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56930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8.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记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记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记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记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记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记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记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记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记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记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记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记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记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记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记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记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记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记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记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有意识记的目的明确,任务具体,方法灵活,并伴随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意志努力,因此它是一种主动而又自觉进行的识记活动。

人们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主要靠有意识记,在学习、工作中,有意识记占居主导地位。

2.机械识记与意义识记

根据所要识记的材料本身有无意义,或学习者是否了解其意义,识记又可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机械识记是指对没有意义的材料或对事物还没有理解的情况下,仅仅依据事物的外部联系,采用机械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识记。

例如,记人名、地名、电话号码、商品型号、历史年代等等。

材料本身没有什么内在联系,只能按外在的时空顺序努力强记。

有些材料本身也有一定意义,但限于学习者的知识经验水平还难于理解其意义,在这种情况下也只得采用机械识记。

机械识记的优点是保证识记材料的准确性,缺点是花费的时间多,消耗的能量大,由于对材料很少进行智力加工,因此总的效果不如意义识记。

尽管如此,这种识记仍是不可缺少的。

因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缺乏意义的材料需要我们记住它。

意义识记是指在对识记对象理解的基础上,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识记材料进行智力加工所进行的识记。

意义识记的先决条件是理解,理解是通过思维进行的,如了解一个词的含义,明确一个科学概念,弄懂公式的由来和推导,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等,都属于理解。

只有领会材料本身的意义,并把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才能把它保留在记忆中。

这种识记的优点是容易记住,保持时间长久,易于提取。

缺点是记得不一定十分精确,然而,在识记的全面性、速度和牢固性等方面,意义识记均优于机械识记。

意义识记与机械识记的性质有所不同,但二者不是对立和排斥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

意义识记要靠机械识记的补充,以达到对材料识记得精确和熟记的程度;

机械识记也需要意义识记的帮助和指导,为了更有效地识记那些缺乏内在联系的材料,可以人为地赋予这类材料一定的联系,使之意义化,以便增强识记效果。

例如,记某座山的高度12365英尺,可记成一年的月份和天数,爱因斯坦记他的女友的电话“24361”时,就用“两打加19的平方”的意义化方式识记的。

可见无论识记什么样的材料都需要进行编码和智力加工,这样才有益于长时间储存。

对识记材料的组织加工

所谓组织加工就是将材料加以整合,把新材料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中或把材料作为合并单元而组合为某个新的知识框架,这种过程称为组织加工。

对识记材料可以用多种方式组织加工,下面介绍几种加工方式。

1.表象和语义的双重编码说

1975年美国心理学家佩沃(Paivio)提出长时记忆中的双重编码说。

他认为识记一件具体事物,可出现表象和语义的双重编码。

比如,一块手表,我们既可以用一块有特定形状的手表的心理图像去表征它,又可以用更抽象、更概括的意义来描述它——“手表是一种计时工具”。

前者是表象编码,后者是语义编码。

人们记一件具体事物时,除了记起它的视觉图像外,总是从中汲取其意义。

这充分证明双重编码是客观存在的。

表象和语义是既相平行又相联系的认知系统,它们可以分别由有关刺激所激活,然而两类信息又可以互相转换。

不过识记那些抽象的概念、思想,就很难用表象编码去表征它,如“公平”、“真理”等,只能用语义编码、理解并分析其意义,领会其实质才便于记忆。

信息由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时是如何被加工的,采用什么方式编码,这与材料本身的性质及主体的个性特点有很大关系。

就语言材料而言,更多的是采用语义编码。

例如,看一篇文章或听一个报告,最终保留下来的是它的意义,而不是逐字逐句地加以储存。

对一些离散的语言材料,人们也是以自然语言作为长时记忆编码的中介,在识记材料之间建立某种意义联系,然后加以记忆。

例如“识记“女孩”、“小鸟”、“森林”、“唱歌”4个词时,可用自然语言把这些离散的词重新加工为“一个女孩在森林里听小鸟唱歌”,有了意义,很容易记忆。

它相当于短时记忆中的组块现象,但长时记忆中的这种信息加工叫做“组织”而不用“组块”表示。

2.以自然语言为媒介的组织加工

学习外语单词时,根据发音和词义,可先从我们的自然语言中找出与之相似的词作为媒介,进行语义编码,回忆时先提取中介词,然后解码(decode),就可把原单词再现出来。

