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普通干线公路标准化施工指南.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575279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95 大小:31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普通干线公路标准化施工指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陕西省普通干线公路标准化施工指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陕西省普通干线公路标准化施工指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陕西省普通干线公路标准化施工指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陕西省普通干线公路标准化施工指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陕西省普通干线公路标准化施工指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5页
陕西省普通干线公路标准化施工指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5页
陕西省普通干线公路标准化施工指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5页
陕西省普通干线公路标准化施工指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5页
陕西省普通干线公路标准化施工指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5页
陕西省普通干线公路标准化施工指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5页
陕西省普通干线公路标准化施工指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5页
陕西省普通干线公路标准化施工指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5页
陕西省普通干线公路标准化施工指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5页
陕西省普通干线公路标准化施工指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5页
陕西省普通干线公路标准化施工指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5页
陕西省普通干线公路标准化施工指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5页
陕西省普通干线公路标准化施工指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5页
陕西省普通干线公路标准化施工指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5页
陕西省普通干线公路标准化施工指南.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5页
亲,该文档总共9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普通干线公路标准化施工指南.docx

《陕西省普通干线公路标准化施工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普通干线公路标准化施工指南.docx(9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陕西省普通干线公路标准化施工指南.docx

陕西省普通干线公路标准化施工指南

陕西省普通干线公路

路面大中修工程标准化施工技术指南

(征求意见稿)

 

陕西省公路局

2012年3月

 

前言

为加强陕西省干线公路养护工程施工管理,提高干线公路养护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使干线公路养护工程施工规范化、标准化,确保干线公路养护工程质量,按照交通运输部《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活动实施方案》的文件精神和陕西省交通运输厅下发的高速公路标准化管理相关要求,在总结陕西省近几年养护大中修工程施工经验的基础上,制订本指南。

本指南结合陕西省干线公路养护工程实际,从资源配置、施工准备、过程控制和项目验收等方面对施工进行了标准化规定。

本指南的制定和实施,将起到规范养护工程作业与管理行为的作用,促使施工质量稳步提高。

请各相关单位将本指南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意见函告西安公路研究院道路养护所(地址:

西安市文艺南路39号,邮编:

710054,电话:

029-********),以便修订时参考。

编制单位:

西安公路研究院

主要起草人:

1总则

1.1为加强普通干线公路路面大中修施工质量过程控制,规范作业行为,特编制本指南。

1.2本指南依据交通运输部相关施工技术规范及陕西省交通运输厅的有关规定、结合陕西干线公路养护实际编写,适用于陕西省普通干线公路路面大中修工程。

1.3陕西省干线公路沥青路面及相关路面结构的主要结构型式如表1-1所示。

表1-1陕西省干线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主要结构型式

1

结构

层次

结构

类型

厚度

(cm)

主要材料

备注

结合料

粗集料

细集料

2

上面层

AC-13

AC-16

3或4

4或5

沥青或改性沥青

级配碎石

机制砂

三、四级公路可用天然砂

3

下面层

AC-16

ATB-25

4或5

8~10

沥青或改性沥青

级配碎石

砂或机制砂

粘层用(改性)乳化沥青

ATB结构多用于“白改黑”面层

4

透层

乳化沥青

油水比采用

沥青:

水=30:

70~40:

60

5

封层

同步碎石

0.8~1.0

沥青、改性沥青

5~8mm单粒级碎石

采用改性沥青时可不作透层

6

基层

水泥稳定碎石

16~22

缓凝水泥P.c32.5

Dmax=31.5或37.5mm

石屑或砂

7

基层

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

16~22

石灰、粉煤灰

Dmax=31.5或37.5mm

天然砂或机制砂

8

基层

沥青路面水泥就地冷再生

16~22

水泥

碎石

9

底基层

水泥稳定砂砾

18~20

缓凝水泥

Dmax=31.5或37.5mm

10

底基层

石灰稳定土

18~20

石灰

土为广义土

1.3.1表列结构型式为近年实践行之有效的路面结构,厚度为推荐值。

1.3.2表中用于路面基层的结构,可以用于路面底基层;用于路面底基层的结构,不能用做路面基层。

1.3.3由于天然砂砾质量不易控制,故规定水泥稳定砂砾一般仅可作路面底基层。

若采用其作为基层材料,则应进行现场试验并经省级公路管理部门批准方可使用。

1.4路面基层和底基层施工原则上应采用集中拌和、摊铺机摊铺。

三四级公路石灰稳定类底基层采用路拌法施工时,应经市级公路管理部门批准。

 

