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580545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88.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杭州市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浙江省杭州市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浙江省杭州市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浙江省杭州市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浙江省杭州市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浙江省杭州市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浙江省杭州市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浙江省杭州市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浙江省杭州市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浙江省杭州市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杭州市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浙江省杭州市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杭州市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省杭州市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浙江省杭州市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6学年第二学期杭州市高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卷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密封区内填写学校、班级和姓名。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项是()(3分)

A、这部悬疑谍战片演员阵容强大,主角演技精湛,剧情扑朔(sù)迷离、跌宕起伏,上映以来取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

B、只有建立规范的大数据交易流通体制,铲除滋生黑色交易的土壤,才能根治个人信息泄露(lù)猖獗的痼疾,改善我国隐私安全状况。

C、1796年9月,64岁的华盛顿激流勇退,不当终身总统,他在报上公开发表告别辞,对后继者提出了谆(zhūn)谆教诲。

D、项目部党委破除用人陈规,唯才是举,麾(huī)下的技术骨干都是经过专业笔试、答辩和评委考评,过关斩将才走上施工一线的。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2-3题。

【甲】人们常说: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案。

难道城市也固熟悉而让自己淡然了!

【乙】可能是吧,但也不尽然,否则又如何解释颤动内心那根柔软相思之弦的,却常是老家那些景物而非这个城市或那个城市的灯红酒绿呢?

【丙】也许用“距离产生美”来解释更能让自己满意,也更合情合理一点。

归根结底,可能还是因为人不可能有两个故乡,正如人没有两次生命一样吧。

而故乡正是给了我们生命的地方,那是不容置疑、无法忘怀的来自血缘的记忆。

这样的记忆,会让我们的灵魂一生都散发着与生俱来的那种甜甜的、忧伤的、淡淡的味道,总在不经意之间告诉我们:

你从何而来!

【丁】这样的感觉就像一根线牵着飘飞的风筝,无论飞得多远,总与捏我的手息息相连、一刻不离。

2文段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淡然B.灯红酒绿C经意D无论

3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丁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B乙C丙D丁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研究人员称阿尔茨海默病服用高剂量的维生素E,对记忆和思维技巧没有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减缓其日常机能衰退的速度。

B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的过程只不过是人类顺从自然的巨大力量,承认自然的神奇的制约与命令,一步一步接近自然的奥秘深处。

C根据活动规则,主办方先请专业人员对近千份宣传语进行初审,甄选出优秀宣传语若干,再交由公众投票,最终评选出获奖作品。

D对人社部来说,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是一次巨大挑战,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缺乏延迟退休与就业之间联系的基础数据和实证研究造成的。

5下面是某校办公室的一份电话记录稿。

请根据相关信息,拟写邀请函的正文。

(不超过70字)(3分)

您好!

您是xxx先生吗?

我是××中学办公室的老师,很高兴联系上您。

我们想邀请您参加学校文化艺术节的开幕式。

每年我校都要搞一个文化艺术节,今年也不例外。

开幕式安排在12月21日上午9:

00,地点就放在我校学术楼报告厅。

开幕式很重要,我们想整得隆重一点。

校长要求我们多邀请一些有名气的人士参加。

您在社会上很有影响,能邀请到您是学校的荣幸。

我们知道您很忙的,但这个开幕式实在很重要,到时候您一定要来哟!

谢谢您!

邀请函

尊敬的×××先生: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中学办公室

×年x月×日

6近期某校举行了一次模拟考试,成绩将作为分层走班的依据,师生都很重视;语文卷难度大,同学普遍心中没底。

请发挥想象,描述课代表发放语文答卷时同学的反应。

要求:

①有细节描写;②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③150字左右。

(6分)

2、现代文阅读(共3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0分)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假山?

西方建筑前一般有雕塑,多是与宗教有关的人的形象;而中国人的建筑没有这种东西,但一般都有假山。

假山就是中国建筑前的雕塑,其中含有深邃的思想追求。

瘦、漏、透、皱就是“拙”,“拙”就是把巧的东西去掉,把目的性的东西去掉,要大巧若拙。

我很喜欢明代计成的一句话: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这句话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纲领之一。

我将它归纳成两个要点就是:

第一,遵循自然,但是我觉得这不是最重要的;第二,最关键的就是规避人工秩序。

第一个要点:

遵循自然中国人遵循自然,但并不代表中国人认为自然美比人所创造的事物美,更重视自然美。

庄子是自然主义者,他特别欣赏外界自然物。

他说:

“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

”山水连绵,使我欣欣然而乐,这是庄子在写自然美,他特别欣赏山水自然美,觉得山水能够愉悦情境,但是,庄子接着说,“而乐又未毕也,哀又继之”。

就是说,高兴还没有高兴完,哀又继之。

所以细致咀嚼庄子哲学可以体会到,他绝对不是欣赏外在自然胜过人的内在的美。

中国美学的主脉中也没有这个思想。

我们今天讲“天人合一”,也不是对外在自然物的重视,而忽视对人本身的重视。

我们今天讲中国画的概念,杰出代表就是水墨山水画。

不画人而画山水,并不意味着中国人对外在自然物更感兴趣,而是因为山水画是人心灵的象征,一片山水就是一种心灵的境界,重视山水画,是对人内在觉性的重视。

第二个要点:

规避人工秩序。

为什么人所创造的东西,不要留下人的痕迹呢?

要痕迹全无,何以人所创造的痕迹这样不堪?

问题症结就在这里。

人所创造的东西,不能露出人工的痕迹,不能露出知识的痕迹、技术的痕迹。

不是外在自然物比人高明的问题,而是要突破秩序,突破知识,突破各种规矩,而导向对人的内在心灵的体会。

这两个要点——遵循自然和规避人工秩序,归到一点就是人的心灵的体验,这是最根本的东西。

所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就是讲归于人心灵体验的问题。

大巧若拙,并非是对美的东西的排斥,而是对与美丑相对的知识性的规避,对人类在美的名义下泛滥着欲望的洪流的规避。

人类打着审美的名义,恣肆泛滥人的欲望,破坏这个世界,已经走得太远了。

打着审美这样一个旗号,吃要吃最好的,住要住最好的,消化要消化最好的东西。

人审美到哪里,哪里就出现问题:

审美到玉,和田就变成沙漠;审美到家具,亚马逊雨林也要遭殃。

中国古代历史上,要讲审美,乾隆是最知道审美的,他把天下好画全归在他那个地方,题了几万首诗在这些好画上,糟蹋那么多东西。

所以,走巧若拙不是愚蠢哲学,它是让你放弃外在目的性的攫取,追求内在真实的体验。

7下列对文章中“大巧若拙”的内涵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遵循自然,重视人的内在觉性。

B规避创造,导向体会人的内心。

C突破规矩,摒奔一切人工痕迹。

D放弃目的,追求人内在真实体验。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人喜欢在建筑前放置假山,西方人则放与宗教有关的人物雕塑,这和中西方的文化观念、思想追求不同密切相关。

B庄子是自然主义者,也是真正懂得欣赏自然的人,他可以做到在欣赏自然中感受自然、体悟生命、释放心灵。

C计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一句,强调一切艺术创造虽然都是人作的,却都要模仿自然,力求形象逼真的艺术效果。

D作者认为,人类只有远离私欲和功利,真正理解“大巧若拙”的美学意义,才会对自然多一些敬畏,少一些破坏。

9中国古代文人为什么偏爱假山?

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20分)

竹刀

陆蠡

假如在这平野中有一座遮断视线的孤山,这对于永久囿于地的平面上的人们是多么奋兴啊。

方朝日初上或夕阳西坠,有巨大的山影横过田野,替没有陪衬没有光影的画面上添上一笔淡墨,一笔浓濡;多雾或微雨的天,山顶上浮起一缕白烟,一抹烟霭,间或有一道彩色的长虹,从地平尽处一脚跨到山后,于是这山便成了居民憧憬的景物。

  有从远僻的山乡来的人望见了这名胜的小山,便呵呵大笑道:

“这也算是‘山’么?

这,我们只叫作‘鸡头山’,因为只有鸡头大小。

”双手叉住腰笑弯到地。

  好奇的听客便会从他夸张的口里听到他所见的是如何绵亘数百里的大山。

摩天的高岭终年住宿着白云,深谷中连飞鸟都会惊坠!

嶙峋的怪石像巨灵起卧。

野桃自生。

  “我不欢喜这揣测的臆谈,谁能够相信这桃源的故事?

  于是他描说那跨悬在山腰间的羊肠路。

那是只有两尺多宽,是细密的整齐的梯级。

一边靠山,一边靠削壁千仞的深壑。

望下去黑魆魆的,迷眩的,这深涧底下隐伏着为蛟,为龙,或其他神怪的水族,不得而知。

总之万一踹了下去,则会跌得像一个烂柿子,有渣无骨头。

但是居住山里的人挑了一二百斤的干柴,往来这山道,耳朵沿搁着一朵兰花,一朵山茶,百人中之一二会放上半截纸烟。

他们挑着走着谈笑着,如履平地,如行坦途,有时还开个玩笑,在别人的腰边拧一把。

  他又说到山间头上簪花的少女,她在每天早晨携了竹筐到松林里去扫夜风摇落的松针,装满一筐便背了回来,沿途采些草实,在溪边洗洗手,一天也不曾间断。

她有一天,正背了满筐的松针回来的时候,觉得竹筐异常的沉重,便想暂时憩憩罢,就靠着竹筐坐下,却永久地坐在那儿了。

山间人都说是因为她生得太美丽,被什么山灵或河伯娶去了……

那让我选一个实际的故事说给你,只可惜有一个悲惨的收场。

你知道山居的人是如何获得每天的粮食和日用品么?

