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池塘精养方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560687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蟹池塘精养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河蟹池塘精养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河蟹池塘精养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河蟹池塘精养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河蟹池塘精养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河蟹池塘精养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河蟹池塘精养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河蟹池塘精养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河蟹池塘精养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蟹池塘精养方案.docx

《河蟹池塘精养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蟹池塘精养方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蟹池塘精养方案.docx

河蟹池塘精养方案

河蟹

 

标准化池塘高密度

 

商品精料集约化精养殖

 

(方案)

河蟹池塘高密精养殖方案

一、蟹池建池地址选择:

1、要求水质清新、水源充足、水源周围无污染水源的污染源;注、排水方便;不易发生洪涝灾害。

2、泥土底质较硬、土质为稍偏碱性的粘土、沙质土或亚沙质土质。

二、蟹池建池方法与时间:

1、选择在背风向阳处将池塘建造成依南北方向的狭长方形、长宽比宜采用5:

2或4:

1的比例,每池建池面积控制在30亩/池~50亩/池之间【一龄蟹种(扣蟹)培育池建池面积控制在3~5亩/池】,蟹池池堤、池埂高度2m,堤埂面宽2.0m~2.5m,池堤坡比宜采用1:

1.5~2的坡比,满足平均水深1.0m~1.5m。

2、蟹池建池时间为当年10月~次年2月底前,可采用挖掘机从两边挖取距池堤底边边坡外侧2.0m~2.5m之外的池土填筑池堤,挖掘深度70~80厘米;池塘堤、埂堆土分层碾压、压实。

三、蟹池清塘、消毒:

1、建好的蟹池随后蓄水,保持水深15~20厘米之间,每亩池塘水面用生石灰60kg~75kg或10kg~15kg漂白粉化浆、化水后全池泼洒清塘消毒,杀灭池塘水体中有害病源微生物和野杂鱼。

2、每亩用“龙虾恨”2ml(1支)兑水70kg~80kg用喷雾器对池塘水体喷洒,杀灭躲藏在池塘泥土中的龙虾。

3、每亩用硫酸铜5~10kg兑水全池泼洒以防池水生长青苔(相对于有青苔生长的池塘)。

四、蟹池移植、栽种水草:

1、池塘水体完成清塘与消毒10~15天待药性消失后,在当年11月~次年2月底之间按行、株距1.5m×1.5m移植和栽种沉水性水草,每亩池塘用种草量约35kg~50kg(黄丝草、轮叶黑藻、金鱼藻、尹乐藻),在次年4月上旬往池中拌土撒播2~3斤经过加温催芽的苦草种籽,水草移植栽种后基本保持20~30厘米的水位,不要过深;以保证浅水位池水温度在日光照射下能正常升温,使栽种的水草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促使栽种的水草尽快成活、生长根系、发芽、分蘖,为以后河蟹下池给河蟹提供食用青料及生长、躲藏、蜕壳的环境,同时池中水草大量生长起来后可调节池水水质、改善池水底部泥底质,水草的光合作用能增加水体溶氧含量。

2、每亩水体施用腐熟鸡、牛粪300~400kg,磷肥30~50kg,用以培肥池水水质和培育红虫、水蚯蚓等,促使和保持水体“肥、活、嫩、爽”,为蟹种下池后提供优质的天然饵料,同时有利于水草加快生长,为随后立体配套养殖的增值鱼种及饵料鱼种提供优良生长环境;

3、各种沉水性水草的旺发生长期:

a、尹乐藻旺发生长期为4月~6月和9月~11月;

b、黄丝草旺发生长期为4月~11月;

c、轮叶黑藻旺发生长期为2月~12月;

d、金鱼藻旺发生长期为5月~12月;

e、苦草4月上旬播种,用种量2~3斤/亩,旺发生长期为5月~10月;

五、蟹池移种和投放螺蛳:

待池塘水体药性消失后,每亩池塘水体中投放螺蛳500~600kg,用来调节与改善、改良池塘底部泥质及池水水质,并利用螺蛳自身和自身的繁殖仔螺的方式为河蟹提供鲜活的适口饵料,改良商品河蟹的品质。

六、蟹池河蟹防逃设施:

1、离池堤顶部30cm处用幅宽1.0m的聚乙烯窗纱网布顶端与下端穿塑料尼龙纲绳,顶端缝合30cm~35cm宽的长条硬质塑料薄膜,沿池四周用毛竹桩支撑防逃网布将蟹池围合起来,固定用的毛竹支撑桩间距1.5m,毛竹桩插入地下50cm~60厘米(竹桩一定要插在靠池堤的网布外面且稍向池内倾斜约15~20度角度),池四周转角的网围要做成圆弧形,切记不能做成90度直角,网布下端挖沟埋入地下15cm~20cm并压实压紧泥土;

2、每个精养蟹池的进、注、排水口用1.0mm孔目的不锈钢栅栏或网片封闭注、排水口防逃。

七、蟹池投放饵料鱼种:

1、池塘清塘、消毒药物药性消失后,当年12月~来年3月间每亩池塘池水水体投放100克/尾规格的野生鲫鱼种15~20尾/亩,利用鲫鱼清除饲喂河蟹后的残饵控制水质,并利用鲫鱼自身繁殖能力强的特性繁殖大量小鱼为河蟹和以后增殖配套放养的鳜鱼及翘鱼提供新鲜适口的鲜活饵料鱼;

2、次年5月上旬每亩池塘投放花、白鲢及草鱼和鳊鱼夏花鱼种50~60万尾/亩(总量),以保证增殖配套放养的鳜鱼和翘鱼有充足的适口饵料鱼。

八、蟹池蟹种投放:

当年12月~次年3月底前经清塘、消毒完成并待药性消失殆尽的池塘每亩投放规格为100~200只/kg的一龄蟹种(扣蟹)600~800只,蟹种投放前先将外购的蟹种反复浸入池水中3~5次,每次时间3~5分钟,让蟹苗适应池塘水温,再用5%的食盐水溶液或18mg/升的高锰酸钾(灰锰氧)溶液浸洗蟹种10~15分钟给蟹种消毒后,池边铺一草席,将蟹种倒在草席上,让蟹种自由爬入池水中。

九、蟹池蟹种下池后的饲喂管理:

1、做到定点、定时、定量饲喂,不投喂腐烂变质饲料,在2~3月间水温10°C以上时,每周投喂2次,以动物性饵料为主,达到尽快给河蟹开食的目的;4~5月间水温15°C左右时,每隔一天投喂1次,以植物性饵料(商品精料)为主,适当搭配动物性饵料;6~8月间水温达到20°C以上时,每天投喂2次(上午9时一次,投喂量占全天总量30%,下午6时一次,投喂量占全天总量70%),并以动物性饵料为主,适当搭配商品精料;9~11月间加大动物性饵料投喂量,使河蟹达到快速增重、增肥的目的,为高规格商品蟹提早上市打下坚实基础。

2、白天投料时离池埂岸边稍远点,傍晚将饵料投到池埂边,靠近池塘西边多投饵量多一点,动物性饵料和植物性饵料的投喂量做到“两头精、中间青”。

前后期以动物性饲料和河蟹颗粒饲料为主。

中期以植物性饲料和水草为主。

3、饲养前期投饲量:

池塘河蟹体重的3~5%;饲养中期投饲量:

池塘河蟹体重的6~8%;饲养中后期投饲量:

池塘河蟹体重的8~10%;饲养后期投饲量:

池塘河蟹体重的4~6%;不要让河蟹吃的太饱(河蟹贪食)而导致河蟹涨死;

(河蟹体重计算方法:

每月随机取河蟹20~30只,称重量,算出每只均重,以每只均重乘其全池河蟹的总数,即为河蟹当月的总体重。

养殖至5~6月估死亡率为10%;7~8月;估死亡率在20%;9~10月估死亡率在30%左右)。

 

4、春季幼蟹要投喂一些活口的动物饲料,河蟹生长中期特别是5~8月份,要适当加大动物性饲料投喂量,但以植物性饲料为主,后期河蟹需要大量营养,以满足性腺发育,应多投喂动物性饲料,这样河蟹体重加大,肉味鲜美,饲料的投喂按季节分配一般为3~6月40%,7~10月份60%,水温10摄氏度以下,蟹的活动量少,摄食量不大,可少喂,隔日投喂一次,当水温3~5摄氏度,可以不投喂。

