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北京市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563708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北京市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最新北京市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最新北京市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最新北京市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最新北京市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最新北京市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最新北京市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最新北京市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最新北京市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最新北京市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最新北京市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最新北京市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最新北京市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最新北京市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最新北京市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最新北京市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最新北京市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最新北京市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最新北京市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最新北京市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北京市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docx

《最新北京市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北京市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北京市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docx

最新北京市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

2020年北京市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

试卷整体评价:

我并不认为这套试题有多好,原因有以下几点:

①简单的题目太简单,缺乏区分度。

②整套题中有几处争议点,考点设置不明确。

③缺乏对语言知识的考查。

④作文题目设置太随意。

因为还没有得到官方的参考答案和试题解析,所以本人解析只是个人看法,也许有不妥之处,大家只做参考即可。

2020年北京市高考适应性测试

语 文

本试卷共 10 页,150 分。

考试时长 150 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答题之前再次跟同学们强调“关键词句意思”

一、本大题共5题,共18分。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一个核心,多个角度”,本题核心是“书法”,三个角度是“书法艺术的整体特征”“书法艺术的动与静”“书法艺术鉴赏的要素”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国文字的产生,基础是“象形”。

最初写字就是画画,加上中国文字书写所用的特别的工具,可以使点画的形态有粗细、强弱、肥瘦、刚柔、方圆、曲直等变化,这就使得我国的文字书写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了一种借助于点、线、形的种种变化、组合和结构以体现形式美的艺术。

即使从商代算起,汉字也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从甲骨文、金文、篆书,到隶书、楷书,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古今汉字形体的不断演变,字形的图画性逐渐减弱,符号性逐渐增强,汉字的书写逐渐形成了诸多风格迥异的书体形式。

我国历史上不少书法理论家,对于书法艺术的书体创作有过很好的讨论。

唐代孙过庭曾说过:

“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

”孙氏的观点表明,书法艺术可以通过汉字的不同书体体现,不同的书体具有不同的表现力。

清代刘熙载则把不同的书体分为两大类,他说:

“书凡两种:

篆、分、正为一种【1】,皆详而静者也;行、草为一种,皆简而动者也。

”依据刘氏的区分,前一类书体显然宜于表现静态之美,而后一类书体则宜于表现动态之美。

对于构成书法艺术美的现实根据,我国历史上的书法家、书法鉴赏家和理论家,也有很好的认识。

汉代书法家蔡邕就明确指出,书法的点画形体必须处处能引起人们对于现实中种种美的形体和动态的联想,才算得上是艺术。

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认为,书家在创作时应该把自己从无限多样的现实世界感受到的种种形态的美,集中地体现在书法的点画形体上,并由此抒发出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即所谓“囊括万殊,裁成一相;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

书法是汉字造型的艺术,属于形象艺术。

但是,相比绘画、雕塑、戏剧等,它又是一种相对较为抽象的艺术。

对于懂得书法艺术的人来说,一幅优秀书法作品的艺术效果不会低于优秀的绘画。

书法艺术魅力巨大,书法史上诸如墨池笔冢的故事,早已成为传诵千古的佳话。

(取材于刘纲纪《书法是一种艺术》)

注释:

【1】分,即“八分”,书法字体的一种。

正,“正书”“正楷”的简称。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书法借助点、线、形的变化、组合和结构来体现美。

(第一自然段)

B.书法艺术美的现实根据,不包括生活中的静态事物。

(注意:

原文表述是“动态的联想”,不是“动态的事物”)

C.书法家可以通过书法的点画形体,抒发特定的情感。

(第四自然段)

D.与书法艺术相比,绘画、雕塑、戏剧相对更为形象。

(第五自然段)

本题答案为B。

启示:

选择题中会有明显的违背常识的错误。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书法作品创作中的汉字造型没有产生直接影响的一项是(3 分)

A.汉字特殊的书写工具      B.汉字风格迥异的书体形式

C.书家不同的审美追求      D.书法史上墨池笔冢的故事

答案为D。

故事怎么能对汉字造型产生影响呢?

