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语文高一语文版必修1单元质量检测四情动于衷而形于言.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569357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4.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语文高一语文版必修1单元质量检测四情动于衷而形于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语文版语文高一语文版必修1单元质量检测四情动于衷而形于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语文版语文高一语文版必修1单元质量检测四情动于衷而形于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语文版语文高一语文版必修1单元质量检测四情动于衷而形于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语文版语文高一语文版必修1单元质量检测四情动于衷而形于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语文版语文高一语文版必修1单元质量检测四情动于衷而形于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语文版语文高一语文版必修1单元质量检测四情动于衷而形于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语文版语文高一语文版必修1单元质量检测四情动于衷而形于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语文版语文高一语文版必修1单元质量检测四情动于衷而形于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语文版语文高一语文版必修1单元质量检测四情动于衷而形于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语文版语文高一语文版必修1单元质量检测四情动于衷而形于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语文版语文高一语文版必修1单元质量检测四情动于衷而形于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语文版语文高一语文版必修1单元质量检测四情动于衷而形于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语文版语文高一语文版必修1单元质量检测四情动于衷而形于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语文版语文高一语文版必修1单元质量检测四情动于衷而形于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版语文高一语文版必修1单元质量检测四情动于衷而形于言.docx

《语文版语文高一语文版必修1单元质量检测四情动于衷而形于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语文高一语文版必修1单元质量检测四情动于衷而形于言.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版语文高一语文版必修1单元质量检测四情动于衷而形于言.docx

语文版语文高一语文版必修1单元质量检测四情动于衷而形于言

单元质量检测(四)情动于衷而形于言

时间:

150分钟 满分:

150分

一、基础知识训练(21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将:

将要

B.夙婴疾病婴:

缠绕

C.旧时栏楯,亦遂增胜胜:

美景

D.感慨系之矣系:

附着

解析:

选A A项,将:

表假设,如果。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最接近的一项是(  )

A.徘徊于斗牛之间

B.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C.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D.俯察品类之盛

解析:

选A A项“徘徊”,古今意义相同。

B项“成立”,古义:

成人自立。

今义:

①(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②(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

C项“告诉”,古义:

向上官申诉(苦衷)。

今义:

说给人,使人知道。

D项“品类”,古义:

万物。

品,众。

类,种类,物类。

今义:

种类。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舞幽壑之潜蛟

A.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B.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C.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D.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解析:

选D D项与例句均为使动用法。

A项,名词用作动词,捕鱼、砍柴;B项,形容词用作名词,老人;C项,名词作状语,亲手。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选A A项“曾”,①②均为副词,竟。

B项“以”,①介词,根据,凭借/②介词,把。

C项“虽”,①连词,虽然/②连词,即使。

D项“比”,①及,等到/②并列,紧靠,引申为“近”。

5.下列各句中,句式与示例一致的一项是(  )

示例: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A.而今安在哉

B.仰观宇宙之大

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D.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解析:

选B 示例是定语后置句,“盛”限制“丝竹管弦”;B项也是定语后置句,“大”限制“宇宙”。

A项,宾语前置句,“安在”应为“在安”。

C项,省略句、倒装句(状语后置句或介宾短语后置句)。

D项,介宾短语后置句。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      ”两句感叹在广阔的天地间,生命是如此短暂,个体是如此渺小。

(2)李密《陈情表》中“      ,      ”两句写出了作者家外家内无至亲的悲苦处境。

(3)王羲之《兰亭集序》中“      ,      ”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聚会时天气的美好。

答案:

(1)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3)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二、阅读能力训练(57分)

(一)课内阅读(19分)

阅读课文《项脊轩志》,完成7~10题。

(19分)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

“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

“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

‘儿寒乎?

欲食乎?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7.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室仅方丈      方丈:

一丈见方

B.雨泽下注下注:

(雨水)往下流

C.墙往往而是往往:

常常这样

D.余既为此志此志:

这篇文章

解析:

选C C项,往往:

到处。

8.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B.

C.

D.

