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554238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54.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管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管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管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管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管理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管理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管理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管理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管理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管理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管理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管理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管理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管理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管理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管理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管理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管理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管理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学.docx

《管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学.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管理学.docx

管理学

管理学—讲稿

第一讲

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

第一节管理活动

一、管理的定义

它包括国外学者对管理的定义:

如玛丽·帕克·福莱特的管理定义、斯蒂芬·P.罗宾斯和玛丽·库尔塔的管理定义以及帕梅拉·S.路易斯等管理的定义。

国内学者对管理的定义:

徐国华、杨文士和张雁等对管理的定义

本书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对这一定义可作进一步解释:

(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2)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而不是其他。

(3)管理的对象是相关资源,即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

(4)管理的职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5)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而该目标仅凭单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这也是建立组织的原因。

二、管理的职能

1、决策:

管理的其他职能都离不开决策

2、计划:

制订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

3、组织:

确定所要完成的任务、有谁来完成任务以及如何管理和协调这些任务的过程。

4、领导:

激励和引导组织成员以使他们为实现组织目标作贡献

5、控制:

要求管理者识别当初所计划的结果与实际取得的结果之间的偏差。

6、创新:

就是改变现状

如下理解:

(1)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

管理者在行使其他管理职能的过程中总会面临决策和计划的问题,决策和计划是其他管理职能的依据。

(2)组织、领导和控制旨在保证决策的顺利实施;(3)创新贯穿于各种管理职能和各个组织层次之中。

三、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

1、管理者的角色:

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

1)人际角色:

人际角色归因于管理者的正式权力。

管理者所扮演的三种人际角色是代表人角色、领导者角色和联络者角色。

2)信息角色:

在信息角色中,管理者负责确保和其一起工作的人能够得到足够的信息。

信息角色:

监督者角色和发言人角色

3)决策角色:

在决策角色中,管理者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

管理者负责做出决策,并分配资源以保证决策方案的实施。

2、管理者的技能:

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1)技术技能:

是指管理者掌握和熟悉特定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作的能力。

2)人际技能:

是指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3)概念技能:

是指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3、管理的属性:

1)管理的自然属性:

第一,管理是社会劳动过程的一般要求。

第二,管理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具有特殊作用。

2)管理的社会属性:

第一,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

第二,管理具有维护和巩固生产关系、实现特定生产目的的功能。

它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紧密相连。

第二讲

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

第二节中外早期管理思想

一、中外早期管理思想的异同?

中外早期管理思想:

1、20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孙武的《孙子兵法》

2、战国时期:

《周礼》

3、孙膑的运筹学和对策论思想:

田忌赛马。

4、古巴比伦汉谟拉比统治时期的《汉谟拉比法典》

5、古埃及,管理实例是其金字塔式的管理机构

6、古希腊,苏格拉底认为管理技能在公共事务和私人事务之间是相通的。

亚里斯多德描绘了以奴隶制为基础的“理想城邦”;哲学家色诺芬。

7、古罗马,公元前450年,制订的《十二铜表法》

8、欧洲文艺复习时期,如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等

二、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管理实践和思想

1、亚当·斯密(AdamSmith,1723---1790)的劳动分工观点和经济人观点

他认为分工是增进劳动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原因是:

(1)分工可以使劳动者专门从事一种单纯的操作,从而提高熟练程度、增进技能;

(2)分工可以减少劳动者的工作转换,节约通常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所损失的时间;(3)分工可以使劳动简化,使劳动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一种特定的对象上,有利于发现比较方便的工作方法,促进工具的改良和机器的发明。

2、小瓦特(JamesWattJr.,1769--1848)和博尔顿(MattewR.Boulton,1770--1842)的科学管理制度

1800年他们接管了一家铸造厂后,小瓦特就着手改革该厂的组织和管理,博尔顿特别关注营销活动。

3、马萨诸塞车祸与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

1841年10月5日,美国马萨诸塞至纽约的西部铁路发生事故。

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对管理有重要的意义:

(1)独立的管理职能和专业的管理人员正式得到承认,管理不仅是一种活动,还成为一种职业;

(2)随着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横向管理分工开始出现,这不仅提高了管理效率,也为企业组织形式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3)具有管理才能的雇佣人员掌握了管理权,直接为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4、欧文(RobertOwen,1771--1858)的人事管理