很明显的常识性错误。

另外,原文表述中提及到ABC三个选项都是靠前的,D项是为了证明“书法艺术魅力巨大”的观点。

材料二

“龙跃天衢,虎卧凤阙”,是梁武帝对王羲之书法的评价。

一方面赞美了王氏书法的动感强烈和奔逸绝尘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又赞赏了其静态之美,尊贵、安宁,在不动中散发出平和的韵味。

动态易于引起欣赏者的注意,书法亦如此。

安静的人常常写安静的字,静也是一种效果。

比较起来,静态的书法更像一位娴静的淑女、一位参透沧桑的老者、一位心如秋空的隐者,眉眼安详、不动声色。

此时,性急的欣赏者的身影一晃而过;只有细细品味、善于挖掘的欣赏者,才能够驻足品赏,由表象到内在,由平面到立体,爬梳钩沉,静中得益。

金文中有不少名篇,就如同它们的载体——青铜的钟、鼎,敦实、憨厚、古朴,流传至今,依然魅力不减。

如《多友鼎铭》,在每一个字横平竖直的基础上结合了弯曲、圆弧,使平衡中略有小变通,同时以敛约为主,看似疏朗,凝聚感又很鲜明。

这让人想到了厚重、稳当,听到了深沉的金属之声。

南朝的虞和有言曰:

“古质而今妍,数之常;爱妍而薄质,人之情。

”可见,前人就已经看到审美的偏颇了——质朴无华、不刻意表现的静态往往受到冷落。

把字写安静,对书法家来说也并非易事。

唐代虞世南的书法作品《夫子庙堂碑》,是很典型的横平竖直,甚至没有太强的个性,写得十分从容,外形柔和,内在遒劲。

它告诉自唐代以后的欣赏者什么叫作斯文、文雅。

作品之静,反映出书法家对美学理念的追求及人格风范上的修炼。

静态、静趣、静远这一类的书法,能让人心灵宁静、心境空明,宛如见月。

(取材于朱以撒《宛如见月》)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书法作品中关于“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静的书法作品比动的书法作品艺术价值高。

B.静的书法作品具有外表柔和、朴质的特点。

C.虞世南的《夫子庙堂碑》书法因静而显雅。

D.静的书法作品能让人心绪安和、心境悠远。

本题答案为A。

书法的“静”只是本文论述的重点,不能由此证明静的书法比动的书法艺术价值高,比如行书。

材料三

作为一种汉字造型的艺术,在线条、结构、章法、意境等方面都十分讲究。

书法线条有方笔、圆笔的不同,用笔方法则有中锋、侧锋的差别。

钟鼎、石鼓,尤其是秦代小篆,多用中锋圆笔写成。

中锋用笔产生的圆笔线条,给人以圆融浑厚的美感。

前人常以“折钗股”“锥画沙”来比喻,意思是线条要像折钗股那样富有弹性力量,像锥画沙般干脆劲利。

隶书笔画多采用方笔,一般是横画竖或竖画横起笔,行笔多以侧锋书写。

笔画方劲古拙,如斩钉截铁,给人以锋芒外露、刚健雄劲的美感。

积点画以成字,将各种点画组成单个字形,称为“结体”“结字”,亦称“间架结构”。

点画好比砖石椽柱,结构则是架屋建房。

书家在单字构造上无不匠心独运,各有其独特的结字方法。

结体的首要之点在于稳,有了稳固的重心,才能谈得上其他的变化。

但如一味平稳则失之呆板,所以又要“始于平稳之静,终于变化之动”。

在结体中常常运用造险、破险的手法,使书法险中求稳或稳中寓险,富于变化。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在布白谋篇上也十分讲究,即追求一种章法之美。

书法作品前后相管领、相应接,字与字相呼相应,行与行相承相接,总之要达到疏密得体、揖让有致、动静相宜、顾盼生姿。

章法的好坏与运笔节奏、墨韵变化、结构气势有着密切的关系。

书法作品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它的用笔、结体以及章法布白的高度技巧,更重要的是书法家创造了书法美的意境。

通过意境的创造,书家引导着他的欣赏者去遐想,去回味,“既使心灵和宇宙净化,又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境”。