解析:

选B B项“为”,动词,是、成为。

A项“于”,介词,在/介词,被。

C项“以”,介词,用、拿/介词,因为。

D项“而”,修饰,不译/顺接连词,并且。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项脊轩志》通过叙述家庭琐事,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

文章简洁生动,情感真挚,记事绘声绘色,项脊轩如在眼前,人物音容笑貌跃然纸上。

B.《项脊轩志》以项脊轩及其周围环境的变迁为经,以与项脊轩有密切联系的往事为纬,罗列物事,睹物思人,表达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绵绵深情。

C.文章以有声传情,彰显无声传情;如写母亲“以手阖门”和“自语”,轻轻的关门动作,几句喃喃自语,细致地表露母亲的激动、喜悦和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D.作者表现对妻子的怀念用含情但平实的语言,突出夫妻之间的恩爱情深。

如写二人轩中生活,能让人感受到他们夫唱妇随、志趣相投、情深似海的深情。

解析:

选C C项,“以手阖门”“自语”写的是祖母,所以这个动作和自语表现的是祖母对孙子的关爱。

10.把下列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10分)

(1)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5分)

译文:

 

(2)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5分)

译文:

参考答案:

(1)借来的书堆满了书架,时俯时仰地放声歌吟,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

(2)回忆往日的这些事,好像昨天刚发生的,真叫人禁不住要大哭一场。

(二)拓展阅读(3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19分)

沧浪亭记

苏舜钦  

予以罪废,无所归。

扁舟吴中,始僦舍以处。

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

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

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

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

访诸旧老,云:

“钱氏有国,近戚孙承祐之池馆也。

”坳隆胜势,遗意尚存。

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沧浪”焉。

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

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

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噫!

人固动物耳。

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

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

惟仕宦溺人为至深。

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

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

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B.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C.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D.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解析:

选C 在古文中,“不亦……哉(乎)”是典型的反问句式,往往单独成句,表达强烈的情感,故可判定D项不正确。

“相”的古义和今义都常作“互相”解释,而且古今通常都运用“与(同、和、跟)……相(互相)……”句式表达意思,由此可判定A、B两项错误。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郡”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域。

秦代以前比县小;从秦代起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省下面的市。

B.“寻”是古代的长度单位。

七尺或八尺为一“寻”;古代的另一长度单位“仞”与“寻”相当,一“仞”亦相当七尺或八尺。

C.中国古代使用过多种形制的钱币,但金属钱币使用最多,最广泛。

像本文中的“钱四万”中的“钱”即金属钱币。

D.“仕”本义是做官。

与此意义相同的词有“仕宦”“致仕”等。

解析:

选D “致仕”是辞官。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身处北宋初期,因受朝中保守派陷害,被削职为民,带着心灵的创痛,流寓苏州。

文章先叙写“高爽虚辟”宜居之由“思得”“不可得”而终于“得之”的过程。

土居褊狭不能出气,这与其说是生理上的感觉,不如说是愤懑和抑郁的心理上的感觉。

B.孙承祐的池馆遗址,环境优美而僻静,深受作者喜爱。

这一段写景,作者采用移步换景法,真切地写出了被自然环境深深吸引的情态。

而对具体筑亭之事,仅以“构亭北碕”一语带过。

至于为何取名“沧浪”,则始终未予说明,这不能不说是一大败笔。

C.作者抒写他从这一佳地获得的情趣,极力渲染内心的舒坦自然,强调与大自然的息息相通,唯与“鱼鸟共乐”。

这种极端化的追求,是作者心灵上对黑暗现实所做出的逆向反应,也说明政治打击在作者心中留下了沉重印记。

D.文章清晰地留下了仿效柳宗元永州山水游记的痕迹,但作者并非简单地模仿,而是在文字中融入了个人独特的体验,反映了自己的心态,特别是把大段议论引入文中,更显出宋人散文特有的理性风格。

解析:

选B B项,“至于为何取名‘沧浪’,则始终未予说明,这不能不说是一大败笔”理解有误。

“沧浪”来源于《史记》中《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此句寓含着厌恶政治污浊、退隐不仕之意,但作者无意在这点上展开,因为作者以大量笔墨议论抒情时,亭名的含义已不言而喻,毋需赘述了,这正是本文谋篇布局的妙处。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

(5分)

译文:

 

(2)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

(5分)

译文:

解析:

翻译时尽量以直译为主,要关注重点词语、特殊句式、固定句式、强调字字落实,力求表达通顺。

在理解并译出句子大意的前提下,要推断并把握翻译要点,即得分点。

(1)句的翻译要点是“觞”的活用、“野老”等重点词语和“浩歌”的意译。

(2)句的翻译要点是“横(充塞)”“性伏(性情压抑)”“寓(借)”等重点词语。

参考答案:

(1)(有时)举起酒杯放声歌唱,(有时)坐着仰天长啸,人迹罕至,只与鱼鸟同乐。

(2)情感充塞在内心就性情压抑,一定要借外物来排遣。

参考译文:

我因为获罪而遭贬,无处栖身。

乘船来到吴中(今苏州),起初住在租来的屋子里。

时值盛夏非常炎热,土房子都很狭小,不能呼气,想得到高爽空旷僻静的地方,来舒展心胸,未能得到。

一天路过学宫,向东看,草、树郁郁葱葱,高高的土丘,宽阔的水面,不像城里。

循着水边杂花修竹掩映的小径,向东走数百步,有一块荒地,方圆总计五六十寻,三面临水。

小桥的南面更加开阔,旁边没有民房,四周林木环绕遮蔽,询问年老的人,他说:

“这是五代时吴越国王的贵戚孙承祐的废弃的园林。

”高低错落还约略可以看出当年的胜景。

我欢喜地来回四处走,于是用四万钱购得,在北岸构筑亭子,叫“沧浪”。

前面是竹,后面是水,水的北面又是竹林,没有穷尽。

澄澈的小河,翠绿的两岸,阳光、影子会合于轩户之间,尤其同风月最为协调。

我常常乘着小船,穿着轻便的衣服到亭上游玩,到了亭上就洒脱地忘记了回去。

(有时)举起酒杯放声歌唱,(有时)坐着仰天长啸,人迹罕至,只与鱼鸟同乐。

形体得到了休息,心灵得到了净化;看到的、听到的没有邪恶,那么人生的道理也就明白了。

回过头来想想以前动荡不安的名利场,每天与细小的利害得失相计较,同这样的情趣相比较,不是太庸俗了吗!

唉!

人本来就易被外物感动。

情感充塞在内心就性情压抑,一定要借外物来排遣。

停留时间久了就会沉溺,认为当然;不超越它而换一种心境,那么悲愁就化解不开。

只有仕宦之途、名利之场最容易使人陷入其中,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有才有德之士因为政治上的失意忧闷而死,都是因为没有悟出主宰自己、超越自我的方法。

我虽已经被贬却获得这样的胜境,安于冲淡旷远,不与众人一道钻营,因此又能够使我的内心和形体找到根本,心有所得,不禁嘲笑和可怜古往今来那些沉溺于仕宦的人。

尚且没有忘记内心的主宰,自认为已经超脱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8题。

(19分)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

郑燮 

 十月二十六日得家书,知新置田获秋稼五百斛,甚喜。

而今而后,堪为农夫以没世矣!

要须制碓制磨,制筛罗簸箕,制大小扫帚,制升斗斛。

家中妇女,率诸婢妾,皆令习舂揄蹂簸之事,便是一种靠田园长子孙气象。

天寒冰冻时,穷亲戚到门,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

暇日咽碎米饼,煮糊涂粥,双手捧碗,缩颈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

嗟乎!

嗟乎!

吾其长为农夫以没世乎!

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之末。

农夫上者种地百亩,其次七八十亩,其次五六十亩,皆苦其身,勤其力,耕种收获,以养天下之人。

使天下无农夫,举世皆饿死矣。

我辈读书人,入则孝,出则弟,守先待后,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所以又高于农夫一等。

今则不然,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作官,如何攫取金钱,造大房屋,置多产田。

其不能发达者,乡里作恶,小头锐面,更不可当。

夫束修自好者,岂无其人;经济自期,抗怀千古者,亦所在多有。

而好人为坏人所累,遂令我辈开不得口;一开口,人便笑曰:

“汝辈书生,总是会说,他日居官,便不如此说了。

”所以忍气吞声,只得捱人笑骂。

工人制器利用贾人搬有运无皆有便民之处而士独于民大不便无怪乎居四民之末也且求居四民之末而亦不可得也

吾家业地虽有三百亩,总是典产,不可久恃。

将来须买田二百亩,予兄弟二人,各得百亩足矣,亦古者一夫受田百亩之义也。

若再求多,便是占人产业,莫大罪过。

天下无田无业者多矣,我独何人,贪求无厌,穷民将何所措足乎!

或曰:

“世上连阡越陌,数百顷有余者,子将奈何?

