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数学总复习 行程专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57957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96.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升初数学总复习 行程专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小升初数学总复习 行程专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小升初数学总复习 行程专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小升初数学总复习 行程专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小升初数学总复习 行程专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小升初数学总复习 行程专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小升初数学总复习 行程专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小升初数学总复习 行程专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小升初数学总复习 行程专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小升初数学总复习 行程专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小升初数学总复习 行程专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小升初数学总复习 行程专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小升初数学总复习 行程专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小升初数学总复习 行程专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小升初数学总复习 行程专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小升初数学总复习 行程专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小升初数学总复习 行程专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小升初数学总复习 行程专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小升初数学总复习 行程专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小升初数学总复习 行程专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升初数学总复习 行程专题.docx

《小升初数学总复习 行程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升初数学总复习 行程专题.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升初数学总复习 行程专题.docx

小升初数学总复习行程专题

小升初总复习行程专题

【※平均速度※】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只有分段时间相等时才等于速度的平均。

【例1】

【分析与解】设上山路为x千米,下山路为2x千米,则上下山的平均速度是:

(x+2x)÷(x÷22.5+2x÷36)=30(千米/时),正好是平地的速度,所以行AD总路程的平均速度就是30千米/时,与平地路程的长短无关。

因此共需要72÷30=2.4(时)。

【例2】

【分析与解】解法1、全程的平均速度是每分钟(80+70)/2=75米,走完全程的时间是6000/75=80分钟,走前一半路程速度一定是80米,时间是3000/80=37.5分钟,后一半路程时间是80-37.5=42.5分钟

解法2:

设走一半路程时间是x分钟,则80*x+70*x=6*1000,解方程得:

x=40分钟,因为80*40=3200米,大于一半路程3000米,所以走前一半路程速度都是80米,时间是3000/80=37.5分钟,后一半路程时间是40+(40-37.5)=42.5分钟。

答:

他走后一半路程用了42.5分钟。

【例3】

【分析与解】由于要求速度的比例关系,所以可将原定速度设13,那么前半路程速度为11,然后假设总路程的一半的长度为143,那么原定总时间为143×2÷13=22.而前半段时间为143÷11=13,所以后半段时间为22-13=9,后半段速度为143÷9=

所以所求比例为

【评析】因为求的是“比”,所以可充分运用“特殊值法”。

【例4】

【分析与解】设总路程中上坡的路程为“1”个单位.那么下坡的路程也为“1”个单位,上坡所花的时间为

,下坡所花的时间为

,上坡下坡所花的总时间为

,所以在坡路上的平均速度为

,学生们在平路和坡地上的平均速度都等于4千米/小时,所以他们整个春游中的平均速度为4千米/小时,6个小时中一共行走了6×4=24(千米/小时).

【※2倍关系解线段多次相遇问题※】

两段同时出发的线段多次相遇问题:

全程数,各自的时间,各自所行路程的2倍关系解题。

环形跑道:

每相遇一次,总路程多了一圈,不存在以上关系。

所以如果速度和不变,则每相遇一次所用时间相同。

【例1】

【分析与解】画图易知,利用路程的2倍关系,第二次相遇的地点距离B点:

(30×2-10)÷2=25公里;

所以

(1)A,B两地距离30+10+25=65公里;

(2)甲,乙的速度比为30:

35=6:

7

【例2】

【分析与解】2倍关系,确定第二次相遇点在第一次相遇点的左还是右,最后得到答案为4:

5,可解得答案为80千米。

【例3】

【分析与解】按2倍关系,确定第二次相遇点在第一次相遇点的左还是右,最后得到答案为4:

5

【例4】

【提示】假设A、B两地相距单位“1”,确定第一次相遇时,甲、乙两人的行程.甲、乙两人第四次相遇时行程共为2×4-1=7,第五次相遇时行程共为2×5-1=9.

【解】假设A、B两地相距单位“1”,甲乙两人第四次相遇时行程共为2×4-1=7,第五次相遇时行程共为2×5-l=9.第四次相遇时甲走了

,第五次相遇时甲走了

,可见两次相遇地点相距

,所以A、B全程两地为150÷

=250(米)

【※相遇次数※】在求一段时间内的相遇次数常用时间折线图求解。

例如:

假设A、B两地相距6千米,甲从A地出发在A、B两地间往返运动,速度为6千米/小时,乙从B地出发.在A、B两地间往返运动,速度为4千米/小时.我们可以依次求出甲、乙每次到达A地或B地的时间.