欧文开创了在企业中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的先河,有人因此称他为“人事管理之父”

5、巴贝奇(CharlesBabbag,1792--1871)的作业研究和报酬制度

(1)对工作方法的研究

(2)对报酬制度的研究

6、亨利·汤(HenryR.Towne,1844--1924)的收益分享制度

提出采取收益分享制度才能克服由利润分享制度带来的不公平。

实质上是按某一部门的业绩来支付该部门职工的报酬。

7、哈尔西(FrederickA.Halsey,1856--1935)的奖金方案

哈尔西对管理的贡献也体现在工资制度方面。

1891年,他向美国机械工程学会提交一篇题为“劳动报酬的奖金方案”的论文。

(1)给予每个工人每天的“保证工资”

(2)以该工人过去的业绩为基准,超额者发给约为正常工资率1/3的奖金。

三、讨论题: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经营有何启示?

第三讲

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

第三节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二、古典管理理论

古典管理理论形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美欧,它主要分为科学管理理论和组织管理理论。

1、科学管理理论

1)泰罗的贡献:

“科学管理之父”

(1)工作定额

(2)标准化(3)能力与工作相适应(4)差别计件工资制(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2)、其他人的贡献:

(1)美国工程师弗兰克·吉尔布雷斯及其夫人—心理学博士莉莲·吉尔布雷斯在动作研究和工作简化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2)美国管理学家、机械工程师甘特创造了“甘特图”

2、组织管理理论

1)亨利·法约尔的贡献:

第一位概括和阐述一般管理理论的管理学家。

(1)企业的基本活动和管理的五种职能:

任何企业都存在着六种基本活动,管

理只是其中的一种。

①技术活动,指生产、制造和加工。

②商业活动,指采购、销售和交换。

③财务活动,指资金的筹措、运用和控制。

④安全活动,指设备的维护和人员的保护。

⑤会计活动,指货物盘点、成本统计和核算。

⑥管理活动,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2)管理的14条原则

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报酬合理、集权与分权、等级链与跳板、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

2)马克斯·韦伯的贡献:

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

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

并认为等级、权威和行政制是一切社会组织的基础。

韦伯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或理想组织形式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存在明确的分工

(2)按等级原则对各种公职或职位进行法定安排,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指挥链或等级体系。

(3)根据经过正式考试或教育培训而获得的技术资格来选拔员工,并完全根据职务的要求来任用。

(4)除个别需要通过选举产生的公职以外,所有担任公职的人都是任命的。

(5)行政管理人员是“专职的”管理人员,领取固定的“薪金”,有明文规定的升迁制度。

(6)行政管理人员不是其管辖的企业的所有者,只是其中的工作人员。

(7)行政管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组织中的规则、纪律和办事程序。

(8)组织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理性准则为指导,不受个人感情的影响。

3)其他人的贡献:

巴纳德长期担任美国新泽西州贝尔电话公司总经理1938年出版的《经理人员的职能》

经理人员的职能:

(1)建立并维护一个信息系统

(2)使组织中每个人都能做出贡献(3)明确组织的目标。

三、行为管理理论

1、梅奥(GeorgeE.Mayo,1880--1949)及其领导的霍桑试验

第一阶段:

工作场所照明试验(1924—1927年)

第二阶段:

继电器装配室试验(1927年8月—1928年4月)

第三阶段:

大规模访谈(1928—1931年)

第四阶段:

接线板接线工作室试验(1931—1932年)

梅奥在《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中,阐述了与古典管理理论不同的观点——人际关系学说,该学说主要有以下一些内容:

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3)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2、行为科学家:

马斯洛的《激励与个性》、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维克托·H.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戴维·麦克莱兰德成就需要理论

四、数量管理理论:

1、运筹学:

运筹学是数量管理理论的基础。

专门研究在既定的物质条件下,为达到一定目的,如何最经济、最有效的使用人、财和物等资源。

2、系统分析:

1949年美国兰德公司提出。

其特点是,解决管理问题要从全局出发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制定出正确的决策。

3、决策科学化:

是指决策要以充足的事实为依据,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对大量的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遵循科学的程序,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从而做出正确决策。

五、讨论题:

泰罗为什么要研究并提出科学管理理论?

 

第四讲

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

第三节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其他管理理论?

