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案合集七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491178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5.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说》教案合集七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马说》教案合集七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马说》教案合集七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马说》教案合集七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马说》教案合集七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马说》教案合集七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马说》教案合集七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马说》教案合集七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马说》教案合集七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马说》教案合集七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马说》教案合集七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马说》教案合集七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马说》教案合集七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马说》教案合集七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马说》教案合集七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马说》教案合集七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马说》教案合集七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马说》教案合集七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马说》教案合集七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马说》教案合集七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说》教案合集七篇.docx

《《马说》教案合集七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说》教案合集七篇.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说》教案合集七篇.docx

《马说》教案合集七篇

2022年《马说》教案合集七篇

《马说》教案篇1

  一、导入

  (“伯乐相马”的成语,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思考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你觉得作者是仅仅在替千里马鸣不平吗?

  要点提示:

比喻人才。

韩愈当然不是在仅替马鸣不平,他写这篇__旨在抒发自己的感情,伯乐指能够识别人才的人,结合作者的当时背景,指封建统治者,而且应该是指能够识别赏用人才的所谓明君。

  

(2)伯乐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

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

__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

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

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

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

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

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的?

  要点提示:

  

(1)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2)排比句式。

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3)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

第三个“之”却不同:

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

(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

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4)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1.策2.之

  ①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①策之不以其道(代词,指马)

  ②执策临之(马鞭子)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用在主谓之间)

  3.其

  ①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

马)

  ②其真无马邪?

(句中语气词)

  ③其真不知马也。

(其实)

  4.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

  (四)归纳课文。

  1.读了__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要点提示:

  1.__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作者在文中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2.阅读__的现实教育意义:

读了__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

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五、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

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

《马说》教案篇2

  1、课前3分钟演讲

  2、课前起跑线——字词检测

  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

  3、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情。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翻译并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荐。

他对春申君说:

“您听说过千里马吗?

有一匹千里马,已过拉车年龄。

有一天,它拉着盐车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屈,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

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抚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

于是,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

这是为什么呢?

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

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经很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

现在,我们一块儿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

(教师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

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盛称其“文起八代之衰”。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幼孤贫刻苦好学,德宗贞元八年进士。

曾任监察御史,因上疏请免关中赋役,贬为阳山县令。

后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做过吏部侍郎,死谥文公,故世称韩吏部、韩文公。

是代古文运动领袖唐,与柳宗元合称韩柳。

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重气势。

  韩愈才华出众,胸怀大志,却不为当时重用,虽业精行成,却难以施展,郁郁不得志。

__借物说理,托物言志,以千里马的遭遇,讽喻当世不知用人,感叹自身怀才不遇。

  三、正音正字

  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

  四、朗读课文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最好能集体朗读,让更多的同学得到训练。

要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要响亮、流畅、沉稳。

  1、[朗读提示]划分节奏

  2、翻译课文

  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经过质疑解难疏通文义,最后进行课堂交流。

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理解文中难懂的实词和虚词的意思。

  3、背诵课文

  要求在熟读课文并且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或速记、或互相检查,要求能当堂背诵。

教师做适当地检查。

  五、作业

  1.将全文译成现代汉语,完成练习二。

  2.继续背诵课文。

  3.完成思考题:

  a.根据标题所示,试谈谈__的体裁特点。

  b.__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试简述__在写法上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包括字词积累、课文翻译和朗读背诵。

  二、整体感知

  1.教师导学:

  作者写这篇__的时候,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升重用,未能如愿,心中郁闷不平。

  思考题:

  a.结合标题,谈谈__的体裁特点。

  b.结合创作背景,谈谈__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__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显著特点?

说说我们还学过哪些类似的__?

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在预习的基础上,采用小组交流和课堂讨论的方式做出解答,教师应切实地做好点拨)

  2.教师提示:

  a.__是一篇议论文。

标题是《马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如《爱莲说》。

  b.__主要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同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c.__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这种写法赋所托之物以某种象征意义,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__就以千里马喻贤才,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

类似这种写法我们还在《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等课文中学过。

这种写法的显著特点是寓深刻的道理于具体的形象之中,曲折、含蓄地表达中心,能激发读者的想像。

  三、重点研读

  1.探究__的思想内容

  教师导学:

  __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

请同学们阅读思考,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a.千里马的处境是怎样的?

  b.千里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c.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首先独立阅读,自主探究;其次合作交流,共同研讨)

  教师提示:

  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b.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d.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e.其真不知马也。

  将上述句子读一读,读出相应的语气来,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探究__的写作方法

  教师导学:

  __是一篇议论文,当然要有观点,请大家从__中找一找中心句。

另外__在结构上很有特点,也请大家说一说。

  (小组讨论)

  学生可能围绕“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真不知马也”哪个是中心句的问题展开讨论甚至争论。

不妨让大家争论一下,进行思维和口语训练。

  教师提示:

  作者的基本观点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但__的着眼点却是: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经过层层论述,最后得出“其真不知马也”的结论,中心句当是“其真不知马也”。

  在结构方面,__脉络清晰,丝丝入扣,全文围绕“其真不知马也”这一中心层层推论。

  第一段,首先表明作者的基本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可以视为总纲,旨在强调伯乐对于千里马的决定性作用,恳切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

然后宕开一笔,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既从反面说明了基本观点,又深刻地揭露了现实问题,这是__的中心议题。

继而水到渠成地叙写千里马被屈辱、埋没的不幸遭遇,作者怀才不遇的苦衷隐含其中。

  第二段写千里马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不能展其才华,揭露问题的实质──“伯乐不常有”。

“安求其能千里也?

