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设计优秀案例四年级数学西师版.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5556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业设计优秀案例四年级数学西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作业设计优秀案例四年级数学西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作业设计优秀案例四年级数学西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作业设计优秀案例四年级数学西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作业设计优秀案例四年级数学西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作业设计优秀案例四年级数学西师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作业设计优秀案例四年级数学西师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作业设计优秀案例四年级数学西师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作业设计优秀案例四年级数学西师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作业设计优秀案例四年级数学西师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作业设计优秀案例四年级数学西师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作业设计优秀案例四年级数学西师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作业设计优秀案例四年级数学西师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作业设计优秀案例四年级数学西师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作业设计优秀案例四年级数学西师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作业设计优秀案例四年级数学西师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作业设计优秀案例四年级数学西师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作业设计优秀案例四年级数学西师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作业设计优秀案例四年级数学西师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作业设计优秀案例四年级数学西师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作业设计优秀案例四年级数学西师版.docx

《作业设计优秀案例四年级数学西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业设计优秀案例四年级数学西师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作业设计优秀案例四年级数学西师版.docx

作业设计优秀案例四年级数学西师版

  1、西师版四年级数学教案一等奖

  平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96页上的内容,第97页上的课堂活动,练习十八第5~8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

结合现实情境了解平行的现象,理解平行线的意义,理解两条直线在什么情况下互相平行,体会平行线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

掌握平行线的画法。

  3?

经历探索平行的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展示台;学生准备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教师:

前一节我们学习了相交,你能画出两条相交的直线吗?

  学生画后,抽几个学生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

  教师:

同学们能画两条相交的直线了,生活中有两条永不相交的直线吗?

如果有,想象一下它们是什么样子。

  学生想象后,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单元主题图。

  教师:

图中的跑道线延长出去会相交吗?

  学生回答:

不会相交。

  用多媒体课件延长跑道,证实学生的结论是正确的。

  教师: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另一个内容,平行。

  板书课题。

  [点评:

从学生原有知识入手教学新知识,既有利于强化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又有利于学生通过相交与平移的比较深刻地认识平移的本质属性;这样利用原有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同时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

  二、进行新课

  1?

认识平行线。

  教师:

我们来看一看生活中的一些平行现象。

  多媒体课件突出双杠、吊杆、长方形花台和新增加的铁轨图。

  教师:

这些图形都反映了这样一些数学现象。

  多媒体课件闪动图中平行的两条边,并隐去图中的其他图形,只留下闪动的两条线。

图6?

4

  教师:

这4组直线有什么共同特点?

指导学生说出每组直线之间的距离是一样宽的,并且把每组直线延长出去,都永远不会有交点。

  教师:

同学们选一组你喜欢的直线延长一下,看你的想法是不是正确的。

学生选一组直线来延长后,汇报自己的结果。

  教师:

你们所说的直线延长是在同一个平面内进行的延长。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

  引导学生说出:

在正方形和长方形中,第①条边和第③条边互相平行,第②条边和第④条边互相平行。

在第3个图形中,第①条边和第④条边互相平行,第②条边和第⑤条边互相平行,第③条边和第⑥条边互相平行。

  [点评: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注意把生活中的平行现象抽象为数学现象的过程,让学生理解平行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并且通过学生延长平行线和判断原来学习的图形中哪些线是平行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平行线的理解。

]

  2?

画平行线。

  教师:

我们可以用两个三角板或一个三角板和一把直尺画平行线。

  教师示范画平行线后,学生照老师的方法画平行线。

画完后抽一个学生的练习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画的。

  教师:

同学们能画出下面直线的平行线吗?

图6?

6

  学生画后,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画的。

  教师:

画平行线时要注意些什么?

你能给同学们提个醒吗?

  引导学生回答:

画平行线时,用一个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的延长线重合。

另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或直尺的短边)靠紧,另一个三角板(或直尺)靠着这个三角板移动到合适的位置。

就可以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了。

  教师:

用画平行线的方法还可以检验两条直线是不是互相平行的。

  教师用视频展示台上学生的作业来进行检验,让学生看清教师用三角板检验平行线的过程。

  教师:

你们能用这种方法检验图6?

