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558028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7.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docx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docx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

(一)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

2.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3.学校教育:

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4.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主导),受教育者(主体),教育影响(中介)(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手段))

5.教育的本质属性:

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6.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7.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

动物界的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桑代克、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

儿童对成人无意识地模仿(孟禄)

(4)劳动起源说:

劳动过程(米丁斯基、凯洛夫)

8.原始教育的特点:

教育具有自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

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

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9.古代教育的特征:

(记忆:

等升内地房租)

教育具有等级性、阶级性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教育内容形式单一

教育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教育方法主要是崇尚书本,死记硬背

教育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

10.奴隶社会的教育:

夏朝时期:

出现“庠、序、校”;

教育内容: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西周时期:

“学在官府、政教合一”。

古印度:

教育内容《吠陀》;宗教教育

古埃及:

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文字、书写、执政

古希腊:

斯巴达:

军人和武士

雅典:

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11.封建社会的教育:

春秋时期:

私学兴起;

战国-清末:

官私学并行;四书、五经;科举制(隋唐)

教会学校:

七艺;培养教士和僧侣;宗教教育

骑士学校:

七技;培养贵族子弟;家庭教育

12.古代教育与近代教育相比呈现哪些特征?

(记忆:

多生扑克)

①教育同生产劳动由相分离走向结合;

②教育日趋普及性和多样性;

③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13.现代社会的教育:

萌芽于“文艺复兴”;

资本主义社会:

提出了普及教育的口号;班级授课制;科学知识

社会主义社会: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4.20世纪以后的教育:

(全民多现身)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

15.近现代教育的变化和表现:

(记忆:

公历十一)

①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②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③教育的世俗化;

④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16.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

义务教育年限延长(义务教育起源于德国)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

高等教育日益多样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界限淡化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17.终身教育的特点:

终身性、全民性、广泛性、灵活性、实用性(记忆:

全种灵光石)

18.《学记》是中国和世界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19.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孔子:

《论语》;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

苏格拉底:

产婆术(问答法)

柏拉图:

《理想国》,“寓学习于游戏”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教育遵循自然

昆体良:

《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培养》)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论著

培根:

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知识就是力量

夸美纽斯:

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泛智教育;班级授课制

卢梭:

《爱弥儿》,自然教育;儿童本位

康德:

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

裴斯泰洛齐:

《林哈德与葛笃德》,教育心理学化

洛克:

白板说;绅士教育

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现代教育学之父”;三中心(教师,教材,课堂);“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新三中心(儿童、活动、经验);教育即生活/生长/经验的改造(同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做中学;学校即社会

斯宾塞:

科学知识最有价值;教育指导人怎样去过完美生活

马卡连柯:

《论共产主义教育》《教育诗》,集体主义教育;平行教育

凯洛夫:

《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对我国建国初期影响广泛

杨贤江:

《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赞可夫:

《教学与发展》

布鲁纳:

《教学过程》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瓦根舍因:

范例教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

全面和谐

布鲁姆:

《教学目标分类学》掌握学习理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巴班斯基:

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学理论和方法

(记忆:

姆有掌握,纳来结构,瓦根找范例,高度赞发展,真可谓全面和谐斯基)

20.教育功能的类型:

(1)作用对象:

个体: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

影响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2)作用方向:

正向:

积极影响和作用

负向:

消极影响和作用

(3)作用呈现方式:

显性:

预期性

隐形:

非预期性

21.教育与生产力(经济)的关系:

(记忆:

内人解手龟速)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学校结构

(5)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2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途径

(3)教育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

(记忆:

唠嗑技巧)

2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记忆:

零售木头)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记忆:

人民私欲)

(1)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2)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3)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24.教育与文化

(一)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1)文化知识决定教育的内容和水平

(2)文化模式影响教育的环境和模式

(3)文化传统影响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记忆:

墨水传遍内环)

(二)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传承、选择、融合、创新(记忆:

宣传融创)

25.人的发展规律:

(1)顺序性(要求循序渐进)

(2)阶段性(从实际出发)

(3)不平衡性(适时而教,抓关键期)

(4)互补性(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5)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26.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

