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师考勤表表格文件下载.xls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57417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XLS 页数:2 大小:3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教师考勤表表格文件下载.xls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学校教师考勤表表格文件下载.xls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校教师考勤表表格文件下载.xls

《学校教师考勤表表格文件下载.xls》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教师考勤表表格文件下载.xls(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校教师考勤表表格文件下载.xls

a:

33:

{i:

0;s:

10555: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测试题及答案@#@时间:

@#@60分钟满分:

@#@100分@#@一、选择题(13×@#@3分)@#@1.关于声音的产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有声带不停地振动才能发声@#@B.只要人耳听不到,即使物体在振动也不会发声@#@C.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D.以上说法都不对@#@2.我国正在进行登月计划的研究,按照计划,我国将在2007年将“嫦娥一号”送上月球,宇航员登上月球后,若有一块陨石落在他附近,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宇航员能够听到陨石撞击月球的声音@#@B.陨石撞击月球时不会使月球的地面产生振动@#@C.宇航员虽然不能听到陨石撞击月球的声音,但他可以感受到这个声音的存在@#@D.陨石撞击月球的声音可以在月球的表面向四周传播@#@3.潜水员在不浮出水面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听到岸上的谈话声,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B.岸上的人的声带在振动@#@C.水可以传播声音         D.潜水员的声带在振动@#@4.为了保护学习的环境,减少噪声污染,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 )@#@A.不要在教学区域内大声喧哗 @#@B.在校园内及其附近栽花种草@#@C.将教室的所有门窗全部封死   @#@D.教学楼的内外墙面尽量做得粗糙些@#@5.要改变音叉的音调,下列方法可行的是       ( )@#@A.把敲击音叉的橡皮锤改为小铁锤@#@B.改变敲击音叉的力度@#@C.用橡皮锤敲击固有频率不同的音叉@#@D.捏住音叉的下面部分后再敲击@#@6.下列哪项措施不是为了防止噪声对人的影响             ( )@#@A.汽车挡风玻璃上装有一层膜  B.小汽车要求其密封性很好@#@C.汽车的排气管上要求装上消声器  D.工厂的工人在车间带上耳罩@#@7.弦乐器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请调音师进行调音,调音师通过调节弦的长度将琴音调准,在此过程中调音师改变了琴弦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振幅@#@8.在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的音色会逐渐改变   B.声音的音调会逐渐改变@#@C.声音的响度会逐渐改变      D.声音的三要素都不会改变@#@9.小聪同学在使用复读机时,先将自己的声音录了下来,再摁了快放键,则此时播放的声音和他原来的声音相比较            ()@#@A.音调变低           B.音调变高@#@C.响度变小           D.响度变大@#@10.下列关于振动和声波的分析正确的是           ()@#@A.有声波时就一定有振动   B.有振动时就一定有声波@#@C.有声波时就没有振动       D.有振动时就没有声波@#@11.在雷雨天,发生雷电时闪电一闪即逝,而雷声却绵绵不绝,对此现象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由于人耳有双耳效应@#@B.雷一个接一个打个不停@#@C.光速比声速要大得多@#@D.雷声的声波经地面、云层多次反射@#@12.如图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后,左边支架上的乒乓球会弹起来,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声音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B.左右两只音叉的频率相同,发生了共鸣现象@#@C.声音在钢铁中传播比空气中快     @#@D.木箱可以传播声音@#@13.利用“B超”可以对病人的内脏进行检测,在提高诊断的准确性的同时又避免了对病人的伤害,但我们即使站在“B超”的旁边也无法听到它产生的声音,这是因为  ( )@#@A.“B超”发出的声音的频率大于人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B.“B超”发出的声音的频率小于人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C.“B超”发出的声音响度太大@#@D.“B超”发出的声音响度太小@#@二、填空题(21×@#@1分)@#@14.我国的北方由于气温太低,居民楼的窗户玻璃全部采用双层玻璃,这样做除了可以使房间温度不致于太低外还可以,使居民能在房内安静地休息。

@#@@#@15.一切    、    、     都能传播声音,声音只能在   中传播,    不能传播声音。

@#@@#@16.请你根据下表给出的一些声音的频率完成以下填空:

@#@@#@声音@#@频率/Hz@#@声音@#@频率/Hz@#@人能听到的声音@#@20~20000@#@海豚能听到的声音@#@150~150000@#@狗能听到的声音@#@15~50000@#@人能发出的声音@#@64~1300@#@人敏感的声音@#@1000~3000@#@钢琴上的最高音@#@4096@#@人最敏感的频率@#@2000@#@长笛或哨子@#@5000~8000@#@钢琴上的最低音@#@27.5@#@狗的叫声@#@450~1080@#@鼓或大提琴@#@100~200@#@钢琴的中央C@#@261.6@#@能够听到次声的动物:

@#@     。

@#@@#@能够听到超声的动物:

@#@     ,    。

@#@@#@表中所有乐器发出的声音都在人的听觉范围内,它们中发出声音最低的是  。

@#@@#@17.将录音机的喇叭卸下来(它与录音机之间的连线没有损坏)后,在喇叭上撒一些很小的泡沫粒,放响录音机后可以看到泡沫塑料会   ;@#@若把录音机的音量开关开大,这时还会看到              ,这说明发声体的     越大,响度越大。

@#@@#@18.防止噪声的思路与防控传染病是相似的,都是从产生、传播、接收着手,那么控制噪声应从    、     、      三个方面考虑,其中最重要的是       。

@#@@#@19.太阳和地球都在不断地扩展和收缩,这时会产生“呼吸”的声音,若用仪器在地球上进行探测,则仪器   “听到”地球的声音,      “听到”太阳的声音。

@#@(填“能”或“不能”)@#@20.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会被反射回来形成     ,若声音被多次反射,则在原声消失后声音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这种现象叫    ,教室内的回声比空旷的原野要   (填“大”或“小”),歌剧院的设计   考虑混响问题(填“需要”或“不要”)。

@#@@#@三、简答题(2×@#@5分)@#@21.当声源朝着我们运动时,我们听到的声音的音调会变高,当声源远离我们运动时,我们听到的声音的音调会变低。

@#@那么你能根据火车的汽笛声来判断火车是进站还是出站吗?

@#@@#@22.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失聪后却写出了《命运交响曲》,谱写了音乐界的神话,他在演奏时用牙咬住一根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的共鸣箱上,以此来鉴别琴声,你能分析其中的道理吗?

@#@@#@@#@四、探究创新题(4×@#@4分)@#@23.当你叩击自己的上下牙齿,或者咀嚼一只胡萝卜时,你能清楚地听到自己牙齿的扣击声或咀嚼声.若你用手把耳朵塞起来,这声音反会变得更响,这是为什么呢?

@#@@#@24.如图,向暖水瓶中灌开水时,有经验的人通过声音就知道水是否快满了.,请你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25.在探究影响声音的音调的实验中,小强选择了以下两组物体进行探究: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粗细不同的两根橡皮筋;@#@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一把钢尺。

@#@@#@则橡皮筋粗的一根的音调比细的那根要;@#@钢尺短时比长时的音调要;@#@若用不同的力拨动同一根橡皮筋的不同。

@#@这里要拨动同一根橡皮筋用到的研究方法是。

@#@@#@26.在一次郊游中,同学们举行郊外舞会,由于没有乐器,小明利用同学们的汽水瓶设计出汽水瓶打击乐器,敲出了优美动听的曲子.请问:

@#@@#@

(1)小明除了用汽水瓶之外,还要用到哪些器材?

@#@@#@

(2)他的低音瓶和高音瓶在设计上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

@#@@#@五、计算题(2×@#@7分)@#@27.科研人员为测出马里亚纳海沟的深度,在海面上向海底发出超声波,14.26秒后收到返回的声信号,请你计算出此处海沟的深度(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31m/s)。

@#@@#@28.科研人员为测出海水中的声速,在海面上向另外一艘船发出超声波,另一艘船在4s后收到声音信号,两船相距6120m,请你计算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

@#@@#@第一章(A)@#@一、选择题@#@1.C2.C3.D4.C5.C6.A7.A8.C9.B10.A11.D12.B13.A@#@二、填空题@#@14.阻断噪声的传播途径。

@#@15.固体、液体、气体,介质,真空。

@#@@#@16.狗,狗、海豚,钢琴。

@#@17.振动;@#@振动加剧,振幅。

@#@@#@18.消声、隔声、吸声,消声。

@#@19.能、不能@#@20.回声,混响,大,需要。

@#@@#@三、简答题@#@21.若听到的汽笛声音调变高,则火车正在进站,若听到的汽笛声音调变低,则火车正在进出站。

@#@@#@22.利用了固体传播声音。

@#@@#@四、探究创新题@#@23.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比在气体中传播要快。

@#@@#@24.水灌得越满,则上方空气柱的长度越短,故音调将会越高,据此可以判断瓶内水的多少。

@#@@#@25.低;@#@高;@#@响度。

@#@控制变量法。

@#@@#@26.略@#@五、计算题@#@27.10916.03m28.1530m/s。

@#@@#@4@#@";i:

1;s:

12198:

"小学五年级数学小数乘除法竖式计算练习题@#@小数计算练习题集@#@2.14-0.9=0.5+7.6=240÷@#@48=4200÷@#@300=@#@0.75-0.38=396+99=90×@#@30=20×@#@35=@#@1-0.2=3-2.25=1.57+3.43=286+199=@#@18.54-9.9=36×@#@99=2.4÷@#@2=48÷@#@0.6=@#@96÷@#@3=0.24÷@#@0.2=4.8÷@#@6=0.96÷@#@0.03=@#@2.4÷@#@0.2=4.8÷@#@0.6=9.6÷@#@0.3=3.24÷@#@24=@#@3.24÷@#@0.24=3.24÷@#@2.4=2.4÷@#@2=48÷@#@0.6=@#@96÷@#@3=0.24÷@#@0.2=4.8÷@#@6=0.96÷@#@0.03=@#@2.4÷@#@0.2=4.8÷@#@0.6=9.6÷@#@0.3=25.8÷@#@6=@#@22.8÷@#@3=5.98÷@#@0.23=19.76÷@#@5.2=3.81÷@#@7=@#@32÷@#@42=246.4÷@#@13=2.17÷@#@0.7=0.4÷@#@0.01=@#@5.3+6.7=5.4-3.6-1.4=30×@#@0.01=15÷@#@1.5=@#@12.9-8.5=7.2×@#@0.4=2.8×@#@1.4=8+2-8+2=@#@286+198=314-202=526+301=223-99=@#@0.45×@#@2.5=0.8×@#@1.25=0.3×@#@3.6=0.3×@#@0.3=@#@10×@#@0.07=0.3×@#@1.4=0.05×@#@7=0.92×@#@0.4=@#@0.2×@#@0.26=0.14×@#@4=0.02×@#@0.1=1.2×@#@0.3=@#@0.2×@#@0.4=8.2+1.8=100-35.22=2.3×@#@4=@#@2.5×@#@0.4=2.4×@#@5=0.22×@#@4=3.25×@#@0.5=@#@0.9-0.52=3.99×@#@1=0×@#@3.52=12.5×@#@8=@#@8÷@#@10=10-1.8-7.2=0.43+3.57=2.5×@#@4×@#@12=@#@0.9×@#@0.8=7.5x-3x=a+3a+7a=1.05×@#@100=@#@1÷@#@0.5=0.96÷@#@3=1.47÷@#@0.7=5.4÷@#@6=@#@0.16.5×@#@10=0.56×@#@100=3.78×@#@100=4÷@#@0.8=@#@3.215×@#@100=0.8×@#@10=4.08×@#@100=1.1×@#@0.2=@#@0.6×@#@0.8=3×@#@0.9=2.5×@#@0.4=3.6×@#@0.4=@#@12.5×@#@8=50×@#@0.04=80×@#@0.3=1.1×@#@9=@#@0.16×@#@5=1.78+2.2=9.6÷@#@0.6=1.2×@#@0.5=@#@0.7÷@#@0.01=2.5×@#@0.4=12-3.9=6.6÷@#@0.66=@#@3.9+2.03=4.2÷@#@3.5=1.6+2.4×@#@0.3=2.14-0.9=@#@27+456+73=0.3×@#@0.3=7.2+2.8=0.9÷@#@0.01=@#@12÷@#@0.3=2.87÷@#@0.7=13÷@#@4=0.96÷@#@0.3=@#@1.5×@#@0.4=7÷@#@0.25=2.5×@#@0.7×@#@0.8=8-2.5=@#@16÷@#@1.6=5.6×@#@1.01=0.36+0.64=64.32÷@#@16=@#@4.2÷@#@0.1=72.8÷@#@0.8=8.4÷@#@4.2=13.8+9.9=@#@1.23×@#@3=3.2÷@#@1.6=3.5+3.5×@#@3=19.6÷@#@2=@#@8.8÷@#@2.2=0.75×@#@4=0.5×@#@0.8=8.4×@#@0.2=@#@1.6×@#@0.2=7.2×@#@0.3=2.8×@#@0.3=0.9÷@#@0.15=@#@1.8×@#@0.4=5.5÷@#@0.55=0.08×@#@100=2.2÷@#@0.11=@#@5.46+4.54=12.5×@#@0.8=0.35×@#@0.3=1.4×@#@5=@#@2.8×@#@4=19.6÷@#@4=22.5×@#@4=0.396÷@#@1.2=@#@0.756÷@#@0.36=15.6×@#@13=0.18×@#@15=0.025×@#@14=@#@3.06×@#@36=0.04×@#@0.12=3.84×@#@2.6=5.76×@#@3=@#@7.15×@#@22=90.75÷@#@3.3=3.68×@#@0.2=16.9÷@#@0.13=@#@1.55÷@#@3.9=3.7×@#@0.016=13.76×@#@0.8=5.2×@#@0.6=@#@8.4×@#@1.3=6.4×@#@0.5=4.48×@#@0.4=5.25×@#@5=@#@35.4×@#@4.2=0.042×@#@0.54=0.76×@#@0.32=0.25×@#@0.046=@#@2.52×@#@3.4=1.08×@#@25=4.8×@#@0.25=2.5÷@#@0.7=@#@10.1÷@#@3.3=10.75÷@#@12.5=3.25×@#@9.04=12.5×@#@8.8=@#@0.43×@#@0.28=6.45×@#@0.73=4.6×@#@0.6=8.9×@#@0.05=@#@3.08×@#@0.43=1.5×@#@26.7=5.22÷@#@29=18.72÷@#@3.6=@#@13.95÷@#@3.1=8÷@#@10=10-1.8-7.2=0.43+3.57=@#@2.5×@#@4×@#@12=0.9×@#@0.8=7.5x-3x=a+3a+7a=@#@1.05×@#@100=1÷@#@0.5=0.96÷@#@3=1.47÷@#@0.7=@#@5.4÷@#@6=128÷@#@0.4=78÷@#@0.6=9.6÷@#@3.2=@#@65÷@#@0.05=54÷@#@0.12=32÷@#@0.4=36÷@#@0.18=@#@42÷@#@0.003=78÷@#@0.06=45÷@#@0.005=81÷@#@0.03=@#@7.2÷@#@0.002=1000÷@#@1.25=10÷@#@2.5=120÷@#@0.024=@#@7.5÷@#@5=8.6÷@#@0.002=0.0036÷@#@3.6=8.6÷@#@2=@#@2.5÷@#@0.005=0.36÷@#@0.0006=7.5÷@#@2=6.3÷@#@21=@#@8.6÷@#@0.0043=46÷@#@0.0023=8.4÷@#@0.0084=1.28÷@#@3.2=@#@9.8÷@#@0.7=4.6÷@#@0.023=0.009÷@#@0.005=39÷@#@0.0003=@#@133÷@#@.0007=5.05÷@#@0.5=123000÷@#@1.23=0.00125÷@#@50=@#@5.6÷@#@700=760÷@#@0.008=4.329÷@#@6=492÷@#@0.004=@#@18.63÷@#@0.03=9.5×@#@99=13.5×@#@0.98=0.1-0.047=@#@0.29÷@#@2.9=3.4×@#@0.2=0.57÷@#@19=63+124+76=@#@7.09×@#@10.8=0.8×@#@7.09=9.5×@#@101=3.8×@#@10.1=@#@7.69×@#@101=3.8×@#@10.1=0.125×@#@72=7×@#@19+7=@#@22.8÷@#@3=5.98÷@#@0.23=19.76÷@#@5.2=3.81÷@#@7=@#@32÷@#@42=246.4÷@#@13=2.17÷@#@0.7=0.4÷@#@0.01=@#@5.3+6.7=5.4-3.6-1.4=30×@#@0.01=15÷@#@1.5=@#@12.9-8.5=7.2×@#@0.4=2.8×@#@1.4=8+2-8+2=@#@286+198=314-202=526+301=223-99=@#@0.45×@#@2.5=0.8×@#@1.25=0.3×@#@3.6=0.3×@#@0.3=@#@10×@#@0.07=0.3×@#@1.4=0.05×@#@7=0.92×@#@0.4=@#@0.2×@#@0.26=0.14×@#@4=0.02×@#@0.1=1.2×@#@0.3=@#@0.2×@#@0.4=8.2+1.8=100-35.22=2.3×@#@4=@#@2.5×@#@0.4=2.4×@#@5=0.22×@#@4=3.25×@#@0.5=@#@0.9-0.52=3.99×@#@1=0×@#@3.52=12.5×@#@8=@#@5.4-2.5-1.4=2.5×@#@1.25×@#@0.32=12-6.2-3.8=@#@(180+20)÷@#@5=1.7+0.43+3.3=75×@#@25×@#@4=@#@250-250÷@#@5=70+50÷@#@50+70=13.7+0.98+0.02+4.3=@#@18.6-3.47-0.53=72×@#@101-72=235×@#@28-35×@#@28=@#@2.6×@#@78+78×@#@7.4=7.26-(5.26-1.5)=8×@#@(2.5+0.25)=@#@1.25×@#@0.8×@#@0.5=(1.5+0.25)×@#@4=0.12×@#@0.5×@#@0.16=@#@7.28×@#@99+7.28=4.3×@#@50×@#@0.2=5436÷@#@18=@#@102×@#@45-328=1001-9036÷@#@18=3.8×@#@5.25+14.5=@#@300-4263÷@#@21=0.81÷@#@0.25+5.96=403÷@#@13×@#@27=@#@(25+4)×@#@4=(1.2+1.8)×@#@4.5=1025-768÷@#@32=@#@645-45×@#@12=10-2.87-7.13=0.96+9.6×@#@9.9=@#@401×@#@19+284=640+128×@#@45=1.25×@#@8÷@#@1.25=@#@5.37×@#@0+4.63=2.5×@#@7.1×@#@4=16.12×@#@99+16.12=@#@5.0-0.9+0.9=7.28×@#@99+7.28=4.3×@#@50×@#@0.2=@#@64-2.64×@#@0.5=3.94+34.3×@#@0.2=8.9×@#@1.1×@#@4.7=@#@2.7×@#@5.4×@#@3.9=3.6×@#@9.85-5.46=8.05×@#@3.4+7.6=@#@6.58×@#@4.5×@#@0.9=2.8×@#@0.5+1.58=32+4.9-0.9=@#@4.8-4.8×@#@0.5=(1.25-0.125)×@#@8=4.8×@#@100.1=@#@56.5×@#@99+56.5=4.85+0.35÷@#@1.4=0.87×@#@3.16+4.64=@#@40.5÷@#@0.81×@#@0.18=4.8×@#@(15÷@#@2.4)=2.13×@#@0×@#@8257=@#@6.81+6.81×@#@99=0.25×@#@185×@#@40=2.5×@#@(3.8×@#@0.04)=@#@0.25×@#@39+0.25=(8×@#@5.27)×@#@1.25=6.81+6.81×@#@99=@#@0.25×@#@185×@#@40=6.8×@#@0.75÷@#@0.5=3.75÷@#@0.125–2.75=@#@1.53+23.4÷@#@7.2=1.2+3.2+0.8=1.2×@#@2.5×@#@4=@#@3.01+1.7+0.99=1×@#@0.66÷@#@6=2.7-2.7÷@#@2.7=@#@5.4÷@#@(0.51÷@#@0.17)=0.78×@#@99+0.78=5.4×@#@(7.26÷@#@6.05)=@#@8.7×@#@17.4-8.7×@#@7.4=12.5×@#@0.4×@#@2.5×@#@8=@#@0.68÷@#@(5.2-3.5)×@#@1.25=(0.25+2.5+25)×@#@0.4=@#@5-0.9×@#@0.2+1.8÷@#@0.5=6.4×@#@3.28+4.6×@#@3.28-3.28=@#@12.27+21÷@#@(7.3-6.6)×@#@2.4=4.4×@#@0.8-3.4×@#@0.8=@#@(9.37+9.37+9.37+9.37)×@#@2.5=2.37×@#@6.3+2.37×@#@3.7=@#@46×@#@0.33+54×@#@0.33=1.93+2.7+2.07+7.3=@#@26×@#@15.7+15.7×@#@24=(2.275+0.625)×@#@0.28=@#@85.07-(15.3-4.8)+5.369=40-(3.5-2.75+0.86)=@#@37×@#@25+268÷@#@67=(32+360÷@#@45)×@#@72=@#@(7590÷@#@33-14)÷@#@54=412÷@#@(607-36×@#@14)=@#@10.5÷@#@(5.2-3.5)=(13.8-8.7)÷@#@0.034=@#@6.25+3.85-2.125+3.875=3.375+5.75+2.25+6.625=@#@2.1×@#@4.3+5.7×@#@2.1=3.375×@#@0.97+0.97×@#@6.625=@#@6.54+2.4+3.46+0.6=95.6×@#@1.8+95.6×@#@8.2=@#@1.5×@#@4.2-0.75÷@#@0.25=3.27×@#@4+3.27×@#@5.7=@#@0.25×@#@80-0.45÷@#@0.9=2.4+2.4×@#@(5.375-3.375)=@#@7.5-5.7×@#@1÷@#@3=12.37-3.25-6.75=@#@16×@#@6.8+2.2×@#@16+16=58.7-16.65÷@#@3.7=@#@0.4×@#@4.7×@#@2.5+(2.3+5.3)=9.31-1.125-7.875=@#@400×@#@(0.62+0.08)=1.2×@#@(9.6÷@#@2.4)÷@#@4.8=@#@(8.58-3.69)×@#@(3.4-1.8)=1.5×@#@(10.03-15.6÷@#@7.5)=@#@30.6÷@#@(4.5×@#@0.16)=4.7+3.91÷@#@(32-29.7)=@#@3.12×@#@(0.9+0.7÷@#@0.1)=9.2+9.728÷@#@3.2×@#@1.5=@#@2.4×@#@0.75+1.25÷@#@2.5=(20.2×@#@0.6-2.12)÷@#@0.1=@#@(1.5×@#@0.9+3.65)÷@#@2.5=8.48÷@#@0.8×@#@0.9=@#@101×@#@0.36÷@#@(14.4×@#@0.05)=(25.3-9.7)÷@#@0.3×@#@8.5=@#@10.5÷@#@(5.1-4.4)+18.25=4.11-0.72×@#@(3.38-2.13)=@#@1025-1125÷@#@4.5×@#@3.6=(6.8-5.4)×@#@2.75-0.9=@#@0.875×@#@36+4.05÷@#@8.1=(227÷@#@25-4.68)×@#@0.5=@#@630÷@#@(2.98+6.5×@#@0.08)=(21.88+29.8)÷@#@7.6=@#@(8.1-5.4)÷@#@3.6+85.7=(3.44+20.5×@#@0.32)÷@#@0.16=@#@0.54÷@#@(8.7+45.3)×@#@28.4=0.1÷@#@1+1÷@#@0.8-0.1=@#@(1.25+6.4)-14.88÷@#@2.4=(4.3-2.01+2.2)÷@#@4=@#@58.8÷@#@(0.6×@#@0.7)÷@#@0.02=10.4-7.79÷@#@(0.35+0.6)=@#@3.6÷@#@(1.2+0.5)×@#@5=13.7×@#@0.25-3.7÷@#@4=@#@3.6×@#@1.25+0.32÷@#@0.4=0.8×@#@(3.2-2.99÷@#@2.3)=@#@2.5×@#@(6+9.728÷@#@3.2)=5.2×@#@(4.6÷@#@0.92×@#@0.04)=@#@5.4÷@#@(3.94+0.86)×@#@0.8=19.28+1.82÷@#@0.7=@#@10.56×@#@3.75-3.75×@#@0.56=(1.5÷@#@0.8-1)÷@#@0.4=@#@(37.62+20.76)÷@#@0.042=(17.2-4.5×@#@3.6)÷@#@0.32=@#@(6.02+2.8)÷@#@0.4-2.05=3.27×@#@(80.5-9.84÷@#@0.16)=@#@(71.2-71.2×@#@0.9)÷@#@0.25=1.08÷@#@(3.94+34.3×@#@0.2)=@#@(4.25-4.25×@#@0.8)÷@#@1.7=1.46×@#@5+12.8÷@#@0.4×@#@7.5=@#@1.52-1.6×@#@5+5.7=3.8+(24-25×@#@0.6)=@#@(0.25+0.125)÷@#@(0.75×@#@0.4)=20-2.5×@#@4÷@#@8=@#@(4.8-4.8×@#@0.5)÷@#@2=0.8×@#@(10.4+0.64)÷@#@0.92=@#@(25.3-9.7)÷@#@0.3×@#@7.6=(4.5+1.3×@#@6)÷@#@1.5=@#@58.8÷@#@(0.6×@#@0.7)÷@#@0.02=0.4×@#@(3.2-0.8)÷@#@1.2=@#@16.78-1.6×@#@1.5÷@#@0.8=(53.73-17.49)×@#@(2.6+12.4)=@#@18.64-4.35×@#@2+20.9=80-8.2×@#@(10-7.6)=@#@(9-8.5)×@#@(5-4.76)÷@#@0.1=1.6+8.4×@#@1.5÷@#@0.18=@#@(1.1-0.78)×@#@(2.7-1.95)=(20.2×@#@0.6-2.8]÷@#@0.4=@#@0.06×@#@(10.14-0.64)÷@#@2=17.68÷@#@5.2+2.7×@#@1.5=@#@19.8+(3.749-0.299)÷@#@2.3=8.6+15.4÷@#@0.4×@#@1.4=@#@1.5×@#@1.2-0.6÷@#@2.4=0.6×@#@(6.25÷@#@2.5+0.25)=@#@4.32×@#@15÷@#@12+5.1÷@#@0.85=5.6×@#@(12.5-8.5÷@#@0.85)=@#@8.74-8.74÷@#@23+700×@#@0.03=0.38+9.62÷@#@3.7×@#@5.4=@#@4.38÷@#@(36.94+34.3×@#@0.2)=(5.84-3.9)÷@#@0.4+0.15=@#@1.6×@#@(2.25+27.75÷@#@1.5)=2.02×@#@1.027÷@#@0.26)=@#@6.5×@#@(10-3.7)+2.98=4.75+8.4÷@#@(9.2-6.8)=@#@4.5×@#@(0.75-0.356)+9.23=5.4+(0.63+1.29÷@#@0.23)=@#@1.46×@#@5+12.8÷@#@0.4×@#@7.5=2.98+6.5×@#@(3.2-3.12)=@#@(15.6-2.4)×@#@0.8+4.32=4.11-0.72×@#@(3.38-2.13=@#@(6.8-5.4)×@#@2.75-0.9=1÷@#@0.25×@#@(1.28÷@#@3.2)=@#@4.78+0.22×@#@20÷@#@16=31.7-0.5×@#@0.7-1.65=@#@10-7.5×@#@(6.4-5.9)=(2.95+10.58-1.53)÷@#@0.25=@#@4.2×@#@(6.18–3.03)+6.3=2.7÷@#@4+6.3×@#@0.25=@#@";i:

2;s:

24653:

"@#@《电路连接》专题练习及答案@#@ @#@1.学校有前门和后门,在前门和后门各有一个开关,在学校保卫科有红、绿两盏灯和电源.要求:

@#@前门来人红灯亮,后门来人绿灯亮.@#@

(1)请设计这个电路,在方框内画出电路图,并连接图中的实物电路.@#@

(2)请指出此电路中需改进的地方.@#@2.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在图中将两个灯泡、开关连成串联电路.@#@3.请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电路.@#@4.根据图所示的实物电路,在右边框格中画出它的电路图.@#@5.根据题意作图.@#@

(1)在如图甲中画出电路图中的电流方向,并连接图乙的实物图.@#@

(2)请根据如图丙实验电路,在图方框内画出电路图.@#@6.图2为小阳同学按图1电路图所连接的实物电路的一部分,请你帮助小阳完成剩下部分电路的连接.@#@7.根据如图所示的电路图将实物图连接完整,用笔画线代替导线.@#@8.如图所示,请将下列的电路图画出对应的实物图.@#@9.请根据如图1所示的电路图,补上图2实物图中缺少的一条导线.@#@10.根据实物图画出相应的电路图来(画在虚线框).@#@11.根据图甲所示的实物连接图,在图乙方框处画出电路图.@#@12.根据实物图1,在图2的方框内画出相应的电路图:

@#@@#@13.根据图示的实物连接图,画出对应的电路图.@#@14.根据下面的实物图在方框内画出对应的电路图.@#@15.请根据图a中的电路图实物图,在b图中画出相应的电路图.@#@16.按照图中的实物图在方框中作出电路图.@#@17.请按照图所示的实物图在方框内画出对应的电路图.@#@18.画电路图.@#@19.按照电路图连接实物图.@#@20.图1的电路图连接好图2的实物电路.@#@21.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画出如图1实物图的电路图;@#@@#@

(2)请你根据如图2图甲电路图,在图乙中连接好实物电路.@#@22.请你根据图甲电路图,在图乙中连接好实物电路.@#@23.根据实物图在方框内画出电路图@#@24.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

@#@@#@25.根据电路图,用笔划线代替导线连接实物@#@26.在图中,根据电路图,将右边的实物图补充完整,要求导线不能交叉.@#@27.连接下面的实物图,并在虚框内画出电路图.要求:

@#@两灯独立工作,开关同时控制两灯.@#@28.根据如图所示的电路图,把实物元件连接起来.@#@29.在方框里试画出如图所示实物图的电路图.@#@30.在方框中画出如图所示的实物电路的电路图.@#@ @#@参考答案与解析@#@1.(2015秋•西秀区校级月考)学校有前门和后门,在前门和后门各有一个开关,在学校保卫科有红、绿两盏灯和电源.要求:

@#@前门来人红灯亮,后门来人绿灯亮.@#@

(1)请设计这个电路,在方框内画出电路图,并连接图中的实物电路.@#@

(2)请指出此电路中需改进的地方.@#@【分析】@#@

(1)绿灯亮,表示送货人在后门按开关,红灯亮表示前门取货人在前门按开关;@#@说明两灯互不影响,即为并联关系,且后门进货的控制开关与绿灯在同一支路,前门取货的控制开关与红灯在同一支路,均为串联关系;@#@@#@

(2)无论前门还是后门来人,都需要人观察灯泡的发光情况,所以最好利用响铃引起人的注意,则将铃串联在干路中;@#@然后根据这一思路来进行作图.@#@【解答】解:

@#@

(1)由题意知,两个灯泡并联,且各有一个开关控制,前门开关控制红灯,后门开关控制绿灯,如图所示:

@#@@#@实物图如下所示:

@#@@#@

(2)由于需要人来观察灯泡的发光情况,这不方便,所以最好利用响铃引起人的注意,所以应将电铃串联在干路中;@#@如图:

@#@@#@.@#@【点评】根据题意得出两灯泡的连接方式和开关的位置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2.(2016•北海)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在图中将两个灯泡、开关连成串联电路.@#@【分析】由题干可知,开关控制整个电路,两灯泡串联,根据电流流向法,从电源的正极依次连接各开关S、两个灯泡最后回到负极即可.@#@【解答】解:

@#@图中已经连接了部分电路,然后将开关左端接线柱与右侧灯泡右端接线柱相连,将左侧灯泡右端接线柱与右侧灯泡左端接线柱相连,如下所示:

@#@@#@【点评】本题考查了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的方法,一般都是采用电流流向法,先串后并的原则进行连接.@#@ @#@3.(2016•李沧区二模)请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电路.@#@【分析】分析清楚电路结构,明确各电路元件的连接方式,然后连接实物电路图.@#@【解答】解:

@#@@#@由电路图可知,两灯泡并联,开关S1控制干路,开关S2控制灯泡L1,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电路图,如图所示:

@#@@#@.@#@【点评】本题考查了连接实物电路,分析清楚电路结构是正确解题的前提与关键.连接时要注意与电路图的顺序一致,且导线不能交叉.@#@ @#@4.(2016•广安模拟)根据图所示的实物电路,在右边框格中画出它的电路图.@#@【分析】先识别电路的连接方式,然后根据实物图完成电路图.@#@【解答】解:

@#@由实物图可知,电动机和灯泡并联连接,开关S1控制整个电路,开关S2控制电动机所在的支路,电路图如下:

@#@@#@【点评】会识别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知道电路中各元件的作用,会根据实物图完成电路图.@#@ @#@5.(2016•吉林模拟)根据题意作图.@#@

(1)在如图甲中画出电路图中的电流方向,并连接图乙的实物图.@#@

(2)请根据如图丙实验电路,在图方框内画出电路图.@#@【分析】@#@

(1)电源外部电流从正极出发经电路元件后回到电源的负极;@#@由电路图可知,电源、开关、电铃、灯泡依次串联组成电路即可.@#@

(2)分析电路结构,明确电路元件的连接方式,然后根据实物电路图作出电路图.@#@【解答】解:

@#@

(1)电流从电源正极流出分别通过各元件,最后回到电源负极,由此标出电流方向;@#@@#@依次串联电源、开关、电铃、灯泡组成电路,如图所示:

@#@@#@;@#@@#@

(2)由图丙知,两灯泡组成并联电路,开关在干路上控制整个电路,电路图如图所示:

@#@@#@.@#@【点评】本题考查了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电路图和根据实物电路图作电路图,分析电路结构,明确各电路元件的连接方式是正确作图的前提与关键.@#@ @#@6.(2016春•朝阳区校级月考)图2为小阳同学按图1电路图所连接的实物电路的一部分,请你帮助小阳完成剩下部分电路的连接.@#@【分析】由图1可知,两灯泡并联,S1控制L1支路,S2控制L2支路,开关S在干路上控制两盏灯.@#@由图2可知,已经连接了干路上的电源、开关S以及S1、L1的支路,只需要把S2、L2支路并联到S1、L1支路的两端即可.@#@【解答】解:

@#@@#@由图1可知,两灯泡并联,开关S1在灯泡L1的支路上,开关S2在灯泡L2的支路上,开关S在干路上.@#@由图2可知,已经连接了干路上的电源、开关S以及S1、L1的支路,只需要把S2、L2支路并联到S1、L1支路的两端即可,即用导线连接S2的右接线柱和S1的右接线柱,如图所示:

@#@@#@【点评】本题考查了实物图的连接,关键是根据电路图确定电路元件的连接方式,先串联最复杂的电路、再把相应的并联部分接到相应的位置即可.@#@ @#@7.(2015秋•昌吉州校级期末)根据如图所示的电路图将实物图连接完整,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分析】要连接实物图,先要根据电路图电路的连接方式;@#@由图知:

@#@灯L1、L2并联,再确定开关的作用;@#@@#@然后根据电流流向法,先连接L1所在的支路,再并联上L2所在的支路,注意串联“首尾连接”,并联“首首连接、尾尾连接.@#@【解答】解:

@#@由电路图可知,两灯泡并联,开关S控制干路;@#@@#@从电源正极出发,先把开关S、灯L1串联起来,回到电源负极;@#@然后把灯L2与灯L1并联,如图所示:

@#@@#@【点评】本题考查了实物电路图的连接,此类题目一般可以根据电流流向法、按先串后并的原则串联在电路中,要注意电路图和实物电路图一一对应.@#@ @#@8.(2015秋•新疆期末)如图所示,请将下列的电路图画出对应的实物图.@#@【分析】从实物图中可以看出,两只灯泡并联,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根据实物图完成电路图即可.@#@【解答】解:

@#@@#@电流从正极出发,经过开关S开始分支,一支经灯泡L2,另一支灯泡L1然后两支汇合,回到电源负极.如图所示:

@#@@#@.@#@【点评】本题考查根据实物图画电路图,关键是知道电路中各个用电器的连接情况,画电路图是初中物理的重点也是难点.@#@ @#@9.(2015秋•石景山区校级期末)请根据如图1所示的电路图,补上图2实物图中缺少的一条导线.@#@【分析】分析电路图的电路连接方式,明确开关的作用,由此补出实物图的连接.@#@【解答】解:

@#@@#@由图1知,两灯并联,开关在干路上控制整个电路,由图2知,只需要将灯L2的右侧与开关左侧接线柱相连即可,如图所示:

@#@@#@【点评】本题考查实物连接,连接电路图时,可以先连接干路,再连接支路,也可以先连接元件最多的支路,再把另一支路并联起来.@#@ @#@10.(2015秋•安庆校级期中)根据实物图画出相应的电路图来(画在虚线框).@#@【分析】首先对电路进行分析,明确灯泡的连接关系及开关的控制作用,然后根据灯泡连接关系及开关位置画出电路图.@#@【解答】解:

@#@由实物图知:

@#@电流从电源正极出发分为两支:

@#@一支经灯泡L2;@#@另一支经灯泡L1,开关S;@#@然后共同回到负极.所以两只灯泡并联,开关S在支路,控制灯泡L1;@#@电路图设计如下:

@#@@#@【点评】此题考查了有关电路图的画法,在按实物图画电路图时,一定要正确分析电路,并注意电路元件的连接顺序.@#@ @#@11.(2015秋•漳县校级期中)根据图甲所示的实物连接图,在图乙方框处画出电路图.@#@【分析】根据实物图可知,两灯泡并联,开关K控制L1,根据实物图完成电路图即可.@#@【解答】解:

@#@由实物图可知,电流从正极流出然后分支,一支经灯泡L2,另一支经开关K、灯泡L1,然后两支汇合回到电源负极.如图所示:

@#@@#@【点评】本题考查根据实物图画电路图,关键是知道电路中各个用电器的连接情况,画电路图是初中物理的重点也是难点.@#@ @#@12.(2015秋•禄丰县校级期中)根据实物图1,在图2的方框内画出相应的电路图:

@#@@#@【分析】由实物电路图可知,两灯泡与电源、开关串联组成电路图,根据元件符合画出电路图.@#@【解答】解:

@#@结合实物图可知,应先画出电源符号,从电源的正极出发依次画出灯泡L2、灯泡L1、开关S回到电源的负极,如下图所示:

@#@@#@【点评】本题考查了电路图的画法,一般解答时都可以根据电流流向法进行解答,要注意电路图和实物图的一一对应性.@#@ @#@13.(2015秋•白银校级期中)根据图示的实物连接图,画出对应的电路图.@#@【分析】根据实物图明确电流的路径,确定电路的串并联性质,再进一步明确开关的位置和作用,可据此画出对应的电路图.@#@【解答】解:

@#@读实物图可知,电流从电源的正极,经开关S1后,一股流向灯L1,另一股经开关S2流向灯L2,最后共同回到电源的负极.为并联电路,如图所示.@#@【点评】会正确读取实物图的连接情况,能根据实物图正确画出电路图是我们应该掌握的重要物理技能.@#@ @#@14.(2015秋•贵阳校级期中)根据下面的实物图在方框内画出对应的电路图.@#@【分析】从电路图可知,灯泡与电铃串联,受一个开关控制.@#@【解答】解:

@#@由实物图可知,电流从电源的正极出发,经开关S、灯泡L、电铃回负极.如下图所示:

@#@@#@【点评】本题考查根据实物图画电路图,关键是分析出实物图中电路的连接,再对应画出电路图,这是电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15.(2015秋•贵阳校级期中)请根据图a中的电路图实物图,在b图中画出相应的电路图.@#@【分析】分析清楚电路结构,明确各电路元件的连接方式,然后连接实物电路图.@#@【解答】解:

@#@@#@由电路图可知,两灯泡并联,开关控制L1支路,连接电源,根据电流的流向可先连接元件多的支路,再把另一支路并接在前一支路两端,实物电路图如图所示:

@#@@#@.@#@【点评】本题考查了实物电路图的连接,分析清楚电路结构、明确各电路元件的连接方式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6.(2015秋•达州校级月考)按照图中的实物图在方框中作出电路图.@#@【分析】由实物图可知,灯泡、电铃串联,根据实物图完成电路图即可.@#@【解答】解:

@#@电流从正极出发经灯泡,电铃、开关S,然后回到电源负极.如图所示:

@#@@#@【点评】本题考查根据实物图画电路图,关键是知道电路中各个用电器的连接情况,画电路图是初中物理的重点也是难点.@#@ @#@17.(2015秋•叶县校级月考)请按照图所示的实物图在方框内画出对应的电路图.@#@【分析】由实物电路图画电路图时,可以根据电流流向法,从电源的正极出发依次画出各电路原件回到负极即可.@#@【解答】解:

@#@@#@由实物图可知,电流从电源的正极出发依次经过L1→L2→开关,回到负极,电路图如图所示:

@#@@#@.@#@【点评】本题考查了根据实物画出电路图,一般采用电流流向法,即从电源的一极出发依次画出各电路元件.@#@ @#@18.(2015秋•广州校级月考)画电路图.@#@【分析】由实物图可知,灯泡与电动机串联,根据实物图完成电路图即可.@#@【解答】解:

@#@由实物图可知,电流从正极出发,经灯泡、开关、电动机回负极,如图所示:

@#@@#@【点评】本题考查了由实物图画电路图的能力.要先判断出电路的连接方式及开关的位置后,再画电路图.@#@ @#@19.(2015秋•赤峰校级月考)按照电路图连接实物图.@#@【分析】先根据电路图判断用电器的连接方式,当用电器并联连接时,可采用“电流流向法”,从电源的正极出发,按照电流的流向,先把元件最多的电路串起来,再将相应的并联部分接入电路即可.@#@【解答】解:

@#@由电路图可知,两灯泡并联,开关S2在干路上,开关S1在灯泡L1的支路上.@#@采用“电流流向法”,电流从电源正极出发,依次将开关S1、灯泡L1、开关S2串联起来接到电源的负极上,再将灯泡L2并联在开关S1和灯泡L1的两端即可,如下图所示:

@#@@#@【点评】本题考查了实物图的连接,关键是根据电路图确定电路元件的连接方式,先串联最复杂的电路、再把相应的并联部分接到相应的位置即可;@#@在连接过程中,注意个元件的次序,导线不能交叉.@#@ @#@20.(2015秋•东台市校级月考)图1的电路图连接好图2的实物电路.@#@【分析】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可采用“电流流向法”,从电源的正极出发,按照电流的流向,先串电路元件最多的电路,再将相应并联的部分接入电路即可.@#@【解答】解:

@#@由甲图知,灯泡与电铃并联,K1在干路上,K2在电铃支路上.@#@采用“电流流向法”,电流从电源正极出发,依次串联开关K1、开关K2、电铃回到电源的负极,再将灯泡并联在电铃和开关K2的两端即可,如下图所示:

@#@@#@【点评】本题考查了实物图的连接,关键是能根据电路图确定电路元件的连接方式,利用先串联最复杂的电路、再把并联的部分接到相应的位置即可.@#@ @#@21.(2014秋•青岛校级期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画出如图1实物图的电路图;@#@@#@

(2)请你根据如图2图甲电路图,在图乙中连接好实物电路.@#@【分析】@#@

(1)先判断实物图的连接方式,然后再确定每一个开关分别控制哪一个小灯泡,最后画出电路图.@#@

(2)先分析用电器之间的连接方式以及开关的作用,可采用“电流流向法”,将实物电路连接起来.@#@【解答】解:

@#@

(1)由实物图可知,从电源正极出来的电流经开关S1后出现了电路分支:

@#@一条支路经灯泡L1;@#@另一条支路流向开关S2、灯泡L2;@#@然后两支电流汇合再回到电源负极,故电路图如下:

@#@@#@

(2)由甲图知,两灯并联,S1在干路上,S2在L2的支路上.@#@根据电流流向法,先从正极出发开始分支,一支经灯泡L1,另一支经灯泡L2、开关S2,然后共同经S1回到电源的负极;@#@如图所示:

@#@@#@【点评】本题考查了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以及根据要求连接实物图,实物连接图的关键在于看懂电路图,在连接过程中,注意各元件的次序,导线不能交叉.@#@ @#@22.(2014秋•城阳区期中)请你根据图甲电路图,在图乙中连接好实物电路.@#@【分析】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可采用“电流流向法”,从电源的正极出发,按照电流的流向,先串电路元件最多的电路,再将相应并联的部分接入电路即可.@#@【解答】解:

@#@@#@由甲图知,两灯并联,S2在干路上,S1在L1的支路上.@#@将2节干电池串联,根据电流流向法,先从正极出发依次串联开关S2、开关S1、灯泡L1回到负极,然后将灯泡L2并联在开关S1和灯泡L1的两端;@#@如图所示:

@#@@#@.@#@【点评】本题考查了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以及根据要求连接实物图,实物连接图的关键在于看懂电路图,在连接过程中,注意各元件的次序,导线不能交叉.@#@ @#@23.(2013秋•青岛校级期中)根据实物图在方框内画出电路图@#@【分析】首先对电路进行分析,明确灯泡的连接关系及开关的控制作用,然后根据灯泡连接关系及开关位置画出电路图.@#@【解答】解:

@#@由实物图知,电流从电源正极出发经开关S1分为两支,一支经灯泡L1,一支经开关S2、灯泡L2;@#@然后共同回到负极.所以两只灯泡并联,电路图如下: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根据实物图画电路图,属于基本技能,分析实物连接,明确连接关系,是画出正确电路图的关键.@#@ @#@24.(2013秋•青岛校级期中)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

@#@@#@【分析】先分析两灯泡的连接方式以及开关的作用,然后根据电路图将实物电路连接起来.@#@【解答】解:

@#@两灯泡并联,其中开关S2控制整个电路,另一个开关S1控制其中一个灯泡L2,@#@从电源的正极出发,将灯L1、开关S1,S2串联,回到电源的负极,再将灯L2并联在L1和S1的两端,如图所示:

@#@@#@【点评】会识别串并联电路以及开关在电路中的作用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25.(2012秋•白银校级期中)根据电路图,用笔划线代替导线连接实物@#@【分析】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可采用“电流流向法”,从电源的正极出发,按照电流的流向,先串电路元件最多的电路,再将相应并联的部分接入电路即可.@#@【解答】解:

@#@@#@由图知,两灯并联,S3控制干路,S1控制L1,S2控制L2支路.@#@采用“电流流向法”,电流从电源正极出发,依次连接开关S1、S2、灯泡L2,回到负极;@#@再将灯泡L1、开关S1与L1串联后并联在S2和L2支路的两端即可,实物图如图所示:

@#@@#@.@#@【点评】本题考查了实物图的连接,关键是能根据电路图确定电路元件的连接方式,利用先串联最复杂的电路、再把并联的部分接到相应的位置.@#@ @#@26.(2011秋•青白江区期末)在图中,根据电路图,将右边的实物图补充完整,要求导线不能交叉.@#@【分析】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可采用“电流流向法”,从电源的正极出发,按照电流的流向,先串电路元件最多的电路,再将相应并联的部分接入电路即可.@#@【解答】解:

@#@采用“电流流向法”,电流从电源正极出发,依次串联灯泡L1、开关S2、开关S1串联起来,回到负极;@#@再将灯泡L2分别并联在灯泡L1和开关S2的下面,即可,如下图所示:

@#@@#@【点评】本题考查了实物图的连接,关键是能根据电路图确定电路元件的连接方式,利用先串联最复杂的电路、再把并联的部分接到相应的位置.@#@ @#@27.(2010秋•厦门校级期中)连接下面的实物图,并在虚框内画出电路图.要求:

@#@两灯独立工作,开关同时控制两灯.@#@【分析】用电器并列的连接叫并联,并联电路中,各支路间互不影响,由此分析电路连接情况,再连接电路.@#@【解答】解:

@#@@#@由题知,两灯能独立工作,所以两灯并联,开关同时控制两灯,所以开关在干路上,由此连接实物图并画出电路图,如图所示:

@#@@#@.@#@【点评】会根据要求连接实物图,注意实物图线不允许相交,会根据实物图画出正确的电路图.@#@ @#@28.(2010秋•厦门校级期中)根据如图所示的电路图,把实物元件连接起来.@#@【分析】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时,可以根据电流流向法进行连接,先从电源的正极出发依次串联电路元件最多的支路,再把并联的部分串联到相应的位置即可.@#@【解答】解:

@#@@#@由电路图知,灯与电铃并联,S1在干路上(控制所有用电器),S2控制电铃.@#@根据电流流向法,先从正极出发依次串联开关S1、S2、电铃,回到负极,然后把灯泡并联在电铃和开关S2支路的两端即可,如图所示:

@#@@#@.@#@【点评】本题考查了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以及根据要求连接实物图,实物连接图的关键在于看懂电路图,在连接过程中,注意个元件的次序,导线不能交叉.@#@ @#@29.在方框里试画出如图所示实物图的电路图.@#@【分析】先判断实物图的连接方式,然后再确定每一个开关分别控制哪一部分,最后画出电路图.@#@【解答】解:

@#@由图知:

@#@从电源正极出来的电流就出现了电路分支:

@#@一条支路经上面的灯泡L、开关S1;@#@另一条支路流向下面的开关S2和电动机,然后两支电流汇合成一支电流回到电源负极,故电路图如下: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根据实物图画电路图,对实物图正确分析,得到电路的连接关系或电表的正确位置,是得到正确电路图的前提.@#@ @#@30.在方框中画出如图所示的实物电路的电路图.@#@【分析】由实物图可知,两灯泡并联,开关S1控制整个电路,S2控制绿灯,根据实物图完成电路图即可.@#@【解答】解:

@#@电流从正极出发经开关S1开始分支,一支经红灯泡;@#@另一支经开关S2,绿灯泡,然后两支汇合回到电源负极.如图所示:

@#@@#@【点评】本题考查根据实物图画电路图,关键是知道电路中各个用电器的连接情况,画电路图是初中物理的重点也是难点.@#@ @#@第25页(共25页)@#@";i:

3;s:

3725: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质量分析@#@一、成绩分析@#@这次质量分析我从2个角度出发的。

@#@一是整体上,对整个年级的物理成绩来看还是在考的不错,但是还是没有预想的好。

@#@特别是两级分化现象非常严重,90分以上的有二十几个,落后面很大,好多十几分的。

@#@居然有几个考个位数的,对于优秀率还好。

@#@就是及格率太差了,从试卷可以看出对于计算题特别是对知识的实际应用没有掌握好,就是在最基本的知识点这方面可能没引起多大的注意。

@#@而在优良率这方面也是需要大幅度的提高,因此,以后对教学方面的重点还是在基础知识和学困生上下功夫,努力抓好及格率。

@#@@#@二、试题分析及得失原因@#@1、第一大题的8个填空题的难易适中,照顾全面,能很好地检查学生对本部分内容的掌握程度,比较难的第7,8题仍然有不少学生做错。

@#@@#@2、选择题。

@#@本题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的要求和对学生的要求,但由于诸多原因,比如审题不清语文理解能力的欠缺,此题失分仍然严重,主要表现在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图表的基础理解上。

@#@@#@3、计算题是综合能力的运用的考查,对于优中等的学生来说,这三道题的难度适中,所以,优中等生完成情况良好,问题仍然出在差生上,交白卷的仍然居高不下,有近20份的白卷。

@#@@#@4、实验题和探究题是课本中最重要的探究实验,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强调了它的重要意义,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做的很好,有好多做满分的学生,能够在实验题中不出一点漏子,说明优秀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不少学生只能对这部分知识做出猜测,导致所做的答案五花八门,丢分也比较严重。

@#@@#@三、教与学中存在问题@#@1、教的方面:

@#@在教学方面,有些知识点和一些常识强调的不够。

@#@但实际从考试情况来看,对于一些基础知识点强调不到位,特别是对实验题的讲解所花时间不够,对于实验原理的教学关注太少,没有细化。

@#@@#@2、学的方面@#@

(1)物理概念模糊不清。

@#@学生对一些基本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不理解,反映出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不重视概念的引入过程,没有通过实例或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规律,没有及时有效的巩固所学知识。

@#@@#@

(2)学生审题不清,常把题目看错,或考虑问题片面单一,不能灵活、全面地解答相关问题,失分较多。

@#@ @#@甚至有落题现象。

@#@@#@(3)联系实际能力欠缺。

@#@试卷中凡是涉及生活实际的题,学生丢分较多,反映出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较少。

@#@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反思我们的教学,也反映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实际较少,把所学的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不够。

@#@@#@(4)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不能简洁扼要地用物理语言表达规律,抓不住关键,答不到点子上。

@#@反映平时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较少,学生说得少,炼得少,表达能力较弱。

@#@@#@四、补救措施及今后的努力方向@#@1、重基础知道的落实。

@#@@#@2、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

@#@@#@3、加强能力培养,特别是学生分析问题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4、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重学生的需求,重学生的体验,重学生的活动。

@#@@#@";i:

4;s:

21994:

"小学一年级奥数题精选一教学内容@#@小学一年级奥数题@#@一、巧算数字@#@计算:

@#@2+13+3+14+4+16+6+17+7+18@#@2+13+25+44+18+37+56+75.、@#@1-2+3-4+5-6+7-8+9-10+11@#@二、看图填空:

@#@@#@1、、△、□、○分别代几?