7中上下两条边、左右两条边是不是互相平行的吗?

图6?

7

  学生检验后,让学生在视频展示台上演示检验的过程。

  [点评:

这个教学环节主要通过画平行线和检验平行线来加深学生对平行线的理解,由于这两个操作都比较难,学生又没有相应的'经验的支持,所以教学中采用了教师示范画平行线和检验平行线,然后让学生照着老师的方法进行操作的方式组织教学,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盲目性。

操作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说一说操作时要注意些什么?

通过学生说操作要注意的问题使学生操作更加规范,这样能提高学生对平行线的理解水平。

]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第97页的课堂活动。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八第5~8题,最后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思考题

  2、西师版四年级数学教案一等奖

  画角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68、69页。

  【教学目标】

  1?

掌握画角的方法,能用三角板画30°、45°、60°和90°角,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

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每个学生准备一幅三角板、钉子板和一张答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

先估计答题卡上角(如图4?

16)的度数,再用量角器量一量。

  学生回答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测量的方法。

  教师:

再请同学们用量角器量一量三角板上的角,记住这些角的度数。

  学生测量后,让学生相互说一说这些角的度数。

图4?

16

  教师:

这节课我们就教学用三角板画角。

  教师:

画角一般要用工具来画。

下面先给大家一副三角板,同学们想一想可以用这副三角板画出哪些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

可以画出30°、45°、60°和90°的角;有的学生还提出可以画75°、120°、135°和150°的角。

  教师:

为什么可以画30°、45°、60°和90°的角?

  学生:

因为三角板上有30°、45°、60°和90°的角。

  教师:

为什么可以画75 、120 、135 和150 的角?

  学生:

用两个三角板上的两个角拼合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新的角,比如30+45=75, 30+90=120, 45+90=135,60+90=150。

  教师:

下面我们研究怎样画30°、45°、60°和90°的角,先讨论怎样画30°的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

找到三角板上30°的角,在这个角的顶点上定一个端点,然后从这个端点靠三角板的两边画两条射线。

  教师:

同学们照这个方法画一画,然后用量角器检验一下画的这个角是不是 30°。

  学生画后进行检验。

  教师:

能说说用三角板画规定的角时要注意些什么吗?

  指导学生说出用三角板画规定的角时,一是要在三角板上找到相应的角;二是在纸上确定一个端点并且把三角板角的顶点对着这个端点;三是要靠紧三角板的两边从端点往两边画射线。

学生回答时,教师可以把相应的要求板书在黑板上。

  教师:

请同学们在45°、60°和90°中选一个度数,用三角板画角。

  学生画角后,抽一个学生画的角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教师:

怎样画75°的角呢?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

先用30°和45°的角拼成75°的角后,再按前面的方法画。

  教师:

请同学们在75°、120°、135°和150°中选择一个度数,用三角板画一画。

  学生画角后,拿一个学生画的角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点评: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突出用三角板画角的方法,特别强调确定端点,再从端点靠三角板的两边画射线。

这个画法与角的定义是吻合的,通过学生画角,能加深学生对角的理解。

这个环节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教学层次清楚,每个环节的引导过程,就是学生的认知过程,通过这样清晰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能牢固地掌握画角的基本方法。

  二 教学用量角器画角。

  教师:

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已经会用三角板画角了,用三角板画角的最大特点就是比较简便。

但是如果要求我们画一个24°的角、139°的角,只凭三角板能画出来吗?

  学生:

不能。

因为三角板上找不出、也拼不出这样的角。

  教师:

这就需要我们用另一种工具——量角器来画。

根据前面的经验,想一想用量角器怎样画24°的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

一是先确定顶点;二是过这个顶点画一条射线;三是用量角器确定度数;四是根据确定的度数画出角的另一条射线。

  教师:

你觉得用量角器画角最难的一步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

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

  教师:

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怎样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

  教师作示范画角,然后请学生照老师这样画角。

  教师:

你觉得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要注意的事项是:

(1)量角器的中心点要与确定的端点重合;