折线示意图能将整个行程过程比较清晰地呈现出来.

(1)相遇次数:

迎面相遇与追及相遇。

(2)相遇点距两端的距离远近。

(3)周期。

(4)迎面相遇时所行全程数:

1、3、5、……,全程数=2倍迎面相遇次数-1。

【例1】

【分析与解】作图法,分别算出两人到达两端的时间,最后可得共相遇5×(12÷3)=20次。

【例2】

【分析与解】根据题意,两车所行速度比为30︰20=3︰2,所以两车各行完一个单程所需要时间比为2︰3,

可作两车运动的折线图如下:

由图可知,每五次相遇时,共行了十个单程程,正好是一个周期,(这个周期应看作包括五相遇点,第六次应算作下一个周期.)所以每行两个单程相遇一次,所以根据甲乙速度和与时间,求出甲乙共行了多少个单程:

从早上5:

00到晚上6:

00,共行了13时,(30+20)×13÷4=162(个)……2(千米),162÷2=81(次)

【例3】

【分析与解】甲、乙的运行图如下,图中实线为甲,虚线为乙。

图上每一格代表5分钟。

由上图知,第2次相遇时距B地最近。

第2次相遇时两人共行两个来回,用

1100×4÷(60+160)=20分。

距B地60×20-1100=100米。

【评析】行程问题的时间折线图在两人两地多次往返问题中常常用到.

【例4】

【分析与解】当两人的行程和分别为100米,300米,500米,…时,恰好是他们第1次,第2次,第3次,…相遇,10分钟两人共跑了(3+2)×60×10=3000(米),即300÷100=30个全程.我们知道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他们总是在奇数个全程时相遇(不包括追上)1,3,5,7,…29.共15次.

【评析】这道题只是求相遇次数(不含追上),所以可以这样处理,如果含追上只能用时间拆线图。

【例5】

【分析与解】运用“折线示意图”来解.从“8:

30”引出的线段与其他线段一共有5个端点,所以8:

30从A站发出的车一共遇到5辆从B站发出的车,同样的9:

00从A站发出的车一共遇到6辆从B站发出的车,11:

00从A站发出的车一共遇到3辆从B站发出的车.

【评析】运用“折线示意图”能很好地说明整个行程过程.

【※多人追及与相遇问题※】画关键时刻示意图,分析两两是追及还是相遇问题,步步求解。

【例1】

【分析】:

 画图如下:

结合上图,如果我们设甲、乙在点C相遇时,丙在D点,则因为过15分钟后甲、丙在点E相遇,所以C、D之间的距离就等于(40+60)×15=1500(米)。

又因为乙和丙是同时从点B出发的,在相同的时间内,乙走到C点,丙才走到D点,即在相同的时间内乙比丙多走了1500米,而乙与丙的速度差为50-40=10(米/分),这样就可求出乙从B到C的时间为1500÷10=150(分钟),也就是甲、乙二人分别从A、B出发到C点相遇的时间是150分钟,因此,可求出A、B的距离。

【解】:

①甲和丙15分钟的相遇路程:

(40+60)×15=1500(米)。

  ②乙和丙的速度差:

  50-40=10(米/分钟)。

  ③甲和乙的相遇时间:

  1500÷10=150(分钟)。

  ④A、B两地间的距离:

  (50+60)×150=16500(米)=16.5千米。

答:

A、B两地间的距离是16.5千米.

【评析】对于多人行程,一般的解题思路仍然是从两人之间“抓等量”,不过因为是多人,请注意某两人之间的等量与另外两人之间的等量的同一关系。

具体来说,本题的要点在于:

甲乙两人的相遇时间=乙丙两人的追及时间,乙丙两人的路程差(这是追及关系的标志)=甲丙两人的路程和.

