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优质课大班教案集合七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580418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园优质课大班教案集合七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幼儿园优质课大班教案集合七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幼儿园优质课大班教案集合七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幼儿园优质课大班教案集合七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幼儿园优质课大班教案集合七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幼儿园优质课大班教案集合七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幼儿园优质课大班教案集合七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幼儿园优质课大班教案集合七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幼儿园优质课大班教案集合七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幼儿园优质课大班教案集合七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幼儿园优质课大班教案集合七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幼儿园优质课大班教案集合七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园优质课大班教案集合七篇.docx

《幼儿园优质课大班教案集合七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优质课大班教案集合七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幼儿园优质课大班教案集合七篇.docx

幼儿园优质课大班教案集合七篇

大班教案集合七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

下面是整理的大班教案8篇,欢迎大家阅读。

大班教案篇1

  设计意图:

  时值金秋,正是山芋(也称番薯、地瓜)成熟的季节。

我们生长在农村的孩子对它非常熟悉,特别是我组织孩子们将上学期种在苗圃里的山芋开垦出来时,让孩子们既兴奋又失望。

原因是:

葱葱茏茏的绿藤下挖出的山芋竟是又瘦又小,须根倒不少,这些让孩子们全没了成就感,怎么也搞不明白自己辛辛苦苦种植浇灌的山芋只有这么丁点儿大。

藉此机会,我便设计了“山芋”系列活动,旨在帮助孩子了解植物生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过程和管理种植物的要点,并通过操作劳动,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帮助他们积累有益的相关经验,发展他们的操作能力,同时体验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所带来的喜悦。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充分运用感官,进一步认知山芋的特征和功用。

  2、学习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挖山芋、刨山芋皮、蒸山芋等),培养幼儿初步的生活能力。

  3、通过劳动,体验劳动的艰辛和成功的快感。

  4、在操作活动中发展幼儿创新能力。

  流程图:

  挖山芋(感知山芋的外部特征和生长情况)→讨论山芋的用处和吃法(进一步认知山芋的用途)→烧制山芋(体验劳动的艰辛和成功的快感)→山芋造型活动(发展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活动一:

挖山芋

  准备:

(1)每个幼儿自带一种挖山芋的小工具,一只小篮子。

(2)反映山芋生长过程照片或图片。

(3)在幼儿园附近联系好一山芋地,请一农民作好讲解山芋种植管理要点和生长环节的准备。

  过程:

  1、谈话:

  上星期,我们一起把我们自己种的山芋挖起来了,你们发现我们种在苗圃中的山芋长得怎么样呀?

(瘦小、茎多)

  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农民伯伯种的山芋地里挖山芋,好吗?

让我们去看一看、比一比,谁种的山芋大?

再想想为什么。

  2、带领幼儿去指定的山芋地,要求幼儿妥善管理好自己的小工具。

  3、引导幼儿观察讨论:

  农民伯伯种的山芋地和我们种的山芋地一样吗?

有哪些不一样?

  猜一猜他们为什么要将平整的地挖成一垄一垄的?

为什么把山芋种在垄峰上,而不种垄沟里?

  幼儿猜测后请老农讲解原因:

山芋喜欢干燥松软的泥土,所以将地筑成垄,并把山芋种在垄峰上,若遇连续下雨,水可及时流到沟里,使垄上的泥土保持干燥松软,有利于山芋发育长大。

  4、让幼儿分别用自带的小工具挖山芋,比比谁挖得多。

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5、休息时讨论:

  

(1)我们种的山芋与农民伯伯种的山芋有什么不一样?

然后请老农讲解种植山芋的注意事项和山芋的生长过程,教师配合讲解依次出示相关图片。

  (山芋发芽→育苗→将土壤耙碎筑成垄→种苗→定期浇水、施肥、锄草→定期修剪山芋藤→收获)

  

(2)用你的'小工具挖山芋累不累?

用什么方法挖山芋又快又省力?

