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届高考历史一轮课时易错题特训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555351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8.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届高考历史一轮课时易错题特训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精品届高考历史一轮课时易错题特训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精品届高考历史一轮课时易错题特训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精品届高考历史一轮课时易错题特训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精品届高考历史一轮课时易错题特训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精品届高考历史一轮课时易错题特训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精品届高考历史一轮课时易错题特训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精品届高考历史一轮课时易错题特训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精品届高考历史一轮课时易错题特训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精品届高考历史一轮课时易错题特训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精品届高考历史一轮课时易错题特训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精品届高考历史一轮课时易错题特训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精品届高考历史一轮课时易错题特训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精品届高考历史一轮课时易错题特训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精品届高考历史一轮课时易错题特训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精品届高考历史一轮课时易错题特训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届高考历史一轮课时易错题特训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docx

《精品届高考历史一轮课时易错题特训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届高考历史一轮课时易错题特训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届高考历史一轮课时易错题特训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docx

精品届高考历史一轮课时易错题特训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含解析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拓跋珪成立北魏政权……利用作战所俘虏的人口,拓展农业基础;并解除胡汉豪族的威权,直接向农户征税,扭转后汉以来地方割据的趋势”。

作者研究中国政治文明发展史的切入点是

A.朝代更替

B.中央集权

C.社会稳定

D.经济政策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研究角度。

由“拓展农业基础”“直接向农户征税”可知,这属于经济政策的内容,这说明作者研究中国政治文明发展史的切入点是经济政策。

故本题选D。

 

2.魏孝文帝认为:

“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为此,孝文帝

A.颁布均田令

B.迁都洛阳

C.改变原有的风俗习惯

D.整顿吏治,推行官吏俸禄制

【答案】B

【解析】解读材料可知,孝文帝认为平城“文轨未一”,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不利于改革的进行和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为此,他提出迁都洛阳。

 

3.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看法不一。

有人认为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风。

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因为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

A.均田制

B.三长制

C.整顿吏治措施

D.汉化政策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人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为此,他雷厉风行地推出了易鲜卑服、禁鲜卑语、改姓氏、变制度、通婚姻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结合本题,史学界产生分歧针对的措施是汉化政策。

 

4.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

……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

”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

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D.耕种土地的农民需承担租税役

【答案】D

h$ttp:

//www.wln100|.com未来脑教学云平台?

_【解析】A项,桑田归农民所有,露田需死后交还国家;B项,男女分田标准不一而不是“平均”;C项,不是“出售”而是分给农民;D项说法正确。

 

5.下面是北魏时期实行的一种制度,对此评述正确的是,该制度

http:

//www.w!

未来脑教学云平台+))A.是中央官制,加强了集权

http:

+//未来脑教学云平台@)

B.意在减轻农民的负担

C.健全了基层行政体制

D.使政府对人民的统治松弛

【答案】C

h+ttp:

#//未来脑教学云平台*@【解析】A项,这是地方上的三长制,不是中央官制;B项,这种制度保证了国家租赋役的征收,并没有减轻人民的负担;D项,该制度使政府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而不是放松统治。

http:

//www.w!

未来脑(教学云平台*?

 

6.北魏大臣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

“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的问题

B.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答案】B

【解析】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制御华夏,辑平九服”,可以看出其意在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A、C、D项不符合“根本目的”,可排除。

 

7.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改革,但都促进了历史的发展。

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

A.为实现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B.采用儒家思想治理国家

C.是民族融合发展的产物

D.促进了社会性质的转变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A只符合商鞅变法,B与C只符合孝文帝改革。

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社会由游牧社会向农耕社会的转变。

 

8.图1与图2是某时期的墓葬壁画,下列可能与图1到图2中变化相关的是

ht#t*p:

//未来%脑教学云平台_http:

//www.wln100.c$om未来脑教学云平台+|)A.井田制盛行

B.商鞅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C

【解析】图1体现的是少数民族从事游牧活动,而图2中人民从事农耕活动,再结合服饰风格的变化可知,这体现的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汉化,选项中只有孝文帝改革符合。

