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1172采面已经消除突出危险性报告采面消突报告审大学毕设论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556451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794.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煤矿1172采面已经消除突出危险性报告采面消突报告审大学毕设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煤矿1172采面已经消除突出危险性报告采面消突报告审大学毕设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煤矿1172采面已经消除突出危险性报告采面消突报告审大学毕设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煤矿1172采面已经消除突出危险性报告采面消突报告审大学毕设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煤矿1172采面已经消除突出危险性报告采面消突报告审大学毕设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煤矿1172采面已经消除突出危险性报告采面消突报告审大学毕设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煤矿1172采面已经消除突出危险性报告采面消突报告审大学毕设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煤矿1172采面已经消除突出危险性报告采面消突报告审大学毕设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煤矿1172采面已经消除突出危险性报告采面消突报告审大学毕设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煤矿1172采面已经消除突出危险性报告采面消突报告审大学毕设论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煤矿1172采面已经消除突出危险性报告采面消突报告审大学毕设论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煤矿1172采面已经消除突出危险性报告采面消突报告审大学毕设论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煤矿1172采面已经消除突出危险性报告采面消突报告审大学毕设论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煤矿1172采面已经消除突出危险性报告采面消突报告审大学毕设论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煤矿1172采面已经消除突出危险性报告采面消突报告审大学毕设论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煤矿1172采面已经消除突出危险性报告采面消突报告审大学毕设论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煤矿1172采面已经消除突出危险性报告采面消突报告审大学毕设论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煤矿1172采面已经消除突出危险性报告采面消突报告审大学毕设论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煤矿1172采面已经消除突出危险性报告采面消突报告审大学毕设论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煤矿1172采面已经消除突出危险性报告采面消突报告审大学毕设论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煤矿1172采面已经消除突出危险性报告采面消突报告审大学毕设论文.docx

《煤矿1172采面已经消除突出危险性报告采面消突报告审大学毕设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矿1172采面已经消除突出危险性报告采面消突报告审大学毕设论文.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煤矿1172采面已经消除突出危险性报告采面消突报告审大学毕设论文.docx

煤矿1172采面已经消除突出危险性报告采面消突报告审大学毕设论文

前言

根据矿井开拓方式、工业场地布置、井田内地质构造、开采机械化水平及煤层赋存情况,矿区内K1a与K17煤层之间的层间距为83m,K17与K22煤层之间的层间距为27m,K22与K23煤层之间的层间距为10m,K23与K24a煤层之间的层间距为12m,K24a与K32煤层之间的层间距为14m,K32与K33煤层之间的层间距为13m,K33与K35b煤层之间的层间距为12m,K35b与K39煤层之间的层间距为13m,K39与K40煤层之间的层间距为4m,K40与K109a煤层之间的层间距为200m,K109a与K110a煤层之间的层间距为3m,故将K1a煤层划分为上煤组,K17、K22、K23、K24a、K32、K33、K35b、K39、K40煤层划分为中煤组,K109a、K110a煤层划分为下煤组。

矿井划分为2个水平,5个采区。

一水平标高为+1300m,水平以上的中煤组为一采区,水平以上的上煤组为二采区,水平以下的中煤组为三采区;二水平标高为+1100m,水平以上的下煤组为四采区,水平以下的下煤组为五采区,本矿首采煤层为薄煤层;顶板为粉砂岩,底板为泥岩,稳定性一般。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类型;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设计,鉴定不突出区域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非突出区域进行设计和管理;无冲击地压现象,布置的1172采面,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法。

根据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沈阳研究院2010年5月出具的突出危险性鉴定报告,捡材沟煤矿17号煤层在矿界范围内F8断层以西+1300m标高及以上水平无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

根据我矿1172采面局部防突措施实施及防突效果的分析、残余瓦斯含量、残余瓦斯压力、突出危险性指标分析,水城县阿戛捡材沟煤矿1172采面已经消除突出危险性。

本次评价工作遵循的依据是:

⑴《煤矿安全规程》(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2011年);

⑵《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2009年);

⑶《保护层开采技术规范》,(AQ1050-2008);

⑷《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方法》(AQ1018-2006);

⑸《煤矿瓦斯抽采基本指标》(AQ1026-2006);

⑹《煤矿瓦斯抽采达标暂行规定》安监总煤装〔2011〕163号。

1.矿井概况

1.1矿井地理位置、矿区范围及交通

捡材沟煤矿位于水城县阿戛乡格目底向斜南东端仰起处,行政区划属水城县阿戛乡管辖。

地理座标为:

