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55378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10 大小:133.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0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0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0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0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0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0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0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0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0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0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0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0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0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0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0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0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0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0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0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docx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docx(1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docx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

第一章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3)能力方面:

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

问答法、举例法、讲解法、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学习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好!

在开始今天新的一章内容学习,首先请大家看几幅图片。

(播放图片,学生观看)

师:

2009年12月29日,“黑河好八连”的战士在哨位上站岗执勤。

当日,地处中俄边境的黑龙江黑河市气温是零下三十五度。

他的体温是多少呢?

是不是也是零下三十五度呢?

2004年7月28日下午3时,天气闷热难当。

重钢股份公司炼钢厂炼钢炉前温度起码超过100℃,他的体温是不是也达到了100摄氏度呢?

生:

不是,应该是37摄氏度左右。

展示抗洪展示图片,抗洪抢险战士可能会面临高温,缺干净水的恶劣生活环境抗洪抢险战士生活环境中蚊虫多,细菌等微生物也多,战士们容易患病。

师:

前面所看到的恶劣环境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

在寒冷或炎热环境中人体是如何维持体温的?

如何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的?

这就涉及到本章所学习的主要内容。

下面我们首先来学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新课讲解]

师: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问题探讨。

课件展示草履虫和红细胞的图片:

讨论1:

图1和图2各是什么细胞?

请说出细胞的名称。

讨论2:

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两者的生活环境有何异同?

生:

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师:

还记得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有几种吗,他们生活的环境和草履虫有相似之处吗?

二者又有何不同?

学生自由讨论,老师点学生起来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

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

都是液体环境。

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可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今天的第一个内容: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课件展示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的剧照。

师:

红楼梦中有这么一句话,女人是水做的,其实不管是女人还是男人都是水做的,人体内含有大量的液体成分。

我们就把它称为体液。

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组织液

淋巴等

师:

人体内细胞数量很多,存在于细胞内的液体总和大约占2/3,所以细胞内液多。

那么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什么?

生:

细胞外液

师:

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

下面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①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之间有何关系?

②内环境各部分的物质交换关系如何?

细胞内液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内环境)淋巴等

教师着重讲解几个概念。

血浆:

血液中的液体成分。

组织液:

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

淋巴:

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

内环境:

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教师展示内环境的图片同时请同学们思考几个问题

1、血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

血浆。

2、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

组织液。

3、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

淋巴液。

4、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

血浆和组织液。

5、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

淋巴液和组织液。

请同学们自习看书并回答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异同点。

相同点:

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

(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

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

(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

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

(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师:

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一下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内在联系。

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

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

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个图来显示。

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叫学生上来画,教师批改、点评、补充)

视频展示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

(多放几遍,加深印象,让学生理解组织液、体液、血浆间的内在联系)

想一想:

在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这三种体液中,O2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什么?

CO2的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什么?

提示:

O2浓度由高到低: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CO2浓度由高到低: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是细胞外液的成分。

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的资料。

讨论:

1、如何将表中物质按化学性质进行归类?

2、除表中所列成分外,血浆中还可能含有哪些物质?

3、在组成血浆的离子中,哪些离子的含量较多?

它们可能起什么作用?

4、HCO3-、HPO42-可能起什么作用?

提示:

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

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有机物包括糖类、蛋白质、脂质、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提示:

还含有气体分子、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

提示:

Na+、Cl-含量较多。

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提示:

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课件展示:

2、细胞外液的成份(饼图)

教师总结:

水:

90%左右

1、血浆的主要成分无机盐:

1%左右

蛋白质:

7%——9%左右

其它物质

2.组织液、淋巴的化学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有所不同。

最主要的差异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师:

在必修1中我们曾学过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来吸水或者失水;红细胞置于清水中渗透吸水会涨破,置于高浓度食盐水中渗透失水会皱缩,那么在细胞外液中细胞会出现这种情况吗?

首先请学生阅读课本,思考问题。

1、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主要指哪些性质?