 

9.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

永兴五年(413年),“徙二万余家于大宁(今河北张家口一带),计口授田。

”这实际上是

A.废除土地私有制

B.均田制的雏形

C.实行方田均税法

D.大规模推行均田制

【答案】B

【解析】由“413年”“计口授田”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均田制的雏形。

A项,当时仍然是土地私有制;C项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D项是在孝文帝改革后,且“大规模”与材料信息不符。

 

10.《北史》载:

“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

年三十以上,习性以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下列对这一诏令的理解确切的是

A.罢免不会说汉话的官员

B.提倡官员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话

C.上朝议事不准说鲜卑话

D.罢免在朝廷上不说汉话的官员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

根据题干信息“年三十以上,习性以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可知,孝文帝提倡官员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话。

故本题选B。

三十岁以上不说汉话的可以不予追究,故不选A、C、D。

 

11.史学家钱穆曾评价中国古代某一土地政策:

“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

”符合此评价的是

A.井田制

B.土地私有制

C.均田制

D.方田均税法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

由材料信息“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可知,该土地制度的目的在于防止土地兼并,保证农民的最低生活水准,故C项符合题意。

井田制是土地国有制度,不是土地分配制度,故A项错误。

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兼并的根源,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

方田均税法是土地税收制度的改革,不涉及土地的分配,故D项错误。

 

12.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

A.整顿吏治

B.实行三长制

C.汉化政策

D.颁布均田令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

A、B、C、D四项都是重要的改革措施,但符合题干“开创性”措施的一项是“颁布均田令”。

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按人口分配土地,是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有效缓和了社会矛盾,并被隋唐沿用,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保证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故选D项。

 

13.小李在图书馆翻阅有关孝文帝改革的古籍时,看到一句话:

”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

”小李觉得这应该是改革前的北魏社会状况。

请问,孝文帝改革中改变了这一状况的措施有

①均田制 ②迁都洛阳 ③整顿吏治 ④改穿汉服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

根据题干信息“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可知,改革前的北魏有大量无主耕地,且吏治腐败。

故采取的措施为均田制和整顿吏治。

故本题选A。

 

14.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措施有

①恢复汉族礼仪制度 ②与汉族通婚 ③迁都洛阳 ④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

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措施有恢复汉族礼仪制度、与汉族通婚、迁都洛阳、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

故本题选A。

 

http:

//www.wln100._com未来脑教学云平台#@15.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士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汉族大地主范阳卢氏家族。

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

A.缓和民族矛盾

B.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

C.平息阶级矛盾

D.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步伐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

根据题干信息“娶汉族士族地主的女儿”“嫁给了汉族大地主范阳卢氏家族”可知,孝文帝希望通过这种政治联姻的方式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以巩固统治。

故本题选B。

题干只涉及贵族层面,故不选A;C、D说法与题干无关,故不选。

 

16.据《魏书•高宗纪》载:

"北魏初年官吏多'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

"为改变这种状况,孝文帝在改革中

A.实行俸禄制并整顿吏治

B.推行均田制

C.设立三长制

D.推行新的租调制

【答案】A

【解析】"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意思是说北魏的官吏巧取豪夺,贪得无厌,贪污受贿盛行。

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严惩贪官污吏,同时实行俸禄制,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17.见下表,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A.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

B.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

C.改鲜卑人为汉人

D.消灭了鲜卑陋习

【答案】A

【解析】图表显示的是孝文帝改革时期实行汉化政策的一个方面——改.用汉姓,此措施进一步加速了鲜卑族汉化的过程。

 

18.