例如,在无意义音节的识记中,把它们与相似的词联系起来,以词义为中介,将便于记忆。

现在要求记住:

Jontoltatyurhirlokveynic8组无意义音节,如果把它们与接近的词语联系起来,像是Johntoldthatyourhairlookedverynice,而且可以把它们作为一个句来识记,“约翰告知你的发型看起来很美”。

这样以自然语言为中介对识记材料进行组织加工,有助于长久储存。

在对偶联合的识记材料中,可以利用短语或句子为中介进行组织加工。

例如,记忆“小孩一鱼”这对项目时,要求看见“小孩”一词(刺激项),说出“鱼”(反应项)。

可以把两个项目用一句话联系起来作为中介(小孩钓鱼),看到刺激项小孩,想起钓鱼,反应项“鱼”自然被回忆出来。

3.按语义归类的组织加工

当识记一系列概念时,人们不是按它呈现的顺序去记忆,而是先进行语义归类,把同一类概念倾向于群集回忆。

在自由回忆的实验时可看出这种加工倾向。

例如,把24对联系紧密的单词(如医生与教师,桌子与椅子,马与羊等)拆开变成48个单词,按随机方式混合向被试一个个地呈现,允许他们自由回忆。

结果发现,被试仍倾向于把语义联系紧密的单词归到一起进行再现。

尽管桌子和椅子两个词之间由17个单词隔开,但回忆时仍把它们组织到一起。

单词之间语义联系越紧密,正确回忆的百分数越高。

说明知识系统性对信息的组织加工起重要作用。

4.主观组织

对本来没有什么意义联系的材料,人为地加以组织,回忆时,使被加工的材料以群集方式再现,这种加工称为主观组织。

1962年E.图尔文在实验中,向被试呈现了16个无关联的单词,如音乐、兵营、发现、冰山、办公室、山谷、顽皮、女孩、发行量、丛林、谜语、叛徒、咸水湖、格言、润发油、步行者。

这16个单词被排列出16个不同顺序,每一顺序向被试呈现一次,每秒呈现一个单词,如此反复多次,让被试按自己喜欢的顺序再现。

结果发现,被试在连续的各次实验中,有以相同的顺序再现单词的倾向,他们把某些词组织在一起的情况越多,说明其主观组织的程度越高。

5.以视觉表象为中介的组织加工

1972年鲍尔(Bower)进行了对偶联合的学习实验,他要求一组被试看到对偶词时尽量形成视觉表象,而对另一组被试不给这种提示。

其结果,第一组的正确回忆量高于第二组的1.5倍。

例如,识记“香烟、狗、帽子、自行车、警察、指挥棒”等一串词时,被试加工出这样一幅视觉意象:

一个警察把一个戴着帽子、叼着香烟、骑在自行车上的狗用指挥棒拦住。

这样,当香烟刺激项一出现,被试就可以从视觉表象的画面上想起其他5个词。

可见,以视觉表象为中介的加工组织也是有效记忆的一种编码。

以上介绍的几种长时记忆的组织加工,是对信息加以组织的技巧,称为记忆术。

记忆术的基本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的机制:

一是学习者对识记的积极主动性;

二是把新信息同熟悉的已编码的信息联系起来,从而便于记忆。

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识记是获得知识、积累经验的必由之路,要提高记忆效率,首先要有良好的识记。

只要讲究方法,尊重识记的规律,是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识记的效果取决于主客观因素。

就主体而言,首先是否有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是否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和纯正的动机,是影响识记效果的决定性因素。

