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灿烂的东亚文明.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564132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2.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辉煌灿烂的东亚文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辉煌灿烂的东亚文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辉煌灿烂的东亚文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辉煌灿烂的东亚文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辉煌灿烂的东亚文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辉煌灿烂的东亚文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辉煌灿烂的东亚文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辉煌灿烂的东亚文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辉煌灿烂的东亚文明.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辉煌灿烂的东亚文明.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辉煌灿烂的东亚文明.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辉煌灿烂的东亚文明.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辉煌灿烂的东亚文明.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辉煌灿烂的东亚文明.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辉煌灿烂的东亚文明.docx

《辉煌灿烂的东亚文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辉煌灿烂的东亚文明.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辉煌灿烂的东亚文明.docx

辉煌灿烂的东亚文明

辉煌灿烂的东亚文明

公元7世纪前后,位于亚欧大陆东端,由中国、朝鲜、日本等国构成的东亚封建文明进人了1个新的历史时期。

隋唐时代的中国大陆文明达到空前发达的程度,这集中地表现为,中央集权官僚政治的建成与完善、封建农本经济就其本质特征而言已达最高点、以汉族为核心的民族大融合以及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成就的取得。

在中国先进文明的带动下,此时的朝鲜、日本分别通过统一战争和政治改革的途径进人封建时代。

东亚各国在政治体制、经济结构上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特别是儒学和佛教的昌隆与流传更构成文化上的共同特征。

中国封建文明的顶峰时代

【隋唐大帝国的兴起】6世纪中叶,随着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及民族融合,中国南北统一趋势逐渐凸现。

北周勋臣杨坚于581年篡权灭周,建立隋朝,是为隋文帝(581——604年在位)。

开国之初,隋文帝倡节俭,惩贪吏,废苛法,修新律,兴科举,国势强盛。

不久便着手进行统一战争,挥兵南下灭南陈;同时兵谋兼用,使大漠突厥分裂破败,天下大定。

隋王朝将黄河、长江两大流域重新统一,结束数百年的分裂局面,顺应时势,深得民心,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又1个新的发展时期。

文帝次子杨广阴险狡诈,杀兄弑父,篡得帝位,是为隋炀帝(605——618年在位)。

他荒淫无度,施暴政于天下,征徭役,凿运河,筑宫殿,修长城,三伐辽东,祸国殃民。

天下民众不堪暴虐之苦起而反之。

群雄并起,乘机割据,天下大乱。

617年,唐国公李渊起兵太原。

618年,隋场帝死于扬州。

李渊自立为帝,是为唐高祖(618—627年在位),建都长安,开始唐王朝统治。

在次子李世民的辅助之下,唐高祖迅即平定四方。

627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登基为帝,是为唐太宗(627—649年在位)。

他励精图治,开创贞观之治。

而后又有武则天(690—705年在位)、唐玄宗(712——756年在位)等有为君主治世,使得唐朝前期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疆域扩展,社会繁荣。

从而将中国中央集权的封建文明推向顶峰。

中唐以后,帝王昏愦,奸贼当道,藩将造反,唐朝陷入“安史之乱”,并迅即结束了繁荣时代。

后虽有中兴局面再现,但由于宦官擅权专政,外族屡屡扰乱边境,党争士祸不断,唐王朝逐渐衰败。

最终在黄巢农民大起义的冲击下走向灭亡。

在隋唐两大帝国统一时代之后,中国又经历了五代十国50余年的短暂分裂局面。

960年,赵宋王朝建立,中国再次进入统一时代。

【繁荣发达的社会经济】隋唐时期中国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就封建经济的本质特征而言,已达至顶点。

均田制的推行使国家控制之下的小自耕农经济一度极为繁荣,展示出充分的活力。

首先,唐初封建统治阶级对隋末农民起义狂飚般的威力深感畏惧。

为维护政权安稳,历代君王尚不敢过度放纵,社会保持了相对安宁状态,隋末百业凋敝的状况得以改善,社会经济的发展机制有所修复,从而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极大提高。

其次,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的经济,在南朝时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人口增殖、土地垦辟,成为富饶之乡。

