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北三市届高三最后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55896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2.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苏北三市届高三最后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江苏省苏北三市届高三最后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江苏省苏北三市届高三最后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江苏省苏北三市届高三最后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江苏省苏北三市届高三最后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江苏省苏北三市届高三最后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江苏省苏北三市届高三最后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江苏省苏北三市届高三最后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江苏省苏北三市届高三最后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江苏省苏北三市届高三最后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江苏省苏北三市届高三最后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江苏省苏北三市届高三最后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江苏省苏北三市届高三最后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苏北三市届高三最后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江苏省苏北三市届高三最后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苏北三市届高三最后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苏北三市届高三最后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江苏省苏北三市届高三最后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2016届高三最后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答题前,请您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填写

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请用

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

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的签字笔

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日本学者冈田武彦将中国古代的人生哲学分为三系:

现实主义,主张以“力”和“术”为手段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对立的另一方;理想主义,以人本来具有道义性这一道德人生观为基础;超越主义,强调人是相对的存在,只有通过顺从那超越于人的东西,才能摆脱这一命运的束缚。

材料中的“三系”分别是

A.法家、儒家、道家B.法家、墨家、道家

C.法家、墨家、儒家D.道家、儒家、墨家

2.《通典·职官》载:

“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司空,与大司马、丞相是为三公,皆宰相也。

”汉成帝此举意在

A.提升御史地位B.提高行政效率

C.抑制丞相职权D.完善监替体制

3.南宋绍熙年间,四川眉州人程舍人,刻印了王称所著的《东都事略》,在目录页上印有“眉山程舍人宅刊行,已申上司不许覆板”的声明。

这说明当时

A.活字印刷得到推广B.书商版权意识明显

C.民间文化市场繁荣D.通俗文学作品普及

4.明正德十三年正月,王阳明领兵进入广东龙川,剿灭山中之贼后,告谕百姓:

嫁娶之家,丰俭称赀,不得计论聘财妆奁,不得大会宾客,酒食连朝……街市村坊,不得迎神赛会,百千成群。

凡此皆靡费无益。

有不率教者,十家牌邻互相纠察;容隐不举正者,十家均罪。

此举根本目的是

A.严禁聚会,避免盗贼再起B.提倡节俭,形成淳朴民风

C.推行连坐,维护社会稳定D.教化百姓,挽救封建危机

5.《南京条约》英方谈判随从利洛曾记载:

“对条文的字眼或措辞一点吹求都没有,为欧洲的外交家们所如此尖细地钻研和谨慎地考虑过的条文,只占去(清政府的代表们)一刹那的注意力。

他们的所有心事都集中在一个主要的目标上,就是要我们赶快撤离。

”这反映清政府

A.致力维护国家主权B.缺乏近代外交意识

C.畏惧英国武力威胁D.鄙视英夷不屑斡旋

6.下图是1870-1911年晚清时期金融类文章发表的数量统计图,其内容涉及货币银行、国际金融、证券和保险等多方面。

金融类文章明显增多的根本原因是

A.列强侵华加剧B.实业救国影响

C.民族经济发展D.舆论环境宽松

7.顾维钧回忆他在20世纪初与梅兰芳交往时说到:

“有人介绍我和梅兰芳初次见面时,他对我打千(介乎作揖和下跪之间的礼节),其实我不过是外交部的秘书。

两年以后我们再次见面时,他向我鞠躬而未打千。

以后他从国外演出归来,我们又见面了。

从那以后,我们只是握手。

”这些变化说明

A.平等意识逐渐增强B.近代风俗中西合璧

C.传统礼仪不复存在D.演员地位逐渐提高

8.孙文于民国十二年十一月,将国民党改组,十三年一月,开全国代表大会于广州,改大元帅府为国民政府,六月,设黄埔军官军校,军队中皆设党代表,以宣传主义,于是南之壁垒一新也。

“新壁垒”取得的巨大成果是

A.实现了国共两党合作B.消灭了北洋军阀主力

C.建立了工农割据政权D.打击了日军嚣张气焰

9.有学者认为,“以卢沟桥事变为界碑,中日关系、国共两党关系,以及中国历史的发展,都出现了巨大转折。

”其中“中国历史发展的巨大转折”指的是

A.从国共内战到其赴国难B.从中日战争到睦邻友好

C.从局部抗战到全民族动员D.从百年屈辱到走向新生

10.1954年1月9日周恩来指出:

“从朝鲜问题看到亚洲方面一些迫切的国际问题……目前已经发展到了必须由各有关大国举行协商来加以审查和解决的阶段……中国认为,由即将在柏林召开的四国外长会议,导向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的五大国会议,来促进迫切的国际问题的解决,将会有利于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及保障国际和平与安全。