其次,识记中对材料理解得越透,记忆的效果越好。

因此,加强对识记材料理解是使材料长久保持的关键。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对本来有意义联系的材料,尽量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采用意义识记。

其次是赋予无意义联系的材料以人为的意义,即把无意义联系材料意义化,进行主观组织、再编码,这样会有助于储存和保持。

总之,凡是把识记的对象变成智慧操作的对象,记忆效果就会明显地提高。

苏联心理学家查包洛赛兹和西拉延科所做的实验,证实了这一点。

他们把被试分成两组,第一组的任务是画一个装配好的圆规,第二组是把同样的折散了的圆规组装起来。

任务完成后,叫两组被试尽量准确地画出他们所用的圆规。

结果第二组画得比第一组更准确。

这是因为需要识记的材料成为活动的直接对象,在进行智慧操作的活动中,能更好地走向、清晰地感知、深刻地理解,并易于引起兴趣和专注。

在教学中,让学生做些模型、小实验,进行模拟等活动都有助于巩固所学的知识。

就客体而言,材料的数量、性质和内容均影响识记的效果。

一般来说,要达到同样的识记水平,材料越多,识记所用的平均进间也就越多。

因此,在一定的时间内识记的数量不宜过多。

识记的材料有的是直观形象的,有的是抽象的文字材料,究竟哪种性质的材料识记效果好,因人而异。

一般来说,成人对文字材料识记较好,儿童对直观形象材料的识记优于文字材料。

就识记方式而言,多种记忆类型的协同记忆以及多种感官的协同识记,比单一类型或单一种感官的识记效果好。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让第一组被试只看某一识记材料,第二组只听同一内容,第三组既看又听。

结果发现,视觉识记组可记住内容的70%,听觉识记组记住60%,视听组可记住80.3%。

事实表明,多种感官在识记活动中同时发挥作用,可取得良好的识记效果。

在学习外语时,眼看、耳听、口说、手写同时发挥作用,其记忆效果大大优于单一感官的识记效果。

巧妙地使用记忆术也是改善记忆,提高识记效果的有效措施。

 

长时记忆的储存

信息储存的动态变化

保持指已经识记过的信息在头脑中存储和巩固的过程。

保持不仅是记忆的重要标志,而且也是回忆和再认的重要条件。

信息经过编码加工之后,在头脑中储存,这种储存虽然是有秩序、分层次的,但不能理解为像文件存放在保险柜里那样一成不变,保持不是一种消极状态,信息在记忆中的保持是一个潜在的动态过程,随时间的推移以及后来经验的影响,在质和量上均会发生变化。

在质的方面的变化,显示出以下特点:

(1)记忆的内容比原来识记的内容更简略、更概括,一些不太重要的细节趋于消失,而主要内容及显著特征被保持;

(2)保持的内容比原识记的内容更详细、更具体、更完整、更合理;

(3)使原识记内容中的某些特点更加突出、夸张或歪曲,变得更生动、离奇、更具有特色。

英国心理学家巴特莱特(Bartlett,1932)作过一个实验,他让被试看一个图,隔半小时后要他凭回忆画出来,然后把他所画的给第二个被试看,隔半小时后要求第二个被试凭记忆把图画出,依次做下去,直到第18个被试。

从第一个被试识记的枭鸟,经过18个的记忆改造,最后变成了一只猫的形象,这样大的差距说明信息在头脑中的储存不是静态,而是会发生变化的。

卡迈克乐(L.Carmichael)等人作了一个被当作经典性的实验,他们让被试在短时间内观看一系列刺激图形,第一组被试在看图的同时还听到左边一排命名的名称;