1.5本指南所列设备为完成路面结构层施工最基本的配备要求。

施工过程中应尽可能选择更为先进的设备,增加施工质量过程控制的有效性。

1.6本指南以施工过程控制为主线进行编制。

其未涉事宜,按现行相关标准、规范、规程和规定执行。

2常规准备

2.1组织准备

2.1.1建设方应组建项目管理机构,负责大中修工程的日常管理;应根据工程招投标的有关规定,采用招标形式选择合格的设计单位、监理单位与承包人。

2.1.2建设方根据设计文件和工程状况,编制总体计划。

承包人应根据总体计划,编制施工组织计划,确定资源配置与作业计划,制订完成措施,报监理工程师批准。

2.1.3承包人应组建满足工程现场试验检测需要的工地试验室,配备足够的试验、检测仪器和具有资质的试验人员。

工地试验室应能够完成除标准试验和配合比设计之外的现场试验和检测。

标准试验和配合比设计可依托本单位经认证的母体试验室或就近委托有相应资质的试验单位进行。

2.2技术准备

2.2.1施工技术管理人员应熟悉设计文件和技术规范。

编制必要的施工作业文件。

2.2.2对管理和作业人员就施工内容进行培训,做到“应知”“应会”。

2.2.3由监理牵头、会同承包人核查导线点、水准点,进行测量放样,确保设计无大的错漏。

核查过的导线点、水准点应由监理、设计和施工单位三方签字确认。

2.3施工设备准备

承包人应根据施工任务、合同工期、质量要求、综合生产能力,配置必须的机械设备。

各不同作业的施工设备有不同的规格和技术要求。

施工设备按招标文件和不低于本指南的要求配备。

2.4试验检测设备准备

工地试验室的试验检测设备应满足本项目常规试验检查要求。

试验检测设备按招标文件和不低于本指南的要求配备。

2.5材料准备

2.5.1工程所用材料必须满足规范规定的技术要求。

因工程项目内容有别,对各种材料的技术要求也应有所区别。

材料应进行进场检验和使用前的检验,选用合格材料。

2.5.2所有的材料应按规范要求储存。

其中主要材料的储存要求如下:

1水泥应搭棚储存,并应离开地面≮20cm;袋装水泥的堆放不得超过10袋;出厂3个月的水泥必须经过试验证明其强度等级合格方能使用。

水泥强度等级降低时应降等使用或废弃。

2石灰、粉煤灰应进行覆盖储存。

长期外露的石灰应在使用前检测活性,检测合格的石灰方能使用。

3粗、细集料都应储存于水泥混凝土硬化的场地上,并应隔离堆放。

4钢材(含钢筋、型钢)应覆盖储存,并应与地面隔离。

隔离高度≮20cm。

2.6下承层准备

2.6.1路面各结构层施工前,应对下承层进行验收。

除强度必须满足要求外,下承层的高程、几何尺寸都应满足规范要求。

否则,应返工修正。

2.6.2中修罩面应在点病害全部有效处理完成后进行;粘层油应喷洒在清除过尘土的干燥下面层上;透层油应喷洒在清扫过松散颗粒的基层上。

2.6.3路面大修工程的补强层应与下承层有较好的界面连接。

在沥青路面上进行补强时,应依据旧沥青路面状况采用决定要否挖除旧沥青层。

为防止施工过程中旧沥青层积水,在旧沥青层油石比大、破损率低时,应适度挖除或拉毛。

旧沥青层破损率高时,在处理点病害后,可以直接加铺补强层。

 

3施工场地建设

3.1施工场地建设的原则

3.1.1施工场地的概念

施工场地指建设单位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中施工现场总平面图规定的场地。

3.1.2施工场地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施工场地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⑴文明施工原则