而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的经济并轨发展,使大唐王朝的综合国力大为提高,“比两汉富力增加一倍以上”。

唐王朝在北魏、隋的基础上,继续推行均田制。

国家在占有大量土地的前提下,对百姓和官僚授予一定数额的土地。

百姓凡年满18岁以上的男丁授田1顷,其中含口分田80亩,永业田20亩;工商业者减半;老、孀、残疾及僧尼也分得部分田地;贵族、官僚分别按爵位、官品授田。

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国家对农民征课租、庸、调,每丁年纳粟(租)2石,服役(庸)20天,交绢(调)2丈。

均田制和租康调制的施行既保证了农民有一定的耕地,又限定了租税额度,从而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千里荒野变为良田,边陆僻壤得以垦殖,全国耕地面积达800多万顷。

堤塘坝渠纵横大地,仅大规模工程就有200多处,为秦汉以来水利工程的两倍。

“四方丰稔,百姓殷实”。

工商业、城市不断兴起是唐朝社会经济的又l特征。

手工业种类繁多,尤以纺织、冶铸、制瓷最为发达,堪称世界一流。

官营手工业规模宏大,技艺精湛,质量上乘。

民间工艺不仅产量巨大,而且地方特点突出。

商业兴旺活跃,京都长安的繁荣是唐代商业兴盛的缩影。

该城周长35.5公里,居民逾百万,为当时世界最大都市。

全城有住宅区108坊。

商业区分为东、西两市。

东市有220行,千余邸肆,“四方珍奇,皆所聚集”;西市为外国客商聚居之所,其繁荣更甚于东市。

地方各级行政治所一般也成为大小商业中心,邸店遍布,商贸活跃。

唐代交通四通八达,陆路干线有5条,东至山东半岛,西南入川藏,西北通西域,北达太原、范阳(今北京),南抵广州;水路以大运河为纽带,由河入汴,由汴入淮,由淮入江,南北纵横,东西沟通,全国各大水系联结为一体。

【强固而规范的政治体制】隋朝初年曾大规模调整政权机构、整饬吏治、修订律法,开一代新风。

唐承隋制,又不断完善,终建成空前强固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其框架规范又为以后历代王朝所大体沿袭。

唐朝中央政府机关的主体构架为三省六部制,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三省长官同为宰相,分别负责政令的草拟、审议和执行。

尚书省下又设吏、礼、兵、刑、户、工六部,分别执掌处理官吏、礼仪、军政、司法和工程营建等方面的具体事务。

这一体制的特征,一是改变秦汉时代1人为相,权势过重的局面,由三省长官同为宰相,避免大权独揽,威胁君权;二是3省六部的职权及运作复杂精密,既分工明确,又相互制约。

各省长官绝难独断专行,最高决策权集中于君王一身。

此外,中央还专设御史台。

此机构缘起秦汉,唐朝时权势加重,其职权责是充君王“耳目之任”,专司检举弹劾百官司的失职不当行为。

帝王多选不阿权势,敢于直言者担当此任,并给予独立的监察之权。

御史台的设置和权重体现了中国封建政治的特色。

鉴于前代教训,唐王朝大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戒地方长官权势过大和豪门世族把持地方政权的弊端。

地方行政框架主体为州、县两级,县下再设乡、里。

州置刺史,其权位远不及汉朝郡守,且刺史的重要属吏由吏部选派,刺史不得自行辟除。

为了监督地方,又按山河形势,分全国为10道,道不置长官,由朝廷遣大臣为黜陟大使,分巡各地。

唐王朝建立之初,就开始以隋《开皇律》为蓝本修订律法,建成较完备的封建法制体系。

唐太宗时,颁行由房玄龄等修成的《唐令》、《唐律》,高宗年间又令长孙无忌诠释《唐律》,撰成《唐律疏议》30卷。

这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为重要、最为完整的律书。

唐代的法律以其成熟的模式和规范,奠定了后世历代封建法律的基础。

被世界所公认的中华法系,就是在唐代时期形成的。

隋唐之际,中国封建政治体制出现了重大变革,即科举制的实施。

589年,隋文帝命各地选送人才,参加中央的秀才、明经等科考试,考试合格者不论门第出身,统由中央授官。

隋场帝又增设进士科。

唐延隋法,并对科举制加以完善。

从中央到地方开设各类学堂,培养人才,毕业后,须经科举选拔,入朝为官。

科举考试统由吏部(后改为礼部)主持。

诸科考试中以明经和进士两科最为重要。

武则天时期又加殿试,由君王本人亲自录取。

科举制的施行是中国封建官僚政治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主要通过考试,择取较有才能的文人为官的国家。

