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总理引用名言警句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563335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60.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总理引用名言警句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温总理引用名言警句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温总理引用名言警句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温总理引用名言警句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温总理引用名言警句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温总理引用名言警句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温总理引用名言警句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温总理引用名言警句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温总理引用名言警句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温总理引用名言警句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温总理引用名言警句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温总理引用名言警句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温总理引用名言警句1.docx

《温总理引用名言警句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总理引用名言警句1.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温总理引用名言警句1.docx

温总理引用名言警句1

   新华网北京3月14日电 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会见中外记者并答记者问。

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总理多处引用古诗词典故,现摘录如下,以飨网友。

   

(一)记者见面会开始后,温家宝总理引用古训“行百里者半九十”以警示中国对于今后几年的道路不可有任何松懈、麻痹和动摇。

语出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五》。

   

(二)在谈到面对今后三年的工作时,温家宝总理引用“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以明志。

语出屈原《离骚》。

   (三)在回答美国《新闻周刊》记者提问时,温家宝总理引用古语“人或加讪,心无疵兮”澄清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有关中国傲慢的传闻。

语出唐代刘禹锡《子刘子自传》。

   (四)在回答台湾《联合报》记者有关两岸经济合作的问题时,温家宝总理分别引用古语“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和典故“黄公望之《富春山居图》”。

前者语出《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后者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系元代著名书画家黄公望脍炙人口的一幅名作,世传乃黄公望画作之冠。

纸本,水墨。

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

该画于清代顺治年间曾遭火焚,断为两段,前半卷被另行装裱,重新定名为《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被誉为浙江博物馆“镇馆之宝”。

后半卷《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前半卷《剩山图》纵31.8厘米,横51.4厘米。

后半卷《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纵33厘米,横636.9厘米。

   (五)在谈到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时,温家宝总理引用古语“时进则进,时退则退,动静不失其时”。

语出《彖传》。

原文为:

“艮,止也。

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艮其止,止其所也。

上下敌应,不相与也。

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彖传》为易传中的一部分,是解释六十四卦卦辞的。

  (六)在回答法新社记者有关中美关系的问题时,温家宝总理引用古诗“不畏浮云遮望眼,只因身在最高层”。

语出宋代王安石《登飞来峰》。

作品原文: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新华网北京3月13日电温家宝总理13日在人民大会堂中央大厅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引用的古语和诗文:

    

(一)在记者会开始时,温家宝说:

“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

我期待着明年中国和世界都会变得更好。

”其中“明年春色倍还人”一句出自唐代诗人杜审言的《春日京中有怀》。

这首诗全文为:

“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二)在回答俄通-塔斯社记者关于中国在全球金融危机中面临哪些机遇时,温家宝提到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出自南宋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

陆诗全文为: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三)温家宝在回答《人民日报》记者提问时说:

“我们懂得一个道理,那就是‘乞火莫若取燧’,就是说向人借火不如得到燧石;‘寄汲莫若凿井’,就是说你想从别人那里得到水不如自己去凿井。

”其中,“乞火莫若取燧,寄汲莫若凿井”源自《淮南子·览冥训》。

 新华网北京3月18日电温家宝总理18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中央大厅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引用的古语和诗文:

    

(一)在回答凤凰卫视记者提问时,温家宝总理引用了三处古语和古诗句:

一处是“行事见于当时,是非公于后世”,出自《明太祖宝训》朱元璋语。

原文为“自古有天下国家者,行事见于当时,是非公于后世。

故一代之兴衰,必有一代之史以载之”;一处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的名句;一处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语出《宋史·王安石列传》,大意是天象的变化不必畏惧,祖宗的规矩不一定效法,人们的议论也不用担心。

    

(二)在谈到抑制物价上涨的问题时,温家宝总理引用了古语“事不避难”。

语出《后汉书·虞诩传》:

“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

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

    (三)在回答台湾记者有关提问时,温家宝总理引用的“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是宋代郑思肖《德佑二年岁旦》中的两句。

原作全文是:

“力不胜于胆,逢人空泪垂。

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日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

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

”郑思肖这首诗表达的就是对国家统一的希望。

“下泉”典出《诗经·曹风》。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语出自鲁迅的《题三义塔》。

(四)在谈到有关思想解放的问题时,温家宝引用了两句古语,“周虽旧邦,其命惟新”,出自《诗经·大雅》,大意是“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使命”;“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出自唐司空图《诗品》,原文说的是文艺创作中的体会,说大自然美景难以穷尽,只要深入体察,就能不断创新诗境。

 新华网北京3月16日电温家宝总理16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中央大厅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引用的诗文:

    