提示:

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主要指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2、什么叫溶液渗透压?

提示:

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3、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由什么决定?

提示:

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4、正常人血浆的PH是多少?

提示:

7.35—7.45

5、人为什么能保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

提示:

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6、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多少度?

提示:

37℃左右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一个总结。

(旁栏思考题)

提示:

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这样的溶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

如果输液时使用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0.9%,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

师:

细胞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教师展示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图片。

请学生思考:

氧气是如何进入细胞内的?

食物中的葡萄糖又是如何进入细胞的?

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是如何排出细胞的?

细胞中的尿素是如何排出的?

分别点学生起来回答。

教师点评并总结。

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

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

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

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

由此可见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需要以内环境为媒介。

师:

通过以上讨论可以看出,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同时,细胞和内环境之间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3)能力方面:

a.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b.养成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习惯。

c.运用这方面的知识关爱家人和亲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教学难点

稳态的调节机制。

三、教学方法:

问答法、举例法、讲解法、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学习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一入学的时候进行了体检,体检什么?

有没有验血?

呈现血液检验化验单:

a具体哪些指标查哪些项目?

b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为什么?

c化验单哪几种超出范围,对人体有什么不利影响?

归纳总结答案,内环境可能会出现不稳定状态,当内环境不稳定时,生命活动难以正常的进行,说明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性。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学生回答

让学生学会阅读化验单

启发学生思考回忆已有知识。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1、内环境的化学成分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人的体温

(2)血浆的PH值

(3)血浆的渗透压

随着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是如何变化的呢?

展示:

学生的“体温的日变化规律”的调查结果。

请同学根据调查结果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1.比较班级中同一年龄同一性别同学的体温数据,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2.家庭不同成员的体温完全一致吗?

这说明了什么?

3.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有变化吗?

与当地气温的日变化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如何?

体温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一个方面,调查结果证明体温处于动态平衡中。

那么有哪些事实可以证明内环境的pH和渗透压也处于动态平衡中呢?

简单说明了内环境中的pH值和渗透压处于动态平衡中。

根据以上内容,引导学生总结稳态概念。

教师强调:

(1)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相对恒定的一种动态变化;

(2)这种动态变化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简要介绍稳态概念的提出和发展,并说明稳态概念已成为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

学生观察后回答

学生总结:

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处于动态平衡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总结: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称为稳态。

说明内环境化学成分处于动态平衡中。

学生体验体温的相对稳定情况。

培养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1、稳态的调节基础

 

(2)稳态的调节机制

内环境稳态是怎样实现的呢?

下面以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代谢废物、02、C02等化学成分为例来分析。

利用课本图解,回顾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代谢废物、02、C02等化学成分的来源与去路。

说明这些成分要保持相对稳定,首先与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等系统的功能及细胞代谢功能的实现有直接关系。

其次与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有关。

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为什么能保持协调一致?

资料分析:

如果你是一个足球迷,看一场重要比赛时,看到自己喜欢的球队进球,你会欢呼雀跃,对方进球则让你捶胸顿足。

尽管你意识不到,你此时已经面红耳赤、心跳加快、血压升高(与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的作用有关)。

整个过程受什么调节呢?

简要介绍人类对机体维持稳态机制的认识过程,指出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提问:

通过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同学们对科学的探索有什么样的启发呢?

学生看图分析

 

学生分析资料

 

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建立敢于质疑尊重事实,严谨、仔细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三、稳态的失调

机体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维持稳态,那稳态会不会出现失调的情形呢?

内环境稳态遭破坏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请同学列举几个稳态失调的病例,说明症状和危害。

在同学充分列举的基础上,教师给予适度的补充和修正。

什么原因导致内环境稳态的失调呢?

机体对稳态进行调节的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内环境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学生举例,如发高烧、严重腹泻造成的脱水、尿毒症、糖尿病、高原反应、酸碱中毒等。

学生回答

启发学生思考,与生活经验建立联系。

四、稳态的重要意义

为什么内环境稳态失调后,会对机体造成危害?