”之反诘,吐尽心中的愤懑与不平。

  第三段尽数统治者的种种愚妄浅薄,令人切齿;进而引发感慨,揭示中心。

“其真无马邪”一问,如箭在弦上,蓄势待发;“其真不知马也”一答,如泰山压顶,直捣黄龙。

全文一气呵成,酣畅淋漓。

  四、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

  韩愈虽因怀才不遇而愤懑不平,但他并不心灰意冷。

虽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径进行了揭露和控诉,但仍对他们寄以希望。

请同学思考一下,在封建社会里,韩愈的愿望是否能实现?

再联系当今社会,谈一谈我们应树立怎样的人才观?

怎样才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人尽其才?

  (小组讨论,找出中心发言人课堂交流,不必统一结论,只要能谈出想法,提高认识能力就可以了)

  教师提示:

  在封建社会里,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如同痼疾,是很难避免的,因而韩愈的希望更是难以实现。

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的局限性。

当今社会是人才辈出的时代,主要是有了宽松的育人环境,英雄因有用武之地而能大展宏图。

  教师小结

  韩愈的《马说》因其笔势犀利,表意恳切,文辞练达而传诵于世。

其思想内容对封建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即使是在当今社会,也有其意义。

更可赞叹的是作者本人,他不因自己的不公遭遇而妄自菲薄,而是直言力谏,自强不息。

我们不仅要从他的__学到知识,更应从作者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作业

  1.默写课文。

  2.完成练习一、三。

  3.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写一篇短文,表达对某一问题的认识。

  教学反思

  以上就是为大家提供的“初二语文《马说》教案”希望能对考生产生帮助,更多资料请咨询中考频道。

《马说》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积累优美的词句。

  2、了解作者写作目的,学会欣赏马的美德与美丽

  3、学习运用对比描写。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写作目的,学会欣赏马的美德与美丽

  2、体会对比描写的作用,并试写

  教学难点:

  体会对比描写的作用,并试写

  一、导入新课

  以一组马的图片导入,请说说马给你的印象?

  今天的课文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马。

  二、朗读感知

  __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但是运用了散文的语调。

  1、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__写了哪几种马?

  2、分别找出各种马的特点。

(小组接龙,每人找到一种,有感情地朗读,并概括特点)

  3、从作者的描绘中,你可以看出作者对各种马分别持怎样的态度?

(可用原文语句回答)

  三、活动研讨

  1、作者将各种马都描绘得各具特色,真是五彩纷呈,假如再有依次选择的机会,让你做一匹马,你愿意做哪一种马呢?

  请用句式“我愿意做马,因为。

”(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小组活动:

当马遇到马以文中各种马的特点为依据,进行对话演出。

  四、拓展练习

  来看看字典中马的解释:

哺乳动物,头小,面部长,耳壳直立,颈部有鬣,四肢强健,每肢各有一蹄,善跑,尾生有长毛。

是重要的力畜之一,可供拉车、耕地、乘骑等用。

皮可制革。

  你觉得写得好不好?

为什么?

课文用了什么办法来把马写得生动形象呢?

  将马与好几种动物进行了对比描写。

你觉得有什么好处呢?

  引入平实性说明文与文艺性说明文的概念。

  根据课文内容,试着用对比的手法与散文的语调来改写字典中的解释。

  五、作业布置

  1、用对比描写改写字典中虎的解释

  2、课外阅读周涛散文《巩乃斯的马》,感受飞奔的马,做摘抄

《马说》教案篇4

  知识教学点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__寓意和作者思想感情

  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

  2.训练学生分析理解__,概括中心的能力

  3美育渗透点:

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介绍作者、文体

  1.以伯乐相马导入。

(幻灯片展示)同学们知道“伯乐相马”的故事吗?