(2)量角器的0°刻度线要与已经画好的一条射线重合;(3)再在量角器上找自己需要的度数作一个记号;(4)连接端点与这个记号画一条射线。

  教师:

也就是要关注画角过程中的“两重合”。

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画出83°、139°角。

  学生画角后,抽一个学生画的角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点评:

由于用量角器画角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中一是采用了教师的示范作用,通过教师的示范让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同时通过对“画角中最难的一步”的讨论,突出画角过程中的“两重合”,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

  三、练习

  课堂活动第1~3题。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3、西师版四年级数学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经历对图形进行观察、分析、欣赏和动手操作、画图过程,掌握有关画图的操作技能,发展初步审美能力,增强对图形欣赏的意识。

  2、能按要求把所给出的图形补成以某直线为轴的轴对称图形,能依据图形的轴对称关系设计轴对称图形。

  教学重点:

本节课重点是掌握已知对称轴L和一个点,要画出点A关于L的轴对称点的画法,在此基础上掌握有关轴对称图形画图的操作技能,并能利用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来设计轴对称图形,掌握有关画图的技能及设计轴对称图形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

动手实践、讨论。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先复习轴对称图形的定义,以及轴对称的相关的性质:

  1.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________,那么这个图形叫______________,这条直线叫做_____________

  2.轴对称的三个重要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探索练习:

  1.提出问题:

  如图:

给出了一个图案的一半,其中的虚线是这个图案的对称轴。

  你能画出这个图案的另一半吗?

  吸引学生让学生有一种解决难点的想法。

  2.分析问题:

  分析图案:

这个图案是由重要六个点构成的,要将这个图案的另一半画出来,根据轴对称的性质只要画出这个图案中六个点的对应点即可

  问题转化成:

已知对称轴和一个点A,要画出点A关于L的对应点,可采用如下方法:

在学生掌握已知一个点画对应点的基础上,解决上述给出的问题,使学生有一条较明确的思路。

  三、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练习:

  1.如图,直线L是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画出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2.试画出与线段AB关于直线L的线段

  3.如图,已知直线MN,画出以MN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

  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已知对称轴L和一个点如何画出它的对应点,以及如何补全图形,并利用轴对称的性质知道如何设计轴对称图形。

  教学后记:

  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掌握比较好,但对于利用轴对称的性质来设计图形觉得难度比较大。

因本节课内容较有趣,许多学生上课积极性较高

  4、西师版四年级数学教案一等奖

  1、经历对图形进行观察、分析、欣赏和动手操作、画图过程,掌握有关画图的操作技能,发展初步审美能力,增强对图形欣赏的意识.

  2、能按要求把所给出的图形补成以某直线为轴的轴对称图形,能依据图形的轴对称关系设计轴对称图形.

  教学重点:

  本节课重点是掌握已知对称轴L和一个点,要画出点A关于L的轴对称点的画法,在此基础上掌握有关轴对称图形画图的操作技能,并能利用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来设计轴对称图形,掌握有关画图的技能及设计轴对称图形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先复习轴对称图形的定义,以及轴对称的相关的质:

  1.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________,那么这个图形叫做________________,这条直线叫做 _

  2.轴对称的三个重要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提出问题:

  探索练习:

  1.提出问题:

  如图:

给出了一个图案的一半,其中的虚线是这个图案的对称轴.

  你能画出这个图案的另一半吗?

  吸引学生让学生有一种解决难点的想法.

  2.分析问题:

  分析图案:

这个图案是由重要六个点构成的,要将这个图案的另一半画出来,根据轴对称的性质只要画出这个图案中六个点的对应点即可

  问题转化成:

已知对称轴和一个点A,要画出点A关于L的对应点A,可采用如下方法:

  在学生掌握已知一个点画对应点的基础上,解决上述给出的问题,使学生有一条较明确的思路.

  三、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练习:

  1.如图,直线L是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画出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2.试画出与线段AB关于直线L的线段AB.

  3.如图,已知△ABC直线MN,画出以MN为对称轴△ABC的轴对称图形△ABC.

  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已知对称轴L和一个点如何画出它的对应点,以及如何补全图形,并利用轴对称的性质知道如何设计轴对称图形.