引导学生从细胞代谢需要的物质和条件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出: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如何预防内环境稳态失调、保持机体健康?

引导学生从外界环境和机体自身调节能力两个方面去思考。

即通过加强自我保健,减少外界环境变化对机体的不良影响,同时增强机体的调节能力以适应多变的外界环境。

具体如何做?

学生讨论,总结。

1.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防治环境污染。

2.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

3.加强自我保健,为机体保持健康创造有利条件。

尤其是处于比较恶劣的工作环境中的人,更应注意自身保健,如边防战士注意保暖、炼钢工人注意降温、抗洪战士注意补充水盐等。

了解这些知识后才能懂得如何关爱自身和他人。

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

通过讨论,促进学生关注健康问题,强化自我保健和关爱他人的意识和能力。

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

稳态的概念、调节机制和意义

提升学生归纳、总结能力,有利于学生内化所学的知识,加深记忆。

巩固练习

展示习题

学生作答

检测新知识的掌握,巩固课堂知识。

第二章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2)人脑的高级功能。

2.教学难点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三、教学方法:

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四、教学用具:

幻灯片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问题探讨

组织学生讨论

思考讨论

引发兴趣

〔板书〕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思考与讨论〕

(一)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1.反射 

非条件反射(先天的);条件反射(后天的)。

2.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缺一不可)。

〔提示及板书(黑体)〕1.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一般又可分为树突和轴突两种。

神经元的长的突起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鞘,组成神经纤维。

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一条神经。

2.反射弧一般都包括五个部分: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3.不能;至少需要两个,如膝跳反射等单突触反射的传入神经纤维经背根进入中枢(即脊髓)后,直达腹根与运动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而绝大多数的反射活动都是多突触反射,也就是需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神经元参与;而且反射活动越复杂,参与的神经元越多。

4.蛙的搔扒反射有脊髓的参与,人的膝跳反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等也都有脊髓参与。

思考回答

〔板书〕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问题〕反射活动中,在反射弧上传导的是兴奋。

什么是兴奋呢?

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认识,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

提问:

兴奋的本质是什么呢?

如何产生?

又是如何传导的呢?

〖板书〗1.神经纤维上传导(双向性)

(1)未受刺激时:

膜外——正电位

膜内——负电位

(2)某部位受刺激生兴奋时,该部位

膜外由“正”→“负”膜内由“负”→“正”

(3)电位差→电荷移动→局部电流→局部电流回路

(4)兴奋以电流的方式沿着神经纤维迅速向前传导

思考回答

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思考与讨论2〕

〔提示及板书〕很明显,由于突触间隙的存在,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不能以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传递,而是通过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相结合的形式将兴奋传递下去的。

〖讲述及板书〗

(1)突触的定义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叫做突触。

(2)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①突触前膜——突触小体的膜;

②突触后膜——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胞体膜或树突膜;

③突触间隙——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存在的间隙。

(3)突触小泡内递质的释放作用

(4)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因为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只能由前膜释放,作用于后膜,使后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而不能按相反的方向传递。

突触小体内近前膜处含大量突触小泡,内含化学物质——递质。

当兴奋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时,其中的突触小泡就释放递质进入间隙,作用于后膜,使另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

思考回答

〔板书〕四、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资料分析〕

〔提示〕1.成人和婴儿控制排尿的初级中枢都在脊髓,但它受大脑控制。

婴儿因大脑的发育尚未完善,对排尿的控制能力较弱,所以排尿次数多,而且容易发生夜间遗尿现象。

2.是控制排尿的高级中枢,也就是大脑出现了问题。

3.这些例子说明低级中枢受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阅读分析回答

阅读、提取信息能力和迁移能力

〔板书〕五、人脑的高级功能

 