总体来说,要看出本题的两次相遇和一次追及关系。

【例2】

【分析与解】甲与丙行驶7分钟的距离差为(1000-800)×7=1400(米),也就是说当甲追上骑摩托车人的时候,丙离骑摩托车人还有1400米,丙用了14-7=7(分)追上了这1400米,所以丙车和骑摩托车人的速度差为1400÷(14-7)=200(米/分),骑摩托车人的速度为800-200=600(米/分),三辆车与骑摩托车人的初始距离为(1000-600)×7=2800(米),乙车追上这2800米一共用了8分钟,所以乙车的速度为2800÷8+600=950(米/分).

【例3】

【分析与解】火车速度为30×1000÷60=500(米/分).要求军人与农民何时相遇,必须先知道军人和农民的速度.由题目条件可知,从军人被火车头追上到车尾离他而去,一共有15秒,这十五秒可以看做车尾追及军人的时间,所以根据追及公式,火车速度减去军人速度等于110÷(15-60)=440(米/分),所以军人的速度为500-440=60(米/分).同理我们还可以求出农民的速度110÷(12÷60)-500=50(米/分).8点06分火车与农民相遇,所以8点时火车头与农民的距离为(500+50)×6=3300(米),

军人与农民相遇需要3300÷(60+50)=30(分).此时的时间为8点30分.

【※环形跑道问题※】

【例1】

【分析与解】当甲、乙之间的距离等于300米时,即甲追上乙一条边(300米)需300÷(90-70)=15(分),此时甲走了90×15÷300=4.5(条)边,所以甲、乙不在同一条边上,甲看不到乙.但是甲只要再走0.5条边就可以看到乙了,即甲从出发走5条边后可看到乙,共需

(分)即16分40秒.

【例2】

【分析与解】假设甲与乙休息次数相同(即第

(1)种情况)。

设甲不算休息共行了t秒。

根据甲比乙多行80米,可得方程

解得t=320(秒)。

甲走一条边需80÷

=35

(秒),因为320÷35

=9,所以甲正好走了9条边,假设成立。

甲休息了9-1=8(次),甲追上乙共需320+5×8=360(秒)=6分钟。

甲走了9条边,追上的位置在B点。

【补充】

【提示】“逗号”的周长与外圆的周长相等(2πr).都是40厘米。

所以可以假设两只蚂蚁在同一段跑道上,求出相遇点后再进行判断.乙比甲多爬半圈,即20厘米需20÷(5-3)=l0(秒),多爬1.5圈需60÷(5-3)=30(秒).

【分析与解】“逗号”的周长与外圆的周长相等,都是40厘米,所以可以假设两只蚂蚁在同一段跑道上,乙比甲多爬半圈,即20厘米需20÷(5-3)=10(秒),多爬1.5圈需60÷(5-3)=30(秒).第一次乙比甲多爬20厘米时,甲爬了30厘米,位于圆内的弧线上,而乙位于外圆周上.两只蚂蚁没有相遇.

乙比甲多爬60厘米需60÷(5-3)=30(秒).此时两只蚂蚁都在外圆周上,是第一次相遇,乙爬了5×30=150(厘米).

【例3】

【分析与解】第一次在B1点相遇,甲、乙共跑了400厘米(见左下图)。

第二次在B

点相遇,甲、乙共跑了700厘米(见右上图)。

同理,第三次相遇,甲、乙又共跑了700厘米。

共用时间(400+700+700)÷(6+4)=180(秒),

甲跑了6×180=1080(厘米),

距A点400×3—1080=120(厘米)。

【评析】多次相遇问题时,有一种常见思考方法——分段考虑。

【例4】

【分析与解】分析各个时间段甲、乙两人的行程.C表示甲、乙第一次相遇的地点.因为乙从B地到C地和从C地又返回B地时所花的时间相等,而整个过程中甲恰好转一圈回到A地,所以甲、乙在C地第一次相遇时,甲刚好走了半圈.C地距B地180-90=90(米).而甲从A地到C地用了180÷20=9(分),所以乙每分行驶90÷9=10(米).甲、乙第二次相遇,即分别同时从A、B地出发相向而行相遇还需要90÷(20+10)=3(分钟).