它一改秦汉乡举选育制和魏晋九品中正制所形成的以门第身份为任官重要依据的弊政,削弱了贵族对政治的垄断,破除各种社会限制,拓宽选拔官吏的途径,建成1种相对合理的人才网罗渠道,为庶族中中地主参政掌权提供了机遇,从而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社会基础。

诚如唐太宗所言: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科举制施行的后果还使各级政权基本集中在国家职业官僚手中,从而使之与贵族、地主的土地所有权相对分离,大大削弱了地主直接控制农民人身自由的能力;使封建国家能在1个更广泛的空间和更高的层面上行使剥削阶级的整体意志,中央专制皇权统治的操作运转机制大为增强。

此外,科举制对中国封建文明和封建社会的影响也极为深远。

科举考试的内容以儒学为主,如进士科“试诗赋各一篇,时务策五道”,要求文章言辞优美,又能以经史子集所述议论时政。

这样遂使封建政治与儒学文化的结合达到空前紧密的程度,儒学对中国社会的整合功能大为增强。

科举还从制度上决定了儒家学术的社会价值取向,决定了天下儒生终生的进取归宿,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深远。

同时,专制皇权下庞大职业官僚群体的存在,也使原本由皇亲国戚组成的社会特权阶层增添了1个新的集团。

因科举而进仕的文人无论出身如何,一旦及第便踏入了特权阶层的阵营,至少从理论上说,平民与官僚之间不再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此后,官僚集团在中国封建社会体制中一直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博大而绚丽的文化】唐代是中国文化辉煌发达的时代,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盛极一时的时代。

究其缘由,一是蓬勃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为当时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二是魏晋以来中国文化的演进为唐朝文化铺垫了深厚的历史根基;三是强盛的国力、辽阔的疆域和与域外各族频繁的政治经济交往,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和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提供了合适的条件与机遇。

在各种历史因素的作用下,唐朝文化博大精深、昂扬激越、辉煌绚丽。

唐朝的思想界相当活跃,儒学、佛学和道学三家并立,皆有发展。

与魏晋玄学不同,唐朝儒学的发展以经学为主。

在政府的倡导组织下,先后有《五经正义》、《九经正义》刊行,流传全国,并成为科举考试的课本依据。

唐朝佛学大盛,耽心佛理、钻研佛经、研习梵语为一时文人之尚。

正是在唐朝前后,源自西土印度的佛学完成了与中国魏晋玄学融合的过程,出现了佛教中的中国流派——禅宗。

源于中国本土,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道教也十分兴盛。

儒、佛、道三家之间虽有相互攻诘论战,统治阶级也曾扬此抑彼,不过并未造成定于一尊、万马齐暗的僵化局面,在相互取资的情况下,构建起以儒为主,佛、道为辅的中国思想文化的多元结构。

入世精神极强的儒家思想有助于进取,是身处顺境的支撑力量。

以逍遥自得为归依的道家思想则适合赋闲,可作为身处逆境时的精神食粮。

而修心养性的佛学更是人生经历重大挫折后的心灵安慰剂。

自此,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不论顺道。

荣辱、升沉、进退、显隐都可从多元的中国思想文化结构中获取适应当时处境的精神资源,拥有足够的精神空间;而且儒、道、佛都日渐向社会下层民众进行渗透,成为民间文化的核心。

唐朝学术文化门类繁多,十分发达,其中尤以史学成就更为非凡。

一是先后编成前朝8部正史,占中国二十四史的1/3;二是开创了传世典制史书的3种体式,丰富了中国史学著述的体例;三是出现了刘知畿这样伟大的史学理论家,其著述《史通》为中国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