@#@@#@△+□=9○–△=1@#@△+△+△=9@#@△=()□=()○=()@#@7、按规律填数:

@#@@#@0,1,3,6,10,(),()。

@#@@#@三、抢答题:

@#@@#@1.最大的两位数是(),最小的一位数是()。

@#@@#@2.时钟敲打4下要3秒,时钟敲打8下要()秒。

@#@@#@3.小花今年6岁,爸爸对小花说:

@#@"@#@你长到10岁的时候,我正好40@#@岁。

@#@"@#@爸爸今年多少岁?

@#@@#@4.爸爸买了3个皮球,两个红的,一个黄的。

@#@哥哥和妹妹都想要。

@#@@#@爸爸叫他们背对着背坐着,爸爸给哥哥塞了个红的,给妹妹塞了个黄的,把剩下的一个球藏在自己背后。

@#@爸爸让他们猜他手里的球是什么颜色的,谁猜对了,就把球给谁。

@#@那么,谁一定能猜对呢?

@#@()。

@#@@#@5.小菲、小南、小阳三个小朋友,分别戴着红、黄、蓝三顶帽子,排着队儿向前走,谁也不回头。

@#@小南能看见一顶红帽子和一顶黄帽子,小菲只能看到一顶黄帽子,而小阳一顶帽子也看不到。

@#@你知道走在第一个的是谁?

@#@谁又走在第二个?

@#@最后一个又是谁呢?

@#@他们又各自戴着什么颜色的帽子呢?

@#@()走在第一个,戴着()帽子;@#@()走在第二个,戴着()帽子;@#@()走在最后,戴着()帽子;@#@@#@6.3个小朋友下课后排队做游戏,他们一共最多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排@#@列法?

@#@@#@7.一条绳子长50米,第一次剪掉12米,第二次剪掉25米,两次剪@#@掉多少米?

@#@@#@8.两本故事书的页数相同,李丽第一本看了34页,第二本看了20页,哪本没看的页数少?

@#@为什么?

@#@@#@9.大明给了大力5元钱后还剩下15元,这时两人的钱数同样多.大@#@力原来有多少元钱?

@#@@#@10.一个书架摆着两层书,第一层有12本书,第二层20本书,怎样@#@摆才能使两层上的书同样多?

@#@@#@11.果园里有苹果树和桃树65棵,苹果树32棵,桃树有36棵,桃树比苹果树多多少棵?

@#@@#@12.体育课上有30人排成一队,从左往右报数,老师请报6~10的小@#@朋友原地不动,其他的小朋友跳绳.有多少人参加跳绳?

@#@@#@13.姐姐和妹妹共有56本课外读物,姐姐送给妹妹12本.这时姐姐@#@和妹妹共有课外读物多少本?

@#@@#@14.小明今年6岁,小强今年4岁,2年后,小明比小强大几岁?

@#@@#@16..同学们排队做操,从前面数,小明排第4,从后面数,小明排第5,这一队@#@一共有多少人?

@#@@#@17.芳芳做了14朵花,晶晶做了8朵花,芳芳给晶晶几朵花,两人的花就一样多?

@#@@#@18.小平家距学校2千米,一次他上学走了1千米,想起忘带铅笔盒,又回家去取。

@#@这次他到学校共走了多少千米?

@#@@#@19.13个小朋友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已经抓住了5只“小鸡”,还有几只没抓住?

@#@@#@20.天色已晚,妈妈叫小明打开房间电灯,可淘气的小明一连拉了9下开关。

@#@请你说说这时灯是亮还是不亮?

@#@拉20下呢?

@#@拉100下呢?

@#@@#@21.3个小朋友下课后排队做游戏,他们一共最多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排列法?

@#@@#@22.一个小组的小朋友排队去做游戏,从前往后数排第3个,从后往前数排在第5个,共有多少小朋友在做游戏?

@#@@#@23.小明家住在5楼,小明从一楼回到家共爬了几层楼梯?

@#@@#@24.小猴与小兔去摘桃,小猴摘下15个桃,当小猴将自己的桃分3个给小兔子时,它俩的桃就一样多,你知道小兔子摘了多少个桃?

@#@@#@25.小明回家时看到爸爸正在锯一根钢管,小明问爸爸要锯多少时间,爸爸对小明说:

@#@“锯一段要10分钟,要将一根钢管锯成5段。

@#@”并让小明猜猜共需要多少时间,你能帮忙吗?

@#@@#@26.哥哥4个苹果,姐姐有3个苹果,弟弟有8个苹果,哥哥给弟弟1个后,弟弟吃了3个,这时谁的苹果多?

@#@@#@27.小明今年6岁,小强今年4岁,2年后,小明比小强大几岁?

@#@@#@28.同学们排队做操,小明前面有4个人,后面有4个人,这一队一共有多少人?

@#@@#@29.有一本书,小华第一天看了2页,以后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多看2页,第4天看了多少页?

@#@@#@30.同学们排队做操,从前面数,小明排第4,从后面数,小明排第5,这一队一共有多少人?

@#@@#@31.有8个皮球,如果男生每人发一个,就多2个,如果女生每人发一个,就少2个,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

@#@@#@32.有5个同学投沙包,老师如果发给每人2个沙包就差1个,老师共有多少个沙包?

@#@@#@33.一队小学生,李平前面有8个学生比他高竺嬗?

@#@个学生比他矮,这队小学生共有多少人?

@#@@#@34.第二中队有8名男同学,女同学的人数跟男同学同样多,第二中队共有多少名同学?

@#@@#@35.大华和小刚每人有10张画片,大华给小刚2张后,小刚比大华多几张?

@#@@#@36.猫妈妈给小白5条鱼,给小花4条鱼,小白和小花共吃了6条,它们还有几条?

@#@@#@37.同学们到体育馆借球,一班借了9只,二班借了6只。

@#@体育馆的球共减少了几只?

@#@@#@38.明明从布袋里拿出5个白皮球和5个花皮球后,白皮球剩下10个,花皮球剩下@#@5个。

@#@布袋里原来有多少个白皮球,多少个花皮球?

@#@@#@39.芳芳做了14朵花,晶晶做了8朵花,芳芳给晶晶几朵花,两人的花就一样多?

@#@@#@40.妈妈买回一些鸭蛋和12个鸡蛋,吃了8个鸡蛋后,剩下的鸡蛋和鸭蛋同样多,@#@问妈妈一共买回几个蛋?

@#@@#@41.草地上有10只羊,跑走了3只白山羊,又来了7只黑山羊,现在共有几只羊?

@#@@#@42.冬冬有5支铅笔,南南有9支铅笔,冬冬再买几支就和南南的一样多?

@#@@#@43.小平家距学校2千米,一次他上学走了1千米,想起忘带铅笔盒,又回家去取。

@#@@#@这次他到学校共走了多少千米?

@#@@#@44.第一个盘子里有5个梨,第二个盘子里有4个梨,把第一个盘里拿1个放到第二@#@个盘里,现在一共有多少个梨?

@#@@#@45.小红有2个玩具,小英有3个玩具,小明的玩具比小红多2个,小明有几个玩具?

@#@@#@46.3个男同学借走6本书,4个女同学借走7本书,他们一共借走多少本书?

@#@@#@47.王老师有12元钱,正好买一支钢笔和2个笔记本,如果只买一支钢笔,还剩6@#@元钱,你知道一个笔记本多少钱?

@#@@#@48.日落西山晚霞红,我把小鸡赶进笼。

@#@一半小鸡进了笼,还有5只在捉虫,另外5@#@只围着我,叽叽喳喳闹哄哄。

@#@小朋友们算一算,多少小鸡进了笼?

@#@@#@49.一只猫吃掉一条鱼需要1分钟。

@#@照这样,100只猫同时吃掉100条鱼需要几分钟?

@#@@#@50.5个小朋友同时吃5个苹果需要5分钟,照这样,10个小朋友同时吃10个苹果@#@需要几分钟?

@#@@#@51.小华有10个红气球,小花有8个黄气球。

@#@小华用4个红气球换小花3个黄气球,@#@现在小华、小花各有几个球?

@#@@#@52.13个小朋友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已经抓住了5只"@#@小鸡"@#@,还有几只没抓住?

@#@@#@53.天色已晚,妈妈叫小明打开房间电灯,可淘气的小明一连拉了9下开关。

@#@请你说@#@说这时灯是亮还是不亮?

@#@拉20下呢?

@#@拉100下呢?

@#@@#@54.小青有9本故事书,小新有7本连环画,小青用3本故事书换小新2本连环画,@#@现在小青、小新各有几本书?

@#@@#@55.小敏到商店买文具用品。

@#@她用所带钱的一半买了1支铅笔,剩下的,一半买了1@#@支圆珠笔,还剩下1元钱。

@#@小敏原来有多少钱?

@#@@#@56.欢欢和乐乐去买练习本,欢欢买了4本,乐乐买了6本,欢欢比乐乐少花1元钱,@#@一本练习本多少钱?

@#@@#@57.李老师带有60元钱,正好买一个足球和两个排球。

@#@如果只买两个排球,还剩28@#@元。

@#@一个足球多少钱?

@#@一个排球多少钱?

@#@@#@58.15个小朋友排成一队,小东的前面有9人,小东后面有几人?

@#@@#@59.14个同学站成一队做操,从前面数张兵是第6个,从后数他是第几个?

@#@@#@60.13只鸡排成一队,其中有只大公鸡,从前面数,它站在第8,它的后面有几只鸡?

@#@@#@61.13只鸡排成一队,其中有只大公鸡,它的前面有8只鸡,它的后面有几只鸡?

@#@@#@62.有两篮苹果,第一篮25个,第二篮19个,从第一篮中拿几个放入第二篮,两篮@#@的苹果数相等?

@#@@#@63.小力有18张画片,送给小龙3张后,两人的画片同样多。

@#@小龙原来有几张画片?

@#@@#@64.小华给小方8枚邮票后,两人的邮票枚数同样多,小华原来比小方多几格邮票?

@#@@#@65.大林比小林多做15道口算题,小明比小林多做6道口算题,大林比小明多做几@#@道口算题?

@#@@#@66.小花今年6岁,爸爸对小花说:

@#@"@#@你长到10岁的时候,我正好40岁。

@#@"@#@爸爸今年@#@多少岁?

@#@@#@67.动物园里有只长颈鹿,它的年龄数是用最大的两位数减去最小的两位数,再减去@#@最大的一位数后所得的数。

@#@这只长颈鹿有多少岁?

@#@@#@68.6个小朋友分一袋苹果,分来分去多2个,问这袋苹果至少有几个?

@#@@#@69.一根60米长的绳子,做跳绳用去12米,修排球网用去30米,这根绳子少了多@#@少米?

@#@@#@70.商场运回28台电视机,卖出一些后还剩15台,卖出多少台?

@#@@#@71.小虎学写毛笔字,第一天写6个,以后每天比前一天多写3个,四天一共写了多@#@少个?

@#@@#@72.小云今年8岁,奶奶说:

@#@"@#@你长到12岁的时候,我62岁。

@#@"@#@奶奶今年多少岁?

@#@@#@73.最小的三位数减去最小的两位数,再减去最小的一位数,所得的结果是多少?

@#@@#@74.妈妈从家里到工厂要走3千米,一次,她上班走了2千米,又回家取一很重要工@#@具,再到工厂。

@#@这次妈妈上班一共走了多少千米?

@#@@#@75. 一辆公共汽从东站开到西站,开一趟。

@#@如果这辆车从东站出发,开了11趟之@#@后,这辆车在东站还是西站?

@#@@#@76. 一只猫吃一只老鼠用5分钟吃完,5只猫同时吃5只同样大小的老鼠,需要几@#@分钟才能吃完?

@#@@#@77. 小明和小亮想买同一本书,小明缺1元7角,小亮缺1元3角。

@#@若用他们的钱@#@合买这本书,钱正好。

@#@这本书的价钱是多少?

@#@他们各带了多少钱?

@#@@#@78. 有35颗糖,按淘气-笑笑-丁丁-冬冬的顺序,每人每次发一颗,想一想,谁分@#@到最后一颗?

@#@@#@79. 淘气有300元钱,买书用去56元,买文具用去128元,淘气剩下的钱比原来少@#@多少元?

@#@@#@80. 5只猫吃5只老鼠用5分钟,20只猫吃20只老鼠用多少分钟?

@#@@#@81.30名学生报名参加美术小组。

@#@其中有26人参加了美术组,17人参加了书法组。

@#@@#@问两个组都参加的有多少人?

@#@@#@82.有两篮苹果,第一篮25个,第二篮19个,从第一篮中拿几个放入第二篮,两篮@#@的苹果数相等?

@#@@#@83.小力有18张画片,送给小龙3张后,两人的画片同样多。

@#@小龙原来有几张画片?

@#@@#@84.小华给小方8枚邮票后,两人的邮票枚数同样多,小华原来比小方多几格邮票?

@#@@#@85.大林比小林多做15道口算题,小明比小林多做6道口算题,大林比小明多做几@#@道口算题?

@#@@#@86.动物园里有只长颈鹿,它的年龄数是用最大的两位数减去最小的两位数,再减去@#@最大的一位数后所得的数。

@#@这只长颈鹿有多少岁?

@#@@#@87.6个小朋友分一袋苹果,分来分去多2个,问这袋苹果至少有几个?

@#@@#@88.小明全家早上、中午、晚上各吃4个苹果。

@#@一天中,小明家吃了多少个苹果?

@#@@#@89.商场运回28台电视机,卖出一些后还剩15台,卖出多少台?

@#@@#@90.小虎学写毛笔字,第一天写6个,以后每天比前一天多写3个,四天一共写了多@#@少个?

@#@@#@91.小云今年8岁,奶奶说:

@#@"@#@你长到12岁的时候,我62岁。

@#@"@#@奶奶今年多少岁?

@#@@#@92.最小的三位数减去最小的两位数,再减去最小的一位数,所得的结果是多少?

@#@@#@93.5个小朋友同时吃5个苹果需要5分钟,照这样,10个小朋友同时吃10个苹果@#@需要几分钟?

@#@@#@94.小华有10个红气球,小花有8个黄气球。

@#@小华用4个红气球换小花3个黄气球,@#@现在小华、小花各有几个球?

@#@@#@95.新星小学美术兴趣小组有学生9人,书法兴趣小组的人数和美术兴趣小组的人数@#@同样多,这两个兴趣小组共有多少名学生?

@#@@#@96.天色已晚,妈妈叫小明打开房间电灯,可淘气的小明一连拉了9下开关。

@#@请你说@#@说这时灯是亮还是不亮?

@#@拉20下呢?

@#@拉100下呢?

@#@@#@97.小青有9本故事书,小新有7本连环画,小青用3本故事书换小新2本连环画,@#@现在小青、小新各有几本书?

@#@@#@98.小敏到商店买文具用品。

@#@她用所带钱的一半买了1支铅笔,剩下的,一半买了1@#@支圆珠笔,还剩下1元钱。

@#@小敏原来有多少钱?

@#@@#@99.欢欢和乐乐去买练习本,欢欢买了4本,乐乐买了6本,欢欢比乐乐少花1元钱,@#@一本练习本多少钱?

@#@@#@100.李老师带有60元钱,正好买一个足球和两个排球。

@#@如果只买两个排球,还剩@#@28元。

@#@一个足球多少钱?

@#@一个排球多少钱?

@#@@#@83.一只小黑羊排在小白羊队伍里,从前面数小黑羊是第7只,从后面数小黑羊是第4只。

@#@这队小羊一共有多少只?

@#@@#@84.14个同学站成一队做操,从前面数张兵是第6个,从后数他是第几个?

@#@@#@85.13只鸡排成一队,其中有只大公鸡,从前面数,它站在第8,它的后面有几只鸡?

@#@@#@86.13只鸡排成一队,其中有只大公鸡,它的前面有8只鸡,它的后面有几只鸡?

@#@@#@87. 小明今年10岁,妈妈今年38岁,当小明15岁时,妈妈多少岁?

@#@@#@88. 小明和小红都集邮票。

@#@小明给了小红6枚后,两人的邮票同样多,原来小明的邮票比小红的多多少枚@#@89. 龙龙用4元买一个菠萝,用买一个菠萝的钱可以买1千克香蕉。

@#@买1千克香蕉的钱可以买4个梨。

@#@每个梨多少元?

@#@@#@90. 强强和小华打了2小时的乒乓球,每人打了多少小时?

@#@@#@91. 有一个两位数,个位上的数比十位上的数多5,这个数可能是多少?

@#@@#@92. 参加数学比赛的同学有40人。

@#@小红和一起参加比赛的同学每人握一次手,一共握多少次?

@#@@#@93. 18个同学排队做操,明明的右边有10个人,他的左边有几个?

@#@@#@94. 一只钟的对面有一面镜子,镜子里的钟表如下图,那么钟表上正确的时间是几时?

@#@钟表上现在时间是几时?

@#@@#@95. 华华家上面有3层,下面有2层,这幢楼共有多少层?

@#@@#@96. 操场上站着一排男同学,一共有6个,在每两个男同学之间站2个女同学,一共站了多少个女同学?

@#@@#@97. 小花今年10岁,她比爸爸小28岁,去年,她比爸爸小多少岁?

@#@@#@98. 小猴与小兔去摘桃,小猴摘下15个桃,当小猴将自己的桃分3个给小兔子时,它俩的桃就一样多,你知道小兔子摘了多少个桃?

@#@@#@99. 小明暑假和父母去北京旅游,他们和旅游团的每一个人合照一次像,一共照了15张照片,参加旅游团的共有多少人?

@#@@#@100.小军跟爸爸到外地旅游,爸爸买一张火车票是5元,小军买半票,他们来回一共要付多少元?

@#@@#@1、小朋友们排成一队做游戏,丁丁前面有8个人,后面有6个人,这队共有()个小朋友。

@#@@#@2、 @#@2、小动物们在排队,从左边数小狗是第6只,从右边数小狗是第10只,一共有()只动物在排队。

@#@ @#@@#@upset扰乱upsetupset3、一个书架共三层,语文书在数学书的下面,数学书在故事书的下面,()书在最上面,()在最下面@#@buy买boughtbought9、有18个女同学排成队,现在要在每两个女生之间插一个男生,男生有()人@#@ @#@@#@cost花费costcostbleed流血bledbled2.小明今年6岁,小强今年4岁,2年后,小明比小强大几岁?

@#@@#@1、黑兔、兔和白兔三只兔子在赛跑。

@#@黑免说:

@#@"@#@我跑得不是最快的,但比白兔快。

@#@"@#@请你说说,谁跑得最快?

@#@谁跑得最慢?

@#@@#@shrink收缩shrank/shrunkshrunk/shrunken@#@6.含有元音字母o/i的词,将o/i变成a。

@#@如:

@#@sing—sang,give—gave,sit—sat,drink—drankhold拿住heldheld()跑得最快,()跑得最慢。

@#@@#@2、三个小朋友比大小。

@#@根据下面三句话,请你猜一猜,谁最大?

@#@谁最小?

@#@

(1)芳芳比阳阳大3岁;@#@

(2)燕燕比芳芳小1岁;@#@(3)燕燕比阳阳大2岁。

@#@()最大,()最小。

@#@@#@3、根据下面三句话,猜一猜三位老师年纪的大小。

@#@@#@

(1)王老师说:

@#@"@#@我比李老师小。

@#@"@#@

(2)张老师说:

@#@"@#@我比王老师大。

@#@"@#@@#@(3)李老师说:

@#@"@#@我比张老师小。

@#@"@#@年纪最大的是(),最小的是()。

@#@@#@4、光明幼儿园有三个班。

@#@根据下面三句括,请你猜一措,哪一班人数最少?

@#@哪一班人数最多?

@#@

(1)中班比小班少;@#@

(2)中班比大班少;@#@(3)大班比小班多。

@#@()人数最少,()人数最多。

@#@@#@5、三个同学比身高。

@#@甲说:

@#@我比乙高;@#@乙说:

@#@我比丙矮;@#@丙:

@#@说我比甲高。

@#@()最高,()最矮。

@#@@#@6、四个小朋友比体重。

@#@甲比乙重,乙比丙轻,丙比甲重,丁最重。

@#@@#@这四个小朋友的体重顺序是:

@#@()>()>()>()。

@#@@#@7、小清、小红、小琳、小强四个人比高矮。

@#@@#@小清说我比小红高;@#@小琳说小强比小红矮;@#@小强说:

@#@小琳比我还矮。

@#@@#@请按从高到矮的顺序把名字写出来:

@#@()、()、()、()。

@#@@#@ @#@@#@build建造builtbuilt@#@light点着lit/lightedlit/lighted8、有四个木盒子。

@#@蓝盒子比黄盒子大;@#@蓝盒子比黑盒子小;@#@黑盒子比红盒子小。

@#@请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度,把盒子排队。

@#@@#@()盒子,()盒子,()盒子,()盒子。

@#@@#@9.张、黄、李分别是三位小朋友的姓。

@#@根据下面三句话,请你猜一猜,三位小朋友各姓什么?

@#@@#@

(1)甲不姓张;@#@

(2)姓黄的不是丙;@#@(3)甲和乙正在听姓李的小朋友唱歌。

@#@@#@甲姓(),乙姓(),丙姓()。

@#@@#@10.张老师把红、白、蓝各一个气球分别送给三位小朋友。

@#@根据下面三句话,请你猜一猜,他们分到的各是什么颜色的气球?

@#@@#@

(1)小春说:

@#@"@#@我分列的不是蓝气球。

@#@"@#@@#@

(2)小宇说:

@#@"@#@我分到的不是白气球。

@#@"@#@@#@(3)小华说:

@#@"@#@我看见张老师把蓝气球和红气球分给上面两位小朋友了。

@#@"@#@@#@bring拿来broughtbrought@#@speak说spokespoken小春分到()气球。

@#@小宇分到()气球。

@#@小华分到()气球。

@#@@#@dive跳水,俯冲dived/dovedived11.甲、乙、丙三个小朋友赛跑。

@#@得第一名的不是甲,得第二名的不是丙,乙看见甲和丙都在自己的前面到达了终点。

@#@@#@甲得了第()名,乙得了第()名,丙得了第()名。

@#@@#@12.A、B、C三名运动员在一次运动会上都得了奖。

@#@他们各自参加的项目是篮球、排球和足球。

@#@现在我们知道:

@#@

(1)A的身材比排球运动员高;@#@

(2)足球运动员比C和篮球运动员都矮。

@#@诸你想一想:

@#@@#@A是()运动员,B是()运动员,C是()运动员。

@#@@#@16、一个小组的小朋友排队去做游戏,小明从前往后数排第3个,从后往前数排在第5个,共有多少小朋友在做游戏?

@#@@#@ @#@@#@shrink收缩shrank/shrunkshrunk/shrunkenmistake误认mistookmistaken18、小明家住在5楼,小明从一楼回到家共爬了几层楼梯?

@#@@#@spend花费spentspent19、小猴与小兔去摘桃,小猴摘下15个桃,当小猴将自己的桃分3个给小兔子时,它俩的桃就一样多,你知道小兔子摘了多少个桃?

@#@@#@write书写wrotewritten20、小明回家时看到爸爸正在锯一根钢管,小明问爸爸要锯多少时间,爸爸对小明说:

@#@"@#@锯一段要10分钟,要将一根钢管锯成5段。

@#@"@#@并让小明猜猜共需要多少时间,你能帮忙吗?

@#@@#@ @#@@#@feel触摸feltfeltshow显露showedshowed/shown21、妈妈给姐姐买了18枝铅笔,给弟弟10枝铅笔,姐姐分给弟弟几枝,姐弟俩的铅笔就一样多?

@#@@#@weave编织wovewoven@#@swing摇摆swungswung @#@@#@";i:

5;s:

24136:

"@#@第七章力@#@一、力@#@1.力的概念@#@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比如物体间的推、拉、提、压、吸引、排斥等作用。

@#@@#@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施力的同时也在受力。

@#@相互作用力的关系:

@#@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受力物体不是同一个物体(作用点没在同一物体上)。

@#@比如甲、乙两个物体间产生了力的作用,那么甲对乙施加一个力的同时,乙也对甲施加了一个力。

@#@由此我们认识到:

@#@①力总是成对出现的;@#@②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互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力的作用效果:

@#@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注: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指物体的运动方向或速度大小的改变或二者同时改变。

@#@形变是指形状发生改变。

@#@@#@2、力的描述:

@#@@#@

(1)力的单位:

@#@牛顿,符号是N。

@#@@#@

(2)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力的三要素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

(2)力的示意图@#@a用力的示意图可以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

@#@@#@b作力的示意图的要领:

@#@①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②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力的作用线,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③力的作用点可用线段的起点,也可用线段的终点来表示;@#@④表示力的方向的箭头,必须画在线段的末端。

@#@@#@图示法和示意图唯一的区别就是有无标度。

@#@@#@二、力的分类@#@1、重力@#@

(1)重力的产生: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

@#@@#@

(2)重力的大小@#@a、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公式:

@#@G=mg,式中,G是重力,单位牛顿(N);@#@m是质量,单位千克(kg)。

@#@g=9.8N/kg。

@#@只有在估算和规定g=10N/kg时才能选10计算@#@g=9.8N/kg物理意义:

@#@表示每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N。

@#@@#@b、重力随物体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同一物体在靠近地球两极处重力最大,靠近赤道处重力最小。

@#@@#@(3)重力的方向:

@#@竖直向下。

@#@应用:

@#@重垂线,检验墙壁是否竖直。

@#@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

@#@有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也有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以外。

@#@@#@2、弹力和弹簧测力计@#@

(1)弹力a弹力是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压力、支持力、拉力等的实质都是弹力。

@#@@#@b弹力的方向:

@#@跟形变的方向相反,与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一致。

@#@@#@

(2)弹簧测力计①测力计:

@#@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②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弹簧所受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即:

@#@f=kx。

@#@@#@③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3、摩擦力@#@

(1)摩擦力: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

(2).摩擦力的分类@#@a静摩擦力b滑动摩擦力c滚动摩擦力@#@(3).滑动摩擦力压力大小@#@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方向:

@#@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的实验使用的探究方法:

@#@控制变量法。

@#@@#@(4)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①增大压力;@#@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③将滚动变滑动@#@减小摩擦的方法:

@#@@#@①减少压力;@#@ ②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 ③用滚动代替滑动;@#@ ④使接触面分离。

@#@@#@第八章力与运动@#@一、力的合成@#@1、如果一个力的作用效果和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我们把这个力叫那几个力的合力。

@#@@#@2、同一直线的力的合成方法:

@#@同向相加,反向相减。

@#@即:

@#@。

@#@@#@二、牛顿第一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

@#@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

(2)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简单从实验中得出,它是通过实验为基础、通过推理得到的。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4)探究牛顿第一定律中,每次都要让小车从斜面上同一高度滑下,其目的是使小车滑至水平面上的@#@初速度相等。

@#@@#@2.惯性@#@

(1)惯性:

@#@一切物体都有保持自身原有的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

(2)对“惯性”的理解需注意的地方:

@#@@#@①“一切物体”包括受力或不受力、运动或静止的所有固体、液体气体。

@#@@#@②惯性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不是一种力,所以说“物体受到惯性”或“物体受到惯性力”等,都是错误的。

@#@@#@③惯性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

@#@@#@④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二、二力平衡@#@1.力的平衡@#@

(1)平衡状态:

@#@物体受到两个力(或多个力)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

(2)平衡力:

@#@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两个力(或多个力)叫做平衡力。

@#@@#@(3)二力平衡的条件:

@#@同时作用在①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②大小相等,③方向相反,④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记为:

@#@等大、反向、共线、同体。

@#@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这两个力平衡。

@#@一对平衡力合力为零。

@#@@#@注:

@#@三要素完全相同的两个力一定不是平衡力。

@#@@#@2.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比较@#@分类@#@平衡力@#@相互作用力@#@定义@#@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叫做平衡力@#@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时产生的两个力叫做相互作用力@#@不同点@#@受力物体是同一物体②性质可能不相同的两个力@#@①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它们互为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②性质相同的两个力@#@共同点@#@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3.二力平衡的应用@#@

(1)己知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可确定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

(2)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或寻求物体平衡的方法、措施。

@#@@#@4.力和运动的关系@#@

(1)不受力或受平衡力 物体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2)受非平衡力 运动状态改变@#@第九章压强@#@一、压强:

@#@@#@1、压力:

@#@@#@①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②方向:

@#@垂直于受力面。

@#@@#@压力与重力的关系如下图:

@#@@#@③压力与重力的关系:

@#@只有当物体放置于水平地面上时压力等于重力。

@#@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产生的,压力的方向也不一定与重力方向相同。

@#@@#@2、压强@#@

(1)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它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

(2)压强的定义:

@#@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叫做压强。

@#@@#@(4)公式:

@#@P=F/s。

@#@(5)国际单位:

@#@帕(Pa),1Pa=1N/m2,@#@某物体对地面的压强是P=1.5×@#@105Pa的物理意义:

@#@表示每平方米的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5×@#@105N。

@#@@#@3.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1)增大压强的方法:

@#@①增大压力:

@#@②减小受力面积。

@#@@#@

(2)减小压强的方法:

@#@①减小压力:

@#@②增大受力面积。

@#@@#@二、液体压强@#@1.液体压强的特点@#@

(1)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同时液体具有流动性。

@#@@#@

(2)同种液体中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3)同种液体中,深度越深,液体压强越大。

@#@@#@(4)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液体压强越大。

@#@@#@2.液体压强的大小@#@

(1)液体压强与深度和液体密度有关。

@#@@#@

(2)公式:

@#@P=ρgh。

@#@式中,P表示液体压强,单位帕(Pa);@#@ρ表示液体密度,单位千克/立方米(kg/m3);@#@h表示液体深度,单位是米(m)。

@#@@#@3.连通器、液压技术——液体压强的应用@#@

(1)连通器@#@原理:

@#@连通器里的液体在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保持相平的。

@#@@#@应用:

@#@水壶、锅炉水位计、水塔(自来水设备)、船闸、洗衣机排水管、下水道的弯管等。

@#@@#@

(2)液压技术@#@帕斯卡原理:

@#@加在被封闭液体上的压强大小不变地由液体向各个方向传递。

@#@即:

@#@F1/s1=F2/s2@#@应用:

@#@液压千斤顶。

@#@@#@三、大气压强@#@1.大气压产生的原因:

@#@空气也受重力作用,并且空气具有流动性。

@#@@#@2、最早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最早测出大气压值的实验托里拆利实验。

@#@@#@3、大气压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

(1)实验方法:

@#@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用手指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

@#@放开手指,管内水银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就不再下降,这时测出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约为76cm。

@#@@#@

(2)计算大气压的数值:

@#@P0=P水银=ρgh=1.103×@#@105Pa。

@#@所以,标准大气压的数值为:

@#@P0=1.013×@#@105Pa@#@=760mmHg。

@#@@#@(3)以下操作对实验没有影响:

@#@@#@①玻璃管是否倾斜;@#@②玻璃管的粗细;@#@@#@(4)若实验中玻璃管内不慎漏有少量空气,液体高度减小,则测量值要比真实值偏小。

@#@@#@4、影响大气压的因素:

@#@高度、天气等。

@#@在海拔3000m以内,大约每升高10m,大气压减小100Pa。

@#@@#@5.气压计——测定大气压的仪器。

@#@种类:

@#@水银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又叫做无液气压计)。

@#@@#@6.大气压的应用:

@#@抽水机等。

@#@@#@四、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1.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2.飞机的升力的产生:

@#@飞机的机翼通常都做成上面凸、下面平的形状。

@#@当飞机在机场跑道上滑行时,流过机翼上方的空气速度越大、压强越小,流过机翼下方的空气速度越小、压强越大。

@#@机翼上下方所受的压力差形成向上的升力。

@#@@#@第十章浮力@#@一、浮力@#@1.当物体浸在液体或气体中时会受到一个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就是浮力。

@#@@#@2.浮力产生的原因:

@#@压强差。

@#@施力物体:

@#@液体。

@#@@#@3、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浮力大小只与液体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浸没深度无关。

@#@@#@4.阿基米德原理:

@#@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的浮力,大小等于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

@#@@#@用公式表示为;@#@F浮=G排。

@#@即:

@#@F浮=G排=m液g=ρ液gV排。

@#@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

@#@@#@二、浮力的四种求法:

@#@@#@1、称重法:

@#@F浮=G-F。

@#@2、压力差法:

@#@F浮=F上-F下。

@#@@#@3、阿基米德原理:

@#@F浮=G排=m液g=ρ液gV排。

@#@4、力的平衡法:

@#@根据二力平衡建立力平衡方程。

@#@@#@三、浮力的应用@#@浮力与物重的关系@#@液体密度与物体密度@#@物体运动状态@#@F浮>@#@G物@#@ρ液>@#@ρ物@#@上浮至漂浮状态@#@F浮<@#@G物@#@ρ液<@#@ρ物@#@下沉@#@F浮=G物@#@ρ液=ρ物@#@悬浮@#@F浮=G物@#@ρ液>@#@ρ物@#@漂浮(ρ物V物=ρ液V排)@#@2.应用@#@

(1)轮船@#@①原理:

@#@把密度大于水的钢铁制成空心的轮船,使它排水体积增大,从而来增大它所受的浮力,故轮船能漂浮在水面上。

@#@ ②排水量:

@#@轮船满载时排开的水的质量。

@#@@#@

(2)潜水艇@#@原理:

@#@潜水艇体积一定,靠水舱充水、排水来改变自身重力,使重力小于、大于或等于浮力来实现上浮、下潜或悬浮的。

@#@@#@第十章功与机械@#@一、杠杆@#@1.杠杆@#@

(1)杠杆:

@#@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坚实物体就是杠杆。

@#@@#@

(2)杠杆的五要素:

@#@@#@①支点:

@#@(O);@#@②动力:

@#@(F1);@#@③阻力(F2);@#@④动力臂:

@#@(L1);@#@⑤阻力臂:

@#@(L2)。

@#@@#@2.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

@#@F1L1=F2L2@#@3.杠杆的应用@#@

(1)省力杠杆:

@#@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杠杆,特点:

@#@省力费距离。

@#@例子:

@#@瓶盖起子、撬棍、铡草刀、羊角锤等。

@#@@#@

(2)费力杠杆:

@#@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杠杆,特点:

@#@费力省距离。

@#@例子:

@#@筷子、钓鱼竿、大扫帚、理发剪等。

@#@@#@(3)等臂杠杆:

@#@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的杠杆,特点:

@#@不省力也不费距离,不费力也不省距离,但能改变动力方向。

@#@例子:

@#@定滑轮、托盘天平。

@#@@#@二、其他简单机械@#@1.定滑轮@#@

(1)实质:

@#@等臂杠杆。

@#@

(2)特点:

@#@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方向。

@#@@#@2.动滑轮@#@

(1)实质:

@#@动力臂等于阻力臂2倍的杠杆。

@#@

(2)特点:

@#@省一半的力费一倍的距离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

@#@@#@3.滑轮组@#@

(1)特点:

@#@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但是费距离。

@#@@#@

(2)省力情况:

@#@由实际连接在动滑轮上的绳子段数决定。

@#@@#@拉力的大小:

@#@ F=G/n ,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nh,其中n是绳子的段数,关键看与动滑轮和重物接触的绳子段数。

@#@h是物体移动的高度。

@#@(3)绕线方法:

@#@“奇动偶定”。

@#@@#@三、功@#@

(1)力学中的功: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

@#@@#@

(2)功的两个因素:

@#@一个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另一个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

@#@两因素缺一不可。

@#@@#@(3)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①物体受到了力,但保持静止。

@#@②物体由于惯性运动通过了距离,但不受力。

@#@@#@③物体受力的方向与运动的方向相互垂直,这个力也不做功。

@#@@#@2、功的计算@#@

(1)计算公式:

@#@物理学中,功等于力与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即:

@#@W=FS。

@#@物体克服重力做功写作:

@#@W=Gh。

@#@@#@

(2)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W表示功,单位是焦(J),1J=1N·@#@m;@#@F表示力,单位是牛(N);@#@@#@s表示距离,单位是米(m)。

@#@@#@(3)计算时应注意的事项:

@#@①分清是哪个力对物体做功,即明确公式中的F。

@#@②公式中的“s”是在力F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必须与“F”对应。

@#@③F、s的单位分别是N、m,得出的功的单位才是J。

@#@@#@3、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四、功率@#@1、功率的概念:

@#@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功率@#@

(1)定义:

@#@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叫做功率,用符号“P”表示。

@#@@#@单位是瓦(W)常用单位千瓦(kW)。

@#@1kW=103W。

@#@@#@

(2)公式:

@#@P=W/t=Fs/t=Fv。

@#@式中p表示功率,单位是瓦(W);@#@W表示功,单位是焦(J);@#@t表示时间,单位是秒(s)。

@#@V表示速度,单位是米/秒(s)。

@#@@#@五、机械效率@#@1、有用功——W有:

@#@必须做的功。

@#@@#@即使用机械时,不用机械而直接对物体做的功。

@#@例:

@#@在提升物体时,W有=Gh。

@#@@#@2、额外功——W额:

@#@@#@

(1)使用机械时,对人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额外功。

@#@@#@

(2)额外功的主要来源:

@#@①提升物体时,克服机械自重、容器重、绳重等所做的功。

@#@②克服机械的摩擦所做的功。

@#@@#@3、总功——W总:

@#@@#@

(1)人们在使用机械做功的过程中实际所做的功叫总功,W总=W有+W额。

@#@@#@

(2)若人对机械的动力为F,则:

@#@W总=F•s@#@4、机械效率——η@#@

(1)定义:

@#@有用功与总功的值叫机械效率。

@#@

(2)机械效率总是小于1。

@#@ @#@(3)公式:

@#@η=W有/W总=Gh/Fs=Gh/Fnh=G/nF×@#@100%。

@#@@#@(4)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①减小摩擦,②改进机械,减小自重。

@#@@#@(5)功率与机械效率的区别:

@#@@#@①二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功率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机械效率表示机械做功的效率。

@#@@#@②它们之间的物理意义不同,也没有直接的联系,功率大的机械效率不一定大,机械效率高的机械,功率也不一定大。

@#@@#@第十二章动能和势能@#@一、机械能@#@1、能量@#@物体能够对外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

@#@单位:

@#@焦(J)。

@#@@#@2、动能@#@

(1)定义: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

(2)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①物体的质量(m);@#@②物体运动的速度(v)。

@#@物体的质量越大,运动速度越大,物体具有的动能就越大。

@#@@#@3、重力势能@#@

(1)定义:

@#@物体由于位置较高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

@#@@#@

(2)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①物体的质量(m);@#@②物体被举高的高度(h)。

@#@物体的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 @#@4、弹性势能@#@

(1)定义: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

@#@@#@

(2)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

@#@①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程度大小。

@#@物体的弹性形变程度越大,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二、机械能及其转化@#@1、机械能@#@

(1)定义: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机械能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的能量。

@#@

(2)单位:

@#@焦(J)。

@#@@#@(3)影响机械能大小的因素:

@#@①动能的大小;@#@②重力势能的大小;@#@③弹性势能的大小。

@#@@#@2、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1)在一定的条件下,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换。

@#@@#@

(2)在分析动能和势能转化的实例时,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时,速度减小,高度增加,重力势能增大,动能减小;@#@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时,速度增大,高度减小,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大;@#@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时,速度减小,弹性形变增大,弹性势能增大,动能减小;@#@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时,速度增大,弹性形变减小;@#@弹性势能减小,动能增大。

@#@@#@八年级全册物理计算公式@#@单位换算:

@#@@#@1m==10dm=102cm=103mm@#@1h=60min=3600s;@#@1min=60s@#@物理量单位@#@v——速度m/skm/h@#@s——路程mkm@#@t——时间sh@#@速度公式:

@#@@#@@#@ @#@公式变形:

@#@求路程—— 求时间——t=s/v@#@物理量单位@#@G——重力N@#@m——质量kg@#@g——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8N/kg;@#@粗略计算时取g=10N/kg。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G=mg@#@ @#@@#@合力公式:

@#@@#@F=F1+F2[同一直线同方向二力的合力计算]@#@F=F1-F2[同一直线反方向二力的合力计算]@#@单位换算:

@#@@#@1kg=103g1g/cm3=1×@#@103kg/m3@#@1m3=106cm31L=1dm31mL=1cm3@#@物理量单位@#@ρ——密度kg/m3g/cm3@#@m——质量kgg@#@V——体积m3cm3@#@密度公式:

@#@@#@物理量单位@#@F浮——浮力N@#@G——物体的重力N@#@F——物体浸没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N@#@浮力公式:

@#@@#@F浮=G–F@#@ @#@(称重法)@#@G排——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N@#@m排——物体排开的液体的质量kg@#@物理量单位@#@F浮——浮力N@#@ρ——密度kg/m3@#@V排——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m3@#@g=9.8N/kg,粗略计算时取g=10N/kg@#@ @#@@#@F浮=G排=m排g@#@F浮=ρ水gV排@#@(阿基米德原理法) @#@@#@物理量单位@#@F浮——浮力N@#@G——物体的重力N@#@提示:

@#@[当物体处于漂浮或悬浮时]@#@F浮=G@#@ @#@(二力平衡法)@#@物理量单位@#@p——压强Pa;@#@N/m2@#@F——压力N@#@S——受力面积m2@#@注意:

@#@S是受力面积,指有受到压力作用的那部分面积@#@面积单位换算:

@#@@#@1cm2=10--4m2@#@1mm2=10--6m2@#@压强公式:

@#@@#@p=F/s@#@注意:

@#@深度是指液体内部某一点到自由液面的竖直距离;@#@@#@物理量单位@#@p——压强Pa;@#@N/m2@#@ρ——液体密度kg/m3@#@h——深度m@#@g=9.8N/kg,粗略计算时取g=10N/kg@#@ @#@@#@液体压强公式 @#@P=ρgh@#@提示:

@#@应用帕斯卡原理解题时,只要代入的单位相同,无须国际单位;@#@@#@帕斯卡原理:

@#@∵p1=p2∴或@#@物理量单位@#@F1——动力N@#@L1——动力臂m@#@F2——阻力N@#@L2——阻力臂m@#@ @#@@#@ @#@@#@提示:

@#@应用杠杆平衡条件解题时,L1、L2的单位只要相同即可,无须国际单位;@#@@#@杠杆的平衡条件:

@#@@#@F1L1=F2L2@#@或写成:

@#@@#@物理量单位@#@F——动力N@#@G总——总重N(当不计滑轮重及摩擦时,G总=G)@#@n——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滑轮组:

@#@@#@F=G总@#@物理量单位@#@s——动力通过的距离m@#@h——重物被提升的高度m@#@n——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 @#@@#@s=nh@#@ @#@@#@对于定滑轮而言:

@#@∵n=1∴F=Gs=h@#@对于动滑轮而言:

@#@∵n=2∴F=Gs=2h@#@提示:

@#@克服重力做功或重力做功:

@#@W=Gh@#@物理量单位@#@W——动力做的功J@#@F——动力N@#@s——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m@#@机械功公式:

@#@@#@W=Fs@#@ @#@@#@单位换算:

@#@@#@1W=1J/s1马力=735W@#@1kW=103W1MW=106W@#@物理量单位@#@P——功率W@#@W——功J@#@t——时间s@#@功率公式:

@#@@#@P=@#@提示:

@#@机械效率η没有单位,用百分率表示,且总小于1@#@W有=Gh[对于所有简单机械]@#@W总=Fs[对于杠杆和滑轮]@#@W总=Pt[对于起重机和抽水机]@#@物理量单位@#@η——机械效率@#@W有——有用功J@#@W总——总功J@#@机械效率:

@#@@#@×@#@100%@#@8@#@";i:

6;s:

8381:

"

(一)填空题@#@1.力学里所说的功包含两个必要因素:

@#@一个是,另一个是。

@#@@#@2.在物理学中,叫做功。

@#@功的定义公式是,其变形公式有、。

@#@@#@3.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牛·@#@米,它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简称,符号是。

@#@@#@5.质量为50kg的箱子在200N的水平推力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匀速前进了10m。

@#@那么木箱受到的阻力是N,推力做的功为J,重力做的功为J。

@#@@#@6.重力为100N的小车,在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匀速前进了20m,小车所受阻力为车重的0.2倍。

@#@则拉力做的功为J,重力做的功为J。

@#@@#@7.一个重200N的物体在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匀速前进了25m;@#@拉力撤消后,物体由于惯性又前进了5m。

@#@若拉力做的功为750J,则拉力的大小为。

@#@@#@8.举重运动员在2s内将重1500N的杠铃匀速举高2m后在空中又停止了3s,则运动员在前2s做功J,后3s做功J,5s内共做功J。

@#@@#@9.一台起重机将重1.5×@#@104N的钢材竖直匀速提升4m后,又沿水平方向匀速移动10m,则起重机在整个过程中对钢材做的功为J。

@#@@#@10.某商场售货员用20N的水平推力使质量为65kg的货物沿水平方向匀速移动了3m,则该售货员对货物做功_______J,货物的重力做功_______J,物体受到的摩擦阻力是_____N.@#@11.一个人用500N的力往下压杠杆一端,把杠杆另一端的物体匀速抬高了40cm,手下降的高度为1m。

@#@若不计杠杆自重和摩擦,则此过程中人做功J,被抬高的物体重力为N。

@#@@#@12、起重机的钢绳将500牛顿的物体匀速提高6米后,又水平匀速移动4米,钢绳的拉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为 @#@ @#@ @#@ @#@ @#@ @#@焦耳,重力做的功为 @#@ @#@ @#@ @#@ @#@ @#@ @#@焦耳。

@#@@#@13、步枪子弹重0.2N,枪膛长50cm,,火药爆炸对子弹平均推力为5×@#@105N,子弹离开枪口后,空中飞行200米落地,火药推力做功为 @#@ @#@ @#@ @#@ @#@ @#@ @#@ @#@ @#@ @#@ @#@ @#@ @#@ @#@ @#@ @#@J@#@14、林雨将掉在地上的物理课本捡回桌面,所做的功大约是 @#@ @#@ @#@ @#@ @#@ @#@ @#@ @#@ @#@ @#@ @#@ @#@ @#@J@#@15.李兵同学背着30N的书包上学,沿水平路面走了400m的路程到学校,再匀速登上三楼的教室,每层楼高3m.那么他从家到学校的过程中,对书包做功J;@#@他从楼下到教室的过程中,对书包做功J.@#@16.用100N的拉力水平作用在100㎏的物体上,如果物体沿水平方向向前移动了10m,那么拉力对物体做的功是J;@#@如果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时物体受到的阻力大小是N,阻力的方向.@#@17.大人用300N的力推车时车子恰好能在水平地面上匀速运动。

@#@而甲乙两同学用如图所示的方法使该车在原水平地面上匀速前进5m时,甲同学的推力是200N,则乙同学的拉力是________N,两同学所做的功是______J。

@#@@#@

(二)选择题@#@1、放在水平面上重150N的小车,在10N水平拉力下,沿拉力的方向匀速前进了20米,在此过程中()@#@A、拉力做功200JB、重力做功3000J@#@C、小车受到的摩擦力为150ND、重力做功为3200J@#@2、1焦=1牛×@#@米,就是:

@#@(  )。

@#@@#@A、把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移动1米所做的功;@#@ B、把重为1牛的物体移动1米所做的功;@#@@#@C、在1牛的力作用下,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1米所做的功;@#@ @#@D、作用在杠杆上的动力为1牛,动力臂是1米。

@#@@#@3、如图所示,AB=3AE,AC=2AE,AD=1.5AE,若把物体从斜面底部沿AB、AC、AD三个斜面匀速拉到顶端A时,(不计摩擦)则:

@#@()@#@A、沿着AB用的拉力最小,做功最多;@#@@#@B、沿着AC用的拉力最小,做功最多;@#@@#@C、沿着AD用的拉力最小,做功也最小;@#@D、沿着三个斜面用的拉力不相等,做功一样多。

@#@@#@4、重量为10牛的物体,在20牛的水平拉力的作用下,一次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移动1米,另一次在粗糙水平面上移动相同的距离,粗糙面与物体的滑动摩擦力为3牛,试问拉力在此两种情形下所做功的大小关系:

@#@()@#@A、在光滑面上拉力做的功小B、在粗糙面上拉力做的功小@#@C、两种情况所做功的相同D、无法判断@#@5、用20N的水平力将5N的球沿地面滚出,球滚10m停下,滚动过程中推力做功()m]@#@A、150JB、200JC、50JD、0J@#@6.甲、乙两同学推铅球比赛,铅球质量为3kg,甲将球推出8m远,乙将球推出7.2m远,则()@#@A.甲做的功比乙多B.甲做的功比乙少@#@C.甲、乙做的功一样多D.条件不足,不能确定@#@7.一个小孩从滑梯上匀速滑下,在这个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孩受到的重力没有做功B.小孩受到的支持力没有做功@#@C.小孩对滑梯的压力做了功D.小孩受到的力都做了功@#@8、用斜面和滑轮组,把质量相同的物体提高5米,不计机械的一切无用阻力,外力对这两种机械所做的功相比较(  )@#@A、一样大;@#@ B、利用斜面做功较大;@#@C、利用滑轮组做功较大;@#@ D、无法比较。

@#@@#@9、如图所示,AC>@#@BC,沿斜面AC和BC分别将同一重物从它们的底部推到顶而端,所用推力分别为F1和F2,所做的功分别为W1和W2,不考虑摩擦,则:

@#@(  )。

@#@@#@A、F1>@#@F2,W1>@#@W2;@#@   B、F1=F2,W1=W2;@#@@#@C、F1<@#@F2,W1<@#@W2;@#@   D、F1<@#@F2,W1=W2。

@#@@#@10、以下估测中,基本符合实际情况的是()@#@A.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5m/s, B.某同学走路时对地面的压强约1.5×@#@103Pa@#@C.中学生的体重约50N D.把一个鸡蛋举高1m做的功约0.5J@#@11、以下事例中,重力做功的是()@#@A.冰球在水平的冰面上滚动B.皮划艇在平静水面快速滑行@#@C.跳水运动员下落D.举重运动员把杠铃举起停在空中静止不动@#@(三)计算题:

@#@@#@1、一辆轿车在水平路面上匀速直线行驶,轿车上的速度表如图所示。

@#@@#@求:

@#@⑴轿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少米/秒?

