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大学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56417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焦作大学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焦作大学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焦作大学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焦作大学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焦作大学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焦作大学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焦作大学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焦作大学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焦作大学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docx

《焦作大学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焦作大学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焦作大学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docx

焦作大学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焦作大学“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2016-2020)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专业建设,充分发挥专业建设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中的引领作用,实现学校整体转型发展,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的通知》(教职成〔2015〕10号)和《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教办高〔2016〕764号)等文件精神和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一、学校的办学定位和总体发展目标

焦作大学立足焦作,面向河南,辐射周边。

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品德高尚、职业素质优良、专业知识扎实、职业技能娴熟,具有自主就业、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积极培育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全面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全面提升办学层次与水平,全面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力争到2020年前后,把焦作大学建成一所特色鲜明、质量上乘,以工为主,管、经、文、艺、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应用型地方高校,为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学校创造条件、奠定基础。

二、学校专业建设基本情况

(一)专业结构与布局

学校遵循教育规律,充分利用既有教育资源,优化专业结构,拓宽专业口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初步形成了多学科稳步发展的专业结构与布局,基本符合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十二五”期间,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积极发展传统优势专业的同时,注重新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地方经济支柱产业联系密切的相关专业。

增设了食品加工技术、民族传统体育(太极拳方向)等11个专业,初步形成了与地方支柱产业结构相适应的专业体系。

大力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着力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应用能力培养。

专业设置由50个增加到61个,增长了22%。

共向社会培养输送了23932名全日制专科毕业生,培养中等教育、成人教育、远程教育及外国留学生等16000余名,为地方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校企合作

学校坚持优势互补、共建双赢的原则,与富士康、宇通、中轴、多氟多等知名企业加强合作,联合建立了“焦作大学机电工程实训中心”等一批校内实训中心、110多个校外实训基地,初步形成了集教学、实习和就业于一体的高等职业教育合作机制。

成立校企双方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过程,探索人才培养和就业的一体化办学之路。

有合作企业的专业数占专业设置总数的比例为60.34%,企业录用顶岗实习毕业生比例63.68%,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门数占开设课程总门数比例为5.58%。

学校人才培养逐渐形成“校-企”、“校-地”、“校-校-企”等多途径多模式产学研合作教育新机制。

(三)师资队伍建设

“十二五”期间,学校共引进和招聘教师118人(其中事业编制16人,聘用制102人),教师总数由621人增加到675人(其中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的专任教师526人),比“十一五”末增长了8%。

目前,专任教师中副高以上职称教师185人(其中教授35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5.2%,比“十一五”末增长了3.7%;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306人(其中博士10人),比“十一五”末增长了6%,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8.2%;双师型专任教师23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4.5%,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

(四)办学成效

学校专业设置齐全,涵盖高职专业装备制造大类、生物与化工大类、电子信息大类、土木建筑大类、财经商贸大类、文化艺术大类、教育与体育大类、新闻传播大类、公共管理与服务大类、公安与司法大类、旅游大类、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食品药品与粮食大类、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等。

“十二五”期间,共获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项;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省级教学名师2名;获得省级教研立项10项;省级教学成果4项,其中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教育信息化大奖赛获奖65项。

立项建设校级重点专业6个、校级精品课程12门,评选校级教研项目30项、教学成果奖19项、教学名师7名。

(5)科研工作有力推进,创新能力逐渐提升

“十二五”期间,科研项目数量和水平得到提高,完成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16项,其中省部级科研项目95项,市厅级科研项目121项;获得市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56项;发表学术论文569篇,其中核心期刊153篇;出版教材(著作)167部,比“十一五”末增长了21%;授权专利68项,比“十一五”末增长了7倍,超出“十二五”规划目标78%。

成功获批建设河南省四大怀药院士工作站、焦作市精密模具设计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焦作市柔性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市级以上科研平台3个,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

牵头成立了“焦作市怀药产业及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河南中轴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理工大学、河南理工大学联合完成“焦作市装备制造技术研究中心”的组建。

修订《焦作大学科研奖励办法》等科研管理制度,提高科研支持力度,完善科研管理。

承办了中国人学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河南省化学、化工、生物、食品四大学术年会”等重大学术会议,邀请王梦恕院士等知名专家前来讲学,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学术委员会顺利换届,做到学术权与行政权的有效分离,体现专家治学理念。

《焦作大学学报》被评为“全国地方高校优秀期刊”。

(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专业建设不够规范。

专业设置求全、求多、求热门,存在同质化现象;专业设置不能完全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增设多、淘汰少,减招易、停招难;特色专业建设效果不够突出,重点专业建设尚未形成特色。

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形成。

2.师资队伍建设尚需加强。

教师队伍规模需要扩大、师资队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有待优化,校内双师型教师、校外兼职教师比例急需提高,高水平团队建设进展缓慢。