他对前朝历代史学的优长劣弊—一评价,提出以人事为历史主体的治史原则;主张治史者必须兼备才、学、识三长;强调修史须秉笔直书,善恶并写,不辟强御,无所阿容。

他的进步史学思想对后世史学有深刻影响,其著作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唐代文学绚丽多采,成就斐然,其中尤以诗歌最为光彩夺目,其成就之多,内容之丰富、风格流派之多皆远胜于以往任何时代。

著名诗家如璀璨群星光耀千秋,其中有悠然恬美的田园诗人,如王维、孟浩然;有以雄壮豪迈的边塞诗而著称的高适、岑参;有构思奇特,别树一帜的才子李贺;有表意婉曲、诗文并茂的李商隐;更有名冠诗坛的天才大师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李白诗歌内容宏富,气魄豪迈,形象雄伟;杜甫和白居易则忧国忧民,哀黎民苦难,叹朝政黑暗。

除诗歌外,唐朝还形成了词、传奇小说等新的文学体裁。

特别是中唐后,韩愈、柳宗元等散文大家发起的提倡古文(即新散文体)运动,摈弃六朝以来讲求声韵、词藻,内容空洞、形式僵硬的骈体文,开创了一代新文风。

宛如1座巨大宝藏的唐朝艺术,令人目不暇接。

唐朝乐舞高贵典雅,雄壮威武。

乐分坐、立两部;舞分健、软两种。

梨园的开创,使中国有了第一座专业的艺术学苑。

唐朝绘画流派各异,画风创新。

人物画,初唐有阎立德、阎立本兄弟两人比肩而立,中唐有吴道子异军突起。

山水画,北有李思训,南有王维,其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开创文人画派。

敦煌壁画泥塑、龙门石雕皆为中国乃至世界古代艺术的珍品。

欧阳询,颜真卿为两大书圣,各成一体,为后世宗师。

科学技术的发达是唐朝文化昌盛的又1体现。

天文、数学中最杰出的代表是一行和尚,其成就众多,恒星移动现象的发现、子午线长度的测定、《大衍历》的编成对中国天文历法水平的提高有重要贡献。

“药王”孙思邈著有《千金方》,为中国最早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规模宏大的唐长安城、巍然壮观的大雁塔是唐朝建筑艺术的杰出典范,也是古代世界建筑史上的杰作。

白洁精美的邢州白瓷、晶莹光泽的越州青瓷及色彩鲜活艳丽的唐三彩,代表着唐朝制瓷的高超技艺。

雕板印刷的发明是人类印刷史上的伟大创举。

朝鲜半岛的统一与封建社会的开始

位于亚洲东北部的朝鲜半岛,北面与中国山水相连,唇齿相依;南面与日本隔海相望,是东亚中古文明的重要区域之一。

【古代朝鲜】自远古旧石器时代以来,朝鲜半岛与大陆就有密切的联系。

半岛出现的新石器时代巨石文化与大陆辽东、山东等地同类文化基本一致。

公元前5世纪,朝鲜出现铜器,不久又出现了铁器,开始了金石并用时代。

随着原始社会逐渐解体,半岛出现了几个较大的部落联盟。

东部、东北部有沃沮人与秽人;南部有马韩。

弁韩和辰韩;北部因受大陆文明影响较深,最早出现国家雏形“古朝鲜”。

西汉初年(公元前195年),中国燕人卫满率部属千余人徙至古朝鲜。

后占国都王俭城(今平壤),篡位自立,建卫氏朝鲜。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攻灭卫氏政权,置乐浪、玄莬、临屯、真番4郡,统治朝鲜半岛北部,激起朝鲜人民的反抗。

公元前82年,汉被迫裁消临屯、真番2郡,撤玄莬郡归辽东,只余乐浪郡。

公元前后,在三韩部落联盟的基础上,朝鲜半岛南部地区分别兴起百济与新罗两个奴隶制国家政权。

与此同时,原居住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高句丽部落联盟也由辽东迁徙到鸭绿江两岸,以今吉林集安为都城,形成高句丽政权。