遗传、学校教育、环境、个体主观能动性

27.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更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记忆:

母鸡组团钻空)

28.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记忆:

归家寄腌菜)

29.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1)前制度化教育(实体化教育)

(2)制度化教育(正规教育)

(3)非制度化教育(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30.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31.三种典型学制类型:

(1)双轨制:

(英国)一是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一是为劳动人民子女建立的

(2)单轨制:

(美国)所有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学习

(3)分支制:

(苏联、中国)上通(高等教育)下达(初等教育),左(中等专业学校)右(中等职业学校)畅通

32.旧中国的学制:

(1)1902年,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只颁布未实行

(2)1904年,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我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许男女同校

(3)1912-1913年,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

(4)1922年,壬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六三三制”,一直沿用到解放初期

3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34.义务教育的特点:

(1)强制性

(2)普及性

(3)免费性(公益性)

(1986年我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1763年德国是世界上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

35.教育目的的作用:

导向、激励、评价

36.教育目的理论:

(1)宗教本位论、

(2)社会本位论(柏拉图,注重教育社会价值,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

(3)个人本位论(卢梭、裴斯泰洛齐,培养“自然人”)

(4)教育无目的论(杜威)

(5)生活本位论(斯宾塞,为完美生活做准备)

37.我国当前教育目的:

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38.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是:

(射箭全十个)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39.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这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标志之一。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40.中学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

41.五育之间的关系:

关系密切,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德育是灵魂和统帅作用,智育是前提和支持作用,体育起着物质基础作用,美育是动力,劳动技术教育是综合作用。

42.简述智力与知识转化的条件:

①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知识;

②必须科学的组织教学过程

③重视学生的操作,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供学生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④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二)中学课程

1.“课程”一词最早见于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2.课程的类型:

(1)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

(2)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3)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4)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杜威“连带学习”,克伯屈“附属学习”

3.课程理论流派:

(一)学科中心课程论: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布鲁纳)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通过分科教学,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

学科中心主义课程理论:

①知识是课程的核心;

②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

③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核心;

④以学科基本结构(组织结构、实质结构、句法结构)的掌握为目标;

⑤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二)活动中心课程理论:

(杜威、克伯屈)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

学生(活动)中心主义课程理论:

①学生是课程的核心;

②学校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或生活为基础;

③学校教学应以活动和问题反思为核心;

④学生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三)社会中心课程论:

(布拉梅尔德)强调课程建设要关注社会焦点问题

4.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

(一)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三)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

5.课程内容(文本)的表现:

(1)课程计划:

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包括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2)课程标准:

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

(3)教材(教科书):

编写一般采用螺旋式上升和直线式编写两种基本方式

6.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原则:

(记忆:

学科内容瞬间射死)

(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和思想性。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贴近社会生活,并适当渗透先进的科学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

(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实用性。

(4)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

(5)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7.课程评价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泰勒):

预期效应

(2)目标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

非预期效应

(3)CIPP评价模式(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

8.课程开发的模式:

(1)目标模式:

(拉尔夫泰勒)“泰勒原理”-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学习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

(2)过程模式(斯腾豪斯)(3)情境模式(劳顿)

9.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

(一)基本理念

(1)三维目标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综合课程观(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

(3)内容联系观(与社会生活相联系)

(4)学习方式观(自主、合作、探究)

(5)发展评价观(重视学习的过程评价,通过评价发挥促进学习的作用)

(6)校本发展观(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二)核心理念:

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0.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11.义务阶段课程标准三大特征:

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

12.学生观: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

②学生是独特的人

③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新课改下的学生观:

①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要用发展的眼光认识学生,做到悦纳错误,多宽容)

②学生个体具有差异性(乐观估计学生的天性,做到多看优点,多赞美)

③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潜能(认识到学生身上的潜能,做到相信学生,多期待)

④学生的成长需要人文关怀(认识到学生是人,做到尊重学生,讲民主)

13.教师观: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室

14.新课改下的师生观:

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15.新课改下的教学观:

(记忆:

人生过客)

①教学是课程创新和开发的过程;

②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③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

④教学更关注人而不是学科

16.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民主、互动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启发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和终身学习发展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17.课程的作用:

课程在人才培养和学校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保证;

第二,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师生联系和交往的纽带;

第三,课程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的根据;

第四,课程是国家检查和监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

(三)中学教学

1.

