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安徽省合肥市实验学校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569097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83.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安徽省合肥市实验学校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最新安徽省合肥市实验学校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最新安徽省合肥市实验学校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最新安徽省合肥市实验学校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最新安徽省合肥市实验学校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最新安徽省合肥市实验学校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最新安徽省合肥市实验学校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最新安徽省合肥市实验学校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最新安徽省合肥市实验学校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最新安徽省合肥市实验学校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最新安徽省合肥市实验学校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最新安徽省合肥市实验学校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最新安徽省合肥市实验学校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最新安徽省合肥市实验学校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最新安徽省合肥市实验学校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最新安徽省合肥市实验学校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最新安徽省合肥市实验学校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最新安徽省合肥市实验学校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最新安徽省合肥市实验学校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最新安徽省合肥市实验学校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安徽省合肥市实验学校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

《最新安徽省合肥市实验学校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安徽省合肥市实验学校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安徽省合肥市实验学校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

最新安徽省合肥市实验学校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化学试题

1.下列颜色变化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夏季暴雨前出现彩虹B.氧气加压降温变为蓝色

C.红墨水中加入活性炭变为无色D.氨水中滴入酚酞溶液变红色

2.2019年世界环境日口号“蓝天保卫战,我是行动者”,下列做法中,不利于空气环境保护的是

A.植树造林,创建生态城市

B.绿色出行,减少废气排放

C.文明施工,防治扬尘污染

D.落叶焚烧,环卫工人减负

3.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A.

滴加液体B.

点燃酒精灯C.

称量反应物质量D.

稀释浓硫酸

4.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软着陆月球背面。

月球上含有多种金属元素,如图是铝、钛、铁三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铝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

B.钛原子的核内有22个质子

C.铁原子核外电子数为26

D.铁与稀盐酸反应会生成FeCl3

5.2019年3月21日14时48分许,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陈家港镇化工园区内江苏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化学储罐发生爆炸事故,爆炸物质为苯。

苯的化学式(C6H6),根据信息下列有关苯的说法正确的是

A.苯是无机物B.苯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

1

C.苯是由12个原子构成D.苯完全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6.归纳法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下列图示中正确的是

A.

氟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B.

pH和溶液的酸碱性

C.

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

D.

置换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

7.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混合物中至少含有两种物质,所以混合物中至少含有两种元素

B.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所以隔绝氧气和水一定能防止铁生锈

C.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变化,所以能量变化时发生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D.一氧化碳能从氧化铁中还原出铁,所以冶炼金属一定要用一氧化碳

8.工业上用甲和乙通过化合反应制备丙,如图是三种分子的模型图,根据微观示意图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

A.甲的化学式为C2H4

B.保持乙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水分子

C.乙和丙都属于氧化物

D.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都发生了改变

9.下列各组对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A.研究温度对反应剧烈程度的影响

B.研究CO2气体是否与水发生反应

C.研究SO2是否能形成酸雨

D.研究白磷燃烧是否需要O2

10.向某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某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a点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B.bc段(不含b点)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MgCl2+2NaOH==Mg(OH)2↓+2NaCl

C.整个变化过程中氯离子数目没有改变

D.d点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

11.下图的图像与对应实验过程不相符的是

A.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B.向一定量的表面含有氧化铝的铝片滴加稀硫酸

C.向一定量的Ba(OH)2溶液中加入Na2SO4粉末

D.将锌片插入盛有一定质量的稀硫酸的烧杯中

12.对某无色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记录,合理的是(  )

A.NaOH、Na2CO3、NaCl

B.KNO3、ZnCl2、CuCl2

C.AgNO3、HNO3、NaCl

D.HCl、NaOH、Na2SO4

13.下列为实验室常用的实验仪器,回答问题:

(1)填写仪器名称:

a___________。

(2)组合一套用碳酸钙和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使其方便控制反应的开始和停止,你选择的仪器是_________(填序号),其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组合一套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你选择的仪器是___________(填序号),其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连接玻璃导管和橡胶管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已知,过氧化钠(化学式为Na2O2)是一种浅黄色固体粉末,可用作呼吸面具里的供氧剂,它能与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反应放出氧气,供给人的正常生命活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

某同学利用该反应原理制取氧气,设计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①装置③中盛装的试剂为氢氧化钠溶液,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图④为排水法收集O2装置的一部分,请把它补画完整:

_______。

14.废旧电路板中主要含有塑料、铜和锡(Sn)等,为实现对其中锡的绿色回收,某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

Sn+SnCl4=2SnCl2

(1)废旧电路板粉碎为粉末在步骤①中的作用是_______。

(2)步骤①中进行的操作是______,固体A中一定含有的金属元素是_____。

(3)写出步骤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4)相比于直接焚烧废旧电路板回收金属,该工艺主要优点是_______(回答一点即可)。

15.如图1是利用数字化仪器测定CO2含量的探究实验。

(1)按照图A所示连接实验装置,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________。

(2)用装置A制取CO2气体,并分别用排水法和排空气法收集两锥形瓶气体备用,其中用排空气法收集时,应选用的装置为________(填B或C)。

(3)采用D图装置,将注射器中等量、等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分别注入用排水法和排空气法收集的CO2气体的锥形瓶内(NaOH溶液均过量),得到如图2所示的压强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

请用化学方程式说明锥形瓶内压强变化的原因_______。

(4)该实验说明_________收集到CO2的含量较高(填“排水法”或“排空气法”),请结合图说明你的理由:

______

(5)请设计实验,证明反应进行到300s时,锥形瓶内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_______

16.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实验没有明显现象,若要证明两者发生了化学反应,你采取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

(1)但某同学在常温下向饱和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时,发现溶液中出现了白色沉淀。

同学们对此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准备对产生此现象的原因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①常温下部分物质的溶解度

物质名称

氢氧化钠

碳酸钠

碳酸氢钠

溶解度(单位:

g)

109

21.5

9.6

②在碳酸钠溶液中不断通入二氧化碳可发生如下反应:

Na2CO3+CO2+H2O=2NaHCO3

③碳酸氢钠溶液显碱性。

(提出问题)产生的白色沉淀是什么?

(提出猜想1)猜想①:

可能是碳酸钠;猜想②:

可能是碳酸氢钠;猜想③:

可能是________

(设计实验1)小明向白色沉淀中加入大量水溶解得到溶液。

向溶液中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观察到_____,过滤,向滤液中加入________,观察到溶液变为红色,得出结论猜想③成立。

(进一步探究)在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产生沉淀物与什么因素有关?

(提出猜想2)猜想①:

可能与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有关;猜想②:

可能与通入的CO2气体量的多少有关。

(设计实验2)

(2)请帮助小明设计实验验证猜想①是否成立。

你的实验方案是:

________

实验现象:

________

实验结论:

与NaOH溶液的浓度有关。

(3)进一步实验发现与通入的CO2气体量的多少也有关,最终得出猜想②也成立。

(拓展提升)向饱和的碳酸钠溶液中通入CO2气体,也有白色沉淀生成。

(4)分析生成沉淀的原因______,根据实验结论,写出一种鉴别饱和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的方法____

(5)实验发现常温下,在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碳酸钠溶液中通入足量的二氧化碳就能出现沉淀现象,该碳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应高于______(计算结果精确到0.1%)。

17.取CaCl2和CaCO3的混合物12.5g于烧杯中,向其中滴加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请加稀盐酸的质量与产生气体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

求:

稀盐酸中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详解】

A、夏季暴雨前出现彩虹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氧气加压降温变为蓝色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红墨水中加入活性炭变为无色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氨水中滴入酚酞溶液变红色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

D。

【点睛】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植树造林,创建生态城市能净化空气,保护水土,不符合题意;