4世纪左右,中国大陆政局动荡,战乱不止,高句丽广开土王便大力向南扩张,攻占乐浪郡属地,进至大同江一带,迁都平壤。

朝鲜半岛遂形成西南部汉江下游的百济、南部庆州一带的新罗和北部高句丽三国鼎立对峙角逐的局面。

三国之中,新罗发展较快,国势渐强,收复了半岛南端曾被倭人(日本)长久盘踞的任那地区、在与高句丽、百济的战争中也多有获胜。

而高句丽、百济两国逐渐结盟,并联合日本,力图抑制新罗。

面对强敌,新罗则进一步与中国大陆政权修好结盟。

淘6世纪末起,中国的隋唐帝国曾数度征伐高句丽,皆损兵劳民,屡遭败绩。

至唐高宗时,中国政权审时度势,采取与新罗结盟,先灭百济,后翦高句丽的战略。

660年,唐军与新罗军联手作战,一举攻灭百济。

667年,联军又乘高句丽内乱南北夹击,次年灭高句丽。

唐帝国随即在朝鲜半岛设置安东都护府,欲对其进行直接的封建统治,遭到朝鲜军民的坚决抗争。

676年,唐朝政府被迫迁走安东都护府。

新罗遂统一了整个朝鲜半岛。

【封建文明的建立】朝鲜半岛很早就出现了定居农耕文化,其五谷、杂果、蔬菜的种类与大陆相同。

最迟于公元前3世纪时,朝鲜又出现了稻米种植。

6世纪前后,随着牛耕与铁制农具的普及,社会生产力有相当大的提高,个体小农经济日益发展,使发展尚不充分的奴隶制度趋于解体,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

统一整个半岛之后,新罗王朝大规模引进、吸收中国大陆先进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体制,使封建制度在朝鲜全面确立。

687年,新罗王朝实行禄邑制,国家按官位高低授予文武官僚数量不等的收租地,以为俸禄。

此外,又大赐功臣、贵族、寺院以土地,作为食邑。

722年,为限制土地兼并,扩拓税源,新罗王朝又实行丁田型,即对16岁以上的良民男女授予一定数量的土地,分为口分田和永业田两种;丁田农须固着在土地之上,向国家交纳租、庸、调。

从而确立起封建土地国有制的基本框架。

而后新罗统治者参照中国隋唐王朝中央集权的政治模式,于8世纪中叶建立起相当完备的官僚统治体制。

中央设若干府部,分别执掌各类政务,地方划为九州。

州下议郡、县、乡,由国家任命各级行政长官。

除首都庆洲外,择要地又置5个小京,驻以重兵。

为维护专制王权的统治,新罗诸王大力倡导中国儒家学说,设国学,行科举,并遣派大批贵族子弟赴唐留学。

7至8世纪,新罗经济发展迅速,各地大兴水利,提高水田稻米产量。

麦、豆、桑、麻等旱田作物的产量也有所增长。

手工业发展显著,官府控制的纺织、金银细工、武器制造等重要行业的产品极为精美。

商业贸易、尤其是外贸繁荣活跃。

新罗的商船往来于东海、黄海水域,与中国、日本互通有无。

中国唐朝的许多城市都有“新罗坊”,即为新罗商人的聚居之处。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封建大土地所有制不断成长,土地兼并之势大炽,国有的丁田遭到严重破坏,大量丁田农民破产。

社会各种矛盾和阶级斗争日趋尖锐。

9世纪以后,饥馑频发,饿殍遍野,人民反抗接踵而起,地方官僚豪族割据势力猖撅。

9世纪末年,新罗王朝的统治陷入全面危机。

10世纪初,弓裔借农民起义之势,自立为王,在半岛北部建后高句丽政权。

西南戍将甄萱割据自雄,建后百济国。

新罗王朝龟缩于东南一隅之地。

三国鼎立的局面重新复现,史称后三国。

【高丽王朝的建立】918年,弓裔部将王建发动政变,篡权自立,国号高丽,立都松岳(今开城)。

不久,王氏高丽便举兵南下,除灭新罗和后百济,重新统一朝鲜半岛,再建封建王朝统治。

为了重振专制王朝的权威,稳定天下,高丽王朝在朝鲜再次确立土地国有制度。

在将全国耕地、山林登记入册的基础上,976年,高丽王朝颁行“田柴科”制,把文武百官直至士兵分成79个品级,按照品级高低分给数量不等的田地和山林采樵之地,最高者得田、柴各110结,最低者得田21结、柴10结。