书法的意境往往随着书家的修养而有不同的深度、高度、阔度,体现在书法上就是“大、重、拙”。

唐代的颜真卿、近代的康有为都力求创造出一种雄伟、高深、博大、厚拙的风格意境。

而宋代的苏、黄、米诸家,则极力创造出一种静远、空灵、幽深、雅健的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美。

(取材于欧阳龙《历代书法作品赏析》)

4.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一项是(3 分)

A.书法艺术鉴赏范畴包含书法中的线条、结构、章法、意境等。

B.钟鼎、石鼓和秦代小篆,多是中锋用笔,给人以圆融浑厚的美感。

C.书法家常常运用造险、破险的手法来构建每个字的稳固重心。

D.为实现书法作品大、重、拙的意境,书法家应注重提高个人修养。

本题答案为C。

造险、破险是为了富于变化,不是构建稳固重心。

第三自然段有表述。

5.综合以上三则材料,简要回答如何欣赏书法艺术的静与动。

(6 分)

我觉得这道题出得并不严谨,如何欣赏书法艺术的静与动,似乎不是材料的描述重点,但是题目既然出了,还是从材料中去梳理有关“动静”的内容吧。

“如何欣赏”提示我们答题时应说明要怎么样。

尝试着写个答案吧。

①首先要明确书法艺术中有动和静两种美的表现形式。

(材料一)

②欣赏静,要细细品味,善于挖掘。

由表象到内在,由平面到立体。

(材料二)

③欣赏静,要挖掘书法家的美学追求和人格风范。

(材料二)

④欣赏动,要懂得书法结构中造险、破险的手法,感悟变化。

(材料三)

综合评价,这道题太简单,前面四道选择题,基本上就是送分题,后面的问答题,大家只要从文中梳理相关内容,应该问题不大。

另外,我在文中用黄色标出的词可以考字词知识的。

二、本大题共6题,共25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共18分)

秦武安君伐韩,拔野王。

秦左庶长王龁攻上党,拔之。

上党民走赵。

赵廉颇军(晋军函陵)于长平,以按据上党民。

王龁因伐赵。

赵军数战不胜,廉颇坚壁(成语“作壁上观”)不出。

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苏武传》“让单于”)之。

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

“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之子赵括为将耳!

廉颇易与,且(将要)降矣!

”赵王遂以赵括代颇将。

蔺相如曰:

“王以(依照)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

括徒(只是)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王不听。

秦国武安君白起进攻韩国,攻克野王。

秦国左庶长王龁率兵进攻上党郡,成功攻下。

上党的百姓往赵国逃跑。

赵将廉颇驻军在长平,来接应上党逃来的百姓。

王龁于是进攻赵国。

赵军屡战屡败。

赵将廉颇坚守营垒,拒不出战。

赵孝成王认为廉颇损失伤亡大而又胆怯不敢出战,很生气,屡次责备他。

秦国丞相应侯范睢又派人到赵国用千金施行反间计,说:

“秦国所怕的,只不过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担任将军而已。

廉颇容易对付,而且他将要投降啦!

”赵王于是让赵括代替廉颇担任大将。

蔺相如说:

“大王您根据赵奢的名声任用赵括,这就好像用粘住调弦的琴柱再弹琴呀!

赵括只能死读他父亲的兵书,不知道结合情况来变化。

”赵王不听。

初,赵括自少时学兵法,以天下莫能当;尝(曾经)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括母问其故,奢曰:

“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在句首作“假使”讲,“使六国各爱其地“)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括不可使。

王曰:

“何以?

”对曰:

“始妾事(侍奉)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所赏赐者,尽(全,都)以与(给。

”与尔三矢“)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

今括一旦为将,东乡(同”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

王以为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王曰:

“母置之,吾已决矣!

”母因曰:

“即如有不称,妾请无随坐(连坐)!

”赵王许之。

从前,赵括从小学习兵法时,自以为天下没有对手;曾经跟他父亲谈论用兵的事情,赵奢也不能难倒他。

然而并不说他高明。

赵括的母亲问这是什么缘故,赵奢说:

“带兵打仗,就是出生入死,但赵括谈论它却很随便。

假使赵国不用赵括做大将也就罢了;如果一定要任他做大将,那搞垮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

”到了赵括将要出发的时候,他的母亲向赵王上书,说不能任用赵括为大将。

赵王说:

“为什么呢?