第二组听到的是右边一排的名称。

图形呈现完毕,让两组被试画出他们所看到的图形。

结果有大约3/4的被试所画的图形更像他们所听的名称图形,这一实验证明了定势对保持的影响。

不仅形象记忆内容在保持的过程中有可能被改造甚至歪曲,文字材料的保持也是如此。

巴特莱特在另一个实验中,让许多被试阅读一篇“魔鬼的战争”的故事,过了一段时间,让他们复述,结果发现,经常阅读鬼怪故事的被试在回忆中增添了许多关于鬼的内容和细节,而受到逻辑学训练的被试在回忆中则大量删去鬼的描述,使故事变得更合乎逻辑。

从识记的内容与回忆的内容之间的差异,可以看出,信息在头脑中的保持不是静止的、凝固的,而是一个重建过程。

识记内容在保持的过程中受到思维的“剪辑”加工,或者使之更加简略概括,或者更加完整合理,或者被想象所补充而更加详细生动,或者被夸张突出。

在量的方面的变化,显示出两种倾向:

一种是记忆回涨现象,即记忆的恢复现象。

1913年巴拉德(P.B.Ballard)在一个实验中,以12岁左右的学生作被试,让他们用15分钟识记一首诗,学习后立即测其保持量,并把回忆的平均数定为100%,此后在第一、二、三、四、五、六天,又进行保持量的测量,发现识记后立即回忆的成绩不如过两三天后回忆的成绩。

这种现象在许多人的研究中均得到证实。

儿童较成人普遍,学习较难的材料比学习容易的材料更为显著。

记忆恢复的内容大部分是处于学习材料的中间部分,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识记复杂材料的过程中产生了抑制的积累作用,影响立即回忆的成绩,经过充分休息后,抑制得到解除,因此回忆成绩有所回涨。

但也有人认为,记忆恢复现象可在识记后数日出现,抑制积累作用早已解除,不会持续那么长的时间,因此,认为上述解释仍有不完善之处。

再一种解释认为,儿童学习复杂而又有趣的材料时,对这些材料的保持是比较零散的,需要一段巩固和发展的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回味,因而加强了记忆,出现了记忆回涨。

另一种倾向是,识记的保持量随时间的推移而日趋减少,有一部分回忆不起来或回忆发生了错误,这种现象就是遗忘。

保持量的测量

常用的测量保持量的方法有回忆法、再认法、再学法和重构法。

1.回忆法

原来识记的材料不在面前,让被试把它们默写出来或复述出来。

保持量的计算是以正确回忆项目的百分数为指标。

算式如下:

倘若识记不是以全部记住为标准,那么计算回忆的成绩时,应以识记时所达到的标准为基础。

2.再认法

把识记过的材料和没有识记过的材料混在一起(新旧项目的数量相等),然后向被试一一呈现,由被试报告每个项目是否识记过。

保持量按如下经验公式计算:

3.再学法(或节省法)

当被试不再能把原来熟记的材料完全无误地回忆出来时,就要求被试把原来识记过的材料重学或再记,直至达到原来学会的标准。

然后根据初学和再学所用的次数或时间来计算保持量,即以再学比初学所节省的次数或时间来计算保持量。

计算公式如下:

4.重构法(或重建法)

要求被试再现学习过的刺激次序。

给被试呈现按一定顺序排列的若干刺激,呈现后把这些刺激打乱,然后呈现在被试面前,让他们按原来次序重建,重构的成绩主要是以做对的顺序数记分。

双重存储系统

信息在头脑中呈现的方式叫作表征,表征既是对客观事物的加工过程,又是被加工的对象。

信息在长时记忆中是以什么方式储存呢?

佩沃认为既然存在信息的双重编码,也一定存在双重储存系统。

究竟什么是双重储存系统呢?