东经105°03′29″~105°04′11″,北纬26°25′45″~26°26′25″。

根据贵州省国土资源厅2011年1月颁发的采矿许可证,矿区呈不规则多边形,走向长0.8~1.24km,倾斜宽0.94~1.16km。

与周边矿井无矿界重合。

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见表1-1。

表:

1-1水城县阿戛捡材沟煤矿矿区拐点坐标

拐点编号

X坐标

Y坐标

1

2924342.08

35506866.57

2

2924342.08

35505936.57

3

2925131.08

35505733.57

4

2925613.08

35506641.57

5

2925267.08

35506887.57

面积

1.1156k㎡

开采深度

由+1500m至+1000m

矿井距水城县人民政府(双水)23km,距六盘水市区32km,紧邻203县道,距水(城)黄(果树)高等级公路法那收费站4km,交通较为方便。

详见交通位置示意图1-1。

交通位置图1-1

1.2矿井地质概况

1.2.1地层

区内出露地层由老至新有:

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龙潭组,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永宁镇组及第四系。

现分述如下:

1.2.1.1.二叠系上统(P3)

1)峨眉山玄武岩组(P3β)

分布于矿区东部外缘。

上部为灰绿、深灰色拉斑玄武岩、间隐结构玄武岩,夹4~12m之紫、黄褐、灰绿色凝灰岩或凝灰质粉砂质粘土岩。

下部为深灰黑色块状拉斑玄武岩及少量玄武质熔岩、集块岩、玄武质凝灰熔岩。

与下伏茅口组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厚度180~250m。

2)龙潭组(P3l)

分布在矿区东部,为一套海陆交替相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含煤沉积。

岩性以灰、浅灰、黄灰等色,簿~中厚层状粉砂岩、细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和泥岩为主,中夹炭质泥岩、菱铁岩条带及灰岩6~10层,含煤层50余层,其中,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12层。

盛产腕足、瓣鳃、腹足等动物化石及羊齿类植物化石。

组厚412.4m。

与下伏峨眉山玄武岩组呈假整合接触。

根据岩性、岩相、生物化石特征和含煤性,区内龙潭组可分为四段,自下而上分述如下:

①第一段(P3l1)

龙潭组底界~标七(B7)顶界。

该段岩性为浅灰色粉砂岩,夹粘土岩及灰岩、硅质条带或薄层,含菱铁矿及黄铁矿细晶或结核。

顶部为一层灰岩(即B7),底部为铝土质泥岩(厚0.5~3m)。

该段含煤4~7层,其中可采煤层2层(K109a、K110a),产腹足、瓣鳃类动物化石和乌尔曼杉等植物化石。

本段动物化石较多,且与植物化石间互出现,煤层较稳定,灰分较低,硫分高,为滨海泻湖沉积环境。

段厚47.5~55.5m,平均51.5m。

②第二段(P3l2)

标七顶界~K40煤层底界。

该段岩性为浅灰、灰色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及泥岩,夹炭质泥岩、粘土岩,含菱铁岩条带和黄铁矿结核,本段以小的韵律层发育为特征。

该段含煤23~27层,煤层发育差,厚度簿,极不稳定,尖灭现象频繁,段内无可采煤层,仅有零星可采点。

产羊齿类、乌尔曼杉等植物化石,中部和下部产腕足、瓣鳃类动物化石。

该段砂体和小韵律层发育,煤层发育差且极不稳定,中、下部产动物化石,上部以植物化石为主,煤层灰分、硫分均较高,为前三角洲沉积环境。

段厚151.9~197.5m,平均174.7m。

③第三段(P3l3)

K40煤层底界~K18煤层顶界。

该段岩性为浅灰色细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泥岩,普遍含菱铁岩结核或条带,含煤12~14层,其中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6层(K35b、K33、K32、K24a、K23、K22),是矿区主要可采煤层富集层段。

该段不含动物化石,以盛产羊齿类植物化石为特征,主要有大羽羊齿、栉羊齿、蕉羊齿等。

该段砂体较发育,盛产植物化石,不含动物化石,煤层发育好,厚度较大,且较稳定,灰分、硫分均较低,为三角洲沉积环境。

段厚78~123m,平均94.6m。

④第四段(P3l4)

K18煤层顶界~龙潭组顶界。

岩性为灰、灰绿色粉砂岩、泥质粉砂岩、泥岩,中夹细砂岩、钙质泥岩及生物灰岩4~6层(单层厚一般0.5~3m),普遍含黄铁矿结核,含煤7~10层,其中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2层(K17、K1a)。