(1)形式教育(洛克、裴斯泰洛齐):

教学任务在于通过开设学科发展学生的智力,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

(2)实质教育(赫尔巴特、斯宾塞):

教学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以联想主义心理学为基础

2.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创造力)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记忆:

双基三力,各科评审)

3.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具体表现为认识的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引导性、简捷性

4.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5.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记忆:

机灵巩孕检)

(2)领会知识(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形成科学概念)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6.教学工作基本环节:

(记忆:

备上作业,辅导检查)

(1)备课:

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写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2)上课:

上好一节课的标准:

目标明确、内容明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气氛热烈、板书有序、态度从容(记忆:

方木板太祖表气馁)

(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价:

测验的质量标准:

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

7.教学原则:

(记忆:

咨询理科气功音量)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3)巩固性原则(4)循序渐进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7)科学性与教学性相结合原则(8)量力性原则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记忆:

知己运书到乡土)

  a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b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c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d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记忆:

诱导系统矛盾)

  a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b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c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记忆:

人民主动读书啰)

  a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b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c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d发扬教学民主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要求:

(记忆:

宣讲语)

  a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b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c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贯彻巩固性原则的要求:

(记忆:

该李组长了)

A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B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C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8.教学方法:

(一)国外:

探究-研讨法(兰本达)、纲要图式教学法(沙塔洛夫)、暗示教学法(乔治洛扎诺夫)、非指导教学法(罗杰斯)

(二)国内:

(1)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2)演示法、参观法

(3)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

(4)欣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

(5)发现法(布鲁纳)

9.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记忆:

本科生目标媒体)

(1)考虑教学方法本身的特点和功能,灵活选择,综合运用

(2)依据学科特点和学习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3)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4)依据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5)依据现有的教学媒体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10.教学组织形式:

(1)个别教学制

(2)班级授课制(3)分组教学(4)设计教学法(克伯屈)和道尔顿制(柏克赫斯特)(强调自学)(5)特朗普制(灵活的课程表)

11.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

(记忆:

多人学鸡叫)

(1)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学生的集体作用

(4)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局限性:

(记忆:

格林主动)

(1)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限制

(2)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3)教学是面向全班同学,强调的是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4)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12.辨析题:

教学评价就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该说法错误。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从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看,既要评价知识、技能和智力等认识领域,又要评价态度、习惯、兴趣、意志、品德及个性形成等情感领域;

从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看,既要评价教师的教学修养、教学技能,又要评价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特别是课堂教学质量。

题干将教学评价等同于学生学业评价,缩小了教学评价的内涵,故说法错误。

13.教学评价作用:

诊断、激励、调节

14.教学评价的种类:

(1)根据实施功能,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2)根据运用标准,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

(3)根据评价主体,分为外部评价、内部评价

15.教学评价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指导性原则

16.新课改下的评价观:

(记忆:

许三多过目不忘)

①评价目的是促进发展

②评价内容综合多样化

③评价方式多样化

④评价主体多元化

⑤更注重评价过程

16.新型的教学观:

(1)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转变;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向“重结论更重过程”转变;

(4)教学从“关注学科”向“关注人”转变。

(四)中学生学习心理

1.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可以说感觉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础,是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任何感觉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主体的感觉能力(感受性),二是客观世界的刺激(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

2.感觉的特性:

(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适应(明适应和暗适应)、感觉对比(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感觉后像(正后像和负后像);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的相互补偿(盲人听觉灵敏)、联觉(红色很温暖)

3.知觉:

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知觉的特性:

理解性、选择性、整体性、恒常性

4.注意:

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之一。

注意的分类: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间接兴趣)、有意后注意(主动兴趣)

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对立面-注意的分散)、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分配

【注意转移(主动的、有意识的)≠注意分散(被动的、无意识的)】

5.记忆:

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人脑对经验的识记、保持与再现的过程。

记忆的分类:

(1)内容:

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动作记忆(动>情>形>语)

(2)保持时间: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工作记忆)、长时记忆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