①项目管理监理和施工单位驻地应有全名称的标识牌;

②在醒目位置设置工地宣传栏及各类安全标志牌,标志牌的规格、高度和设置位置应按陕西省公路交通管理部门的规定执行;

③遵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远离居民聚居区和学校、单位等区域;对易飞扬的材料应采取覆盖措施,控制粉尘、废气、噪声和震动以及废弃物处理对环境的污染。

⑵满足工程需要原则

满足工程需要是场地建设的前提条件。

施工单位接到中标文件后,应立即进行现场踏勘,根据现场的地理及地形情况,对施工现场进行合理规划,规定出拌和站、设备原材料堆放区、施工作业区、周转材料堆放区等位置,并绘制出施工现场场地平面布置图。

⑶方便实用原则

场地建设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场地形和地物,周围有满足施工需要的水源、电源。

⑷经济性原则

①鉴于养护工程季节性强、工期短的特点,各驻地应尽量租用现有住房。

②场地建设应结合养护工程特点,尽可能充分利用现有场地。

对于沥青混凝土混合料施工,在保证沥青混合料施工温度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养护中心拌和站混合料,向周边施工路段辐射运输。

一般情况下,沥青混凝土混合料可辐射运输30~50km。

水泥混凝土混合料在采用搅拌罐车的情况下,可辐射运输30km。

③场地建设应同时兼顾原材料的供应范围。

④内外交通方便,连接主干道或便道。

⑸拌和场地建设与机械化养护中心拌合站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按照省公路局安排,拌合场应按机械化养护中心要求建设,其实施按《机械化养护中心标准化建设指导意见》执行。

3.2拌和场建设

3.2.1场地面积要求

满足拌和设备安装、材料堆放、运输要求。

公路大中修工程沥青混合料拌合站面积不宜小于60亩,无机结合料拌和场面积不宜小于40亩。

水泥混凝土路面拌和场与现浇混凝土拌和场面积不宜小于30亩。

3.2.2场地位置要求

拌合站建设应考虑到沥青混凝土辐射运输,应远离居民区,不干扰民众生活,不污染环境。

3.2.3场地建设及有关要求

⑴拌和场场内地面必须进行水泥混凝土硬化

拌和场地预作为养护中心拌合站时,拌合站内道路与重型设备行驶区域应采用不低于“26cm水泥混凝土面层+(20+20)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硬化;站内场地采用“20cm水泥混凝土面层+20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20cm砂砾垫层”硬化;确保场地使用的耐久性及清洁环保。

各类机械底座严格按照常见提供的底座设置图进行混凝土及各种预埋件的施工,保证机械的顺利安装。

⑵场地布设相关要求

①拌合站应设置场区平面图、安全生产警示牌、安全生产宣传牌、消防保卫牌等。

拌合站出入口、拌合楼控制室应设置禁令、警告和指令标志。

②拌合站应悬挂“操作规程”和主要技术指标,沥青混凝土配合比标识牌应悬挂于醒目位置。

③站内应配备足够的消防器材,

⑶完善排水系统

场地应有一定的坡度,周边应设置排水沟,以便将降水引出场地外。

同时,应将集水池、沉淀池和污水过滤池等纳入场区规划,与拌和场场地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严禁将拌和场内废水直接排放。