本段以盛产腕足、瓣鳃、腹足类等动物化石为特征,偶见少量羊齿类植物化石。

本段由多个“灰岩(海相泥岩)~砂泥岩~煤层”小旋回组成,代表多个“海进~海退”过程,以产动物化石为主,煤层不厚,但较稳定,具中灰,高硫之特点,据此,本段为“泻湖—潮坪”沉积环境。

段厚76.2~112.9m,平均91.6m。

第四段(P3l4)层位大致相当于长兴组,与三叠系飞仙关组呈过渡关系。

1.2.1.2.三叠系下统(T1)

1)飞仙关组(T1f)

灰绿、灰紫、紫及紫红色、薄~中厚层状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泥岩、钙质砂岩及灰岩簿层。

下部水平纹理发育,中上部波状、脉状及斜层理较发育,层面常具波痕等构造,地表常呈球状风化。

盛产腕足、瓣鳃类动物化石,有Lingulasp.、Claraiaaurita(Haueg)、Claraiasp.、Velopectensp.、Eumorphotissp.等。

与下伏龙潭组呈整合接触。

组厚466.0~501.2m,平均485.2m。

根据岩石颜色特征,可分为三个岩性段:

第一段(T1f1):

即俗称的“卡以头层”,为灰绿、灰黄色中~厚层状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和粉砂岩,时夹泥灰岩簿层,下部水平纹理发育,有时中夹灰紫、紫色层。

段厚58.3~79.7m,平均69.0m。

第二段(T1f2):

灰紫、暗紫、紫红色中~厚层状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粉砂岩,中夹少量泥灰岩薄层。

上部常夹一层紫红色粉砂岩及泥质粉砂岩;下部常间夹灰绿色条带,与第一段颜色呈过渡性质,两者分界线不易准确划分。

段厚333.4~420.6m,平均398.0m。

第三段(T1f3):

红色、紫红色薄层状页岩和细砂岩、粉砂岩互层,段厚43.0~71.0m,平均57m。

1.2.1.3.第四系(Q)

分布在沟谷、缓坡等低凹地带,系坡积、残积和冲积产物。

主要为褐灰、褐黄、暗紫灰色粘土、亚粘土、砂质土、含砾砂土及碎石等。

厚0~46m。

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1.2.2地质构造

捡材沟煤矿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六盘水断陷、威宁-紫云北西-南东变形区、格目底向斜南东端仰起处,地层产状变化较大,总体呈一走向近南北向,倾向近西的单斜构造;倾向250~300°,倾角为9~25°。

F8断层以东,构造较复杂;F8断层以西,构造相对较简单。

1.2.3水文地质条件

马场井田位于格目底向倾南翼东端,位于两山脉之间的北西-南东向的槽形地带,百车河则位于马场井田东北缘,该河基本沿岩层走向贯穿全区,流经地段主要为玄武岩和茅口灰岩,地形总的是由北西向南东倾斜,沟谷发育,其走向与地形倾斜方向一致,并于不同地段汇入百车河。

捡材沟煤矿矿区区域上处于珠江流域北盘江水系,位于马场井田南端,属马场井田单元地表分水岭地带,属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区,排泄条件较好。

矿区内无常年性地表流水,有六条季节性沟谷溪流,其流向均由南西向北东流入百车河;溪沟中水量受季节控制明显,雨季流量大,平时流量小甚至干涸,一般为0.98L/S。

长年性地表流水为矿区外发源于西面、流向自南西向北东流入矿区以北的百车河;百车河流量迅速,受大气降水影响,季节变化明显,雨季大、旱季小,一般流量在15.773~151.29L/s;矿区最低侵蚀基准面位于矿区北东面的百车河,高程为1180m左右,区内地表水流量随季节性变化较大。

煤矿属构造侵蚀、溶蚀的低~中山地貌,一般海拔1255.0~2103.7m,最高点在南西侧尖山顶,海拔2103.7m,最低点在矿区北东侧沟谷中,海拔1255.0m,矿界北侧外围的百车河为矿区最低侵蚀面,海拔1180m。

预测矿井最大涌水量为1307m³/d,正常涌水量为653.8m³/d。

依据《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12719—91),矿区水文地质条件为简单至中等类型。

