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北京故宫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56531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8.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北京故宫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北京故宫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北京故宫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北京故宫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北京故宫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北京故宫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北京故宫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北京故宫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北京故宫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北京故宫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北京故宫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北京故宫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北京故宫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北京故宫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北京故宫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北京故宫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北京故宫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北京故宫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北京故宫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北京故宫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北京故宫Word下载.docx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北京故宫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北京故宫Word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北京故宫Word下载.docx

列表分析法体会我国古代工艺技术的辉煌成就和我国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

世界建筑艺术的瑰宝故宫的建筑思想;

中轴线。

故宫的建筑特点,中轴线在故宫及古代北京城市布局中的重要作用。

分析说明故宫在古建筑史上的卓越成就。

问题探究、图文结合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领域的精湛技艺和创造才能,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代价。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主要介绍了明清故宫的基本情况及其在建筑上的主要特点,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故宫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高超的建筑技术水平。

包括五部分内容:

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疏朗雄伟的三大殿、严谨富丽的内廷建筑、藏品丰富的文物宝库、世界建筑艺术的瑰宝。

实际上就是从建筑、历史、文化等方面,概括讲述了北京故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

这些内容讲两课时。

本课的引言由文字和插图两部分组成,文字部分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由骆宾王的诗句引出古代宫殿建筑的主导思想──通过规模庞大、宏伟壮丽的宫殿建筑群,表现王朝的巩固和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这一方面的作用甚至超过了宫殿的实际使用意义。

第二,北京故宫的巨大价值──现存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关于中国历代皇宫相继损毁的原因,教材并未直接说明,这里作一解释。

中国古建筑多为木结构,虽有很好的抗震能力,但却极易为火灾、兵燹所毁损,特别是中国古代有一种恶劣的传统,就是新兴王朝大都习惯人为地毁灭前朝的宫殿、都城,认为这样可灭掉上一代政权的"

王气"

,使其永远不得复辟。

当然这纯粹是无稽之谈,但是它的历史代价是惨重的,中国古代宫殿几乎都毁灭了,只有明清故宫是我国两千年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唯一完整的皇宫。

清军入关后直接承继了这座宫殿,并未做大的改造,特别是清朝灭亡后,成立了故宫博物院,这样就使北京紫禁城完好地保存下来。

关于故宫与世界其他几个著名宫殿的比较,可参考以下几个数字。

法国巴黎的罗浮宫,建筑面积不到故宫的四分之一;

俄罗斯的冬宫相当于故宫的九分之一;

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号称欧洲最大的宫城,面积还不到故宫的一半;

英国的白金汉宫,建筑面积相当于故宫的十分之一;

日本东京的皇宫面积尚不及故宫的三分之一。

重点

故宫的基本布局、主要建筑特点及主要宫殿介绍。

难点

故宫的建筑思想、主要建筑特点。

第一目 "

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这一目教材主要概括介绍了北京故宫的情况,包括它的名称、修建、历史沿革、位置、特点、基本布局等。

本目内容较为零散,建议教师在教学时抓住重点,而不要面面俱到。

(1)故宫的修建。

故宫,是明清两朝的皇宫,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距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了,后来历代的皇帝又对它不断地进行改建和扩建,但大体格局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

历史上共有24位明清两朝的皇帝曾经在此执政,包括明朝的14位皇帝和清朝的10位皇帝,他们统治中国长达491年。

这里需要注意,并不是所有明清两朝的皇帝都住在北京紫禁城里,明清两朝共有28位皇帝,包括明代的16位和清代的12位皇帝。

其中,只有明代的14位和清代的10位皇帝住在这儿。

这是因为明朝的前两位皇帝──开国之君明太祖朱元璋及其孙子建文帝朱允炆是住在南京,在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时营建了北京紫禁城,并把明朝的都城从南京正式迁到了北京,从此后,北京紫禁城就成为明朝皇帝的皇宫,从明成祖朱棣到明末崇祯皇帝一共住了14位明朝皇帝。

清朝共有12位皇帝,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人在入关之前就已去世,接下来从顺治开始的10位皇帝都住在北京紫禁城里。