高层次人才队伍数量不足、队伍不稳,人才流失严重。

受现有办学体制局限,人才引进和职称评聘受到制约。

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适应网络化教学的能力不足,开发慕课、微课的技术水平和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3.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办学活力严重不足。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全面实施依法治校的任务很重,办学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学校管理、机关作风与校园文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管理体制需进一步优化,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尚需进一步理顺,职能应进一步强化,各种管理规章制度还需进一步补充、修改和完善,目标任务考核体系不健全,工作落实不够到位。

院部管理僵化,自主权不够,缺乏活力与创新。

4.专业实践教学条件较为薄弱。

办学基础设施不足,实验室等教学资源薄弱,导致综合性实训条件建设进展缓慢,难以满足专业发展的需要。

5.科研反哺教学能力有待提高,校企合作亟待突破。

学校科研成果层次总体有待提高,教师科研兴趣和积极性不高,教师“互联网+”的思维与能力不足,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不强。

对外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潜力未能充分调动和挖掘。

科研服务地方的意识有待加强,机制有待健全。

校企合作不紧密、不深入,闭门办学的问题依然存在。

6.生源结构发生变化,招生就业面临困难。

生源结构发生深层次变化,在数量上表现为高招生源总量呈下降趋势,各省(市)及高校招生计划持续增加;在结构上表现为焦作市生源萎缩、外地市及外省生源计划增加;招生形式上自主招生比例逐年扩大,注册式入学改革趋势明确。

经济增长放缓,国家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对学生就业及创新创业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倒逼学校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

特别是即将实行的按专业招生的招生体制改革,对学校招生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

三、社会人才需求状况的调研及预测情况

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全面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战略部署;教育部出台《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注重能力培养,弘扬工匠精神,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政府已经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放在了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高度,这为学校“十三五”期间探索人才培养多样化成长渠道,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

河南省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普通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的指导意见》,决定启动实施高校分类发展计划,分类管理将促进各高校准确定位、深化改革、强化优势、突出特色、建立类别清晰、结构合理、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力资源市场多样化需求的具有河南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全面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焦作市将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布局,加快建设“四个焦作”,早日跻身全省“第一方阵”。

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把焦作建成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重要承载地、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高地,大力培育与发展装备制造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现代化工、食品工业、生物产业、新材料等六大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业、旅游业、太极养生等现代服务业。

文化产业将成为焦作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焦作将建成世界太极城和中原养生地。

《河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按照我省职业教育攻坚计划和河南全民技能振兴工程的任务要求,重点建设1-2所职业教育师范学院,各省辖市重点办好2-3所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示范性职业院校,县(市)政府重点办好1所在校生规模达到3000人以上的职教中心或中等职业学校。

支持全省5所重点技师学院、30所高级技工学校、50个企业职工培训中心和2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成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研修平台,新培养10万名技师和高级技师。

到2015年,高技能人才数量达到160万人,2020年达到210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达到55万人左右,形成一支规模相当、技能精湛、能够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我校2016届毕业生共4042人,分布于11个学院,56个专业,总体调查就业率95.09%,学校公布的近两年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

2014年95.26%,2015年95.76%,整体趋势平稳,维持在95.00%左右。

调查就业行业分布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

制造业占比为28.20%,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占比12.81%,建筑业占比10.84%。

四、专业建设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就业、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以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为依托,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全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扎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坚持服务地方、科学发展,全面实施“人才立校,法规治校,合作建校,特色发展”的发展战略,深度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充分发挥科研的社会服务功能,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专科院校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分类发展。

实行分类发展,重点支持服务区域、融入产业、服务行业企业的应用型专业(群)。

2.特色发展。

依托区域资源优势,按照“整体规划、分层实施、重点突破”的原则,以“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品牌突出”为目标,着力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专业集群。

3.创新创业融合。

坚持创新创业融入专业、创业带动就业,将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新能力融入学生培养全过程,引导学生注重自我规划、自主学习、多样发展,实现高质量就业。

4.开放合作。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校企共建专业(群),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探索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五、专业建设发展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发展目标

根据焦作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焦作大学“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我校各专业通过“十三五”期间的建设和发展,到2020年,全日制在校生规模保持在12000人左右,每年社会培训不少于12000人次。

专科专业由目前61个调整到53个左右,整合学术力量,重点建设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应用化工技术、建筑工程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会计和民族传统体育(太极拳方向)等六个专业,并以此为专业建设龙头,带动和引导相关专业(群)建设专业格局。

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建成一批专业能力强、教学水平高、具有较强产学研能力的教学团队;建设和完善专业实训实习基地,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专业教学水平,实现我校专业整体水平全面提升,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2)主要任务