(教师简单讲故事)

  2.作者介绍。

古往今来写马的__中,以韩愈的《马说》最为著名。

  韩愈:

字退之……(幻灯片)

  3.文体介绍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写法灵活,奇巧而言辨,与现代杂文大体相似

  幻灯片展示爱莲说莲——人托物言志马说马———人托物寓意

  二.正音(学生听,注音划出通假字)

  学生读,找出错误,结合意思简单讲(先展示要注意的字音,给学生两分钟时间按照课下注释注音,点学生读课文,有错误的地方大家喊停,讲解后换人读)

  祗骈槽枥一食或尽粟一石邪通耶食马者(幻灯片显示注音)

  听录音

  三.学生初读,领会课文内容

  四.疏通文意

  学生自己按课下注释尝试翻译,遇到问题就提出来,先看有没有程度较高的同学能帮助解决,若没有,则老师讲解

  处理完字词后,给两分钟时间重新梳理课文。

然后翻译

  翻译采用分组“开火车”的方式,比如第一组,一人翻译一短句,负责第一段。

二组,负责第二段。

三组负责第三段以达到比较大的活动面积

  完成后,教师评价,再读课文

  可能遇到的字词障碍

  马之千里者(马中能日行千里的,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是马也(是,这也,表判断)才美(才华和美好的素质)鸣之(之,语助词,延长音节同《狼》久之)其

  五.把握结构,疏通文意

  1.说是一种说明议论的文体。

作者要借马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请同学们在结尾处找找,哪句话最等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真无马耶?

其真不知马也!

那么作者何以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

我们一起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课文。

  2.先看第一段,我们请女生先把第一段齐读一遍,声音要洪亮

  作者以开篇就亮出了一个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真的是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吗?

那么没有伯乐,千里马就怎么样了呢?

我们继续往后读

  “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第一段写了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展示幻灯——无伯乐则名马不名)

  看看第一段还有什么问题,自由读

  3.第一段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无伯乐则名马不名。

为什么说没有伯乐,千里马就不能千里了呢?

看看韩愈是如何进一步阐述他的观点的。

男生读第二段,找出体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堂堂千里马,怎么会“食不饱,力不足”啊?

因为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结果就是: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反问,把责任归结到食马者不知马。

读的时候要读出愤慨的感情。

  这段写无伯乐,千里马被埋没(幻灯)

  散读

  4.最后一段是对上文的总结,齐读

  第一句的句式很有特点,是什么句式?

(三个不连用构成排比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还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把不识马者的虚妄无知的嘴脸刻画的入木三分。

最后发出感慨。

  最后写并非没有千里马,而是“不知马”

  齐读

  六,背景介绍

  根据文意,你觉得韩愈是在什么背景下写这篇__的?

  韩愈当时初登仕途,恨不得志,写下此文(幻灯片)

  七。

迁移

  作者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说说理由

  1。

千里马和伯乐究竟谁更重要

  2。

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位古人?

  A韩愈怀才不遇写文学B苏秦悬梁刺股发愤

  C董邵南另寻高就发展D。

陶渊明归隐田园乐悠悠

《马说》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

  过程与方法:

  指导朗读,领会虚词,品味情感,逐层分析语调变化,当堂成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异义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

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并掌握重点实虚词的含义。

  1、通假字:

  1)食:

通“饲”,喂养2)见:

通“现”

  3)材:

通“才”4)邪:

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古今异义:

  故虽称等安策道通临是或

  3、虚词:

而之其以也

  而A转接可以译为“却,可是”B顺接可以不译

  之A结构助词“的”B代词,代人或物C无意义,句中停顿

  D帮助构成倒装,无意义

  其A代词,代人或物B代词他的它的C指示代词那种

  D反问语气词难道E推测语气词恐怕

  以A介词因为B介词按照

  也A肯定语气B反问语气C推测语气D句中停顿

  4、实词:

  见教材及资料

  5、学生生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课文的中心与层次

  中心:

借古代伯乐和平里马的故事,以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也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

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2、读了这篇课文,你对千里马的遭遇有何感想?

请你谈一谈。

  (学生可根据自己对课文意思的把握进行叙述)

  3、你觉得作者是仅仅在替千里马鸣不平吗?

“伯乐”和“马”有没有别的含义?

它们各比喻什么?

  (韩愈当然不是在仅替马鸣不平,他写这篇__旨在抒发自己的感情,伯乐指能够识别人才的人,结合作者的当时背景,指封建统治者,而且应该是指能够识别赏用人才的所谓明君。

  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写出了一个怎样的社会现实?

  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才很多,但是封建统治者却很少有能够真正赏识人才的明君,真正的人才不能做到人尽其才,很难发挥自己的才能,有才之人是壮志难酬。

  4、找出文中描写千里马遭遇的语句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

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

  学生当堂熟读成诵

  布置作业:

  1、默写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2、根据自己的了解及查阅资料,谈谈中国现在的用人制度。

  附:

板书设计

  马说

  正面提出问题:

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反面展开议论: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有常有。

  食之不能尽其材表达:

怀才不遇;

  事例进行论证:

鸣之不能通其意埋没人才控诉:

埋没人才

  天下无马希望:

重用人才

  教后反思:

对于文言文,仍然坚持朗读与探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同时,又能深刻理解作者赋予“伯乐”、“千里马”的寓意。

通过练习设计,激发学生对国家实现人才问题的思考。

《马说》教案篇6

  学法指导

  1、概述

  《马说》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一篇__,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

__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