@#@@#@⑵在2min内轿车行驶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⑶若轿车发动机提供的牵引力为F=1600N,则轿车通过上述路程牵引力做的功为多少焦?

@#@@#@2.为了给一座楼供水,每天要用水泵将10m3的水送到30m的高处,则水泵工作一天对水做功多少J?

@#@@#@3、把重为100N的木块沿着长5m,高3m的光滑斜面由底部匀速拉到顶端,则拉力F等于多少N?

@#@拉力F对木快做了多少功?

@#@@#@4、某电梯公寓楼高约40m,完成此建筑物需要浇制钢筋混凝土1×@#@104m3,还需要使用其他建筑材料3.5×@#@104t,混凝土密度为2.5×@#@103kg/m3,取g=10N/kg。

@#@求:

@#@@#@

(1)已知自来水密度为1×@#@103kgm/m3,若要从地面向楼顶提供自来水,加压设备至少需给水施加多大的压强?

@#@@#@

(2)若每天要把120m3的水从地面送到楼顶,每天至少应对水做多少功?

@#@@#@5、小华参加中考体育测试,在跳绳测试中,1min跳了150次,每次跳起的高度为5cm,小华的质量是59㎏,求:

@#@@#@

(1)小华所受到的重力是多少牛?

@#@@#@

(2)小华每跳一次做多少焦的功?

@#@@#@";i:

7;s:

15741: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练习题与答案@#@精品文档@#@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练习题及答案@#@ @#@@#@班级姓名家长签名一、读拼音写词语。

@#@@#@fēichá@#@nɡxǔduōhǎimià@#@nxīnɡqiú@#@lì@#@lià@#@nɡxiǎnɡnià@#@nná@#@nběi@#@ @#@@#@zh?

@#@nɡshù@#@bà@#@nfǎkuà@#@ilalià@#@nxí@#@ɡānjì@#@nɡjiānɡ@#@ @#@@#@hú@#@raqí@#@nɡbānɡmá@#@nɡ@#@ @#@@#@二、认真读词语,在正确的汉字下面画“”。

@#@@#@ @#@@#@问火好眼经水氧时@#@ @#@@#@三、选择合适的量词。

@#@@#@ @#@@#@颗列面件位节座道@#@ @#@@#@一火车一镜子一星星一车厢@#@ @#@@#@一英雄一天桥一彩虹一雨衣@#@ @#@@#@四、把下列词语排列成完整的句子并加上正确的标点@#@ @#@@#@符号。

@#@@#@ @#@@#@1、请你你的小朋友画出家乡吧@#@ @#@@#@2、办法想出来吗这个的你是五、照样子,组字,组词。

@#@@#@ @#@@#@例1:

@#@取——趣元——舌——木——禾——寸——@#@ @#@@#@例2:

@#@边——力拍——像——@#@ @#@@#@例3:

@#@日+免=晚+先=日+=@#@ @#@@#@小+大=+午=木+=@#@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13@#@精品文档@#@ @#@@#@例4:

@#@休——沐旧——情——@#@ @#@@#@跳——吗——很——@#@例5:

@#@yuè@#@chá@#@nɡzhá@#@ofā@#@ @#@@#@乐长着发lè@#@zhǎnɡzheà@#@@#@ @#@@#@六、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并加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 @#@@#@1、地球爷爷、不知什么时候,@#@ @#@@#@3、十分、那么,那么七、读短文,回答问题。

@#@@#@ @#@@#@小猴子下山@#@ @#@@#@有一天,小猴子下山来,走到一块玉米地里。

@#@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 @#@@#@小猴子走到一棵桃树底下,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他走到一片瓜地里,看@#@ @#@@#@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习惯。

@#@他走着走着,看见一只小白兔蹦蹦跳跳,真可爱,就扔了西瓜,去追小白兔。

@#@@#@ @#@@#@小白兔跑进树林里,不见了。

@#@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 @#@@#@去。

@#@@#@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不要重复:

@#@的兔子的西瓜的猴子@#@ @#@@#@2、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 @#@@#@空kōnɡk?

@#@nɡ@#@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2/13@#@精品文档@#@ @#@@#@3、读懂短文,完成练习:

@#@@#@ @#@@#@“玉米地里的玉米结得又大又多”这句话中这个词语@#@写出了玉米丰收了,我还能写出两个这样的词语:

@#@、。

@#@新-课@#@ @#@@#@-标-第-一-网@#@ @#@@#@“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从“只好”中我懂得@#@ @#@@#@了小猴子的心情。

@#@@#@ @#@@#@读了短文,你喜欢这只小猴子吗?

@#@为什么?

@#@请用2、3@#@ @#@@#@句话回答。

@#@@#@ @#@@#@八、写话。

@#@要下大雨了,森林里的小动物们会做些什@#@ @#@@#@么?

@#@说些什么呢?

@#@把你的想象接着写下来,比比看,谁的想@#@ @#@@#@像最丰富。

@#@@#@ @#@@#@天黑沉沉的,闪电越来越亮,马上就要下大雨了。

@#@@#@======*以上是由明师教育编辑整理======@#@ @#@@#@1找春天@#@ @#@@#@一、看拼音写词语。

@#@@#@ @#@@#@shuōhuà@#@p?

@#@nɡyouchūntiānzhǎnɡɡāo@#@ @#@@#@二、按课文内容填空@#@1.春雷和柳树__________了。

@#@@#@ @#@@#@2.我和______________一起玩耍。

@#@@#@ @#@@#@3.我种下一棵小树,我要和它一起__________。

@#@@#@ @#@@#@4.课文中、、和唤醒了柳树。

@#@@#@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3/13@#@精品文档@#@ @#@@#@三、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填空。

@#@@#@ @#@@#@1.春风孩子们春雷长高春燕春雨@#@ @#@@#@春天到了,和柳树说话了,给柳树洗澡了,给柳树梳@#@ @#@@#@头了,跟柳树捉迷藏了,柳树跟玩耍了,玩着玩着,小朋友@#@ @#@@#@们了。

@#@@#@ @#@@#@四、出去寻找春天与冬天的不同。

@#@@#@ @#@@#@1.树的不同,如柳树、枫树,叶子变绿了。

@#@@#@ @#@@#@2.草的不同:

@#@草变绿了。

@#@@#@ @#@@#@3.花开了,红红的桃花、杜鹃花,雪白的梨花,黄黄的油菜花、蒲公英花。

@#@@#@ @#@@#@4.认识柳梢、柳枝和柳叶。

@#@@#@ @#@@#@2古诗两首@#@ @#@@#@一、看拼音写词语。

@#@@#@nǐmenh?

@#@nɡhuālǜcǎo@#@ @#@@#@二、按课文内容填空。

@#@@#@ @#@@#@1.春雨,像春姑娘纺出的_____,轻轻地落到地上。

@#@@#@ @#@@#@2.春雨落到草地上,草就_____了,春雨_____在柳树上,柳枝也_____了。

@#@春雨洒在桃树上,桃花_____了,春雨落在油菜地里,油菜花_____了,春雨落到蒲公英上,蒲公英也_____了。

@#@@#@3.课文里、和在争论春雨的颜色。

@#@1@#@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4/13@#@精品文档@#@ @#@@#@三、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填空。

@#@@#@ @#@@#@黄绿白红蓝彩色@#@ @#@@#@小燕子说春雨是色的,麻雀说春雨是色的,小黄莺说@#@ @#@@#@春雨是色的,我们说春雨是的。

@#@@#@ @#@@#@3笋芽儿@#@ @#@@#@一、看拼音写词语。

@#@@#@ @#@@#@y?

@#@yeji?

@#@rì@#@suì@#@yuaqīnr?

@#@nhǎodebù@#@xí@#@nɡ@#@ @#@@#@二、按课文内容填空。

@#@@#@每年的是植树节。

@#@1985年的植树节那天,_________@#@ @#@@#@爷爷在北京_______公园里栽种了一棵柏树。

@#@@#@ @#@@#@如今,这棵柏树成了这个公园一处美丽的_______。

@#@@#@ @#@@#@三、连一连。

@#@@#@ @#@@#@满意的美丽的难忘的绿油油的亲爱的植树节小树苗笑容邓爷爷风景@#@ @#@@#@四、选词填空。

@#@@#@ @#@@#@填看看扶正挑选移入挥@#@ @#@@#@一个树坑挖好了,邓爷爷了一棵茁壮的柏树苗,小心@#@ @#@@#@地树坑,又锹了几锹土。

@#@他站到几步之外仔细,觉得不很直,连声说:

@#@“不行,不行!

@#@”又走上前把树苗。

@#@@#@ @#@@#@4小鹿的玫瑰花@#@ @#@@#@一、看拼音写词语。

@#@@#@ @#@@#@ɡǔshēnɡduōshǎodà@#@ochù@#@zh诗ī歌má@#@nɡ道帮@#@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5/13@#@精品文档@#@ @#@@#@二、默写古诗。

@#@@#@ @#@@#@1.《春晓》:

@#@春眠觉晓,闻啼鸟。

@#@@#@2@#@ @#@@#@夜来声,落知。

@#@@#@ @#@@#@2.《村居》:

@#@莺飞天,拂堤杨柳醉烟。

@#@童散学归。

@#@趁@#@ @#@@#@放纸鸢。

@#@@#@ @#@@#@三、《春晓》和《村居》都是描写季节的古诗。

@#@@#@ @#@@#@四、找意思相反的词,连一连。

@#@@#@ @#@@#@闭立先阴捕@#@ @#@@#@坐开放放晴@#@ @#@@#@五、猜一猜,选一选@#@ @#@@#@柔闭所牧@#@ @#@@#@一户一斤米骑牛写文章@#@ @#@@#@人才进了门把矛放树上@#@ @#@@#@语文园地一@#@ @#@@#@一、想一想,连一连。

@#@@#@ @#@@#@花局低头@#@ @#@@#@邮线底下@#@ @#@@#@毛钱轿车@#@ @#@@#@二、补充词语。

@#@@#@ @#@@#@暖开拂面花柳@#@ @#@@#@三、我会写。

@#@@#@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6/13@#@精品文档@#@ @#@@#@chūntiānlá@#@ile,huāh?

@#@nɡcǎolǜ@#@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

@#@@#@ @#@@#@春天,树。

@#@我村成熟了。

@#@我村成园。

@#@@#@ @#@@#@看电视@#@ @#@@#@一、看拼音写词语。

@#@@#@ @#@@#@)园。

@#@@#@bà@#@bɑquá@#@njiāɡuānxīnwá@#@nquá@#@n@#@ @#@@#@二、读一读、连一连。

@#@@#@ @#@@#@听京剧@#@ @#@@#@看频道@#@ @#@@#@换电视@#@ @#@@#@唱音乐@#@ @#@@#@三、根据课文内容选词填空。

@#@@#@1、舞蹈音乐足球京剧关心他人@#@ @#@@#@爸爸明明爱看_______,却换成了________,是为了给@#@ @#@@#@奶奶看。

@#@@#@奶奶_______听得入迷,为了让爸爸明明看,却换成了@#@ @#@@#@_______。

@#@@#@ @#@@#@妈妈从书房里出来,我们都提议让妈妈听听_______,@#@ @#@@#@看看_______。

@#@我们每个人心里装着的秘密是@#@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7/13@#@精品文档@#@ @#@@#@______________。

@#@@#@ @#@@#@2、看听写换拍唱@#@ @#@@#@音乐双手京戏@#@ @#@@#@文章电视频道@#@ @#@@#@3、从课文中找出意思相反的词。

@#@@#@ @#@@#@开——哭——暖——进去——@#@ @#@@#@四、词语搭配。

@#@@#@ @#@@#@的球赛的音乐的秘密@#@ @#@@#@五、实践题。

@#@@#@ @#@@#@1、你让过别人什么事?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在你家里,有这样做过吗?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胖乎乎的小手@#@ @#@@#@一、照样子写词语。

@#@@#@ @#@@#@胖乎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二、大显身手。

@#@@#@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8/13@#@精品文档@#@ @#@@#@我替爸爸。

@#@@#@ @#@@#@我给妈妈。

@#@@#@ @#@@#@我帮老师。

@#@@#@ @#@@#@我为大家。

@#@@#@ @#@@#@三、比一比,组成词语写下来。

@#@@#@ @#@@#@看云父马着会爸妈@#@ @#@@#@四、想一想,填一填。

@#@@#@ @#@@#@在学@#@ @#@@#@校,@#@ @#@@#@我@#@ @#@@#@帮同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家@#@,@#@我@#@帮@#@奶@#@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读一读@#@ @#@@#@小小手@#@ @#@@#@拉拉手,拍拍手,做早操,拍皮球,我们都有一双手。

@#@画画写字用小手。

@#@穿衣服,扣纽扣,小小手,小小手,洗脸刷牙又梳头。

@#@你是我的好朋友。

@#@@#@ @#@@#@棉鞋里的阳光@#@ @#@@#@一、读一读、连一连。

@#@@#@ @#@@#@睡午觉暖和的球赛@#@ @#@@#@合棉鞋精彩的棉花@#@ @#@@#@晒眼睛洁白的棉鞋@#@ @#@@#@脱棉被温暖的阳光@#@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9/13@#@精品文档@#@ @#@@#@二、按课文内容填空。

@#@@#@ @#@@#@妈妈给奶奶晒____________,奶奶睡得很@#@ @#@@#@____________。

@#@@#@ @#@@#@小峰为奶奶晒____________,奶奶穿着很@#@ @#@@#@____________。

@#@@#@ @#@@#@三、选反义词填空。

@#@@#@ @#@@#@湿收脱难受出少@#@ @#@@#@穿——舒服——多——@#@ @#@@#@干——放——进——@#@ @#@@#@5@#@ @#@@#@小学一年级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班别:

@#@_______姓名:

@#@________@#@ @#@@#@考号:

@#@_______@#@ @#@@#@评@#@分:

@#@_______@#@ @#@@#@一、我会读准音节再写字。

@#@@#@ @#@@#@shuōhuà@#@p?

@#@nɡyǒuhuācǎoy?

@#@ye@#@ @#@@#@qīnr?

@#@nch@#@ @#@@#@ūnf@#@ @#@@#@ēnɡ@#@ @#@@#@nǐmenji?

@#@r@#@ @#@@#@ì@#@@#@lǜ@#@yab@#@ù@#@xí@#@nɡj@#@ǐ@#@su@#@ì@#@@#@zh@#@ǎnɡ@#@ɡāo@#@ @#@@#@二、我会比一比,再组词。

@#@@#@ @#@@#@白门早有百们草友@#@ @#@@#@明口万节朋古方爷@#@ @#@@#@三、我会连线找朋友。

@#@@#@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0/13@#@精品文档@#@雷@#@树@#@雨@#@玩@#@苏软儿村@#@梢@#@滴@#@雨@#@醒@#@童耍居和@#@四、@#@我会把诗句补充完整。

@#@@#@ @#@@#@1、夜来,花落。

@#@@#@ @#@@#@2、莺飞,拂堤杨柳醉烟。

@#@五、我会读一读,连一连。

@#@@#@ @#@@#@树梢wá@#@nshuǎsǎshuǐ颜色梳洗shūxǐyá@#@nsa@#@ @#@@#@题目植树shù@#@shāohuānla洒水玩耍轿车栽树zāishù@#@jià@#@och欢ē乐@#@ @#@@#@zhí@#@sh@#@ @#@@#@ù@#@tí@#@mù@#@@#@六、我会找朋友。

@#@@#@ @#@@#@一月一日儿童节开心地站六月一日教师节笔直地笑三月十二日国庆节小心地移九月十日元旦仔细地说十月一日植树节大声地看@#@ @#@@#@七、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 @#@@#@小燕子说:

@#@“春雨是色的。

@#@”麻雀说:

@#@“春雨是色的。

@#@”小黄莺说:

@#@“春雨是色的。

@#@”我们说:

@#@“春雨是色的。

@#@”@#@ @#@@#@八、根据课文内容连线。

@#@@#@ @#@@#@春风跟柳树说话了。

@#@@#@ @#@@#@孩子们给柳树洗澡了。

@#@@#@ @#@@#@春雷给柳树梳头了。

@#@@#@ @#@@#@春燕跟柳树捉迷藏了@#@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1/13@#@精品文档@#@ @#@@#@春雨跟柳树玩耍了。

@#@@#@ @#@@#@a)照样子,连一连,写一写。

@#@小鸟来了@#@ @#@@#@马儿小鸟飞了。

@#@@#@ @#@@#@鲜花叫了@#@ @#@@#@大门开了@#@ @#@@#@老师关了@#@ @#@@#@b)照样子,写一句话。

@#@@#@ @#@@#@例如:

@#@春天来了,桃花开了,梨花也开了@#@ @#@@#@1、小红在写字,也在写字。

@#@@#@ @#@@#@2、我喜欢吃西瓜,也喜欢吃西瓜。

@#@@#@ @#@@#@3、小明在画画,。

@#@@#@ @#@@#@十一、春天是美丽的,请你画一画心中的春天,并用几句话写下@#@ @#@@#@来。

@#@@#@ @#@@#@一年级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测试卷@#@ @#@@#@班别:

@#@________姓名:

@#@_________考号:

@#@____评分:

@#@@#@ @#@@#@__________@#@ @#@@#@一、我会看拼音,写汉字。

@#@@#@ @#@@#@fù@#@mǔxiěwá@#@nquá@#@njiāxǐɡuānxīn@#@ @#@@#@澡@#@ @#@@#@dǎ@#@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2/13@#@精品文档@#@ @#@@#@sǎo@#@ @#@@#@ranzhēn@#@ @#@@#@zhōnɡwǔɡā@#@ @#@@#@oxì@#@nɡnǎinɑ@#@ @#@@#@i@#@ @#@@#@kāihuì@#@tiānqì@#@yualiɑnɡzǎoshà@#@nɡ@#@ @#@@#@二、比一比,再组词。

@#@@#@ @#@@#@大看午去全太着牛会合高画放女草亮话收父早@#@ @#@@#@三、写出下面的反义词。

@#@@#@ @#@@#@晚——假——短——@#@ @#@@#@来——矮——前——@#@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13@#@";i:

8;s:

11505:

"质量和密度测试题@#@质量与密度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请把正确选项前面的字母代号写在各题后的括号里。

@#@@#@1.下列估测符合实际的是()@#@A、学生课桌的高度约为2mB、一支新铅笔的长度约20cm@#@C、一个初中生书包的质量约50kgD、一本物理课本的质量约10kg@#@2.有关天平的使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把已调节好的天平移到另一处使用,不需要重新调节@#@B.判断天平横梁是否平衡时,一定要等到指针完全静止下来@#@C.从砝码盒中提取砝码时,必须用镊子夹取D.天平横梁平衡后,托盘可以互换@#@3.下列有关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一滴水的密度小于一桶水的密度B.液体的密度一定小于固体的密度@#@C.因为铝比铁轻,所以铝的密度小于铁的密度D.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4.质量为2000kg的铝球,其体积为1m3时,(铝的的密度为2.7g/cm3)则:

@#@()@#@A、一定是空心的B、一定是实心的@#@C、可能是空心,也可能是实心的D、无法判断@#@5.一实心铜球和一实心铝球,体积相同,将他们放到已调好的天平两盘中,则():

@#@@#@A、天平仍然平衡B、铝球一端下沉@#@C、铜球一端下沉D、无法确定@#@6.质量和体积都相同的三个空心球,它们的材料分别是铝、铜和铅,则空心部分最大的是(  )@#@A.铝球 @#@B.铜球C.铅球 @#@D.无法判断@#@7.有四个容量都为500毫升的瓶子,分别装满海水、纯水、酒精和汽油,那么装的质量最多的是()@#@(ρ海水>ρ纯水>ρ酒精>ρ汽油)@#@A.海水 B.纯水C.酒精 D.汽油 @#@8.2003年10月22日“神舟五号”绕地球载人飞行时,用某种金属做微重力实验。

@#@@#@在太空中,这种金属的哪个物理量一定不会改变()@#@A.质量B.温度C.体积D.密度@#@9.人们常说“铁比棉花重”,这句话的实际含义是指:

@#@()@#@A.铁的质量比木头大B.铁的重量比木头大@#@C.铁密度比木头大D.木头的体积比铁大@#@10.在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某种食油的密度时,以下操作步骤中,不必要且不合理的是()@#@A.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B.取适量的油倒入烧杯,用天平测出杯和油的总质量@#@C.将烧杯中的油倒入量筒中,测出倒入量筒中油的体积@#@D.用天平称出烧杯和剩余油的总质量@#@11.甲乙两种金属的密度分别是ρ甲、ρ乙,由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金属制成的合金(体积不变)它的密度为()@#@A、(ρ甲+ρ乙)/2B、ρ甲ρ乙/(ρ甲+ρ乙)@#@C、2ρ甲ρ乙/(ρ甲+ρ乙)D、ρ甲ρ乙/2(ρ甲+ρ乙)@#@12.一只能装500g水的杯子,装满水后水和杯子质量是750g,若装酒精则装满酒精后酒精和杯子质量为()。

@#@@#@A、650gB、750gC、850gD、875g@#@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请把答案直接填在题中横线上的空白处,不要写出演算过程。

@#@@#@13.在宇宙飞船上,每增加1g有效载荷都必须为它消耗不少的动力.因此太空飞行对宇宙飞船和宇航员的质量@#@都有严格的限制.飞船尽可能采用强度高、密度______、性质优良的新材料制造.我国第一个太空人,@#@身高1.68m、质量65________的杨利伟,是从近900名初选入围者中挑选出来的.@#@14.寒冷的冬天,在一个玻璃瓶里装满水并拧紧瓶盖,晚上把它放到室外,第二天早上发现瓶里的水接成了冰,@#@而瓶子破裂了,破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15.在“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关系”的实验中,小明对A、B两种物质进行了探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了图1所示的图像.@#@

(1)从所得到的图像来看,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具有关系.@#@图2@#@图1@#@

(2)A、B两种物质中,______物质的密度较大.@#@16.如图2甲为商店里使用的台秤,其工作原理与天平相同.使用时,先将游码移至左端0刻度处,@#@若发现秤杆右端上翘,则调零螺丝应向______(选填:

@#@“左”或“右”)旋动才能使秤杆平衡;@#@@#@现用该台秤称某物体质量,通过在砝码盘中添加槽码使秤杆平衡,所加的槽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2乙所示,则该物体的质量为________kg.@#@17.小明同学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操作情况如图3所示,其中的错误是:

@#@@#@图3@#@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在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应该把放在天平的左盘。

@#@@#@甲@#@在测量的过程中若发现天平的指针在分度盘中线偏左的位置,@#@则应该.@#@乙@#@19.三位同学在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读数情况如图4所示,@#@其中同学读数正确,量筒中液体的体积为_______cm.@#@图4@#@丙@#@20.将一铁块放入盛满酒精的杯中时,有8g的酒精溢出,@#@则铁块的体积是:

@#@________,铁块的质量是_________。

@#@(酒精密度为0.8g/cm3,铁的密度为7.9g/cm3)@#@21.有甲、乙两个体积相同的金属块,从外观上很难认出它们是什么物质,@#@请你用方法把它们鉴别出来:

@#@。

@#@(只写出一种方法只可)@#@22.三个完全相同的杯子,里面装有质量相等的水.若把质量相等的实心铝球、@#@铁球和铜球分别放入三个杯子里,则放____________球的杯子里水面升高的最少(已知ρ铜>ρ铁>ρ铝).@#@23.把一只充了气的气球放在阳光下晒,经过一段时间后,气球的____________保持不变,@#@它内部的气体的密度____________.@#@三.实验与探究题:

@#@(共20分)@#@物质@#@实验序号@#@体积(cm3)@#@质量(g)@#@质量/体积(g/cm3)@#@l@#@5@#@9@#@1.80@#@甲@#@2@#@10@#@18@#@1.80@#@3@#@15@#@27@#@1.80@#@4@#@5@#@4@#@0.80@#@乙@#@5@#@10@#@8@#@O.80@#@6@#@15@#@12@#@0.80@#@24.为了研究物质的某种特性,某同学分别用甲、乙两种不同的液体做实验.实验时,@#@他用量筒和天平分别测出甲(或乙)液体在不同体积时的质量.@#@下表记录的是实验测得的数据及求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6分)@#@@#@①分析下表中实验序号1与2(2与3、l与3)或4与5@#@(5与6、4与6)的体积与质量变化的倍数关系,@#@可归纳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分析上表中实验序号:

@#@________可归纳得出的结论是:

@#@@#@体积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它们的质量不相同.@#@③分析上表中甲、乙两种液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关系,@#@可归纳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25.给你一架天平,一杯盐水,一只刻度不清的量筒,另给适量的水,则测量盐水密度的实验步骤为:

@#@(7分)@#@ @#@

(1)称出盐水的质量:

@#@①称出________的质量,记为m1;@#@②称出_______的质量,记为m2;@#@@#@③量筒中盐水的质量m=___________@#@ @#@

(2)测量盐水的体积:

@#@①在倒入量筒内的质量为m的盐水液面处做一个记号,记为V盐,然后将盐水倒回盐水杯中;@#@@#@②将适量的水倒入量筒,使_________的体积与质量为m的盐水的体积_________;@#@@#@③称出倒入量筒内水的质量m3;@#@④水的体积V水=_________@#@ @#@(3)则盐水的密度ρ盐水=_________@#@26.在测量盐水密度的实验步骤中,下列步骤中错误的一步是()(3分)@#@图5@#@A.用天平测出玻璃杯的质量mo@#@B.往玻璃内倒入适量的盐水,@#@用天平测出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乙@#@甲@#@C.用量筒测出玻璃杯中液体的体积V@#@D.用公式ρ=m/V求出盐水的密度@#@图4@#@27.在“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实验中,为测定物体的质量,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发现天平的指针静止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左侧,则应将横梁上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调节。

@#@将一矿石标本放在已调好的天平左盘内,当天平重新平衡时,右盘内的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5甲所示,则矿石的质量为_________g。

@#@将矿石标本放入装有水的量筒中,量筒中水面位置的变化情况如图5乙所示,则矿石的体积为________cm3,这种矿石的密度为___________kg/m3。

@#@(4分)@#@四、综合应用题:

@#@(共24分)@#@28.体积为30cm3的空心铜球,它的质量为89g,现在用某种金属注满它的空心部分后球的质量变为245g.@#@求这种金属的密度是多少?

@#@(ρ铜=8.9×@#@103kg/m3)(4分)@#@29.我国是个缺水的国家,我们应该提高节约用水的意识.新型节水洁具每次耗水只有5L,而原有洁具@#@每次耗水高达9L.求:

@#@

(1)1t水可供新型洁具冲多少次?

@#@

(2)若平均每天使用10次,30天可以@#@节约多少kg水?

@#@(6分)@#@30.一只容积为3×@#@10-4m3的瓶内盛有0.2Kg的水,一只口渴的乌鸦每次将一块质量为0.01Kg的@#@小石子投入瓶中,当乌鸦投了25块相同的小石子后,就能从瓶中喝到水了。

@#@@#@求:

@#@

(1)瓶内石块的总体积;@#@

(2)石块的密度。

@#@(6分)@#@31.已知砖的密度为1.5×@#@103Kg/m3,用长25cm、宽12cm、厚6cm的砖砌房子的墙,@#@若房子的内外墙的总面积为720m2,墙的厚度为25cm,则修建此房约需砖多少块?

@#@@#@如果汽车一次能载4t砖,则最少要拉多少次才能将这些砖拉来?

@#@(8分)@#@答案@#@一、BCDACCAACACA@#@二、13、小;@#@kg;@#@14、冰变成水后体积增大;@#@@#@15、

(1)正比;@#@

(2)A;@#@16、右;@#@3.2kg;@#@@#@17、

(1)用于拿砝码;@#@物体和砝码位置放错;@#@指针偏在时应减砝码;@#@@#@18、物体;@#@减砝码;@#@19、乙;@#@10;@#@20、10cm3;@#@79g;@#@@#@21、测出各自密度,并查表对照;@#@@#@22、铜;@#@23、质量;@#@变小;@#@@#@三、24、

(1)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2)①与④;@#@(3)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

@#@@#@25、

(1)烧杯和盐水;@#@剩余盐水的烧杯;@#@m1—m2;@#@@#@

(2)水;@#@相同;@#@m3/p水;@#@@#@(3)(m1—m2)/m3×@#@p水;@#@@#@26、A;@#@@#@27、右;@#@64;@#@20;@#@3.2×@#@103;@#@@#@四、28、7.8g/cm3;@#@@#@29、

(1)200次;@#@

(2)1200kg;@#@@#@30、

(1)10-4m3;@#@

(2)2.5×@#@103kg/m3;@#@@#@31、

(1)5×@#@104块;@#@

(2)34次;@#@@#@质量和密度测试题@#@@#@";i:

9;s:

26775: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练习题B@#@ @#@一.选择题(共20小题)@#@1.(2009•杭州)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C.@#@宇航员们在月球上也可以直接用口语交谈@#@ @#@D.@#@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些@#@ @#@2.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是靠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的慢@#@ @#@C.@#@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D.@#@人耳可以听到任何频率范围的声音@#@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我们听见声音一定有物体在振动@#@ @#@B.@#@不振动的物体一定不发出声音@#@ @#@C.@#@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D.@#@物体振动一定发出声音,但我们不一定听得见@#@ @#@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 @#@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C.@#@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D.@#@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人耳就能听到声音@#@ @#@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真空中听不到声音是因为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B.@#@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 @#@C.@#@只要物体在振动,人耳就能听到声音@#@ @#@D.@#@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6.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B.@#@声音是靠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C.@#@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的慢@#@D.@#@人耳可以听到任何频率范围的声音@#@ @#@7.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C.@#@物体不振动也能发出声音@#@ @#@D.@#@物体的振动停止后,还会发出很弱的声音@#@ @#@8.根据所学的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规律判断,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有物体的振动和传播的物质,就一定能得到声音@#@ @#@B.@#@有声音,就一定有振动的物体@#@ @#@C.@#@在声的传播中,声源的位置并没有移动,只是通过介质向外传播波动@#@ @#@D.@#@声音是在生物的听觉范围内所能感觉到的一种振动@#@ @#@9.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在真空中比在空气中传播的快@#@ @#@B.@#@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C.@#@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 @#@D.@#@只要物体振动,人就能听到声音@#@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B.@#@物体停止了振动,我们也能听到很弱的声音@#@ @#@C.@#@骨传导方式可以让一部分失去听觉的人听到声音@#@ @#@D.@#@耳朵才是接受声音的,牙齿不能传导声音@#@ @#@11.一个声源在振动,但人耳却听不到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是声源的振幅太小@#@ @#@B.@#@一定是声源和人耳间没有介质传播声音@#@ @#@C.@#@一定是声音的频率太低或太高,超出了人的听觉范围@#@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能靠一切物质传播,且固体传播声音的速度一般比液体快@#@ @#@B.@#@声波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但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速度一定相同@#@ @#@C.@#@凡是人听不到的声音都是频率很低的声音@#@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一定是340m/s@#@ @#@13.(2011•金平区)在飞机起飞和降落的过程中,机上人员要张口做吞咽动作或咀嚼口香糖;@#@在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口,使咽喉管张开或闭嘴同时堵住双耳,以保持鼓膜内外气压的平衡,以防止(  )@#@ @#@A.@#@听小骨损坏@#@B.@#@听觉神经损坏@#@C.@#@鼓膜被震破@#@D.@#@以上都不对@#@ @#@14.如果我们看见物体振动,却听不到声音,下列分析的原因不可能的是(  )@#@ @#@A.@#@物体振幅太小@#@B.@#@物体振动太快@#@ @#@C.@#@物体离人太远@#@D.@#@空气不能传播声音@#@ @#@15.当自己在嚼饼干时,会感到声音很大,但是站在你旁边的人却感觉不到那么大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  )@#@ @#@A.@#@自己嚼饼干的位置离耳朵近@#@B.@#@旁边的人离你太远了@#@ @#@C.@#@嚼饼干的声音是通过骨传导的@#@D.@#@饼干太干了@#@ @#@16.大音乐家贝多芬晚年耳朵听不到声音,他将木棒的一端咬在口中,另一端顶在钢琴上,倾听钢琴的演奏并谱写出了传世之作,这是因为(  )@#@ @#@A.@#@这样就可以使耳朵恢复正常@#@ @#@B.@#@钢琴的声音通过空气传向耳朵,引起听觉@#@ @#@C.@#@贝多芬利用骨传导的方式听到声音@#@ @#@D.@#@贝多芬即使这样,也根本听不到声音@#@ @#@17.下列属于骨传导的是(  )@#@ @#@A.@#@振动的音叉放在耳朵附近听音叉的声音@#@ @#@B.@#@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手轻轻敲打桌子的声音@#@ @#@C.@#@将振动的音叉的尾部抵在牙齿上听音叉的声音@#@ @#@D.@#@以上说法都正确@#@ @#@18.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琴声,主要是能过(  )@#@ @#@A.@#@空气@#@B.@#@水@#@C.@#@木棒和骨@#@D.@#@以上都不是@#@ @#@19.初次用收录机把自己的歌声录下,在播放自己录制的磁带的声音好象不是自己的声音,其原因是(  )@#@ @#@A.@#@收录机质量不太好,录制的声音失真@#@ @#@B.@#@歌声经录制后转化为电信号,放磁带时是电信号转化为声音@#@ @#@C.@#@平时人们听见自己的声音是通过骨骼将声带发出的声音传到内耳的,他与经空气传过来的声音有差别@#@ @#@D.@#@录放磁带时,转速不一致@#@ @#@20.人发声的频率范围大约为(  )@#@ @#@A.@#@20HZ~1100HZ@#@B.@#@85HZ~20000HZ@#@C.@#@85HZ~1100HZ@#@D.@#@20HZ~20000HZ@#@ @#@二.填空题(共4小题)@#@21.声音是由物体 _________ 产生的,平时我们听到声音主要是通过 _________ 传入我们耳朵里面的;@#@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用牙齿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的琴声,他靠的是 _________ .@#@ @#@22.一个声源2min内振动了720次,它的频率为是 _________ Hz,人耳 _________ (能/不能)听到该声音;@#@小明同学练声时,发出声音的频率是200Hz,则他的声带每秒钟振动 _________ 次.@#@ @#@23.声波的频率范围很宽,由10﹣4Hz到l012Hz,但正常人的耳朵只能听到20Hz到 _________ Hz之间的声音,低于或高于此频率范围的声音入耳都听不到.请你设想一下,如果人的听力可以听到20Hz以下的声音,我们的听觉世界会发生什么变化?

@#@写出一个与此有关的合理的场景:

@#@ _________ .@#@ @#@24.我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 _________ 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组织传给 _________ , _________ 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们就听到了声音.@#@ @#@三.解答题(共6小题)@#@25.(2005•芜湖)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和经历:

@#@当你吃饼干或者硬而脆的食物时,如果用手捂紧自己的双耳,自己会听到很大的咀嚼声,这说明 _________ 能够传声;@#@但是你身旁的同学往往却听不到明显的声音,请从物理学的角度提出一个合理的猜想:

@#@ _________ .@#@ @#@26.叫一位同学蒙住眼睛坐在房间中央,请他安静地坐着不动,也不要把头转动.然后,你拿两枚硬币敲响起来,你所站的位置要总是在他的正前方或者正后方.现在请他说出敲响硬币的地方,他的回答会令你吃惊.例如,声音本发生在房间的这一角,他却会指着完全相反的一角!

@#@@#@请你和同学讨论这种现象,想想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27.根据声音传播速度和效果的知识,在下列横线上写出对应的原因:

@#@@#@

(1)夜晚,进行侦察的侦察员为了及早发现情况,常将耳朵贴在大地上倾听远处敌人的人踏地声和车辆的轰鸣声,其原因是 _________ 的缘故@#@

(2)夜晚,把手表放在枕头下睡觉,隔着枕头能清楚地听到手表的“嘀嗒”声,若把枕头拿掉,反而听不到这种声音,这是因为 _________ 的缘故.@#@ @#@28.(2012•淮安)如图所示为人和一些动物的发声频率、听觉频率的范围信息,试归纳出上述信息的共性特征,井简述其合理性.@#@ @#@29.看图说理:

@#@@#@

(1)观察如图所示,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 ;@#@@#@

(2)如果按照如图所示去设计声音传播的实验,图中敲桌面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还是通过桌子传入人耳,或者两者都有?

@#@针对这些疑问,怎样改进实验,使它更完善?

@#@@#@ @#@30.经过本章的学习,我们知道,人要听清声音,除了听觉系统要正常外,还必须满足下列条件:

@#@@#@一定要有正在 _________ 的物体,即发声体.发声体和人耳之间必须有传声的 _________ .发声体振动的 _________ 一定在人的听觉范围内.声音到达人耳处的响度至少要达到 _________ dB.@#@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练习题B@#@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1.(2009•杭州)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C.@#@宇航员们在月球上也可以直接用口语交谈@#@ @#@D.@#@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些@#@考点:

@#@@#@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及听到声音的条件。

@#@803917@#@分析:

@#@@#@解决此题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液体中的传播速度稍慢,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最慢;@#@@#@声音不可以在真空中传播.@#@解答:

@#@@#@解:

@#@听到声音不仅声源要发声,还要有传播声音的介质,我们才能听到声音,故A不符合题意;@#@@#@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固体传声最快,其次是液体和气体,故B正确、D不正确;@#@@#@真空是不能传播声音的,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无法直接口语交谈,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

@#@@#@解决此类题目要结合声音的产生及传播条件和速度进行分析解答.@#@ @#@2.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是靠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的慢@#@ @#@C.@#@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D.@#@人耳可以听到任何频率范围的声音@#@考点:

@#@@#@声音的产生;@#@声速;@#@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及听到声音的条件。

@#@803917@#@分析:

@#@@#@A、根据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进行分析;@#@@#@B、根据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在气体中传播的最慢;@#@@#@C、根据声音在真空中是不能传播的进行分析;@#@@#@D、人耳听到的频率范围为20HZ~20000HZ.@#@解答:

@#@@#@解:

@#@A、因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故A选项正确;@#@@#@B、因为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最慢,因此B选项错误;@#@@#@C、因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声,因此C选项错误;@#@@#@D、因为人耳听到的频率范围为20HZ~20000HZ,因此D选项错误.@#@故选A.@#@点评:

@#@@#@本题考查关于声音的一些特点,都属于记忆性知识,牢记相关知识是选出正确选项的前提.@#@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我们听见声音一定有物体在振动@#@ @#@B.@#@不振动的物体一定不发出声音@#@ @#@C.@#@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D.@#@物体振动一定发出声音,但我们不一定听得见@#@考点:

@#@@#@声音的产生;@#@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及听到声音的条件。

@#@803917@#@专题:

@#@@#@应用题。

@#@@#@分析:

@#@@#@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不振动的物体一定不会发出声音.@#@

(2)正常人要听到振动物体发出的声音,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振动物体发出的声波频率在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内;@#@振动物体和人耳之间有声音传播需要的介质.@#@解答:

@#@@#@解: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人听到声音一定是由物体在振动.故A的说法正确,不合题意.@#@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不振动的物体一定不会发出声音.故B的说法正确,不合题意.@#@C、物体振动,人耳不一定听到声音:

@#@①当物体振动的频率在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外,如低于20赫兹或高于20000赫兹,人耳就听不到声音,此时的声波被称为次声波或超声波.②@#@当物体在真空中振动时,由于人耳与物体之间没有声音传播需要的介质,所以即使物体振动也不会听到声音.@#@故C的说法错误,符合题意.@#@D、根据对C的分析,可知D的说法正确,不合题意.@#@故选C.@#@点评:

@#@@#@

(1)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物体振动,人耳不一定听到声音,不要将两者混淆.@#@ @#@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 @#@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C.@#@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D.@#@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人耳就能听到声音@#@考点:

@#@@#@声音的产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及听到声音的条件。

@#@803917@#@专题:

@#@@#@应用题;@#@声现象。

@#@@#@分析:

@#@@#@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3)物体振动能发出声音,但还要有介质传播,我们才能听到.@#@解答:

@#@@#@解:

@#@A、人说话是靠声带振动产生的.故错误.@#@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最快,液体中较快,气体中最慢.故错误.@#@C、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正确.@#@D、物体只要振动就能发出声,但不是所有的声我们都能听见,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响度很小或不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我们是听不到声音的;@#@故错误.@#@故选C.@#@点评:

@#@@#@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速度、听到声音的条件,是一道声学基础题.@#@ @#@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真空中听不到声音是因为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B.@#@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 @#@C.@#@只要物体在振动,人耳就能听到声音@#@ @#@D.@#@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考点:

@#@@#@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及听到声音的条件。

@#@803917@#@专题:

@#@@#@应用题。

@#@@#@分析:

@#@@#@一切声音都是振动产生的,但振动产生的声音不一定都被人听到,可能频率不在听觉范围,可能响度太小,可能没有传声介质.@#@解答:

@#@@#@解:

@#@A、声音在一切固、液、气体介质中都能传播,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故A错误;@#@@#@B、人说话是靠声带振动产生的,不是舌头,声源位置理解错误,故B错误;@#@@#@C、振动发声可能不在人的听觉范围、可能响度太小、可能没有传声介质,所以有听不到的可能性,故C错误;@#@@#@D、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故D正确.@#@故选D.@#@点评:

@#@@#@理解好振动和声音的关系:

@#@振动一定发声,但不一定听到;@#@发声一定振动,但不一定看到.@#@ @#@6.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B.@#@声音是靠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C.@#@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的慢@#@D.@#@人耳可以听到任何频率范围的声音@#@考点:

@#@@#@声音的产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及听到声音的条件。

@#@803917@#@分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要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速度、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解答:

@#@@#@解:

@#@A、声音在真空不能传播,温度为15℃时,声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不符合题意.@#@B、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符合题意.@#@C、声在固体中传播速度大于气体中传播速度.不符合题意.@#@D、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

@#@@#@固体传声速度大于液体传声速度是有前提条件的.@#@声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光在真空中传播最快.@#@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是340m/s,光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约是3×@#@108m/s.@#@ @#@7.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C.@#@物体不振动也能发出声音@#@ @#@D.@#@物体的振动停止后,还会发出很弱的声音@#@考点:

@#@@#@声音的产生;@#@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及听到声音的条件。

@#@803917@#@专题:

@#@@#@应用题。

@#@@#@分析: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没有不振动发出的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传声还在继续;@#@@#@振动一定发声,但发声不一定被人听到(超声、次声等).@#@解答:

@#@@#@解:

@#@@#@A、声音的产生条件就是振动,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A正确;@#@@#@B、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可能不在人的听觉范围、可能响度太小、可能没有传声介质,所以振动发出的声不一定被人听到,故B错误;@#@@#@C、声音都是由振动产生的,没有不振动产生的声音,故C错误;@#@@#@D、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故D错误.@#@故选A.@#@点评:

@#@@#@关于声音产生的理解,我们要从多方面认识,理清其逻辑关系,不能只局限于发声体在振动这一层面.@#@ @#@8.根据所学的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规律判断,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有物体的振动和传播的物质,就一定能得到声音@#@ @#@B.@#@有声音,就一定有振动的物体@#@ @#@C.@#@在声的传播中,声源的位置并没有移动,只是通过介质向外传播波动@#@ @#@D.@#@声音是在生物的听觉范围内所能感觉到的一种振动@#@考点:

@#@@#@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及听到声音的条件。

@#@803917@#@分析:

@#@@#@逐个分析选择项中提到的物理情景,然后根据对应的物理知识即可确定答案.@#@解答:

@#@@#@解: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振动的频率范围如果不在人耳的听觉范围之内,人也听不到声音.故A错误.@#@B、振动的物体产生声音后向远处传播,此时的物体虽然不再振动,但远处的人仍然可以听到声音.故B错误.@#@C、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在各种介质中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故C正确.@#@D、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①即使没有生物的感觉,物体的振动照样产生声音.②若振动的频率范围不在人耳的听觉范围之内,人耳也听不到声音.故D错误.@#@故选C.@#@点评:

@#@@#@此题涉及的一些物理情景模糊性较强,做题时要对照相关的物理知识,仔细分析每一种情况的对错.@#@ @#@9.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在真空中比在空气中传播的快@#@ @#@B.@#@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C.@#@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 @#@D.@#@只要物体振动,人就能听到声音@#@考点:

@#@@#@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速;@#@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及听到声音的条件。

@#@803917@#@分析:

@#@@#@利用下列知识分析判断:

@#@@#@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的传播靠介质,且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真空不能传声;@#@同一介质,声速与温度有关;@#@人的听觉范围在20Hz~20000Hz之间.@#@解答:

@#@@#@解:

@#@A、声音的传播靠介质,且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真空不能传声;@#@故A错误;@#@@#@B、同一介质,声速与温度有关;@#@故B错误;@#@@#@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月球上没有空气,声音不能传播,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故C正确;@#@@#@D、人的听觉范围在20Hz~20000Hz之间,超声波、次声波都听不到;@#@故D错误.@#@故选C.@#@点评:

@#@@#@此题考查声音知识的诸多方面,运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以及声速的大小可解答此题.@#@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B.@#@物体停止了振动,我们也能听到很弱的声音@#@ @#@C.@#@骨传导方式可以让一部分失去听觉的人听到声音@#@ @#@D.@#@耳朵才是接受声音的,牙齿不能传导声音@#@考点:

@#@@#@声音的传播条件;@#@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及听到声音的条件;@#@骨传声及骨传导的原理。

@#@803917@#@专题:

@#@@#@应用题。

@#@@#@分析:

@#@@#@

(1)声音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声音通过空气传到人耳处,引起耳膜的振动,形成听觉.@#@

(2)人们平时听到的声音大多是通过空气这种介质传播的,对于失去听力的人(如贝多芬的晚年),可以通过骨传导(骨传声)的方法来听到声音.@#@(3)人听到声音有2种方式:

@#@一是通过耳朵,二是通过骨骼进行传播.@#@解答:

@#@@#@解:

@#@A、发声体振动发声时,没有介质传播,听不到声音,此项描述错误;@#@@#@B、振动停止,发生就停止,此项描述错误;@#@@#@C、对于失去听力的人可以通过骨传导的方法来听到声音,此项描述正确;@#@@#@D、人听到声音有2种方式:

@#@一是通过耳朵,二是通过骨骼进行传播,此项描述错误;@#@@#@故选C.@#@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属于基本知识应牢记.@#@ @#@11.一个声源在振动,但人耳却听不到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是声源的振幅太小@#@ @#@B.@#@一定是声源和人耳间没有介质传播声音@#@ @#@C.@#@一定是声音的频率太低或太高,超出了人的听觉范围@#@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考点:

@#@@#@声音的传播条件;@#@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及听到声音的条件。

@#@803917@#@分析:

@#@@#@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当声强级小于0分贝时人不会听到声音.@#@解答:

@#@@#@解:

@#@人耳却听不到声音,有可能是声源的振幅太小,或离发声体太远;@#@@#@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所以当在声源和人耳之间没有传播声音达的介质时,人不会听到声音;@#@@#@当声音的频率高于20000Hz或低于20Hz时,此频率范围不在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之内,所以人不会听到声音;@#@@#@当声强级小于0分贝时人也不会听到声音;@#@@#@故选D.@#@点评:

@#@@#@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传播条件和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知道人听到声音的条件,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能靠一切物质传播,且固体传播声音的速度一般比液体快@#@ @#@B.@#@声波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但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速度一定相同@#@ @#@C.@#@凡是人听不到的声音都是频率很低的声音@#@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一定是340m/s@#@考点:

@#@@#@声速;@#@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及听到声音的条件。

@#@803917@#@专题:

@#@@#@应用题;@#@声现象。

@#@@#@分析:

@#@@#@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可以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在20Hz~20000Hz,低于20Hz和高于20000Hz的声波是听不到的;@#@@#@(3)知道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解答:

@#@@#@解:

@#@A、声音能靠一切物质传播,固体传播声音的速度一般比液体和气体快,故该选项说法正确;@#@@#@B、声波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但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速度不一定相同,例如在空气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大,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C、低于20Hz和高于20000Hz的声音都是人听不到的,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D、";i:

10;s:

26411: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实验探究复习@#@实验探究内容及考查点@#@一、重力、弹力与摩擦力@#@1.弹簧测力计的使用@#@2.探究重力与什么因素有关@#@3.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4.二力平衡条件@#@5.牛顿第一定律@#@二、压强、浮力@#@1.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压强)@#@2.探究液体压强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3.探究气体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4、大气压强的测量@#@5.探究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6.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三、简单机械@#@1.探究杠杆平衡条件@#@2.探究滑轮、滑轮组用力情况与各自特点@#@3.轮轴与斜面@#@四、功和机械能@#@1.滑轮组机械效率@#@2.斜面机械效率@#@3.探究动能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控制变量法的运用@#@匀速拉动物块运动(便于读数、拉力等于摩擦力)@#@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控制变量法;@#@实验加理论推导的实验思路@#@二力平衡的条件@#@二力平衡的条件;@#@控制变量法@#@※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压力作用效果的呈现(观察物体的凹陷程度)@#@液体压强的特点@#@压强计的使用(观察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控制变量法;@#@液体压强的特点@#@浮力的影响因素@#@浮力的影响因素;@#@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浮力的求解@#@※阿基米德原理@#@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测力计的读数@#@浮力的求解(两次测力计的示数差)@#@实验的步骤(称小桶重力;@#@空中称物重;@#@水中称读数;@#@称小桶和水的重力)@#@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平衡条件@#@力臂的读取(杠杆水平时读杠杆上的刻度)@#@※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机械效率的理解@#@有用功和总功的求解(有用功——重力做的功;@#@总功——拉力做的功)@#@拉力与物体重力的关系(F=(G+G动)/n;@#@n——动滑轮上绳子的段数)@#@匀速拉动绳子(便于读出拉力的示数)@#@一、力的作用效果@#@1、小强在学习力的相关知识中,对“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的问题提出了如下一些猜想:

@#@@#@①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②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③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④力的作用效果与物体间相互作用的面积有关。

@#@@#@ @#@上述猜想是否正确,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来进行探究。

@#@要求写出实验探究的步骤和分析与结论。

@#@@#@

(1)你选择的猜想是       。

@#@(填写序号)@#@

(2)实验探究步骤:

@#@       @#@ @#@ @#@.@#@(3)分析与结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弹簧测力计@#@1.小华在课外探究弹簧的长度跟外力的变化关系,利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记录了相应实验数据如下:

@#@@#@钩码质量(g)@#@0@#@50@#@100@#@150@#@200@#@250@#@300@#@400@#@指针位置(cm)@#@2@#@3@#@4@#@5@#@6@#@7@#@7.5@#@7.5@#@  

(1)这项研究在实际中的应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实验数据你可得到的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华作出了如下三个图象,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011重庆,第16题第(4)题)下图是量筒的测量情形,图l4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________N。

@#@@#@图14@#@3.(2011江苏无锡,第32题)为制作弹簧测力计,某物理实验小组对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作了探究.下表是他们利用甲、乙两根不同的弹簧做实验时所记录的数据.@#@甲弹簧受到的拉力/N@#@O@#@l[来源:

@#@学科网ZXXK]@#@2@#@3@#@4@#@5@#@6@#@甲弹簧的长度/cm@#@6.O@#@9.O@#@12.0@#@15.O@#@18.O@#@21.O@#@24.O@#@乙弹簧受到的拉力/N@#@O@#@l@#@2@#@3@#@4@#@S@#@6@#@乙弹簧的长度/cm@#@6.0@#@7.5@#@9.O@#@lO.5@#@12,0@#@13.5@#@15.O@#@表一@#@表二@#@

(1)分析表一和表二数据可知:

@#@①在一定条件下,弹簧伸长的长度与它所受的拉力成;@#@@#@②在拉力相同的情况下,甲弹簧伸长的长度比乙弹簧(选壤“大"@#@或“小”)。

@#@@#@

(2)如图所示的A、B两弹簧测力汁分别使用了甲、乙两弹簧,它们的外壳相同,刻度线分布情况相同.则量程较大的是(选填“A”或“B”下同)测力计,精度较高的是测力计.@#@(3)经实验探究发现:

@#@在拉力相通的情况下,弹簧伸长的长度与弹簧的材料、粗细、原长(弹簧不受外力时的长度)等均有关系,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证实弹簧伸长的长度与弹簧原长有关。

@#@@#@4.(2011山东济宁,第Ⅱ卷第11题)在“制作橡皮筋测力计”的活动中,同学们发现:

@#@在一定的范围内,橡皮筋受到的拉力越大,橡皮筋的长度越长。

@#@根据这一现象,小明和小丽提出如下猜想(见图5)。

@#@究竟谁的猜想正确呢?

@#@他们决定一起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橡皮筋伸长的长度一般用符号△L表示,它等于挂上钩码后皮筋的长度L与皮筋没有挂钩码时的长度L。

@#@之差,即@#@△L=L-L。

@#@@#@@#@图5@#@

(1)要完成实验,除了需要一根橡皮筋、若干个相同的钩码、铁架台和细线外,还需要的器材是。

@#@@#@

(2)小明和小丽的实验记录数据如下表:

@#@@#@1@#@拉力(钩码总重)F/N@#@0@#@0.5@#@1.0@#@1.5@#@2.0@#@2.5@#@2@#@橡皮筋的总长度L/cm@#@4.5@#@5.1@#@5.7@#@6.3@#@6.9@#@7.5@#@3@#@橡皮筋伸长的长度△L/cm@#@0@#@0.6@#@1.2@#@2.4@#@3.0@#@①没有挂钩码时,橡皮筋的长度L0=cm。

@#@@#@②请将表格中第3行的数据补充完整。

@#@@#@③要判断小丽的猜想是否正确,应对表格中的哪两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

@#@@#@答:

@#@应对(选填序号)两行数据进行比较。

@#@@#@④分析表格中的数据,你认为实验能初步验证谁的猜想是正确的?

@#@答:

@#@。

@#@@#@你是如何分析数据并做出此判断的?

@#@请简要写出你的判断依据:

@#@@#@。

@#@@#@5、(3分)如图17所示,把小球从O点沿水平滑杆拉到A点.放开后小球在D点两侧来回振动。

@#@对小球振动的快慢,小星提出了如下猜想:

@#@@#@A.小球振动的快慢与它被拉离O点的距离x有关:

@#@@#@B.小球振动的快慢与它的质量m有关。

@#@@#@

(1)现有固定支架、弹簧、质量不同的小球、天平、刻度尺等器材。

@#@为完成本实验,还需要的器材是_______。

@#@@#@

(2)小星实验探究的部分数据记录如下:

@#@@#@实验序号@#@OA距离x/cm@#@小球质量m/g@#@振动30次所用的时间t/s@#@1@#@4@#@50@#@30@#@2@#@6@#@50@#@30@#@3@#@8@#@50@#@30@#@表格中的实验数据是验证猜想_______时记录的。

@#@(选填“A”或“B”)@#@(3)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得出结论:

@#@_______@#@三、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1、某同学在探究“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的实验记录如下表:

@#@@#@实测物体@#@物体质量m (kg)@#@重力G @#@  @#@(N)@#@比值G/m @#@   @#@(N/kg)@#@ @#@ @#@物体1@#@0.1@#@0.98@#@9.8@#@ @#@ @#@物体2@#@0.2@#@1.96@#@9.8@#@ @#@ @#@物体3@#@0.3@#@2.94@#@9.8@#@

(1)在实验过程中,需要的两个测量工具是:

@#@             @#@

(2)分析表中数据,能得出的结论是:

@#@                     @#@2、下表4是小英同学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时得到的实验数据。

@#@@#@实测物体@#@物体质量m/Kg@#@重力@#@G/N@#@比值G/m@#@N・Kg-1@#@物体1@#@0.1@#@0.98@#@9.8@#@物体2@#@0.2@#@1.96@#@9.8@#@物体3@#@0.3@#@2.94@#@9.8@#@⑴在实验过程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 @#@ @#@ @#@ @#@ @#@ @#@ @#@ @#@ @#@和 @#@ @#@ @#@ @#@ @#@ @#@ @#@ @#@ @#@ @#@ @#@ @#@。

@#@@#@⑵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⑶在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g为9.8N/kg,但经过科学家的精确测量,发现在不同的地理位置g值存在着微小差异。

@#@下表为各个不同城市的g值大小,观察分析表中提供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地点@#@赤道@#@广州@#@武汉@#@上海@#@北京@#@纽约@#@莫斯科@#@北极@#@g值大小@#@9.780@#@9.788@#@9.794@#@9.794@#@9.801@#@9.803@#@9.816@#@9.832@#@地理纬度@#@0°@#@@#@23o06′@#@30o33′@#@31o12′@#@39o56′@#@40o40′@#@55o45′@#@90o@#@①g值相同的城市是 @#@ @#@ @#@ @#@ @#@ @#@ @#@ @#@ @#@ @#@ @#@ @#@ @#@ @#@ @#@ @#@ @#@ @#@;@#@g值差异最大的城市是 @#@ @#@ @#@ @#@ @#@ @#@ @#@ @#@ @#@ @#@ @#@ @#@ @#@ @#@ @#@ @#@ @#@ @#@ @#@。

@#@@#@②猜想g值变化的可能原因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二力平衡@#@1.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中,小明选择了如图的装置,把小卡片两端细线绕过滑轮,并挂上钩码.@#@滑轮@#@滑轮@#@细线@#@细线@#@第27题图@#@⑴实验中选择小卡片的目的是▲(填“考虑”、“不考虑”)小卡片的重力;@#@探究两个力大小关系时,应该观察细线两端所挂钩码的个数.@#@⑵为了探究两个平衡力是否在同一条直线上,进行如下操作:

@#@▲(填“挤压”、“翻转”或“旋转”)小卡片,松手后观察小卡片是否平衡.@#@⑶小明利用弹簧测力计代替图中的钩码进行了探究,发现两个力的大小还有较小的差距.你认为形成差距的原因是▲(答出一条即可).@#@2.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

(1)甲、乙两组同学分别选择器材后,设计组装的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老师指出乙组同学选择的器材更加合理,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在探究力的大小对二力平衡的影响时,利用了定滑轮能够________的特点,并通过调整________来改变F1和F2的大小。

@#@@#@(3)保持F1与F2相等,用手将小车扭转到下图中的位置,松手后,小车将无法在此位置平衡。

@#@实验中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必须满足哪个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活动中,主要是通过探究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来实现探究目的的。

@#@如图所示是可供选择的两种探究方案。

@#@@#@

(1)图a的探究方案中研究对象是小卡片,图b的探究方案中研究对象是       ;@#@@#@

(2)小明选择了图a所示的探究方案。

@#@他将系于小卡片两对角的细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后,就在两线端挂上钩码。

@#@这是用于探究两个力的    @#@ 和    @#@ 对物体平衡的影响;@#@@#@(3)探究活动中还要求要把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然后再松手。

@#@这样做的目的是用于探究不在    上的两个力对物体平衡的影响。

@#@@#@(4)两个探究方案相比较,你认为哪个方案的探究过程对实验结论的影响小一些?

@#@为什么?

@#@@#@@#@4.(2011四川成都,A卷第26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中:

@#@@#@

(1)实验装置如图17所示。

@#@实验目的是探究小车在水平方向上所受两个拉力F1、F2的关系。

@#@实验中,小车应该处于状态。

@#@@#@

(2)实验中,通过调整@#@来改变F1和F2的大小。

@#@@#@(3)实验中,保持F1与F2大小相等,用手将小车扭转一个角度,松手后,小车将@#@_。

@#@@#@5、如图3的甲是小华同学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时的实验情景.@#@ @#@@#@

(1)小华将系于小卡片(重力可忽略不计)两对危的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在线的两端挂上钩码,使作用在小卡片上的两个拉力方向 @#@ @#@ @#@ @#@ @#@ @#@ @#@,并通过调整 @#@ @#@ @#@ @#@ @#@ @#@ @#@来改变拉力的大小.@#@

(2)当小卡片平衡时,小华将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松手后小卡片 @#@ @#@ @#@ @#@ @#@ @#@(选填“能”或“不能”)平衡。

@#@设计此实验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 @#@ @#@ @#@ @#@ @#@ @#@.@#@(3)为了验证只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才能平衡,在图甲所示情况下,小华下一步的操作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在探究同一问题时,小明将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没计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同学们认为小华的实验优予小明的实验.其主要原因是 @#@ @#@ @#@ @#@ @#@ @#@.@#@ @#@A.减少,摩擦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B.小书片是比较容易获取的才料@#@ @#@C.容易让小卡片在水平方向上保持平衡@#@D.小卡片容易扭转@#@五、探究摩擦力@#@1.右图是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过程.@#@

(1)根据图中情景可以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①是假设,②③是实验事实,④是实验推论@#@B.①②③④都是实验事实@#@C.①②是实验事实,③④是实验推论@#@D.①②③是实验事实,④是实验推论@#@

(2)每次让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记下小车最终停在水平面上的位置.可知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路程越  .其中运动的小车在木板上最终停下来,是因为小车在水平方向上受  (选填“平衡力”、“非平衡力”或“不受力”).@#@(3)若用木块代替小车再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还需要添加的器材是长方体木块、钩码和 .@#@2.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

(1)小明的三次实验情况分别如图19中的甲、乙、丙所示。

@#@实验时,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在水平木板(或毛巾)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______知识可知,这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

(2)小明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关系”时,利用图19中甲、乙两组数据比较得出:

@#@“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就越大”的结论。

@#@你认为他这样对比这两组数据就得出这样的结论对吗?

@#@______。

@#@你的理由是:

@#@___________。

@#@@#@(3)请你根据小明这三次实验情况设计一个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4)从图中甲、丙两组数据比较,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

@#@@#@3.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同学们不难发现:

@#@@#@

(1)当要研究的物理量不易直接测量时,都要想办法把它们的大小间接表示出来。

@#@例如:

@#@在探究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如图17所示),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时,必须让木块在水平面上做运动,通过读取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可间接知道摩擦力的大小;@#@又如,在研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中(如图18所示),让同一小车从斜面上相同的高度由静止滚下,在粗糙程度不同的平面上运动,小车在水平方向上受力的大小可通过小车表现出来。

@#@@#@图18@#@图17@#@

(2)当要研究某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的关系时,一般要采用  法。

@#@例如:

@#@在探究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要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关系,就要多次改变,同时保持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

@#@@#@4、在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明的实验过程如图20所示.@#@图20@#@

(1)实验操作的关键是什么?

@#@@#@

(2)由甲、乙两图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乙和图丙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在此实验的基础上,小明又猜想: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接触面积有关.请你利用图中已有的@#@器材,设计探究方案验证小明的猜想.。

@#@@#@5、用图5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图5@#@

(1)让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后沿水平运动,是为了使小车在竖直方向上受到的 @#@ @#@ @#@ @#@ @#@ @#@ @#@ @#@ @#@ @#@ @#@力和 @#@ @#@ @#@ @#@ @#@ @#@力相平衡,其作用效果相互抵消,相当于小车只受水平方向上的摩擦力.@#@

(2)每次都让小车从同一个斜面的 @#@ @#@ @#@ @#@ @#@ @#@ @#@ @#@由静止开始滑下,是为了使小车在滑到斜面底端时具有相同的速度.@#@(3)比较图中小车在不同表面滑行的最大距离,可以得出,在初速度相同的条件下,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 @#@ @#@ @#@ @#@ @#@ @#@ @#@ @#@,小车运动的距离 @#@ @#@ @#@ @#@ @#@ @#@ @#@ @#@ @#@。

@#@ @#@ @#@@#@(4)在此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可以得到:

@#@运动物体不受外力时,它将保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如图7所示是小明“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

@#@图中铜块和木块的大小和形状完全相同。

@#@@#@@#@

(1)实验时弹簧测力计拉着物体沿 @#@ @#@ @#@ @#@ @#@ @#@ @#@ @#@方向做 @#@ @#@ @#@ @#@ @#@运动。

@#@@#@

(2)比较(甲)、(乙)两图,可得到的结论是 @#@ @#@ @#@ @#@ @#@ @#@ @#@ @#@。

@#@@#@(3)图(甲)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是 @#@ @#@ @#@ @#@ @#@ @#@ @#@N。

@#@@#@(4)图(乙)、(丙)中铜块和木块叠在一起的目的是使 @#@ @#@ @#@ @#@ @#@ @#@ @#@ @#@相同,可得到的结论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六、牛顿第一定律@#@1.用图14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

(1)让小车从斜面滑下后沿水平面运动,是为了使小车在竖直方向上受到的力和力相平衡,其作用效果相互抵消,相当于小车只受水平方向上的摩擦力。

@#@@#@

(2)每次都让小车从同一斜面的位置由静止开始滑下,是为了使小车在滑到底端时具有相同的速度。

@#@@#@(3)比较图14中小车在不同表面滑行的最大距离,可以得出:

@#@在初速度相同的条件下,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车运动的越。

@#@@#@(4)在此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可以得到:

@#@运动物体不受外力时,它将。

@#@@#@2.在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中,在水平桌面上分别铺上分别粗糙程度不同的毛巾、棉布、玻璃,@#@让小车自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滑下,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在不同物体表面上运动的距离如图11所示。

@#@@#@

(1)实验时小车每次都从斜面顶端滚下,是为了让小车在这些物体表面开始运动的___________相同。

@#@@#@

(2)由图示可知,小车在玻璃上运动的距离最___________,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______________,速度减小得越慢。

@#@@#@(3)根据这个实验推理:

@#@若水平物体表面绝对光滑(即小车不受任何阻力作用),那么小车将一直保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17所示的是研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

@#@@#@

(1)实验时要让同一辆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目的是为了使小车在三种不同表面上运动的初始速度 @#@ @#@ @#@ @#@ @#@ @#@ @#@ @#@。

@#@@#@

(2)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小车在__________表面上前进的距离最远,但最后会停下来,这是因为 @#@ @#@ @#@ @#@ @#@ @#@力改变了它的运动状态。

@#@@#@图17@#@(3)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 @#@ @#@ @#@ @#@ @#@而抽象概括出来的。

@#@@#@七、探究惯性@#@1.木块与小车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遇到一障碍物时,小车停下,木块从车上的a点滑至b点(如图甲),是因为木块具有;@#@木块能停在b点,说明木块在滑动过程中受到向(填“左”或“右”)的摩擦力作用.为测量摩擦力的大小,小明在障碍物上固定了弹簧测力计拉住木块,用手拉着小车向左运动(如图乙).则木块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填“左”或“右”),大小是N.@#@甲乙@#@a@#@b@#@左@#@右@#@3@#@3@#@2@#@2@#@N@#@障碍物@#@障碍物@#@2、为了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小明在家里找到了一块海绵(如沙发垫)、一个方凳、一个@#@铁锤(或其他重物),进行如下实验:

@#@@#@①将凳腿朝下放在海绵上,如图24A;@#@@#@②在凳上加一铁锤,如图24B;@#@@#@③将凳面改为朝下放在海绵上,并加上铁锤,@#@如图24C。

@#@@#@图24@#@根据小明作法及图中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

(1)实验中为什么选用海绵而不是其它像木板之类的材料?

@#@。

@#@@#@

(2)实验中“压力的作用效果”如何体现?

@#@。

@#@@#@(3)由图A和B可得结论:

@#@。

@#@@#@(4)由图B和C可得结论:

@#@。

@#@@#@3、马剩同学利用砝码、小桌、装有沙子的容器等实验器材,做“探究压力作用的效果”实验,如图甲所示.@#@

(1)保持小桌对沙子的压力不变,改变小桌与沙子的接触面积,小明发现接触面积越大.小桌陷入沙子越浅,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_____有关.@#@

(2)保持小桌与沙子的接触面积不变,改变小桌对沙子的压力,小明发现压力越大,小桌陷入沙子越深,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_______有关.@#@(3)实验过程中,压力的作用效果是通过_______________表现出来的.本实验所用到的研究方法是。

@#@@#@(4)小明将小桌和砝码又放到一块木板上,如图乙所示,比较甲、乙两种情";i:

11;s:

11785:

"2018-19学年九年级中考模拟测试@#@化学试卷(总分100分)@#@@#@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N-14 @#@O-16 @#@Cl-35.5 @#@Ca-40Fe-56S-32@#@一、选择题:

@#@(本题共20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不锈钢B.干冰C.碘酒D.空气@#@2.含有PM2.5、剧毒汞元素、多种颗粒物的雾霾天气,危言耸听地告诉今天的中国人:

@#@“生命不能承受之快”的时代已经来临,下列哪种做法不会导致“雾霾”。

@#@()。

@#@@#@A.大力发展火力发电B.大力植树造林C.露天焚烧垃圾D.汽车排放尾气@#@3.下列实验装置或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ABCD@#@4.高致病性H7N9禽流感病毒正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安全,“达菲”是目前世界上对抗禽流感病毒的良药。

@#@生产“达菲”的主要原料是八角、茴香中提取的莽草酸,化学式为[C7H10O5],下列有关莽草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莽草酸是氧化物B.莽草酸中氢、氧元素质量比为1:

@#@8@#@C.莽草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D.莽草酸由C、H、O三种元素组成@#@5.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 A.用生铁制铁锅B.氧气供给呼吸@#@ C.用木炭除去鞋柜、冰箱内的异味D.用16%的食盐水来选种@#@6.硫酸的工业用途很广,如生产染料、农药、化学纤维、塑料等,实验室中也可以用稀硫酸来制取H2S气体:

@#@FeS+H2SO4====FeSO4+H2S↑该反应属于()。

@#@@#@A.分解反应B.化合反应C.置换反应D.复分解反应@#@7.出土的古文物中,金器保存完好,铜器表面有锈迹,而铁器锈迹斑斑。

@#@这表明金、铜、铁的金属活动性从强到弱的顺序是()。

@#@@#@A.金、铜、铁B.铁、金、铜C.铁、铜、金D.铜、金、铁@#@8.下列做法不科学的是()。

@#@@#@A.用干冰人工降雨 @#@ @#@B.用熟石灰给鱼塘消毒 @#@@#@C.服用氢氧化钠治胃病 @#@D.用食醋除去水垢@#@9.将浓盐酸和浓硫酸分别暴露在空气中,变化的结果是容器内(  )@#@A、两瓶酸溶液质量都减小B、两瓶酸溶液质量都增大@#@C、两瓶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都减小D、两瓶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都增大@#@10.化肥KNO3属于()。

@#@@#@A.磷肥B.氮肥C.钾肥D.复合肥料@#@11.下列各物质的俗名与化学式不相对应是()。

@#@@#@ A.烧碱:

@#@NaOHB.小苏打:

@#@NaHCO3C.消石灰:

@#@Ca(OH)2D.干冰:

@#@H2O@#@12.学习化学要善于用化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从化学的角度看,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进入小煤窑严禁吸烟B.夜晚发现液化气泄露立即开灯检查@#@C.面粉厂、加油站严禁烟火D.炒菜时油锅着火,可盖锅盖灭火@#@13.下列各组物质鉴别方法不正确的是()。

@#@@#@A.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B.闻气味区分洒精和水@#@C.用碱鉴别铵盐和钾肥D.看颜色来区别CO2和CO@#@14.下列物质既能与水反应,又能与盐酸反应的是(  )。

@#@@#@A.CO2 @#@ @#@B.CaO @#@ @#@C.CaCl2 @#@ @#@D.CaCO3@#@15.下列各微粒的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2@#@8@#@8@#@+17@#@ABCD@#@16.“关爱生命,拥抱健康”是永恒的主题。

@#@下列做法不利于人体健康的是()。

@#@@#@A.震后灾区饮用水应消毒处理后才能饮用@#@B.日常生活中应有合理的膳食结构,不挑食、不偏食@#@C.胃酸过多的病人应少喝汽水@#@D.香烟的过滤嘴可滤除一些有害物质,故吸烟对人体无害@#@固体@#@液体@#@17.要使右图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则使用@#@的固体和液体可以是()@#@①石灰石和稀盐酸②镁和稀盐酸@#@③氢氧化钠和水④生石灰和水@#@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18.用PH试纸测定白醋的酸碱度时,如果先将试纸用蒸馏水润湿,再把白醋滴到PH试纸上,则测得的结果与白醋实际的PH比较()。

@#@@#@A.偏小B.偏大C.相等D.无法比较@#@19.两种溶液混合后能发生化学反应,且总质量不会发生变化的是(  )。

@#@@#@A.食盐溶液和稀盐酸 @#@ @#@ @#@ @#@ @#@ @#@ @#@ @#@B.碳酸钠溶液和稀盐酸@#@C.氢氧化钾溶液和硫酸溶液 @#@ @#@ @#@ @#@D.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20.除去下列括号中少量杂质,所用试剂和方法错误的是()。

@#@@#@A.CaO(CaCO3)----加水、过滤B.Cu(Fe)-----加稀H2SO4、过滤@#@C.NaCl(Na2CO3)-----加盐酸、蒸发D.NaCl(泥沙)-----加水、过滤、蒸发@#@二、填空(共23分)@#@21.(4分)用正确的化学符号或文字填空@#@

(1)3个铜原子____________;@#@

(2)碳酸镁_______________;@#@@#@(3)FeCl2的名称是___________;@#@(4)n个铵根离子____________。

@#@@#@22.(5分)从Na、Mg、O、H、Cl中的选择适当的元素,按要求写出相应物质的化学式:

@#@@#@

(1)一种非金属单质

(2)一种金属氧化物@#@(3)一种碱(4)一种可溶性的盐(5)一种酸_____________。

@#@@#@23.(2分)痕检是公安机关提取犯罪嫌疑人指纹的一种重要方法,硝酸银显现法就是其中的一种:

@#@人的手上有汗迹,用手动用白纸后,手指纹线就留在纸上。

@#@如果将硝酸银溶液小心地涂到纸上,硝酸银溶液就跟汗迹中的氯化钠作用,生成氯化银,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氯化银在光照条件下分解生成银粒和另一种单质,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银粒呈灰褐色,随着反应的进行,银粒逐渐增多,由灰褐色逐渐变成黑色,从而显现出指纹痕迹。

@#@@#@24.(4分)现有①铁片②银片③硫酸铜溶液④硝酸银溶液⑤稀盐酸,请你选三种试剂,来证明Fe、Cu、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你选_____________,简单说明方法、现象及结论___________。

@#@@#@25.(6分)联合钢铁厂工业的基本生产流程示意图如下,请回答相关问题。

@#@@#@电炉@#@高炉@#@铁矿石@#@生铁@#@钢@#@@#@

(1)上述3种含铁物质中,属于金属材料的是;@#@@#@

(2)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3)铁制品生锈的主要条件是;@#@工业上常用稀盐酸除去铁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下列保护铁资源的建议中,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A.防止铁制品腐蚀B.回收利用废旧铁制品C.任意开采铁矿石@#@26.(2分)①闷热的夏天,鱼常会在接近水面处游动,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汽油可以洗去油污,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应用题(20分)@#@27.(4分)某地曾发生了一起亚硝酸钠中毒事件。

@#@亚硝酸钠外观酷似食盐且有咸味,亚硝酸钠和食盐都易溶于水,且亚硝酸水溶液显碱性而氯化钠水溶液显中性。

@#@@#@

(1)通过信息,请你写出亚硝酸钠的两个物理性质:

@#@@#@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检验亚硝酸钠的方法可以是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任写两种)。

@#@@#@28.(16分)通过化学学习,我们认识了“酸”和“碱”,请回答下列问题:

@#@@#@

(1)常见的酸有硫酸、盐酸等,在它们的水溶液里由于存在相同的__________(填符号),因此它们的很多相似的化学性质,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2条即可)。

@#@@#@

(2)碱有氢氧化钙、氢氧化钠等,氢氧化钠固体可做其些气体的干燥剂,如:

@#@干燥_________等气体,氢氧化钙可由生石灰反应制得,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将氢氧化钙溶于水配制成的溶液俗称________,久放的石灰水会产生一层白膜,其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若想除去此白膜,可用_________,其反应的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酸和碱能发生中和反应,它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应用。

@#@@#@①服用含Al(OH)3的药物可治序胃酸过多,其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被蚊虫叮咬(毒液显酸性)后,涂上______________可缓解痛痒。

@#@@#@A.水B.氢氧化钠溶液   C.肥皂水    D.醋@#@③(5分)某硫酸厂的污水中含有硫酸等杂质,可用熟石灰进行处理。

@#@现取用废水样品1000克,共用去熟石灰37克,试计算此废水中硫酸的质量分数。

@#@@#@四、实验探究题:

@#@(共17分)@#@29.(9分)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探究。

@#@@#@E@#@

(1)实验室用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制O2,可选择的发生装置为______,收集装置为_________。

@#@@#@

(2)常温下NO是一种无色、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在空气中能与氧气迅速反应生成红棕色的NO2气体,收集NO可选用______。

@#@@#@(3)实验室通常用_____和______反应来制取氢气,发生装置选______收集装置选_________。

@#@@#@(4)确定气体发生装置应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

@#@@#@30.(8分)实验室有一瓶敞口放置已久的NaOH溶液,对此化学小组开始了探究。

@#@@#@【提出问题】这瓶NaOH溶液一定变质了,其变质程度如何呢?

@#@@#@【提出猜想】小丽的猜想:

@#@NaOH溶液部分变质@#@你的新猜想:

@#@。

@#@@#@【实验探究】小丽设计如下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请根据表中内容填写小丽实验时的现象@#@实验步骤@#@现象@#@结论@#@①取少量溶液样品于试管中,先滴加过量的CaCl2溶液;@#@@#@②然后再滴加酚酞试液。

@#@@#@①@#@②@#@NaOH溶液部分变质@#@假设你的猜想正确,并按小丽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则你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反思】@#@⑴下列物质①BaCl2溶液、②Ca(NO3)2溶液、③Ca(OH)2溶液、④Ba(OH)2溶液,不能替代小丽实验中CaCl2溶液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⑵小丽第二次滴加的试剂除用指示剂外,还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替代。

@#@@#@【拓展应用】保存NaOH溶液的方法是。

@#@@#@";i:

12;s:

28925:

"八上@#@1、一朵完整的花由花柄、花托、花萼、花冠、雄蕊、雌蕊组成。

@#@其中,雄蕊和雌蕊是花中最主要的部分,因为它们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直接的关系。

@#@@#@2、按照花蕊的着生情况分为两性花和单性花:

@#@两性花是指一朵花中既有雄蕊又有雌蕊的花(如桃花);@#@而单性花则是指一朵花中只有雄蕊或只有雌蕊的花(如黄瓜花、南瓜花、毛白杨、石榴、玉米)。

@#@按照花朵在茎上的着生方式分为单生花(如荷花、桃、百合、黄瓜)和花序(如油菜花、丁香、玉米、柳、毛白杨、蝴蝶兰、向日葵、菊花)。

@#@@#@3、雄蕊的花药中有许多花粉,其内含有雄性生殖细胞——精子。

@#@雌蕊的子房中有胚珠,其内含有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

@#@当雌、雄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后,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

@#@@#@4、传粉是指花粉从花药中散发出来,通过一定的方式,落到雌蕊的柱头上的过程。

@#@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柱头上的方式为自花传粉,(如豌豆、水稻、小麦、拟南芥)。

@#@花粉落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的方式为异花传粉。

@#@(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的植物进行异花传粉,此类植物产生的后代往往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虫媒花一般有艳丽的花冠、芳香的花香或甜美的花蜜。

@#@风媒花一般花朵较小,花粉多而且轻,容易被风吹散。

@#@@#@5、在农业生产上,因风力不足或昆虫缺乏,作物得不到足够数量的_花粉而导致减产_的现象时有发生,应用_人工辅助授粉来解决这一问题。

@#@@#@6、受精的过程:

@#@@#@受柱头黏液刺激,萌发伸长,穿过花柱进入子房@#@花粉—————————→花粉管—————————→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另一个精子和中央细胞结合形成受精的中央细胞。

@#@这就是绿色开花植物所特有的生殖现象:

@#@双受精;@#@受精发生的场所是:

@#@胚珠;@#@受精过程中需要的精子数是2个@#@有性生殖的概念:

@#@有性生殖是指经过两性生殖细胞_结合的生殖方式。

@#@@#@7、绿色开花植物形成果实和种子一般必须完成的重要的生理过程是:

@#@传粉和受精@#@8、在经历了传粉和受精两个连续的过程后,花中的花萼、花冠、雄蕊以及雌蕊的柱头和花柱一般会凋落,只有子房会继续发育。

@#@在子房中,胚珠中的受精卵发育成_胚,受精的中央细胞发育成胚乳_,珠被发育成种皮_,所以整个胚珠发育成种子_。

@#@与此同时,子房壁发育成_果皮,所以整个子房发育成果实_。

@#@如果一个果实中含有多粒种子,则这朵花的子房中有多枚胚珠。

@#@如果一个花生里有两粒花生米,则1个子房里有2两枚胚珠,传粉、受精时需2个花粉粒,4个精子。

@#@@#@9、花生壳—果皮—由子房壁发育来;@#@花生仁—种子—由胚珠发育来;@#@红帐子—种皮—由珠被发育来;@#@白胖子——胚—由受精卵发育来;@#@葵花籽壳—果皮;@#@西瓜子壳—种皮;@#@葵花籽仁——种子;@#@西瓜子仁——胚。

@#@@#@10、双子叶植物(如菜豆、花生、油菜、棉花、黄瓜、西瓜、菠菜)种子由种皮和胚两部分组成;@#@单子叶植物(如玉米、小麦、水稻)种子由种皮、胚、胚乳组成。

@#@种子中最主要的部分是胚,它是新植物体的幼体,由胚芽、胚轴、胚根、子叶组成。

@#@一粒玉米其实是一个果实@#@11.说出菜豆种子与玉米种子的异同。

@#@@#@菜豆种子@#@玉米种子@#@不同点@#@两片子叶、营养物质储存在子叶中@#@一片子叶、营养物质储存在胚乳中@#@相同点@#@都有种皮和胚;@#@胚都由胚芽、胚轴、胚根、子叶四部分构成@#@菜豆萌发时子叶出土,玉米萌发时子叶留土。

@#@双子叶植物的子叶作用是:

@#@储存营养物质,单子叶植物的子叶作用是将胚乳中的营养物质转运给胚芽、胚轴、胚根。

@#@我们食用的豆芽细长白嫩的部分是由胚轴发育来的@#@12、种子萌发需要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等外界条件。

@#@在适宜的外界条件下,种子本身必须具有完整、有活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的营养物质才能萌发。

@#@@#@13、种子萌发时,胚根率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根,继而胚轴伸长,推动胚芽出土,发育成茎和叶。

@#@在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中,有机物的变化是先减少后增加,有机物减少的原因是种子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有机物增加的原因是:

@#@幼苗的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多于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则有机物积累。

@#@@#@14、根的类型有三种主根、侧根、不定根(不定根是真正的根)_,其中从茎、叶等部位生出的根是不定根(如扦插、压条生出的根)。

@#@一株植物根的总和叫根系,分为主根系(如大多数双子叶植物)和_须根系(如大多数单子叶植物)两类。

@#@一般情况下植物根系的入土深度要大于地上部分的高度@#@15、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根尖。

@#@从根的顶端_到着生根毛部位叫做根尖。

@#@根尖由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四部分组成,根的长长是分生区和伸长区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根尖中,根冠具有保护的作用,该部分的细胞结构特点是细胞体积大,细胞壁薄,有大液泡。

@#@分生区有旺盛的分裂增生能力,该部分的细胞结构特点是细胞核大,体积小;@#@伸长区和成熟区能够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成熟区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16、成熟区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是生有大量根毛,大大增加了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面积。

@#@成熟区细胞开始分化,形成了一种管状结构导管_,它具有运输水分和无机盐作用。

@#@@#@17、绿色植物的生活中需要量最大的无机盐是氮磷钾。

@#@含氮的无机盐能促进的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叶繁茂;@#@含磷的无机盐可以促进幼苗的发育_和花的开放,使果实和种子提早成熟_;@#@含钾的无机盐使植物_茎杆健壮_,促进淀粉的形成与运输。

@#@@#@18、有一种新型栽培植物的方法,不用土壤,而是依据植物生活所需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的多少,将无机盐按照一定的比例配成营养液,用营养液来培养植物这种方法称为无土栽培@#@19、生长在主干或侧枝顶端的芽,叫顶芽。

@#@生长在主干或侧枝侧面的芽,叫侧芽。

@#@按照芽的发育方向来分,芽可以分为枝芽、花芽、混合芽三种。

@#@@#@20、一个枝芽包括生长点、叶原基、幼叶、芽轴、芽原基___五部分结构。

@#@其中生长点能不断分裂分化产生新的芽结构,_芽轴_能发育成茎,叶原基发育成幼叶,幼叶发育成叶,芽原基发育成侧芽。

@#@就此看,枝芽就是一个未展开的枝条。

@#@@#@21、顶芽生长占优势,侧芽发育受到抑制的现象,叫顶端优势。

@#@要让植物多开花、结果,应摘掉顶芽(打顶、摘心),打破(或抑制)顶端优势。

@#@@#@22、木本植物的茎能逐年加粗是因为茎中有形成层。

@#@叶中的有机物通过韧皮部中的筛管由上向下运输至根,而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由木质部中的导管由下向上运输到叶。

@#@@#@23、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根本区别在于生殖过程中有无_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与有性生殖相比,无性生殖产生的后代的速度要快得多,并且新个体保持了母体的优良性状@#@24、月季的扦插、石榴的压条、梨树的嫁接都是利用了营养器官——茎来繁殖后代,这类繁殖方式为营养_繁殖。

@#@嫁接成功的关键是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在一起。

@#@@#@25、组织培养的过程:

@#@无菌无菌@#@外植体(茎尖、叶片等)——→接种——→细胞分裂分化——→新植物体@#@26、组织培养的优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可以在短时间内大批量培育出人们所需要的植物新个体,实现植物繁殖的工厂化生产;@#@防止植物病毒的危害,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

@#@@#@27、在繁殖季节,昆虫通过分泌挥发性物质(性外激素)或鸣叫等不同方式招引异性个体前来交尾。

@#@交尾后,精子和卵细胞在雌虫体内结合成受精卵。

@#@因此,昆虫的生殖特点为雌雄异体体内受精_。

@#@@#@28、蝗虫的发育经过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而且幼虫和成虫差别不明显,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做不完全变态。

@#@除蝗虫外,蚜虫、蟑螂、蟋蟀等昆虫的发育都属于这种类型。

@#@@#@29、果蝇的发育经过_受精卵、幼虫、蛹、成虫_四个阶段,而且幼虫与成虫的差别明显,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做完全变态。

@#@除果蝇外,蚊蚕菜粉蝶_等昆虫的发育也属于这种类型。

@#@@#@30、昆虫在幼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都有蜕皮现象,这里的“皮”是指:

@#@外骨骼,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外骨骼不能随幼虫身体的长大而生长@#@31、完全变态发育的农业害虫,主要在幼虫期对农作物造成危害,不完全变态发育的农业害虫,主要在幼虫期和成虫期对农作物造成危害。

@#@@#@32、春末夏初是青蛙的繁殖季节,雄蛙发出鸣叫,以吸引雌蛙。

@#@雄蛙和雌蛙经过抱对(提高受精率),分别把精子和卵细胞排到水中,精子和卵细胞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在青蛙的发育过程中,其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存在许多差异。

@#@幼体生活水_在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_水中,也能生活在__陆地_上,主要用肺呼吸。

@#@由此可见,青蛙的生殖和发育都离不开水。

@#@@#@33、青蛙的发育过程属于变态发育。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共同特征:

@#@体外受精,变态发育。

@#@@#@34、大多数鸟在繁殖季节有筑巢和求偶行为,精子和卵细胞在雌鸟体内结合成受精卵,雌鸟产下有坚硬外壳的大型卵,因此,鸟的生殖特点是雌雄异体、体内受精。

@#@@#@35、受精的鸟卵由母体产出时,胚盘已经发育成幼小的胚胎,受精的鸟卵脱离母体后,胚胎发育减缓甚至停滞是由于外界温度低于亲鸟的体温,人工孵化时应选择个大已受精的卵。

@#@并提供适宜的温度@#@36、在鸟卵的结构中,胚盘内有卵细胞的细胞核,卵黄是卵细胞的细胞质,卵黄膜是卵细胞的细胞膜,所以卵细胞是由胚盘、卵黄、卵黄膜三部分构成的。

@#@其余结构如气室、系带、卵白、卵壳等都是附属结构。

@#@@#@37、在鸟卵的结构中:

@#@卵壳和卵壳膜的作用是保护,卵白的作用是_保护,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物质,卵黄的作用是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物质_,胚盘是进行_进行胚胎发育_的部位,气室可为胚胎发育提供_氧气__。

@#@@#@38、鸟的受精卵在雌鸟体内已经开始发育,产出后,需由亲鸟孵化才能继续发育。

@#@根据雏鸟孵出时的发育程度可分为早成雏(如鸡、鸭、鹅、大雁)和晚成雏(如燕、雀),后者的亲鸟具有育雏行为,可以提高后代的成活率。

@#@@#@39、男性的主要性器官是睾丸,能够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女性的主要性器官是卵巢,能够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

@#@男性和女性生殖器官的差异称为第一性征@#@40、体内最大的细胞是成熟的卵细胞,它在输卵管内与精子相遇,卵细胞与众多精子中的一个结合,形成_受精卵,完成__受精作用。

@#@受精卵是人个体发育的开始。

@#@胚胎植入增厚的子宫内膜内,这一过程称为着床,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怀孕。

@#@@#@41、试管婴儿是指用人工方法将精子和卵细胞分别从父母体内取出,在体外使卵细胞受精并进行早期发育,然后将胚胎移植到母亲的子宫内继续发育成胎儿。

@#@@#@42、从受精卵到成熟的胎儿期间,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主要从卵黄和母体获得,胚胎发育初期的营养物质来自于卵黄。

@#@胎儿通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的血液里获得氧气和_营养物质_,同时把产生的_二氧化碳__等废物排到母体血液里,再由_母体排出体外。

@#@@#@43、青春期是一个人一生中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大脑等器官的发育趋于完善@#@44、进人青春期的青少年,由于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作用,导致其形态和生理机能上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是青春期发育的最突出的特征。

@#@身高和体重的迅速增长是青春期形态发育的显著特点。

@#@@#@45、进入青春期后,在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_的作用下,睾丸或卵巢迅速发育,内部结构趋于完善。

@#@男性的睾丸增大,并产生精子,分泌_雄性激素,开始出现遗精。

@#@女性的_卵巢发育加快,并能产生卵细胞,分泌_雌性激素,开始出现月经。

@#@在性激素的作用下,男女出现第二性征。

@#@月经的形成与卵巢和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有关。

@#@@#@46、伞藻嫁接实验说明了:

@#@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控制遗传现象的遗传信息就储存在这些遗传物质中,因此说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47.染色体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蛋白质和DNA(脱氧核糖核酸的简称),科学家经过实验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48.DNA是双螺旋结构,它的上面与遗传相关的片段叫做基因。

@#@每条染色体上通常都包含一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包含许多基因。

@#@@#@49、利用染色技术可以在正在分裂的细胞中观察到染色体,绝大多数生物的细胞中有染色体,正常情况下,同种生物的体细胞内含有数目相同且形态相似的染色体,不同种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则有所不同。

@#@@#@50.人的体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其中1对能决定个体的性别,叫做性染色体,其余22对染色体叫做常染色体。

@#@女性的染色体组成为22对常染色体+XX,男性的染色体组成为22对常染色体+XY。

@#@@#@51.在人的生殖过程中,要进行一种特殊的细胞分裂,结果使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减少一半,所以人的体细胞、精子和卵细胞中分别有46条、23条和23条染色体。

@#@通过受精作用,精子与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23对,其中的每一对染色体都是一条来自父亲,一条来自母亲。

@#@@#@52.男性的体细胞中性染色体为XY,所产生的精子有两种:

@#@一种染色体组成为22条常染色体+x,另一种染色体组成为22条常染色体+Y;@#@女性的体细胞中性染色体为XX,所产生的卵细胞只有一种.染色体组成为22条常染色体+X。

@#@@#@53.男性的两种精子的数量是相等的,并且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均等。

@#@在受精时,含X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将来就发育成女孩;@#@含Y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将来就发育成_男_孩。

@#@所以性别是在形成受精卵时决定的,生男生女的比例是1:

@#@1。

@#@生男生女是由父母双方共同决定的,以父亲为主。

@#@@#@54.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统称为性状,而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称为相对性状。

@#@@#@55.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因为染色体在生物体细胞内是成对存在的,因此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并且成对的基因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的对应位置。

@#@@#@56.生物学把后代_与_亲代之间以及_后代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的现象叫做变异。

@#@变异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其中有的变异是由_环境因素导致的,没有遗传物质的改变,因而不能遗传给后代,属于不遗传的变异;@#@有的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因而能够遗传给后代,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对于生物个体来说,有的变异有利于自身的生存,属于有利变异;@#@有的变异不利于自身的生存,属于不利变异。

@#@@#@57.目前人们常利用人工方法对生物进行适当处理,促使生物体内的染色体或_基因发生改变,从而产生新的变异个体,再从中选择人们需要的变异类型进行培育,获得新品种。

@#@主要包括杂交育种(高产抗倒伏小麦)和诱变育种(太空椒)@#@58.遗传病是由于染色体或基因改变而引起的疾病。

@#@其中由染色体的结构和数量改变引起的叫做染色体遗传病,由致病基因引起的叫做基因遗传病。

@#@@#@59.当近亲结婚时,由于夫妇之间的血缘关系较近,来自共同祖先的相同基因很多,隐性致病基因相遇的机会大大增加,所以子女患遗传病的机会就大大增加。

@#@@#@60.人类的全部基因构成了人类基因组。

@#@人类基因组计划就是按顺序破译人体细胞内全部DNA所包含的遗传信息。

@#@我国负责测定人类全部基因序列的1%。

@#@人类基因组计划需要测定人类的24条染色体的基因序列。

@#@@#@八下@#@1.按照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学说,生命起源的过程为:

@#@原始大气→有机小分子→有机大分子→独立的体系→原始生命。

@#@生命的摇篮是原始海洋。

@#@原始生命的特点是具有原始的新陈代谢和个体增殖。

@#@@#@2.在米勒的实验装置中,通入的气体主要是水蒸气、甲烷、氨、氢气(没有氧气),,通过火花放电生了一种暗褐色的液体。

@#@经过化学分析,这些液体中含有包括多种氨基酸在内的有机小分子物质。

@#@米勒的实验证明了:

@#@在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小分子物质可以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

@#@@#@3.生物进化的证据很多,有化石证据、解剖学证据、分子生物学证据等,其中最直接、最可靠的证据是化石。

@#@@#@4.对不同地层中许多化石进行分析比较得出:

@#@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越是晚期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

@#@生物的起源和进化的研究过程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是比较法。

@#@@#@5.人的上肢、蝙蝠的翼手、鲸的鳍、鸟的翼、狗的前肢在外形和功能上差异很大,但在解剖结构上却具有相似性,这说明它们是同源器官,这些生物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来的。

@#@@#@6、分子生物学证据提供的材料有:

@#@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比较研究,从而得出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其蛋白质分子的相似性越多;@#@亲缘关系越远的生物,其蛋白质分子的差别就越大。

@#@@#@7.通过对不同类群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殖方式及生活环境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认识到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

@#@@#@8、在生物进化树中我们可以看到:

@#@生物进化树的起点是原始生命,按照营养方式不同可以分为原始的单细胞动物和原始的单细胞藻类植物,在生物进化树中最大的分类单位是界@#@9.