天气晴朗时要多投喂,阴雨天要少喂,闷热天气,无风下阵雨前,可以停止投喂,雾天,等雾收后再投喂;水质清,可正常投饵,水质浓,适当减少投喂,及时换水。

投喂分上午8、9点钟和下午傍晚两次进行,傍晚的投喂量整天喂量的60~70%。

一般日投喂量为存塘蟹体重的7~9%,投饵时应做到动物性、植物性饲料相搭配,如上午喂草料、谷类,下午投喂蚌肉、螺类、蚕蛹等。

避免长时间喂单一饲料,否则造成洒厌食,饲料利用率低,影响生长,出塘规格小。

河蟹是偏食动物性饵料的杂食性动物。

在饵料投喂上,严格实行“四定四看”的科学投饵方法,掌握“前期精、中间青、荤素搭配”的原则。

早晚各投喂1次,日投喂量一般占河蟹体重的3~4%,并以1~2小时内吃完为宜。

在放养初期,以动物性饵料为主,主要品种是新鲜活小鱼、螺蚌肉等,以后逐步增加投喂植物性的精饲料量,如小麦、玉米、豆粕等,高温季节,不投动物性饵料,少投植物性精饵,多投青粗饲料,如水草、南瓜等,进入养殖后期,为河蟹促膘增重阶段,则应增加植物性精饲料和动物性饵料,保证河蟹吃饱吃好。

3~4月,水温较低(8~15℃),以量小的精料为准;5~6月,温度渐高,增大投饵量,并偏重植物性饲料,如青菜叶、水浮莲等;7~10月,水温高,以动物性饵料为主;11月以后,水温降低,酌情减少投饵量。

投饵要定点和定时,每天下午3~5时较适宜,以便其晚上摄食。

5、池塘精养的整个过程,主要靠人工投喂饲料,因此饲料的种类、优劣和多少对河蟹的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影响,投饵时应坚持精、青、粗合理搭配的原则,动物性精料占40%,水草占35%,其他植物饲料占25%;

月投饵占河蟹体重的百分比 

月份   2   3   4   5  6    7   8   9    10 

比例  3% 4% 4-5% 5-6% 6-7%7-8%9-10%9%9-8% 

十、蟹池蟹种下池后的水质管理:

1、整个饲养期间,池塘水体保持适当肥度,池水透明度控制在30cm~40cm之间,养殖初期(3~5月)池水深度控制在0.4m~0.5m;养殖中期(6~7月)池水深度控制在0.8m~1.0m;养殖中后期(8~9月高温期)池水深度控制在1.2m~1.5m之间,养殖后期(10~11月)池水深度控制在0.8m~1.0m之间;

2、定期向池中注入新水,排出池中老水,每次换水量控制在15cm~20cm之间(池塘水体总量的1/5左右),4~5月每隔10~15天左右向池中注入新鲜水,派出部分老水并提高池体水位10cm左右,每隔15~20天每亩用生石灰10~15kg化水全池泼洒,调节池水pH值(7~8),增加水体钙含量供河蟹蜕壳用,杀灭水体中部分漂浮性藻类,调节改善水质;每隔10~15天左右向池中施用微生物制剂(异氧菌、光合细菌、EM生物制剂发酵培养液),用以调节池底泥质、利用微生物在水中的光合作用增加水体溶氧量(保证在4~5mg/L);饲养中后期,由于天气气温高,导致池水水质易老化、变质和缺氧,每隔7~10天向池中注入新鲜水,同时排出池中老水1/5(约20cm左右),并逐步加高池中池水深度,使池水水位保证在1.2m左右,必要时甚至提高到1.5m左右,利用深水位降低池底水温和泥温,将池底泥温与水温保持在28°C以下(河蟹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8°C~28°C,池底泥温与水温如超过30°C以上时,河蟹出现昏迷与厌食现象,将会产生大批的死蟹);每隔10~15天每亩用生石灰10~15kg化水全池泼洒,调节改善水质;每隔7~10天左右向池中施用微生物制剂(异氧菌、光合细菌、EM生物制剂发酵培养液);如遇天气突然恶变(阴雨天气、低气压天气、大西风暴雨天气、阴闷潮热天气)时,全池还需施用增氧剂(氧立得、粒粒氧)或采用在池中安装机械增氧机给池水增氧。

调节水体的酸碱度,一般掌握在PH值为7.5~8.5之间,主要采用生石灰调节,7~10天全池泼浇1次,每亩每米水深用量在10~15公斤左右。

用光合细菌来调节水质,每亩用量3~5公斤,全池泼浇,以转化水体中的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控制有害细菌的滋生和繁殖。