【例5】

【分析与解】如下图,长方形ABCD中AB︰BC=5︰4。

将AB,CD边各5等分,BC,DA边各4等分。

设每份长度为a。

由于两只蚂蚁第一次在B点相遇,所以第一只蚂蚁走5a,第二只蚂蚁走4a.接下来,第一只蚂蚁由B走到E点时,第二只蚂蚁由B走到F点,再接下来,当第一只蚂蚁由E走到G点时,第二只蚂蚁由F也走到G,这时,两只蚂蚁第二次相遇在DA边上。

【例6】

【分析与解1】先来详细讨论一下:

(1)先考虑B与C这两只爬虫,什么时候能到达同一位置.开始时,他们相差30厘米,每秒钟B能追上C的路程为5-3=2(厘米);30÷(5-3)=15(秒).因此,15秒后B与C到达同一位置.以后再要到达同一位置,B要追上C一圈,也就是追上90厘米,需要90÷(5-3)=45(秒).B与C到达同一位置,出发后的秒数是15,60,105,150,195,…

(2)再看看A与B什么时候到达同一位置.第一次是出发后30÷(10-5)=6(秒),以后再要到达同一位置是A追上B一圈,需要90÷(10-5)=18(秒).A与B到达同一位置,出发后的秒数是6,24,42,60,78,96,…对照两行列出的秒数,就知道出发后60秒3只爬虫到达同一位置.

【例7】

【分析与解】对于这一种类型,我们可以先求出A追上B用时:

90÷(10-5)=18(秒);

B追上C用时:

90÷(5-3)=45(秒);那么,当A追上B且B追上C时,也就是A追上C,则三人同时到某一点,这个时间既是18的倍数,又是45的倍数,则最小是[18,45]=90(秒)

【评析】由此,可以看出,多人行程也好,多次相遇也好,行程题的数量关系在用了相遇或者追及关系以外,还可能出现诸如最小公倍数之类的数论知识。

【例8】

【分析与解】对于这一类型,其实整合了例6,例7。

即,我们算出第一次到某一点的时间是60秒,以后每一次到达同一位置的时间还需90秒,那么,可以得到:

60+90×(8-1)=690(秒)。

【※发车间隔问题※】常常用到等量代换,列方程解题。

【例1】

【分析与解】设两车之间相距S.发车间隔时间为t.根据公式得

【例2】

【分析与解】题目条件涉及到的数量关系有

汽车间距=(公交速度-骑车速度)×9分钟,汽车间距=(出租车速度-公交速度)×9分钟.

所以,公交速度-骑车速度=出租车速度-公交速度。

将上面这条等式变形得到,公交速度=(骑车速度+出租车速度)÷2=3×骑车速度。

所以公交车站每隔6分钟发一辆公交车.

【评析】等量代换,超车问题。

【※超车、错车、会车、过桥问题※】

【例1】

解法一:

画出图示,知两车为一相遇问题(推荐解法错车问题肯定是相遇问题)

货车总长

=0.52(千米);

则两车的速度和为0.52÷

=104(千米/小时)

货车的速度为104-60=44(千米/小时)

解法二:

货车总长

=0.52(千米);

客车行进的距离60×

=0.3(千米)

货车行进的距离0.52-0.3=0.22(千米)

货车的速度:

0.22÷

=44(千米/小时)

【例2】

解法一:

用火车问题常用公式求解(推荐解法火车过桥问题常用“速度=路程差÷时间差”来求解)

如果后来的速度不增加,则用时为96÷(4/5)=96×(5/4)=120秒,根据“速度=路程差÷时间差”得火车通过隧道的速度为:

(864-320)÷(120-52)=8(米/秒),所以过大桥时的速度为8×(5/4)=10(米/秒)

火车车长=52×8-320=96(米)

说明:

请学生思考车长如何求解。

并说明“速度=路程差÷时间差”的得来。

解法二:

列方程求解,设火车长x米,根据速度可列方程

(864+96)÷96=10(米/秒)

说明:

请学生说明解法二与解法一的内在联系。

【例3】

【分析与解】错车问题是典型的相遇问题。

慢车速度为250÷5÷(1+1.5)=20(米/秒)快车速度为20×1.5=30(米/秒)

【评析】请注意是坐在慢车上的人所记时间对应路程为快车车长,

请学生思考:

那么坐在快车上的人记了一个时间呢?