⑷材料储存与堆放

①石灰、粉煤灰等材料应覆盖,防止雨淋与污染。

②不同品种、规格的集料应分隔堆放,防止各种材料串混。

③水泥、钢材等建筑材料应设置防雨、隔潮设施。

袋装水泥宜堆放于遮雨棚内,与地面间隔高度不应小于20cm,堆放高度不应超过10袋。

钢材应进行覆盖,不得就地堆放,隔离高度以钢材不接触地面为准。

④材料堆放地须设立标识牌。

标识牌应竖立或悬挂于醒目处,标明规格和型号等。

⑤水泥及沥青混凝土拌合站应设置标有混凝土理论配合比、施工配合比、每盘混凝土各种材料(含外加剂)用量、塌落度等内容的告示牌。

3.3预制场建设

混凝土构件预制场建设与拌和场建设要求基本相同,同时应具备预制场地、养生与方便安装与运输的环境条件。

其场地面积依预制规模(包括预制与预制件储存)确定。

4密级配热拌沥青混合料路面

4.1概述

4.1.1热拌沥青混合料路面按集料公称最大粒径、矿料级配和空隙率划分为密级配、开级配和半开级配3种类型。

陕西省干线公路路面常采用沥青混凝土(代号AC),时有采用沥青稳定碎石(代号ATB)的,特别重要路段可采用沥青玛蹄脂碎石路面(代号SMA)的。

这3种路面都属于密级配热拌沥青混合料路面。

4.1.2AC与ATB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相同,SMA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则与前两种有别。

4.1.3本指南以大中修最常用的AC结构(沥青混凝土)为主线编写,ATB结构可参照执行。

4.2施工准备

4.2.1设备

1施工设备

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每个作业面至少应配备的设备如表4.2.1-1所示。

表4.2.1-1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主要机械设备

序号

工序

机械设备名称

规格、型号

单位

数量

备注

1

拌和

稳定土拌和机

2000型

1

间歇式,电子自动计量,至少5个进料仓和5个热料仓

2

摊铺

摊铺机

ABG425

1

自动找平

3

碾压

双钢轮振动压路机

10T及以上双驱双振双钢轮

2

轮胎压路机

26t

1

小型振动压路机

1

4

修整

切割机

——

1

5

运输

自卸车

额定载重量15t及以上

满足需要,形成不间断的运输车流

6

除尘

森林灭火机

2

7

清洗

洒水车

8T及以上吨位

1

⑴沥青混合料拌和设备应采用间歇式拌和机,生产能力不低于130t/h(2000型拌和楼,按80%效率计),必须配备温度检测系统、保温成品储料仓、二次筛分、计量系统和二次除尘设施,且计量系统全量程时的显示误差不应超过称量度的1%。

⑵运输车辆采用承载15t或较大吨位的自卸汽车。

车厢应清扫干净,侧板与底板均涂抹一薄层油水混合液,以防混合料粘结;运输车必须配备蓬布并在运输混合料时覆盖,起到保温、防污染作用;车辆数量根据拌和场生产能力、运量、运距和摊铺机摊铺能力综合确定。

开始摊铺前施工现场等待卸料的车辆不少于5辆,摊铺过程应保证有2台以上运料车等候,形成不间断供料车流。

⑶压实机械包括双钢轮振动压路机和轮胎压路机,必须在“紧跟、匀速、高频、低振”的原则下,保证碾压终了温度和密实度同时满足要求;在1台摊铺机作业时必须配备至少2台10t以上双钢轮振动压路机和1台20t以上轮胎压路机;同时应配备小型振动压路机、振动夯板或人工热夯,对路面边缘等压路机无法碾压的部位进行补压。

⑷每个作业面应配备至少1台空压机或至少2台森林灭火用吹风机,用于清除表面浮尘。

在两层面层或中修罩面施工时,每个作业面还应至少配备具有加压装置的洒水车1辆,进行高压冲洗。

2试验检测设备

工程所配备的试验检测设备应能满足沥青混凝土混合料原材料、配合比标准试验、现场试验与检测的要求。

沥青混合料和沥青混凝土路面检测主要设备如下:

沥青混合料拌和机、马歇尔自动击实仪、浸水天平、烘箱、马歇尔稳定度仪、恒温水槽、轮碾成型机、车辙试验机、最大理论密度测定仪取芯机、游标卡尺等。

4.2.2材料

1沥青与改性沥青

干线公路沥青路面上面层可采用沥青或改性沥青,下面层采用沥青。

⑴沥青

根据项目所在地的自然、地理、气候环境的特点,及沥青面层各层的功能性要求,选择合适的沥青。

陕南地区宜采用70号A级沥青;关中地区可采用90号或70号A级沥青;陕北地区宜采用90号A级沥青。

关中和陕北地区下面层可采用70号A级沥青。

在沥青选用时,应根据项目区的高温、低温和雨量的气候条件具体选用。

对于如安康月河梁、汉中柴关岭类的陕南海拔较高地带,宜选用90号A级沥青;关中南部夏季酷暑地段,则可采用70号A级或90号A级沥青。

70号A级与90号A级沥青的技术指标和要求分别如表4.2.2-1和表4.2.2-2所示。

表4.2.2-170号A级道路石油沥青技术指标及要求

项目

单位

规范值

要求值

试验方法

针入度(25oC,100g,5s)(0.1mm)