3、河蟹对水体水质条件的要求比鱼类高,尤其对污染的水体具有更大的敏感性,池水水质好,利于河蟹的生长发育且肉味鲜美,养蟹池水pH值应保持在7~9,最适7.5~8.5,池水溶氧保持在5mg/升以上,低于5mg/升以会影响生长,在2mg/升以下便会出现河蟹死亡,调整池水的pH值,新开挖的池塘,水质大多呈酸性,要定期用生石灰浆泼洒改良水质,这样能提高河蟹对饲料的利用率,有利于河蟹顺利蜕壳,一般春季每月一次,夏秋每隔15~20天一次,每亩水深1米用生石灰7~10千克。

注意勤换水,保持水位稳定,春季每星期换水一次,夏季每3天换水一次,如遇持续高温,应每天坚持换水,秋季天气炎热,且常会出现闷热天气,水质容易变坏,要特别注意换水,每2天换水一次,换水量占整个水面积的1/3。

4、使蟹池水质清新、溶氧丰富的最好方法是换水。

换水前,要对水源水质严格把关,严防各种被污染的劣质水进入池内。

6月前,10月后,水温较低,每10天换水1次,量宜小,约1/4;7~9月,水温高,5天换水1次,量宜大,约1/3。

河蟹活动正常,换水量小,反之则大。

生石灰能杀死病菌,使池中悬浮有机质胶结沉淀,澄清池水,水体中钙离子的增加使底泥矿化释放磷、钾等离子。

7月后的高温季节河蟹生长旺盛,水中这些无机盐离子,正是其蜕壳所必需的。

7、8、9三个月,生石灰半月洒浆1次,每次每亩15~20千克,其余各月,每月1次,用量略减。

十一、蟹池池中水草管理:

池中水草一方面给池中河蟹提供饲用的青饲料,另一方面生长良好的水草同时为河蟹提供优良的生长环境(栖息、躲藏、蜕壳),为池中螺蛳繁殖籽螺及招引饵料鱼栖息,为河蟹创造较好的捕食环境,池底生长良好的各种水草在水中进行光合作用,可以调节、分解池底各种有害物质,增加水体溶氧含量,改善水体水质;控制河蟹对水草的消耗量,保证池中水草覆盖率在60%~70%左右;

如若池中水草消耗过快则须加大饲料投喂量让河蟹吃饱以避免河蟹过多食用池中水草;如若池中水草向上生长过快,可以将池中水草的顶端上部割除掉约30cm~40cm,促使水草横向生长、分蘖新枝;

十二、蟹池池中增值配套鱼种的投放与饲养管理:

1、5月下旬~6月中旬,每亩池塘放养规格为8~10cm/尾鳜鱼苗30~50尾/亩,用来控制池底和中下层水体中野杂鱼类的数量与生长;以避免野杂鱼与河蟹争食饵料,提高饲料利用率;

2、6月下旬~7月上旬,每亩放养规格为20尾/斤的黄颡鱼苗20~30尾/亩,用来捕食和控制水体中各类浮游生物和蚤类生物(尤其是对威胁蟹类生长的锚头蚤、中华鱼蚤、聚缩虫、纤毛虫等有特效);

3、1~3月,每亩放养规格为15~20cm/尾的翘鱼苗10尾/亩,用来捕食和控制中上层水体中的野杂鱼,以解决野杂鱼与河蟹争抢饲料的矛盾,提高饲料利用率;

4、6~7月,每亩放养花、白鲢夏花鱼苗5万/亩(花鲢2万/亩,白鲢3万/亩),用来控制池中浮游动、植物和藻类的生长,调节与改善池水水质和为鳜鱼提供饵料鱼。

5、1~3月,每亩放养规格为10~12cm/尾的黄板刁冬片鱼种或春片鱼种100~150尾/亩,利用黄板刁清理泥底腐殖质的生活习性来改善池底泥底质,为河蟹与鳜鱼创造较好的养殖水域环境。

十三、商品蟹、虾、鱼的上市时间与捕捞时间及方法:

1、8月下旬~9上月中旬,蟹池加大商品精料(玉米、麦子、全价料、动物饵料),控制促使河蟹提前增重、育肥、成熟,提早提前上市销售,错开与大湖养殖的河蟹上市的高峰期,提高河蟹上市时的单位销售价格,实现养殖效益最大化;捕捞期利用地笼捕捉、微流水刺激捕捉、晚上螃蟹上岸习性捕捉。

3、池内花、白鲢鱼苗及翘鱼在11~12月间采用拉网捕捞和干塘捕捉,留塘分期分批上市。

4、池内鳜鱼和鲫鱼在12月干塘捕捉,留塘分期分批上市。

5、池内黄板刁可在11~12月~1月采用网拉捕捞和干塘捕捉上市。

十四、河蟹常见病、虫害的防治管理:

1、河蟹纤毛虫病:

病蟹体表长满许多棕色或黄绿色绒毛,行动迟缓,数天内大量死亡,病蟹的关节、步足、背壳、额部、附肢及鳃上都可附着纤毛类的原生动物,病蟹体表污物较多,活动及摄食能力减弱,重者可在黎明前死亡。

该病是由于池水过肥,长期不换,纤毛虫繁殖过多所致,

防治方法:

a、换水或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

b、用10ppm福尔马林全池泼洒消毒;

c、用硫酸铜、硫酸亚铁(5:

2)全池泼洒0.7PPM;

d、用0.5~1ppM新洁尔灭与5~10PPM高锰酸钾混合液浸洗病蟹;

e、用0.2~0.3ppM孔雀石绿沿池边水草等河蟹密集处泼洒;

2、烂肢、甲壳溃疡病防治方法:

a、每15天左右全池泼洒一次消毒药物,防止病菌大量滋生,药物有:

溴氯海因、二溴海因等;

b、每月用一次杀虫药物,药物有:

蟹安、纤虫克、纤虫净等;

c、4月份左右使用一个疗程的内服药物拌饲投喂;5月份最好每半个月使用一次,具体药物有:

肠炎暴杀、诺氟沙星等;

3、河蟹细菌性病防治方法:

采用畜用盐酸土霉素1ppm全池泼洒;也可定期在饲料中掺拌畜用土霉素、或痢特灵,每100kg饲料添加0.2kg的药物(原粉);

4、河蟹蜕壳不遂:

病蟹背甲后缘与腹部交界处出现裂缝,因不能蜕去旧壳而死亡。

防治方法:

可在河蟹蜕壳旺期(5-10份),每隔15-20天,每亩水体用生石灰10-15kg加水调配全池泼洒;在饲料中添加甲壳素和蜕壳素;

5、河蟹抖抖病:

此病目前尚无特效药,一般用万消灵 0.4~0.5ppM全池泼洒或内服蟹抖灵(每100kg饲料添加0.4kg药物),连续服用5-7天,可防治此病;

6、中华鱼蚤病、锚头鱼蚤病:

利用马不留草和苦楝叶制成双苦液防治寄生虫病的方法(马不留草和苦楝叶放入铁锅加水10-15公斤煮沸15-20分钟,然后弃渣取液全池均匀泼洒),取材方便,节省成本,防治鱼寄生虫病效果较好;

防治方法:

a、轻度感染(感染率在20-30%),每亩水面用新鲜马不留草1.5公斤、苦楝叶5公斤,一般使用1次即可;

b、中度感染(感染率在40-50%),每亩水面用马不留草2.5公斤、苦楝叶5公斤,连用2次;

c、重度感染(感染率在60-70%),每亩水面用马不留草3公斤、苦楝叶10-15公斤,连用2-3次;

7、河蟹聚缩虫病:

一般蟹苗期寄生较多,大量寄生时,使蟹苗不能蜕皮变态而死亡,幼蟹和成蟹体外鳃部寄生虫多时,也能引起死亡,蟹体污物较多,蟹脐内有白色点状虫体,病蟹活动及摄食能力逐渐减弱,导致死亡;

防治方法:

a、用5~10微升/升福尔马林全池泼洒,用0.2~0.3微升/升孔雀石绿于边沿、水草处等河蟹密集的地方泼洒;

b、用10ppM孔雀石绿浸洗蟹体45分钟,或用IppM新洁尔灭溶液浸洗蟹体,直到聚缩虫脱落;

8、河蟹烂鳃病:

腹部及附肢腐烂,肛门红肿,活动迟缓,摄食量下降,导致死亡;

防治方法:

a、在河蟹捕捞及运输过程中防止机械创伤;

b、泼洒新鲜生石灰,使池水浓度成15微升/升,每周一次,连续2~5次。

9、河蟹水肿病:

腹部、腹脐及背壳下方肿大透明,病蟹匍伏池塘边缘,停止摄食,最后在周边浅水处死亡,

防治方法:

a、用0.5~1微升/升土霉素或呋喃西林普遍泼洒,按每公斤蟹用0.1~0.2克土霉素或红霉素,拌饵投喂,每7天为一疗程。

b、呋喃唑酮全池泼洒0.1~0.2ppM;预防方法:

在养殖过程中,尤其是在蜕壳时,尽量减少对河蟹惊扰,免其受伤;