  请老农用钉耙一垄一垄将地掀开,让幼儿能完整地看到整株的山芋。

同时介绍垦山芋的决窍:

要在地垄侧面下锄,这样山芋不易被垦破或垦断。

  6、让幼儿捡山芋,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山芋整株呈什么样儿?

象什么?

(鼓励幼儿大胆想象,为下面的活动作铺垫)一根藤上大约长几个山芋?

  7、数数篮子里共捡了几只山芋?

排排大小、分分类。

  8、劳动结束,回园。

  活动二、讨论活动:

山芋的特征及功用

  准备:

(1)每组一筐山芋、分类用小筐

(2)录像:

制作粉丝的流程

  过程:

  1、每组提供一小筐山芋,让幼儿观察其外形特征并进行描述(可按形状和颜色来进行分类)

  2、教师剖开红皮、黄皮两种山芋,让幼儿再次观察山芋的肉有什么不同?

(有淡红、有淡黄、有橘红等颜色,剖开面上有点点浆液渗出。

  3、讨论:

山芋有什么用?

  (藤可喂家畜;山芋可以吃,当饲料、作鱼饵、做粉丝、粉皮,还能提炼加工成酒精和淀粉)(可以制作玩具:

藤上的茎做耳环、项链,山芋可做小动物、印章等)

  4、观看录像:

山芋的制作流程

  洗净山芋→放入机器碾成碎末→过滤去渣→将浆液蒸成块→冷却→放在机器里抽成条状→凉干

  5、山芋可以怎么吃呢?

有哪些吃法?

  (可以生吃、切成片晒干了吃、烧甜汤山芋、烤着吃、蒸了吃、红烧着吃、煨着吃、还可与面烧糊吃。

  6、山芋怎么贮藏:

一下子收获那么多山芋,时间放太久会烂,怎么办呢?

  (北方藏在地窖里,南方在地上挖个洞,铺上草或柴,将山芋埋在地洞里,冬天不易烂,而且又甜又细腻。

大班教案篇2

  设计意图:

  歌唱教学惯有的“三步曲”——练声、范唱、学唱,使整个教学过程枯燥单调,幼儿的“三性”受到束缚。

如何调动幼儿歌唱的积极性,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歌曲《欢乐颂》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图谱教学。

《欢乐颂》旋律优美,但歌词四大句的内容无一重复,幼儿不易记忆。

我设计了此图谱,把歌词、音高、节奏融在图谱中,形象、直观。

打破了以往“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较大地调动了幼儿学习的“三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活动目的:

  1、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图谱,帮助幼儿理解归纳整理歌词,并能用体态动作创造性地表现.

  2、用欢快活泼的情感演唱歌曲,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并掌握附点四分音符的正确唱法.

  活动准备:

  1、活动背景图一幅,节奏谱二张,图谱一张.

  2、符号标志若干,《郊游》、《欢乐颂》磁带,录音机。

  3、幼儿人手一份图谱。

  活动过程:

  一、律动进室。

  幼儿在《郊游》歌声中欢快的边动作边进入。

  二、练声、节奏型练习。

  引导幼儿看节奏谱,模仿动物叫声:

  ①/吱吱吱吱/吱吱吱吱

  ②/游游游游/游游游

  三、引出主题,并理解歌词内容。

  1、出示图谱,引导幼儿观察。

  ①师清唱,边唱边指图谱。

  ②提问:

a、听了刚才那首歌,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幼儿回答,师指图谱)

  b、解释脚印:

因为我们大家多么快乐,又唱歌来又舞蹈,所以留下了一些脚印。

  2、完整朗读歌词。

  四、掌握歌词内容。

  1、用各种动作创造表现歌词内容。

  ①个别幼儿表现。

  ②自由组合表现。

  2、老师指图谱,幼儿坐下安静完整朗读。

  引导幼儿用各种不同的动作边朗诵边打出节奏。

  五、熟悉旋律,学唱歌曲。

  1、完整欣赏乐曲一遍。

(放录音磁带)