”这说明中国

A.放弃“一边倒”外交政策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倡导“求同存异”的方针D.主张协商解决国际问题

11.宣传画往往带有一定的导向性、鼓动性和激励性。

对右侧宣传画反映的历史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A.出现在“一五计划”进程中B.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基础

C.激发了广大群众的建设热情D.实现了赶超英国实力的愿望

12.“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1984年每个农业劳动力所创农业产值近890元,比1980年提高34.8%,年均增长7.8%,大大超过1953年至1978年平均增长1.2%的水平。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C.农村土地经营权的调整D.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影响

13.“每年初,年满30岁的雅典公民都可报名参选陪审员,雅典10个行政区从报名者中各抽签选出600人,共6000人成为陪审员,任期一年。

遇有案件,则根据案件大小从6000人中抽签选出5到2000人组成陪审团,开庭之日再抽签将他们分配到不同的法庭。

”对这段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选拔方式的随机性提升了陪审员们的素质

B.制度设计的复杂性降低了司法贿赂的可能

C.公民参政的直接性体现了雅典民主的彻底

D.司法审判的独立性保证了判决结果的公正

14.1917-1918年间,毛泽东读新康德主义者泡尔生《伦理学原理》时作出批语:

“吾国宋儒之学与康德同”。

这里,他认为二者的相同点是

A.深化启蒙思想内涵,构建时代理论体系

B.强调人的独立思考,运用理性进行判断

C.描绘未来社会蓝图,提出民主政治框架

D.突出伦理重要地位,强调遵守道德法则

15.根据德意志帝国宪法,德国联邦议会由22个邦和3个自由市代表组成,议员共58名,普鲁士拥有17名。

议员不能自由投票,只能按照各邦君主的指示投票,而所有的一切法律,都必须经联邦议会的通过才能成为法律,如果是宪法修正案,必须3/4赞同方能通过。

材料说明

A.宪法受普鲁士主宰B.联邦议员没有投票权利

C.联邦议会掌控立法D.各邦君主直接参与议会

16.20世纪初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主席西奥多·维尔反感无序竞争,认为公司最好垄断,而且垄断公司有义务为国家服务。

他认为公司不应把股东利益放第一位,而应把为人民服务放第一位。

公司把电话线路铺设到不能带来盈利的边远地区,而且把电话业务的定价权交给了政府。

这说明该企业

A.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B.渗透到各个生产环节

C.已与国家政权相结合D.兼顾经济与社会效益

17.“俄国近发生铲除中农阶级运动,雷厉风行,各地骚然,至少有五百万人将失其生活之途,以是反抗之势甚炽,流血之事颇多。

”“在北高加索,去年秋天反抗谷量征收最力的地方,把整个村子的人都放逐到远荒的地方去了。

这样整村子的放逐人民,近年来在苏联是不罕见的事情,而且至今这种手段,对于凡是直言无忌的反抗集团化和谷量征收的富农或是农人,随时仍在准备实行。

”材料反映了

A.余粮收集制的强力推行B.新经济政策的巨大困难

C.农业集体化的过激行为D.赫鲁晓夫改革陷入困境

18.l935年到1942年,美国“工程进展署”花费了130多亿美元,修建了以下工程。

其目的在于

公共建筑

新道路

新桥梁

新机场

地下水道

12.2万幢

66.4万英里

7.7万座

285个

2.4万英里

A.实现国家干预经济B.建立福利制度

C.创造企业复兴条件D.缓解失业压力

19.“工业4.0”是德国推出的概念,主要是指“互联网+制造”。

回顾科技创新历程,对下图理解正确的是

A.工业1.0开创了蒸汽时代,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B.工业2.0采用流水线模式,人们普赞工业王国

C.工业3.0开创信息化时代,知识经济初显湍倪

D.工业4.0产生了第三产业,改变生产经营方式

20.20世纪最深刻的科学革命是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建立。

这两个理论的共同之处有

①突破了经典物理理论②否定了传统狭隘观念

③论证了质能转换关系④扩大了人类认识领域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5题,第21题13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3分,第24题10分,第25题10分,共60分。

21.(13分)里坊,或称里、坊,是我国古代城市的基层居住单位;占据道路建造房屋或摆摊设点称作“侵街”。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下图为“唐代襄阳城内外里坊示意图”。

材料二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八作使段仁诲修天驯监,“侵景阳门街,上怒,令毁之,仁诲决杖。

”……仁宗天圣二年,拆除“京师民居侵占街衢者,令开封府榜示,限一岁,依元立表木(界限)毁拆”。

……宋神宗开征“侵街钱”,宋徼宗征收“侵街房廊钱”,无疑默认了侵街行为的合法性。

——摘编自李永《繁华背后:

“违建”侵夺中国古代城市空间》

材料三对于里坊制崩溃的进程及时间,中外史学界曾从经济史或城市发展的角度进行过探讨,产生了北宋初年、末年、仁宗庆历、景祐年间诸说。

……这些观点,由于缺乏对里坊制整个崩溃过程的系统揭示及考证,往往流于简单化,易导致片面性。

并且,上述诸说多忽视“侵街”在里坊崩溃过程中的作用及崩溃的表现。

——李合群《论中国古代里坊制的崩溃——以唐长安与宋东京为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唐代襄阳城“里坊”命名的主要因素及如此命名的目的。

(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宋代都城出现新现象的主要原因。

归纳材料二中北宋政府的应对措施。

(4分)

(3)据材料三,指出史学界研究里坊制的共识及不足之处。

(3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里坊”制度的研究价值。

(2分)

22.(14分)20世纪初的中国,改造国民性思想广泛流行。

鲁迅以他犀利的文字,全面且深刻地剖析了中国国民的性格弱点,成为中国近代改造国民性的集大成者。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最初的革命是排满,容易做到的,其次的改革是要国民改革自己的坏根性,于是就不肯了。

所以此后最要紧的是改革国民性,否则无论是专制,是共和,是什么什么,招牌虽换,货色照旧,全不行的。

——鲁迅《两地书》

材料二最内讼(内心自责)的人,是在幻想中求满足。

……倘使不幻想满足的事情,就常常保留住自卑的习气。

慑服,曲媚于其苛虐之父执,师长或长兄,而成为一卑以自牧之奴儿。

——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

材料三在中国历史近现代转型的巨大变革时期,鲁迅那代知识分子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缠绕着非常复杂的关系。

……那代文化精英选择决绝而激进的反传统文化姿态来寻求民族文化观念的彻底变革,从而推进民族整体的现代化变革。

但鲁迅不主张全盘西化,他只是强调对于阻碍民族走向“民主”“科学”现代进程的封建礼教予以彻底的批判和否定,对于束缚社会民族发展的部分文化传统予以坚决地变革和扬弃。

——高小弘《论鲁迅思想中的传统文化血脉——以鲁迅与儒家文化的关系为中心》

材料四鲁迅从20世纪初至30年代中期对我国民性的探索,其实质是探索众人的现代化问题,也就是重塑和培养具有现代人格素质的中国人的问题。

……在今天继续学习和研究鲁迅的“立人”思想及改造国民性思想,仍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王书声《鲁迅后期对国民性的批判》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排满”革命的实质及改造国民性的目的。

(3分)

(2)据材料二,概括国民“坏根性”的表现。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5分)

(3)据材料三,指出鲁迅那代知识分子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鲁迅是如何改造国民性的?

(4分)

(4)据材料三、四,指出鲁迅对国民性探索的现实意义。

(2分)

23.(13分)尽管欧洲一体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自冷战结束以来,人们却一直都在讨论其发展前景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欧洲合众国是欧洲人对历史向他们发出的挑战所能作出的唯一回答。

建立欧洲联邦实际上就是对未来的呼唤和回答,这种呼唤要求欧洲各国人民变成一个单一的欧洲人民。

——[意]斯皮内利《欧洲联邦主义者宣言》(1957年)

材料二随着欧洲一体化的深入发展,政治上的国家主权,文化上对本民族国家的认同,都受到不断的侵蚀,这使得相当多的民众思想跟不上一体化的步伐。

……民众对欧盟的怀疑和抗拒情绪将使欧洲一体化进程受到更经常的阻碍,……(那么)欧盟领导人需要深入分析欧盟各国公民的这种怀疑和抗拒情绪的根源,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消除这些情绪。

否则,欧洲精英们追求的欧洲统一的梦想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李济时《欧洲全民公决的政治传统及其对欧洲一体化的影响》

材料三美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政策有明显变化。

它经历了一个从积极支持欧洲一体化建设演变成对欧洲分而治之的过程。

……这给欧洲一体化前景增添了变数。

……欧洲一体化的最高目标是争取与美平起平坐的独立的一极地位,这与美国对欧战略目标是相冲突的,……欧美关系渐行渐远,裂痕愈益扩大。

——丁银河《冷战后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美国因素分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皮内利呼唤建立“欧洲合众国”的历史背景。

西欧国家在20世纪50、60年代是怎样回答这一呼唤的?