他设计了一个实验,实验材料是两张图画和与之对应的两张字词卡。

上面的画是小台灯与大斑马,右边的词卡字体大小与图是对应的。

下面的画则是大台灯与小斑马,词卡字体大小也是与之对应的。

佩沃分别把这些卡片给被试看,并要求他们立刻判定现实中谁大谁小,记录其反应时。

佩沃假设:

如果长时记忆中只含有语义编码的信息,被试对图画作出的判定可能会慢于字词卡,因在作出判定之前,需要将图画转换为语词,就不如直接对语词作出的反应。

如果长时记忆中也存在表象编码的信息,那么被试对画面的判定反应就不会慢于字词卡,因视觉表象可以直接从记忆中提取,无须转换。

他又进一步推论,如果长时记忆中所包含的视觉表象与实验出示的图对不一致,会引起心理冲突,并导致反应时慢于与现实相一致的图对,字词卡却不会引起这些冲突,因字词按语义编码后不具有时空特点,字体大小对语义信息的储存没什么影响。

实验结果是:

(1)被试对图对作出判定的反应是快于字词,说明长时记忆中确实包含表象和语义双重编码的信息。

(2)被试对与现实相一致的图对的判定反应时快于不一致图对,证实表象编码具有时空特点。

因被试一旦发现图对中对象的大小与现实中对象的大小不一致,引起心理冲突,自然延缓判定的反应时。

(3)被试对字词卡的反应时无差别,说明语义编码的信息无时空特点。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对图对的判定反应时快于字词,这是因为判定时,语言信息必须转换为表象再行判定,因此反应时较慢。

这一实验有力地证明了长时记忆中既存在双重编码,又存在双重储存系统。

长时记忆的提取

提取属于信息的输出过程。

长时记忆信息的提取有两种形式,即再认和回忆。

再认是指过去识记过的材料再次出现,有熟悉之感,可以识别和确认。

回忆是指过去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的重新复现。

这两种形式对信息的提取都需要一定的线索,还要采取一定的策略,选择一定的中介。

关于如何提取信息,目前有两种看法,一种理论认为,信息的提取是根据信息的意义、系统等来搜寻记忆痕迹,使痕迹活跃起来,可回忆出有关的项目。

另一种理论认为,记忆是一种主动的过程,存储起来的是一些元素或成分,回忆则是把过去的认知成分汇集成完整的事物。

这两种理论各自适合于不同的编码形式。

搜寻理论可能适合于表象储存,重建理论适合于语义储存。

提取的效果一方面依赖于储存;

另一方面依赖于线索。

倘若储存本身是有组织的、有条理的,是有层次结构的,提取时只要使层次网络中的某些节点激活,使与这些节点有关的信息处于启动状态,回忆就会很容易进行。

若储存是杂乱无章的,提取就不会顺利。

线索在提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线索的数量多、质量高,提取就容易。

线索的质量是指线索中的信息与记忆痕迹中的信息匹配联系的紧密与否。

一般来说,再认比回忆容易提取信息,这是因为再认时有关线索就是再认的感性依托,有较多的线索给以提示,可帮助尽快地确认。

再认与回忆

再认指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有熟悉之感并能被识别和确认的过程。

人在识别某一对象时,一方面要对它进行知觉分析,同时还要从长时记忆储存的信息中提取有关的信息(模式)与之对照比较,经过多层次的连续检验,最后才能完成确认。

当再认发生困难时,就要努力寻找各种有关的线索,力图恢复过去已经建立的联系。

可见,再认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包含有知觉、回忆、联想、比较、验证等一系列的认知活动。

再认的速度和准确性主要取决于对事物识记的巩固程度和精确程度。

熟记了的事物一出现,几乎可以无意识地、自动化地、在极短的时间内作出识别。

在日常生活中,错误地再认时有发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种是由于识记的不巩固、不精确,原有的联系消失或受干扰,一旦识记过的事物再度出现,不能激活原有的记忆痕迹,仅有熟悉之感而无法从整体上加以正确的再认。