  2、用象声词“啦”唱,熟悉旋律。

  3、幼儿自指小图谱,听音乐学唱。

  4、师生共同指大图谱唱。

  5、出示符号“▼”、“︵”,引导幼儿唱好顿音、连音和强音记号。

  6、吿诉幼儿歌曲名称。

  7、合唱:

  ①幼儿一半唱“啦”,一半唱歌词。

  ②幼儿按意愿唱“啦”或唱歌词。

  六、结束:

  幼儿手持话筒,边唱歌边走出活动室。

大班教案篇3

  一、活动目标:

  1、感受三拍子歌曲的优美旋律,能轻柔、有表情的演唱。

  2、用唱词的方法学习简单的二声部唱,体验合作的快乐。

  3、了解少数民族歌曲独特风格。

  二、活动准备:

  l、教师带领幼儿欣赏春天景色,观察柳枝风吹的动态,引导幼儿展开想象,教学反思《总结阶段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2、根据歌曲设计图谱一幅。

(也可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图谱)

  三、活动过程:

  

(一)、提问导入课题

  教师:

春天来了,嫩绿的柳枝随风飘舞,像姑娘的什么呢?

你们听一听?

(教师有表情地演唱)歌曲里唱了些什么?

  

(二)、出示图谱,学唱歌曲

  l、教师出示图谱,边演示边完整清唱。

  ①教师:

这张图谱可以帮助我们学唱歌,下面我来唱,你们看我唱到那儿了?

  ②教师演唱,提问幼儿。

  2、学唱歌曲。

  

(1)教师指图演唱,让幼儿了解使用图谱的方法。

教师:

小朋友,这张图谱用美丽的画把歌词给画了出来,这谱可以帮助我们记住歌词,使我们知道这首歌唱的是什么?

每一句用什么样的情绪唱?

  

(2)幼儿跟随教师边指图谱边演唱。

  (3)教师提示:

  ①幼儿注意唱好三拍子的旋律。

(强、弱、弱)

  ②用轻快、活泼的情绪演唱:

“洗洗干净,多么漂亮”……

  3、学唱衬词,练习二声部唱。

  

(1)这次演唱请小朋友唱歌词,每两小节歌词的后两拍教师用“沙沙沙”衬词演唱,从第9小节开始至结束师幼合唱。

下面我们来试一试。

  

(2)幼儿分组轮唱衬词(教师参与),练习二声部唱。

  4、教师可鼓励幼儿创编动作有表情地边唱边表演。

  现在正值秋天,开始导入的一段谈话已经不适合季节了,因此我改成了直接介绍歌曲名称,然后再通过歌曲向幼儿介绍春天的美。

  这首歌曲很普遍,有部分幼儿以前曾经接触过,因此在学唱歌曲时幼儿表现的很轻松。

  由于幼儿练习二声部的机会不多,因此活动中幼儿显得有些难度。

  四、活动反思:

  《柳树姑娘》是一首曲调优美、轻快的歌曲。

歌词简练,

  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水乡万物一新、一片生机盎然的春天景象。

因此这首歌曲深受幼儿的喜欢。

活动中我尝试用填充图谱的方法引导幼儿学习歌词,加入了手的操作活动,再加上每贴一张图片就预示着一句新歌词的产生,这样就彻底消除了无目的反复练唱和记忆歌词所带来的困惑,让幼儿愉快、主动地学习歌曲,使歌唱活动显得如此自然和顺理成章,在整个活动中,幼儿情绪高涨,兴致盎然,令我也感受到一丝成功的喜悦。

并且为了避免孩子从头唱到尾,在解决难点四分音符与感情技巧处理部分,我采用了谈话的方法,让孩子稍微休息了一会,使活动能够动静结合,孩子们的表现基本上完成了我预设的目标。

大班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石头画激发幼儿自由创作的欲望。

  2、尝试依据石头的造型特点进行动物画的想像,并结合多种材料进行绘制,体验想像的乐趣。

  活动准备:

  各种形状的石头,油画棒,亮片,毛线,剪刀,固体胶,范例

  活动过程:

  一通过观察范例初步了解石头画的特点

  1、出示范例一小狗

  师:

今天王老师带来了一些我很喜欢的画,请你们一起来欣赏。

  教师出示一副小狗画像

  教师提问一:

你们知道这是谁画的吗?