(一)温家宝在谈到中日两国关系时说,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中国有一句古话:

“召远在修近,闭祸在除怨。

”其中,“召远在修近,闭祸在除怨”出自《管子·版法》。

    

(二)温家宝在谈到民生问题时,借用了诗人艾青的一句诗:

“去问开化的大地,去问解冻的河流。

”这句诗出自我国著名诗人艾青的诗作《窗外的争吵》。

    (三)在谈到海峡两岸关系时,温家宝引用唐诗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句诗出自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四)温家宝提到,让每个干部和领导者懂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此语出自《贞观政要·政体》,魏征在与唐太宗关于历代兴衰的对话中引用古语说: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更早的类似表述出自《荀子》中的《王制》和《哀公》,原文是“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孔子家语·五仪解》中也有相似的说法。

    (五)温家宝在谈到中国经济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时说:

“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这一古语出自宋代苏轼的《晁错论》,原文是“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诗言志、露真情——温总理的报国爱民情怀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施政满年的中国总理温家宝在“两会”上看望政协委员时,引汉代政论家王充《论衡》中的这句话,取其要知道房屋是否漏,人要在屋下,要了解政绩有何缺失,要深入民间之意,表达了本届政府倾听民声,受民监督的施政理念。

   这句话刚好为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只有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懈怠”的阐述作了一个充满情感色彩的注脚。

   温文尔雅的温家宝,给人以谦谦君子的印象。

一些海外人士评价这位常引用古诗文抒发自己理想情怀的中国总理,“看上去更像一位有着儒家风范的知识分子,并且兼具了忠诚与亲民特质。

   一年前的中国人代会上,温家宝当选为国务院总理。

在记者招待会上,他引述中国晚清著名民族英雄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的诗句,将自己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自身的生死祸福均可置之度外的信念与决心,简洁铿锵且极富感染力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中国是诗的大国。

但在中国,诗不单是一种文学艺术,同时也被用来抒发志向与情怀。

中国古代哲人孔子就说,诗言志。

在他看来,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很多都是当时情操高尚的人为抒发自己的道德理想所作。

   出生教师世家的温家宝,从小便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诗言志”无疑也是其中之一。

在他出任国务院总理的一年中,人们从他对古典诗文的喜好与引用中,感受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赤子之情与耿耿精忠。

   去年初,突兀而来的非典疫情将13亿中国人民置于严峻的考验之中。

身为一国总理的温家宝当时引述了孔子《礼记》中的一段话: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实实在在地表达出中华民族面对困难时特有的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精神。

用温家宝自己的话来解释就是:

“我们这个民族确实是愈挫愈奋,愈挫愈勇。

   去年底,温家宝访美。

在会见华人华侨时他谈到台湾问题,并转引台湾作家余光中诗作《乡愁》中的片段:

“一湾浅浅的海峡”,确实是最深的“乡愁”。

温家宝借诗一展胸臆,其情也深,其盼也切,当时在场的人无不为他的真情所动容。

   在美国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吟咏辛亥革命老人于右任临终前的哀歌: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吟及此温家宝动情了,毕竟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梦绕魂牵的夙愿。

他曾用中国当代诗人艾青的诗句作为自己每每谈到祖国时心境的写照: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无论是以诗言志,还是以诗抒情,中国总理用诗句展示着他的个性,也流露着他的真情。

这种不带矫饰的直抒胸怀,带来了一股新颖的风气,使人们对中国新一代领导人的“政治原生态”有了新的认识。

   务实和亲民是外界对中国新一届领导人执政特色的评价。

无论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到群众家里,与普通百姓一起包饺子过年,还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艾滋病人宋福林紧紧握手,中国的老百姓通过一件又一件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感受着新一届领导人“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去年秋天,中国西部的陕西省有13万民众受灾于洪水。

在看望了灾民后,温家宝以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冻饥声”的诗句,告诫当地的官员,要时时惦记着百姓的疾苦。

   为政一年来,温家宝最为中国百姓熟悉的形象是穿着夹克衫和运动鞋,深入乡村或灾区与百姓攀谈,因此他被人爱称为“平民总理”。

自担任中央领导职务后,温家宝已到过中国的1800多个县,足迹踏遍中国的大江南北。

   温家宝曾提到,他的孩提时代是在战乱中度过的,战火烧毁了他的全家。

旧中国的苦难在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后来,他从在大学学地质到从事地质工作整整25年,这期间大部分是在非常艰苦和恶劣的条件中度过的。

他说:

“我深知人生的艰辛,也知道国家建设的艰难。

   “一年来,我们看到,中国的高层以更率真和务实的态度与人沟通。

政治家以更加回归中国乡土和文化的方式来处理中国面临的问题。

”来自香港特区的全国政协委员施子清如是说。

   