在推行均田制时,孝文帝规定奴婢也是受田对象,受田的数量和办法与农民相同。

通过实施该办法

A.北魏自耕农的数量大量增加

B.北魏政权有效地拉拢了汉族地主

C.鲜卑族的生产方式最终汉化

D.豪强地主势力遭受到沉重的打击

【答案】B

【解析】奴婢依附于豪强地主,给奴婢授田,使豪强地主的力量进一步扩大,这种做法得到了广大汉族地主的支持。

 

19.

《资治通鉴》载: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诸功臣旧族自代(按:

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诏令提出这一改革的论据是

A.鲜卑族的祖先是黄帝

B.鲜卑族的祖先是炎帝

C.鲜卑族和汉族自古以来都生活在黄河流域

D.鲜卑族和汉族风俗习惯相同

【答案】A

【解析】诏令提出的改革依据是鲜卑族的祖先是黄帝。

 

20.下列各项为北魏孝文帝改革

①提供有利条件的是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的趋势③均田制的

实行④冯太皇太后的支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原因存在着多种因素,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①②④都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但③是改革的内容之一。

 

21.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后期的侧重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ht*tp:

//www.wln10@未来脑教学云平台%A.其目的在于促使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贵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答案】D

【解析】本题属于否定式选择题,考查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解题关键是对移风易俗的改革措施细加分析,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是导致其衰落。

 

http:

//w(|ww)未来脑教学云平台$22.电影《花木兰》中花木兰与七皇子元宏的故事,引发了网友的评论。

下列不属于孝文帝推行移风易俗措施的是

A.易鲜卑服

B.禁鲜卑语

C.迁都洛阳

D.讲汉话

【答案】C

【解析】迁都洛阳为孝文帝改革的关键措施,但并非移风易俗的措施,故选C项。

 

23.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对北魏社会的积极意义是

①有利于清查户口②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③有利于国家赋税的征收④有利于惩洽贪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解析】④是俸禄制的意义,故应排除含④的选项。

http:

//www.w+ln10|未来脑教学)云平台) 

24.

电视剧《北魏冯太后》讲述了中国历史上一位政绩卓著的女改革家冯太后充满传奇的一生。

这部电视剧中不可能出现的镜头是

A.冯太皇太后研习儒家经典

B.孝文帝聆听冯太后的教诲

C.冯太皇太后病逝于洛阳

D.冯太皇太后斥责保守派贵族

【答案】C

【解析】迁都洛阳是孝文帝亲政后的重大举措,时间是495年,而冯太皇太后早已于490年去世,故不可能病逝于洛阳。

未来脑教学云?

平台!

+)

 

25."(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

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

于是定都洛阳。

"这段材料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

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

C.孝文帝借南伐之名行迁都之实

D.孝文帝作为政治家的聪明才智

【答案】A

【解析】题目材料中的"外名南伐,其实迁也"表明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有充分的思想准备,A项说法错误,故选A项。

 

26.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

“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

根据题干信息“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可知,孝文帝迁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故本题选D项。

 

27.促使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根本因素是

A.汉族地主的建议

B.南北对峙的形势

C.民族矛盾的激化

D.中原地区先进经济形态的吸引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内容。

北魏社会的落后和中原先进文化经济形态的吸引是促使北魏实行均田制的主要原因。

故选D。

 

28.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圈占的成片土地。

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

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

A.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庄园由中央集中管理

http:

/|/www.wln1%%未来脑教学云平台%【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内容。

材料中的“庄园”一词,是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由此可知北魏实行均田制后仍存在着土地集中现象,故选C。

http:

//www.w+未来脑教学云)平台?

 

29.下图是出土的北魏文官陶俑,你从中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①任用汉族地主②推行三长制③胡汉服装融合④接受汉族文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

从陶俑的服装看,比较明显得出的结论是胡汉服装融合,从而再推论出这是因为接受了汉族的文化,故③④正确,本题选D项。

http:

//www.w|未来脑教学云@平台*?