  教师提问二:

你们发现这是画在什么材料上的吗?

(引导幼儿观察作画材料。

  重点提问:

以前你们画画都是画在哪的呢?

  (重点引导:

引导幼儿结合自身已有经验进行回答。

  教师提问三:

为什么王老师会把画画在石头上呢?

(用阐述故事的形式将作画过程和想像进行解析。

  师:

这块石头的每个地方都利用到了,而且这幅画最巧妙的地方就是我把这块石头上两块突出来的地方变成了小狗的耳朵。

  2、出示范例二兔子

  师:

接下来,请你们欣赏我的第二幅石头画作品。

(教师出示范例二兔子)

  教师出示石头背面请幼儿猜一猜这是什么小动物?

  教师提问:

请你猜一猜这块石头上画的会是什么小动物?

为什么?

  重点提问一:

这块石头上画了什么?

像不像?

为什么?

  重点指导:

引导幼儿观察画面,根据石头的形状并结合小狗的经验进行回答。

  师:

这块石头像一只卧着的小白兔。

石头上的每个部位都能变成兔子身体的一部分。

我觉得这幅画最巧妙的地方就是将石头上一点点突起部位加了一笔,把它变成了小白兔的耳朵。

  3、出示范例三狐狸

  出示石头背面请幼儿猜一猜是什么动物

  重点提问一:

我在这块石头上又画了什么?

像不像?

为什么?

  重点提问二:

狐狸的耳朵在哪里?

嘴巴又在哪里呢?

  重点提问二:

我这幅画所用的材料与刚才的两幅有什么不同?

  重点指导:

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对“狐狸”进行形状和绘画材料上的分析。

  师:

我画的石头画你们一下就都看出来了,说明我画得很像。

  小结:

原来石头上也能画画,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形状的石头画上不同的动物。

  二根据形状各异的石头进行想象并自主绘画

  重点提问:

今天我还收集来了一些有趣的石头,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像什么形状?

可以在上面画上什么动物。

  (教师逐一出示各种形状的石头,引导幼儿从石头的外形特征上进行想象)

  重点指导:

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发表自己的观点。

  小结:

原来每块石头只要仔细看一看,想一想,我相信你们也一定能把它们变成动物画。

  三幼儿绘制石头动物画

  教师介绍材料。

  重点指导制作过程:

  1、挑选好一块自己喜欢的石头后用记号笔画上轮廓。

  2、用油画棒涂上颜色。

  3、如果觉得还不够象可以使用一些材料进行装饰。

  幼儿自由绘制,教师巡回指导。

  重点指导:

引导幼儿根据石头的形状特点进行作画,并鼓励他们利用材料进行制作。

  三互相交流各自的作品

  1、将幼儿的作品陈列在前面。

  (教师提醒幼儿脏手捏成拳。

  2、猜一猜:

画的是什么小动物?

你的作品最巧妙的地方在哪里?

  小结:

原来石头可以变成那么多有趣的小动物,下次让我们一起来变变看别的东西。

大班教案篇5

  设计意图:

  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多,家里比较娇惯,孩子面对困境的能力与人相

  处的能力都很差,小熊过桥这一内容比较生动有趣,幼儿比较容易接受不知不觉中对幼儿进行勇敢教育,并让幼儿学会关心帮助困境中的同伴,进行道德品质的培养。

  活动目标:

  1、赏和朗诵诗歌的过程中,体验小熊在同伴的鼓励下由害怕到勇敢的情感变化过程。

  2、乐意在大家面前讲述,并根据诗歌的内容大胆进行表演。

  活动准备:

  立体操作教具一套,幼儿用书,录音磁带一盒。

幼儿有走独木桥的经历。

  活动过程:

  1、谈话,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

你们走过独木桥吗?