B、绿色出行,减少废气排放,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

C、文明施工,防治扬尘污染,能减少可吸入颗粒物,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

D、落叶焚烧能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符合题意。

故选D。

3.D

【解析】

A、滴加液体时,滴管要悬空垂直放在试管口上方,正确;B、用火柴引燃酒精灯,正确;C、用托盘天平称量时,应遵循“左物右码”,正确;D、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沿器壁倒入水中,错误。

故选D。

4.D

【解析】

【详解】

A、铝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不符合题意;

B、左上角是原子序数,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钛原子的核内有22个质子,不符合题意;

C、左上角是原子序数,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铁原子核外电子数为26,不符合题意;

D、铁与稀盐酸反应会生成FeCl2,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元素周期表中,每种元素占据的空格,左上角是原子序数,右上角是元素符号,中间是元素名称,下面是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单位不是g。

5.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根据苯的化学式可知,苯是含碳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故A错误;

B、根据苯的化学式可知,苯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12×6):

(1×6)=12:

1,故B错误;

C、苯是由苯分子构成的,而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C错误;

D、根据苯的化学式可知,苯是由碳、氢元素组成,完全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故D正确。

故选D。

6.A

【解析】

【分析】

【详解】

A.氟原子的核内有9个质子,核外电子排布为2、7,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而形成最外层为8个电子的氟离子,故正确;

B.溶液的pH=7,呈中性;pH>7,溶液显碱性,pH越大,碱性越强;pH<7,溶液显酸性,pH越小,酸性越强,故错误;

C.金属不一定是银白色的,如铜是紫红色的,故错误;

D.置换反应过程中,元素的化合价一定会发生改变,所以置换反应一定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错误。

故选:

A。

7.B

【解析】

【详解】

A、同种元素组成的也可能是混合物,例如氧气和臭氧是同种元素组成的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B、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所以隔绝氧气和水一定能防止铁生锈,故选项正确;

C、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变化,但能量变化时发生的也可能是物理变化,如风力发电,故选项错误;

D、一氧化碳能从氧化铁中还原出铁,但氢气或碳也具有还原性,故选项错误。

故选B。

8.C

【解析】

【分析】

由三种物质的分子微观示意图判断分子构成,根据分子构成写出物质的化学式:

甲物质的化学式为C2H4、乙物质的化学式为H2O、丙物质的化学式为C2H6O,利用三种物质的化学式完成对所得结论的评价。

【详解】

A、由甲物质的分子微观示意图可知,该物质的化学式为C2H4.故结论A正确;

B、由乙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乙物质是水,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水分子。

故结论B正确;

C、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

由物质的分子微观示意图可知,乙物质的化学式为H2O,属于氧化物;丙物质的化学式为C2H6O,不属于氧化物。

故结论C不正确;

D、由反应微观示意图中微粒的变化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都发生了改变,故结论D正确;

故选:

C。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由分子微观示意图确定分子构成,利用分子构成写出物质的化学式,考查知识运用能力。

9.C

【解析】

【详解】

A、研究的变量是温度,所以其他条件必须相同,但实验①和实验②中盐酸的质量分数不同,故A错;

B、实验①通入的二氧化碳直接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与实验②二氧化碳的水溶液也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原理相同,并不能说明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故B错;

C、通过实验②说明大理石不与水反应,通过实验①发现二氧化硫的水溶液与碳酸钙反应冒出气泡,因为碳酸钙属于沉淀,必须是酸才能与碳酸钙反应,说明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了一种酸,所以说明二氧化硫能形成酸雨,故C正确;

D、研究白磷燃烧是否需要O2,变量是否存在氧气所以其他条件必须相同,但实验①和实验②温度不同,一个是热水,一个是冷水,所以将实验②改成热水就行了。

故D错。

故选:

C。

10.D

【解析】

向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某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时,氢氧化钠先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后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