(4分)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冷战后欧洲一体化在危机中前进”为题进行论证。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晰;260字左右)(9分)

24.【中外重大改革回眸】(10分)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影响重大而深远。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俄国,“解放”农民的是地主自己,是专制沙皇的地主政府和它的官吏。

……在俄国,农奴制崩溃以后,域市的发展、工厂的增加、铁路的修建愈来愈迅速了。

农奴制的俄国被资本主义的俄国代替了。

……农奴被新一代的农民代替了。

这新一代农民常常外出做零工,他们在城市里从流浪生活和雇佣劳动的痛苦经历中学会了一些东西。

在大城市中,工厂里的工人人数日益增加。

工人渐渐联合起来,展开反对资本家和反对政府的共同斗争。

——列宁《农奴制崩溃五十周年》

材料二改革决定之所以非常复杂,就是因为它是官僚机构的改革方案。

地主方案很简单,一切土地归地主。

农民方案很简单,无须赎买,就得到全部土地,唯独专制制度的方案带有妥协性,错综复杂。

没有政府的参加,这个方案就无法实现。

……无论从哪一方面去研究1861年的改革,我们都可以发现,这是一条在所有可能向新制度发展的道路中最缓慢的道路。

——波波夫《俄国一八六一年“伟大改革”的内幕》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地主“解放”农民的主要原因。

据材料一,归纳列宁对农奴制改革的认识。

(4分)

(2)据材料二,说明“专制制度的方案”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施这一方案的具体措施。

(4分)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61年改革为什么是“一条向新制度发展最缓慢的道路“。

(2分)

25.【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康熙帝认为“民为邦本,必使家给人足,安生乐业,方可称太平之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如果相机徐图,则贼(指台湾的郑氏政权)何时可尽灭乎!

夫师行既劳,民力亦重困。

若能一举而贼速灭,地方速平,则大兵自无野处之苦,而民困亦可甦(同“苏”)矣。

——《康熙起居注》

料二近据甘肃巡抚刘斗等合词奏称,莫洛有益地方,兵民数千哀求代题留任。

又据西安等处乡约百姓赵琏等称,莫洛、白清额实心实政,老稚感悦,保奏留任等语。

朕思简用督抚,原欲其绥辑地方,爱养百姓。

今莫洛等……俱著复原官仍留任,以后著意殚心供职,以副朕宽宥任用之意。

——《圣祖仁皇帝(康熙)御制文集》

材料三强调君主对民的责任与义务是民本思想中最有意义的一点。

康熙皇帝就经常告诫自己:

“一事不谨,即贻四海之忧;一时不谨,即贻千百世之患。

”他谨慎地履行政务,目的在于使万民无忧、皇权稳定。

然而,这种政治责任是建立在君主的道德自觉上的。

——张文英《康熙时期对“舆情”的使用及其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康熙帝解决台湾问题的策略及其目的。

(3分)

(2)据材料二,归纳康熙帝留任莫洛等官员的理由。

(3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康熙帝的执政理念并作简要评价。

(4分)

 

21.(13分)

(1)儒家思想;地理位置。

(2分)教化百姓;维护统治。

(2分)

(2)商品经济发展。

(2分)坚决拆违;默认合法。

(2分)

(3)里坊制崩溃于北宋。

缺乏对里坊制整个崩溃过程的系统考证;忽视“侵街”作用。

(3分)

(4)有利于探讨中国古代城市经济发展的状况;为现代城市建设提供了借鉴。

(2分)

22.(14分)

(1)反封建。

(1分)唤醒民众;维护共和。

(2分)

(2)爱幻想、自卑、奴性等。

(2分)小农经济的局限性;封建专制的压迫;儒家思想的束缚。

(3分)

(3)全盘否定;扬弃。

(2分)将文学革命和批判封建礼教相结合。

(2分,举具体史实亦可)

(4)提升国民素质;实现民族复兴(实现民族现代化变革)。

(2分)

23.(13分)

(1)两极格局形成;欧洲经济恢复发展。

(2分)建立欧洲煤钢联营、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1分,任答一点1分)欧洲共同体成立。

(1分)

(2)论点:

(1分)。

论据:

危机:

内因(民众思想;国家主权;民族国家的认同等);外因(美国分而治之,美欧冲突加剧等)。

前进:

内因(签署《马约》,建立欧盟;发行欧元);外因(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变动等)。

(6分)

逻辑:

(2分)

24.(10分)

(1)社会矛盾激化;维护统治。

(2分)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推动近代化进程;改变阶级关系,推动工人运动兴起。

(2分)

(2)方案具有妥协性;政府自上而下推行。

(2分)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农奴赎买份地。

(2分)

(3)农民遭受沉重剥削;保留大量农奴制残余;保留沙皇专制统治。

(2分,任答二点2分)

25.(10分)

(1)迅速收复台湾(速战速决)。

(1分)避免军队劳顿;减轻民生疾苦。

(2分)

(2)同僚认可;莫洛等实心为政;百姓拥戴(顺应民意);康熙帝的执政理念等。

(3分,任答三点3分)

(3)以民为本。

(1分)有利于缓和矛盾、稳定社会;体现了康熙帝的政治责任和道德自觉;但根本目的是维护皇权统治。

(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