”她回答说:

“当初我侍奉他父亲,那时他父亲当了将军,亲自捧饭敬请进餐的人有上十位,当作朋友看待的人有上百位。

大王以及王家贵族所赏赐的东西,全部分给军中官吏、士大大。

接受任命那天,一心奉公,不问家事。

现在赵括一被任命当了将军,就面向东而坐,接受将佐拜见,军中官吏没有敢抬头看他的;大王赏赐给的金银布匹,他运回家里,而且每天察看好房子好地,能买的就买。

大王以为他像他父亲,其实他们父子的心是不一样的,希望大王别派遣他去。

”赵王说:

“你不要管这件事,我已经决定了!

”赵括的母亲趁机说:

“假如以后他有不称职的情况,我请求不要牵连我治罪。

”赵王同意了她的请求。

赵括至军,悉(全,都。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

武安君佯(假装)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

赵括乘胜追造(到)秦壁,壁坚,拒不得入;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之后,又五千骑绝赵壁间。

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

赵军食绝四十六日,皆内阴(暗中。

成语”阳奉阴违“)相杀食。

赵括自出锐卒搏战,秦人射杀之。

赵师大败,卒四十万人皆降。

武安君曰:

“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

”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

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秦王听说赵括已经当了将军,于是暗中派武安君白起任上将军,王龁担任副将,命令军中:

“有胆敢泄露武安君做大将军的人,杀头!

”赵括来到赵军中,全部改变规章,调换军中官吏,然后出兵攻打秦军。

武安君假装战败退走,暗中张开两翼设奇兵胁制赵军。

赵军乘胜追至秦军壁垒,秦军早有准备,壁垒坚固而不得入。

白起令两翼奇兵迅速出击,有两万五千人切断了赵军的后路,另外五千骑兵截断了赵军返回营垒的通道。

这样将赵军分切为两股,并且切断了赵军运粮的通道。

武安君派出轻兵攻打赵军,赵军战斗失利,因而修筑营垒坚守以等待救兵。

秦王听说赵军运粮通道已被切断,亲自前往河内征发十五岁以上的人全部调往长平,阻截赵国的救兵和粮食。

到了九月,赵军断粮已四十六天,士兵们都在内部暗中残杀,互相吞食。

赵军急攻秦军营垒,打算派出四支队伍与秦兵搏杀,轮番进攻,但仍然不能突围。

赵括亲自统率精锐士卒与秦兵搏杀,秦军射死了他。

赵军大败,四十万士卒全部投降。

武安君说:

“秦军已经攻下上党,可上党的百姓不乐意归顺秦国却投奔赵国。

看来赵国的士卒反复无常,不全部杀掉他们,恐怕要作乱。

”于是用计谋把赵国的降兵全部活埋,留下年纪小的二百四十人放回赵国,前后共杀死四十五万人,赵国人大为震惊。

 

(取材于《资治通鉴·周纪五》)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以按据上党民               按据:

收拢安抚

B.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   更:

更加

C.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     奉:

两手捧着

D.张二奇兵以劫之             张:

设置

我认为这道题有问题,如果按照高考考点来看,应该把错误设置在B项上,但是B项的解释又不能找出明显的错误,基本上也能讲得通。

所以这道题的答案我也拿不准,我只能说按照规律来讲应该选B.A项的“按据”,学生没见过,不应该考错误。

C和D应该没问题。

等着考试院的解释吧。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王龁因伐赵

母因曰

B.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

使赵不将括则已

C.以天下莫能当

尽以与军吏士大夫

D.使赵不将括则已

吾已决矣

A项两个因都是“于是”的意思。

B项考的“使”的常见用法,明显不同。

C项一个是动词“认为”,一个是介词“把”,也不同。

D项两个“已”位置不同,第一个是语气词,第二个是副词。

所以答案应该是A。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怒,数让之。

赵王怒,多次责备廉颇。

B.若胶柱鼓瑟耳。

大王的行事就如同胶柱鼓瑟一样不妥。

C.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赵奢不能难倒赵括,但也不认为赵括真会用兵。

D.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父子并不同心,赵奢希望大王不要任用赵括。

本题答案为D,“异心”此处应该是想法不同的意思。

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秦国散布谣言,离间赵国君臣,使得赵括当上了将军。

B.赵王不听谏阻一意孤行,撤换了廉颇,导致赵军大败。

C.赵奢为将时,尊重并爱护麾下的将士,与之同甘共苦。

D.赵括曾分兵两路,企图突破重围,可惜最终未能成功。

张二奇兵以劫之,说的是秦军。

10.请用自己的话,归纳概括为什么赵括兵败在战前就已经注定了。

(6 分)

①廉颇对赵括的评价;死读兵书,不知变通。

②赵括自高自大。

③赵奢说赵括轻谈兵法,不懂谨慎。

④赵母说赵括自私自利,难得军心。

⑤赵括任将领后改变规定,调换军官。

整体评价:

相对于先秦的说理文,这篇文言文的选材简单很多。

但是题目设置上不够严谨。

另外,没有考查文言文的翻译,我觉得是一个缺点。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1题。

(共7分)

11.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

回也不愚。

译文:

孔子说:

“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

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论语·为政》)

②子谓子贡曰:

“女与回也孰愈【1】?

”对曰:

“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知二。

”子曰:

“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译文:

孔子对子贡说:

“你和颜回比,谁较好一些?

”子贡说:

“我怎么能和他比!

他能闻一知十,我只能闻一知二.”孔子说:

“你是不如他,我同意你的看法.”                  

(《论语·公冶长》)

③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

回也!

译文:

孔子说: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论语·雍也》)

④子曰:

“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译文:

孔子说:

“颜回不是对我有所助益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喜欢的.”

(《论语·先进》)

注释:

【1】愈:

胜。

(1)因为对“与”的理解不同,文中画线句,有人断句为“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有

人断句为“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请你分别说明这两种断句中“与”的意思,并解释全句的意思。

(4 分)

参考答案:

第一种断句,把“与”的意思理解为“赞同”,全句的意思是“是比不上呀,我赞同你的观点,真的是比不上”。

第二种断句把“与”理解为“和”,全句的意思是“是比不上呀,我和你比不上他。

注:

我给高三学生上课时,多次总结“与”的意思。

三个例句;①吾与点也②与尔三矢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2)结合以上四则材料,说明颜回是个什么样的人。

(3 分)

参考答案:

①能够听从老师教导,并在实践中进行发挥的人。

②能够举一反三。

③安贫乐道的人。

④尊师,勤思但不善质疑的人。

启示:

对于《论语》,同学们还是多做些功课吧。

我建议过,把《论语》作为床头书,每天晚上睡觉前,读三五则,首先懂得原文的意思。

三、本大题共5题,共24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14题。

(共12分)

醉落魄·咏鹰

陈维崧【1】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

秋空一碧无今古。

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

老来猛气还轩举【2】。

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释:

【1】陈维崧:

清初词人,早年生活优裕,后经历易代,浪游南北。

【2】轩举:

高昂飞扬。

补充注释:

①堵:

量词,座,这里指山。

   ②风低:

写鹰乘风低掠。

③削碎中原路:

形容鹰掠地飞过。

          ④秋空一碧:

蓝天辽阔,万里无云。

⑤无今古:

古今一样的意思。

无:

不论,不分。

       ⑥略记:

大约记得。

              ⑦寻呼:

指猎人呼鹰寻猎。

⑧闲狐兔:

比喻小人,奸佞之徒。

⑨汝:

你,这里指鹰。

1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这首词描写了苍鹰掠过山岭、平原、天空时的飒爽英姿。

B.这首词表现了作者老有所为的兴奋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C.咏物诗词有时托物言志,有时借物讽世,这首词重在言志,兼带讽世。

D.词有豪放、婉约之分,这首词慷慨沉郁,气势飞动,颇具苏、辛风采。

本题答案应该是B。

对自由的向往很明显和全诗主题不一致。

13.下列对具体词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描写天寒风紧、满地碎石的场景。

B.“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回忆昔日醉酒袒衣、举臂待鹰的神态。

C.“男儿身手和谁赌?