0.1mm

60~80

T0604

针入度指数PI,不小于

-1.5~+1.0

-1.0~+1.0

T0604

10℃延度,不小于

(cm)

按气候分区定

25

T0605

软化点(环球法),不小于

(℃)

46

T0606

动力粘度60℃,不小于

(Pa·s)

180

T0620

含蜡量(蒸馏法),不大于

%

2.2

T0615

闪点,不小于

(℃)

260

T0611

溶解度(三氯乙烯),不小于

(%)

99.5

T0607

密度(15℃)

g/cm3

实测记录

T0603

质量变化,不大于

(%)

±0.8

T0609

残留针入度比(25℃),不小于

(%)

61

T0604

残留延度(10℃),不小于

(cm)

6

10

T0605

贮存稳定性离析,48h软化点差

≤2.5

T0661

旋转薄膜加热试验163℃,75min

质量损失

%

≤1.0

T0609

针入度比(25℃)

%

≥60

≥65

T0609

T0604

延度(5℃)

cm

≥20

≥25

T0609

T0605

表4.2.2-290号A道路石油沥青技术指标及要求

项目

单位

规范值

试验方法

针入度(25oC,100g,5s)(0.1mm)

0.1mm

80~100

T0604

针入度指数PI,不小于

-1.5~+1.0

T0604

10℃延度,不小于

(cm)

按气候分区定

T0605

15℃延度不小于

(cm)

100

T0605

软化点(环球法),不小于

(℃)

45

T0606

运动粘度60℃,不小于

(Pa·s)

160

T0620

含蜡量(蒸馏法),不大于

%

2.2

T0615

闪点,不小于

(℃)

245

T0611

溶解度(三氯乙烯),不小于

(%)

99.5

T0607

密度(15℃)

g/cm3

实测记录

T0603

质量变化,不大于

(%)

±0.8

T0609

残留针入度比(25℃),不小于

(%)

57

T0604

残留延度(10℃),不小于

(cm)

8

T0605

残留延度(15℃),不小于

(cm)

20

T0605

⑵改性沥青

成品改性沥青质量采用常规指标和SHRP指标双重控制。

陕南地区的SHRP技术指标应满足PG70-15的分级要求;关中地区SHRP技术指标应满足PG68-25的分级要求;陕北地区SHRP技术指标应满足PG68-28的分级要求。

改性沥青之基质沥青应与同类地区采用的沥青同型号。

70#和90#SBS改性沥青的技术要求分别如表4.2.2-3和表4.2.2-4所示。

表4.2.2-370#SBS改性沥青技术要求

指标

要求值

指标

要求值

指标

要求值

针入度

25℃,100g,5s(0.1mm)

60~80

针入度指数PI

≥-0.4

延度

5℃,5cm/min(cm)

≥30

软化点TR&B(℃)

≥55

运动粘度135℃,(Pas)

≤3

闪点(℃)

≥230

溶解度(%)

≥99

弹性恢复25℃(%)

≥65

储存稳定性,离析,48h软化点差(℃)

≤2.2

细度(μm)

≤5

石料粘附性

5级

RTFOT(或TFOT)后残留物

质量变化(%)

±1.0

针入度比25℃(%)

≥55

延度5℃

(cm)

≥25

表4.2.2-490#SBS改性沥青技术要求

指标

要求值

指标

要求值

指标

要求值

针入度

25℃,100g,5s(0.1mm)

80~100

针入度指数PI

≥-0.8

延度

5℃,5cm/min(cm)

≥40

软化点TR&B

(℃)

≥50

运动粘度135℃,(Pas)

≤3

闪点

(℃)

≥230

溶解度(%)

≥99

弹性恢复25℃(%)

≥60

储存稳定性,离析,48h软化点差(℃)

≤2.2

细度(μm)