A、a点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有没有反应的盐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钠和没有反应的氯化镁三种物质,盐酸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故A错误;B、bc段发生的反应是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钠,化学方程式为:

 MgCl2 +2NaOH==Mg(OH)2↓+2NaCl,故B错误;C、整个变化过程中氯离子没有生成沉淀或气体,也没有加入,所以整个变化过程中氯离子数目没有改变,故C错误;D、d点时,氢氧化钠和盐酸、氯化镁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钠一种,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能正确的分析各个反应的过程并能结合图像分析问题。

11.C

【解析】

【分析】

【详解】

A、高锰酸钾加热一段时间后,会分解产生了氧气,未产生氧气前,固体中钾元素质量分数保持不变;当反应后固体质量减少,而钾元素质量不发生变化,则固体中钾元素质量分数逐渐增大,反应完全,固体中钾元素质量分数不变,正确;

B、氧化铝先与稀硫酸发生反应,氧化铝完全消耗后,铝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正确;

C、氢氧化钡与硫酸钠反应,产生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则溶液的pH逐渐减少,最终pH为7,溶液呈中性,错误;

D、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溶液质量增加,正确。

故选C。

12.A

【解析】

【分析】

【详解】

A、三者之间不能反应,且不存在有色离子,故所含溶质的记录合理;

B、三者之间不能反应,但CuCl2溶液呈蓝色,故所含溶质的记录不合理。

C、AgNO3与NaCl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不能共存,故所含溶质的记录不合理;

D、HCl,NaOH两种溶液发生中和反应,不能共存,故所含溶质的记录不合理。

故选A。

【点睛】

对于无色溶液所含的溶质,要注意彼此之间不能生成水、气体、沉淀,还要注意特定离子的颜色。

13.长颈漏斗DFGHCaCO3+2HCl=CaCl2+H2O+CO2↑AEFG2KMnO4=K2MnO4+MnO2+O2↑先用水将玻璃导管一端润湿,再将玻璃导管旋转插入橡皮管吸收多余的二氧化碳

【解析】

【分析】

【详解】

(1)结合仪器结构可知仪器名称a为长颈漏斗;

(2)用碳酸钙和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通常为启普发生器的简易装置,即用DFGH组合一套装置即可;碳酸钙和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钙、水、二氧化碳,生成CO2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3)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可选用大试管加热,即用AEFG组合一套发生装置即可,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2KMnO4

K2MnO4+MnO2+O2↑;连接玻璃导管和橡胶管的操作方法是先用水将玻璃导管一端润湿,再将玻璃导管旋转插入橡皮管。

(4)①装置③中盛装的试剂为氢氧化钠溶液,作用是吸收未反应的CO2;②排水法收集O2时利用图④的完整装置为(从左往右)

14.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过滤铜2SnCl2

Sn+SnCl4避免了塑料燃烧产生污染环境的物质

【解析】

【分析】

【详解】

(1)废旧电路板粉碎为粉末在步骤①中的作用是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

(2)步骤①中进行的操作是过滤,通过过滤把液体和固体分离,在金属活动顺序中,铜排在锡之后,不能与SnCl2反应,固体A中一定含有的金属元素是铜;

(3)步骤②中,通电条件下SnCl2分解生成Sn、SnCl4,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SnCl2

Sn+SnCl4;

(4)相比于直接焚烧废旧电路板回收金属,该工艺主要优点是避免了塑料燃烧产生污染环境的物质。

【点睛】

解题时,先看解答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带着问题去读给出的流程图进而去寻找解答有用的信息,这样能提高信息捕捉的有效性。

15.在导气管套一胶皮管,用止水夹夹紧胶皮管,轻推或轻拉注射器活塞,松开活塞后,观察活塞是否回到原来的位置BCO2+2NaOH=Na2CO3+H2O排水法注入氢氧化钠溶液后,排水法收集到的气体,锥形瓶内压强变化较大取锥形瓶内溶液少量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C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原溶液中含有碳酸钠,向上层清液中加入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说明原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