再走得时候有什么感觉?

(幼儿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交代诗歌的名称。

  2、教具欣赏诗歌,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师:

诗歌里有谁?

讲了一个什么事?

  1、配乐诗歌,理解故事内容。

  师:

(1)小熊走到桥上怎么样了?

他心里有什么样的感觉?

  

(2)头上的乌鸦在干什么?

桥下流水怎么样的?

小熊怎么说的?

  (3)谁听到小熊的声音?

他又是怎么说的?

  (4)小熊过桥后是怎么做的?

鲤鱼看了乐得怎么样?

  2、请幼儿跟教师一起看幼儿用书画面,边学习朗诵诗歌。

  3、讨论,你们喜欢诗歌中哪一个小动物,为什么?

小熊后来为什么能过桥?

  4、尝试分角色表演。

  1、教师扮演小熊,带幼儿边朗诵诗歌边表演。

  2、教师指导,幼儿表演。

  活动建议

  在表演区投放小熊小鲤鱼小浪花等头饰,让幼儿分角色表演诗歌内容。

如果没有立体教具,也可以用玩具熊替代,以木偶剧表演的形式让幼儿欣赏也可以。

大班教案篇6

  动作建议:

  第2-4小节:

双手握成大拇指状做神气摆动的动作:

  第5小节:

做眺望状的造型

  第6-8小节同第2-4小节;第9小节同第5小节。

  第11-12小节:

双手向外划一个圈:

  第13-16小节:

双手高举作尖尖山顶状的动作:

  第17-18小节:

双手从上向外划圈:

  第19-20小节:

双手做神气地拿武器状的动作:

  第21-22小节:

有力的抖动双手:

  第23小节:

双手握拳做打斗状准备动作

  第24-26小节:

作打斗动作:

  第27-28小节:

边打斗嘴里边喊:

“加油、吼嘿!

”:

  第29小节:

双手握拳做躲闪状准备动作

  第30-32小节:

作躲闪动作:

  第33-34小节:

边躲闪嘴里边喊:

“加油、吼嘿!

”:

  第35小节:

两人双手对拍准备动作:

  第36-38小节:

两人双手对拍:

  第39-42小节:

两人边拍手边说:

“我是真的美猴王”

  第43小节:

自由创编美猴王变出不同造型的动作:

  第44-45Ax节:

原地跑假装追赶状的动作:

  第46-47小节:

真猴王高高举起金箍棒把假猴王打晕在地。

  游戏玩法:

  先商议好谁是“真猴王”,谁是“假猴王”,真假猴王打斗、变造型,在音乐结柬“金箍棒”后,真猴王高举金箍棒打假猴王,假猴王快速倒地做装死的动作造型。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段的起止,合拍地做动作表现乐曲的结构。

  2、在“打斗”的互动情境中,尝试通过两两合作一对一“挥棒击打”、“快速躲闪”、“对打”动作,创造性地表现B段乐曲的三段乐句。

  3、假猴王迅速倒地造型坚持不动,真猴王检查时要用对方舒服的力度。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

剪辑好的《金箍棒》音乐。

  2、经验准备:

了解真假美猴王的故事。

  活动过程:

  1、根据故事,尝试创编简单的动作。

  (l)美猴王家住哪里7花果山可以用什么动作表示7

  

(2)美猴王得到了如意宝贝是什么7金箍棒怎么拿7

  (3)美猴王有哪些本领7如果你是美猴王你想变什么7

  2、完整跟着教师边做动作边感知音乐。

  3、进一步感知B段音乐,尝试用打斗、躲闪、对打动作表现B段乐曲。

  (l)教师哼唱,尝试用打斗、躲闪、对打动作表现B段乐曲。

  