个人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产生三种基本需要,即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社交需要

二、系统管理理论

是指运用系统理论中的范畴、原理,对组织中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特别是组织结构和模式进行分析的理论。

这一理论的要点如下:

组织是一个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要素构成的。

体统在一定的环境下生存,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三、权变管理理论

权变管理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形成的一种管理理论。

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力图研究组织与环境的联系,并确定各种变量的关系类型和结构类型。

他强调管理要根据组织所处的环境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环境寻求相应的管理模式。

四、再接着讲授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的本质是由顾客需求和期望驱动企业持续不断改善的管理理念。

它主要包括:

1、关注顾客2、注重持续改善3、关注流程4、精确测量

五、讨论题:

权变管理理论对现代企业经营的重要意义?

六、最后讲授20世纪90年代的管理理论新发展

1、学习型组织

所谓学习型组织是指具有持续不断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

彼得·德鲁克(PeterF.Drucker):

当今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学习。

2、精益思想

所谓精益思想就是根据用户需求定义企业生产价值,按照价值流组织全部生产活动,使要保留下来的、创造价值的各个活动流动起来,让用户的需要拉动产品生产,而不是把产品硬推给用户,暴露出价值流中所隐藏的muda,不断完善,达到尽善尽美。

3、业务流程再造

对经营流程彻底进行再思考和再设计,以便在业绩衡量标准(如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上取得重大突破。

4、核心能力理论

核心能力(corecompetence)理论是由20世纪80年代资源基础理论发展而来。

在50年代,斯尔兹尼克提出了“独特能力(distinctivecompetence)”概念,并且在60年代形成了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范式,即公司使命或战略建立在“独特能力”基础之上。

核心资源是指有价值的、不稀缺的、不完全模仿和不完全替代的资源,它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核心能力:

是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

 

第五讲

第一章道德与社会责任

第一节道德与崇尚道德的管理

第二节管理者道德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道德与崇尚道德的管理

1、道德的定义:

道德通常是指那些用来明辨是非的规则或原则。

道德在本质上是规则或原则,这些规则或原则旨在帮助有关主体判断某种行为是正确的或错误的,或这种行为是否为组织所接受。

2、四种道德观

1)功利观:

认为决策完全依据其后果或结果作出。

2)权利观:

认为决策要在尊重和保护个人基本权利的前提下做出。

3)公平观:

要求管理者按公平的原则行事。

4)综合观:

主张把实证和规范两种方法并入商业道德中,即要求决策人在决策时综合考虑实证和规范两方面的因素。

这种道德观综合了两种“契约”:

(1)适用于社会公众的一般契约,这种契约规定了做生意的程序;

(2)适用于特定社团里的成员的特殊契约,这种契约规定了哪些行为方式是可接受的。

3、崇尚道德的管理的特征

1)把遵守道德规范看作责任2)以社会利益为重3)重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4)视人为目的:

德国著名伦理学家弗里德里西·包尔生说:

“所有的技艺根本上都服务于一个共同的目的——人生的完善。

”人生的完善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

5)超越法律:

美国著名企业默克(Merck)公司创始人的儿子企业家乔治·W·默克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们努力记住药品是为人的,而不是为了利润。

如果我们记住了这一点,利润也就来了,而且总是会来。

我们记得越牢,利润就越大。

6)自律7)以组织的价值观为行为导向

二、管理者道德行为的影响因素

1、道德发展的阶段:

道德发展要经历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又分两个阶段。

前惯例层次、惯例层次以及原则层次。

1)前惯例层次:

只受个人利益的影响。

决策的依据是本人利益,这种利益是由不同行为方式带来的奖赏和惩罚决定的。

2)惯例层次:

受他人期望的影响。

包括对法律的遵守,对重要人物期望的反应,以及对他人期望的一般感觉

3)原则层次:

受个人用来辨别是非的道德准则的影响。

这些准则可以与社会的规则或法律一致,也可以与社会的规则或法律不一致。

2、个人特征:

每个人在进入组织时,都带着一套相对稳定的价值准则。

除价值准则外,还有两个个性变量也影响着个人行为。

即自我强度和控制中心

3、结构变量:

组织的结构设计有助于管理者道德行为的产生。

4、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的内容和强度也会影响道德行为。

强文化对管理者的影响更大。

5、问题强度:

影响管理者道德行为的最后一个因素是道德问题本身的强度,它又取决于以下六个因素:

1)某种道德行为造成的伤害(或利益)有多大?