他们所享有的土地称私田,但实标上。

只有收租权、且不得世袭。

而更大量的土地是由国家直接支配,称公田。

通过各级政府租佃给广大农民。

田柴科的实施确保了国家根基的巩固,也使得新罗王朝末期以来的尖锐社会矛盾有所缓和,社会经济文化都有新发展。

在此基础上,高丽王朝又重新确立起集权专制的统治体制。

中央朝廷设门下、尚书、三司三省和吏、户、兵、刑、礼、工六部,以为统治中枢。

地方分置道和12州,道下设府、郡、县。

高丽王朝的文武官吏合称文武两班。

鉴于前朝教训,高丽诸王奉行尊文抑武之国策,以防军事将领势力过大而危害中央王权。

封建社会经济的运动自有其内在规律,高丽王朝仅靠强制性的行政法规难以控制经济生活的实际运转。

在获取更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攫取更大经济利益的欲望驱使下,以两班贵族为主的朝鲜封建阶级对国有土地和租佃农民的侵吞蚕食日烈,土地私有和买卖兼并之风渐起。

及至12世纪初,田柴科已无法维持,废弛不行,豪门权势者田连阡陌,弥州跨县;公地良民却大批大批地沦为与奴隶无异的部曲贱民。

农民、贱民起义暴动此起彼伏,交相呼应,南有亡伊、亡所伊大起义,北有妙香山起义。

高丽王朝的统治基业开始动摇。

外戚擅权、武将专横也成为高丽王朝后期政治的常态。

中国大陆尤其是东北地区的政治动荡,是制约朝鲜半岛封建统治稳固与否的又一重要因素。

10世纪以后的数百年间,中国东北地区契丹、女真、蒙古政权相继崛起,每每给高丽造成巨大冲击。

面对这些北方游牧民族铁蹄的不断践踏,高丽王朝怯弱无能,—一议和,称臣纳贡,苟安求存。

但英勇的朝鲜人民不甘屈辱,奋起反抗,先有10世纪爱国将领徐煕率军民奋起抗击辽军,后有13世纪“三别抄军”据险抗战,破坏蒙元帝国利用朝鲜为根据地、实现东侵日本的战略意图。

“三别抄军”的抗战也威胁到高丽王朝自身的统治。

1274年,高丽王朝竟与蒙元大军联手,进剿义军,残酷镇压异众武装。

大化改新与日本封建文明的建成

日本是位于东北亚的岛国,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座大岛及附近数百座小岛组成。

西及西北,分别与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隔海相望。

虽孤悬海外,但日本自古以来与中国、朝鲜有着十分密切的文化往来,正是在大量吸取大陆文化的基础上,日本古代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前封建时代的日本】早在旧石器时代,日本列岛就有原始人类生存。

距今1万年左右,日本开始进入以绳纹式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

采集、狩猎、捕捞是当时人们赖以为生的主要经济活动。

至绳纹式文化中后期,日本原始农耕文化初步形成。

约公元前3世纪,大陆的稻谷种植、青铜冶炼等文化技术经朝鲜半岛传至日本,使日本列岛的原始文明加速发展,进入了以农耕为主的弥生式文化时代。

2世纪前后,铁器传入日本,社会分化进一步加剧,原始氏族公社趋于解体。

处于接受大陆文化前沿的九州北部地区,社会变革尤为剧烈,在部落联盟的基础上,出现了国家的雏形。

2、3世纪之交,女王卑弥乎统治的邪马台国逐渐强盛,统属着二三十个部落和7万居民。

邪马台国曾数次向当时中国三国中的魏国进贡,并接受了魏帝的册封。

3世纪中叶,大和国家兴起于本州中部,凭借肥沃的土地和大量汲取大陆先进技艺和大批移民,大和国家发展迅速。

4世纪,大和国家不仅统治着日本列岛的关东以西大部地区,还染指朝鲜半岛,占据半岛东南端的任那(伽椰)地区,控制了输入大陆文化的重要通道。

及至5世纪初,实力强大的大和国家“躬?