(2)师幼随B段慢速音乐尝试表现打斗、躲闪、对打动作。

  (3)师幼随B段原速音乐尝试表现打斗、躲闪、对打动作。

  4、教师和全体幼儿共同扮演真猴王完整表现音乐一遍。

  5、教师扮演假猴王,全体幼儿扮演真猴王,互动完整表现音乐一遍。

  6、教师扮演真猴王,全体幼儿扮演假猴王,互动完整表现音乐一遍。

  7、教师与一位幼儿商量好选择的角色,两两互动完整表现音乐一遍。

  8、幼儿和幼儿两两商量好选择的角色,坐在位置上两两合作完整表现音乐一遍。

  9、幼儿交换角色,站在位置边上两两合作完整表现音乐一遍。

  10、幼儿尝试表现最后假猴王晕倒的样子。

  

(1)一位幼儿尝试表现假猴王晕倒的样子。

  

(2)集体尝试表觋假猴王晕倒的样子。

  11、幼儿和幼儿再次商量好选择的角色,找到空位置两两合作完整表现音乐一遍,假猴王在“金箍棒”后晕倒在地。

  12、幼儿邀请客人老师,并商量好选择的角色,在空位置上两两合作完整表现音乐一遍,假猴王在“金箍棒”后晕倒在地。

大班教案篇7

  活动设计背景

  幼儿对果实的分类及特点了解甚少,希望通过学习让其了解认知相关知识。

  活动目标

  1、能与同伴交流有关果实的经验。

  2、观察了解秋天的果实,能运用多种方法对果实进行分类。

  3、体验明显的季节特征。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5、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幼儿能清楚明白不同种类果实的特征及其分类

  活动准备

  1、各种果实实物或自制的果实图片。

  2、自制果实头饰。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教师分发给幼儿各种果实,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师: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分发了很多果实,那么大家知道它们的名字吗?

  

(二)基本部分

  1、感知水果和坚果的不同

  请幼儿品尝水果和坚果,引导幼儿通过看、摸、品尝等感知它们在形状、颜色、吃法和味道等方面的不同。

  ①师:

首先请小朋友们先观察一下水果和坚果,它们的形状和颜色是什么?

  ②师:

其次请小朋友们摸一摸水果和坚果,两种果实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③师:

最后请小朋友们品尝一下水果和坚果,它们的味道怎么样?

有什么不同?

  2、讲述故事《果果开会》了解水果和坚果的特征

  教师一边讲述,一边出示核桃、栗子等坚果及苹果、梨等水果的图片,引导幼儿知道什么是坚果,什么是水果,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师:

听完了这个故事,请小朋友们相互讨论一下你所知道的水果或坚果有哪些特点?

你知道怎样区分水果和坚果吗?

有几种方法?

  小结:

师:

水果和坚果都是果实,但是水果皮薄,水分多,味道酸甜,容易食用。

而坚果皮厚,基本没有水分,而且食用起来比水果麻烦。

其实要区分水果和坚果非常简单,只要通过看、摸及品尝就可以判断出来了。

  3、玩游戏《寻找果实妈妈》,对果实进行分类

  教师在黑板上分别贴出写有水果、坚果的大卡片,幼儿戴上各种水果和坚果的头饰,寻找自己的果实妈妈。

  (三)结束部分

  师:

今天我们学习了如何区分水果和坚果,请小朋友们回去自己动手找一找其它的果实,运用今天学过的区别方法帮它们找找果实妈妈吧。

  教学反思

  1、幼儿的独立思考和讨论的空间太少了,今后应给予幼儿适度的自由空间。

  2、上课活动太过于机械化,有些死板,缺少新意,没有创新。

  3、进行的游戏太少了,“玩中学”的教学思想贯彻的太少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