(答案合理即可)

【解析】

【分析】

【详解】

(1)按照图A所示连接实验装置,首先要形成密闭空间,所以在导气管套一胶皮管,用止水夹夹住胶皮管,然后通过推拉注射器的活塞,看密闭空间的压强引起的变化。

具体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在导气管套一胶皮管,用止水夹夹紧胶皮管,轻推或轻拉注射器活塞,松开活塞后,观察活塞是否回到原来的位置,若能回到原来位置,则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用装置A制取CO2气体,用排空气法收集时,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应该用向上排空气法,所以应选用的装置为B。

(3)采用D图装置,将注射器中等量、等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分别注入用排水法和排空气法收集的CO2气体的锥形瓶内(NaOH溶液均过量),由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导致得到如图所示的压强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即压强减小。

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2NaOH=Na2CO3+H2O。

(4)由图排水法收集的二氧化碳引起的压强变化明显,说明该实验排水法收集到CO2的含量较高,理由:

注入氢氧化钠溶液后,排水法收集到的气体,锥形瓶内压强变化较大。

(5)反应进行到300s时,由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此时需要确定是否有剩余的氢氧化钠,所以就是检验是否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过程中先检验并除去碳酸钠,然后检验溶液的酸碱性确定是否含有氢氧化钠,具体操作为:

取锥形瓶内溶液少量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C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原溶液中含有碳酸钠,向上层清液中加入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说明原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

(答案合理即可)。

16.2NaOH+CO2=Na2CO3+H2O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过量稀盐酸,若有气泡冒出,则证明两者发生了化学反应(合理即可)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有白色沉淀生成无色酚酞溶液在相同体积的稀NaOH溶液和饱和NaOH溶液中分别通入等体积过量的CO2气体稀NaOH溶液不变浑浊,饱和NaOH溶液变浑浊生成的碳酸氢钠在常温下溶解度小,结晶析出向样品溶液中分别通入过量CO2,若变浑浊则为饱和碳酸钠溶液,若无明显现象,则为饱和碳酸氢钠溶液5.7%

【解析】

【分析】

【详解】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OH+CO2=Na2CO3+H2O,实验没有明显现象,若要证明两者发生了化学反应,证明有碳酸钠生成即可。

采取的实验方法:

取反应后的溶液滴入过量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碳酸钠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1)提出猜想:

猜想:

可能是碳酸钠;猜想②:

可能是碳酸氢钠;猜想③:

可能是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设计实验1:

向溶液中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是因为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和氯化钠过滤,向滤液中加入酚酞试液,观察到溶液变为红色,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氢钠(显碱性,可以使酚酞试液变红),得出结论猜想③成立;

设计实验2:

(2)猜想①:

可能与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有关;

实验方案是:

分别向等体积饱和氢氧化钠溶液和稀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等体积二氧化碳;

实验现象:

稀NaOH溶液不变浑浊,饱和NaOH溶液变浑浊;

实验结论:

与NaOH溶液的浓度有关;

(4)生成沉淀的原因:

碳酸钠和水、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常温下碳酸氢钠的溶解度远小于碳酸钠的溶解度,结晶析出;鉴别饱和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的方法:

向溶液中不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产生沉淀的溶液是碳酸钠溶液,不产生沉淀的溶液是碳酸氢钠溶液。

(5)设碳酸钠溶液质量是1g,溶质质量分数是x,根据题意有:

当形成的碳酸氢钠溶液恰好饱和时有:

,x≈5.7%

即当碳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5.7%时才能够产生沉淀。

17.7.3%

【解析】

【分析】

【详解】

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由图可知:

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g,设稀盐酸中的溶质质量为x,

x=7.3g,

稀盐酸中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00%=7.3%。

【点睛】

掌握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格式和规范性,记住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是解题的根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