狩猎是不行的,鸟兽乐生,不可杀尽;农稼也不行的,团团簇簇的高山遮住了阳光。

他们大都靠打柴锯木为生,换取一把盐、几枚针、一片鲞、一包白糖……

  冬天,他们砍下合抱的大树,截成栋梁楹柱的尺寸,等到明春山洪暴发的时候,顺水流到港口,结成木筏,用竹篙撑着,撑到城市的近郊,售给木商运销外埠。

山势陡峻的所在,木材无法输运,他们砍取寸许大小的坚木,放在泥土筑成的窑里烧成木炭,这样重量便减轻了四分之三,容易挑到外面来,木炭的销场是很好的。

  “你说得又远了。

没有指示给我故事的连索。

  是哟!

他们是靠打柴烧炭为生。

但是你知道城市里的商人的阴恶和狠心么?

他们想尽种种方法,把炭和木板的买价压低,卖价抬高。

他们都成了巨富了,还要想出更好的方法,各行家联合起来,霸住板炭的行市。

他们不买,让木筏和装炭的竹簰搁在水里,不准他们上岸,说销场坏了,除非你们完全让步。

  山民空着手在城里徜来徜去,竟想不出办法。

他们的幸福的幻梦是被打碎了……

  一天,一位年青的人随着大家撑着木筏到城里去,正在禁止上岸的当儿。

大家议论纷纷想不出主意。

这位年青的人一声不响地在一只角落里用竹片削成一把尺来长的小刀,揣在怀里,跑上岸去,揪住一位大肚皮的木行老板,毫不费力的用竹刀刺进他的肚皮里,听说像刺豆腐一样的爽利,刺进去的时候一点也没有血溅出来,抽回来的时候,满手都是粘腻的了。

他跑出城来,在溪边洗手的时候被警吏捉去。

  “你说了可怕的故事了。

我没有想到你会说出这样吓人的语句,我懊悔听这故事,但是请你说完。

  官厅在检验凶器的时候颇怀疑竹刀的能力。

传犯人来问:

  你是持这凶器杀人么?

  是的。

  这怎么成?

  他拿了这竹刀,捏在右手里,伸出左臂,用力向臂上刺去。

入肉有两寸深了,差一点不曾透过对面。

复抽出这竹刀,掷在地上,鄙夷地望着臂上涔涔的血,说:

  便是这样。

  大家脸都发青了。

当时便没有继续讯问。

各木板行老板也似乎怵于竹刀的威力,自动派人和他们商订条件,见了他们也不如先前的骄傲。

  “这位青年结果如何呢!

  听说刺断动脉后流血过多死了。

……否则,他将在暗黑肮脏的牢屋里过他壮健的一生。

(有删改)

10、为什么“我颇想知道别的东西”“我懊悔听这故事”?

(4分)

11、作者用对话展开文章,又不交待听话者的性别和身份。

请分析这样安排的用意。

(4分)

12、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

(6分)

13、作者自评本文“故事中拉出枝枝节节来,有如一篇没有结构的文章”。

这些“枝枝节节”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21题。

(20分)

种放,字明选,河南洛阳人也。

父诩,吏部令史,调补长安主簿。

放沉默好学,七岁能属文,不与群儿戏。

父尝夸举进士,放辞以业未成,不可妄动。

每往来嵩、华间,慨然有山林意。

未几父卒,数兄皆干进,独放与母俱隐终南豹林谷之东明峰,结草为庐,仅庇风雨。

以请习为业,从学者众,得束脩①以养母,母亦乐道,薄滋味。

放得辟谷术,别为堂于峰顶,尽日望云危坐。

每山水暴涨,道路阻隔,粮糗

乏绝,止食芋栗。

性嗜酒,尝种秫自酿,每曰空山清寂,聊以养和,因号云溪醉侯。

幅巾短褐,负琴携壶,溯长溪.坐磐石.采山药以助坎,往往终日。

值月夕或至宵分,自豹林抵州郭七十里,徒步与樵人往返。

淳化三年,陕西转运宋惟干言英才行,诏使召之。

其母恚日:

“常劝汝聚徒讲学。

身既隐矣,何用文为?