 

30.北魏冯太后说:

“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

”此制度的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社会现象是

A.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

B.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

C.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

D.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孝文帝改革。

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说明此制度的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隐匿人口逃避赋役的社会现象,侥幸之人不能再侥幸了,苞荫之户不能再苞荫了,A符合题意。

 

31.“习华言,易华服,读儒书,..........以博中国人之信用,其教始能推行。

”他是

A.元世祖

B.北魏孝文帝

C.利玛窦

D.马可波罗

【答案】C

【解析】考查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

15、16世纪,随着西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进行,欧洲传统天主教的发展遇到严重困难,将目光转向东方。

为传教的方便,西方传教士学习中国的一些习惯,如“习华言,易华服,读儒书”。

再结合所学知识及“以博中国人之信用,其教始能推行”,知应选C。

 

32.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

……男夫一人给田二十亩,课莳余,种桑五十树……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杂调。

”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

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要承担国家的租税役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北魏的土地制度及赋税制度。

材料反映的是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国家分配无主土地的情况,即北魏实行的均田制及均田制下农民承担的赋役数量。

故选D项。

A项不准确,“露田”在年老、免役或去世后须归还国家;B项错误,男子和女子分配的土地是不相同的;C项错误,土地并没有出售给农民。

 

33.据史料记载,北魏从立国到孝文帝时的二十余年中“爵无禄”。

484年,孝文帝规定“户增调三匹、二斛九斗穀,以为官司之禄”,还规定“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

孝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规范赋税制度

B.推行汉化政策

C.加强集权

D.整顿吏治

【答案】D

【解析】北魏初期官吏没有俸禄,这使得官吏任意搜刮百姓,造成吏治黑暗。

孝文帝时实行俸禄制,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使吏治状况有所好转,因此答案为D。

 

34.《魏书·食货志》载: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

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

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

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

”这表明

A.此时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

B.受者对“露田”不得买卖和转让

C.人地矛盾得到有效解决

D.该田制一直盛行于我国封建社会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意在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理解能力。

均田制是国家土地所有制,“露田”不得买卖与转让。

南北朝时期战乱、动荡,A项不符合史实;魏晋时期人口流亡主要是战乱所致,人地矛盾并不突出,排除C;D项中“一直盛行”说法有误。

 

35.中国古代某位开明君主曾发出这样的感慨:

白日光天兮无不曜,江左一隅独未照。

为此他开始了一项惊天动地的行动(如下图)。

据此可知,该项行动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B.更好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C.解决平城严重缺粮的问题

http:

//www.w!

ln100@.com未*来脑教学云平台(D.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答案】A

【解析】“白日光天兮无不曜,江左一隅独未照”是该君主对未统一南方而发出的感慨。

由图中平城到洛阳的箭头和“北魏”可知,该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综合图文材料可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是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

故A正确。

 

36.http:

//www*#.wln100#.com未来脑教学云平台孝文帝曾说:

“礼乐之道,自古所先,故圣王作乐以和中,制礼以防外。

”为此他(  )

A.模仿汉族官制,定为九品

B.恢复汉族的礼乐制度

C.继承了鲜卑的祭祀礼仪

D.推广汉族的音乐和礼仪

【答案】B

http:

//www_.wln10@0).com未来脑教学云平台)【解析】孝文帝认识到礼乐制度对北魏政权封建化的巨大作用,一方面废除鲜卑族的礼乐制度,另一方面恢复汉族的礼乐制度。

 

37.(2013·南京高二检测)“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直接改变这一状况的措施是(  )

A.实行均田制

B.推行三长制

C.整顿吏治

D.迁都洛阳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由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弃卖田宅,漂居异乡”可知,当时许多农民沦为流民,因此政府推行均田制,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8.http:

//www.wln_未来脑教学云平台$(htt(p:

//www.wln100+.com未来脑教学云平台“(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

外名南伐,其实迁也。

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这段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  )

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

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大

C.孝文帝借“南伐”之名行迁都之实

D.“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

【答案】A

【解析】题目材料中的“外名南伐,其实迁也”表明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所以才假借“南伐”之名进行迁都。

A说法错误,故答案为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