或者对有关信息(模式)的提取发生了错误,导致错认。

另一种是由于联系的泛化,导致错误的再认。

例如,错把一个陌生人当作一个熟人相认,这是因为他的许多特征与熟人相似,这些特征在头脑中产生了泛化,因此导致了“张冠李戴”。

在学习识别汉字时,常常会出现认错、写错的现象。

如像戍、戌、戎,这几个字很相似,稍不细心知觉,又没有精确将它们加以分化,时间久了,头脑中的痕迹不清晰,极容易发生混淆,因此常常认错。

此外,病理性障碍也会发生不识物症或不识人症。

再认同“模式识别”直接关联,目前模式识别已成为人工智能的核心问题加以研究,因此再认有时被放入知觉范畴中去研究。

回忆是指过去经验的事物不在面前,可以重新回想起来,这一过程称为回忆。

回忆分为有意回忆和无意回忆。

前者是有预定的回忆意图和目的,在回忆任务的推动下,自觉主动地进行的回忆,后者是没有明确回忆目的和意图,也不需要努力地搜索,完全是自然而然地想起某些旧经验。

一件事偶然涌上心头,浮想联翩或触景生情,漫无目的地,不由自主地引起种种回忆。

这种回忆的内容往往是不连贯、不系统的。

提取的种类

无论再认还是回忆,若不依赖任何中介和提示线索,直接把有关信息从长时记忆库中抽取出来,对信息的检索几乎是自动化的,甚至没有意识到这一程序,这种提取称为直接搜寻。

例如,当你的一位朋友在电视屏幕上一出现,你能立刻把他再认出来,这是通过直接搜寻达到再认的,这种再认又称为直接再认。

若问你今年暑假同谁结伴旅游,你会说出张三、李四等一些人的名字。

这种回忆称为直接回忆,而这种提取就是直接搜寻。

有时我们的再认和回忆需要一些提示线索或中介性的联想才能达到再认或回忆。

例如,若问1992年的10月31日上午你在干什么?

对这个问题很难立刻回忆出来,往往要借助日记、备忘录或其他一些中介物,对问题进行某种预加工,以便确定回忆方向,把回忆的范围逐渐缩小,此外还要提出一些假设,对假设要逐一验证,排除无效的回忆线索,凭借联想搜寻新的线索,直至完成回忆任务,提取出必要的信息,这种回忆称为间接回忆。

直接回忆与间接回忆不是绝对对立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本来可直接回忆的内容,由于荒疏、印象淡漠,再回忆时要凭借联想搜寻,进行追忆。

反之,间接回忆的内容由于联系的巩固和熟练,回忆时可不加思索迅速在头脑中重现。

联想在回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

当具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反映到人的头脑中,并在大脑皮层建立起暂时神经联系,只要一事物出现,就会引起对另一事物的联想。

回忆常常以联想搜寻的形式进行。

常见的联想有以下几种。

1.接近联想

在时空上比较接近的事物,容易在人们的经验中形成联系,只要其中一事物出现,就会引起对另一事物的联想。

提起北大想起清华,这是因为两校相邻,空间接近之故。

看到闪电想起雷鸣暴风雨,这是由于两种现象是相继出现,在时间上是接近的。

2.相似联想

由一件事物的感知引起与它在性质上相似事物的回忆,称为相似联想。

文学中的比喻常常借用相似联想,作诗托物寄意也是靠相似联想。

3.对比联想

由某一事物的感知或回忆引起同它具有相反特征或相排斥的事物的回忆,称为对比联想。

例如,由美想到丑,由草原想到沙漠,由黑暗想到光明等。

4.关系联想

由事物的多种关系而建立起来的联想。

如部分与整体、种属关系、因果关系等所形成的联想均属关系联想。

在识记时,有意识地在事物之间多建立联系,形成各种联想,有助于回忆,联想越丰富,回忆越容易。

联想在其他心理活动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凭借联想可提供解决问题的资料、原则。

举一反三的联想可开发人们的求异性思维,使思维流畅、变通,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在想象活动中,借助联想可唤起人们更丰富的想象,由联想而进入发明创造活动。

在情绪的研究中,利用自由联想的方法还可探索人的心理状态。

影响提取的因素

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信息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既有积极的因素,也有消极的因素。

1.对信息合理组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