关于故宫的名称及历史沿革,教材在【历史纵横】里进行了解释,教学时可让学生阅读自学,只要了解即可,不做过高要求。

(2)故宫的位置。

明清故宫的修建是和当时北京城的修建同时进行的,明清北京城的布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都城以皇宫为主体的规划思想。

明清时期的北京城有三重──宫城(紫禁城)、皇城、京城。

紫禁城位于北京城的中心,环绕紫禁城外围的是皇城,我们熟悉的天安门和地安门分别是皇城的南门和北门,皇城内部设有社稷坛、太庙、寺观、衙署等各类与皇家有关的建筑,另外,一些大型的皇家园林,如北海、中南海、景山等也在皇城内。

皇城外面又有一道城墙环绕,称为京城。

为加强防御和保卫南城的手工业区和商业区,明中期又在京城南边修建了一道外城,但由于财政匮乏,只修了南面,其余三面并未修建。

这就使紫禁城成为了一座至少三重城墙包围的"

城中之城"

,这种布局显然是为了突出皇权的中心地位。

教材讲到了明清北京城的布局,其用意是为了形象地说明紫禁城在北京城的中心位置,教师要明确这一点,所以对于古代北京城的格局,教学时不宜过分展开,以免加重学生负担。

北京故宫平面呈长方形,占地72万平方米,相当于一个中小县城,而装饰的富丽豪华却达到了极点,四周有10米高的城墙和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给故宫设置了坚固森严的屏障;

城墙四角各建一座精巧独特的角楼,增添了故宫的建筑艺术风貌。

四边城墙各有一门,朝南正门为午门,北为玄武门(清朝避康熙玄烨讳改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

出神武门就是紫禁城的镇山──万岁山,清代改名景山,面积相当于紫禁城的三分之一。

明末,李自成攻入紫禁城,崇祯皇帝就在煤山(即景山)上吊自杀。

故宫建有各类房屋9000多间(现存8700多间)。

教材上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如果一个人在每个房间里住一夜,需要花费二十五年的时间才能住完。

总之,北京故宫拥有中国古代"

城"

的最高建筑形式,但这样华丽、富贵的城里只住了一户人家──皇帝。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上面提到的环绕紫禁城的、52米宽的护城河,俗称"

筒子河"

,它是紫禁城的护城河,而不是整个北京城的护城河(北京城另有一条护城河)。

筒子河的作用主要有二:

防卫与排泄雨水。

第一,筒子河包围着紫禁城四面的城垣,给敌人攻城设置了障碍,形成了"

金城汤池、深沟高垒"

之势,加强了对宫城的防卫。

第二,筒子河相当于紫禁城的一个小水库,即使下再大的暴雨,日降水量达到225毫米,紫禁城内的水全部排入筒子河,同时城外洪水围城、筒子河的水无法排出城外,在这种情况下也只能使筒子河的水位升高一米左右。

由此可见紫禁城科学合理的水系设计。

【插图】"

角楼"

角楼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品之作,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看图的同时,对角楼进行讲解,让学生领略角楼巧夺天工的建筑艺术技巧。

关于角楼的更多资料请参考"

资料与注释"

部分。

午门,是故宫的南面正门,也是故宫四门中建筑最宏伟、地位最高的门。

午门处于故宫的中轴线上,从天安门穿过狭长的端门甬道,宽阔的午门广场和高耸的午门城楼就耸立在眼前。

午门有五个门洞,但从南往北看,似乎只有三个,这是因为在它的东西城台的拐角处还分别开了两个掖门,一个面向西,一个面向东,这两个门洞先是向东、向西分别伸进城台后,在向北拐,因此,进入午门从它的背面看,就是五个门洞了,这就是人们所说的"

明三暗五"

午门城台上有崇楼五座,正中一间面阔九间,重檐黄琉璃瓦庑殿顶,东西两侧城台的庑房两端又各有一座,所以,午门又称"

五凤楼"

明清两代,午门禁卫森严,防卫严密,出入午门也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中间的正门是紫禁城里皇帝"

御路"

的开端,所以,此门只供皇帝一人专用。

此外,只有皇后结婚入宫时可以经过一次,三年一次的殿试发榜之日,进士的前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出宫时可以经过一次,并且被认为是至高的荣耀。