1.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专业特色更加明显

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优化专业结构,调整改造传统专业,适时开发市场急需的专业,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符合行业、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突出优势专业,整体提升办学水平。

依托区域资源优势,按照“整体规划、分层实施、重点突破”的原则,以“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品牌突出”为目标,着力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专业集群。

整合学术力量,重点建设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应用化工技术、建筑工程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会计和民族传统体育(太极拳方向)等六个专业,并以此为专业建设龙头,带动和引导相关专业(群)建设。

到2020年,力争建成化工生物技术、材料工程技术等5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成6个校级品牌专业,建成10个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优势专业,基本形成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相结合、以工为主、管、经、文、艺、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建设格局。

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每个学院选择1个专业,突出特色,提高质量。

发挥太极故里和资源优势,成立太极拳文化传播研究中心,突出发展特色太极拳专业,积极探索“专业+太极拳”培养模式,形成舞蹈表演、应用英语、旅游管理和文秘4个融入太极拳文化的特色专业。

依据自身优势,建设2-3个省级特色或重点专业。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校企共同育人

积极探索与实践“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细化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人才培养规格,按照区域产业发展特点和岗位群要求,修订完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教学体系要保证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和较好的发展后劲;实践教学体系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建立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调适机制,满足社会发展变化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探索行业企业参与学生培养全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在5-6个专业积极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尝试。

积极与知名高校开展校际合作,通过教师互聘、资源共享、学分互认、科研合作等方式促进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

与就近工程类本科院校的合作,在联办本科方面取得突破,力争开办3-5个联合办学本科班。

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调整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组成结构,充分发挥企业在实际办学中的重要作用。

“十三五”期间,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达到0.5个。

建立10个左右校企深度合作单位;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200万元。

合作编写技能培训教材6部。

全校企业订单式培养学生所占比例达到10%。

3.加大培养引进力度,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1)优化专业师资队伍的层次与结构。

进一步优化专任教师队伍的学历、年龄、职称结构,到2020年,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的专任教师总数达到670人。

其中,教授40人,博士学位教师30人。

进一步加大高层次、高学历人才与紧缺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力争经过五年努力,全校主要专业均具有1名以上的教授或博士作为学术带头人,以引领专业发展。

全面关心青年教师的学术成长,鼓励、支持教师在职进修,积极吸引高学历教师回校工作,为他们返校后开展教学和学术研究创造条件。

(2)提升教师的学术涵养与服务水平。

拓宽专业教师的学术发展路径,探索教师到高水平大学或相关行业学习交流、参与研发的长效机制,引导教师将教学与科研互动整合,全面提升教师的学术涵养与服务水平,使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逐步适应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围绕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创新团队的建设,实施“教学名师培育工程”、“创新团队建设工程”,到2020年,培育3名省级教学名师,建设3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和创新团队,培养3名在省内有一定知名度、省外有一定影响力的高层次学术带头人。

(3)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与培训。

健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训机制,全面实施教师轮训制度。

按照继续教育年度培训计划,选派教师进入企业参加培训,更新知识结构,确保专业教师五年内企业实践的累计时间不少于6个月。

落实新任教师先实践、后上岗和教师定期实践制度,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新任教师应先实践再上岗。

同时,鼓励教师评审或考取与本专业相关的中级以上工程技术类职称、职业(执业)资格证书,鼓励专业教师加入行业协会组织。

到2020年,“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达70%以上。

(4)拓展兼职教师建构的领域与形式。

在现有兼职教师队伍的基础上,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加大兼职教师的聘请力度。

采用兼职、兼课、客座等多种方式,大力聘请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校担任兼职教师,以实践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指导、毕业论文(设计)指导等形式承担人才培养与教学任务,逐步构建一支多领域、多层面、多行业的兼职师资队伍。

力争到2020年,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25%左右,健全兼职教师课酬保障机制。

(5)提高教辅队伍的服务意识与能力。

按照不同工作岗位对教学辅助人员的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实施分类管理,切实提高教辅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

按照与专业教师队伍发展相匹配的结构要求,不断改善教学辅助队伍的学历、职称结构,强化教辅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逐步打造一支整体稳定、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服务优良的教学辅助队伍。

4.完善实践教学条件,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不断完善校内实践教学条件,校企合作共建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十三五”期间,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达到0.5个。

要建立10个左右校企深度合作单位;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200万元。

合作编写技能培训教材6部。

全校企业订单式培养学生所占比例达到10%。

5.课程建设更加扎实,改革成果更加丰硕

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职业资格标准有机对接,以职业标准为依据,以核心课程为重点,按照分级分类建设的思路,有重点分层次抓好课程体系建设,优化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和专业课结构。