≤5

石料粘附性

5级

RTFOT(或TFOT)后残留物

质量变化(%)

±1.0

针入度比25℃(%)

≥55

延度5℃(cm)

≥25

⑶沥青试验的有关要求

①沥青取样要求

沥青取样筒为容量5kg的金属筒,由取样地所在单位负责提供,同时提供取样(留样)标签,留样应不小于4份。

②沥青的储存

沥青贮运站及沥青混合料拌和场必须将不同来源、不同标号的沥青分开存放,不得混杂。

沥青使用期间,沥青在储罐中贮存的温度不能低于150℃,且不得高于175℃。

在冬季停止施工期间,沥青可在低温状态下存放。

③沥青指标的抽检

a在料源确定、配合比试验前、首批沥青进场后、有异常时,均应按规程取样,对沥青进行全面指标试验。

b桶装固体沥青进场后≤200桶检1次,按规范要求取样进行三大指标和老化试验。

c施工中,每2~3天进行1次针入度、延度和软化点三大指标和老化试验。

2粗集料

⑴面层粗集料均应采用机械破碎的规格碎石,不得采用颚式破碎机加工的碎石,同时在生产过程中要采取除尘措施。

⑵碎石除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技术要求外,石料压碎值要求不大于30%,碎石与沥青黏附性要求不低于4级,当黏附性达不到要求时,应掺入高温稳定性好的抗剥落剂或选用改性沥青提高粗集料与沥青的黏附性。

⑶碎石的针片状含量不得大于20%

⑷根据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中矿料级配组成情况,对石料场不同规格碎石的出厂级配组成提出明确要求,允许偏差应符合表4.2.2-5要求,尽量使施工矿料级配与原材料颗粒组成相匹配,有利于混合料级配保证。

表4.2.2-5粗集料颗粒组成的允许偏差

筛孔尺寸(mm)

26.5

19.0

16.0

13.2

9.5

4.75

颗粒组成允许偏差(%)

±10

±10

±8

±8

±5

±5

⑸粗集料备料时,对不同批次的碎石,应严格进行随机取样筛分试验,检验级配组成,保证原材料的均匀性。

⑹粗集料工地堆放时,应对堆放地面采用贫混凝土处理等措施硬化。

不同规格碎石必须采取可靠隔离措施严格分开堆放,明确标识,不得混杂。

对于来自不同料场的同规格石料,应通过筛分试验验证级配组成,满足要求后方可集中堆放,否则应分开堆放。

⑺粗集料应洁净、干燥、表面粗糙、形状接近立方体,且无风化、无杂质,并有足够的强度、耐磨耗性。

粗集料的工程技术指标应符合表4.2.2-6要求。

表4.2.2-6面层粗集料质量要求

指标

要求值

试验方法

表观相对密度(g/cm3)

≥2.45

T0304

集料压碎值(%)

≤30

T0316

洛杉矶磨耗损失(%)

≤35

T0317

集料吸水率(%)

≤3.0

T0304

针片状含量(%)

≤20

T0312

含2个或多个破裂面的颗粒(%)

60

T0346

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

≤1

T0310

软石含量(%)

≤5

T0320

⑻粗集料各项指标试验检测频率:

①料源确定、配合比试验前、进料过程中均应进行2次全面试验;

②材料单项指标异常时,进行单项或多项指标试验;

③下面层进料过程中每2000m3进行1次级配筛分、0.075mm含量试验;

④上面层进料过程中每1000m3进行1次级配筛分、0.075mm含量试验。

3细集料

⑴上面层沥青混合料须采用机制砂,下面层沥青混合料可采用天然砂,但用量不应超过集料总量的10%。

机制砂或天然砂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物,且有适当的颗粒级配,同时要求与沥青有良好的粘附能力。

⑵机制砂采用10~30mm的石灰岩碎石用制砂机加工制得,各项指标应符合表4.2.2-7要求,严禁采用石屑加工机制砂。

表4.2.2-7细集料试验项目及技术指标

项目

单位

技术指标

试验规范

含泥量(小于0.075mm的含量)

%

≤5

T0333

表观相对密度

t/m3

≥2.48

T0328

砂当量

%

≥50

T0334

⑶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