老来猛气还轩举”,对比少年意气和老年猛气,欲扬先抑。

D.“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描绘猎鹰思念猎物,表达自己对理想的坚守不渝。

本题答案应该是B。

A项“满地碎石”错。

C项“对比”和“欲扬先抑”错。

D项对“汝”的理解错误。

14.杜甫《画鹰》: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

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请从思想感情、写作对象、描写手法三个方面,比较这首诗与陈维崧词的不同之处。

(6 分)

做本题的前提还是要读懂作品。

①从思想感情上来看,陈维崧表达的是虽年老,仍想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以及对当时社会中奸佞小人的痛恨之情。

而杜甫诗表达的是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和对施展抱负的期待之情。

②从写作对象来看:

陈维崧描写的是唤鹰捕猎的事情;而杜甫诗直接描写鹰的形象。

③从描写手法来看,陈维崧用环境来衬托鹰的威猛形象。

而杜诗是直接描写鹰的动作和心理。

 

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共 8 分)

①毛泽东词中也写到过鹰:

“_______,_______,万类霜天竞自由。

②王安石游山之后发出感慨:

“夫夷以近,_______;险以远,_______。

③《论语》云:

“思而不学则殆。

”《荀子·劝学》也讲过类似的话:

“_______,________。

④你写了一篇作文,慨叹南朝时期王朝的更迭覆灭,可以引用两句古诗词名句,如:

“_______,________。

①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②则游者众;则至者少。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④这个我也不知道应该写哪句,在高考背诵篇目中我没找到相关语句,有点尴尬。

等答案吧,不知道命题人是怎么想的。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6题。

(共4分)

16.“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两句联诗出自《红楼梦》第 76 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是姊妹几人在凹晶馆赏月时即景吟出的。

湘云认为“冷月葬诗魂”一句“诗固新奇,只是太颓丧了些”。

“冷月葬诗魂”一句隐含着小说中诗作者怎样的身世和命运?

请根据原著进行简要分析。

这道题可以参考石景山区的期末试题:

21.中秋之夜,林黛玉和史湘云在凹晶馆联诗,黛玉的那句“冷月葬诗魂”带同学们沉浸在艺术佳境中。

大家开展探究学习,发现有的版本将“冷月葬诗魂”写作“冷月葬花魂”。

对于塑造黛玉形象来说,“花”和“诗”哪个更好?

请结合《红楼梦》中相关情节谈谈你的理由。

侧重点稍微转移一下,首先明确人物指的是林黛玉,另外注意身世和命运两个关键词。

如何把冷月和诗魂与林黛玉的名誉联系起来,思考到这一点,这道题就解决了。

四、本大题共4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0题。

又见鹭鸶

那是春天的一个惯常的傍晚,我沿着水边的沙滩漫不经意地散步。

旱草和水草都已经蓬勃起来,河川里满眼都是盎然生机,野艾、苦蒿、薄荷和鱼腹草的气味混合着弥漫在空气里,风轻柔而又湿润。

在桌椅间蜷窝了一天的四肢和绷紧的神经,渐渐舒展开来松弛开来。

绕过一道防洪坝,我突然瞅见了鹭鸶,两只,生怕冲撞了它们惊飞了它们,便蹑手蹑脚悄悄在沙地上坐下来,压抑着冲到唇边的惊叹:

哦!

鹭鸶又飞回来了!

在顺流而下大约30米处,河水从那儿朝南拐了个大弯儿,便拐出一大片生动的绿洲,靠近水流的沙滩上水草尤其茂密。

两只雪白的鹭鸶就在那个弯头上踯躅,在那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草中悠然漫步;曲线优美到无与伦比的脖颈迅捷地探入水中,倏忽又在草丛里扬起头来;两只峭拔的长腿淹没在水里,举止悠然雅然……

于是,小河的这一方便呈现出别开生面令人陶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