10、蟹奴寄生病:

 蟹奴寄生在蟹的腹部,以吸收蟹的体液为生。

蟹奴寄生严重的病蟹肉味恶臭,不可食用;

防治方法:

a、用药物彻底清塘;

b、河蟹放养后发现蟹奴寄生,可用0.5微升/升的硫酸铜和0.2微升/升的硫酸亚铁混合剂(5:

2)普遍泼洒;

11、河蟹颤抖病:

病蟹不吃食,不能蜕皮,呈昏迷状,步足颤抖,有的病蟹步足完全瘫痪,随水温影响较大,温度越高,死亡率越大。

防治方法:

治疗效果不明显,主要靠预防。

以改善水环境,降低水温;投喂合理的营养饲料,内服消毒散,低聚糖、维酶等增加河蟹抗病力;防继发感染细菌性疾病和交叉感染;

12、河蟹细菌性疾病:

包括水肿病、黑鳃病、肠炎病、烂肢病、甲壳溃疡病等。

高温期发病率高。

防治方法:

预防:

保持水环境的相对稳定,注意人工操作造成河蟹伤害,投喂新鲜的饵料,

治疗:

外用消毒剂作水消毒,内服抗菌素和维生素类,如新威灭外用,普康十维酶内服;

13、河蟹营养不良症防治方法:

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14、河蟹肝病:

症状:

肝发白、肝肿大、肝发黑萎缩,

防治方法:

合理的营养、添加肝立舒或低聚糖;

15、河蟹腐壳病:

病蟹步足尖端破损,成黑色溃疡并腐烂,然后步足各节及背甲、胸板出现白色斑点并逐渐变成黑色溃疡,严重时甲壳被侵蚀成洞,可见肌肉或皮膜,导致河蟹死亡,该病是由于河蟹步足尖端受损伤感染病菌所致。

防治方法:

a、用生石灰彻底清塘,保持水质清洁,夏季经常加注新水,保持塘底有5—10厘米的淤泥;

b、在有病预兆的池塘,用生石灰兑水全池泼洒呈15—20ppM;

c、用漂白粉2ppM全池遍洒;

d、在饲料中加磺胺类药物,每千克饲料加药物0.1~0.2克,连喂3~5天;

16、河蟹黑鳃病:

病蟹鳃受感染变色,轻时左右鳃丝部分呈现暗灰或黑色,重时鳃丝全部变为黑色,病蟹行动迟缓,呼吸困难,俗称叹气病,该病多发生在成蟹养殖后期,水环境条件恶化是该病发生的主要诱因。

防治方法:

同腐壳病。

17、河蟹烂肢病:

病蟹腹部及附肢腐烂,越冬期间,此病发病率较高,付肢出现斑点性腐烂,斑点由黄变灰至黑,该病是因捕捞、运输、放养过程中受伤或生长过程中敌害致伤感染病菌所致。

防治方法:

a、在捕捞、运输、放养等操作过程中勿使蟹体受伤;

b、放养前将河蟹放在2ppM呋喃唑酮溶液中浸泡数分钟后投放;

c、土霉素或呋喃西林全池泼洒呈0.5~1ppM;

d、呋喃唑酮全池泼洒呈0.1~0.2ppM;

e、生石灰全池泼洒呈15~20ppM,连施2—3次;

18、河蟹水霉病:

病蟹体表,尤其是在伤口部位生长的絮状丝,病蟹行动迟缓、摄食减少,伤口不愈合,导致伤口部位组织溃烂并蔓延,造成死亡,该病是因河蟹受伤、霉菌侵入伤口所致;

防治方法:

a、在捕捉、运输、放养等操作过程中勿使蟹体受伤;

b、河蟹大批蜕壳前增投动物性饲料;

c、孔雀石绿全池泼洒呈0.25ppM,5天后施一次;

d、用3~5%食盐水浸洗病蟹5分钟,并用5%磷涂抹患处;

19、河蟹4月份开始应预防好病害:

此时最易发生烂肢、甲壳溃疡、纤毛虫等病;

可采取以下方法预防这些病害的发生;

a、每15天左右全池泼洒一次消毒药物,防止病菌大量滋生,药物有:

溴氯海因、二溴海因等。

b、每月用一次杀虫药物,药物有:

蟹安、纤虫克、纤虫净等;

c、4月份左右使用一个疗程的内服药物拌饲投喂;5月份最好每半个月使用一次,具体药物有:

肠炎暴杀、诺氟沙星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