  教学后记:

  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掌握比较好,但对于利用轴对称的性质来设计图形觉得难度比较大.因本节课内容较有趣,许多学生上课积极性较高

  5、西师版四年级数学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 经历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关于轴对称现象的一系列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轴对称图形。

  2. 在画、折、剪等自主探索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思维、空间想象能力,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精神。

  3. 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感知、认识、欣赏、制作轴对称图形,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感悟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轴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练习纸、剪刀、彩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 情景引入 帮小蝴蝶画出镜子里的另一半。

(练习纸)

  2. 观察、比较 (媒体展示)仔细观察原来的一半和你画的那一半,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

对称 形状相同 大小相等)

  3. 猜测、验证 如果把完整的图对折,请你猜猜会出现什么情况?

 (媒体演示:

重合) (板书:

重合 折 叠,合在一起)

  二、自主探究,体验新知

  1. 尝试分类 (媒体出示数学城堡里的物品,并抽象出各种图形) 小组合作分类。

  2. 交流、验证 阐述分类依据,验证分类结果。

  3. 揭示课题 在数学上我们称这样的图形为——轴对称图形。

 (板书:

轴对称)

  4. 认识对称轴

  

(1)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直观演示 的对称轴。

 (板书:

对称轴)

  

(2)小组活动:

寻找另几个图形的对称轴。

 (反馈、媒体演示)

  5. 独立判断。

  哪些图形中的红线是对称轴?

(皇冠图、茶壶图、盘子图以及禁止符)

  三、内化新知,拓展引伸

  1. 观察、辨析 观察 ,判断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2. 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寻找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形的对称轴,完成练习。

  四、艺术欣赏,自主创造

  1. 欣赏、感受 媒体展示“爱心”、昆虫、乐器、千手观音、建筑、京剧脸谱、中国结、剪纸,体验对称美。

  2. 设计、创作 运用轴对称原理,自主设计、创作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五、体验收获,课后延伸

  1. 思考 通过今天的学习,小蝴蝶会带回去什么?

  2. 延伸 从各个角度观察生活中的雨伞,寻求新的发现。

  6、倍的认识西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倍,对于学生来说时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对倍的认识比较陌生,所以在教学时,教学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1、例题呈现,理解倍的意义。

  2、在此基础上,类题呈现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3、归纳领悟,让学生学以致用,灵活表达让学生对倍有更深刻的理解。

  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倍,对倍感到陌生,对倍的认识而言几乎是一个0的开始。

因此,我首先关注的是学生的数学现实,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开展教学。

通过小兔子喜欢吃萝卜引导出胡萝卜和红萝卜两个数量之间有比多少的关系,在学生挖掘两者的数量关系后,直入主题,抛出红萝卜有几个2根?

让学生说出圈一圈的.方法,并让学生上台,动手实践,通过圈一圈让学生一眼就看出了3个2根,那么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生成资源,因势利导,科学评价,适时点拨,明确一份是多少,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几的几倍,用圈一圈,说一说的方法巩固倍的认识,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数学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有效发展。

在操作中经历对倍的认知过程,逐步积累加深对倍的表象建立。

在类题呈现这一环节中,改变比较量的教学设计中,让学生一直围绕几个几,是几倍,最后让学去发现这一规律。

接着到改变标准量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强调我们都是与2根胡萝卜比较,请仔细观察,现在把胡萝卜变成了几根?

让学生感知标准量已经开始变化,在老师质疑的时候,为什么一下是2倍,一下是3倍呢?