(1)植物进化的主要历程是:

@#@@#@↗原始的苔藓植物。

@#@@#@原始的单细胞藻类@#@↘原始的蕨类植物→原始的种子植物。

@#@@#@

(2)动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原始的单细胞动物→原始的无脊椎动物→原始的脊椎动物。

@#@@#@↗鸟类。

@#@@#@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其中节肢动物是最早登陆的动物,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是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它们的生殖都摆脱了对水的依赖。

@#@@#@10、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学说较为科学地解释了自然界中生物进化的原因。

@#@该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和适者生存,其中:

@#@过度繁殖是自然选择的前提和原因;@#@生存斗争是手段和动力,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生物的遗传使有利变异在后代中得到积累和加强。

@#@可遗传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为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环境对生物的进化起选择作用,是定向的,环境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因素。

@#@@#@11、人工选择: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爱好,通过人工方法选择优良生物的性状并培育生物新品种。

@#@@#@12.人类和类人猿是由古猿逐步进化来的,人类与类人猿是近亲。

@#@@#@13.人类学家将是否直立行走作为人猿分界的一个重要标准。

@#@@#@14.人类的进化通常分为南方古猿(能使用天然工具)、能人(能制造简单工具)、直立人(学会用火,能和现代人一样直立行走,如北京猿人)、智人(会人工取火)四个阶段。

@#@@#@15.现代人类可分为蒙古利亚人、高加索人、尼格罗人、澳大利亚人四个种族。

@#@一般来说人类的不同种族在体质特征上的差异,是人类在一定的地域内经过自然选择逐渐形成的@#@16.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分为:

@#@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

@#@阳光、温度、空气和水分等。

@#@生物因素是指同种生物之间(如:

@#@互助、斗争)和不同种生物之间(如:

@#@竞争、寄生、共生、捕食等)的相互作用。

@#@各种生物之间相互制约、彼此依存。

@#@@#@17.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体现在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各个方面。

@#@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不同生物具有不同的适应能力,而且对每一种环境因素都有一定的耐受范围。

@#@只有在耐受范围内生物才能存活。

@#@@#@18.仙人掌能够生活在沙漠,企鹅能够生活在南极冰原,这是生物适应环境的具体表现。

@#@蚯蚓能够改良土壤,地衣(藻类和真菌共生体)能够风化岩石,促进土壤层的形成,是生物能够影响(改变)环境的具体表现。

@#@因此,生物能够适应一定环境,也能影响(改变)环境。

@#@@#@19.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

(1)环境能影响生物。

@#@(如水体被污染后,水中的生物死亡)

(2)生物依赖环境。

@#@(如鱼儿离不开水)(3)生物能够适应环境,(如睡莲茎叶内有发达的气腔)(4)生物能影响(改变)环境。

@#@(如大树底下好乘凉)。

@#@@#@20.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21.

(1)生态系统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

@#@@#@

(2)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它们为生物提供能量、营养和生存空间。

@#@@#@(3)根据获得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类,其中最基本、最关键的成分是生产者。

@#@构成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

@#@@#@(4)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它们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来源。

@#@消费者主要是指动物,根据食性不同可以分为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三类。

@#@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可以将动植物遗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促进物质循环。

@#@@#@(5)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22.

(1)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

(2)在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做食物链,各种这样的联系彼此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了复杂的食物网。

@#@动植物之间就是借助食物链相互联系起来的。

@#@(3)在食物链中,生产者是最基础的环节,植食性动物为初级消费者,肉食性动物为次级或三级、四级……消费者。

@#@@#@23.在生态系统中,有些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累积,使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做生物富集。

@#@@#@24.

(1)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它是通过食物链依次传递的,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叫做一个营养级。

@#@@#@

(2)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源头是太阳能。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它们制造的有机物中,太阳能就转变成化学能_,输入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

@#@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3)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一般来说,在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25.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的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例如,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用秸秆做饲料喂牲畜,让牲畜的粪便进入沼气池,将发酵产生的沼气做燃料,沼气池中的沼渣做肥料,就能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26.

(1)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从无机环境开始,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又回到无机环境,就完成一个循环过程,我们称之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碳循环、氮循环、水循环是自然界中重要的物质循环。

@#@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周而复始。

@#@@#@

(2)碳在大气中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存在,在生物体内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循环。

@#@@#@27.生态系统的类型:

@#@

(1)自然生态系统

(2)人工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可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两大类。

@#@前者又包括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等多种类型,后者可以分为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

@#@有“绿色水库”之称的是森林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之称的是湿地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主要有农田、人工林、人工草场、鱼塘和城市等。

@#@共同特点:

@#@比较脆弱,人的作用非常关键,容易退化。

@#@@#@28.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29.自然条件下,某个地区的气候特点,尤其是温度和降雨量,决定了该地区的生态系统的类型。

@#@@#@30.生态系统的调节方式:

@#@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动态的平衡之中。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是因为它本身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

@#@正是由于这种自我调节机制,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才能长时间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

@#@@#@31.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

@#@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

@#@任何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都有一定的限";i:

13;s:

6649:

"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内容:

@#@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反思@#@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内容、地位与作用@#@本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3第一课时二氧化碳的性质,学生在前面学习了氧气、碳单质及二氧化碳的制取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二氧化碳,对碳单质、二氧化碳的制取起到了巩固作用,也为以后学习其他化合物打下基础作好铺垫,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从单质向化合物学习的过渡阶段,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钮带作用。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掌握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②初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程序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归纳,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归纳能力的培养。

@#@@#@②通过对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②通过探究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开拓创新的学习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二氧化碳的性质@#@难点:

@#@二氧化碳与水、与石灰水的化学反应原理@#@二、学情分析@#@1、心理状态:

@#@思维活跃,喜欢探究事物的本质,对化学问题具有强烈的学习兴趣。

@#@@#@2、层次与能力:

@#@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具有一定的化学思维能力,实验动手能力。

@#@@#@3、存在问题:

@#@化学思维能力较差,实验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比较薄弱。

@#@@#@4、解决方法:

@#@通过问题探究法,实验探究法,推理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教法@#@实验探究法、问题讨论法、讲解法、比较归纳法、情境引入法@#@四、学法@#@1、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和实验探究,提炼总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指导学生用分析对比的思维方法,使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发生联系@#@3、引导学生变定势思维为发散思维,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五、教学程序@#@导入新课、新课教学、课堂小结、巩固练习、作业布置@#@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

@#@课件展示:

@#@“死狗洞”的故事引入新课@#@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认识自然,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指导观察:

@#@每组实验桌上都正立着一瓶CO2,让学生观察CO2的颜色、状态、气味@#@学生观察并填写表格相关内容@#@培养学生观察并能准确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分组实验:

@#@把二氧化碳倒入装有两支燃着蜡烛的烧杯@#@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填写表格相关内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

@#@@#@提问:

@#@你还可以用什么实验或事实来证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学生讨论交流@#@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分组实验:

@#@在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倒入约1/3体积的水,旋紧瓶盖,振荡。

@#@提问:

@#@你们看到了什么?

@#@这说明二氧化碳具有什么性质?

@#@@#@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填写表格相关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让学生意识到化学与相关学科的知识联系。

@#@@#@归纳整合:

@#@请学生通过以上实验归纳CO2的物理性质@#@学生讨论归纳CO2的物理性质@#@由事物的现象归纳事物的本质,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提问:

@#@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中,是否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

@#@@#@学生猜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分组实验:

@#@用试管取塑料瓶中液体少许,向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观察现象。

@#@@#@学生动手实验并观察现象:

@#@紫色石蕊变成红色@#@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提问:

@#@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变红呢?

@#@请你大胆设想?

@#@@#@学生猜想:

@#@@#@①可能是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变红。

@#@@#@②可能是水使紫色石蕊变红@#@③可能是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的物质使石蕊变红@#@通过猜想和提问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设计实验:

@#@请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

@#@@#@教师评价,选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讨论交流,展示各自的实验方案@#@把课本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获取结论,解释交流”这一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

@#@@#@分组实验:

@#@@#@获得结论:

@#@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2+H2O=H2CO3@#@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观察实验并完成表格@#@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问题与讨论:

@#@如何检验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气体?

@#@请同学们做一做实验@#@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并观察现象: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得出:

@#@CO2+Ca(OH)2=CaCO3+H2O@#@联系所学知识,从实验中得到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练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CO2的作用及温室效应@#@看图并思考问题@#@学以致用,增强环保意识@#@课堂小结@#@学生思考回答@#@对本节课知识进行总结,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巩固练习@#@学生思考完成@#@落实知识,学会运用,运用二氧化碳的性质解决化学问题,及时学以致用。

@#@@#@作业布置@#@学生课后完成@#@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二氧化碳的性质@#@一、CO2的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无色@#@气态@#@无味@#@大于空气@#@能溶于水@#@二、CO2的化学性质@#@1、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2、与水反应:

@#@CO2+H2O=H2CO3@#@H2CO3的不稳定性:

@#@H2CO3=CO2+H2O@#@3、与Ca(OH)2的反应:

@#@CO2+Ca(OH)2=CaCO3@#@三、CO2的主要用途:

@#@@#@光合作用、灭火、化工产品原料、气体肥料、制干冰@#@课程设计思考:

@#@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i:

14;s:

11240:

"房山区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检测试卷@#@九年级化学@#@考@#@生@#@须@#@知@#@1.本试卷共6页,共22道小题,满分45分。

@#@考试时间与生物学科合计为9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姓名和考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C12O16Na23@#@第一部分选择题(共12分)@#@(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每小题1分)@#@1.铜是人类广泛使用的金属。

@#@下列铜制品中利用其导热性的是@#@ @#@A.铜导线 B.铜火锅 C.黄铜饰品D.青铜宝剑@#@2.下列房山美食中,富含蛋白质的是@#@A.十渡鲟鱼 B.蒲洼蘑菇 C.张坊磨盘柿D.上方山香椿@#@3.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A.冰水 B.糖水 C.牛奶 D.小米粥@#@4.下列化学实验操作错误的是@#@@#@A.倾倒液体B.读液体体积 C.点燃酒精灯  D.稀释浓硫酸@#@5.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A.O2B.CO2C.H2O2D.KMnO4@#@6.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硝酸钾溶液,不需要的仪器是@#@A.量筒B.烧杯C.酒精灯D.玻璃棒@#@7.实验室里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O2,依据CO2的性质是@#@A.无色无味B.能溶于水C.密度比空气小D.密度比空气大@#@8.下列安全图标中,表示“禁止吸烟”的是@#@A. B. C. D.@#@9.下列是健康人体内几种体液的pH范围,其中呈酸性的是@#@A.胃液(0.8~1.5)B.血液(7.35~7.45)C.胆汁(7.1~7.3)D.小肠液(7.8~8.0)@#@10.下列关于物质用途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氧气用于灭火 B.二氧化碳作燃料C.碳酸钙作补钙剂 D.烧碱用于改良酸性土壤@#@11.下表是6种富钙食品每100克中的钙含量。

@#@@#@食品名称@#@木耳@#@芝麻酱@#@牛奶@#@山楂@#@黄豆@#@海带@#@钙含量/g@#@0.295@#@1.170@#@0.135@#@0.162@#@0.169@#@0.445@#@每天饮用500g牛奶,能为人体补充钙元素的质量为@#@溶@#@解@#@度@#@/g@#@乙@#@温度/℃@#@甲@#@15@#@0@#@30@#@A.0.675gB.5.85gC.13.5gD.67.5g@#@12.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的溶解度比乙大@#@B.升温能使甲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C.15℃时,甲、乙饱和溶液的质量一定相同@#@D.将30℃时的甲、乙饱和溶液降温至15℃,@#@甲、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33分)@#@〖生活现象解释〗@#@化学与生活@#@13.(2分)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请从13-A或13-B两题中任选1个作答,若两题均作答,按13-A计分。

@#@@#@13-A@#@13-B@#@馒头,中国特色传统面食之一。

@#@@#@

(1)蒸馒头的过程中常常需要加入发酵粉(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使馒头更加松软。

@#@碳酸氢钠的俗称是。

@#@@#@

(2)碳酸氢钠(NaHCO3)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生活中将自来水煮沸会出现水垢,可以用白醋除掉水垢。

@#@@#@

(1)自来水属于(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白醋中含有醋酸(CH3COOH),醋酸中氢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与科技@#@14.(3分)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北京8分钟”表演中滑冰的“熊猫”木偶惊艳亮相。

@#@@#@

(1)熊猫木偶使用的材料中包括铝合金管材,铝属于____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

(2)冰是水的固态,水变成冰,其分子种类(填“改变”或“不变”)。

@#@@#@(3)冰鞋下的冰刀主要成分是铁,保养时要避免接触酸性物质,其原因是_______。

@#@@#@化学与能源@#@15.(3分)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与环境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

@#@@#@

(1)目前人们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如、石油、天然气等,天然气主要成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开发和利用太阳能、潮汐能和_______________等新能源是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

@#@@#@〖科普阅读理解〗@#@16.(5分)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豆制品是以大豆等豆类为原料,经加工而成的食品。

@#@@#@资料一:

@#@豆制品的制备@#@中国是大豆的故乡,@#@浸泡清洗@#@大豆@#@等原料@#@煮浆@#@磨浆@#@滤浆@#@豆浆@#@干燥@#@加热@#@起皮@#@腐竹@#@点浆@#@凝固剂@#@豆腐脑@#@压制@#@豆腐@#@蒸煮@#@发酵@#@豆豉等@#@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豆类创制了许多广为流传的豆制品,以下为几种豆制品的主要制作流程:

@#@@#@资料二:

@#@豆制品的营养@#@豆制品的营养主要体现在丰富的蛋白质含量上,另外还含有钙、磷、铁等矿物质,以及维生素B1、B2等。

@#@豆制品中不含胆固醇,所含豆固醇与不饱和脂肪酸有较好的祛脂作用,且热量很低。

@#@因此,肥胖和高血脂、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可多吃豆制品。

@#@豆制品还可预防便秘、骨质疏松和增强免疫力。

@#@@#@资料三:

@#@豆制品的弊端@#@豆制品具有丰富的营养,色香味俱佳,但摄入过多,也会损害身体健康。

@#@首先,豆制品含有较多非必需氨基酸,肾病患者应尽量禁食。

@#@其次,豆制品含有较多嘌呤,痛风病人应少食或不食。

@#@另外,胃病患者也应尽量少食用豆制品,以免刺激胃液分泌、产生肠道胀气等。

@#@@#@总之,适量食用豆制品,才是科学饮食之道。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

(1)由豆腐脑制得豆腐的过程属于(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

(2)豆制品中含有蛋白质、矿物质、等营养物质。

@#@@#@(3)提倡肥胖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多吃豆制品的理由是。

@#@@#@(4)由于豆制品中含有元素,因此可预防骨质疏松、佝偻病等。

@#@@#@(5)下列关于豆制品的说法正确的是(填序号)。

@#@@#@A.豆制品是以豆类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的食品@#@B.豆浆经过点浆、压制后可制成腐竹@#@C.肾病患者应该尽量禁食豆制品@#@D.豆制品营养丰富,因此人人皆宜、多多益善@#@〖生产实际分析〗@#@操作Ⅰ@#@Mg(OH)2@#@干燥@#@贝壳@#@海水(含NaCl、@#@MgSO4等)@#@盐酸@#@镁@#@煅烧炉@#@中和器@#@电解槽@#@反应沉淀池@#@CaO@#@Cl2@#@17.(4分)海水素有“液体工业原料”之美誉。

@#@工业“从海水中提取镁”的主要流程如下:

@#@@#@高温@#@

(1)煅烧炉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CaO+CO2↑,此反应属于基本类型中的反应。

@#@@#@

(2)反应沉淀池中发生如下反应:

@#@@#@①CaO+H2O=Ca(OH)2;@#@@#@②Ca(OH)2+MgSO4=CaSO4+Mg(OH)2↓,@#@操作Ⅰ为。

@#@@#@(3)电解槽中,能生成镁的反应物为。

@#@@#@(4)从海水中提取镁的过程中,镁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

@#@@#@〖基本实验及其原理分析〗@#@18.(2分)请从18-A或18-B两题中任选一个作答,若两题均作答,按18-A计分。

@#@@#@18-A木炭燃烧@#@18-B铁丝燃烧@#@

(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

@#@@#@

(2)若验证生成物,需向集气瓶中加入的药品为。

@#@@#@

(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实验时,预先在集气瓶里装少量水的作用是。

@#@@#@溶液甲@#@铜片@#@AgNO3溶液@#@铁片@#@19.(2分)利用下图所示实验验证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①②③@#@

(1)实验①的目的是。

@#@@#@

(2)为了验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溶液甲可以是(写出一种即可)。

@#@@#@稀盐酸@#@石蕊@#@溶液@#@酚酞@#@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石灰水@#@碳酸钠@#@溶液@#@铁锈@#@20.(3分)如图所示,在白色点滴板1~6的孔穴中,分别滴加2滴稀盐酸。

@#@@#@

(1)无明显变化的孔穴有________(填孔穴序号)。

@#@@#@

(2)孔穴3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3)孔穴5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写出所有可能)。

@#@@#@21.(3分)利用右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燃烧匙中盛有@#@足量红磷,左右管中盛有等量水。

@#@点燃红磷迅速放入左管中,@#@1@#@2@#@3@#@4@#@并盖紧胶塞。

@#@@#@

(1)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若红磷量不足将导致的结果是。

@#@@#@(3)整个实验过程中,左管中的水面变化情况为。

@#@@#@〖科学探究〗@#@22.(6分)维生素C又名抗坏血酸,它能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某化学学习小组对其进行如下研究:

@#@@#@【查阅资料】维生素C常温下为白色晶体,易与氧气、高锰酸钾等物质反应。

@#@@#@Ⅰ.探究维生素C的性质@#@【进行实验】@#@实验序号@#@1-1@#@1-2@#@1-3@#@1-4@#@操作@#@水@#@维生素C固体@#@试剂a@#@维生素C溶液@#@碳酸氢钠@#@溶液@#@维生素C溶液@#@维生素C@#@溶液@#@高锰酸钾溶液@#@现象@#@白色固体消失,形成溶液@#@溶液变为红色@#@……@#@紫色溶液褪色@#@结论@#@……@#@维生素C溶液为酸性@#@维生素C能与@#@碳酸氢钠反应@#@维生素C能与高锰酸钾反应使其溶液褪色@#@

(1)由实验1-1现象推测维生素C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

(2)实验1-2中使用的试剂a为(填序号,下同)。

@#@@#@A.紫色石蕊试液B.无色酚酞试液C.氢氧化钠溶液@#@(3)实验1-3中实验现象为。

@#@@#@Ⅱ.测定食品中维生素C的含量@#@【进行实验】@#@实验序号@#@2-1@#@2-2@#@2-3@#@2-4@#@2-5@#@实验操作@#@样品汁液@#@2mL0.01%@#@高锰酸钾溶液@#@鲜榨的@#@猕猴桃汁@#@鲜榨的@#@橙汁@#@鲜榨的@#@西红柿汁@#@加热后冷却至室温的鲜榨西红柿汁@#@放置12小时的西红柿汁@#@紫色溶液褪色@#@时所滴加的样品滴数@#@6@#@8@#@11@#@14@#@……@#@【解释与结论】@#@(4)实验2-1至2-4中,维生素C的含量最高的是。

@#@@#@(5)由实验2-1至2-4可知,影响食品中维生素C含量的因素有。

@#@@#@(6)请你推测实验2-5中,紫色溶液褪色时的样品滴数可能为。

@#@@#@A.9B.11C.15@#@化学试卷第6页(共6页)@#@";i:

15;s:

4979:

"@#@阿基米德原理导学案@#@学习目标:

@#@@#@1.通过科学探究,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2.用阿基米德原理解答和计算有关浮力的问题。

@#@@#@重点:

@#@阿基米德原理@#@难点:

@#@用阿基米德原理解答和计算有关浮力的问题。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

@#@学生阅读课本由阿基米德原理的灵感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阿基米德原理(重难点)@#@问题1:

@#@通过教材图10.2–1的操作,试试看,当饮料罐浸入水中更深、排开的水更多时,浮力是否更大?

@#@@#@问题2:

@#@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

@#@学生阅读课本53页。

@#@@#@猜想:

@#@@#@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器材:

@#@@#@步骤:

@#@@#@A.如图,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重G.@#@B.如图,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空桶重G1@#@C.如图,将物体浸入溢水杯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_______,石块排开的水从溢水口流到小桶中,当物体完全浸没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F@#@D.如图,测出小桶和排开水的重力G2.则G排=_________.@#@E.利用公式F浮=_____________,算出物体受到的浮力.@#@物重@#@G/N@#@空桶重@#@G1/N@#@物体浸入水中后测力计的读数F/N@#@空桶和排开水重@#@G2/N@#@物体受到@#@水的浮力@#@F浮/N@#@物体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G排/N@#@F.交流展示所得的实验结论:

@#@。

@#@@#@4、针对训练:

@#@@#@1.关于阿基米德原理,正确的叙述是:

@#@()@#@A.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的体积@#@B.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质量@#@C.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D.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2.有一个重为5N、体积为300cm3的物体。

@#@问该物体浸没在水中时受的浮力多大?

@#@@#@能力拓展:

@#@用阿基米德原理解答和计算有关浮力的问题:

@#@(难点)@#@问题1:

@#@将重力相等的实心铜球、铁球、铝球浸没在水中,它们受的浮力()@#@A.相等 B.铜球最大 C.铝球最大 D.铁球最大@#@问题2:

@#@重1.5牛的铁球挂在弹簧秤下,将铁球浸没在水中,弹簧秤的示数是0.5牛,求:

@#@⑴铁球受的浮力?

@#@⑵铁球的体积?

@#@(g=10N/kg)@#@针对训练:

@#@@#@1.如图5所示,A为木块,B铝块,C为铁球,它们的体积相等,把它们都浸没在水中,则()@#@A.由于铁的密度大,所以铁球受到的浮力大@#@B.由于铝块面积大,水对它向上的压力也大,因此铝块受到的浮力最大@#@C.由于木块上浮,所以木块受到的浮力最大@#@D.三个物体受到的浮力一样大@#@2.把一蜡块放入盛有酒精的容器中,溢出酒精的质量是4g;@#@若把它放入盛有水的容器中,则溢出水的质量是(ρ水>ρ酒>ρ蜡)()@#@A.4gB.5gC.4.5gD.3.5g@#@三、当堂检测@#@1.下列关于浮力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物体浸没在水中的深度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 @#@@#@B..同一木块分别漂浮在水面和酒精上,在酒精面上受到的浮力小于在水面上的浮力 @#@@#@C.物体浸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由自身的重力决定 @#@ @#@@#@D.物体浸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由排开液体的重力决定@#@2.潜水员完全进入水中后,在继续下潜的过程中,他所受到的()@#@A.浮力逐渐增大,压强逐渐增大 B.浮力逐渐增大,压强逐渐减小@#@C.浮力不变,压强逐渐增大   D.浮力不变,压强不变@#@3.完全浸没在水中的乒乓球,放手后从运动到静止的过程中,其浮力大小变化情况()@#@A.浮力不断变大,但小于重力。

@#@B.浮力不变,但浮力大于重力。

@#@@#@C.浮力先不变,后变小,且始终大于重力直至静止时,浮力才等于重力。

@#@@#@D.浮力先大于重力,后小于重力。

@#@@#@4.水桶自重20牛,在提水时,桶中的水重50牛,则当整个桶还浸没在水中时,人所需要的拉力()@#@A.大于70牛B.等于70牛C.等于20牛D.小于70牛。

@#@@#@5.质量相等的木块和铁块,分别放入装有等量水的烧杯里,当静止,液面较高的是。

@#@@#@@#@2@#@";i:

16;s:

9394:

"@#@七年级下册生物导学案@#@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一节安全用药@#@设计人:

@#@牛威凤审稿人:

@#@展静@#@【学习目标】@#@1.概述安全用药常识。

@#@2.区别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3.说出一些常用药物的名称、作用和使用方法。

@#@4.学会设计家庭小药箱。

@#@@#@【重点】知道一些常用药物的名称、作用和使用方法;@#@概述安全用药的常识。

@#@@#@【难点】合理设计、改善小药箱。

@#@@#@【学习建议】课前收集家中多余药盒,内附药品说明书。

@#@调查家里有哪些医疗用具及常用药,并了解药物的功效(包括爷爷、奶奶……患有哪些老年病或顽疾,他们用药的名称)。

@#@@#@【预习新知】@#@

(1)是药三分毒的含义:

@#@@#@

(2)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人的、和的作用适当选择药物的品种,以适当的、和准确用药,充分发挥药物的最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所产生的或。

@#@@#@(3)药物可以分为和两种,必须凭医师或的才可以购买,并按医嘱服用的药物是;@#@不需要凭医师处方即可以购买,按服用的药物为,它适于消费者、的小伤小病,简称。

@#@@#@(4)无论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在使用之前,都应该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了解药物的、、和等,以确保用药安全。

@#@@#@【导学达标】@#@知识点一:

@#@区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1、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区别@#@处方药(Rx)@#@非处方药(OTC)@#@适用症@#@取药凭据@#@用药依据@#@2、小小药剂师:

@#@观察收集的药物,判断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说出依据。

@#@@#@【跟踪练习】@#@1.“OTC”是指(  )A.中药B.西药C.处方药D.非处方药@#@2.“是药三分毒”这句话的含义是()@#@A.凡是药物都有一定的毒性或副作用 B.凡是药物都是毒品@#@C.凡是药物都危害人的健康 D.凡是药物都不能长期服用@#@3.安全用药事关人体健康,下列关于安全用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越贵的药物,效果越好 B.服用的药物剂量越多,疗效越好@#@C.药物一般都有一定的副作用 D.处方药在药店可以随意购买@#@知识点二:

@#@药品说明书@#@小组成员结合P55小资料并认真观察本组准备的药品说明书,并完成以下问题:

@#@@#@1、你能分辨出哪些是中药,哪些是西药吗?

@#@你是怎样分辨的?

@#@@#@2、药物的使用说明书中有哪些信息对于安全用药是十分重要的?

@#@@#@3、你能否从使用说明中概括出一些药物保存的基本要求?

@#@@#@@#@4、关于安全用药,你还有哪些问题希望与大家讨论?

@#@@#@【跟踪练习】@#@1.下列有关安全用药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药吃得越多,病好得越快B.中药和西药都有一定的副作用@#@C.运动员不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D.进口药比国产药的疗效更好、更安全@#@2.黎明同学近几天感觉有点发烧,以下做法正确的是(  )@#@A.从家庭中的小药箱找几片感冒药吃下B.看医生,了解病情,遵医瞩用药@#@C.吃了几片白加黑,症状一好转,立即停止吃药D.买了10片“安乃近”一古脑吃下@#@3.一般来说,不能从药物的使用说明中获取的信息是(  )@#@A.用法用量B.治愈时间C.有效期D.生产日期@#@知识点三:

@#@感恩家人,设计“小药箱”@#@1.小组交流课前调查的家庭备用小药箱。

@#@@#@2.学以致用:

@#@设计假期旅游路线并根据此路线特点设计一个旅行小药箱@#@(参照P56《设计一份旅行小药箱的药物清单》的方法提示)@#@【跟踪练习】@#@1.高兴同学一家人准备到北京旅游,由于他的奶奶有心脏病、妈妈晕车、爸爸有胃病,为了能够照顾好家人,他的旅行小药箱里备用的常用药必须要有()@#@A.晕海宁、珍视明、咽喉片 B.止痛素、止泻灵、感康@#@C.乘晕宁、胃安、白加黑 D.硝酸甘油、乘晕宁、胃长宁@#@2.下列各组中属于家庭药箱配备外用药和内服药时应遵循的原则是(  )@#@A.全面性、针对性、急救性B.急救性、全面性、实用性@#@C.实效性、全面性、简易性D.针对性、实用性、急救性@#@分类@#@概念@#@安全@#@用药@#@【板书设计】@#@ @#@学会阅读使用说明书@#@设计小药箱@#@@#@【巩固练习】@#@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8分)@#@1.当你在家中自行用药时,为了安全,必须考虑药物的()@#@①生产日期、有效期;@#@②是否广告推荐;@#@③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禁忌;@#@@#@④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2.凡是药物都带有一定的毒性或副作用,安全用药是指 (  )@#@A.减少药物的服用剂量@#@B.减少药物的服用种类@#@C.选择价格高的药物@#@D.根据病情需要选择恰当的药物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3.如果你感冒了,你认为哪些处理方法是正确的?

@#@()@#@①服用上一次感冒没吃完的药②到医院请医生诊断,凭医生的处方到医院药房拿药,按医嘱服药③到药店购买有R标志的感冒药,按药品的说明书服药④到药店购买有OTC标志的感冒药,按药品的说明书服药@#@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4.下列关于“OTC”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病人可自行判断和使用的药物B.病人不需要处方就能购买的药物@#@C.不需要遵医嘱就能服用的药品D.剂量较大,服用天数较长,需医师指导的药品@#@5.下列关于安全用药的叙述,正确的是(  )@#@A.病情稍有好转就自行停止用药,以避免药物的副作用加剧@#@B.西药是化学合成制剂,有副作用;@#@中药是纯天然的草药,没有副作用@#@C.新药、贵药、进口药比普通药的疗效更好,更安全@#@D.无论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使用之前都应仔细阅读使用说明@#@6.某药物标签上标有“有效期:

@#@2012年8月”,那么该药可以使用到 (  )@#@A.2012年8月1号 B.2012年8月31号@#@C.2012年7月31号 D.2012年9月1号@#@7.关于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轻伤小病可以用非处方药B.处方药可以随意购买@#@C.需要医生诊断的疾病要用处方药D.非处方药也要依据药品说明书使用@#@8.某药厂为测试所生产的某维生素是否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反应,让2000名健康的志愿者(男900名,女1100名)每人每日服用一颗该维生素,6个月后,药厂派出医务人员对全体志愿者进行检测.该测试方案最需要完善的是(  )@#@A.增加志愿者人数B.不同性别的人数应相等@#@C.安排一半志愿者服用一颗不含药物成分的“药片”D.延长测试时间@#@9.下列有关医药常识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非处方药不需要医生处方即可购买,按所附药品说明书服用@#@B.若木刺刺伤较小较浅,可用消毒的镊子将其拔出,伤口涂抹抗生素软膏@#@C.医生给高烧病人的额头上敷冷毛巾或冰袋来降温@#@D.患感冒时,可找出家中储备的感冒药,连同抗生素一起服用@#@10.王小武一家三口都很健康,他准备暑假和父母一起外出旅行,小武想准备一个旅行小药箱,你认为下列哪一种药物不是必需的 (  )@#@A.感冒胶囊B.风油精C.创可贴D.速效救心丸@#@二、非选择题(每空1分,共12分)@#@11.我国某省幼儿园一名小朋友放学回家,对妈妈说:

@#@“我在幼儿园经常吃一种白色药丸。

@#@”母亲听后非常奇怪,经过打听,原来该幼儿园为避免小朋友因病休学而退就餐伙食费,长期让所有小朋友服抗流感病毒药,该母亲随即报警,经过调查后,该园负责人因此被法院刑拘。

@#@现根据我们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

(1)下列药品,哪些必需要医生开处方才可从药店购买使用@#@

(2)下列哪种药只能注射,不能口服@#@A、阿司匹林B、健胃消食片C、感冒冲剂D、胰岛素@#@(3)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来看,患感冒的小朋友属于,对该幼儿园的餐具进行消毒处理属于控制传染病流行三个措施的。

@#@@#@(4)该母亲听说她小孩经常在幼儿园吃该白色药丸愤怒的原因是。

@#@@#@七年级生物下册导学案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第4页共4页@#@";i:

17;s:

17211:

"房山区2011年中考模拟练习

(一)物理@#@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本大题共24分,每小题2分)@#@1.在国际单位制中,电功率的单位是@#@A.安培B.瓦特C.欧姆D.焦耳@#@2.下列现象中,可以说明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是@#@A.在平静的湖面上可以看到蓝天白云B.游泳池注水后,看上去好象变浅了@#@C.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可以出现彩色光带D.光线遇到障物后,可形成影子@#@3.下列物品在通常状况下不能导电的是@#@A.干燥的木材B.钢尺C.铝饭勺D.水果刀@#@4.下列实验与实例,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A.往鼓面上撒一些泡沫屑,敲鼓时发现泡沫屑不停地跳动@#@B.美妙的歌声使人心情愉快,发动机的噪声使人心烦@#@C.邮电局电话亭用玻璃制成,隔音效果比较好@#@D.两个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外进行太空行走,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通过电话进行交谈@#@5.下列所给的物态变化过程中都吸收热量的是@#@A.蒸发和液化B.升华和汽化C.凝华和凝固D.熔化和液化@#@瓶盖起子@#@钳子@#@镊子@#@推独轮车@#@A@#@B@#@C@#@D@#@图1@#@6.如图1所示,是生产或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工具,属于费力杠杆的是@#@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分子无规则运动加快B.物体温度升高,它一定吸收了热量@#@C.物体吸收了热量,它的温度一定升高D.物体温度越高,具有的热量越多@#@8.电动机是一种高效率、低污染的动力设备,广泛地应用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

@#@下列家用电器中应用了电动机的是@#@A.洗衣机B.电饭锅C.电热水壶D.电热毯@#@9.在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A.一本物理教材的质量约是30kgB.乒乓球的直径约为1dm@#@C.普通中学生的质量约是50kgD.学校国旗杆的高度约为80cm@#@10.如图2所示,将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由位置a移至位置b,电压表的示数减少了8V,则电阻R1两端的电压@#@A.保持不变B.减小了8VC.增大了8V@#@a@#@b@#@R1@#@V@#@图2@#@甲@#@U/V@#@乙@#@0.2@#@0.4@#@0.6@#@0@#@1@#@2@#@3@#@I/A@#@图3@#@图4@#@B@#@A@#@D.R1两端的电压增大了,但增加量小于8V@#@11.将甲、乙两个定值电阻并联后接在电源两端,它们的电流与电压关系如图3所示,若流过乙电阻的电流为1A,则流过干路电流是@#@A.1AB.2AC.3AD.4A@#@12.如图4所示,容器中装有一定量的水,用轻质细绳相连着体积相同的A、B两物块悬浮在水中,将细绳剪断后,物块A漂浮且有的体积露出水面,物块B沉入水底。

@#@则A、B两物块的密度分别为@#@A.ρA=0.6g/cm3,ρB=2g/cm3B.ρA=0.6g/cm3,ρB=1.8g/cm3@#@C.ρA=0.6g/cm3,ρB=1.4g/cm3D.ρA=0.4g/cm3,ρB=1.6g/cm3@#@二.多项选择题:

@#@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符合题意的选项均多于一个。

@#@(本大题共12分,每小题3分,漏选得2分,错选、不选不得分)@#@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和电磁波一样,可以在真空中传播@#@B.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C.液体的沸点随压强的增大而降低@#@D.我们能够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1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B.查下表可知冰的熔点在任何条件下都是0℃@#@C.查下表可知水的比热容较大,因此汽车发动机用水来冷却@#@D.蒸发是剧烈的汽化现象@#@几种物质的熔点/℃(在标准大气压下)@#@几种物质的比热容[J/(kg·@#@℃)]@#@钨@#@3410@#@水@#@4.2×@#@103@#@铁@#@1535@#@煤油@#@2.1×@#@103@#@冰@#@0@#@铜@#@0.39×@#@103@#@海波@#@48@#@铅@#@0.13×@#@103@#@15.关于运动和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力为零或不受力@#@B.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合力一定不为零@#@R1@#@R2@#@A@#@B@#@C@#@D@#@图5@#@C.做匀速运动的物体有惯性,做加速运动的物体没有惯性@#@D.踢出去的足球还能继续向前滚动,是因为足球有惯性@#@16.如图5所示,R1=200Ω,R2=600Ω,则@#@A.在A、B两端加电压U,CD间电压也为U@#@B.在C、D间加电压U,A、B间电压为U@#@C.无论A、C间是否加压电,B、D间电压总为零[来源:

@#@学§@#@科§@#@网]@#@D.在B、C间加电压U,C、D间电压也是U@#@三.填空题(7×@#@2分=14分)@#@17.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m/s。

@#@@#@18.某同学坐在行驶的船舱里,若选船舱作为参照物,则该同学是的(选填“运动”或“静止”)。

@#@@#@19.用锯锯木头时,锯和木头的温度都会升高,这是通过来改变物体内能的。

@#@@#@20.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物体受到的重力为G,物体对地面的压力为F1,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为F2。

@#@在这三个力中F2与构成一对相互作用力。

@#@@#@21.一根阻值为100Ω的电阻丝,通过电流为2A,要想产生3.2×@#@104J的热量,需要通电的时间为s。

@#@@#@22.两个小灯泡的标识分别是L1“6V、6W”、L2“6V、9W”,把它们串联起来接在电压恒定的电源上,L1消耗的功率恰好为6W,则L2消耗的功率9W(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23.如图6所示,平静的湖面上有两艘小船,绳的一端拴在甲船上,绕过乙船上的滑轮,站在岸上的人用100N的力拉绳子的自由端。

@#@如果在20s内甲船向右匀速移动了10m,同时乙船向左匀速移动了4m,则人拉绳子的功率为W。

@#@@#@图6@#@甲@#@四.实验与探究题(共34分)@#@24.画出图7所示入射光的反射光线。

@#@(2分)@#@25.如图8所示,画出图中动力F的力臂,并用字母L表示。

@#@(2分)@#@26.图9中木块长度的测量值是cm。

@#@(2分)@#@27.图10中电能表的读数为kW·@#@h。

@#@(2分)@#@O@#@F@#@图8@#@图10@#@图7@#@cm@#@0@#@1@#@2@#@3@#@图9@#@28.如图11所示,某同学向下垂的两张纸中间吹气,两张纸会相互靠拢。

@#@此实验现象说明:

@#@气体流动时,流速大的地方压强(选填“大”或“小”)。

@#@@#@(2分)@#@气流@#@图11@#@图12@#@cm@#@0@#@10@#@20@#@30@#@40@#@50@#@60@#@70@#@80@#@90@#@100@#@29.如图12所示,某同学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做实验。

@#@他点燃蜡烛后,沿光具座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始终得不到烛焰完整的像。

@#@经过分析,他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蜡烛的火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和中心没有被调整到同一高度。

@#@上述问题解决后,某同学移动光屏后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完整的像,并测得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为30cm,则该像是倒立、缩小(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这一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为。

@#@(3分)@#@50@#@48@#@46@#@44@#@42@#@40@#@图13@#@38@#@30.在“观察海波熔化的实验”中,当海波温度升到38℃时,某同学开始计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海波的温度。

@#@然后,他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13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2分)@#@

(1)分析图像可知,海波晶体。

@#@(选填“是”或“不是”)@#@

(2)由图像可以看出:

@#@海波在第7min内是固液共存态。

@#@(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31.下表是在研究“电阻消耗的电功率与该电阻阻值之间的关系”时记录的实验数据。

@#@请你对表格中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出电功率与电阻阻值之间的关系:

@#@当电流为0.3A时,P=(0.3A)2R。

@#@(2分)@#@R/Ω@#@10@#@20@#@30@#@50@#@60@#@70@#@U/V@#@3@#@6@#@9@#@15@#@18@#@21@#@I/A@#@0.3@#@0.3@#@0.3[来源:

@#@学科网]@#@0.3@#@0.3@#@0.3@#@P/W@#@0.9@#@1.8@#@2.7@#@4.5@#@5.4@#@6.3@#@32.实验测量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阻值约为10Ω),所用的电源电压为6V,待测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3.8V。

@#@(4分)@#@

(1)图14是某同学连接的实物图,其中滑动变阻器没有连接完整,请将滑动变阻器正确连入电路中,要求:

@#@滑片向右移动时滑动变阻器的电阻值变大。

@#@@#@

(2)闭合开关后,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压表示数为V时,小灯泡正常发光,此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15所示,通过小灯泡的电流为A,小灯泡的电阻是Ω。

@#@@#@图15@#@A@#@-+@#@3@#@15@#@-@#@V@#@-+@#@3@#@0.6@#@-@#@A@#@S1@#@L1@#@-@#@-@#@+@#@电源@#@图14@#@B@#@甲@#@mL@#@50@#@40@#@10@#@20@#@30@#@20g@#@10g@#@0@#@1@#@2@#@3@#@4@#@5@#@g@#@2g@#@图16@#@乙@#@33.某同学在实验室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

@#@他先将待测液体倒入量筒,如图16甲所示,则待测液体的体积为cm3。

@#@接着他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20g,然后他将量筒中的液体全部倒入烧杯内,用天平测量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天平平衡时的情景如图16乙所示,则烧杯和待测液体的总质量为34g。

@#@请你根据以上实验数据计算出待测液体的密度为g/cm3。

@#@(3分)@#@L@#@-@#@-@#@+@#@电源@#@S1@#@-+@#@3@#@15@#@-@#@V@#@S2@#@S@#@R0@#@图17@#@34.某同学在进行“用伏安法测额定电压为2.5V小灯泡的额电定功率”的实验时,发现电流表已损坏,但手边还有两只开关和一个阻值已知的定值电阻R0,于是他就利用这些元件重新设计了一个如图17所示的测小灯泡额定功率的实验方案。

@#@(3分)@#@

(1)闭合开关S、S1,断开S2,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滑动(选填“左”或“右”)使电压表的示数为2.5V,记为UL;@#@@#@

(2)保持滑片P的位置不变,断开S1,再闭合S2,记下此时电压表的示数为U,@#@(3)根据所测数据,写出计算小灯泡额定功率的表达式:

@#@P=。

@#@@#@[来源:

@#@Zxxk.Com]@#@35.某同学在学习浮力时感到物体上浮和下沉是受浮力大小影响的,因此他得出结论“受浮力大的物体在液体中会上浮,受浮力小的物体在液体中会下沉。

@#@”请你选取身边的器材或物品证明他的观点是错误的。

@#@(2分)@#@36.实验桌上有如下器材:

@#@带砝码的天平一架、刻度尺一把、足够深的大水槽一个、底面积为S的细长平底试管一支、足量的水、足量的细沙、小汤匙一个。

@#@要求从实验桌上选择适当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

@#@“当水的密度保持不变时,水内部的压强与水的深度成正比。

@#@”请写出实验步骤并画出实验数据记录表。

@#@(5分)@#@

(1)实验步骤:

@#@@#@

(2)实验数据记录表:

@#@@#@五.计算题(共16分)@#@计算题要求:

@#@

(1)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和依据的主要公式;@#@

(2)代入数据;@#@@#@(3)凡有数字运算的题目,运算过程和结果都要写明单位。

@#@@#@37.有一个太阳能热水器装水80kg,若热水器中的水温度从20℃升高到40℃,需要吸收多少热量?

@#@[C水=4.2×@#@103J/(kg·@#@0C)](不计热量损失)@#@38.如图18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稳定不变(忽略温度对电阻的影响)。

@#@当开关S、S1闭合,S2断开,滑动变阻器滑片P位于某点A时,电压表V1和V2的示数之比U1:

@#@U2=2:

@#@3,电流表示数为0.6A;@#@当滑动变阻器滑片P位于右端时,电压表V1、V2示数分别为U1’、U2’;@#@当开关S、S2闭合、S1断开时,电压表V1、V2示数为分别U1’’、U2’’。

@#@U1’:

@#@U1’’=2:

@#@3,U2’:

@#@U2’’=4:

@#@3.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20Ω。

@#@求@#@

(1)定值电阻R2的阻值@#@

(2)电源电压@#@(3)通过开关闭合与断开,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的位置,电路消耗的最小功率。

@#@@#@-+@#@3@#@0.6@#@-@#@A@#@S@#@L@#@-@#@-@#@+@#@电源@#@-+@#@3@#@15@#@-@#@V1@#@S1@#@S2@#@-+@#@3@#@15@#@-@#@V2@#@R3@#@R2@#@图18@#@39.如图19所示支撑杠杆水平平衡的支架AOB随物体M在液体中能上下运动自动升降,物体M的密度为2.7×@#@103kg/m3,轻质杠杆LOA∶LOB=2∶5。

@#@某同学质量为60kg,利用这个装置进行多次实验操作,并将实验数据记录于表格中(表格中F浮为物体所受的浮力、h为物块浸入液体的深度,P为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在各次操作过程中可认为杠杆始终保持水平。

@#@其中一次实验用力F1拉动绳自由端匀速竖直向下运动,该同学对地面的压强为独立站在地面时对地压强的一半,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90%。

@#@已知,物体M浸没在液体中时,液体深度1.8m(绳的重力、滑轮与轴的摩擦及液体对物体的阻力不计。

@#@g=10N/kg)。

@#@@#@F浮/N@#@100@#@200@#@300@#@400@#@500@#@600@#@600@#@600@#@h/m@#@0.1@#@0.2@#@0.3@#@0.4@#@0.5@#@0.6@#@0.7@#@0.8@#@P/pa@#@16725@#@16975@#@17225@#@17425@#@17725@#@18000@#@18000@#@18000@#@求:

@#@@#@

(1)拉力F1的大小;@#@@#@

(2)液体的密度;@#@@#@(3)物体M完全露出液体表面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百分号前面保留整数);@#@@#@B@#@O@#@A@#@M@#@图19@#@C@#@房山区2011年中考模拟练习

(一)物理答案@#@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本大题共24分,每小题2分)@#@题号@#@1@#@2@#@3@#@4@#@5@#@6@#@答案@#@B@#@C@#@A@#@A@#@B@#@C@#@题号@#@7@#@8@#@9@#@10@#@11@#@12@#@答案@#@A@#@A@#@C@#@A@#@C@#@C@#@二.多项选择题:

@#@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符合题意的选项均多于一个。

@#@(本大题共12分,每小题3分,漏选得2分,错选、不选不得分)@#@题号@#@13@#@14@#@15@#@16@#@答案@#@BD@#@AC@#@ABD@#@ACD@#@三.填空题(7×@#@2分=14分)@#@17.3×@#@108。

@#@18.静止。

@#@19.做功。

@#@20.F1。

@#@@#@21.80。

@#@22.小于。

@#@23.90。

@#@@#@四.实验与探究题(共34分)@#@24.(图略)(2分)@#@25.(图略)(2分)@#@26.2.5(或2.50)(2分)@#@27.931.6(2分)@#@28.小(2分)@#@29.光屏,缩小,照相机。

@#@(3分)@#@30.

(1)是

(2)固液共存。

@#@@#@31.当电流为0.3A时,P=(0.3A)2R。

@#@(2分)@#@32.

(1)图略(1分)

(2)3.8,0.38,10。

@#@(3分)@#@33.20,34,0.7。

@#@(3分)@#@34.