”应之曰:

“他自做他家事,我自做我家事,世道盛则一德遵王,风俗偷则不同为恶,亦板桥之家法也。

”哥哥字。

(有删节)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工人制器/利用贾人/搬有运无/皆有便民之处/而士独于民大不便/无怪乎居四民之末也/且求居四民之末而亦不可得也/

B.工人制器利用/贾人搬有运无/皆有便民之处/而士独于民大不便/无怪乎居四民之末也/且求居四民之末/而亦不可得也/

C.工人制器利用贾人/搬有运无皆有便民之处/而士独于民/大不便无怪乎居四民之末也/且求居四民之末而亦不可得也/

D.工人制器利/用贾人搬有运无/皆有便民之处/而士独/于民大不便/无怪乎居四民之末也/且求居四民之末/而亦不可得也/

解析:

选B “工人”“贾人”“士”为陈述对象,充当各个句子的主语,宜在句首;“也”为句末语气词,“而”“且”分别表示句子间不同的关系,宜在句首。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书:

古时称“信”为“书”。

“信”在古代又有诸多别名、美称,如“雁书”“鱼书”“尺素”“函”等。

B.斛:

古代量器名,亦是容量单位,一斛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

C.士:

先秦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后来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是脱离生产劳动的官员。

D.进士: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解析:

选C “士”后来指脱离生产劳动的读书人。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针对当时士风日坏的现象,热情洋溢地歌颂“农夫”,强调农民的重要性,提出贬士为四民之末,以农为首的主张。

B.作者提出的“长为农夫以没世”“兄弟二人,各得百亩”等愿望,是其理想主义的精神产物,也是他小富即安的农本思想的局限所在。

C.文章反映了作者蔑视权贵、重农爱农、反对土地兼并等的思想,体现了他以勤劳致富为目标,以独立人格为依托的经世济民的真诚追求。

D.此信写来情真语挚,如对面谈心,文风自然流畅,朴实无华。

内容平白家常,言近旨远。

在信中作者关照家人照顾好来探亲的贫困亲友,细节之处令人感动。

解析:

选B “小富即安”的说法错误。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家中妇女,率诸婢妾,皆令习舂揄蹂簸之事,便是一种靠田园长子孙气象。

(5分)

译文:

 

(2)世道盛则一德遵王,风俗偷则不同为恶,亦板桥之家法也。

(5分)

译文:

解析:

(1)句应注意“妇女”“舂揄蹂簸之事”(归纳为农事即可)“长”“气象”的翻译。

(2)句应注意“一”“偷”“为恶”的翻译。

参考答案:

(1)家中的太太小姐们,带领家中女佣,都让她们学习舂米、扬谷之类的农事,这才有一种靠田园抚养子孙的景象。

(2)世道昌盛,我就一心一意遵循正义之道;若风俗浅薄,也决不随着坏人一起作恶。

这也是板桥家法吧。

参考译文:

十月二十六日收到家里来信,知道新买的田地,秋季收获了五百斛的作物,我非常高兴。

从今以后,我们可以做个农夫过一辈子了。

现在需要制备碓、磨,制备筛罗、簸箕,制备大小扫帚,制备升、斗、斛等农具。

家中的太太小姐们,带领家中女佣,都让她们学习舂米、扬谷之类的农事,这才有一种靠田园抚养子孙的景象。

天寒冰冻时,穷亲戚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到他们手中,再用一小碟酱姜佐餐,这是最能使老人、穷人感到温暖的食品了。

闲暇的日子吃碎米饼,煮一锅烂粥,双手捧着碗,缩着脖子喝,即使是霜雪浓重的寒冷早晨,喝上这样的热粥,也会全身暖和。

唉!

唉!

我们可以长久地做农夫过一辈子了!

天地间第一等人,就只有农夫,而读书人只能在士、农、工、商四民中居末等。

农夫中耕种最多的有百亩,少一点的七八十亩,再少一点的五六十亩,都是自己辛辛苦苦,勤奋地付出劳动,耕种田地,收获庄稼,来养活天下的人。

假使天下没有农夫,那么世上所有人都要饿死了。

我们这些读书人,在家孝敬父母,出外尊敬兄长,奉守先人的美德,以待传扬于后世。

实现了心愿,就施恩泽给百姓;不能实现心愿时,就修养身心,将美德显露于世,所以又比农夫高了一等。

可是现在的读书人却不是这样,一捧起书本,便想要考中举人、考中进士,然后做官,想着怎样捞取金钱,建造大房子,买很多田产。

而那些不能飞黄腾达的,便在乡里为非作歹,削尖了脑袋到处钻营,更令人受不了。

而约束言行、自爱自重的人,难道没有了吗?