学生很快就会领悟比较的标准变了,倍数也就发生了变化,我觉得这是处理得比较好的环节,在这节课中,动手摆一摆。

有部分环节处理得不是 很好,例如:

学生上台展示都是增加小棒根数的,没有减少小棒根数的,如果在教师下去指导的过程中有意识的找出有代表性的小组上台发言,教师结合孩子的发言,顺势的让学生感知可以连线增加小棒根数或者连续减小棒根数。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知标准不变,比较量在变化,倍数也会发生变化。

这是学生思维不断爬坡的过程。

  不足之处:

  本节课中,我的一些语言描述不准确,不到位,这非常不利于学生准确的数学思维的形成,日后补过也难以达到预先设定的目标。

因此,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一定注意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

  7、西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数数数的组成》教学反思

  一、关注学生的原有基础

  100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生已学20以内数的基础之上所学的,并且对于100以内的数,学生也已在生活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感性认知。

因此我非常关注学生的原有经验,在学生充分展示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如在课一开始我就请学生先说说20以内数的组成,让他们回忆以前所学的知识,在原有的基础上学习新知,一步一步深入探究。

接着又从学生感兴趣的数小棒入手,先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着数100根小棒,通过观察发现部分学生有自己数数的好方法时,再请学生上台展示数数的方法,其他学生认真观察。

在展示数数的过程中,我不时的相机指导,肯定了他们10根10根数的方法后,要求他们每10根扎成一捆,最后10捆再扎成一大捆,形象地再现了10个一是一十,10个百是一百。

于是全班同学学着数小棒,再一次展现10捆小棒时,引导观察数好的小棒,说说看懂了什么?

比较顺畅地理解了10个一是一十,10个十是一百。

  二、注重培养学生数感和估数意识。

  让学生建立数感是义务教育阶段重要任务之一。

一年级学生已经会数20以内各数,并有了数是数出来的初步感受。

当物体的个数多于20时,有相应的数来表示这些物体的个数吗?

怎样来数这些物体的个数呢?

教学时,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让学生进行一个一个、十个十个地数小棒的过程中,感知比20大的数是在数物体的过程中数出来的。

这看似简单的数数活动不仅让学生自主数出了100以内各数,而且体会到比认识100以内各数更上位的知识,明白数是在数物体的过程中产生的,在极短的时间内经历了我们的祖先发展数概念的重要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特点,力求让学生在猜数中建立数感,先让学生感知10颗瓜子有多少,再让学生感知20颗有多少,最后让学生估计这么一大堆瓜子的有多少颗。

最后,让小朋友感受百羊图等,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数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对估算方法的体验,建立学生的数感。

  三、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整堂课虽然气氛活跃,但课堂中还是存在许多的问题。

在学生第一次数100根小棒时,由于事先没有提示过学生如何才能有效快速地数,导致数数时费时较多,造成后面的学习过程较紧张。

学习数的组成时,虽然学生理解的很好,但是如果能有时间让学生自己来摆摆小棒,而不是简单地看课件也许更能照顾到后进学生。

  8、西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

  我上这节《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我是先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通过复习以后让他们知道周长单位,就是长度单位,再复习长度单位,知道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为新课作好铺垫,然后进入新的内容,本节课我是这样上的。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比较面积的大小。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我分别通过活动体验、观察比较和猜想这三种主要的数学活动来学习这三方面的内容,起到很好的效果,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新理念。

比如我在上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时,教学中,让学生猜想1平方厘米有多大后,我出示了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并让学生想象用1平方厘米去测量桌面有什么感觉?

同学们都感觉到太难量了,还可以用更大的,教师接着与说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边长为 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从活动中得出,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让学生比较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学中乐。

但这节课在实施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

例如:

对于1平方米的理解,学生还是凭着感觉在讲,而没有用对 1平方厘米的感知来认识1平方分米。

  9、西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89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8、9的加减法》是小学数学第一册的重点内容之一,它是在学生学习了7以内的加减法和8、9的认识的基础上安排的,是进一步学习2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

它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本册书的重点内容。

  本节课一开始,复习和巩固了8、9的组成,为今后熟练地口算打基础。

在新课环节,我用孩子最喜欢的卡通人物来设立三关,在学生闯关中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首先,我通过让学生观察主题图,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一图四式”。

由于学生已经有了看一幅图列出两个算式的基础,所以列出加法算式相对容易一些,而列出减法算式则是这部分的难点。

利用老师的语言和动作引导,让学生以看图说话的方式搜集相关数据,初步感知根据一幅图可以列出四道不同的算式。

其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通过摆小棒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理解“一图四式”,并掌握了8和9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接着直接出示算式5+3、3+5、8-3、8-5计算,提问:

你是怎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