积极推进职业资格课程、校企合作课程、创新创业课程、校本特色课程的建设,逐步建成理论与实践教学并行互动的课程体系。

力争“十三五”期间,建设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门,校企合作开发课程45门;编写省级规划教材4部,校企合作教材10部;专任教师建成自己的网络学习空间,开发出相应的微课资源。

优化课程结构,增加实践类课程比重,实践类课程占总课程的比重达到50%以上。

生年均校外实训基地实习时间不少于240学时。

6.改革教学方法手段,突出课程教学效果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教学过程变为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创新性学习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的同时,加强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积极推进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将声、光、影等形式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有力促进了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提高。

大力推动学生考核方式改革,依照课程标准,根据专业和课程特点,采用项目考核、过程考核等方式,结合学生出勤情况、职业素养、协作能力等方面展开成绩综合评定。

7.提升专业服务能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深化校企合作,不断提升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

培育校地互动办学的特色,实现校地互为基地、互相促进、融合共生的新局面。

建立顺畅的校地互动运行机制,主动推进学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合作,真正履行好学校的社会职能。

在充分满足学校自用的前提下,主动开放校内公共服务资源,与区域内相关单位组建战略合作联盟,在科学普及、文化传播、资源共享、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使学校成为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协同发展的引领者。

校企合作共同承担科研项目,主动为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咨询),开展岗位技能培训。

“十三五”期间,完成地方委托项目100项,取得一批具有重要社会影响、经济效益明显的研究成果,对外科技服务、成果转化等横向项目经费120万元以上,其中政府购买服务到款数额50万元。

协调产、学、研、用的关系,立足区域性、多科性、应用型的定位,发展特色科研,重视基础研究,突出应用研究。

推动学校优势领域、特色领域主动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服务,“十三五”期间,切实提升科研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与水平。

鼓励教师创新、创业,鼓励教师参与企业项目孵化、技术辐射,鼓励教师以多种方式进行成果转化,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技术成果。

到2020年末,建立6家左右方向稳定、特色鲜明的产学研联合体。

六、保障措施

(一)创新教学管理体制改革。

推进与学分制相配套的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以学分为基本单位的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制度,推行高校间学分互认、转换制度。

积极探索弹性学制,不断创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堂教学以及学生考核评价等方面的改革。

根据现代职教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建立科学、多样的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标准。

建立由政府、学校、企业与社会共同参加的合作教育机构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加强校际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学校与地方政府之间合作,通过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二)加强基础建设。

充实实验实训条件,按照教育部基本办学条件监测指标的要求,足额投入更新教学仪器设备,建立与行业企业技术要求、工艺流程、管理规范、设备水平同步的实习实训装备标准体系。

贯彻落实教育部发布的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到2020年实现基本达标。

大力支持重点专业、优势专业、特色专业的实验实训平台建设。

推进学校实训装备的合理配置和衔接共享,分专业(群)建设公共实训中心,推进资源共建共享。

合理布局两个校区图书馆馆藏品类,依据教育部生均图书标准,结合学校办学定位,稳步增加馆藏文献种类和数量。

加强电子文献数据库建设,优化网络信息资源,增加重点教学资源建设。

建立学科结构合理的图书文献收藏体系,重点支持优势专业、特色专业的发展需要。

到2020年,新增纸质图书18万册、电子图书23万册;图书馆纸质藏书总量达140万册,生均118册以上。

完善档案、校史资源建设,充分发挥史料档案的存史、育人功能。

加强公共服务设施、文化活动设施和体育活动设施建设。

到2020年底,校园占地面积达到1708亩。

生均教学及辅助办公用房面积不低于20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1.0亿元,各类基础设施全面满足学校事业发展需要。

建设支持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管理服务体系的技术系统。

完善数字化校园的基础设施,包括校园网络、数据中心、多媒体教室等,建成一个实用、高速、运行稳定可靠以及安全可控的校园网络体系。

建设数字资源中心,包括通用性基础教学资源、数字化仿真实训资源、数字化场馆资源和数字图书资源等,为应用服务提供支持。

建设应用服务系统,包括教学服务、科研服务、管理服务、公共服务、文化生活服务、社会服务和决策支持服务等。

(三)健全机制体制。

适应学校转型发展的需要,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全面修订、完善各类内部管理规章制度。

加强分类指导,构建学科专业群分类建设、培养模式分类实施、培养方案分类制定、专业教师分类发展、二级学院分类定位、教学目标分类考核的分类管理体系。

加强项目驱动,加强各项工作中期检查制度,落实各项政策;结合专业报考率、对口就业率等,建立专业动态调整、预警与退出机制,主动停办、停招或减招、间招一批社会适应度不高的专业。

(四)加大经费投入。

深入研究各级财政教育经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