2)有多少人认为这种行为是邪恶的或善良的?

3)行为实际发生并造成实际伤害的可能性有多大?

4)行为后果的出现需要多长时间?

5)你觉得行为的受害者与你挨的多近?

6)道德行为对有关人员的影响的集中程度如何?

三、讨论题:

组织文化如何影响道德行为?

第六讲

第二章道德与社会责任

第三节提升员工道德修养的途径

第四节社会责任与利润取向

一、提升员工道德修养的途径

1、招聘高道德素质的员工

2、建立道德准则

3、设定工作目标

4、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

5、对绩效进行全面评估

6、建立正式的保护机制

二、社会责任与利润取向

1、社会责任的定义:

如果一个企业不仅承担了法律上和经济上的义务,还承担了“追求对社会有利的长期目标”的义务,我们就说该企业是有社会责任的。

2、两种社会责任观

(1)古典观:

古典观的代表人物首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他认为股东只关心一件事,那就是财务收益。

(2)社会经济观:

不仅对股东负责,同时要对产生和支持他的社会负责

3、社会责任与利润取向

1)古典观下的社会责任与利润取向

古典观所指称的企业社会责任的范围是相对狭窄的,企业只需并且只能对股东承担责任。

在持古典观的人看来,如果一个企业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股东的利益,那它就是尽了最大的社会责任。

2)社会经济观下的社会责任与利润取向

社会经济观所指称的企业社会责任的范围很广,它包括了所有的利益相关者,企业不仅要对股东负责,还要对其他利益相关者负责。

(1)在古典观下,企业在实现利润目标的过程中就在承担着社会责任,从而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利润取向是完全一致的。

(2)在经济社会观下,我们有充足的理由表明,与不承担社会责任相比,承担社会责任或许会使企业的短期利益受到损害,但换来的却是比所损害的短期利益多得多的长期利益,从而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与其利润取向相容。

3)支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但这种社会责任的承担是有范围限制的,是有选择

4、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

1)企业对环境的责任2)企业对员工的责任

3)企业对顾客的责任4)企业对竞争对手的责任

5)企业对投资者的责任6)企业对所在社区的责任

三、讨论题:

社会责任与社会义务、社会反应有何区别?

第七讲

第三章全球化管理

第一节国际化经营的内涵、特征与动机

一、国际化经营的内涵

1、国际化经营的概念: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企业的资源转化活动超越了一国国界,即进行商品、劳务、资本、技术等形式的经济资源的跨国传递和转化,那么这个企业就是在开展国际化经营。

跨国界的经营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商品在国际间的交换,即国际贸易

2)特许,包括商标、专利权、专有技术及具有财产价值的知识产权的使用

3)劳务输出,包括市场广告、法律服务、财务信息咨询、保险、货物运输、会计以及管理技术咨询等服务的输出

4)国际间接投资,包括证券及不动产投资等

5)国际直接投资

2、国际化经营的发展阶段

1)历史发展的角度:

(1)初始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是从19世纪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

(2)高速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到20世纪80年代。

(3)全球竞争阶段。

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来,经济一体化加快

2)企业发展的角度:

(1)出口阶段。

出口贸易通常是一个企业“走向世界”的最初方式,也是企业尝试国际化经营的初始阶段。

(2)非股权安排阶段。

特许经营、技术转移、合同制造等非股权安排成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新方式。

(3)直接投资阶段。

希望通过生产的国际化,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优化组合,并最终实现生产利益和商业利益等综合利益的最大化。

企业经营的国际化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其市场扩张的路径通常表现为:

本地市场——地区市场——全国市场——海外邻近市场——全球市场

其经营方式的演变则表现为:

出口贸易——非股权安排——直接投资

二、国际化经营的特征

1、跨国界经营

首先,各国政体和国体差异决定了国际经营活动所面临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各不相同。

其次,不同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从事国际化经营的企业面对的经济环境有别于国内。

第三,各国拥有的价值观、生活方式、语言文化的差别又决定了国际化经营者必须面对多种文化冲突的问题。

2、多元化经营:

多元化的国际经营可以降低国别风险,调整其经营方向和重点,为本企业的发展寻求更多的机会。

3、资源共享:

国际企业允许其各子公司和代理机构共同利用公司的资源,包括资产、专利、商标及人力资源。

4、全球战略和一体化管理:

国际企业管理的一体化表现在,一方面,通过分级计划管理来保证公司全球战略的实现;另一方面,总公司与分支机构、子公司之间、各分支机构、各子公司之间,通过互通情报、内部交易来降低风险、共负盈亏。

三、国际化经营的动机

1、利用优势能力

2、为了占领日益增长的世界商品和服务市场

3、获取关键性战略资源

4、抵御和分散风险

5、对竞争对手进行反击:

例如采取所谓的“追随竞争者”战略

四、讨论题:

国际化经营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第八讲

第三章全球化管理

第二节国际化经营中的环境

第三节国际化经营的竞争战略

一、国际化经营中的环境

1、国际化经营的环境要素

1)政治与法律环境

(1)国家政治体制:

通常指东道国国家的国体和政权的组织形式及其有关制度。

(2)政治的稳定性:

通常指东道国政局的稳定性以及社会的安定状况。

(3)政府对外来经营者的态度:

通常反映在政府对外资的政策上

(4)本国与东道国之间的政治和经营联系

(5)法律环境:

是指本国和东道国颁布的各种法规,以及各国之间缔结的贸易条约、协定和国际贸易法规等。

2)经济和技术环境

(1)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

(2)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发展潜力(3)市场规模及其准入程度(4)科技发展水平(5)社会基础设施

3)文化环境

(1)权力距离powerdistance:

在一个社会组织中,权力分配往往是不均等的,即存在着权力等级。

有的国家或地区,对权力距离的接受程度较高,称之为“高权力距离”的社会。

(2)不确定性的避免uncertaintyavoidance

(3)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或集体主义collectivisim:

个人主义是指一种结合松散的社会组织结构,其中每个人只关心自己,而且也只依靠个人的努力来为自己谋取利益。

(4)男性化masculinity或女性化feminity:

这个指标表示的是所谓“男子气概”价值观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程度。

4)自然地理环境:

一般是指非人为因素所形成的环境条件,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因素。

2、国际化经营环境的评估

1)评估体系中指标的设置原则

(1)系统性和目的性

(2)客观性和可比性(3)差异性原则

2)“冷热”分析法:

1968年,美国学者利特法克和班廷提出

“冷热”分析法

3)等级尺度法:

1969年,斯托鲍夫采用等级尺度法对一些国家的投资环境进行了评价。

斯托鲍夫主要以东道国政府对外国投资的限制和鼓励政策为出发点,挑选了影响投资环境的八个基本因素。

4)多因素评价法:

采用多指标来全面衡量一个国家的投资环境。

多因素评价法是一个一般性的投资环境评价方法,适合于对各国投资环境的全面评价。

二、国际化经营的竞争战略

1、全球一体化的压力

2、当地化反应的压力

3、全球战略的选择:

1)国际模式:

是一种由母公司开发现有的核心能力并传递到子公司的战略模式

2)多国模式:

各子公司可以根据当地的情况作出相应的改变。

3)全球模式:

特点是由母公司集中决策,并对海外的大部分业务实行严格的控制

4)跨国模式:

从适应当地情况、转移技术和节约成本中追求利润,从而使得企业能够同时获得全球扩展的所有利益。

三、讨论题:

从适用条件、特点、优缺点等方面比较不同的全球战略?

 

第九讲

第四章信息与信息化管理

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

第二节信息管理工作

第三节信息化管理

一、信息及其特征

1、信息的定义:

由数据生成,是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得到的,如报表、帐册、图纸等。

被用来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从而为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数据是记录客观事物的性质、形态和数量特征的抽象符号,如文字、数字、图形和曲线等。

数据不能直接为管理者所用,因为其确切含义往往不明显。

2、对信息的评估:

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

3、有用信息的特征:

(1)高质量

(2)及时(3)完全

二、信息管理工作

1、信息的采集

1)明确采集的目的

2)界定采集的范围:

需要什么样的信息、用多长时间采集这些信息、从哪里采集这些信息

3)选择信息源:

文献性信息源、口头性信息源、电子性信息源、实物性信息源

2、信息的加工

1)鉴别2)筛选3)排序4)初步激活5)编写

3、信息的存储:

信息的存储工作由归档、登录、编目、编码、排架等环节构成

1)准确性问题2)安全性问题3)费用问题4)方便性问题

4、信息的传播

1)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