平时文武百官走东门,王公宗室走西门,两侧掖门平时紧闭,只有在紫禁城举行重大典礼时才开启使用。

作为皇宫的正门,午门不仅仅是供出入的大门,它还兼有朝堂的作用,有一些政治活动在这里举行。

例如,每年农历的十月初一日,皇帝都要亲临午门行"

颁朔之礼"

,即颁发下一年的历书。

另外,军队打仗凯旋归来,有时也要在午门前向皇帝进献俘虏,称为"

献俘礼"

其时,百官齐聚午门广场,场面宏大。

在我国古代的民间传说中常用"

推出午门斩首"

的说法,事实上,这是没有历史根据的,不过,在明朝时却有一种刑罚──廷杖,在此实施。

明武宗时,106名大臣为劝谏皇上不要到江南游玩,连续在午门前跪了五天,结果不仅未能阻止皇帝,反而被皇帝施以"

廷杖"

,当场打死11人,可见封建皇权的残酷。

(3)故宫的布局。

北京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整座皇宫布局严谨、气势恢宏、金碧辉煌、豪华精饰。

故宫建筑讲究"

中轴布局、左右对称"

,从午门到神武门形成了一条贯通南北的中轴线,故宫的主要建筑都坐落在这条中轴线上。

以乾清门前的广场为界,故宫可分为南部的外朝和北部的内廷两部分。

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前面是太和门,两侧是文华、武英两组宫殿,这里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召见群臣及发布重要命令的场所。

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称之为后三宫,它的后面是御花园,两侧分别是东西六宫及宁寿宫和慈宁宫等。

内廷院落重重,房屋密集,是皇帝及其家眷的生活区。

此外,宫城里还有禁军的值班房及一些服务性的机构以及宫女、太监居住的矮小房屋。

由于房屋的使用功能不同,外朝与内廷的建筑风格也有显著区别,外朝建筑多疏朗雄伟,富有阳刚之美;

内廷则严谨富丽,充满生活气息。

故宫的基本布局及其建筑特点、功能,是这一目也是本课的重点。

教师教学时可结合【插图】:

故宫示意图,让学生掌握、识记故宫的基本布局、主要功能分区、每一部分的主要建筑,并能够绘制简单的故宫布局图。

北京故宫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它的建筑成就体现在对称布局、院落组合、单体建筑、建筑装饰等许多方面,而且它在建筑技巧及科学性方面也是相当成功的,例如,故宫的排水、取暖等的设计都很合理,教材把这些内容安排在【学思之窗】里,内容涉及故宫的水系与采暖。

教师在教学时要在引导学生探究思考的同时,让学生体会故宫的建筑艺术技巧,及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4)故宫的设计和营建遵循以儒家思想为主的封建传统礼制和阴阳五行学说。

帝王宫殿是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此,以儒家思想为主的封建传统"

礼制"

也不可避免地渗透到了古代皇宫建筑当中。

据《礼记》《考工记》等文献记载,自周代以来我国就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宫殿建筑的组织形制,如:

"

五门"

三朝"

前朝后寝"

左祖右社"

面南背北"

王者居中"

中轴对称"

等,这些原则对历代皇宫建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明清故宫在设计和营建过程中,也遵循了这套制度。

例如,

&

#8226;

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附会"

制度;

太和殿之前依次设置大清门(明代原称大明门,清代改称大清门,后被拆毁,位置在今天的天安门广场上)、天安门(明代称为承天门)、端门、午门、太和门(明代称为奉天门)五道门,则是附会"

在紫禁城前面的西侧(右)设置社稷坛,在东侧(左)设置太庙,是附会"

制度(社稷坛是皇帝祭祀土地、土谷神的地方,太庙是皇帝祭祀本朝祖先的地方);

前三殿和后三宫的布局则体现了"

的制度。

从午门到神武门形成一条贯通南北的中轴线,主要建筑都集中在中轴线上,采取严格对称的院落式布局,按照使用功能分区,根据不同的等级安排建筑的体量和空间,即建筑物的等级越高则规模和装饰等就越豪华。

这样做的目的是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和等级分明的封建礼制。

不仅如此,这条中轴线还是整个北京城的中轴线,北京城内的所有重要建筑都沿着这条轴线结合在一起,这样就使紫禁城居于北京城的中心,从而使"

尊卑有序"