属顶板间接充水裂隙含水层为主的裂隙充水矿床。

1.2.4煤层

矿井范围内核实的全区可采煤层5层(K32、K33、K35b、K109a、K110a),大部可采煤层5层(K1a、K17、K22、K23、K24a),局部可采煤层2层(K39、K40),共12层,现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①K1a煤层

位于龙潭组近顶部,距龙潭组顶界0.3~6.8m,一般2m左右。

煤层厚(可采厚度,以下同)0.30~0.96m,平均0.82m。

大部可采,属较稳定煤层。

煤层结构简单,夹矸0~1层,多为单一结构,夹石常为隐晶高岭石泥岩。

煤层顶板为灰岩,有时其间尚有一层粉砂质泥岩或泥岩,底板为泥岩。

②K17煤层

位于龙潭组四段下部,上距K1a煤层平均约83m。

煤层厚0.55~1.60m,平均厚1.02m(该矿实际揭露的K17煤层的平均厚度为2.2m)。

大部可采,属较稳定煤层。

煤层结构简单,一般为单一煤层,偶有一层泥岩夹石。

煤层顶板一般为粉砂岩,有时夹细砂岩;直接顶板为粉砂质泥岩,有时为泥质灰岩。

底板为泥岩。

③K22煤层

位于龙潭组三段近顶部,上距K17煤层平均27m。

煤层厚0.33~2.25m,平均0.89m。

大部可采,属较稳定煤层。

煤层结构较简单,夹石0~4层,夹石为泥岩,一般为单一煤层。

煤层顶板为粉砂质泥岩或泥岩。

南部变粗,以粉砂岩为主,夹粉砂质泥岩,底板为泥岩。

④K23煤层:

位于龙潭组三段中上部,上距K22煤层平均12m。

煤层厚度变化较大,0.45~3.24m,平均1.67m。

大部可采,属较稳定煤层。

煤层结构较简单,夹石0~2层,一般0~1层,多为泥岩,有时为隐晶高岭石泥岩。

煤层顶板以粉砂岩为主,时夹粉砂质泥岩或泥岩、炭质泥岩,底板为泥岩。

⑤K24a煤层

位于三段中部,上距K23煤层平均12m。

煤层厚0.11~2.53m,平均1.46m。

大部可采,属较稳定煤层。

北东部较厚,南西部较薄出现不可采区。

煤层结构较简单,夹石0~4层,一般0~2层,多为泥岩或炭质泥岩,有时夹一层高岭石泥岩。

煤层顶板以细砂岩、粉砂岩为主,中段岩性较粗,南、北渐变细,以粉砂岩为主,夹泥质粉砂岩和少量泥岩、炭质泥岩。

底板为粉砂岩或泥质粉砂岩。

⑥K32煤层

位于三段下部,上距K24a煤层平均14m。

煤层厚0.03~6.11m,平均2.26m。

全区可采,属较稳定煤层。

K32煤层厚度变化似有“北厚南簿”之势,井田内均可采,厚煤带位于北-北东部701-东35-东33-702孔一线,煤厚平均大于2.50m,最厚点达6.11m(东33孔);向南、南西煤层变簿,至东32孔出现不可采点。