(1)左(1分),2.5(1分);@#@@#@(3)或@#@35.答:

@#@@#@把一个体积比较小的木块浸没于水中,放手后它将上浮;@#@把一个体积比较大的石块浸没于水中,放手后它将下沉。

@#@由此可以说明此观点错误。

@#@(2分)@#@36.答:

@#@@#@

(1)实验步骤:

@#@@#@①天平调平衡,在试管中装入适量的沙子,将试管放入装有水的大水槽中,使其直立漂浮在水面上;@#@(1分)@#@②用刻度尺测出试管浸入水中的深度h,用天平测出试管和沙子的总质量m,并将m、h的数值记录在表格中;@#@@#@③试管中加入适量沙子后放入水中,使试管仍直立漂浮在水面上,重复步骤②;@#@(1分)@#@④仿照步骤③再做4次实验;@#@(1分)@#@⑤用公式依次算出各次试管底部的压强p,并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1分)@#@

(2)实验数据记录表:

@#@(1分)@#@水内部的压强与水的深度关系记录表@#@h/m@#@m/kg@#@S/m2@#@[来源:

@#@Zxxk.Com]@#@p/Pa@#@五.计算题@#@37.公式、代入数值、结果Q=6.72×@#@106J各1分,@#@38.解:

@#@画出各状态等效电路如下:

@#@@#@开关S、S1闭合,S2断开,P位于某点A,如图

(1)@#@开关S、S1闭合,S2断开,P位于右端时,如图

(2)@#@当开关S、S2闭合,S1断开,如图(3)@#@开关S、闭合,S1、S2断开,如图(4)@#@U2@#@图

(1)@#@L@#@I1=0.6A@#@R3A@#@U1@#@U2’@#@图

(2)@#@L@#@I2@#@R3=20Ω@#@U1’@#@U2’’@#@图(3)@#@L@#@I3@#@R2@#@U1’’‘@#@I4@#@R3@#@R2@#@L@#@图(4)@#@

(1)@#@

(2)@#@(3)[来源:

@#@Z+xx+k.Com]@#@39.解:

@#@@#@

(1)G人=m人g=60kg10N/kg=600N@#@F1=@#@

(2)由表中最后三列数据可知,物体完全浸没时,液体对容器底训的压强为P=18000Pa,@#@由@#@得==1×@#@103kg/m3@#@(3)@#@@#@@#@@#@=0.06m3@#@=1620N@#@@#@@#@";i:

18;s:

8726:

"乡(镇)_________学校_________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装………………订………………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检测八年级物理试题@#@乡(镇)_________学校_________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装………………订………………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检测@#@八年级物理试题@#@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 @#@@#@ @#@@#@ @#@@#@ @#@@#@ @#@@#@ @#@@#@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图中所列仪器用于测量时间的是(  )@#@ @#@ @#@ @#@ @#@ @#@ @#@ @#@ @#@@#@A.卷尺@#@B.游标卡尺@#@C.螺旋测微器@#@D.挂钟@#@2.为了解身体状况,小丽做了一些测量,其中记录错误的是(  )@#@A.身高16m@#@B.质量40kg@#@C.体温37℃@#@D.1min心跳75次@#@3.一种新型保险柜安装有声纹锁,只有主人说出事先设定的暗语才能打开,别人即使说出暗语也打不开锁。

@#@这种声纹锁能辨别主人的声音,是根据声音的( @#@ @#@ @#@)@#@A.音调@#@B.音色@#@C.响度@#@D.声速@#@4.一束光线入射到平面镜上发生反射,若入射角为50°@#@,则反射角为(  )@#@A.0°@#@@#@B.40°@#@@#@C.45°@#@@#@D.50°@#@@#@5.下列关于光的传播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光在水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B.光只在空气中才沿直线传播@#@C.光在任何情况下都沿直线传播 @#@D.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6.北方冬天某日的温度为-20℃,正确的读法是( @#@ @#@ @#@ @#@)@#@A.摄氏负20度@#@B.零下摄氏20度@#@C.负摄氏20度@#@D.零下20摄氏度@#@7.如图所示是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的示意图,其中温度计使用正确的是@#@A.@#@B.@#@C.@#@D.@#@8.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  )@#@A.千克@#@B.牛顿@#@C.焦耳@#@D.瓦特@#@9.一些故事影片中常有这样的镜头:

@#@高墙倒塌压在众人(演员)身上,造成人员受伤.但在实际拍摄中,倒塌的高墙并不会伤害演员,砌成这种高墙的物块最有可能是()@#@A.泥土砖块@#@B.金属块@#@C.泡沫塑料块@#@D.水泥砖块@#@10.下列物体不属于光源的是()@#@A.太阳B.泥土C.星星D.火把@#@第II卷(非选择题)@#@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9分)@#@11.海豚可以利用超声波相互交流,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_________;@#@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这说明声音具有_________。

@#@(填选“信息”或“能量”)@#@12.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_________,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计值和_________组成的。

@#@@#@13.有一金属块质量是300g,体积是20cm3,这种金属的密度是___________g/cm3;@#@如果将它截去一半,剩余部分的密度是______kg/m3.@#@14.为了防止森林、草地发生火灾,在野外不允许随地丢弃透明的饮料瓶,这是由于雨水进入饮料瓶后对光的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_____镜,它对太阳光具有_______作用.@#@15.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熔化图象.从图中可以看出:

@#@_________物质是晶体,它的熔点是__________℃.@#@第15题图第19题图@#@16.融雪时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这主要是因为雪在熔化过程中要_____热.@#@17.在下列数字后面分别填上适当的单位:

@#@@#@

(1)一名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______

(2)一卡车钢材的质量约为5______;@#@@#@(3)一只鸡蛋的质量约为50______.@#@18.我们在制作风筝时尽可能选用密度较______的材料,制造机器底座时要尽可能选用密度较______的材料。

@#@@#@19.为了研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小丽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索。

@#@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闹钟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软的泡沫塑料。

@#@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她听到的闹钟声音逐渐变小,进一步推理可以得出:

@#@声音不能在 @#@ @#@ @#@ @#@ @#@ @#@ @#@ @#@ @#@ @#@ @#@ @#@ @#@ @#@ @#@ @#@ @#@中传播。

@#@@#@20.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_________传播。

@#@光在_________中传播的最快。

@#@@#@三、作图题(每小题2分,共8分)@#@21.在图中,反射角及根据给出的入射光线AO画出反射光线OB,并标出反射角度数。

@#@@#@22.如图所示,在方框中画出适当的透镜。

@#@@#@23.如图所示,F、O分别为凸透镜的焦点和光心,请在图中画出平行主光轴入射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24.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

@#@@#@@#@第21题第22题第23题第24题@#@四、实验题(第25题每空1分,其余每空2分,共22分)@#@25.下面是用托盘天平称石块质量的实验步骤,请填上适当内容。

@#@@#@A.把天平放在__________桌面上。

@#@@#@B.将游砝拨到标尺左侧__________上。

@#@@#@C.调节横梁上的________________(游码或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D.将被测物体放在天平的_________盘,右盘放_________,并调节_________(游码或平衡螺母)位置,使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处。

@#@@#@E.计算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所对刻度值得出物体的质量@#@26.如图所示,小明利用透明平板玻璃、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等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

(1)选用透明平板玻璃而不用日常生活中的镜子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玻璃板放置时应该与桌面__________@#@27.

(1)如图所示,木块的长度是__________cm@#@

(2)如图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__________℃。

@#@@#@……………………………………………………………装………………订………………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26题27.

(1)27.

(2)@#@28.用天平和量筒测定矿石的密度。

@#@把矿石放在调节好的托盘天平的左盘中,当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矿石的质量是_____g;@#@矿石放入量筒前后,量筒中水面位置如图乙所示,矿石的体积是__________cm3,矿石密度是__________g/cm3。

@#@@#@五、计算题(第29题6分,第30题7分,第31题8分,共21分)@#@29.一块铜的质量是1780kg,体积是0.2m3,铜的密度是多少?

@#@@#@30.有一铁球的质量为158g,它的体积为30cm3,问:

@#@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如果是空心的,那么空心部分的体积是多大?

@#@(铁的密度ρ铁=7.9g/cm3)@#@31.利用回声可以测量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

@#@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从海面向海底垂直发发射超声波,经过4s后接收到回波信号,已知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30m/s,请简要回答或计算出下列问题。

@#@@#@⑴人耳能听到超声波吗?

@#@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⑵被测量处海洋的深度为多少?

@#@__________米@#@⑶利用超声波的反射能否进行太空测距?

@#@为什么?

@#@@#@⑷请你再说出超声波在实际生活中的两个应用的实例。

@#@@#@第5页共5页@#@";i:

19;s:

18437:

"@#@海淀区2018年八年级学业发展水平评价@#@物理2018.7@#@@#@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8页,共5道大题,33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在答题纸上准确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贴在指定区域。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纸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请将答题纸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小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共30分,每小题2分)@#@1.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A.牛顿(N)B.帕斯卡(Pa)C.焦耳(J)D.瓦特(W)@#@2.如图1所示,这四种用具在使用过程中,属于费力杠杆的是@#@3.如图2所示,小孩沿滑梯匀速下滑时,他所受重力的方向是@#@A.垂直滑梯表面向下B.垂直滑梯表面向上@#@C.竖直向下D.竖直向上@#@4.如图3所示的事例中,目的是为了减小压强的是@#@5.如图4所示的事例中,目的是为了减小摩擦的是@#@6.如图5所示,在下列底部连通、上端开口的容器中装有同种液体,当液体静止时,液面位置正确的是@#@7.下列事例中能应用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解释的是@#@A.两艘相距很近平行高速行驶的船容易相撞B.用嘴通过吸管从瓶中吸起饮料@#@C.水库的大坝修成“上窄下宽”D.潜水艇能在水中下潜或上浮@#@8.如图6所示的事例中,能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是@#@9.在图7所示的四种情境中,人对物体施加的力对物体做功的是@#@10.下列工具、物品或设施中,使用时利用了大气压强的是@#@A.天平B.塑料吸盘C.船闸D.密度计@#@11.关于液体压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液体内部没有压强@#@B.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对容器侧壁没有压强@#@C.某种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均相等@#@D.液体压强与深度有关,与液体密度无关@#@12.在探究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的关系实验时,具体设计的实验操作步骤如图8甲、乙、丙和丁所示。

@#@为方@#@便操作和减小测量误差,最合理操作@#@顺序应该是@#@A.甲、乙、丙、丁@#@B.乙、甲、丙、丁@#@C.乙、甲、丁、丙@#@D.丁、甲、乙、丙@#@1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匀速竖直下落的过程中,其所受重力大于其所受阻力@#@B.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飞行过程中受到踢力和重力的作用@#@C.人推车向前运动,人对车有作用力,车对人也有作用力@#@D.正在上升的氢气球不受重力作用@#@14.下列事例中,不属于惯性现象的是@#@A.快速奔跑的运动员不能立即停下来@#@B.奔跑的球员被绊后倒向前方@#@C.被踢出去的足球,不受脚的作用仍继续向前运动@#@D.射中球门框的足球被反弹回来@#@15.如图9所示,向一个上粗下细的水桶中缓慢匀速注水(相同时间内有相同质量的水注入桶中),直至将水注满。

@#@在图10中给出了一组表示此过程中,水桶底部受到由于水重产生的压力F随时间f变化的关系图线,其中最符合实际的是@#@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小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符合题意的选项均多于一个。

@#@共21分,每小题3分。

@#@每小题选项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错选的不得分)@#@16.关于力的描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才会产生力的作用@#@B.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C.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D.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有关@#@17.如图11所示,小华利用小木桌、泡沫塑料(海绵)、铁块来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该实验通过比较桌腿陷入泡沫塑料中的深度来判断@#@压力的作用效果@#@B.由图11可知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C.本实验用到了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D.由图11可知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有关@#@1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地面上的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B.在地面上同一位置,物体的质量越大其所受的重力越大@#@C.使用滑轮组一定既能省力又能省距离@#@D.在通常情况下,大气压随海拔高度的增大而减小@#@1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机械效率不可能大于100%@#@B.机械效率越高,机械做功一定越快@#@C.功率越大的机械做功一定越多@#@D.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大,机械效率一定越高@#@20.跳伞是一项极具挑战的运动,现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在某次跳伞训练过程中,运动员从空中悬停的直升机上由静止开始竖直跳下,运动员沿竖直方向先加速下落,打开降落伞后先减速最终匀速下落。

@#@关于运动员上述下落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运动员加速下落10m其所受重力做的功等于运动员减速下落10m其所受重力做的功@#@B.运动员加速下落10m其所受重力做的功大于运动员减速下落10m其所受重力做的功@#@C.运动员加速下落过程中,其所受重力做功的功率变大@#@D.运动员加速下落过程中,其所受重力做功的功率不变@#@21.-本书放在水平桌面上处于静止状态,下列关于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说法中正确的是@#@A.书所受的重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B.书所受的重力和书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C.桌子受到的重力和地面对桌子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D.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22.建筑工地上需要将6块相同的砖从地面运送到楼顶,工人师傅利用如图12@#@所示的装置分三次运送,第一次运1块,第二次运2块,第三次运3块。

@#@每@#@次运送时,砖都被匀速提升。

@#@这三次拉力依次为F1、F2、F3,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依次为η1、η2、η3,若绳重及滑轮的摩擦均忽略不计,则@#@A.F1+F2=F3B.F1+F2>@#@F3@#@C.η1+η2=η3D.η1<@#@η2<@#@η3@#@三、实验解答题(共37分,23、24、25、28题各4分,26题6分,27题3分,29题5分,30题7分)@#@23.

(1)如图13所示,弹簧测力记的示数N@#@

(2)如图14所示OB是以O点为支点的杠杆,F是作用在杠杆B端的力。

@#@图中线段AB与力F的作用线在同直线上,且OAAB。

@#@线段表示力F的力臂@#@(选填“OA”、“AB”或“OB”)@#@@#@24.某小组用如图15所示的轻质杠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杠杆上刻有等间距的刻度线,D点为杠杆的支点,另外还有数量足够的质量相同的钩码。

@#@@#@

(1)某同学在调节杠杆时,出现如图15甲所示的情况,此时他可以将杠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选填“左”或“右”)调节,直到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

(2)调节杠杆水平平衡后,把2个钩码挂在杠杆D点左侧的A刻线处,如图15乙所示,此时为使杠杆能再次在水平位置平衡,则应在杠杆D点右侧的曰刻线处挂个钩码。

@#@@#@25.如图16所示,为探究物体浸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

(1)根据甲、乙步骤的实验数据可知:

@#@物体4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N。

@#@@#@

(2)甲、乙、丙所描述的实验可用来探究的问题是:

@#@。

@#@@#@26.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明用如图17所示的微小压强计和两桶液体进行实验,其中液体是用两个相同的塑料桶分别装入深度相同的清水和浓食盐水。

@#@@#@

(1)为了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大小与深度是否有关,可保持微小压强计的探头方向不变,先后放在两个位置(选填“a”“b”“c”“d”),并观察。

@#@@#@

(2)为了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大小与液体密度是否有关,可保持微小压强计的探头方向不变,@#@将微小压强计的探头先后放在两个位置(选填“a”“b”“c”“d”)。

@#@@#@27.小明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中,发现在阻力与阻力臂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当杠杆平衡时动力和动力臂之间有一定的关系。

@#@为此他进行了规范的实验探究,并正确记录了如下表所示的实验数据,请对表中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出动力F1跟动力臂L1的关系式为:

@#@F1=____。

@#@@#@F2/m@#@0.3@#@0.3@#@0.3@#@0.3@#@0.3@#@0.3@#@F2/N@#@l@#@1@#@1@#@l@#@1@#@1@#@F1/m@#@0.3@#@0.25@#@0.15@#@0.1@#@0.06@#@0.05@#@F1/N@#@1@#@1.2@#@2@#@3@#@5@#@6@#@28.用如图18所示的装置探究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与所提升物体所受重力的关系,实验过程中,保持竖直向上匀速拉弹簧测力计。

@#@3次实验记录的数据表如下所示。

@#@@#@序号@#@动滑轮重@#@G动/N@#@被提升钩码@#@重G/N@#@钩码上升@#@高度h/m@#@绳端的拉力@#@F/N@#@绳端移动@#@距离S/m@#@机械效率ηl@#@①@#@O.l@#@1@#@0.2@#@0.6@#@0.4@#@83.3%@#@②@#@0.1@#@2@#@0.2@#@1.1@#@0.4@#@90.90/0@#@③@#@0.1@#@3@#@0.2@#@1.6@#@0.4@#@93.80'@#@/0@#@图18@#@

(1)根据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

(2)分析数据我们发现,拉力总大于动滑轮和所提升物体(钩码)的总重的一半,你觉得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八年级(物理)第6页(共8页)@#@29.小明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提出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有关@#@猜想二: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猜想三: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接触面积有关@#@为了验证猜想,准备了如下器材:

@#@带有定滑轮的铁架台、弹簧测力计、平直的长木板、长方体木块(各表面粗糙程度相同)和钩码。

@#@@#@他利用上述器材进行了实验,其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木块平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组装成如图19甲所示的装置。

@#@水平匀速拉长木板,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甲乙@#@图19@#@②在木块上加钩码,如图19乙所示。

@#@水平匀速拉长木板,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看;@#@数F2。

@#@@#@请根据小明的实验操作,回答下列问题:

@#@@#@

(1)通过实验步骤①②可验证猜想。

@#@(选填“一”“二”或“三”)@#@

(2)要完成对“猜想二”的验证,需在实验步骤①的基础上进一步实验,请你写出所需增加@#@的实验器材和下一步的实验方案。

@#@@#@30.实验台上有如下满足实验要求的器材:

@#@弹簧测力计1个,足够深的水槽1个,足量的@#@水,系有细线的实心圆柱体物块1个(ρ物>@#@ρ水)。

@#@已知圆柱体物块底面积为S,侧面@#@带有间距均为2cm的刻线,如图20所示。

@#@@#@请利用上述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

@#@“水内部的压强P跟水的深度h的关@#@系为P=kh”,式中k为常数。

@#@@#@请写出实验步骤,画出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四、科普阅读题(共4分)@#@请阅读《潜龙三号》并回答31题。

@#@@#@潜龙三号@#@2018年4月20号,我国最先进的无人无缆潜水器“潜龙三号”在南海成功首潜,它进入海面后以50m/min的速度下潜到达设定的3750m深度后,开始按设计路径巡航测量。

@#@潜水器在海底航行里程24.8km,其间下潜最大深度达3955m。

@#@@#@“潜龙三号”长3.5m、高1.5m、质量1.5t,@#@外形像一条橘黄色的“胖鱼”,呈立扁鱼形,如图@#@21所示。

@#@别看它长得“萌”,但本领可不小。

@#@在深@#@海复杂地形进行资源环境勘查时,具备微地貌成图@#@探测、温盐深探测、浊度探测、海底照相等功能。

@#@@#@小“胖鱼”的4个“鳍”是4个可旋转舵推进器,@#@靠操控推进器可完成灵活前进后退、转动等动作;@#@“@#@尾巴”上安装的是磁力探测仪;@#@“嘴巴”是前视声呐,可以将潜水器采集的声学数据转化为图像,用以识别障碍物和周边环境,随后在主控计算机的控制下通过自主转动和躲避,保障自身安全和正常作业。

@#@它的非回转体立扁鱼形设计,有利于减小垂直面的阻力,便于潜水器在复杂海底地形中垂直爬升,也可以增强水面航行能力。

@#@@#@31.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

(1)“潜龙三号”外观“立扁鱼形设计”的最主要的目的是。

@#@(选填选项前的字母)@#@A.有利于减少垂直面的阻力,并增强其水面航行能力@#@B.可以增大“潜龙三号”在水中所受的浮力,便于其在水中上浮@#@C.可以减少海中大型鱼类对“潜龙三号”的攻击@#@D.可以提高“潜龙三号”在深海中的抗压水平@#@

(2)“潜龙三号”在上文记述的海底航行过程中,受到的海水的最大压强约为()@#@A.4×@#@l05PaB.4×@#@l06PaC.4×@#@l07PaD.4×@#@l08Pa@#@五、计算题(共8分,每小题4分)@#@32.一长方体金属块所受重力G=54N。

@#@@#@

(1)若将此金属块放在水平地面上,其与地面接触的面积S=2×@#@10-2m2,求此金属块对地面的压强;@#@@#@

(2)已知水的密度p水=1.0×@#@l03kg/m3,取g=lON/kg。

@#@若此金属块的体积V=2×@#@l0-3m3,将其浸没在水中,求金属块所受浮力的大小。

@#@@#@33.用如图22所示滑轮组提升重物,人用F=240N的拉力作用在绳的自由端,使重G=400N的物体在t=12s内匀速上升了h=2m,不计绳重和摩擦,求:

@#@@#@

(1)有用功W有;@#@@#@

(2)拉力F的功率P;@#@@#@(3)滑轮组匀速提升重物的机械效率η。

@#@@#@海淀区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练习物理参考答案2018.7@#@一、单项选择题(共30分,每小题2分)@#@1@#@2@#@3@#@4@#@5@#@6@#@7@#@8@#@9@#@10@#@11@#@12@#@13@#@14@#@15@#@A@#@D@#@C@#@B@#@D@#@C@#@A@#@B@#@B@#@B@#@C@#@A@#@C@#@D@#@B@#@二、多项选择题(共21分,每小题3分)@#@16@#@17@#@18@#@19@#@20@#@21@#@22@#@CD@#@ACD@#@ABD@#@AD@#@AC@#@AD@#@BD@#@三、实验解答题(共37分,23、24、25、28题各4分,26题6分,27题3分,29题5分,30题7分)@#@23.

(1)1(2分)

(2)OA(2分)@#@24.

(1)右(2分)

(2)3(2分)@#@25.

(1)1(2分)@#@

(2)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是否有关(2分)@#@(说明:

@#@其他说法正确同样得分)@#@26.

(1)a和b或c和d(2分);@#@微小压强计的U形管液面高度差(2分)@#@

(2)b和c(2分)@#@27.0.3N•m/L1(3分)@#@28.

(1)同一动滑轮提升的重物重力越大,动滑轮的机械效率越高(2分)@#@

(2)滑轮和轴之间存在摩擦力;@#@绳受到重力(2分)(说明:

@#@答出一条即得2分。

@#@)@#@29.

(1)一(2分)@#@

(2)将①中的长木板换成上表面粗糙一些的长木板,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组装成如图19甲所示的装置。

@#@匀速拉粗糙长木板,记录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并与实验①中的示数进行比较(3分)(说明:

@#@其他说法正确同样得分)@#@30.@#@实验步骤:

@#@@#@①用已调零的弹簧测力计测出物块所受的重力G,并将物块的底面积S和重力G的数据记在表格中。

@#@(1分)@#@②将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物块部分体积竖直浸在大水槽的水中(物块与水槽不接触),静止时由物块侧面的刻线读出它浸在水中的深度h,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对物块的拉力F拉,将h和F拉的数据记在表格中;@#@(1分)@#@③仿照步骤②,再改变5次物块竖直浸在水中的深度(物块与水槽不接触,且未浸没),读出各次实验中物块浸在水中的深度h,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量各次物块受到的拉力F拉;@#@将各次实验相应的h和F拉的数据记在表格中;@#@(2分)@#@④利用公式p===和测量数据,分别计算出6次物块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p,将数据记在表格中。

@#@(1分)@#@实验数据记录表:

@#@(2分)@#@S/m2@#@G/N@#@h/m@#@F拉/N@#@p/Pa@#@(说明:

@#@其他说法正确同样得分)@#@四、科普阅读题(共4分)@#@31.

(1)A(2分)

(2)C(2分)@#@五、计算题(共8分,每小题4分)@#@32.(4分)@#@

(1)金属块静止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力F=G=54N………………………(1分)@#@金属块对水平地面的压强p===2.7×@#@103Pa……………(1分)@#@

(2)金属块所受浮力F浮=ρ水gV排=1.0×@#@103kg/m3×@#@10N/kg×@#@2×@#@10-3m3=20N(2分)@#@(说明:

@#@其他做法正确同样得分)@#@33.(4分)@#@

(1)人做的有用功:

@#@W有=Gh=400N×@#@2m=800J……(1分)@#@

(2)由图可知,由两段绳子共同承担重物,所以绳端移动的距离:

@#@@#@s=2h=2×@#@2m=4m@#@人做的总功:

@#@W总=Fs=240N×@#@4m=960J……(1分)@#@拉力的功率:

@#@P===80W……(1分)@#@(3)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η=×@#@100%=×@#@100%≈83.3%…(1分)@#@(说明:

@#@其他做法正确同样得分)@#@10@#@";i:

20;s:

5026:

"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焦距为15cm。

@#@@#@

(1)如图2所示,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左右移动光屏,在光屏上能否得到清晰地烛焰像?

@#@为什么?

@#@答:

@#@.@#@

(2)如图3所示,烛焰能在光屏上形成清晰地像,如果此时撤去光屏,人眼在如图所示的位置(选填“能”或“不能”)直接看到烛焰的实像.@#@(3)在图3中,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如果蜡烛向左移动5cm,为了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光屏应该向(选填“左”或“右”)移动.@#@2.小明利用光具座、凸透镜(焦距为10cm)、蜡烛、火柴、光屏,做“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

@#@@#@

(1)光具座上有A、B、C三个滑块用于放置凸透镜、光屏或蜡烛,其中在B上应放置.@#@

(2)实验中发现光屏上所成的像如乙图所示,你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为了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若只调节凸透镜,则应将凸透镜向(上/下)调节.@#@(3)观察并记录凸透镜成像的性质时,还应测量和.@#@(4)将蜡烛放在距凸透镜16cm处时,前后移动光屏,他(能/不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5)接着小明用不透光的纸板遮挡住凸透镜的上半边,然后前后移动光屏,他@#@(选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看到完整的像。

@#@@#@3.用焦距10cm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如图所示.(凸透镜的位置固定不动)@#@

(1)为了便于观察实验现象,实验环境应该(选填“较亮”或“较暗”)一些,此实验过程中蜡烛燃烧后逐渐变短,则光屏上烛焰的像也将逐渐向移动.@#@

(2)记录实验数据如下表,请将所缺的实验数据和像的性质补充完整。

@#@@#@序号@#@物距u/cm@#@像距v/cm@#@像的性质@#@1@#@30@#@15@#@①@#@2@#@20@#@20@#@倒立、等大的实像@#@3@#@15@#@②@#@倒立、放大的实像@#@4@#@6@#@无@#@正立、放大的虚像@#@请根据实验序号4的成像规律,写出在生活中的一个应用:

@#@③@#@(3)晓红在早上9:

@#@00利用太阳光进行观察凸透镜焦点的活动,她将凸透镜与水平地面平行放置,调节凸透镜到地面的距离,直至地面上出现一个最小的亮点,她认为此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你认为她这种活动过程存在的问题是.@#@4.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

(1)该透镜的焦距为cm.@#@

(2)当u=12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填“缩小”或“放大”)的像。

@#@@#@(3)当u=20cm时成放大的像,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4)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填“变大”或“变小”).@#@5.在“用光具座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在光具座上依次放置、和.为了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要调整和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跟烛焰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2)实验时,固定凸透镜,调整的位置,然后移动直到上面出现清晰的像.@#@(3)物距不断减小时,像距不断(填“增大”或“减小”),像不断(填“变大”或“变小”),当蜡烛移到凸透镜以内时,光屏上不能得到烛焰的像,但能从光屏一侧透过透镜看到一个(填“倒立”或“正立”,“放大”或“缩小”)的虚像.@#@6.小安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将焦距为10cm的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2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至65cm刻度线处,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

(1)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能够说明()的成像特点@#@A.照相机  B.幻灯机  C.放大镜@#@

(2)保持透镜在50cm刻度线处不动,如果想在光屏上得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应进行的操作是()@#@A.将蜡烛左移,光屏左移    B.将蜡烛左移,光屏右移@#@C.将蜡烛右移,光屏左移    D.将蜡烛右移,光屏右移@#@(3)保持透镜在50cm刻度线处不动,若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上80cm刻度线处,将光屏放在光具座上透镜的左侧,通过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可呈现烛焰清晰的()的像@#@A.倒立放大B.倒立缩小C.正立放大@#@";i:

21;s:

19901:

"北京京学教育—理科教育第一品牌@#@北京市石景山区2012年初三第一次统一练习暨毕业考试@#@物理试卷@#@考@#@生@#@须@#@知@#@1.本试卷共8页,共五道大题,40道小题,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姓名和准考证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答题卡上的选择题、作图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请将本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小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共24分,每@#@小题2分)@#@1.在以下四位科学家中,以其名字命名压强单位的是@#@A.法拉第B.安培C.帕斯卡D.欧姆@#@2.下列用品中,通常情况下属于导体的是@#@A.玻璃杯B.陶瓷碗C.金属勺D.塑料筷子@#@3.图1所示的用具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是@#@图1@#@A@#@B@#@C@#@D@#@筷子@#@天平@#@镊子@#@撬棒@#@4.下列实例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A.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B.给盛有饮料的瓶子加盖@#@C.用地膜覆盖农田D.把新鲜的樱桃装入保鲜盒@#@5.图2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人在屏幕上的影子@#@A@#@蜡烛通过小孔成像@#@B@#@荷花在水中的倒影@#@D@#@铅笔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C@#@图2@#@插入水中的铅笔@#@水中山的倒影@#@6.夏天打开冰箱时,在冰箱门附近会出现“白气”,形成“白气”的物态变化过程是@#@A.升华 B.汽化 C.熔化 D.液化@#@7.图3所示的实例中,目的是为了增大压强的是@#@图3@#@注射器针头做得很尖@#@A@#@坦克装有宽大的履带@#@B@#@图钉帽的面积做得较大@#@C@#@载重汽车装有很多轮子@#@D@#@8.下列家用电器中,利用电流热效应工作的是@#@A.电风扇B.电熨斗C.电冰箱D.电视机@#@9.下列选项是对质量和长度的估测,其中最接近实际的是@#@A.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0gB.一块橡皮的质量约为10kg@#@C.一位中学生身高约为1.6mD.一支普通铅笔的质量约为200g@#@10.下列情景中,重力对小球做功的是@#@A.小球在地面上静止B.小球由高处下落@#@C.小球沿水平轨道运动D.小球悬挂在天花板上不动@#@图4@#@S@#@R1@#@a@#@b@#@R2@#@P@#@11.图4所示的电路中,电源两端电压为6V并保持不变,定值电阻R1的阻值为10Ω,滑动变阻器R2的最大阻值为50Ω。

@#@当开关S闭合,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由b端移到a端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都不变@#@B.电压表的示数变大,电流表的示数变小@#@C.电压表的示数变化范围为1V~6V@#@D.电流表的示数变化范围为0.2A~0.6A@#@12.在盛有水的圆柱形容器中,质量为m的均匀木球漂浮在水面上,静止时有一半体积露出水面。

@#@当用竖直向下恒定的压力F使木球恰好全部没入水中时,水没有溢出,木球没有接触容器。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在木球逐渐进入水的过程中,所受合力保持不变@#@B.在木球逐渐进入水的过程中,所受合力逐渐变小@#@C.木球全部进入水中后与漂浮在水面时相比,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增加mg/2@#@D.撤销压力F后木球在上浮过程中,所受的合力逐渐变大@#@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小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符合题意的选项均多于一个,共12分,@#@每小题3分,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错选的不得分)。

@#@@#@1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人体的安全电压为36V@#@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C.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D.光线垂直照射在平面镜上,入射角是0°@#@@#@14.小明根据下表所提供的几种物质的比热容得出以下几个结论,其中正确的是@#@几种物质的比热容c/[J·@#@(kg·@#@℃)-1]@#@水@#@4.2×@#@103@#@冰@#@2.1×@#@103@#@酒精@#@2.4×@#@103@#@砂石@#@0.92×@#@103@#@煤油@#@2.1×@#@103@#@铝@#@0.88×@#@103@#@水银@#@0.14×@#@103@#@铜@#@0.39×@#@103@#@A.液体的比热容不一定都比固体大@#@B.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吸收相等热量后,煤油的温度变化大@#@C.同一物质发生物态变化后,比热容不变@#@D.质量相等的铝块和铜块升高相同的温度,铝块吸收的热量多@#@15.关于电磁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磁场对放入其中的小磁针一定有力的作用@#@B.在磁场中,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为该点的磁场方向@#@C.发电机是根据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的原理工作的@#@D.利用撒在磁体周围的铁屑可以判断该磁体周围各点的磁场方向@#@1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做功快的机械,其功率不一定大@#@B.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机械能保持不变@#@C.踢出去的足球还能在水平地面上继续运动,是因为足球具有惯性@#@D.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该物体一定受到力的作用@#@三、填空题(共14分,每小题2分)@#@17.物理学规定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

@#@@#@18.导体电阻大小由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决定,导体电阻的大小还跟有关。

@#@@#@19.凹透镜对光有作用(选填“会聚”或“发散”)。

@#@@#@20.汽油机在“吸气”、“压缩”、“做功”、“排气”的四个冲程中,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是冲程。

@#@@#@图5@#@滑车@#@F@#@a@#@b@#@c@#@d@#@e@#@建材@#@21.一根阻值为50Ω的电阻丝,通电100s,通过的电流为0.2A,则电流通过电阻丝产生的热量为J。

@#@@#@22.建筑工地上常用如图5所示的装置搬运建筑材料,使用的滑轮组由a、b、c、d、e五个滑轮组成,如果滑车和建材共重1500N,每个滑轮重50N,不计绳重及摩擦,以0.5m/s匀速提起滑车所用的拉力F的功率P=W。

@#@@#@V1@#@V2@#@图6@#@R0@#@S1@#@R2@#@R1@#@P@#@甲@#@乙@#@2@#@U/V@#@4@#@6@#@8@#@0@#@I/A@#@4@#@2@#@6@#@10@#@12@#@14@#@23.如图6甲所示的电路中,R1为滑动变阻器,R0、R2均为定值电阻,电源两端电压保持不变。

@#@改变滑动变阻器R1的滑片位置,两电压表的示数随电流变化的图线分别画在图6乙所示的坐标系中。

@#@根据以上条件可知电阻R0的阻值为Ω。

@#@@#@四、实验与探究题(共34分,24—26题、31、33题每空、每图各2分,27—30、32、34、35题每空、每图各1分,36题3分,37题5分)@#@24.如图7所示,物体A的长度为_______cm。

@#@@#@25.如图8所示,电能表的示数为kW·@#@h。

@#@@#@26.如图9所示,已知通电螺线管两端的磁极,则电源的左侧为极(选填“+”或@#@图8@#@7@#@220V10(20)A50Hz@#@2500r/kWh@#@3@#@5@#@2@#@8@#@“–”)。

@#@@#@图9@#@电源@#@S@#@N@#@0@#@1@#@2@#@3@#@4@#@cm@#@A@#@图7@#@@#@时间/min@#@0@#@1@#@2@#@3@#@4@#@5@#@6@#@7@#@8@#@9@#@10@#@11@#@12@#@温度/℃@#@-4@#@-3@#@-2@#@-1@#@0@#@0@#@0@#@0@#@0@#@1@#@2@#@3@#@4@#@27.下表为妮妮在探究某种物质的熔化规律时记录的实验数据,请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解答下列问题。

@#@@#@

(1)该物质的熔点是_________℃;@#@@#@

(2)该物质是__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3)温度为3℃时,该物质处于___________态(选填“固”或“液”)。

@#@@#@28.大龙在实验室测量金属块A的密度。

@#@大龙先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金属块A的质量。

@#@天平平衡后,右盘中所放砝码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10甲所示,则金属块A的质量为g。

@#@然后,大龙将金属块A放入盛有50mL水的量筒中,量筒中的水面升高到如图10乙所示的位置。

@#@由此可计算出金属块A的密度为  kg/m3。

@#@@#@图11@#@图10@#@50g@#@20g@#@5g@#@甲@#@0@#@1@#@2@#@3@#@4@#@5@#@g@#@乙@#@mL@#@100@#@70@#@80@#@90@#@10@#@20@#@30@#@40@#@50@#@60@#@29.图11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

@#@竖直放置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直尺与玻璃板垂直;@#@实验时,在玻璃板前面的直尺上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还要在玻璃板后面的直尺上放一支没有点燃的与蜡烛A大小相等的蜡烛B,这是为了比较@#@的大小关系,小心地移动蜡烛B,直到与蜡烛A的像重合为止。

@#@多次实验并进一步观察两支蜡烛A、B在直尺上的位置会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垂直,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0@#@10@#@20@#@30@#@40@#@50@#@60@#@70@#@80@#@90@#@100@#@cm@#@图12@#@30.如图12所示,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其中蜡烛已被点燃,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

@#@在做实验之前,你觉得光具座上的蜡烛应再调一些(选填“高”或“低”)。

@#@小刚同学将实验装置调整好后。

@#@将蜡烛放在20cm的刻度线处,凸透镜放在50cm的刻度线处,通过移动光屏,可得到清晰缩小、倒立的实像。

@#@这种成像的原理可应用于(选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

@#@@#@31.如图13所示,小明向下垂的两张纸中间吹气,两张纸会相互靠拢。

@#@此实验现象说明:

@#@气体流动时,流速大的地方压强______(选填“大”或“小”)。

@#@@#@气流@#@图13@#@图14@#@乙@#@F@#@甲@#@32.用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滑轮组有两种绕线方法。

@#@小明和小红各选取一种方法做实验。

@#@@#@

(1)小明采用了如图14甲所示的绕线方法组装滑轮组。

@#@他通过滑轮组用3N的拉力F将重6.3N的物体匀速提升了0.1m的距离,则有用功为J,此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

(2)小红采用了另一种绕线方法组装滑轮组,请帮助小明在图14乙中画出滑轮组的绕线。

@#@@#@图16@#@S@#@S1@#@S2@#@Rx@#@R0@#@33.图15是一辆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过程中的路程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图像,由图像可知小车运动8s所通过的路程为m。

@#@@#@图15@#@0@#@4@#@2@#@6@#@3@#@1@#@5@#@S/m@#@t/s@#@2@#@4@#@6@#@1@#@3@#@5@#@34.小龙想利用一块电压表和阻值已知的电阻R0测量电阻Rx的阻值。

@#@小龙选择了满足实验要求的器材,并连接了部分实验电路,如图16所示。

@#@小龙设计的实验电路的要求是:

@#@只闭合开关S和S1时,电压表测量的是电阻R0两端的电压U1;@#@只闭合开关S和S2时,电压表测量的是电源两端的电压U2。

@#@@#@

(1)请你根据小龙的设计要求只添加一根导线完成图16所示的实验电路的连接;@#@@#@

(2)请你用U1、U2和R0表示出Rx,Rx=。

@#@@#@F/N@#@10@#@20@#@30@#@40@#@50@#@60@#@S/m2@#@0.2@#@0.2@#@0.2@#@0.2@#@0.2@#@0.2@#@P/Pa@#@50@#@100@#@150@#@200@#@250@#@300@#@35.小明在研究“压强与压力的关系”时,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请你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出压强与压力之间的关系式:

@#@   。

@#@@#@图17@#@A@#@0@#@1@#@2@#@3@#@4@#@5@#@0@#@1@#@2@#@3@#@4@#@5@#@N@#@36.学习了浮力知识后,小明在一次实验中,把一个铁块用细线系挂在已调好的弹簧测力计下,缓慢放入烧杯的水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变小,于是小明认为:

@#@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随物体浸入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实验装置如图17所示)。

@#@小莹经过实验研究后对他说,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的深度无关。

@#@@#@请你只利用图17所示的装置,通过实验证明小明的观点是错误的。

@#@要@#@求写出主要实验步骤和相应的实验现象。

@#@@#@37.实验桌上有如下器材:

@#@满足实验要求的电源一个、电阻箱(电路图符号)一个、电压表一只、开关一个、各种阻值已知的定值电阻和导线若干。

@#@小明想利用实验桌上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

@#@“当通过电阻的电流保持不变时,电阻两端的电压与该电阻的阻值成正比”。

@#@请根据上述要求帮助小明画出实验电路图,写出实验步骤,画出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五、计算题(共16分,38题3分,39题6分,40题7分)@#@38.质量为0.3kg的热水,温度从90℃降低到40℃,放出的热量是多少?

@#@@#@[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39.如图18所示,电源两端电压保持不变,当只断开开关S1时,电流表的示数为I1,电阻R2的电功率为P2,总功率为P总;@#@当只断开开关S2时,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在A点时,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为RA,此时电流表的示数为I2,电阻R2的电功率为P’2,总功率为P’总;@#@当只闭合开关S时,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在B点时,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为RB,电压表V1的示数为U1,电压表V2的示数为U2,电流表的示数为I3,。

@#@已知:

@#@P总=6W,P2∶P2,=4∶1,U1∶U2=4∶3,I2∶I3=9∶8。

@#@求:

@#@@#@图18@#@A@#@P@#@V2@#@V1@#@R1@#@R2@#@S1@#@S2@#@S@#@

(1)P’总;@#@@#@

(2)I1∶I3;@#@@#@(3)RA∶RB。

@#@@#@@#@40.如图19甲所示是液压汽车起重机从水中打捞重物的示意图。

@#@A是动滑轮,B是定滑轮,C是卷扬机,D是油缸,E是柱塞。

@#@通过卷扬机转动使钢丝绳带动A上升,被打捞重物的体积是V=0.6m3。

@#@若在打捞前起重机对地面的压强p0=1.9×@#@107Pa,当物体在水中匀速上升时起重机对地面的压强比打捞前增大了0.6×@#@107Pa,重物完全出水后匀速上升时起重机对地面的压强比打捞前增大了0.8×@#@107Pa。

@#@假设起重时E沿竖直方向,重物出水前、后E对吊臂的支撑力N1与N2之比为10∶13,重物出水前卷扬机牵引力做的功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19乙所示。

@#@吊臂、定滑轮、钢丝绳的重以及轮与绳的摩擦不计。

@#@(g取10N/kg)求:

@#@@#@

(1)被打捞物体的重力;@#@@#@

(2)重物出水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图19@#@A@#@B@#@D@#@C@#@E@#@O@#@F@#@乙@#@1.2×@#@105@#@W/J@#@2.4×@#@105@#@3.6×@#@105@#@4.8×@#@105@#@0@#@t/s@#@20@#@40@#@10@#@30@#@(3)重物出水前匀速上升的速度。

@#@@#@甲@#@石景山区2012年初三第一次统一练习暨毕业考试答案@#@一、单选题(共24分,每小题2分)@#@题号@#@1@#@2@#@3@#@4@#@5@#@6@#@7@#@8@#@9@#@10@#@11@#@12@#@答案@#@C@#@C@#@D@#@A@#@D@#@D@#@A@#@B@#@C@#@B@#@C@#@B@#@二、多选题(共12分,每小题3分,全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得2分,有错选不得分)@#@题号@#@13@#@14@#@15@#@16@#@答案@#@B、D@#@A、B、D@#@A、B@#@C、D@#@三、填空题(共14分,每空2分)@#@题号@#@答案@#@得分@#@题号@#@答案@#@得分@#@17@#@正电荷@#@2@#@21@#@200@#@2@#@18@#@温度@#@2@#@22@#@800@#@2@#@19@#@发散@#@2@#@23@#@3@#@2@#@20@#@压缩@#@2@#@四、实验与探究题(共34分)@#@题号@#@答案@#@得分@#@24@#@3.65@#@2分@#@25@#@7352.8@#@2分@#@26@#@―@#@2分@#@27@#@

(1)0

(2)晶体(3)液@#@3分@#@28@#@79;@#@7.9×@#@103@#@2分@#@29@#@像和物;@#@相等@#@2分@#@30@#@高;@#@照相机@#@2分@#@31@#@小@#@2分@#@32@#@

(1)0.63;@#@70%

(2)图略@#@3分@#@33@#@答图2@#@S@#@S1@#@S2@#@Rx@#@R0@#@12@#@2分@#@34@#@

(1)

(2)@#@@#@2分@#@35@#@或@#@2分@#@36@#@⑴将挂在已调好的弹簧测力计下的小铁块浸没在水中。

@#@  @#@⑵继续增加小铁块浸没深度(但不接触烧杯底部)。

@#@@#@⑶可见弹簧测力计示数保持不变,说明浮力的大小与深度无关。

@#@ @#@说明:

@#@其它方法正确给分。

@#@@#@3分@#@37@#@答图3@#@R1@#@S@#@R2@#@R3@#@R4@#@R5@#@R6@#@V@#@

(1)实验电路图:

@#@@#@

(2)实验步骤:

@#@@#@①按电路图将六个阻值不同的电阻R1、R2、R3、R4、R5、R6和调好的电压表接入电路中。

@#@@#@②闭合开关S,测量R1两端的电压,记录R1的阻值和电压表示数。

@#@@#@③断开开关S,把电压表连接在R2两端。

@#@闭合开关S,测量R2两端的电压,记录R2的阻值和电压表示数。

@#@@#@④仿照步骤③,分别测量电阻R3、R4、R5和R6两端的电压,记录@#@R3、R4、R5和R6的阻值和相应的电压表示数。

@#@@#@(3)实验记录表格:

@#@@#@R/Ω@#@U/V@#@1分@#@1分@#@1分@#@1分@#@1分@#@五、计算题(共16分)@#@题号@#@答案@#@得分@#@38@#@解:

@#@Q放=cm(t0-t)@#@=4.2×@#@103J/(kg•℃)×@#@0.3kg×@#@(90℃-40℃)@#@=6.3×@#@104J@#@1分@#@1分@#@1分@#@39@#@解:

@#@当只断开S1时,等效电路如图1;@#@当P在A点,只断开S2时,等效电路如图2;@#@当P在B点,只闭合S时,等效电路如图3;@#@@#@39题答图3@#@R2@#@RB@#@R1@#@U@#@U2@#@I3@#@U1@#@39题答图2@#@P’2@#@R2@#@RA@#@U@#@I2@#@39题答图1@#@P2@#@R2@#@R1@#@U@#@I1@#@P总@#@P’总@#@………………………………①@#@@#@…………………………………………………②@#@解①②得:

@#@@#@@#@……………………………………③@#@………………………………④@#@………………………………⑤@#@解③④⑤可得:

@#@@#@1分@#@1分@#@1分@#@1分@#@1分@#@1分@#@40@#@解:

@#@

(1)在未提重物时,以起重机为研究对象,如图1所示,@#@在水中匀速提升物体时和物体出水后,以起重机和物体为研究@#@40题图1@#@G机@#@F支@#@F支1@#@G机@#@G物@#@F浮@#@40题图2@#@F支2@#@G机@#@G物@#@40题图3@#@对象,受力分析示意图分别如图2、图3所示:

@#@@#@G机=F支=P0S……………………①@#@由图1、2、3可得:

@#@G机+G物=F支1+F浮=P1S+F浮……②@#@G机+G物=F支2=P2S………………③@#@1分@#@1分@#@40@#@由②式―①式得:

@#@G物-F浮=ΔF支1=ΔP1S@#@由③式―①式得:

@#@G物=ΔF支2=ΔP2S@#@∴@#@又∵F浮=ρ水gV排=1.0×@#@103kg/m3×@#@10N/kg×@#@0.6m3=6×@#@103N@#@∴G物=2.4×@#@104N@#@40题答图5@#@F’1@#@G动@#@G物@#@F浮@#@40题答图7@#@F’2@#@G动@#@G物@#@

(2)物体出水前后,杠杆受力示意图分别如图4、图6,在水中匀速提升重物时和重物出水后,以动滑轮和重物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示意图分别如图5、图7所示:

@#@@#@40题答图4@#@N1@#@F1@#@O@#@F@#@B@#@40题答图6@#@F2@#@N2@#@O@#@F@#@B@#@由图5、7可得:

@#@F’1+F浮=G物+G动…………………④@#@F’2=G物+G动………………………⑤@#@∵OF、OB一定∴@#@@#@∴G动=2×@#@103N@#@∴@#@(3)由图像可知:

@#@@#@∵重物出水前卷扬机牵引力@#@1分@#@1分@#@1分@#@1分@#@1分@#@初三物理第13页共13页@#@";i:

22;s:

11751:

"基础知识@#@专题一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1、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有无现象。

@#@@#@2、生物的共同特征:

@#@生物的生活需要;@#@生物能进行;@#@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生物能生长和;@#@生物能和变异;@#@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构成的。

@#@@#@3、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有:

@#@法、法、法。

@#@@#@4、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非生物因素:

@#@光、温度、水、空气等@#@

(1)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因素:

@#@捕食、竞争、合作、寄生等关系@#@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适应环境具有性,即所有生物都具有与其环境相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3)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影响和环境。

@#@如蚯蚓改良土壤,植物防风固沙,“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5、科学探究的步骤: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制定计划  实施计划  得出结论  表达和交流@#@

(1)设置实验:

@#@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而其他条件都相同。

@#@通常变量只有一个,且变量是要研究的问题。

@#@@#@

(2)控制唯一:

@#@为了更好地说明实验结果仅仅由实验变量决定,因而在设置对照实验时,除了实验变量外,其他条件实验组与对照组应完全相同,如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除了光不同外,土壤的潮湿度,温度等都应该相同。

@#@@#@6、生态系统@#@概念:

@#@在一定地域内,与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者—植物@#@生物部分者—动物@#@生态系统组成者—细菌、真菌@#@部分:

@#@阳光、空气、水等@#@食物链和食物网:

@#@指和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形成。

@#@和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

(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是,动物体内有机物来源是。

@#@@#@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生物种类、数量多、食物网结构越的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越强。

@#@@#@(3)有毒物质的流动和积累@#@有毒物质会沿着食物链不断,最终造成对人的毒害。

@#@有毒物质不易,并且会通过食物链不断,所以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

@#@@#@专题二生物体的结构层次@#@1.显微镜的使用:

@#@使用显微镜的步骤一般包括:

@#@取镜安放、对光、观察、清洁收镜等。

@#@@#@①低倍换高倍时,细胞数目,细胞体积,视野。

@#@②污点判断,污点一般都在、@#@或上,移动其中一处或两处,就可判断。

@#@③使用显微镜时,一定要先用倍镜对准通光孔。

@#@④显微镜下成的像都是像,移动装片时与实际相反的方向移动,才能把物像移到中央。

@#@@#@2、临时装片片制作的一般步骤:

@#@擦→滴→→放→→染@#@@#@叶绿体@#@3、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光能化学能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作用作用@#@4、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的结构比较@#@细胞膜@#@细胞核@#@(细胞壁:

@#@保护和支持)@#@细胞壁@#@叶绿体(光合作用场所)@#@(储存遗传物质)@#@液泡(含细胞液)@#@细胞质@#@(内含营养物质)@#@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结构图植物细胞结构图@#@动植物细胞的比较:

@#@植物细胞有、、,动物细胞没有。

@#@@#@5、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间的关系:

@#@细胞核中有,染色体由和蛋白质组成,DNA上控制生物性状的片段叫。

@#@@#@6、克隆过程及结论:

@#@A羊提供去核卵细胞,B羊提供细胞核,二者融合后,植入C羊中孕育,产下的羊即为克隆羊。

@#@结论:

@#@是遗传信息库。

@#@@#@7、细胞,使细胞数量增多;@#@细胞,使细胞体积增大。

@#@新、旧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

@#@细胞分裂时,内部结构变化最大的是,先后。

@#@@#@8、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组织@#@动物体@#@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分裂组织@#@分化组织@#@组织@#@9.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根@#@组织营养器官茎@#@植物体@#@器官@#@组织@#@细胞@#@分裂保护组织叶@#@分化营养组织花@#@输导组织器官果实@#@种子@#@10、病毒——没有结构的微小生物。

@#@结构:

@#@蛋白质和。

@#@生活方式:

@#@生活。

@#@@#@专题三绿色植物的一生@#@1、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藻类植物:

@#@大都生活在中,无的分化。

@#@@#@苔藓植物:

@#@生活在环境中,有、分化。

@#@可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蕨类植物:

@#@生活在环境中,有、、的分化,有专门的输导组织。

@#@@#@种子植物|:

@#@能产生的植物。

@#@种类最多,分布范围最广,能力最强。

@#@@#@2.种子的结构@#@菜豆属于子叶植物,玉米种子属于子叶植物。

@#@种子的主要结构是。

@#@@#@将来发育成幼小的植物体@#@种皮茎和叶@#@菜豆种子胚@#@根茎连接部分@#@根@#@种子结构子叶:

@#@片@#@种皮胚芽@#@胚@#@玉米种子胚乳胚轴@#@胚根@#@子叶:

@#@片@#@3、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的温度、的水分和的空气(多变量实验探究)。

@#@@#@4、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是完整的,是活的,并且是度过休眠期的种子。

@#@@#@5、植物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水、无机盐(从土壤中吸收,运输)@#@有机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运输)@#@6.果实种子的形成@#@果实@#@发育成@#@子房@#@子房壁@#@种子@#@发育成@#@胚珠@#@珠被 @#@受精卵@#@7、蒸腾作用:

@#@@#@概念:

@#@绿色植物把根吸收的水分运输到叶,水分以的形式由气孔排出体外的过程。

@#@@#@部位:

@#@主要是通过叶片上的。

@#@@#@ 意义:

@#@

(1)促进根对和的吸收和向上运输。

@#@

(2)降低植物体的温度。

@#@@#@应用:

@#@

(1)夏天中午光照强,大部分气孔关闭,作用减弱,以保护。

@#@@#@

(2)移栽植物时,摘掉部分叶片,或选择阴天傍晚、遮阴等,都是为了减弱作用。

@#@@#@8、光合作用光能@#@

(1)概念:

@#@绿色植物通过,利用,把和转化成贮存能量的,并且释放出的过程。

@#@@#@叶绿体@#@

(2)反应式:

@#@二氧化碳+水淀粉(储存着能量)+氧气@#@原料条件产物@#@(3)光合作用的实质:

@#@把无机物合成;@#@把光能转化成有机物中的。

@#@@#@(4)光合作用的意义:

@#@为地球上所有生物提供和的来源。

@#@@#@9、呼吸作用@#@①概念:

@#@生物体吸收,将体内的氧化分解,产生和,并释放出的过程。

@#@@#@②反应式:

@#@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③呼吸作用的实质: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④呼吸作用的意义:

@#@为生命活动提供。

@#@@#@10、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联系与区别@#@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是不能分开的,两者相互依存,互相联系:

@#@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和氧气,呼吸作用则为光合作用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

@#@@#@比较项目@#@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场所@#@只在含有的细胞中进行@#@活细胞中都可进行@#@条件@#@必须有@#@(白天进行)@#@有光无光都能进行@#@(白天黑夜时刻进行)@#@物质@#@有机物@#@分解有机物@#@能量@#@贮藏能量@#@能量@#@专题四人的生殖与人体营养、呼吸@#@1、男、女生殖系统最主要的生殖器官分别是和,它们的功能是产生细胞(即精子和卵细胞),分泌激素。

@#@@#@2、受精和胚胎发育过程:

@#@受精的场所是,胚胎发育的场所在母体的内。

@#@@#@植入子宫、@#@发育40周@#@细胞分裂@#@发育8周左右@#@@#@分娩产出@#@继续分裂和分化@#@受精卵胚泡胚胎胎儿新生儿@#@(输卵管内)(子宫内)@#@3、青春期的发育特点:

@#@

(1)突增;@#@

(2)功能增强;@#@(3)器官迅速发育。

@#@@#@4、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糖类是最重要的物质;@#@是提供人体生长发育、受损细胞修复和更新的原料;@#@是细胞的主要成分;@#@碘是构成激素的重要原料;@#@@#@铁和蛋白质是构成的重要原料;@#@缺少VA,皮肤干燥、易患症;@#@缺少VC,易患病、抵抗力下降等;@#@缺少或,易患佝偻病、骨质疏松。

@#@@#@5、消化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器官的功能@#@消化道:

@#@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小肠是和的主要场所)@#@消化系统@#@消化腺:

@#@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

@#@@#@6、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不需要消化,可直接被吸收)@#@唾液淀粉酶肠液、胰液中消化糖类的酶@#@淀粉@#@口腔小肠@#@胃蛋白酶肠液、胰液中消化蛋白质的酶@#@蛋白质多肽@#@胃(初步消化产物)小肠@#@胆汁(乳化作用)肠液、胰液中消化脂肪的酶@#@脂肪脂肪微粒+@#@小肠小肠@#@5@#@";i:

23;s:

5680:

"八年级物理实验目录(上册)课题序号实验名称实验类型课外备注演示分组必做必做选做第一章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第一章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2用停表测量时间第一章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3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4真空罩中的闹钟第二章第二节声音的特性5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第二章第二节声音的特性6声音的波形第二章第二节声音的特性7音叉实验第二章第二节声音的特性8探究乐器声音的波形图第二章第二节声音的利用9发声扬声器旁的蜡烛第二章第二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0噪声的波形图第三章第一节温度11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第三章第二节融化和凝固12探究固体融化时的变化规律第三章第三节汽化和液化13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第四章第一节光的直线传播14光在水中的传播第四章第二节光的反射15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第四章第三节平面镜成像16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第四章第四节光的折射17探究光折射的特点第四章第五节光的色散18自然光射到三棱镜上第五章第一节透镜19平行光射向凸透镜和凹透镜第五章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20投影仪成像原理第五章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六章第一节质量22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第六章第二节密度23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第六章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24测量盐水和小石头的密度九年级物理分组和演示实验目录(全册)课题序号实验名称实验类型课外备注演示分组必做必做选做第十三章第一节分子热运动1气体扩散实验第十三章第一节分子热运动2墨水在不同温度的两杯水中的扩散速度第十三章第一节分子热运动3两块铅块自然结合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4空气被压缩时内能增大第十三章第三节比热容5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第十三章第三节比热容6用传感器比较不同物质的比热容第十四章第一节热机7加热橡胶封口的试管第十五章第一节两种电荷8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第十五章第一节两种电荷9电荷在金属棒中的定向移动第十五章第二节电流和电路10LED和小灯泡串联实验第十五章第三节串联和并联11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第十五章第四节电流的测量12练习使用电流表第十五章第五节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13探究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的关系第十五章第五节电流的测量14探究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与各支路电流的关系第十六章第一节电压15练习使用电压表第十六章第二节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16探究并联电路各支路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与电源两端电压的关系八年级物理实验目录(下册)课题序号实验名称实验类型课外备注演示分组必做必做选做第七章第一节力25小铁球受到磁体的作用第七章第二节弹力26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第七章第三节重力27探究重力大小跟质量的关系第八章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28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第八章第二节二力平衡29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第八章第三节摩擦力30测量滑动摩擦力第八章第三节摩擦力31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第九章第一节压强32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第九章第二节液体的压强33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第九章第三节大气压强34大气压强的测量第九章第四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35向竖直放置的两张纸中间吹气第十章第一节浮力36测量铝块在水中所受浮力第十章第一节浮力37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第十章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38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第十一章第三节动能和势能39探究物体的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第十二章第一节杠杆40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第十二章第二节滑轮41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第十二章第三节机械效率42使用动滑轮是否省功第十二章第三节机械效率43使用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九年级物理分组和演示实验目录(全册)课题序号实验名称实验类型课外备注演示分组必做必做选做第十六章第三节电阻17比较小灯泡的亮度第十六章第三节电阻18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第十六章第四节变阻器19练习使用滑动变阻器第十七章第一节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20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第十七章第一节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21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第十七章第三节电阻的测量22伏安法测电阻第十八章第三节测量小灯泡电功率23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第十九章第二节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24观察保险丝的作用第二十章第一节磁现象磁场25研究磁场的方向第二十章第二节电生磁26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分布第二十章第四节电动机27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第二十章第四节电动机28通电线圈在磁场中扭转第二十章第五节磁生电29探究什么情况下磁可以生电第二十一章第二节电磁波的海洋30时断时续的电流能够产生电磁波第二十一章第三节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31电磁波的发射与接收";i:

24;s:

7458:

"八年级物理3.4升华和凝华同步练习@#@一、填空题@#@1.知识清单:

@#@@#@方式@#@状态变化@#@吸、放热情况@#@共同点@#@升华@#@________→_________@#@_____热@#@没有液态出现@#@凝华@#@________→_________@#@_____热@#@2.初冬的早晨,常常看到草地上有一层霜,这层霜是由________经过_______(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3.今年7月底.杭后气象部门实施人工降雨,用飞机在高空喷洒干冰,干冰进入云层后迅速________成为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空气温度急剧下降,使空气中水蒸气________成小冰晶,这些冰晶逐渐变大而下降,遇暖气后吸收热量而________成雨滴落到地面.(填物态变化名称)@#@4.在自然界出现的露、霜、电闪、雷鸣、沙尘暴等现象中,其形成过程涉及液化的有________,涉及凝华的有________.@#@5.二氧化碳气体若被加压、降温到一定程度,就会________(填一种物态变化)成白色的像雪一样的固体叫干冰.干冰具有很好的制冷作用,在常温下迅速________(填一种物态变化)成为气体,________热量,使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滴或小冰晶,从而达到降雨的条件.@#@二、选择题@#@6.初冬的早晨,树枝上往往挂满了霜花,这一现象发生的物态变化属于()@#@A.液化B.凝华C.熔化D.升华@#@7.小花从冰箱里拿出了一个鸡蛋,她发现不一会鸡蛋上布满了许多细小水珠,过一段时间小水珠又都自动消失了.关于以上现象解释正确的是()@#@A.“鸡蛋上布满小水珠”是凝华现象@#@B.“鸡蛋上布满小水珠”是汽化现象@#@C.“小水珠消失了”是汽化现象@#@D.“小水珠消失了”是升华现象@#@8.我国北方秋、冬两季,有时地面和房顶会出现霜、窗的玻璃上出现冰花、树枝上出现雾凇,这些都是()@#@A.液化现象B.凝华现象C.汽化现象D.升华现象@#@9.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片,过一段时间会变小,最后不见了.这是由于樟脑片发生了()@#@A.凝固B.升华C.液化D.汽化@#@10.如图所示的四种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凝华的是()@#@11.科学家研发了一种“激光橡皮”,用它发出的激光照射显示字迹的黑色碳粉,可让字迹消失。

@#@这是由于黑色碳粉发生了()@#@A.熔化B.汽化C.升华D.凝固@#@12.下列现象属于凝华的是()@#@A.初春,冰雪消融B.盛夏,冰棍上冒“白气”@#@C.深秋,草叶上有露珠D.严冬,树枝上挂雾凇@#@13.将刚烧开的水倒入干冰(固态CO2)中,水像重新沸腾一样:

@#@水中有大量气泡,同时水面上有大量“雾气”。

@#@“雾气”通过鼓风机喷入舞台,即可制造“云雾缭绕”的舞台效果。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雾气”是水蒸气 @#@ @#@ @#@ @#@ @#@ @#@ @#@ @#@B.“雾气”是小冰晶@#@C.气泡内主要是水蒸气 @#@ @#@ @#@ @#@ @#@ @#@ @#@ @#@ @#@D.气泡内主要是二氧化碳气体@#@14.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升华现象的是()@#@A.春天,冰雪融化C.夏天,晾在室外的湿衣服变干@#@D.秋天,早晨草木上形成露珠D.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干了@#@答案:

@#@D@#@15.在寒冷的冬天,以下实例中,属于升华的是()@#@A.树枝上形成的“雾凇”B.人在室外呼出的“白气”@#@C.堆起的雪人逐渐变小D.雪花在脸上变成水@#@16.冬天的早晨,地面和屋顶等室外物体表面有时会看到白色的霜.霜的形成属于()@#@A.凝固B.升华C.凝华D.汽化@#@17.下列四幅图中由升华形成的自然现象是()@#@A.冰雪消融B.清晨的露珠C.寒冬冰雕变小D.树枝上的雾凇@#@18.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升华现象的是()@#@A.春天冰封的河面消融B.冬天玻璃上生成冰花@#@C.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变干D.衣柜中的樟脑球变小@#@19.以下物态变化的事例中,属于凝华的是()@#@A.冬天池塘的水面上结了一层薄冰@#@B.北方的冬天,冰冻的衣服在-10℃时也能晾干@#@C.刚从冰箱取出的冰棍,在其表面上附着一层“白霜”@#@D.刚从冰箱取出的冰棒,在其表面周围“冒”出的“白气”@#@20.深秋,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霜形成过程的物态变化是()@#@ @#@A.凝华   B.液化   C.熔化   D.凝固@#@21.舞台上经常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制造白雾,以渲染气氛。

@#@这种白雾是()@#@A.干冰升华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B.干冰熔化形成的小液滴@#@C.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气体@#@D.干冰升华使空气液化形成的小液滴@#@22.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正确是()@#@A.深秋,树木上的霜是凝固现象@#@B.太阳出来后,大雾逐渐散去是升华现象@#@C.小草上挂的露珠是水蒸气汽化形成的@#@D.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热量@#@23.下列关于四季美景的描述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A.春天,雨笼山峦B.夏天,雾绕群峰@#@C.秋天,霜打枝头D.冬天,冰封谷底@#@24.在下列现象中,其物态变化属于升华的是(  )@#@A.刚从水中出来,感觉冷B.水烧开时冒出“白气”@#@C.冬季,堆在户外的雪人没融化却变小D.晾晒的湿衣服逐渐变干@#@25.新疆的冬天白雪皑皑,景色十分美丽.下面关于雪形成说法中正确的是()@#@A.熔化、放热过程B.熔化、吸热过程C.凝华、放热过程D.凝固、放热过程@#@26.现在有一种叫“固体清新剂”的商品,把它放置在厕所、汽车、饭店内,能有效的清新空气、预防感冒等,“固体清新剂”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熔化    B.凝华 C.汽化   D.升华@#@27..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起“雾”或结“冰花”。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玻璃窗上的“雾”是水蒸气液化生成的@#@B.玻璃窗上的“冰花”是水蒸气升华生成的@#@C.“冰花”结在玻璃窗的内表面@#@D.“雾”出现在玻璃窗的内表面@#@八年级物理3.4升华和凝华同步练习答案@#@一、填空题@#@1.知识清单:

@#@固态、气态、吸热、气态、液态、放热@#@2.水蒸气、凝华@#@3.升华、凝华、熔化@#@4.露、霜@#@5.凝华、升华、吸收@#@二、选择题@#@6@#@7@#@8@#@9@#@10@#@11@#@12@#@13@#@14@#@15@#@16@#@B@#@C@#@B@#@B@#@C@#@B@#@D@#@D@#@D@#@A@#@C@#@17@#@18@#@19@#@20@#@21@#@22@#@23@#@24@#@25@#@26@#@27@#@C@#@D@#@C@#@A@#@A@#@D@#@C@#@C@#@C@#@D@#@B@#@";i:

25;s:

8221:

"八年级物理机械运动计算题分类@#@一.路线垂直(时间相同)问题@#@1.子弹在离人17m处以680m/s的速度离开枪口,若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当人听到枪声时,子弹己前进了多少?

@#@ @#@@#@2.飞机速是声速的1.5倍飞行高度为2720m,,当你听到飞机的轰鸣声时,抬头观看飞机已飞到你前方多远的地方?

@#@(15℃)@#@3.在一次爆破中,用一根长1m的导火线引爆炸药,导火线以0.5cm/s的速度燃烧,点火者点着导火线后以4m/s的速度跑开,他能否在爆炸前跑到离爆炸地点600m的安全地区?

@#@@#@-------------------------------------------------------------@#@二.列车(队伍)过桥问题(总路程=车长+桥长)@#@4.一列队长360m的军队匀速通过一条长1.8km的大桥,测得军队通过大桥用时9min,求:

@#@

(1)军队前进的速度;@#@

(2)这列军队全部在大桥上行走的时间。

@#@@#@5.长130米的列车,以16米/秒的速度正在速度正在行驶,它通过一个隧道用了48秒,这个隧道长多少米?

@#@@#@6.长20m的一列火车,以36km/h的速度匀速通过一铁桥,铁桥长980m.问这列火车过桥要用多少时间?

@#@@#@三.平均速度问题(总路程/总时间)@#@7.汽车先以4米/秒的速度开行20秒,接着又以7.5米/秒的速度开行20秒,最后改用36千米/小时的速度开行5分种到达目的地,求:

@#@

(1)汽车在前40秒内的平均速度;@#@

(2)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

@#@@#@8.汽车从A站出发,以90Km/h的速度行驶了20min后到达B站,又以60Km/h的速度行驶了10min到达C站,问

(1)两站相距多远?

@#@

(2)汽车从A站到C站的平均速度?

@#@@#@9.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

@#@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8米/秒的速度行驶500秒,紧接着在模拟公路上以20米/秒的速度行驶100秒。

@#@求:

@#@

(1)该汽车在模拟公路上行驶的路程。

@#@

(2)汽车在整个测试中的平均速度。

@#@@#@10.某人以5米/秒的速度走了全程的1/2,又以3米/秒的速度走完剩下的一半路,求此人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

@#@@#@11.一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V1,江水的水流速度是V2(V1>@#@V2),现该船在A、B两地行驶,求该船往返一次的平均速度。

@#@@#@12.一物体做变速运动,前20米的平均速度是5米/秒,中间5米用了1.5秒,最后又用了4.5秒走完全程,已知它走完全程的平均速度为4.3米/秒,求它在最后4.5秒中的平均速度。

@#@@#@13.一名同学骑自行车从家路过书店到学校上学,家到书店的路程位1800m,书店到学校的路程位3600m.当他从家出发到书店用时5min,在书店等同学用了1min,然后二人一起再经过了12min到达学校.求:

@#@

(1)骑车从家到达书店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

(2)这位同学从家里出发到学校的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四.回声问题(时间相同)@#@14.一辆汽车以15m/s的速度正对山崖行驶,鸣笛后2s听到回声,问:

@#@

(1)鸣笛处距山崖离多远?

@#@

(2)听到回声时,距山崖多远?

@#@@#@15.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离高楼500m处鸣笛,汽车直线向前行驶20m后,司机刚好听到鸣笛的回声,求汽车的速度(15℃)@#@16.一辆汽车以36Km/h的速度朝山崖匀速行驶,在离山崖700m处鸣笛后汽车直线向前行驶一段路程听到刚才鸣笛的回声,求:

@#@

(1)听到回声时汽车离山崖有多远.(15℃)@#@-------------------------------------------------------------@#@五.声速问题@#@17.一门反坦克炮瞄准一辆坦克,开炮后经过0.6s看到炮弹在坦克上爆炸,经过2.1s听到爆炸的声音,求:

@#@

(1)大炮距坦克多远?

@#@

(2)炮弹的飞行速度多大?

@#@@#@18.甲同学把耳朵贴在长铁管的某一端,乙同学在长铁管的另一端敲一下这根铁管,甲同学先后听到两次响声,其时间差0.7s,试计算铁管有多长(声音在铁中速度为5100m/s,空气的速度为340m/s)?

@#@@#@-------------------------------------------------------------@#@六.声速测距问题@#@19.已知超声波在海水找能够传播速度是1450米/秒,若将超声波垂直想海底发射出信号,经过4秒钟后收到反射回来的波,求海洋深度是多少?

@#@@#@80@#@南京市@#@60km@#@甲@#@乙@#@-------------------------------------------------------------@#@七.交通标志牌@#@20.如图所示为某交通标志牌,@#@

(1)请你说出这两个数据的含义,@#@甲“80”的含义:

@#@,@#@乙“南京市60km”的含义:

@#@。

@#@@#@

(2)按这样的速度到南京还需的时间至少需要多少小时?

@#@@#@-------------------------------------------------------------@#@八.比值问题@#@21.甲、乙两个运动员爬两个山坡,已知他们的爬山速度比是2:

@#@3,两个山坡的长度比是4:

@#@3,则他们爬到坡上的时间比是多少?

@#@@#@22.小明的家与学校之间有一座山,每天上学的过程中,有五分之二的路程是上坡路,其余是下坡路。

@#@小明从家到学校要走36分钟,如果小明上坡行走速度不变,下坡行走速度也不变,而且上坡行走速度是下坡行走速度的三分之二。

@#@那么小明放学回家要走多长时间?

@#@@#@-------------------------------------------------------------@#@九、相遇问题@#@23.甲乙两抵相距7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向乙地开出,速度是15米/秒,一辆自行车同时从乙地出发驶向甲地,他们在离甲地54千米处相遇.求自行车的速度是多少千米/时@#@-------------------------------------------------------------@#@十、追击类题目@#@24.一艘巡洋舰用70千米/小时的速度追赶在它前面10千米的一艘战斗舰,巡洋舰追了210千米,恰好赶上战斗舰,求战斗舰的速度.@#@25.甲、乙两车都在同一条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甲的速度大小为20m/s,乙的速度大小为15m/s.@#@a.若甲和乙的速度方向都向西,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应向哪个方向运动?

@#@速度为多大?

@#@@#@b.若甲的速度方向向西,乙的速度方向向东,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哪个方向运动?

@#@速度为多大?

@#@@#@26.甲、乙两物体分别以2m/s和10.8km/s的速度做匀速运动.甲物体在乙物体前方20m,问:

@#@乙物体能否追上甲物体,若能,则需要多长时间?

@#@@#@27.A车长为200m,速度是30m/s,B车长300m,速度为20m/s,求两车超车和错车的时间.@#@28.一队士兵以v1=2m/s的速度匀速前进,队伍长1200m,骑兵通讯员以v2=10m/s的速度从队尾奔向队首传达命令,到达队首后又立即掉头以原速返回,求通讯员往返一次用了多少时间?

@#@@#@29.某船在静水中航速为36千米/小时,船在河中逆流而上,经过一座桥时,船上的一只木箱不慎被碰落水中,经过两分钟,船上的人才发现,立即调转船头追赶,在距桥600米处追上木箱,则水的流速是多少米/秒?

@#@ @#@@#@-------------------------------------------------------------@#@十一、过电线杆(铁轨)问题@#@30.一位同学乘坐一辆汽车行驶在一条限速为60km/h的公路上,他测出汽车每隔10秒就驶过6根路边相距45m的电线杆,求汽车的速度是多少?

@#@汽车有没有超速?

@#@@#@-------------------------------------------------------------@#@十二、相对速度问题@#@31.两列火车,一列长150米,每秒行25米,另一列长240米,每秒行14米。

@#@现在两车相对而行,求这两列火车从相遇到离开需要多少时间?

@#@@#@32.货车长600米,正以54千米/小时的速度向东匀速前进,一列客车长400米,正以72千米/小时的速度在另一平行轨道上匀速前进,请问:

@#@客车要多长时间才能超过货车?

@#@@#@33.商业城中顾客乘自动扶梯上楼。

@#@人站在扶梯上不动,随扶梯上升,1分钟可以上楼,若扶梯不动,人需要2分钟上楼,当人沿着运动的扶梯走到楼上需要多少时间?

@#@@#@";i:

26;s:

21747:

"第三节做功了吗@#@一、选择题1、下列四种情况中,人对物体做了功的是()@#@A、提着水桶在水平路面上匀速前进 @#@ @#@ @#@ @#@B、扛着米袋慢慢爬楼梯@#@C、用力推汽车但没推动 @#@ @#@ @#@ @#@ @#@ @#@ @#@ @#@ @#@D、举着杠铃原地不动@#@2、如果你将掉落在地面的物理课本捡起来放在课桌上,你对课本所做的功最接近于()@#@A.0.02J @#@ @#@ @#@ @#@ @#@ @#@ B.0.2J @#@ @#@ @#@ @#@  C.2J @#@ @#@ @#@ @#@ @#@ @#@   D.20J@#@3、水平桌面上的文具盒在水平方向的拉力作用下,沿拉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文具盒所受重力做了功 @#@B.文具盒所受支持力做了功C.文具盒所受拉力做了功D.没有力对文具盒做功@#@4、如图的四种情境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 @#@ @#@)@#@A.提着水桶在水平地面上匀速前进B.扛着米袋慢慢爬上楼梯C.用力推汽车,汽车没动 @#@D.举着杠铃原地不动@#@5、一个同学用120N的力,将一个重4N的足球踢到25m远处.足球在草地上滚动3m,足球滚动时他对球做功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3000J @#@ @#@ @#@ @#@ @#@B.360J @#@ @#@ @#@ @#@ @#@C.0J @#@ @#@ @#@ @#@ @#@ @#@ @#@D.条件不足,无法计算@#@6、关于物体做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 @#@ @#@ @#@ @#@( @#@ @#@ @#@)@#@A用手从地面提起水桶,手的拉力对水桶做了功B提着水桶在路面上水平向前移动一段路程,手的拉力对水桶做了功@#@C抛出手的铅球在空中向前运动的过程中,推力对它做了功@#@D.用力推一辆汽车,汽车静止不动,推力在这个过程中对汽车做了功@#@7、物体在相同的力F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移动了距离s,试比较在如图所示的三种情况中力F对物体做功的多少@#@ @#@A.W1=W2=W3 @#@ @#@ @#@B.W1>@#@W2>@#@W3 @#@C.W1<@#@W2<@#@W3 @#@ @#@ @#@D.W1<@#@W3<@#@W2@#@8、一个人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沿水平方向拉木箱,使木箱分别在光滑和粗糙两种不同的水平地面上前进相同的距离。

@#@关于拉力所做的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粗糙地面上做功较多 @#@B.在光滑地面上做功较多C.两次做功一样多 @#@D.条件不足,无法比较@#@9、如右图所示,重力80N的物体在大小为20N,方向水平向右的拉力F1作用下,在水平面上以2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当撤去拉力F1,物体静止后,改用方向水平向左,大小为30N的拉力F2使物体向左运动10m,在力F2作用过程中( @#@)@#@A、物体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大小为30N @#@ @#@B、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仍为2m/s@#@C、拉力F2做的功为300J @#@ @#@ @#@ @#@ @#@ @#@D、重力做的功为800J@#@10、某人用50N的力把冰面上一个重为10N的冰块沿冰面踢出去,冰块在冰面上滑行40m后停下来.对于冰块在滑行过程中的做功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 @#@ @#@ @#@) @#@ @#@ @#@ @#@ @#@ @#@ @#@ @#@@#@A.人对冰块做了2000J的功 @#@ @#@B.冰块自身的重力对冰块做了400J的功@#@C.人和冰块自身的重力都没有对冰块做功D.人和冰块自身的重力共对冰块做了1600J的功@#@三、填空题14、用100N的水平推力,使重500N的物体沿水平地断移动20m.地面支持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为_______,推力对物体做的功为________J.@#@15、一建筑工人用100N的水平推力推小车,使小车在水平地面上匀速前进了1m,小车受到的阻力为 @#@ @#@ @#@ @#@N.撤去推力,小车仍然能继续向前运动0.8m,这是由于小车具有 @#@ @#@ @#@ @#@.在上述小车前进1.8m的过程中,建筑工人对小车做的功为 @#@ @#@ @#@ @#@J.@#@16、小明沿水平方向用力推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桌子,但没有推动,此时他对桌子的推力 @#@ @#@ @#@ @#@ @#@桌子所受到的阻力(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此过程中小明 @#@ @#@ @#@ @#@(填“有”或“没有”)做功。

@#@@#@17、一个重200N的物体在水平拉力作用下匀速前进了25m,拉力撤销后,物体由于惯性又前进了10m。

@#@若拉力做的功为500J,则拉力的大小为 @#@ @#@ @#@ @#@N。

@#@@#@18、起重机将1000N的重物竖直向上匀速提升15m后,又将重物匀速水平移动了5m,整个过程中,竖直向上的拉力对重物做功 @#@ @#@ @#@ @#@ @#@ @#@ @#@ @#@J。

@#@@#@19、如图所示,用动滑轮将重为900N的物体匀速提升2m,不计摩擦和滑轮重,所施加的拉力F=______N,这一过程中拉力F做功_____J。

@#@@#@20、如图所示,物体重为180N,所用拉力F=100N,方向竖直向上,将物体匀速提高1m时,绳子自由端提高了 @#@ @#@ @#@ @#@ @#@m,拉力做了 @#@ @#@ @#@ @#@ @#@J的功。

@#@@#@21、如图所示的装置,在水平方向力F作用下,使重40N的物体A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5m,已知A受地面的摩擦力为5N,则拉力F的大小为 @#@ @#@ @#@ @#@ @#@N,拉力F做的功为 @#@ @#@ @#@ @#@ @#@J。

@#@(滑轮、绳重及绳之间的摩擦不计)@#@四、计算题@#@22、一辆汽车,发动机的功率是70kW,半小时内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了40km。

@#@问:

@#@@#@

(1)发动机的牵引力做了多少功?

@#@

(2)汽车行驶过程中,受到路面的摩擦力是多大?

@#@@#@23、2012年年底,南宁到广州的高速铁路将开通,全程约为570km,只需3h.若全程为平直轨道,动车组以5×@#@105N的牵引力做匀速直线运动,求:

@#@

(1)动车组运动的速度;@#@

(2)动车组受到的阻力;@#@(3)牵引力在全程做的功.@#@24、如图所示的水平地面上,一个底面积为0.16m2、重为400N的物体,在200N的水平推力作用下,4s内匀速前进了5m.求

(1)推物体前进的速度是多大?

@#@

(2)推力在这4s内对物体做了多少功?

@#@(3)物体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大?

@#@@#@25、一台抽水机的功率是1.2kW,它在5min内可以做多少功?

@#@这些功可以把重多少牛的水抽到20m高的水塔上去。

@#@@#@3.某同学用100N的水平拉力把重为500N的物体沿水平地面拉动了4m,拉力所做的功J;@#@@#@重力做的功是。

@#@@#@4.一个人用50N的力搬石头,但石头未搬动,这个人对石头做的功是。

@#@@#@5.箱子重200N,把它从地面匀速搬到10m高的楼上,楼梯长18m,人对箱子做了J的功;@#@又提着箱子水平移动了20m,人对箱子又做了的功。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一个人在工作着,他一定做了功B.只要物体受力的作用,力一定对物体做了功@#@C.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对物体做功越多@#@D.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距离,这个力才对物体做了功@#@7.下列情况下,人没有对物体做功的是()@#@A.工人把一堆砖从地面抬到三楼B.工人把板车从甲地拉到乙地@#@C.某人提着水桶在水平地面上走D.学生推着自行车进校门@#@8.一同学用50N的水平方向的力,将一只重5N的足球沿水平方向蹋了出去,足球在地上滚动了30m停下。

@#@在球滚动的过程中,脚对球所做的功是()@#@A.5JB.1500JC.150JD.0J@#@9.一个人用同样大小的力拉着木箱在光滑地面和粗糙地面上前进相同的距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粗糙地面上做功多B.在光滑地面上做功多C.两次做功一样事D.无法比较两次做功的大小@#@10.一个重为10N的物体,受到一个水平拉力,使物体在水平地面匀速前进5m,物体与地面的滑动摩擦力是2N。

@#@求拉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

@#@重力做了多少功?

@#@@#@11.质量为50kg的某同学做爬竿运动,当他爬到离地3m的高度时,做了多少功?

@#@@#@一.填空题@#@12.一个质量为0.25kg的苹果,从离地面3m高的树枝上落到地面,在这个过程中,力对它做了J的功.(g取10N/kg)@#@13.步枪子弹里火药爆炸时产生的气体对弹头的平均推力为1.2×@#@104N。

@#@如果枪膛长60cm,气体将弹头推出枪膛做的功是J。

@#@@#@14.如图所示,重物G是100N,在30°@#@的斜面上自由滑下1m,在物体下滑的过程中,重力做功J。

@#@@#@15.一质量为200kg的小车,在水平路面上匀速前进了100m,拉力做功是5×@#@103J,则水平拉力是N,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N。

@#@(g取10N/kg)@#@二.选择题@#@16.下列关于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做的功就越多B.物体通过的距离越大,做的功就越多@#@C.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物体通过的距离越大,做的功就越多@#@D.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物体通过的距离越大,做的功不一定越多@#@17.一个同学用120N的力,将一个4N重的足球踢到25m远处.对他踢球做功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做功300JB.做功100JC.没有做功D.做了功,但条件不足,无法计算@#@18.如图所示,物体A重100N,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0N,在拉力F的作用下,物体以0.2m/s的速度在水平方向移动5s,则拉力对物体做的功是()@#@A.20JB.40JC.80JD.100J@#@三.计算题@#@19.用一个动滑轮提升物体,已知动滑轮重为25N,提升的物体重200N,作用在绳的自由端的拉力F竖直向上,物体被拉着匀速上升3m,在此过程中拉力F做的功为多少焦?

@#@@#@20.2000年9月22日在悉尼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丁美缓获得女子75kg级举重金牌,她的挺举成绩是165kg,杠铃距地约2m.计算一下,她在挺举过程中对杠铃大约做了多少功?

@#@@#@功率@#@1.功率是表示的物理量,叫功率。

@#@功率的公式是。

@#@@#@2.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率的主单位是,简称;@#@1W=J/s。

@#@@#@3.一台拖拉机在lmin内做了3.6×@#@106J的功,它的功率是W,合kw。

@#@@#@4.在“焦、焦/秒、瓦、牛·@#@米、千瓦、瓦·@#@秒”中属于功的单位的是;@#@@#@属于功率的单位是。

@#@@#@5.1560W=J/s=kwMw。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做功越多,功率一定越大B.在一定时间内做功越多,功率越大@#@C.功率越大,做功时间越短D.做功所用的时间越少,功率越大@#@7.两台机器功率之比为3:

@#@2,它们做同样多的功所用的时间之比是S,5S内该发动机可做功J。

@#@@#@8.一台发动机功率是735W,它完成73500J的功所需时间为S;@#@5S内该发动机可做功J。

@#@@#@9.甲乙两个体重相同的人,都从一楼上到三楼,甲是慢慢走上去的,乙是很快跑上去的,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做的功多,甲的功率大B.乙做的功多,乙的功率大@#@C.甲、乙做的功一样多,甲的功率大D.甲、乙做的功一样多,乙的功率大@#@10.举重运动员把1176N重的杠铃在2s内举高2m后,在空中停留10s,则在后10s钟内的功率为()@#@A.235.2WB.1170WC.190WD.0@#@11.一台水泵功率是8kW,它在5min内可以做多少功?

@#@这些功可以把多少千克的水抽到2m高的水槽中?

@#@(g取10N/kg)@#@12.一台拖拉机,它以30kW的功率匀速耕地,速度为3.6km/h,求:

@#@@#@

(1)这台拖拉机耕地时的牵引力是多少?

@#@

(2)这台拖拉机每小时所做的功是多少?

@#@@#@一填空题@#@13.举重运动员在2s内把1500N的杠铃举高了2m,在空中停留了3S。

@#@那么,他对杠铃做了J的功;@#@前2s内的功率是W;@#@后3s内的功率是;@#@平均功率是W。

@#@整个过程的平均功率@#@是W。

@#@@#@14.用40N的水平拉力拉着重为100N的小车沿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车所受的阻力是N;@#@若小车运动速度是5m/s,则拉力的功率是W。

@#@@#@15.正常人的心脏推动血液流动的功率约1.5w,那么在一天时间内心脏做功J,这些功可把一个质量为60kg的人匀速举高m。

@#@(g取10N/kg)@#@二.选择题@#@16.甲用50N水平力推动一个重100N的箱子在水平地板上前进1m,所用时间为ls,乙匀速举高这个箱子lm,所用时间为2.4s。

@#@比较甲推箱子、乙举箱子所做的功W甲、W乙和做功的功率P甲、P乙,有()@#@A.W甲>W乙P甲>P乙B.W甲<W乙P甲<P乙@#@C.W甲>W乙P甲<P乙D.W甲<W乙P甲>P乙@#@17.甲、乙两辆功率相同的汽车,在相同时间内,甲汽车前进了100m,乙汽车前进了150m,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做的功比乙少,甲的牵引力大B.甲做的功比乙少,乙的牵引力大@#@C.甲、乙做的功一样多,甲的牵引力大D.甲、乙做的功一样多,乙的牵引力大@#@18.某人骑着一辆普通自行车,在平直公路上以某一速度匀速行驶,若人和车所受的阻力为20N,则通常情况下,骑车人消耗的功率最接近()@#@A.1WB.10WC.100WD.1000W@#@四.计算题@#@21.某人用如图所示的牵引装置来锻炼关节的功能.重物的质量为3kg,若小腿拉绳使重物在3s内匀速上升0.5m,求:

@#@@#@

(1)小腿对绳的拉力;@#@

(2)绳拉重物的功率。

@#@@#@1.举重运动员在2s内把1500N的杠铃匀速举高了2m,在空中停留了3s.那么,他对杠铃做了______J的功,前2s内的功率是______W;@#@后3s内的功率是______W;@#@整个过程的平均功率是________W.(题型一)@#@2.甲、乙两人做的功之比为4∶3,所需时间之比为2∶5,则甲、乙两人做功的功率之比为_________.(题型一)@#@3.用40N的水平拉力拉着重为100N的小车沿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车所受的阻力是______N;@#@若小车运动速度是5m/s,则拉力的功率是______W.(题型二)@#@4.一辆江西产的“全顺牌”汽车,在昌九高速公路上以30m/s的的速度匀速行驶,受到的阻力是2000N,这辆汽车1min做的功是_________J,发动机的功率是________W.@#@图8-63@#@5.正常人的心脏推动血液流动的功率为1.5W,那么在一天时间内心脏做功J,这些功可以把一个质量为600N的人匀速举高m.@#@6.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来判断物体做功的快慢。

@#@图8-63表示用挖掘机挖土与人力挖土做功的快慢不同,它所用的判断方法是:

@#@做功时间相同,比较做功多少。

@#@另一种的判断方法是:

@#@_______相同,比较_______。

@#@@#@7.关于功率概念的理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功率大的机械做的功多 B.功率大的机械做功时用的时间少@#@C.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越多,则功率越大 D.省力多的机械功率大@#@8.甲、乙二人的体重相同,同时从一楼开始登楼,甲比乙先到三楼,则他们二人()@#@A.做的功相同,但甲的功率较大 B.做的功相同,功率也相同@#@C.甲做的功较多,但功率相同 D.甲做的功率多,功率也较大@#@9.一位体重为500N的同学在跳绳测试中,1min跳180次,每次腾空的最大高度平均为4cm,则他在跳绳过程中,克服重力做功的平均功率是()@#@A.60W     B.3.6×@#@103W C.6×@#@103W   D.3.6×@#@105W@#@10.甲用50N水平力推动一个重100N的箱子在水平地板上前进1m,所用时间为1s;@#@乙匀速举高这个箱子1m,所用时间为2.4s.比较甲推箱子、乙举箱子所做的功W甲、W乙和做功的功率P甲、P乙,有()@#@A.W甲>W乙,P甲>P乙 B.W甲<W乙,P甲<P乙 @#@图8-64@#@C.W甲>W乙,P甲<P乙D.W甲<W乙,P甲>P乙@#@11.重为100N的物体A,放在水平地面上,在20N水平拉力F作用下,以0.2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8-64所示)求:

@#@@#@

(1)拉力在5s内对物体A所做的功;@#@@#@

(2)拉力F的功率.@#@1.在中考体育考试的测试中,某同学1min跳了180次,若他的质量为40㎏,每次跳起的高度为5㎝,他跳一次做的功是J,跳绳时的功率是W(取g=10N/㎏)。

@#@@#@2.小强同学家住北园小区3号楼五楼。

@#@放学后,他从一楼上到五楼共用了20s。

@#@若小强及书包总重为480N,每层楼的高度为3m,则他上楼的功率是W。

@#@@#@图8-65@#@3.两个滑轮完全相同,其重力均为20N.分别用图8-65所示的两种方式,将重400N的物体以相同的速度匀速提升了10m,不计摩擦和绳重,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F1做的功大于F2做的功B.F1和F2做的功相等@#@C.F1做功的功率小于F2做功的功率D.F1和F2做功的功率相等@#@4.小丽用40N的水平推力将一个重90N的箱子水平推动了1m;@#@所用时间2s;@#@小宇又将这个箱子匀速提上了0.4m高的台阶,所用时间1.5s。

@#@比较小丽、小宇所做的功W1、W2和做功的功率P1、P2之间大小的关系是()@#@A.W1>W2P1<P2B.W1>W2P1>P2@#@C.W1<W2P1<P2D.W1<W2P1>P2@#@5.某人骑一辆普通自行车,在平直公路上以某一速度匀速行驶,若人和车所受的阻力为20N,则通常情况下,骑车人消耗的功率最接近   (   )@#@A.1W    B.10W    C.100W    D.1000W@#@6.有甲、乙两辆功率相等的汽车,如果在相同时间内匀速通过距离之比S甲:

@#@S乙=2:

@#@1,那么()@#@A.两辆汽车牵引力之比F甲:

@#@F乙=1:

@#@2B.两辆汽车牵引力之比F甲:

@#@F乙=2:

@#@1@#@C.两辆汽车做功之比W甲:

@#@W乙=1:

@#@2D.两辆汽车做功之比W甲:

@#@W乙=2:

@#@1@#@7.甲、乙两人爬楼梯比赛,已知两人体重之比为3:

@#@2,爬完相同龄楼高所用的时间之比为4:

@#@3,则甲、乙两人爬楼梯的功率之比为()@#@A.9:

@#@8 B.8:

@#@9 C.2:

@#@1 D.1:

@#@2@#@8.三辆汽车用同样大小的牵引力和速度行驶,甲沿上坡路,乙沿水平路,丙沿下坡路,都行驶相同的时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车的功率最大B.乙车的功率最大@#@C.丙车的功率最大 D.三辆车的功率一样大@#@图8-66@#@9.如图8-66所示,重为100N的物体A在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面以0.4m/s的速度作匀速直线运动,弹簧秤的示数为5N。

@#@不计滑轮、绳子、弹簧秤的重力,忽略绳子与滑轮间的摩擦。

@#@则()@#@A.物体A受到水平面的摩擦力为5NB.拉力F的功率为4W@#@C.若物体A匀速运动2s,拉力F做功为4J@#@D.物体A受到的支持力和物体A对水平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10.一台水泵功率是8kW,它在5min内可以做多少功?

@#@这些功可以把多少kg的水抽到12m高的水槽中?

@#@(题型二)@#@图8-67@#@11.如图8-67所示,物体A的质量为50kg,当力F为100N时,物体A恰能匀速前进,若物体A前进0.5m所用时间为10s,(不计绳和滑轮重)求:

@#@@#@

(1)物体A受到的重力.

(2)物体A受到的摩擦力.@#@(3)力F做的功.(4)力F做功的功率.@#@12.一辆大型运输车,长40m,质量为30t,匀速通过长260m的山洞时,所用时间为30s,它以同样速度通过一座桥时,所用时间为24s,若车行驶时所受阻力为车重的0.2倍,g取10N/kg,求:

@#@@#@

(1)桥的长度。

@#@

(2)运输车过桥时的功率@#@7@#@";i:

27;s:

6587:

"@#@密度计算分类练习@#@一丶同体积问题@#@1、一个容积为2.5升的塑料壶,用它装酒精,最多能装多少克?

@#@@#@2、一个瓶子能盛1千克水,用这个瓶子能盛多少千克酒精?

@#@@#@3、有一只玻璃瓶,它的质量为0.1kg,当瓶内装满水时,瓶和水的总质量为0.4kg,用此瓶装另一种液体,瓶和液体的质量为0.64kg,求这种液体的密度。

@#@@#@4.把一块金属放入盛满酒精(ρ酒精=0.8g/cm3)的杯中时,从杯中溢出8g酒精。

@#@若将该金属块放入盛满水的杯中时,从杯中溢出水的质量是多少?

@#@@#@5.铸造车间浇铸合金工件,已知所用木模质量为500g,木料密度为0.7×@#@103kg/m3.今称得每个合金工件的质量为4.9kg,则该合金的密度是多少?

@#@@#@6.假设钢瓶内储满9千克液化气,钢瓶容积为0.3m3,今用去一半,则钢瓶内剩下的液化气密度为多少?

@#@@#@7、某铜制机件的质量为0.445千克,如改用铝制品质量可减轻多少?

@#@@#@8、如图3所示,一只容积为3×@#@10-4m3的瓶内盛有0.2kg的水,一只口渴的乌鸦每次将一块质量为0.01kg的小石块投入瓶中,当乌鸦投入了25块相同的小石块后,水面升到瓶口。

@#@求:

@#@

(1)瓶内石块的总体积;@#@

(2)石块的密度。

@#@@#@9、一个容器盛满水总质量为450g,若将150g小石子投入容器中,溢出水后再称量,其总质量为550g,求:

@#@@#@

(1)小石子的体积为多大?

@#@@#@

(2)小石子的密度为多少?

@#@@#@10、一空杯装满水的总质量为500克,把一小物块放入水中,水溢出后,杯的总质量为800克,最后把物块取出后,杯的总质量为200克,求此物块的密度是多少?

@#@@#@11.某同学没有利用量筒也测出了一满杯牛奶的密度.他的方法是这样的:

@#@先用天平测出一满杯牛奶的总质量是120g,然后测得空杯子的质量是50g,最后他将该杯装满水,又用天平测得水和杯子的总质量是100g.请你帮该同学算一算此杯牛奶的密度是多少?

@#@@#@二、同质量问题@#@1、体积为1m3的冰化成水的体积多大?

@#@(ρ冰=0.9×@#@10³@#@kg/m³@#@)@#@2、体积为9m³@#@的水化成冰的体积多大?

@#@@#@3、郑小胖家的一只瓶子,买0.5kg酒刚好装满.小胖用这只瓶子去买0.5kg酱油,结果没有装满,小胖以为营业员弄错了.现在请你思考一下,到底是谁弄错了?

@#@(通过计算说明)@#@4.质量为9千克的冰块,密度为0.9×@#@103千克/米3.

(1)求冰块的体积.

(2)若冰块吸热后,有3分米3的冰融化成水,求水的质量.@#@5、学校安装电路需用铜线,现手头有一卷铜线,其质量是178千克,横截面积是2.5平方毫米,这卷铜线的长度是多少米?

@#@(ρ铜=8.9×@#@103千克/米3)@#@6.在一块表面积为6米2的铁件上镀铜后,铁件的质量增加了1.068千克,求所镀铜的厚度(ρ铜=8.9×@#@103千克/米3)。

@#@(4分)@#@7.一捆铜丝的质量为20千克,剪下5米长的一段称得其质量为0.89千克,已知铜的密度为8.9×@#@103千克/米3,那么这捆铜丝有多长?

@#@这根铜丝有多粗?

@#@@#@8、如果砖的密度是2×@#@103千克/米3,一块砖的体积是1.4×@#@103厘米3,那么一辆能装载4吨的汽车最多能运多少块砖?

@#@@#@9、一零件的木模质量为200克,利用翻砂铸模技术,制作钢制此零件30个,需要多少千克钢材?

@#@(ρ木=0.6×@#@10³@#@kg/m³@#@)@#@10.宇宙中有一种中子星,其密度可达1×@#@1017kg/m3,试算一算一个约乒乓球(体积约为34cm3)大小的中子星的质量.如果一辆汽车每次运载10t,则需多少次才能将此物质运完?

@#@@#@三、空心与混合的问题@#@1.一个体积是40cm3的铁球,质量是156g,这个铁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ρ铁=7.8×@#@103kg/m3)若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多大?