   中国新一届领导人淳朴的报国爱民之情,普通百姓看见了,也记下了。

对此,温家宝却用唐代诗人孟郊思念母亲的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自喻。

在他看来,他和他的同事们就像小草,而人民如同春阳,他们享受着人民的关爱而无从报答,就像小草之于太阳,就像儿子之于母亲。

   从中国总理温家宝吟诵的诗句中,人们感受到中国领导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施政诉求,或许,这也恰是理解中国领导层提出的新发展观的一把钥匙——其本质是“以人为本,求真务实”。

华网北京3月14日电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时提到的一些名人名篇名句

    

    毛泽东主席的词作《忆秦娥·娄山关》

    温家宝总理14日答记者问时提到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出自毛泽东主席1935年2月在长征途中所写的词作《忆秦娥·娄山关》。

这首词的全

文是: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屈原和他的《离骚》

    温家宝总理答记者时提到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屈原的名作《离骚》。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20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

《离骚》《天问》《九歌》等作品是其代表作。

其中,《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

    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

    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提到郭沫若文章《甲申三百年祭》。

    郭沫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诗人、戏剧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

60年前,1944年3月19日,重庆《新华日报》开始刊登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

这是一篇近2万字的史论,揭示了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在鼎盛之际迅速归于失败的历史教训。

《新华日报》连载后,4月18日,延安《解放日报》加长篇按语全文转载此文。

毛泽东同志给予密切关注和高度评价,并把这篇文章印发全党作为整风文件,提醒全党在取得胜利的情况下不能骄傲。

    1944年,按传统的干支纪年方法是甲申年;三百年前的1644年,是明朝灭亡、中国封建社会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取得胜利又迅速失败的一年。

郭沫若当时写这篇文章,有鉴古观今、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意思。

   丘逢甲和钟理和

    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中提到的“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是台湾近代爱国诗人丘逢甲的诗作。

丘逢甲一生以台湾回归祖国为志,渴望祖国“山河终一统”。

    温家宝总理提到的钟理和先生,是台湾乡土文学奠基人之一,在台湾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他在作品《原乡人》中提出的“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的理想,至今激励着许多人为之奋斗。

 《管子·形势解》

    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中提到的“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出自《管子·形势解》。

(完)

温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引用的古语、诗文和典籍

     新华网北京3月14日电14日上午,温家宝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回答中外记者提问中,引用的古语、诗文和典籍:

    

(一)招待会开始时,温家宝说:

“形势稍好,尤须兢慎。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其中,“兢慎”见唐诗《泾溪》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履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出自《春秋左传·襄公十一年》。

    

(二)在回答有关两岸关系问题时,温家宝说:

“中国有一句古话:

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

同胞兄弟何不容?

”这句古语出自《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民有作歌歌淮南厉王曰:

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

兄弟二人不能相容。

”讲的是汉文帝与淮南王之间的兄弟恩怨故事。

    (三)在回答怎样解决“三农”问题时,温家宝引用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的一段话。

这一段话出自舒尔茨1979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时发表的获奖演说:

世界大多数是贫困人口,如果你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那么你就会懂得经济学当中许多重要的原理;世界大多数贫穷人当中,又主要是以农业为生计的。

如果你懂得了农业,那你就真正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

    (四)在回答关于中印关系的问题时,温家宝借用了印度古籍《奥义书》中的诗句:

“愿我们同受庇佑,愿我们同受保护,愿我们共同努力,愿我们文化辉煌。

永远不要仇恨,永远和平、和平、和平!

”(完)

特写:

诗词与政治温总理借古治今的政治意味

   编者按:

国务院温家宝曾多次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时引用古今中外的诗词古赋。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9月5日,即将访欧的温家宝总理再次以杜甫《客至》中的一句诗作为开场白,在中南海接受五家外国媒体的联合采访。

其中《泰晤士报》记者问到有关总理个人的问题引起了多方关注:

你在晚上睡觉之前最喜欢读什么书?

掩卷之后,有哪些问题常使你难以入眠?