等封建礼制原则表露无遗。

另外,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阴阳五行学说也被运用到了故宫的建筑布局上。

我国的阴阳五行学说很早就产生了,"

阴阳"

学说认为,每个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阴阳两面,如方位上的前与后、上与下;

数目中的奇数与偶数、正数与负数等。

并且认为,上方、前方、奇数、正数等为"

阳"

,而下方、后方、偶数、负数等为"

阴"

故宫的布局也体现了这种思想,例如,外朝、内廷的安排,外朝在前,为阳;

内廷在后,为阴。

因此,外朝建筑疏朗、高大,气势雄伟,展现了阳刚之美;

而内廷布局紧凑严密、富丽典雅,具有阴柔之美。

外朝宫殿多用一、三、五等奇数,如三大殿、太和殿前的五座门、午门上的五座门楼、城门上的门钉大多布置九排,且每排九个。

内廷则多用偶数,如东西六宫、乾清、坤宁两宫等。

需要说明的是,故宫在历史的改建、重建过程中,这些原则也或多或少地被改变,例如,太和殿在初建时,横向九间、进深五间,取九五这两个最大的奇数,谓之"

九五之尊"

,代表皇帝无上的权威。

只是在后来的改建中,太和殿被扩大为横向十一间,因此,就如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太和殿变成了横向十一间、进深五间,相当于五十五间房。

同样的例子还有内廷的"

后两宫"

,原先,内廷只有乾清、坤宁两宫,它们和外朝的三大殿合称为"

三殿两宫"

,后来,在内廷两宫之间增建了一个交泰殿,因此,内廷也变成了"

后三宫"

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万物都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组成,称为"

五行"

,它们"

相生相克"

,维持着世界的运行。

这种思想在故宫建筑上也有体现。

例如,"

学说认为,"

土"

居中,代表尊贵,其色彩为黄色,所以,故宫三大殿的"

三台"

,外形就像个"

字;

而明黄色则为皇帝专用的颜色。

关于"

'

的知识,还可参见"

部分的"

故宫为何多用红、黄两种颜色"

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之一,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故宫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它的建筑包含了中国古代基本的哲学和道德标准,以及天文学、算学等科技知识。

对高中学生来讲,阴阳五行学说会较为深奥,教学时应把握好尺度,只是作为例子点到为止,不宜深究。

第二目 "

疏朗雄伟的三大殿"

这一目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三大殿的概念及三台,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建筑特点与用途。

其中太和殿是重点。

1.三大殿及三台。

三大殿是外朝宫殿的主体建筑,最初名为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

明朝嘉庆年间改名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而清代又改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并一直沿用至今。

它们不仅是紫禁城的政治活动中心,而且也是整个北京城的中心。

三大殿加上东边的文华殿、西边的武英殿,合称"

外朝"

教学时可让学生欣赏【插图】三大殿全景,让学生对三大殿的规模、形制等有一大体了解。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自南向北依次排列,共同矗立在一个巨大的"

工"

字型汉白玉台基上,台基高8.13米,共三层,俗称"

,它采用了古代宫殿建筑最高等级的台基──须弥座,这种台基在一般建筑中是绝对禁止使用的。

三台的四周砌有汉白玉雕刻的栏板和望柱,共有望柱1406根,每根望柱柱头上都雕刻着栩栩如生的龙纹和凤纹。

更神奇的是,每根望柱的下面都有一个龙头伸出,称为螭首,共有1142个,每个龙头的嘴里都有一个小圆孔,每当大雨倾盆,三大殿的雨水瞬间从三层的龙嘴里倾泻而出,犹如千龙吐水,蔚为壮观,美不胜收,成为故宫的一大奇景。

正是由于这个科学的设计,即使再大的雨,三大殿的台面上也不会有积水,所以,三台可以说是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产物。

,教材安排了一个【历史纵横】进行介绍,教学时让学生阅读了解即可。

2.太和殿。

太和殿,俗称"

金銮殿"

,它代表着封建皇权的统治核心,因而也是故宫里最重要的建筑,它的形制、规模、装饰,从整体到细部均采用了封建宫殿建筑的最高等级。

在太和殿前宽阔的露台上,陈设着日晷、嘉量、铜龟、铜鹤和鼎式大香炉。

嘉量是古代的一种象征性的量器,上面有斛、斗、升、合、龠五种古代计量单位的刻度;

