姓据理力争而不怕得罪高官权贵,崔永元被老百姓誉为“最靠谱的政协委员”。

选材感言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崔永元年年就民生问题提出非常有分量的提案。

他的忧国忧民,他的良心良知,他的实话实说,体现了一个公民难得的勇气和担当。

囚首垢面的鲁迅

纳兰泽芸

有人说鲁迅是“一身补丁,一团漆黑,一头直竖”。

补丁指的是他身上的衣裳打着补丁,漆黑是指他皮肤黑黑,直竖当然是指他的头发——鲁迅的一头“冲冠怒发”,无人不晓。

你见过爱因斯坦头发顺顺的照片吗?

似乎没有。

那是因为他头发总是乱蓬蓬。

他舍不得花时间梳下头发。

他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让他获得崇高的荣誉,但他看得很淡,生活依然极其朴素。

应邀访问比利时,国王派专车以最高礼节迎接,然而接到的是一个头发乱蓬蓬,步行拎着一个旧皮箱的老头。

一个对全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却要求逝后将骨灰撒在不为人知的地方,不发讣告,不建坟墓,不立纪念碑,免除所有宗教仪式,免除鲜花和音乐。

他的心,是一滴清水,无论外界如何烟霭迷蒙,清者自清。

如他所说,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人总可以凭着自己高贵的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道路。

就像鲁迅,对于物质的索求,他是那样的微薄——穿久了的蓝布夹袄破了,要给他换新的,他不肯,补补又穿在身上。

虽然夜间熬夜写作,饭菜也只是一两样普通菜蔬。

不大吃鱼,因为他认为鱼的细骨太多,吃起来太费时,时间浪费在这上面太可惜了。

可是,对于精神方面,他却是“苛索无度”,几至“席不暇暖”。

常常到凌晨二三时才可休息,而且常常是衣裳不脱就这样和衣倒下睡两三个小时,然后醒来抽根烟喝杯茶,继续写作。

鲁迅的许多小说就是这样完成的,他认为写小说是不能断的,一断,人物的气就会接不上来。

他头发长了可以不剪,衣服破了可以不换,但他把书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书有点脏了,他会拂起自己的袖子就揩。

朋友来了,别的什么都可以借,就是书不肯借,实在逼得狠了,就干脆将那本书送给朋友。

唯一的“不正当”爱好是吸烟,但吸的多是用烟叶卷起的廉价烟,偶尔得到一些好烟,也要与朋友一起分享。

即便如此,他也嫌烟头留得过长,有点可惜。

后来用上了烟嘴,烟头短到不能再吸了才丢弃。

鲁迅幼年丧父,靠母亲和姐姐给人洗衣度日月,所以物质上清苦点,于他已不算什么折磨,而要让这样一位“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人去忍受精神的贫乏与困苦,那是万万不可的,他说,人生最苦痛的莫过于梦醒了无路可走。

所以,他沿着他的梦想一路执着地走了下去——他哪里是天才,他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上了,就像一幢巨大建筑,总是由零碎的一石一木累叠而起。

德国哲学家西美尔说,货币只是一条通往最终价值的桥梁,而人,永远无法在桥上栖居。

人最终能够安然栖居的,是自己的心灵。

“囚首垢面谈诗书”,这是鲁迅的写照。

可是,有诗可作,有书可读,就算囚首,就算垢面,又如何?

虽然囚首,虽然垢面,但他们的心,仍是清水一滴。

像爱因斯坦、鲁迅,像那些令人高山仰止的人们。

在愈显物质化的世界里,那滴清水中的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令这滴水始终清凛,始终纯美,始终涤着后来者的心。

读后启悟 许广平女士曾用一句很形象的诗来描绘鲁迅先生——“囚首垢面谈诗书”。

鲁迅这位伟大的作家、坚强的战士、思想界当之无愧的启蒙者和领导者,虽然囚首,虽然垢面,但他那崇高的精神、坚强的信念,却如同一座巍峨的高山,令人敬仰;如同一股清冽的泉水,使人心灵得到涤荡。

1.[名句]物暴长者必夭折,功卒成者必亟坏。

——《后汉书·朱浮传》

[译文]物体突然猛长,必定中途夭折;成功来得突然,必然很快毁坏。

[感悟]“暴长”和“卒成”指事物的发展违背了客观规律,结果必然导致恶果。

可用于说明自然规律的重要性或对某事发展的预测。

2.[名句]涓流虽寡,浸成江河;爝火虽微,卒能燎原。

——《后汉书·周纡传》

[译文]细小的水流虽小,但汇集起来会渐渐成为江河;小火把虽微弱,最终能够形成燎原大火。

[感悟]这句话说明量变和质变这一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量变即渐变,这种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正是事物质变的媒介,正是这种变化才引起事物由一种质的形态向另一种质的形态的突变和飞跃。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有些省份的中小学暑期培训班星罗棋布,水平参差不齐,对于那些无证无良的,________骗钱的,偷漏税款的,市场监管部门应毫不手软地打击取缔。

②至于在反腐败中落马的“裸官”,在贪腐时亦________,将贪腐得来的钱财转移到海外,以供家属挥霍。

可见,治理“裸官”是反腐课题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③部分高校提高学费的理由是“培养学生的成本上升”,看上去________。

可是,众所周知,近年来,高校固定资产建设投入过多才是经费紧张的最大原因。

A.冠冕堂皇  肆无忌惮  明火执仗

B.肆无忌惮冠冕堂皇明火执仗

C.明火执仗肆无忌惮冠冕堂皇

D.冠冕堂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