而总理的旁征博引的精彩回答再次含蓄而精辟地向全世界展示他心忧天下的政治情怀并且赢得了广泛赞誉。

而聆听着总理每次在媒体上出场的精彩语录,我们不难看出一个亲民总理的所思所忧: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衙斋卧听箫箫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定律。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温总理答五家外国媒体问

     

   

温家宝说,我是一个很普通的人

   在2003年两会总理记者招待会开始的时候,温家宝说,我是一个很普通的人。

我出生在农村的一个教育世家。

我的祖父、父亲和母亲都是教员。

我的孩提时代是在战乱中度过的。

战火烧毁了我的全家,包括爷爷亲手办的那座小学。

旧中国的苦难在我幼小的心灵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我从在大学学地质到从事地质工作整整25年。

这期间大部分是在非常艰苦和恶劣的环境中度过的。

我深知人生的艰辛,也知道国家建设的艰难。

但我也树立了一种信念: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不畏艰险,勇于攀登,一定能达到光辉的顶点。

    我在中南海工作了18年,这是我们国家现代化建设十分重要的一个时期。

我目睹了在邓小平同志和江泽民同志的领导下,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面貌发生的历史性变化。

我经历了这场伟大的实践。

中国的建设事业是非常伟大也非常艰巨的,惟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国家才能繁荣富强;惟有坚持民主、科学和负责任的精神,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

全国2500多个县(区),我跑遍了1800多个。

这使我更深地了解了国情和人民的状况,深知人民的期待。

我绝不辜负人民的期望,一定要以人民给我的信心、勇气和力量,忠实地履行宪法赋予我的职责,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不负众望。

    

   

2003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

   面对困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要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工作风格: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两岸关系: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山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税费改革:

生财有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抒。

   

2004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

   今后工作: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存在困难:

安不忘危,治不忘乱。

 

   两岸关系: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中国发展: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反腐败:

不要犯胜利时骄傲起来、生活腐化的错误。

全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2005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

   面前的路:

形势稍好,尤需兢慎。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台湾问题:

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同胞兄弟何不容?

 

   宏观调控:

行百里者半九十。

   三农问题:

舒尔茨的一句话,世界大多数是贫困人口,如果你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那么你就会懂得经济学当中许多重要的原理。

   中印关系:

三千年前,印度有一篇著名的古诗叫《奥义书》,愿我们同受庇佑,愿我们同受保护,愿我们共同努力,愿我们文化辉煌。

不要仇恨,永远和平、和平、和平。

   

2006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

   当前形势:

形势稍好,尤须兢慎。

危则安,思所以乱则治,思所以亡则存。

   两岸关系: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面对困难:

知难不难,迎难而上,知难而进,永不退缩,不言失败。

   因特网管理:

萧伯纳说,自由意味着责任,美斯特朗斯基说,要讲民主的话,不要关在屋子里只读亚里士多德,要多坐地铁和公共汽车。

   中印关系:

梵典与华章,中印文化的交流。

   

温总理的重要讲话和论述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004年11月28日,陈家山煤矿发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夺去166名矿工兄弟的生命。

突如其来的悲情笼罩着陈家山,将辞旧迎新的喜气冲涤得一干二净。

小牛津的父亲牛铁奇,是陈家山煤矿的副总工程师、老先进工作者,矿难发生时,正在井下,亦不幸遇难。

灾难震动全国,更深深牵动了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扉。

1月2日一早,温家宝赶到陈家山煤矿,向矿难职工灵堂敬献花圈,并肃立、鞠躬致哀。

接下来,他相继走进牛铁奇及另外两名遇难矿工柯金生、张有贤的家。

泪光中,温总理握住牛铁奇妻子章革委的手,“你们虽然失去了一位亲人,北京还有你们的亲人,我就是你们的亲人。

你们要挺过这场灾难,把孩子教育好、生活安排好。

让我们一起共渡难关。

”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6日上午9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一走进解放军总医院病房,祝贺季羡林先生95岁生日。

在谈到和谐时,温家宝说:

“《管子·兵法》上说:

‘和合故能谐’,就是说,有了和睦、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

协调和一致都实现了,便无往而不胜。

人内心和谐,就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都要和谐。

个人要能够正确对待困难、挫折、荣誉。

”我们看到,总理在谈到和谐时,博古通今,引用了古代名人的话。

这说明我们的国家领导人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想时,既研究了古代的思想,也考虑了现实的国情,对和谐社会的提出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是有深刻的历史的背景和现实意义的。

   “愿我们同受庇佑,愿我们同受保护,愿我们共同努力,愿我们文化辉煌。

不要仇恨,永远和平、和平、和平。

   正在印度进行正式访问的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2日说,他这次对印度的访问是一次“历史性的访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温总理在此间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对当地和外国媒体说,他这次访问是一次重要的访问,取得了三项重要的成果。

第一,中国和印度两国政府签署了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这就把中印关系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第二,双方签署了解决两国边境问题的政治指导原则,这是1981年中印边界谈判以来第一个政治指导性文件,标志着两国边境谈判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第三,两国签署了全面经贸合作五年规划,目标是到2008年使双边的贸易额能达到200亿美元,到2010年能达到300亿美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