煤层结构较简单,夹石0~3层,一般0~1层,多为泥岩,局部含一层高岭石泥岩夹石。

煤层顶板为粉砂岩、泥质粉砂岩,时夹粉砂质泥岩或泥岩。

底板为泥岩。

⑦K33煤层

位于龙潭组三段下部,上距K32煤层平均13m。

煤层厚0.84~4.03m,平均2.21m。

全区可采,属较稳定煤层。

K33煤层厚度较稳定,一般在1~3m之间。

总观之,其厚度变化似有“南北厚、中间薄”之趋势,其薄煤带在矿区中部,呈条带状近东-西向展布,厚度小于1.30m;其南、北两侧厚度变厚,煤厚一般小于2-4m之间。

煤层结构较简单,夹石0~3层,一般0~1层,夹石常为泥岩。

煤层顶板以细砂岩、粉砂岩为主,时夹泥质灰岩、粉砂质泥岩,局部为粉砂岩、细砂岩与泥质灰岩、粉砂质泥岩互层。

底板为泥岩。

⑧K35b煤层

位于龙潭组三段下部,上距K33煤层平均12m,煤层厚0.74~3.29m,平均1.44m。

全区可采,属较稳定煤层。

煤层结构较简单,夹石0~3层,一般0~1层,夹石一般为泥岩。

煤层顶板以细砂岩、粉砂岩为主,常夹泥质粉砂岩、泥岩。

矿区北部岩性变细为粉砂质泥岩或泥岩,与K33煤层的间距亦随之变小。

煤层底板为泥岩。

⑨K39煤层

位于龙潭组二段上部,上距K35b煤层平均13m,煤层厚0.22~1.25m,平均0.70m。

局部可采,区内除702孔可采外,其余均不可采。

属不稳定煤层。

煤层结构较简单,夹石0~1层,一般1层,夹石为泥岩。

煤层顶板以细砂岩、粉砂岩为主,常夹泥质粉砂岩、泥岩。

煤层底板为泥岩,含植物根部化石。

⑩K40煤层

位于龙潭组二段上部,上距K39煤层平均4m,煤层厚0.00~2.94m,平均0.93m。

局部可采,属不稳定煤层。

K40煤层的可采区分布在矿区南部及南东部,北部不可采。

煤层结构较简单,夹石0~1层,一般为单一煤层,夹石为泥岩。

煤层顶板以细砂岩、粉砂岩为主,常夹泥质粉砂岩、泥岩。

煤层底板为泥岩,含植物根部化石。

⑾K109a

区内无揭穿该层位的钻孔,仅区外ZK694号钻孔揭穿该煤层。

据马场井田详勘报告,煤厚1.45~2.48m,平均2.12m。

属较稳定煤层。

煤层结构复杂,夹石3~7层,一般3~4层,夹石多为泥岩,底部一层夹石为浅灰色隐晶质高岭石泥岩。

煤层顶板为10~15米的细、粉砂岩,具水平纹理,夹大量的菱铁质条带,构成所谓的“排骨层”。

直接顶板为1m左右的黑色泥岩,含大量黄铁矿。

底板为泥岩。

⑿K110a

区内亦无揭穿该层位的钻孔,据马场井田详勘报告,煤厚0.69~2.47m,平均1.53m。

属较稳定煤层。

煤层结构复杂,夹石1~4层,一般2~3层,底部1~2层夹石为泥岩。

煤层顶板常为粉砂质泥岩或泥岩,底板常为深灰色粉砂质粘土岩夹粉砂岩,水平层理发育。

各可采煤层特征见表1-2:

表1-2可采煤层特征表

煤层号

可采厚度(m)

煤层结构

倾角

可采程度

稳定程度

顶底板岩性

煤层间距(m)

最小-最大平均

夹矸层数

复杂程度

(°)

顶板

底板

最小-最大平均

K1a

0.30-0.960.82

0-1

简单

3~43

大部可采

较稳定

灰岩

泥岩

63.7-101.583

K17

0.55-1.601.02

0-1

简单

3~43

大部可采

较稳定

粉砂岩

泥岩

12.0-42.227

K22

0.33-2.250.89

0-4

较简单

3~43

大部可采

较稳定

粉砂质泥岩或泥岩

泥岩

8.5-31.910

K23

0.45-3.241.67

0-2

简单

3~43

大部可采

较稳定

粉砂岩

泥岩

3.0-28.212

K24a

0.11-2.531.46

0-4

较简单

3~43

大部可采

较稳定

细砂岩、粉砂岩

泥岩或粉砂质泥岩

4.0-26.414

K32

0.03-6.112.26

0-3

较简单

3~43

全区可采

较稳定

粉砂岩、泥质粉砂岩

泥岩

6.4-21.113

K33

0.84-4.032.21

0-3

较简单

3~43

全区可采

较稳定

粉砂岩、泥质粉砂岩

泥岩

4.0-27.012

K35b

0.74-3.291.44

0-3

较简单

3~43

全区可采

较稳定

粉砂岩、泥质粉砂岩

泥岩

6.5-16.013

K39

0.22-1.250.7

0-1

较简单

3~43

局部可采

不稳定

粉砂岩、泥质粉砂岩

泥岩

2.0-8.54

K40

0.00-2.940.93

0-1

较简单

3~43

局部可采

不稳定

细砂岩、粉砂岩

泥岩

200.7-216.7200

K109a

1.45-2.482.12

3-7

复杂

3~43

全区可采

较稳定

细、粉砂岩

泥岩

2.0-11.23

K110a

0.69-2.47

1.58

1-4

复杂

3~43

全区可采

较稳定

粉砂质泥岩或泥岩

粘土岩

1.2.5煤质特征

1.2.5.1物理性质和煤岩特征

(1)物理性质和煤岩特征

颜色:

黑色及黑灰色,条痕黑色。

光泽:

玻璃光泽。

断口:

参差状断口及贝壳状断口。

结构:

条带状、线理状、少量透镜状。

构造:

粉粒状、层状及块状。

宏观煤岩类型:

以半亮及半暗煤为主,有少量亮煤及暗淡型煤。

(2)显微煤岩特征

①有机组分:

平均占总量的79.59%,以镜质组为主,次为惰质组。

镜质组:

含量73.49~83.60%,平均79.18%。

主要为基质镜质体、均质镜质体、结构镜质体、碎屑镜质体;偶见团块镜质体。

均质镜质体内常发育有垂直裂隙。

惰质组:

含量16.40~24.48%,平均19.82%。

主要为氧化丝质体、半丝质体、碎屑丝质体;有少量微粒体,偶见粗粒体、分泌体。

②无机组分:

平均占总量的20.41%,以粘土类为主,其次为氧化物类和碳酸盐类,硫化物类较少。

粘土类:

含量7.95~17.23%,平均12.10%。

粘土矿物普遍呈团块状、浸染状,部分呈细条带状、透镜状,少量充填于胞腔中。

氧化物类:

含量3.28~7.09%,平均4.47%。

以石英为主,多呈细粒状分散分布,局部细粒相聚集,少量充填于胞腔和裂隙中。

硫化物类:

含量微~2.91%,平均0.84%。

以黄铁矿等为主,多呈细粒状、球粒状分散分布、少量呈莓状充填于胞腔中。

碳酸盐类:

含量0.45~11.14%,平均2.99%。

主要为方解石,多呈细脉状充填于裂隙及胞腔中。

③微观煤岩类型:

各可采煤层微观煤岩类型均属微镜惰煤。

(3)煤的密度

真相对密度(TRD):

各煤层平均值在1.53~1.73t/m³之间。

上部煤层(K18煤以上)真密度较大,一般大于1.6t/m³;其它煤层均小于1.6t/m³。

视相对密度(ARD):

平均值在1.48~1.70t/m³之间。

顶部K1a煤层视密度最大,达1.70t/m³;K24a、K33、K35b煤层视密度较小,均在1.5t/m³左右;其它煤层在1.5~1.6t/m³之间。

(4)镜煤反射率(Rºmax):

1.14~1.38%,平均1.29%。

变质程度均为烟煤Ⅳ阶段。

1.2.5.2化学性质

(1)元素分析

浮煤元素及有害元素含量见表2-1-2。

表2-1-2浮煤元素及有害元素含量汇总表

元素

煤层

元素分析(%)

有害元素

Cdaf

Hdaf

Ndaf

(O+S)daf

As(10)-6

F(10)-6

Cl(%)

P(%)

K1a

89.62

4.90

1.34

4.12

2.6

94

0.009

0.007

K17

90.10

4.76

1.72

3.43

5.3

73

0.008

0.007

K18

90.34

4.57

1.71

3.38

3.8

46

0.008

0.006

K22

0.016

K23

90.34

4.88

1.70

3.08

0.8

122

0.010

0.020

K24a

90.37

4.73

1.72

3.18

0.2

77

0.009

0.011

K32

90.71

4.61

1.63

3.05

0.2

115

0.013

0.013

K33

91.03

4.66

1.65

2.66

1.1

106

0.008

0.014

K35b

90.58

4.64

1.70

3.08

0.2

105

0.008

0.014

K109a

89.71

4.71

1.26

4.32

0.009

K110a

89.46

4.67

1.20

4.67

0.011

(2)煤质特征

原煤、浮煤的煤质特征见表2-1-3。

表2-1-3煤质特征表

煤层

原煤工业分析(%)

浮煤工业分析(%)

Mad

Ad

Vdaf

St,d

Mad

Ad

Vdaf

St,d

K1a

0.59

26.46

19.40

3.41

0.80

10.65

20.52

1.38

K17

0.73-0.77

23.21-28.13

19.64-21.50

1.53-4.99

0.70-0.82

7.02-9.92

18.18-21.73

0.39-1.47

0.75

25.07

21.60

3.16

0.76

8.48

19.83

0.97

K22

0.75-0.98

31.18-37.22

19.46-19.74

0.17-0.22

0.92-1.01

10.52-12.59

17.91-19.33

0.27-0.28

0.87

34.20

19.60

0.20

0.97

11.56

18.62

0.28

K23

0.96-1.07

22.17-28.74

20.75-22.70

0.14-0.63

0.83-0.83

6.26-7.26

17.86-19.85

0.16-0.17

1.02

25.46

21.7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