【※流水行船问题※】

【例1】

【分析与解】甲船上行需要10小时,则甲船逆水速度为360÷10=36千米/时

甲船下行需要5小时,则甲船顺水速度为360÷5=72千米/时

水速为(72-36)÷2=18(千米)又乙船上行需要15小时,则乙船逆水速度360÷15=24千米/时

乙船船速24+18=42千米/时乙船顺水速度42+18=60千米/时

乙船下行时间360÷6=6(小时)

【评析】1.在流水行程问题中,对于“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逆水速度、顺水速度”四个量,只要知道其中两个量,就可以求出另外两个量。

知道这个关系对我们求流水问题很有必要。

2.基本公式:

顺水速度=船速+水速逆水速度=船速-水速

高级公式:

船速=(顺+逆)÷2,水速=(顺-逆)÷2

【例2】

【分析与解】注意画图帮助学生分析.该人丢失水壶后继续逆流而上20分钟,水壶顺流而下:

速度和=该人的逆水速度+水速=该人的静水速度-水速+水速=该人的静水速度,该人与水壶的距离=二者速度和×时间=20×该人的静水速度.该人发现水壶丢失后返回,与水壶一同顺流而下.二者速度差=该人的静水速度,追及距离=该人的静水速度×追及时间,追及时间=2÷水速,所以有:

20×该人的静水速度=2÷水速×该人的静水速度,所以水速=1/10,追及时间=2÷水速=20分钟.

【例3】

【分析与解】船速:

1000÷4=250(米/分)。

  相遇时间:

45000÷250=180(分)=3(小时).

【评析】同为顺水或同为逆水时的追及问题,求解追及时间时,速度差与水速无关。

一顺一逆的相遇问题,求解相遇时间时,速度和与水速无关。

【例4】

【分析与解】首先,两艘船从相距15千米的两港出发后5小时,其中一艘船赶上另一艘船,可得

货船静水速度-游船静水速度=15÷5=3(千米/小时),即这两艘船的静水速度差为3千米/小时.

因为两艘船的速度差为3千米/小时,所以一小时后两船之间的距离为3千米.又过了6分钟,货船与物品之间的距离可以表示为货船静水速度×6分钟.因此货船回去找物品所需要的时间为:

货船静水速度×6分钟÷货船静水速度=6分钟.

所以从物品掉落到两艘船相遇,共过了12分钟,即游船追上掉落的物品之间距离花了12分钟,即0.2小时.游船静水速度×0.2小时=3千米,游船的静水速度为15千米/小时.

【例5】

【提示】首先应该知道水的速度就是物品移动的速度,船与物品的相对速度(单位时间的距离变化)与船的静水速度相等.由于甲、乙两船同时碰到物品,所以从甲掉头到两船相遇,两船与物品的距离总是相等的,甲船掉头之时,两船距离物品都是30千米.

【分析与解】首先应该知道水的速度就是物品的速度,船与物品的相对速度(单位时间的距离变化)与船的静水速度相等.而从两船出发到甲船掉头,两船之间无论顺水速度差、静水速度差还是逆水速度差都相等,所以两船之间的距离总是保持60千米不变.

由于甲、乙两船同时碰到物品,所以从甲掉头到两船相遇,两船与物品的距离总是相等的,甲船掉头之时,两船距离物品都是30千米,甲船到物品这段距离所用时间,相当于船在静水中航行30千米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河水流动了30÷6=5(千米),所以甲掉头时,已经行驶了30-5=25(千米).

【例6】

【分析与解】这道题涉及到两个人在3种水流环境中的6种速度,所以整个行程过程非常复杂.但如果各个速度之间的关系已知,那么只要知道其中一个速度就可以求得所有的速度.设乙的静水速度为x米/秒,根据两人的第一次相遇时时间相等,可列出方程

解得x=3,所以甲的速度为4千米/秒

则甲游一圈需要

,乙游一圈需要

5分钟内,甲游了3圈还多20秒,乙游了2圈还多

秒,多余的时间不够合游一圈,所以两人合游了5圈.因为每次两人相遇时,他们的游程之和增加了一圈,所以两人共相遇了5次.