甲胄,跋涉山川”,“东征毛人”,“西服众夷”,“渡平海北”。

征服各部,建立起日本列岛第一个统一国家政权。

大王(天皇)为日本大和国家首脑,依赖中央、地方的氏姓贵族统治全国。

在征服过程中,大和统治阶级往往将被征服的部落居民,按照“部”的形式组织起来进行生产。

众多朝鲜和大陆移民也依其特长被分别编入土师(制陶)、织锦、锻冶等各部之中,“部民制”遂成为日本奴隶社会重要的经济组织形式。

大陆先进文化、技术的不断输入,对6世纪的日本社会影响巨大:

锹、锄、曲镰、铁犁等铁制农具普遍使用;水稻、旱田面积扩展;农耕技艺改善,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

同时,也使社会关系日趋复杂。

随着生产过程个体性的增强,个别家族摆脱了部民组织,开始独立生产。

而氏族贵族。

豪强阶级却纷纷争土夺地,强占部民,残酷压榨。

奴隶与奴隶主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激化;中央朝廷与地方豪强、中央大贵族各个集团间的纷争也愈演愈烈。

6世纪前期,先有筑紫国造盘井掀起的大规模地方叛乱,史称“盘井之乱”;后有苏我氏与物部氏两大家族为控制朝政而展开的火拼。

特别是此时隋唐帝国相继统一中国大陆,新罗王朝崛起朝鲜半岛,周边国家的巨变对日本大和政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562年,新罗攻占任那地区,逼使日本退出半岛。

由于丧失以往独占输入大陆先进文化的通道,大和国家的经济实力骤减,政治权威降低。

由于各种危机的迫使,大和国家不得不进行深刻的变革。

【大化改新】593年,圣德太子出任推古朝摄政(593—621年),积极推动社会变革。

603年,制定“冠位十二阶”,由朝廷规定贵族官僚的身份等级,以遏制氏姓大族特权,提高天皇权威。

604年,圣德太子又糅杂儒、佛、法诸家要旨颁行“宪法十七条”,以“国无二君。

民无两主”的思想鼓吹君权至上;以“以和为贵,以礼为本”的规范来约束贵族百官之行为,奉诏承命,忠君尽职;以“笃敬三宝”倡导佛教来醇化社会宗教生活,补充、完善传统宗教“神道教”的功能。

607年,他又遣派小野妹子为遣隋使,出使大陆。

其目的,一是建立起与中国直接交通的新格局,改变以往主要通过朝鲜半岛的旧体制;二是谋求建立与隋朝地位对等的外交关系,改变传统的单方朝贡、请求册封的藩属地位;三是派遣大批留学生和学问僧随使团前往大陆学习,以期全面系统地摄取大陆先进的文化、制度、技术。

7世纪初,圣德太子的这些改革举措开启了1代新风,拉开社会大变革的序幕。

特别是日后陆续归来的赴中国留学人员,如高向玄理、南渊请安、僧旻等,设帐讲学授业,培养出1批眼界开阔、志向高远的人才。

然而圣德太子的所作所为主要着眼于文化观念的层面,未能触及部民制度,对消除当时各种社会积弊并无多大促进作用。

622年,圣德太子病故。

“推古改革”的有限成就也濒于流产,大和政权愈发不稳。

当时日本氏姓贵族豪强“各置己民,恣意驱使,又割国县山海林野池田,以为己财”,且相互“争战不已”。

广大部民和民众不堪苦难,奋而反抗,“强盗窃盗并大起之,不可止”。

而作为氏姓贵族保守势力代表的苏我是夷、入鹿父子,世代外戚,独揽朝纲,排除异己,擅权跋扈,不可一世。

甚至妄夺皇室土地、部民。

在这种形势下,日本皇室和中央大贵族中以中大兄皇了子与中臣镰足为首的1批年轻有为之士,密切结交从中国归来的留学生,矢志以法制完备的大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