日晷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计时器。

前者象征国家的计量法制,后者象征时间,摆在太和殿前表示皇帝持有最高国家权力。

露台的东西两侧有铜龟、铜鹤各一对,龟、鹤都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吉祥、长寿的动物,摆放在太和殿前,象征着皇帝希望自己能够江山永固、福寿绵长。

在露台和台阶上还陈设着18尊鼎式大铜炉,象征清朝的18个行省。

当皇帝举行大典时,这些香炉以及铜龟、铜鹤的腹中就会点上松枝和檀香,香烟袅袅,烟雾弥漫,增加了大典肃穆、神秘的气氛。

值得一提的是,太和殿前的这些陈设,都具有双重功能,不但有特定的象征意义,而且各以其别具特色的造型而成美化的环境装饰品。

太和殿是现存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宫殿,殿宇由72根大立柱支撑,如果以四根柱子为一间算,太和殿东西11间,南北进深5间,相当于55间房子。

在8米高的台基衬托下,整个太和殿高35.05米,成为我国现存的古建筑中最高的宫殿,这个高度相当于现在十几层楼的高度。

太和殿的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顶,屋顶正脊的大吻是现存中国古建筑中最大的;

四个檐角的琉璃小兽共10个,一般的古建筑物多用3、5、7、9单数,最多9个,只有太和殿破例用了10个,这是绝无仅有的孤例。

太和殿的殿内外装饰都是最高等级的。

太和殿内的天花、藻井及殿内外的梁枋上绘制着金龙"

和玺彩画"

,这种彩画在古建筑中也属于最高等级。

殿内正中摆着七层高的楠木镂空透雕龙纹的金漆高台,上面陈设着皇帝的九龙金漆宝座,宝座背后是雕龙金漆屏风;

围绕着宝座有6根沥粉贴金蟠龙金柱,每根上盘绕着一条矫健的金龙,六个龙头皆向内望着中央的宝座。

宝座正上方的殿顶天花中央是一个雕刻精美的蟠龙藻井,龙嘴里含着一颗宝珠,俗称"

轩辕镜"

,据说它可以鉴别坐在宝座上的皇帝是不是真的真龙天子,如果是假皇帝,它就会掉下来将假皇帝砸死。

今天,宝座并不在"

的正下方,而是向后移了一两米,这里面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据说,当年袁士凯称帝时,不得人心,就连他自己也信心不足,他害怕"

掉下来砸在他头上,就派人把宝座往后移了几米。

太和殿内地面用4718块金砖铺成,所谓"

金砖"

,并不是用黄金制成的,而是特别在苏州一带烧制的,烧制过程非常复杂,据说成品坚如钢铁,润如墨玉,经过大运河运到北京后,只有达到"

敲之有声,断之无孔"

的程度,才能被太和殿选用。

正因为品质上乘,所以直到500多年后的今天,太和殿的地面仍然平整光亮,透过金砖仍能看得见一根根高大立柱的倒影。

教材有一幅【插图】:

太和殿内景图,教学时,可结合插图进行讲解。

明清两代,每年的元旦、冬至、万寿节(皇帝生日)以及皇帝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派将出征等重大活动,皇帝就要启用太和殿举行隆重典礼,接受百官的朝贺。

可以想象,在宽阔的庭院和高大的太和殿面前,人们置身其间,顿觉渺小;

皇帝高踞宝座俯望三台下庭院中的人群,越发显得"

唯我独尊"

了。

这正是紫禁城建筑刻意营造的氛围──强调它的精神感染和威慑作用。

事实上,在明清之际,太和殿的使用频率是很低的,即每年只在这里举行为数不多的几个庆典,但庆典却是异乎寻常的铺张和隆重。

太和殿是本课的重点,它的内容也最多,教学时要理清顺序:

由太和殿前的五座门楼、殿前广场、殿前装饰再到殿内布置,可结合图片或幻灯片一一介绍,让学生了解、感受它的几个"

最"

──面积最大、最高、装饰最豪华。

3.中和殿。

中和殿在太和殿北面,是三大殿中规模最小的。

单檐四角攒尖式屋顶,从外形上看,中和殿就像是一座方形的亭子,屋顶正中顶着一个鎏金的大圆球,叫做"