【评析】本题综合了方程,流水行船,环形跑道问题,是一道很好的综合题,学生应该好好把握。

【※扶梯问题※】

(1)基本公式:

顺行速度=人速+扶梯运行速度,顺行路程=扶梯长度=顺行速度×顺向时间

逆行速度=人速-扶梯运行速度,逆行路程=扶梯长度=逆行速度×逆向时间

(2)高级公式:

扶梯长度是一定的,所以我们常用扶梯长度相等列等式,利用时间比巧解扶梯问题。

扶梯长度=顺行路程=人速×顺行时间+扶梯速度×顺行时间=人行路程+扶梯行走路程

扶梯长度=逆行路程=人速×逆行时间-扶梯速度×逆行时间=人行路程-扶梯行走路程

【例1】

【分析与解】解题关键是找出两人上下楼的时间比.因为男孩的速度是女孩的2倍.所以男孩走80级到达楼下与女孩走40级到达楼上所用时间相同,女孩顺行,男孩逆行,所行总路程都为扶梯静止时的长度。

扶梯长=80-扶梯速度×时间=20+扶梯速度×时间,所以“扶梯速度×时间”为(80-40)÷2=20,所以扶梯长为80-20=60(级)。

【评析】因为此题中两人行走的时间即扶梯运行的时间相等,所以男孩多行走的路程等于女孩少行走的路程,可以不用列出方程直接利用和差问题公式算出扶梯运行级数,但是当时间不相等时.就应该根据电梯问题中的两个基本关系式,列出方程进行解答.对于扶梯问题建议大家根据扶梯长度相等列方程求解。

【例2】

【分析与解】扶梯长度=120-扶梯速度×(120÷2)×a=90+扶梯速度×(90÷1)×a,化简可得:

120-60a=90+90a,所以150a=30,60a=12,自动扶梯静止时的可见长度=120-12=108(级)

【例3】

【分析与解】扶梯长度=20+(20÷1)×扶梯速度=30+(30÷2)×扶梯速度,可得5×扶梯速度=10,则扶梯速度为每秒2级,扶梯长度=20+20×2=60(级)

【例4】

【分析与解】自动扶梯长度=28×2+28×扶梯速度=20×3+20×扶梯速度,得扶梯速度=0.5(级/秒),

扶梯长度=56+28×0.5=70(级),70÷2=35(秒)

【※行程中的比例问题※】

【例1】甲

【分析与解1】从甲出发到相遇两人走的路程之比是5︰4=15︰12,

而相遇地点离A,B两地距离之比是3︰4=15︰20,说明乙走的336米占全程的

所以,全程为336÷

=1470(米)

【分析与解2】

如图,由题意知AD︰DC=5︰4;AD︰DB=3︰4,所以可以把AD看作“1”的量,BC=(

-

)AD

所以AD=336÷(

-

)=630(米),所以AB=630÷3×7=1470(米)

【评析】本题综合运用了比例关系,解法1考虑通比,通比的要点的是“不变量”为中介,而解法2运用“量率对应”思想,要点在于“以不变量为单位‘1’”。

【例2】

【分析提示】关键是找到步行距离、汽车行驶距离、总路程之间的比例关系.

【分析与解】由于两班速度相同,所以要使时间最少,必须同时出发,同时到达,因此行走的路程要相同,即AD=CB,画图如下:

在某一班行走CB的时间内,车行走的路程就是C→A→B,即CB+BA+AB,这样得出CB:

(CB+BA+AB)=4:

48=1:

12,该比例式可以化为:

所以CB和总路程的比为1:

(l+5.5+1)=1:

7.5=2:

15,CB的长度为15÷15×2=2(千米).所以每个班步行的距离为2千米.

【评析】此题的解决主要有两个关键点:

①两个班的行走路程一样.②找出步行与汽车在相同时间内行走的路程,根据路程与速度成正比的关系得出相应路程的比例关系,最终求出答案.

线段图及份数关系可以帮助我们直观清晰地解决这样一类“接送问题”.

【例3】

【分析提示】关键是找到步行距离、汽车行驶距离、总路程之间的比例关系.

【分析与解】由于题目条件只涉及速度和总路程,所以如果要求出时间必须首先将速度和路程对应起来,即明确学生或者大巴车的行程路段,因此我们应该画出整个行程过程的线段示意图,如下图:

图中虚线为学生步行部分,实线为大巴车行驶路段,由于大巴车的速度是学生的11倍,所以大巴车第一次折返点D地到出发点A地的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