@#@@#@2、盐水选种是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发明的一种选饱满种子的方法:

@#@选芒粳稻种需要配制密度为1.1×@#@103Kg/m3的盐水,某农户配制了50L盐水,取出50ml进行检测,测得这些盐水的质量为600g,(测完后将盐水还倒回)。

@#@@#@请帮助他分析一下这样的盐水是否符合要求,

(1)如不符合则应采取什么措施?

@#@@#@

(2)将这些盐水配制到符合要求时共为多少升?

@#@@#@3.有一质量为5.4千克的铝球,体积是3000厘米3,试求这个铝球是实心还是空心?

@#@如果是空心,则空心部分体积多大?

@#@如果给空心部分灌满水,则球的总质量是多大?

@#@(ρ铝=2.7×@#@103千克/米3)@#@4.用20g密度为19.3g/cm3的金和10g密度为8.9g/cm3的铜合在一起制作一工艺品,制成后工艺品的密度为多大?

@#@@#@5.有一块20m3的矿石,为了测出它的质量,从它上面取10cm3样品,测得样品的质量为26g,根据以上数据求出矿石的密度和质量?

@#@@#@6、有一节油车,装满了30米3的石油,为了估算这节油车所装石油的质量,从中取出了30厘米3石油,称得质量是24.6克,问:

@#@这节油车所装石油质量是多少?

@#@(2.46×@#@104kg)@#@ @#@7:

@#@老板派小姚去订购酒精,合同上要求酒精的密度小于或者是等于0.82g/cm3就算达标,小姚在抽样检查时,取酒精的样本500ml,称得的质量是420g.请你通过计算说明小姚的结论是(A达标B不达标,含水太多)你认为小姚该怎么办?

@#@(ρ酒=0.8×@#@103kg/m3@#@ρ水=1.0×@#@103kg/m3)@#@8、不用天平,只用量筒,如何量出100克酒精来?

@#@@#@9、一台拖拉机耕地一亩耗油0.85kg,它的油箱的容积是100升,柴油的密度是850kg/m3,该拖拉机装满油后最多耕地的亩数是多少?

@#@  @#@10.用盐水选种,要求盐水的密度是1.1×@#@103kg/m3,现在配制了0.5dm3的盐水,称得盐水的质量是0.6kg。

@#@这种盐水合不合要求?

@#@若不合要求,应加盐还是加水?

@#@加多少?

@#@@#@11.用20g密度为19.3g/cm3的金和10g密度为8.9g/cm3的铜合在一起制作一工艺品,制成后工艺品的密度为多大?

@#@@#@12、一个体积是40cm3的铁球,质量是156g,这个铁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ρ铁=7.8×@#@103kg/m3)若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多大?

@#@@#@6@#@";i:

28;s:

12708:

"一选择题@#@1:

@#@宋代诗人陈与义有诗“枫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诗中所涉及的“卧看满天云不动”是因为()@#@A、诗人以自己为参照物看云B、诗人的浪漫情怀所致@#@C、云本来就不动D、云向西运动@#@2:

@#@汽车在公路上以36km/h的速度匀速直线运动,驾驶员发现前方路口信号灯转为红色,经0.5s反应时间后开始踩刹车,汽车车速v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如图11-2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在0.5s的反应时间内车子前进了l0m@#@B.从开始刹车到停止,车子滑动距离为5m@#@C.开始刹车后1s,车速为5m/s@#@D.从信号灯转为红色起到汽车完全静止,车子共前进了5m@#@3:

@#@在学校举行的一次自制机动车竞赛活动中,有两部小车.如果让它们沿相反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每隔10秒钟它们之间距离就增加16米;@#@如果让它们以原来的速度沿同一方向运动时,每隔5秒钟它们之间的距离增大2米,则两车的速度分别是()@#@A.1米/秒,0.6米/秒B.1.2米/秒,0.8米/秒@#@C.0.8米/秒,0.8米/秒D.1米/秒,1.4米/秒@#@4.甲、乙二人各乘一台升降机,甲看见楼房在匀速上升,乙也在匀速上升。

@#@乙看见楼房在匀速上升。

@#@甲在匀速下降。

@#@则他们相对于地面()@#@A.甲上升,乙下降   B.甲下降,乙上升   @#@C.甲、乙都下降,但甲比乙慢  D.甲、乙都下降,且甲比乙快@#@5.请根据图2—7所示,判断甲、乙两船的运动情况() @#@A.甲船可能向右运动,乙船可能静止    @#@B.甲船一定向右运动,乙船一定向左运动    @#@C.甲船可能向右运动,乙船一定向左运动    @#@D.甲船一定向右运动,乙船可能向左运动@#@6.汽车由西向东匀速行驶,车上的乘客看到窗外的雨是竖直下落的,那么在地面上的人看来,雨滴的下落方向是()@#@A.竖直下落     B.斜向东下落@#@C.斜向西下落    D.斜向南下落或斜和北下落@#@7.小王和小李站在匀速前进火车的车厢两头,小王站在车厢前头,小李站在车厢的末尾.用玩具手枪对射.假如他们用的是相同的玩具手枪,又同时开枪,则()@#@A.小王先中弹B.小李先中弹C.两人同时中弹D.都有可能@#@8.在一条公路上,某公安警察骑摩托车以90千米/小时的速度追赶他前面的距60千米的载有走私货物的卡车,摩托车追了135千米终于追上了卡车,卡车的逃跑速度应()@#@A.50千米/小时B.45千米/小时C.40千米/小时D.12.5千米/小时@#@9.你面向高墙喊话,如果听到回声,那么你和高墙之间的距离至少为:

@#@()@#@A.大于34米B.大于17米  C.等于17米D.等于34米@#@10.拿一张硬纸片,先让它快些从木梳上划过,再让它从同一木梳上慢一点划过,则两次所发出的声音:

@#@()@#@A.响度不同B.音调不同  C.音色不同D.三者都不同.@#@11.在城市道路常见如右图所示的标牌,它表示的意思是(  )@#@A.鼓号乐队不能进入B.禁止鸣笛,保持安静@#@C.道路弯曲,行车注意安全D.乐器商店的标志;@#@@#@12.在日常生活中,常用“震耳欲聋”来形容人说话的情况(  )@#@音调;@#@B.响度;@#@C.音色;@#@D.都有可能。

@#@@#@13.在敲响古刹里的大钟时,有的同学发现停止了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仍“余音未绝”,下列分析原因正确的是(  )@#@A.大钟的回声;@#@        B.大钟在继续振动;@#@@#@C.人的听觉发生“暂留”缘故;@#@D.大钟虽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14.把一闹钟放于钟罩内如右图不断抽出罩内空气,关于闹钟的声音下列说法对的是(  )@#@A.不变  B.越来越小@#@C.越来越大 D.无法确定@#@21.下列现象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A.小孔成像B.人在河边看到岸边柳树的倒影@#@C.阳光下树木的影D.太阳光进入我们的眼睛@#@22.一束光线以30°@#@角入射到平面镜上,当入射角增大20°@#@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A.100°@#@B.120°@#@C.140°@#@D.160°@#@@#@23.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km/sB.人是靠音调区分交响乐中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C.人歌唱时歌声是由声带振动发出的D.禁止鸣喇叭属于阻断噪声传播@#@24.通常人们会从噪声的产生、传播及接收三个环节控制噪声,下列措施中,属于在产生环节控制噪声的是()@#@A.临街的房屋安装隔音玻璃 B.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C.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戴耳罩 D.在公路两侧设置屏障墙@#@25.以下例子中,不属于利用声传递信息的是()@#@A.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B.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会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C.古代雾中航行的水手通过号角的回声可以判断悬崖的距离@#@D.利用声波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26.对牛叫声和蚊子飞时发出的声音的描述正确的是()@#@A.蚊子声响度小,牛叫声音调高B.牛叫声响度小,蚊子声音调低@#@C.蚊子声响度大,牛叫声音调低D.牛叫声响度大,蚊子声音调高@#@27.大街上的“超声波洁牙”美容店中,超声波之所以能洁牙,是因为()@#@A.超声波是清洁剂@#@B.超声波引起液体的振动,振动把污垢敲下来@#@C.超声波发生反射@#@D.超声波传递去污信息@#@2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白光和红光通过三棱镜都能发生光的色散现象@#@B.白光通过三棱镜形成彩色的光带,这个实验说明白光是复色光@#@C.不透明物体具有吸收光的能力,而透明物体则不能吸收光线@#@D.星星和月亮都能发光,都属于光源@#@29.关于实像与虚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虚像总是放大的,实像总是缩小的@#@B.虚像总是正立的,实像总是倒立的@#@C.虚像只能通过眼睛观察,实像通过光屏后也可看到@#@D.光的反射成虚像,光的折射成实像@#@30.下列物体不属于光源的是()@#@A.烛焰B.月亮C.萤火虫D.通电的灯泡@#@31.放电影用的银幕()@#@A.表面是光滑的,为了使光发生镜面反射@#@B.表面是粗糙的,为了使光很容易被吸收@#@C.表面是粗糙的,为了使光发生漫反射@#@D.以上说法都不对@#@32关于光的反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B.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C.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也同样增大@#@D.入射角大于反射角@#@33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间的夹角为60°@#@,则反射光线与镜面间的夹角为()@#@A.60°@#@B.30°@#@C.120°@#@D.150°@#@@#@34一束光垂直射到平面镜上,然后将平面镜转动θ角,入射光线保持不变,那么反射光线的方向将改变()@#@A.θ/2B.θC.2θD.0@#@35关于光的反射定律的适用范围,正确的说法是()@#@A.光的反射定律只适用于镜面反射@#@B.漫反射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C.光的反射定律不适用于垂直照射@#@D.光的反射定律适用于所有光的反射现象@#@36教室的墙壁对光产生的现象是()@#@A.镜面反射B.漫反射@#@C.不发生反射D.两种反射同时产生@#@37平静的水面能清晰地映出岸上景物,就是大家通常说的“倒影”,则“倒影”是()@#@A.正立的实像B.倒立的实像@#@C.正立的虚像D.倒立的虚像@#@38甲从一面镜子中能看见乙的眼睛,那么乙从这面镜子中()@#@A.一定见到甲的眼睛@#@B.一定见不到甲的眼睛@#@C.可能见到,也可能见不到甲的眼睛@#@D.镜子的位置不同,结果也不同@#@39一条光线在物体表面上发生反射,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垂直,则()@#@A.入射角为45°@#@B.入射角为90°@#@@#@C.反射角为45°@#@D.入射光线垂直物体表面@#@40晚上,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小块平面镜平放在纸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射,如右图所示,则从侧面看去()@#@A.镜子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B.镜子比较暗,它发生了镜面反射@#@C.白纸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D.白纸比较暗,它发生了漫反射@#@二、填空题@#@1.声音要靠介质传播,真空______传声。

@#@@#@2.声音在2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6米/秒,要使声音传播到450米的地方需要_____秒.@#@3某段铁路由长度为L的铁轨一根接一根地铺成。

@#@一列火车在匀速前进,车内一位旅客要测量火车的运动速度。

@#@他测出了火车经过铁轨接缝时连续发生N次振动的时间间隔为t,则计算车速v的关系式v=__________。

@#@@#@6.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______米/秒,光年是______单位。

@#@如下图所示蜡烛通过小孔在右边光屏上成了一个像,这就是物理学上说的小孔成像,这说明光在同一种介质中是_______传播的。

@#@在晴天的中午,茂密的大树下常有许多圆形的不那么明亮光斑,这些光斑的成因是由于光是沿______传播的,光线通过树叶缝隙而形成的太阳_____.(填“像”或“影子”)@#@7.入射光线与镜面夹角是60°@#@,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是_______.若入射角增大10°@#@,则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改变了_______.@#@8.太阳光线与水平面成45°@#@角,现用一平面镜把太阳光线反射到竖直向下的水井中,则平面镜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_______.@#@9.光的反射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种.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在物体表面上发生_____反射的缘故;@#@在教室里,因“反光”从某个角度看不清黑板上的字,这是光的__________现象@#@10.以相等的入射角射到镜面上某点的光线可以有______条,以某一角度入射到镜面@#@上某点的一条光线,有______条反射光线.@#@11.一束光线垂直射向平面镜,反射角是______.@#@12.入射光线与镜面成15°@#@角,则反射角是______,如果将光线绕入射点向法线方向转过1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是______.@#@三、.计算(每小题6分,共12分)@#@1.一束激光从地球射向月球上的反射器,经过反向器反射后,激光返回发射器,所需时间为2.54s,那么球到地球的距离是多少?

@#@@#@@#@2.大力水手在夜间驾驶的轮船在海上航行,当时气温是150C;@#@他担心撞上冰山,于是他站到船头向前吹响了一声号角,6秒钟听到了回声,问冰山距离轮船多远?

@#@@#@四、作图题@#@

(1)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完成下图中的光路图.@#@@#@

(2)在下图中根据入射光和反射光的位置,确定反射面的位置.@#@@#@五、如图11-9(A)所示是高速公路上用超声波测量车速的示意图。

@#@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脉冲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的信号间的时间差,测出被测物体的速度。

@#@图11-9(B)中,P1、P2是测速仪发出的超声波信号n1、n2分别是P1、P2由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设测速仪匀速扫描,P1、P2之间的时间间隔△t=1.0s,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若汽车是匀速行驶的,试求:

@#@@#@

(1)汽车在接收到图P1、P2两个信号之间的时间内前进的距离是多少?

@#@@#@

(2)汽车的速度是多少?

@#@@#@@#@@#@";i:

29;s:

9331:

"八年级物理周测试题

(一)@#@总分:

@#@90分时间:

@#@90分钟@#@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6分)@#@1、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压强,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压强。

@#@斧头要经常磨,这样用来砍木头时可以_____________;@#@铁路的钢轨不直接铺到路基上而铺到枕木上,这样可以_____________压强。

@#@@#@2、液体压强的特点是:

@#@@#@液体内部都有压强。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有关系。

@#@@#@3、1654年,德国学者奥托·@#@格里克的实验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后来把这个实验叫做_______。

@#@十七世纪,意大利的科学家____首先测出了大气压的值。

@#@@#@一个标准大气压约为Pa=㎜Hg。

@#@@#@6㎝@#@26cm@#@A@#@B@#@4、饺子是大家喜爱的食品,在水中煮会漂起来,是因为饺子受热膨胀,体积_________浮力______,重力浮力,上浮到水面。

@#@@#@5、右图是A端开口B端封闭的L形容器,内盛有水,已知B端顶面离容器底6㎝,A端内液面离容器底26㎝。

@#@则:

@#@(g=10N/㎏)@#@B端顶面受到水的压强为;@#@@#@6、水平桌面的面积为1㎡,上面放着质量为5㎏的物体,物体与桌面接触面积为0.1㎡,则物体对桌面的压力是________牛,对桌面的压强是________帕。

@#@@#@7、在一次军事演习中,有一辆重5×@#@105N的坦克想通过封冻的河面,已知坦克每条履带接地面积是2m2,军事科技人员测出冰面的抗压强度是1.5×@#@105Pa,那么这辆坦克__________通过冰面(填“能”或“不能”),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死海是世界著名的咸水湖,当人完全浸入死海时,人受到的浮力_______人受到的重,所以人就会自然向上浮起,当人浮在海面上时,人受到的浮力______人受到的重力@#@9、用手把图钉按进木板中,在这个过程中手对图钉帽的压力_____________图钉尖对木板的压力;@#@手对图钉帽的压强____________图钉尖对木板的压强(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10、如图所示,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入10㎝长的水银柱,玻璃管的闭端封住一段空气柱,若当时的大气压强为76㎝高水银柱,则:

@#@三种情况下玻璃管内空气柱的压强分别为@#@P1=,P2=,P3=。

@#@@#@

(1)@#@

(2)@#@(3)@#@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下列事例中,属于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的是----------(  )@#@A、铁路的钢轨不直接铺在路基上,而是铺在枕木上@#@B、书包带宽的比窄的背在身上舒服@#@C、把菜刀口磨得很薄,刀就容易切进菜里去@#@D、在烂泥地上垫上一块大木板,便于人行走@#@2.如图4所示,各物体受到的两个力中彼此平衡的是 () @#@ @#@3、下列事例中,利用减小压力的方法减小压强的是@#@.a@#@图6@#@A.把书包带做得宽些 B.注射器的针头很尖@#@C.软包装饮料的吸管有一端被削尖@#@D.房屋“非承重墙”采用轻质(密度较小的)材料@#@4、两只乒乓球分别用细线吊在同一高度并相距8cm左右,如图6所示,现将最靠近两乒乓球并向两乒乓球中央吹气,气流方向过点a时与纸面垂直向里时,两乒乓球将@#@A.不动B.向两边分开@#@C.向中央靠近D.向纸内运动@#@5、三个分别用铜、铁、铝制成的圆柱体,它们的质量相等、高度相等,它们都竖放在水平桌面上,则它们对桌面压强的大小是--------------------------------()@#@A、铜圆柱体最大;@#@B、铁圆柱体最大;@#@@#@C、铝圆柱体最大;@#@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6、将图所示的长方体,从中间切开变成完全相同的两块,并将一块按照图中所示放在另一块的上面。

@#@若长方体放在水平桌面上,则长方体对桌面的前、后两次压强之比P1∶P2为()@#@A、2∶1     B、1∶2@#@C、1∶1     D、1∶4@#@图8@#@7、大军将一支密度计分别放入两种不同的液体中,如图8所示。

@#@若两种液体的密度分别ρ甲、ρ乙,静止时密度计所受浮力分别为F甲、F乙,则()@#@A.ρ甲>@#@ρ乙F甲=F乙@#@B.ρ甲<@#@ρ乙F甲>@#@F乙@#@C.ρ乙>@#@ρ甲F甲<@#@F乙@#@D.ρ乙>@#@ρ甲F甲=F乙@#@8、利用托里拆利实验测大气压时,可以确认管内进入了少量空气的现象是(  )@#@A、管内水银面的高度略小于760㎜@#@B、使管倾斜时,管内水银柱长度增加@#@C、无论怎样使管倾斜,水银都不能充满全管@#@D、将管在水银槽内轻轻上提,管内水银柱高度不变@#@9、小华在游泳池游泳,当他从浅水区走向深水区,若水底布满小石头,则下述体验与分析合理的是@#@A.脚底疼痛感觉减弱,因为人越来越轻@#@B.脚底疼痛感觉减弱,因为水对人的浮力越来越大@#@C.脚底疼痛感觉加重,因为人越来越重@#@D.脚底疼痛感觉加重,因为水对人的浮力越来越小@#@10、下面事例中不属于利用大气压的是@#@A.村民用活塞式抽水机取井水 B.护士把药液吸入注射器@#@C.工人在茶壶盖上做了个小孔 D.帕斯卡用几杯水撑裂了木桶@#@四、实验题(本题共3个小题,4,6,6)@#@1、.如图为一名滑雪运动员正在滑雪比赛,根据图中展现的情景,提出两个与物理学知识有关的问题,并针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简答.@#@提问:

@#@雪橇底部是光滑的吗?

@#@@#@简答:

@#@为了减小摩擦,雪橇底部应是光滑的,有利于运动员滑得更快.@#@提问:

@#@@#@简答:

@#@@#@提问:

@#@@#@简答:

@#@@#@2、提出问题:

@#@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①、猜想与假设:

@#@有的人认为与:

@#@物体体积有关、有的认为与排出液体的重力有关、有的认为……那么你还有其它猜想吗?

@#@@#@②、小明做了一个如下的实验,他在实验中测量了那些物理量?

@#@@#@、、、@#@(a)@#@(b)@#@(c)@#@(d)@#@③、从实验可知,石块受到浮力N,石块排出的水重N,这个实验说明了:

@#@浮力的大小与有关@#@3、通过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液体压强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有两只杯子,分别盛有清水和盐水,但没有标签,你能否用压强计将它们区别开?

@#@@#@

(1)当压强计的金属盒在空气中时,U形管两边的液面应当相平,而小明同学却观察到如图(a)所示的情景.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U形管左支管液面上方的气压______大气压(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调节的方法是:

@#@()@#@A.将此时右边支管中高出的液体倒出B.取下软管重新安装@#@

(2)小明再作图(b)所示的检查.当用手指按压(不论轻压还是重压)橡皮膜时,发现U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几乎不变化.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压强计调节正常后,小明将金属盒先后浸入到两杯液体中,如图(c)和(d)所示.他发现图(d)中U形管两边的液柱高度差较大,于是认为图(d)杯子中盛的是盐水.①你认为,小明的结论是(填“可靠的”或“不可靠的”);@#@@#@②简要说明理由:

@#@.@#@五、计算题@#@10㎝@#@1、如图所示,一平底玻璃杯放在水平桌面上,内装0.15㎏水,杯子与桌面的接触面积是10-3m2,桌面所受玻璃杯的压强是2.7×@#@103Pa,则:

@#@@#@

(1)水对杯底的压强是多大?

@#@@#@

(2)玻璃杯的质量为多少?

@#@@#@2、质量为2kg、底面积为0.01m2的容器放在水平地面上,容器内盛有质量为8kg的酒精(ρ酒精=0.8×@#@103kg/m3g=10N/kg)求:

@#@@#@

(1)酒精的体积V酒精;@#@@#@

(2)液面下0.1m处酒精产生的压强P酒精;@#@@#@(3)容器对地面的压强P。

@#@@#@3.如图所示,装有少量细沙的长直平底玻璃管竖直漂浮于水面,玻璃管的底面积为5×@#@10-4m2,浸入水中的长度是0.1m.求:

@#@@#@

(1)玻璃管和细沙总重是多少?

@#@@#@

(2)当向水中撒入一些食盐并搅拌均匀后,玻璃管向上浮起0.01m,此时食盐水的密度多大?

@#@(ρ水=1.0×@#@103kg/m3,g=10N/kg)@#@@#@第4页共4页@#@";i:

30;s:

23587:

"海淀区九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物理2016.5@#@考@#@生@#@须@#@知@#@1.本试卷共12页,共五道大题,41道小题,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姓名和准考证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作图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将本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小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共30分,每小题2分)@#@1.下列生活用品中,通常情况下属于导体的是@#@A.塑料餐盒B.瓷碗C.玻璃杯D.不锈钢勺@#@2.如图1所示的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图1@#@钢勺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景物在水中形成“倒影”@#@人在镜中成像@#@阳光在树荫下形成光斑@#@A@#@B@#@C@#@D@#@3.图2所示的四个实例中,目的是为了增大摩擦的是@#@图2@#@行李箱下面装有轮子@#@在轴承中装有滚珠@#@汽车轮胎上有凸起的条纹@#@给自行车加润滑油@#@A@#@B@#@C@#@D@#@4.下列数据中最接近实际的是@#@A.人体的正常体温约为36.5℃B.体育中考用实心球的质量约为10kg@#@C.初三女生身高约为1.60cmD.初三男生跑完1000m用时2min@#@5.图3所示的四种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吸热的是@#@图3@#@草叶上形成“露珠”@#@草叶上形成“白霜”@#@@#@冰雪消融@#@湖水结冰@#@B@#@D@#@A@#@钢勺在水面处折断了钢勺在水面处折沙滩上有白鸽断了@#@C@#@酒杯在镜中成像@#@@#@6.图4所示的四种措施中,为了增大压强的是@#@图4@#@B@#@C@#@铁轨铺在枕木上@#@A@#@大型平板车装有很多车轮@#@D@#@书包带做的很宽@#@切蛋器装有很细的钢丝@#@7.如图5所示,符合用电安全的是@#@用湿毛巾擦拭正在发光的电灯@#@使用绝缘皮破损的插头@#@洗衣机的外壳要接地@#@A@#@B@#@C@#@D@#@图5@#@很多用电器同时共用同一个接线板@#@图6@#@S1@#@S@#@S@#@S2@#@S1@#@A@#@B@#@C@#@D@#@S2@#@8.图6所示的四个电路中,开关均闭合后,通过两个灯泡的电流一定相等的是@#@9.在下列过程中,利用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A.用锯条锯木板时,锯条温度升高@#@B.汽油机在完成压缩冲程的过程中,气缸内气体温度升高@#@C.用天燃气灶烧开水的过程中,水温升高@#@D.用手反复弯折铁丝,弯折处铁丝的温度升高@#@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C.“闻其声知其人”是通过音调判断不同人发声的@#@D.在公路两侧设置隔音墙是为了全部消除噪声@#@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水的温度没有达到沸点时,水是不能变为水蒸气的@#@B.将水果用保鲜膜包好后再放入冰箱冷藏是为了减慢蒸发@#@C.高压锅是利用增大气压降低沸点的原理来加快煮熟食物的@#@D.使用干冰进行人工增雨过程中,干冰先升华后液化@#@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漫反射现象中,光的传播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B.近视眼可以通过配戴凸透镜制成的眼镜进行矫正@#@C.光的色散现象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D.凸透镜所成的实像一定是放大的@#@图7@#@13.中国科技馆的“探索与发现A厅”中有一个写着“电从哪里来”字样的展台,在展台的一侧有一台手摇发电机,在展台中心区域有一个水车模型(如图7所示),水车模型内部的电动机与发电机相连接。

@#@小祎同学用力摇动手摇发电机,发现水车模型转动了起来。

@#@关于此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手摇发电机的工作原理是电磁感应现象@#@B.水车模型内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是电磁感应现象@#@C.发电机在工作过程中,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R@#@酒精气体浓度@#@乙@#@D.水车模型在转动过程中,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B@#@V@#@S@#@D@#@S@#@A@#@R0@#@R@#@R0@#@R@#@图8@#@C@#@R@#@S@#@R0@#@A@#@A@#@V@#@R@#@S@#@R0@#@甲@#@14.随着人们安全意识的加强,酒驾的危害也越发引起人们的重视。

@#@小林出于好奇设计了一种酒精气体浓度测试电路。

@#@图中R0为定值电阻,R为酒精气敏元件,其阻值随被测气体中酒精气体浓度的变化规律如图8甲所示。

@#@小林希望随着气体中酒精气体浓度的增大,电表的示数也增大。

@#@若电源两端的电压不变,则闭合开关S后,图8甲中能够实现上述功能的电路是@#@@#@甲@#@A@#@图9@#@乙@#@15.如图9所示,长方体木块甲和装有适量水的轻质薄壁圆柱形容器乙置于水平地面上。

@#@木块甲的底面积为S1,足够高的容器乙的底面积为S2。

@#@若将物块A放在木块甲上表面中央,甲对地面的压强增大了p1;@#@将物块A放入乙容器的水中,水对容器底部压强增大了p2,容器底对地面的压强增大了p3。

@#@已知S1:

@#@S2=2:

@#@1,物块A的密度和水的密度分别为ρA和ρ水。

@#@则下列判断一定正确的是@#@A.若p1:

@#@p2=1:

@#@1,则ρA:

@#@ρ水=1:

@#@2@#@B.若p1:

@#@p2=1:

@#@2,则ρA:

@#@ρ水=1:

@#@1@#@C.若p2:

@#@p3=1:

@#@1,则ρA:

@#@ρ水=1:

@#@1@#@D.若p2:

@#@p3=1:

@#@2,则ρA:

@#@ρ水=2:

@#@1@#@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小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符合题意的选项均多于一个。

@#@共8分,每小题2分。

@#@每小题选项全选对的得2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错选的不得分)@#@1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水结冰后,分子静止不动@#@B.沿海地区昼夜温差小,主要原因是由于水的比热容大@#@C.水不容易被压缩是因为水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D.汽油的热值比柴油的热值大,完全燃烧时汽油比柴油产生的热量多@#@1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同名磁极间相互排斥B.长度相同的铜导线比铝导线的电阻小@#@C.仅受地磁场作用,可自由转动的小磁针静止时,N极指向地理北极附近@#@D.通电铜导线中的电流方向与该导线中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一致@#@18.关于运动和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漂浮”在空间站的宇航员,惯性消失了@#@B.抛出的实心球在空中继续向前运动,是由于实心球具有惯性@#@C.人推木箱没有推动,是因为人对木箱的推力小于地面对木箱的摩擦力@#@D.排球运动员用力击球时,手对球的作用力与球对手的作用力大小相等@#@19.用水平力F1拉着物体M在水平地面上以速度v1匀速运动一段距离s1,所用时间为t1,F1做功为W1,功率为P1;@#@若改用水平力F2拉着物体M在同一水平地面上以速度v2匀速运动一段距离s2,所用时间为t2,F2做功为W2,功率为P2。

@#@已知:

@#@W1>W2,P1<P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F1>@#@F2B.s1>@#@s2C.t1<@#@t2D.v1<@#@v2@#@三、实验与探究题(共48分,20-24、26、27、29、30、33题各2分,25、34-36题各3分,28、31、32、37题各4分)@#@20.在图10中被测橡皮的长度是cm。

@#@@#@21.图11所示的电度表的示数为kW•h。

@#@@#@N@#@B@#@A@#@C@#@D@#@O@#@E@#@F@#@发@#@图13@#@22.根据图12所示的电流方向,判断通电螺线管的左端是极。

@#@(选填“N”或“S”)@#@图11@#@kW•h@#@单相电度表@#@220V10(20)A50Hz@#@2500r/kW•h@#@26538@#@图12@#@I@#@I@#@左@#@右@#@0@#@1@#@2@#@3@#@4@#@cm@#@图10@#@23.如图13所示,EF为平面镜,AO为入射光线,ON为法线,入射角Ð@#@AON等于45°@#@。

@#@已知Ð@#@NOB等于30°@#@,Ð@#@NOC等于45°@#@,Ð@#@NOD等于60°@#@。

@#@则入射光线AO的反射光将沿着射出。

@#@(选填“OB”、“OC”或“OD”)@#@甲乙@#@图14@#@24.甲、乙两个相同的透明玻璃水杯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分别盛有质量相等、温度不同的纯净水,其中甲杯装有常温下的水,乙杯装有80℃的热水。

@#@同时向两个水杯中分别滴入一滴红墨水,过一会儿后观察到如图14所示的现象,该实验说明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有关。

@#@@#@25.小华在探究冰的熔化规律时,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加热时间/min@#@0@#@1@#@2@#@3@#@4@#@5@#@6@#@7@#@8@#@9@#@10@#@11@#@12@#@温度/℃@#@-6@#@-4@#@-2@#@0@#@0@#@0@#@0@#@0@#@0@#@0@#@1@#@2@#@3@#@

(1)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可知冰是______。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在探究冰的熔化实验中,使用的加热装置的单位时间内供热量始终相同,小华发现在0~2min期间温度计的示数由-6℃升高到-2℃,10~12min期间温度计的示数由1℃升高到3℃,在这两个时段中加热的时长都是2min,但温度计示数变化的情况却不相同,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选填选项前的字母)@#@A.冰熔化成水后发生的汽化现象使水的质量减少@#@B.冰熔化成水后发生的汽化现象使水吸收了一些热量@#@C.冰完全熔化成水后体积减小@#@D.冰和水的比热容不同@#@26.小芳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金属块的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质量、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15甲所示,用量筒测量小石块的体积如图15乙所示,则该金属块的质量为@#@g,密度为kg/m3。

@#@@#@mL@#@100@#@70@#@80@#@90@#@10@#@20@#@30@#@40@#@50@#@60@#@mL@#@100@#@70@#@80@#@90@#@10@#@20@#@30@#@40@#@50@#@60@#@甲@#@0@#@1@#@2@#@3@#@4@#@5@#@g@#@20g@#@10g@#@50g@#@图16@#@乙@#@丙@#@甲@#@图15@#@27.图16所示的实验中,闭合开关后,观察到导线AB下方的小磁针发生了偏转,这个现象说明了。

@#@@#@28.小红用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导线、开关及干电池等实验器材,测量额定电压为2.5V小灯泡L的额定功率。

@#@@#@

(1)小红连接的部分实验电路如图17甲所示,请你添加一条导线将实验电路补充完整。

@#@@#@

(2)当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压表示数为2.5V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17乙所示,则可知通过小灯泡L的电流为A,小灯泡L的额定功率为W。

@#@@#@L@#@甲@#@+@#@-@#@S@#@P@#@A@#@B@#@C@#@D@#@乙@#@图17@#@@#@29.下表是小强在实验中记录的实验数据,请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归纳出压强p与力F的关系式:

@#@p=。

@#@@#@F/N@#@10@#@12@#@14@#@16@#@18@#@20@#@p/Pa@#@600@#@720@#@840@#@960@#@1080@#@1200@#@30.在图18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

@#@闭合开关S,电压表V1与V2的示数均为6V。

@#@由此可见,可能存在R1________或R2_______的电路故障。

@#@(选填“短路”或“断路”)@#@甲@#@金属块@#@压力/102N@#@6@#@5@#@4@#@3@#@2@#@1@#@0@#@5@#@10@#@15@#@20@#@25@#@30@#@35@#@乙@#@压痕面积/102mm2@#@甲@#@乙@#@图19@#@测试材料@#@31.硬度是描述材料软硬程度的物理量。

@#@为了研究甲、乙两种材料的硬度,某活动小组设计了检测材料硬度的实验方案,选择了适当的器材(质量已知的金属球和多个有凹槽的金属块)。

@#@如图19甲所示,他们将测试材料放在水平桌面上,金属球静置于其上表面,在金属球上再放一个有凹槽的金属块,凹槽恰好与金属球上表面完全接触,使金属三块能静止在金属球上。

@#@一段时间后,取下金属块和金属球,在材料表面留下凹形压痕。

@#@该小组在控制时间变量的条件下,多次实验并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图像如图19乙所示。

@#@请你根据图像所提供的信息回答以下问题:

@#@@#@图18@#@S@#@A@#@R2@#@R1@#@V1@#@V2@#@

(1)活动小组在研究甲材料硬度的问题中,自变量是。

@#@(选填选项前的字母)@#@A.金属球质量B.材料所受压力C.材料压痕面积D.材料种类@#@

(2)甲、乙两种材料硬度较大的是。

@#@(选填“甲”或“乙”)@#@图20@#@热水@#@乒乓球@#@甲@#@乙@#@32.我们常常会遇到乒乓球被压瘪的现象。

@#@将压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如图20甲所示。

@#@过一会儿,乒乓球就恢复了原状,如图20乙所示。

@#@@#@

(1)请根据上述现象提出一个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

@#@@#@

(2)你提出的上述问题中,因变量是。

@#@@#@(3)针对你提出的问题,写出你的猜想:

@#@。

@#@@#@你猜想的依据是:

@#@。

@#@@#@33.小军和小红利用图21甲所示装置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实验时,它们发现在左盘和右盘同时加入一个质量相等的砝码时,木块A处于静止状态。

@#@若将一个质量较小的砝码轻轻放在右盘后,观察到木块A仍然处于静止状态,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发生,小军用图21乙中所示的小车B替换木块A进行实验;@#@小红用图21丙中所示的硬纸板C替换木块A进行实验。

@#@@#@

(1)小军、小红分别用小车B和硬纸板C替换木块B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2)小红在实验中应使用____________硬纸板。

@#@(选填“轻质”、“厚重”)@#@A@#@甲@#@丙@#@C@#@B@#@B@#@乙@#@图22@#@温度计@#@甲@#@乙@#@图21@#@34.小华想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大小是否有关”。

@#@实验桌上有三个完全相同的烧瓶,烧瓶内装有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煤油、完全相同的温度计,其中2个烧瓶内装有阻值为5Ω的电阻丝,另1个烧瓶内装有阻值为10Ω的电阻丝。

@#@实验桌上还有满足实验要求的电源、开关各一个,电流表两块,滑动变阻器两个,导线若干。

@#@小华将相关实验器材连接成图22所示的电路,甲烧瓶中装的电阻丝的阻值为5Ω。

@#@@#@

(1)如图22所示的电路中,装入烧瓶乙中的电阻丝的阻值应是_______Ω@#@

(2)实验器材中没有测量时间的工具,他是通过操作_____________来确保通电时间相同的。

@#@@#@(3)滑动变阻器在该实验中除了具有保护电路的作用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图23@#@O@#@A@#@D@#@B@#@C@#@甲@#@乙@#@水@#@液体@#@35.小莉利用轻质杠杆、刻度尺、金属块甲、小石块乙、圆柱形塑料容器、细线和适量的水测量未知液体的密度,实验装置如图23所示。

@#@以下是小莉设计的实验步骤,请你按照她的实验思路,将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

(1)将金属块甲和小石块乙用细绳分别悬挂在杠杆@#@A和D端,用细线做好的绳套系住杠杆某处后,移@#@动绳套到O点时,杠杆恰好在水平位置平衡。

@#@@#@

(2)将小石块乙完全浸没在水中,且不与塑料容器相@#@接触,金属块甲移至B点,杠杆再次在水平位置平衡。

@#@用刻度尺测出AB间的距离为l1。

@#@@#@图24@#@R@#@P@#@S@#@V@#@a@#@b@#@A@#@(3)将小石块乙完全浸没在待测液体中,且不与塑料容器相接触,金属块甲移至C点,杠杆再次在水平位置平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水的密度r水及测量出的物理量写出待测液体的密度r液的表达式:

@#@r液=。

@#@@#@36.图24是小明设计的测量未知电阻Rx阻值(约为200Ω)的电路图。

@#@他从实验室选取了如下器材:

@#@电源(电压恒为3V)、滑动变阻器R(标有“200Ω1.5A”的字样),电流表(量程为0~0.6A,分度值0.02A)和电压表(量程为0~3V,分度值0.1V)各一块、开关1个,导线若干。

@#@则@#@

(1)测量未知电阻Rx的原理是__________;@#@@#@

(2)小明发现采用原理方法和器材并不能测出Rx的阻值。

@#@请你分析其中的原因是:

@#@________。

@#@@#@37.实验桌上有焦距分别为15cm、10cm的两个凸透镜A、B,还有光屏、F形LED灯(作为物体,如图25甲所示)、光具座和刻度尺。

@#@某个同学设计实验证明“在物距相同时,凸透镜所成实像的高度h与凸透镜的焦距f是否有关”。

@#@请你帮他补充完整下面的实验设计。

@#@@#@

(1)实验步骤:

@#@@#@①按图25乙所示组装器材,将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固定在50cm刻线处,并进行共轴调节。

@#@@#@②将F形LED灯移至20cm刻线处,打开LED灯,移动光屏并在光屏上观察到LED灯清晰的像,如图25丙所示,用刻度尺测量像高h,并记录。

@#@@#@③。

@#@@#@图25@#@乙@#@F形@#@LED灯@#@甲@#@F形@#@LED灯@#@丙@#@h@#@

(2)请画出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3)请说明如何根据数据判断凸透镜所成实像的高度h与凸透镜的焦距f是否有关。

@#@@#@图26@#@四、科普阅读题(共8分,每题4分)@#@图27@#@无线电波@#@38.阅读《电磁波的海洋》一文,回答下列问题。

@#@@#@电磁波的海洋@#@在你划船的时候是否注意过如图26所示的船桨所激起的波浪呢?

@#@在一列水波的传播中,凸起的最高处,叫做波峰;@#@凹下的最低处,叫做波谷。

@#@相邻的两个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叫做波长。

@#@在湖面某个确定的位置,1s内有多少次波峰或波谷通过,波的频率就是多少。

@#@水波不停的向远处传播,用来描述波传播快慢的物理量叫做波速。

@#@@#@在生活中,我们除了能够看到石子投入水中在水面激起的水波、能够听到琴弦振动在空气中激起的声波,还有一种无形的波浪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这就是电磁波。

@#@电磁波是一个大家族,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等,都是家族中的成员,只是它们各有不同的波长和频率范围,随着频率的增大,波长变小。

@#@人们按照波长或频率等顺序把这些电磁波排列起来,这就是如图27所示的电磁波谱。

@#@其中我们熟悉的无线电波通常用于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也就是说我们每天听的听到的广播、看到的电视等等这些声音和图像都是以电磁波作为载体传播到我们身边的。

@#@@#@图28@#@图1@#@1cm@#@4cm@#@2cm@#@波峰@#@波谷@#@信息理论表明,电磁波频率越高,相同时间内可以传输的信息越多。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世界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利用微波传递信息,可提供全天候的即时定位服务。

@#@我们知道,光也是一种电磁波,与微波相比,光的频率更高。

@#@1966年,华裔物理学家高锟提出用光纤通信的构想,2009年,他因此而获得了诺贝尔奖。

@#@目前光纤通信已经成为我国长途通信的骨干力量。

@#@可以说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信息的传递,我们就生活在电磁波的海洋中。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

(1)图28中,该波的波长是cm。

@#@@#@

(2)海面上停着一条船,一个人观察到每隔10s有一个波峰经过这条船,则可知该波浪的频率为Hz。

@#@@#@(3)手机是利用电磁波谱中的_________传递信息的。

@#@@#@A.无线电波B.红外线@#@C.可见光D.X射线@#@图29@#@(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多选)@#@A.电磁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B.X射线的频率比可见光的频率高@#@C.电磁波可作为声音和图像传播的载体@#@D.相同时间内光纤通信比卫星通信可以传输的信息更多@#@39.阅读《充电宝》一文,回答下列问题。

@#@@#@充电宝@#@随着移动设备使用频率的提高,很多人会遇到移动设备电量不足的问题。

@#@充电宝(如图29所示)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充电宝是方便易携带的大容量电源。

@#@但充电宝使用不当,它也会成为一颗“不定时炸弹”。

@#@@#@充电宝基本都是由多个锂电池并联组成,并联的锂电池越多,充电宝的额定能量就越大,危险程度也就越高。

@#@充电宝中的锂经过特殊处理被封装在一个密封的坚硬的壳内,正常情况下既可以保证锂不会遇到空气中的水分发生化学反应而爆炸,也可以保证不会因为挤压而破坏电池的内部结构造成电池内部短路,产生大量的热而自燃爆炸。

@#@因为充电宝的特殊结构,民航局对乘坐飞机携带充电宝有着如下严格的规定:

@#@@#@图30@#@1.严禁在托运行李中携带。

@#@@#@2.充电宝额定能量不超过100Wh(瓦特小时),无需航空公司批准;@#@额定能量超过100Wh但不超过160Wh,经航空公司批准后方可携带,但每名旅客不得携带超过两个充电宝。

@#@严禁携带额定能量超过160Wh的充电宝;@#@严禁携带未标明额定能量同时也未能通过标注的其他参数计算得出额定能量的充电宝。

@#@@#@3.不得在飞行过程中使用充电宝给电子设备充电,在飞行过程中应始终关闭充电宝。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

(1)充电宝在给手机充电的过程中,充电宝将能转化为能。

@#@@#@

(2)民航局规定充电宝不允许托运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3)从图30所示的某充电宝铭牌上无法获取额定能量的数据,请你根据各量的单位推理相关物理量间的关系,并通过计算说明该充电宝是否可以随身带上民航飞机。

@#@@#@五、计算题(共6分,每题3分)@#@40.如图31甲是某型号的电暖气,图31乙是其内部的电路简化图,表格中列出了有关参数。

@#@当只闭合开关S1时,电暖气处于“700W”的档位工作。

@#@@#@型号@#@****@#@操作方式@#@手动@#@功率选择@#@2000W/1300W/700W三档可调@#@额定电压@#@220V@#@乙@#@R1@#@R2@#@S2@#@S1@#@甲@#@图31@#@

(1)电暖气在“2000W”档位正常工作时,电路中的开关处于什么状态?

@#@@#@

(2)电暖气在“700W”档位正常工作时,通过电暖气的电流是多少?

@#@(结果保留整数)@#@(3)某一次使用中,先让电暖气在“2000W”档位正常工作工作15min,随后调到“700W”档位正常工作工作2h,共消耗多少电能?

@#@@#@卷扬机@#@F@#@图32@#@A@#@41.用如图32所示的滑轮组提升物体A,物体A受到的重力大小为GA。

@#@在匀速竖直提升物体A的过程中,物体A上升的速度大小为vA,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η。

@#@已知:

@#@GA=800N,vA=0.4m/s,η=80%,绳重、轮与轴的摩擦均可忽略不计。

@#@求:

@#@@#@

(1)动滑轮所受的重力G动;@#@@#@

(2)拉力F做功的功率P。

@#@@#@物理试卷第12页(共12页)@#@";i:

31;s:

4998: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实验目录序号章节实验名称实验仪器实验类型备注1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热膨胀沸腾球演示2不会下流的水一罐底部开有小口的饮料演示3光的色散三棱镜演示4发电发电机演示5连接曲别针磁铁、曲别针、白纸演示6第二章运动的世界认识测量长度工具直尺、布卷尺、钢卷尺、钢尺、游标卡尺、千分尺演示7测长度、时间刻度尺、木块、细铜丝、铅笔、机械停表分组8速度的变化秒表、斜面、木块演示探究9第三章声的世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音叉、小球、水槽、乒乓球、音乐盒、尺子、碎纸片、扬声器、锣鼓演示探究10声音的传播真空罩、闹钟、抽气机、土电话、听诊器演示探究11响度与什么有关音叉、鼓、橡皮筋、演示12音调高低与什么有关发音齿轮、硬纸片、吉他、小试管、水、音调发生器演示13音色口琴、笛子、电子琴、锣演示14第四章多彩的光光的直线传播激光电筒、玻璃砖、透明水槽、石灰水、小孔成像演示15光的反射规律光的反射与折射实验箱、凸凹面镜、潜望镜演示第1页16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实验器分组17光的折射规律光学实验箱、玻璃砖、纸杯、水、硬币演示18光的色散与色光的混合光的色散、三棱镜、三基色实验器、颜料演示19透镜对光线的作用透镜组、光学实验箱、近视镜、远视镜演示20凸透镜成像透镜组、光具座、光屏、蜡烛、火柴、手电筒分组探究21透镜的应用照相机、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凹透镜演示22第五章质量与密度测量质量的工具托盘天平(砝码)、案秤、盘秤、物理天平演示23用量筒测体积量筒、量杯、水、石块演示24物质的密度天平、量筒、烧杯、水、酒精、圆柱体组、演示探究25用天平和量筒测密度天平、量筒、水、物块、细线分组26第六章熟悉而又陌生的力力的相互作用及效果钢直尺、螺旋弹簧、小车、橡皮泥演示27弹簧测力计原理螺旋弹簧、钩码、刻度尺、演示28测力计的使用演示测力计、弹簧测力计、木块、金属块、拉力器、握力计演示29重力大小与方向测力计、钩码、重垂线演示30滑动摩擦力大小摩擦计、钩码、测力计、毛巾、棉布分组探究第四章多彩的光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实验目录序号章节实验名称实验仪器实验类型备注第2页31摩擦力木板、木块、测力计、轴承演示32第七章力与运动牛顿第一定律运动与力演示器分组探究33惯性现象惯性演示器演示34二力的合成弹簧测力计、细绳、钩码、二力合成器演示35二力平衡条件二力平衡演示器演示36第八章压强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力压强演示器、钩码分组37液体压强压强与深度关系、测壁底部压强、水、橡皮膜演示38液体的压强特点微小压强计、液体内部压强、大烧杯、方座支架分组探究39液体压强应用连通器、船闸模型、液压机演示40大气压存在马德堡半球、大小试管、纸托水、冷水浇铁皮罐实验演示41大气压的测量及应用托里拆利实验、水银、注射器、空盒气压计、汞气压计、抽水机演示42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飞机升力原理、乒乓球、漏斗演示43升力的产生机翼模型、演示44第九章认识浮力浮力产生原因乒乓球、演示测力计、大烧杯、水、圆柱体组、细线演示45空气的浮力篮球、气球、针头、方座支架、杠杆、钩码演示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实验目录序号章节实验名称实验仪器实验类型备注第3页46浮力的大小因素大烧杯、水、测力计、细线、金属块、演示47阿基米德原理浮力原理演示器、分组48物体的浮沉条件烧杯、水、盐、橡皮泥、浮沉子、物体沉浮条件演示器演示49浮沉条件的应用密度计、潜水艇模型、乳胶管演示50第十章机械与人认识杠杆木棒(直尺)、铁皮剪、理发剪、摄子、杠杆演示51杠杆的平衡条件方座支架、杠杆、钩码、测力计、分组探究52定、动滑轮特点滑轮组、方座支架、金属块、细绳、演示53做功的必要因素斜面、小车、滑轮、测力计、杠杆、物块、细绳演示54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滑轮组、方座支架、金属块、细绳、分组55动能的大小因素运动与力演示器演示56势能大小因素压力压强演示器、钩码、细沙演示57动势能的转化滚摆、单摆演示58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扩散现象烧杯、水、墨水、演示59分子间有间隙酒精、水、量筒(细)、注射器、演示60分子间的作用力注射器、水、分子间引力演示器、钩码、演示第九章认识浮力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实验目录序号章节实验名称实验仪器实验类型备注第4页";i:

32;s:

917:

"学学校校月月份份教教师师考考勤勤表表校长复核:

@#@填表人:

@#@填表时间:

@#@年月日星期:

@#@符号上班事假病假产假旷工公差婚丧产公序号教师时段123456789#缺勤合计实际工作日备注历月缺勤累计事假病假产假旷工公差婚丧小计事假病假产假旷工公差婚丧小计上午下午上午下午上午下午上午下午上午下午上午下午上午下午上午下午上午下午上午下午上午下午学学校校月月份份教教师师考考勤勤表表校长复核:

@#@填表人:

@#@填表时间:

@#@年月日星期:

@#@符号上班事假病假产假旷工公差婚丧产公序号教师时段123456789#缺勤合计实际工作日备注事假病假产假旷工公差婚丧小计上午下午上午下午上午下午上午下午上午下午上午下午上午下午上午下午上午下午上午下午上午下午上午下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