希望自己能经世济民,志向高远能比得上古人的人,也到处都有。

但是好人总是被坏人所牵累,这就使我们这些人也开不得口。

一开口,人们便讥笑说:

“你们这些读书人,总是只会说,将来做了官,就不这样说了。

”所以忍气吞声,只能忍受别人的笑骂。

工人制造器具,使人使用方便;商人运出有的商品,运来没有的商品,都对百姓有便利之处。

只有读书人对百姓大有不便,难怪只能在四民中居末等了。

而且想要当末等之人,还很难呢。

我们家的田地,虽然有三百亩,但那全是人家典押来的产业,不能长久以来靠它生活。

将来必须买二百亩田,给我们兄弟二人,各人各得一百亩就够了,这也是古代一个成年男子受田一百亩的意思。

如果想多得到一些,就是侵占他人产业,没有比这个罪过更大的了。

天下没有田地产业的人很多,我是什么人啊,如果贪求而不满足,那么穷人将到哪里立足安身呢?

有人说:

“这世上,有的人占地连片多达数百顷以上,你拿他怎么办?

”我回答说:

“别人这么做是他家的事情,我只管做好自家的事情。

世道昌盛,我就一心一意遵循正义之道;若风俗浅薄,也决不随着坏人一起作恶。

这也是板桥家法吧。

”哥哥字。

三、语言表达训练(12分)

19.苏轼的诗不仅“诗中有画”,而且“诗中有理”。

请将他的《惠崇春江晚景》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然后用一句话说出一个蕴含的哲理。

(4分)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改文:

蕴涵的哲理:

参考答案:

(1)(诗改文:

)春天来了,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

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吐出新芽的蒌蒿,芦笋也抽出了嫩嫩的短芽。

此时正是河豚肥美新上市的时节。

(2)(蕴涵的哲理:

)①一个人只有经常与某种事物保持接触,才能敏锐地把握住任何细微的变化。

②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并通过个别表现出来。

③实践是认知的来源。

(写出一点即可)

20.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另写一段话,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4分)

《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因为它是有情的。

读《陈情表》我们可以看到:

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

读《陈情表》我们可以听到:

参考答案:

少年孤苦无依的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帝王催促严厉的呵责,孝子忠诚恳切的哀告。

21.集古人成句,是各种体裁的集句中最为流行的,而碑帖集句与碑帖集字(简称集字)为对联,是利用现成的碑帖拓片来搭配出联语。

但碑帖一般字句不多,又很难与别的碑帖配伍,因此,集句很难,成联极少。

上海豫园一笠亭联,乃集王羲之《兰亭集序》,为清代陶澍所作,请补出横线上的词句(一笠亭在豫园内大假山旁):

(4分)

游目骋怀,

(1)        

(2)        ,是日也天朗气清

解析:

注意从《兰亭集序》中补写。

参考答案:

(1)此地有崇山峻岭 

(2)仰观俯察

四、写作能力训练(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日,禅师问他的弟子们:

“一棵树什么最重要?

弟子们有的说是枝,有的说是叶,有的说是花,还有的说是果。

他们还各自说了一通各自认为重要的理由。

而禅师却说:

“无论是枝叶,还是花果,都是看得见的表象,表象永远都不是最重要的。

“那一棵树什么最重要呢?

”弟子们问。

“根最重要。

一棵树没有了根,就会死亡。

”禅师说,“但根长在我们看不见的地里。

世上最重要的东西,也像根一样,往往隐藏在生命的最深处。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请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树有枝叶,有花果,而枝叶、花果不过是一种表象。

树有根,根匍匐于地下,但根作为本,却制约着树的生死。

以根与树的关系与人生的成长对接,发散思维,不难打开思路。

一棵树根最重要,同样,一个人看不见的心灵最重要。

树没有了最重要的根会死,而人一旦缺失心灵和美德,就如同行尸走肉。

因此,这则材料的中心是:

衡量生命价值的重要尺度是灵魂。

写作该题,选取的材料可以涵盖古今中外,可以涉及自己或他人,但无论选用什么材料,都必须做到真实、典型。

以下立意角度可供借鉴:

脚踏实地、坚守自己的根基、最重要的东西隐藏在最深处、根深才能叶茂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