〔思考与讨论3〕

〔旁栏思考题〕

1.中央前回第一运动区

中央前回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

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大小无关,而与躯体运动的复杂精细程度有关。

2.言语区

(1)运动性失语症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

(2)听觉性失语症听不懂——听觉性失语症

3.大脑皮层与内脏活动的联系

4.神经系统各部分的协调统一

神经系统是人和高等动物的主要的功能调节系统,各项生命活动一般都是在大脑皮层、下丘脑、植物性神经等共同调节作用下才得以协调进行。

(四)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与联系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在动物体内是同时存在的,都是机体调节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二者这两种调节作用共同协调相辅相成,一方面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如性激素的分泌就是受中枢神经系统调节的;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如甲状腺激素就是大脑的生长发育所必需的。

在上述这两种调节作用中动物的各项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调节。

〔提示〕可能是H区出现了问题。

提示:

记忆必须加以巩固才能持久,巩固的方法是复习。

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进入人脑的信息量非常大,据估计仅有1%的信息能被较长期地记忆,大部分都将被遗忘。

能被长期贮存的信息是反复被运用的。

通过反复运用,信息在短期记忆中循环,从而延长信息在其中的停留时间,这样就使这些信息更容易转入长期记忆。

思考讨论回答

〔小结〕

总结

总结能力

第二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教学重点

1、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

2、血糖平衡的调节。

教学难点

激素调节的实例分析。

知识

目标

1、描述动物和人体的激素调节。

2、探讨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能力

目标

2.运用建构模型的方法,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

情感

目标

讨论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挂图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个人札记

复习上节课内容

 

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

 

激素调节的特点

 

 

讨论与交流

 

(1)什么是激素调节?

(2)激素是怎样调节生命活动的?

(3)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人体血糖?

(4)血糖平衡的调节是什么调节?

生:

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对实例一作简要归纳总结后引入对实例二的分析。

学生:

阅读教材,不明白的可以相互讨论。

然后请同学依据课本图211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

请一位同学讲解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其他同学补充。

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解简要总结归纳甲状腺激素的调节。

然后

要求学生归纳血糖平衡调节与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的异同。

 

从二者相同点上,引出激素调节的特点。

 

要求学生根据本节所学的知识,并联系初中学习过的其他激素的有关知识,讨论归纳激素调节的特点。

学生先讨论、归纳激素调节的共同点,然后交流。

再阅读教材,比较自己的归纳与教材叙述的差异。

师:

做简单总结。

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使其原有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因此,激素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

科学知识有其实用的价值,知识在实践上的应用,会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激素调节发现之后约100年来,人们开发了许许多多的激素类药物。

(1)你知道哪些激素类药物?

这些药物有什么功用?

请你评价这些药物应用的利弊。

(2)补充一些学生未列举到的激素应用的例子,你如何评价它们的利弊?

(3)你认为人们在开发和使用激素类药物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4)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类带来的影响,能给你什么启迪?

提问学生回答

 

在细胞核内,基因完成转录,形成mRNA,mRNA被转送到细胞质,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指导合成多肽链(先形成的长链大分子称为前胰岛素原),前胰岛素原能穿越内质网膜进入内质网,在内质网内加工,成为胰岛素原然后胰岛素原被运到高尔基体,继续加工成为成熟的胰岛素,由高尔基体分泌的囊泡运输到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

 

激素调节的特点:

1.微量和高效

2.通过体液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按其化学性质可分为两大类:

  

(一)含氮激素

  1.肽类和蛋白质激素主要有下丘脑调节肽、神经垂体激素、腺垂体激素、胰岛素、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以及胃肠激素等。

  2.胺类激素包括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

  

(二)类固醇(甾体)激素

  类固醇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和性腺分泌的激素,如皮质醇、醛固酮、雌激素、孕激素以及雄激素等。

另外,胆固醇的衍生物棗1,25-二羟维生素D3也被作为激素看待。

第三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简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

⑵说出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间的协调关系。

2.过程与方法:

⑴描述体温调节、水盐调节。

⑵举例说明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毒品的危害,远离毒品。

二、教学中难点

1.教学重点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