渗金圆顶"

,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这个"

不仅有装饰的作用,而且可削弱雷击的破坏作用。

中和殿最主要的用途就是皇帝大典之前稍事休息、准备的地方。

比如,在太和殿举行大典时,皇帝从内廷出来,总是先来到中和殿,等一切准备妥当,出中和殿,沿着中间的御道,从太和殿后门走上宝座,大典就正式开始了。

每年皇帝去天坛、地坛、太庙拜祭前,在这里先看祭文;

每年春季,皇帝都要到先农坛举行"

亲耕礼"

,以示对农业的重视,去之前也要先到这里查看祭文和农具。

4.保和殿。

保和殿是三大殿中的最后一座殿宇,重檐歇山顶。

保和殿的主要用途有二,即举行宴会和殿试的地方。

保和殿采用了建筑造法,室内显得很宽敞,清朝时,每年除夕,皇帝都会在这里举行宴会,宴请少数民族的王公贵族和北京的文武大臣;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清朝的殿试由太和殿移到保和殿举行。

殿试是封建科举考试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参加殿试的考生一般都是经过县、府、省等各级考试选拔出来的。

殿试由皇帝亲自命题,指定大臣阅卷,前十名的卷子,皇帝还要亲自看一遍,并确定第一、二、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关于保和殿后面的云龙石雕,建议教师把教材上的【插图】和【历史纵横】结合起来运用:

通过让学生看图片以领略石雕高超精美的工艺;

通过阅读关于石雕修筑的文字,体会劳动人民为此付出的艰辛代价。

至于教学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既可由老师讲,也可由学生讲,或者由教师讲工艺、学生讲修建,不拘一格,教师可酌情设计。

第三目 "

严谨富丽的内廷建筑"

这一目主要介绍了故宫的内廷部分,包括的内容也较多,乾清门广场及乾清门,后三宫的概念,乾清宫,坤宁宫和交泰殿,养心殿,御花园,外东路与外西路,共七部分内容。

其中古宫内、外朝的分界线、内廷的基本布局、乾清、坤宁两宫的用途、养心殿的用途要求掌握。

其他内容了解即可,不做要求。

1.乾清门广场及乾清门

保和殿正后方,是位于故宫中轴线上的乾清门。

它与北面的保和殿、东面的景运门、西边的隆宗门围合成了一个东西长、南北窄的小广场,称为乾清门广场。

明清两代,乾清门广场是紫禁城外朝与内廷的分界线,也就是说,进入乾清门,就到了皇帝及其家眷的生活区了。

乾清门是内廷的正门,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门内有宽阔的甬道与后三宫的露台相连;

门前有一对鎏金狮子;

门的两侧各有一座"

八"

字形影壁,红色的墙面配黄绿色琉璃团花装饰,这种华丽喜庆的色彩似乎预示着严肃刻板的外朝气氛的结束。

明清两代,乾清门的作用稍有不同,明代,乾清门只是作为供皇帝出入的内廷正门,清代它的重要性大大加强,不少政治活动由外朝移到这里举行,这里列举几例。

(1)"

御门听政"

,俗称"

上早朝"

,是体现皇帝勤于政务的主要方式之一。

明代的御门听政是在太和门举行的,清代则移到了乾清门。

御门听政一般在上午八、九点钟开始。

听政时,皇帝坐在临时放置在乾清门中间的御坐上,侍卫侍立两侧,官员依次奏事,由皇帝裁决处理。

清朝康熙帝御门听政最勤,几乎每天都要举行,康熙年间的很多大事都是在御门听政时决定的,如讨伐吴三桂的叛乱,清军两次反击沙俄入侵中国的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等。

(2)在乾清门的西侧,有几间看上去低矮、简陋的平房,这就是清雍正帝时建立的军机处所在地。

雍正初年,西北地区爆发大规模的叛乱,军情紧急,为及时了解军情和指挥战争,雍正帝选拔一些亲信大臣,在靠近皇帝寝宫──养心殿不远处的几间小板房里,日夜值班以备随时召见,这个机构初时被称为军机房,后来改为军机处并成为定制,直至清末。

军机处被称为"

高效率的陋室"

,设有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等职务,他们虽由皇帝亲自选拔任命,但职责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