果为人知而不得安处,我将弃汝深入穷山矣。

”放称疾不起。

其母尽取其笔砚焚之,与放转居穷僻,人迹罕至。

太宗嘉其节,诏京兆赐以缗钱使养母,不夺其志,有司岁时存问。

成平元年母卒,水浆不入口三日,庐于墓侧。

翰林学士宋堤、集贤院学士钱若水、知制诰王禹博言其贫不克葬,诏赐钱三万、帛三十匹、米三十斛以助其丧。

四年,兵部尚书张齐贤言放隐居三十年,不游城市十五栽,孝行纯至,可励风俗,简朴退静,无谢古人。

复诏本府遣官诣山,以礼发遣赴阙,赍装钱五万,放辞不起。

明年,齐贤出守京兆,复条陈放操行,请加旌贲。

即赐诏日:

“汝隐居丘园,博通今古,孝悌之行,乡里所推,幕古人之遗荣,挹君子之常道。

屡览守藩之奏,弥彰遮世之风,载渴采仪,副予廷伫。

今遣供奉官周旺赍诏,召汝赴阙,赐帛百匹、钱十万。

”放至,对崇政段以幅巾见命坐与语询以民政边事放曰明王之治爱民而已惟徐而化之。

”余皆谦让不对。

即日授左司谏、直昭文馆,赐巾服简带,馆于都亭驿,大官供膳。

翌日,表辞恩命。

上知放旧与陈尧叟游,令尧叟谕意;又谓宰相曰:

“朕求茂异,以广视听,资治道。

如放终未乐仁,亦可遂其请也。

(节选自《宋史·种放传》,有删节)

①束脩(Xiū):

十条干肉,指教师的酬金.②辟(bì)谷术:

古代一种养生方式。

③粮糗(qiǔ):

粮食。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亦乐道,薄滋味薄:

不看重。

B知制诰王禹偁言其贫不克葬克:

能够。

c简朴退静,无谢古人谢:

推辞。

D请加旌贲旌贲:

褒美。

15下列各组句子巾,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与群儿戏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放辞以业未成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C因号云溪醉侯因击沛公于坐

D馆于都亭驿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16.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种放生性好学,淡泊名利。

在父亲去世后,兄长都在谋求仕途,只有种放和母亲到终南山居住,前来向他求学的人很多。

B种放生活贫困,但仍自得其乐。

隐居期间,他曾经种高粱自己酿酒。

每当山洪暴涨,粮食断绝,他就吃芋头板栗。

C种放的母亲也乐于过安贫乐道的生活。

朝廷曾下诏召见种放,恰巧种放生病了,他的母亲就和他到偏僻之地隐居。

D种放虽然无意人仕,但颇受朝廷的赏识。

当他拒绝接受左司谏、直昭文馆的职务时,皇上还让他的旧交陈尧叟劝说他。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对崇政殿以幅巾见命坐与语询以民政边事放曰明王之治爱民而已惟徐而化之。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身既隐矣,何用文为?

果为人知而不得安处,我将弃汝深入穷山矣(5分)

(2)朕求茂异,以广视听,资治道。

(3分)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9——20题。

(8分)

中秋月

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 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 玉蟾清冷桂花孤。

阳关曲·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①素娥:

嫦娥。

②该词作于熙宁十年(1077)八月十五日,苏东坡与弟弟苏辙相别七年后相聚并共度中秋。

19两首诗均用了“转”字,请作赏析。

(4分)20简要分析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

(4分)(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

(6分)

(1)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日:

“士莫不日: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速而》)

(2)忘食,则不知贫贱;忘忧,则不知苦成;忘老,则不知兄生;非至人安能至此。

(康有为《论语注》)(3)学有未得,愤而忘食。

学有所得,乐以忘忧。

学无止境,斯孔子之愤与乐亦无止境。

如是孽孽,惟日不足,而不知年岁之已往。

……言之甚卑近,由之日高远。

圣人之学,人人所能学,而终非人人之所能及;而其所不能及者,则仍在好学之一端。

此其所以为大圣欤!

(钱穆:

《论语新解》)21根据

(1)(3)两则材料,用一个词语概括孔子的主要特点。

(2分)22对孔子的那句话,康有为和钱穆理解有什么不同?

请作简析。

(4分)

(四)古诗文默写。

(6分)23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

(1)三岁为妇,____。

夙兴夜寐,____。

(《诗经·卫风·氓》)

(2)入则孝,出则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3)_____________,而未尝往也;___________,而卒莫消长也。

(苏轼《赤壁赋》)

(4)李白的《蜀道难》用“____,____”两句极写古代人民开山辟路的艰辛。

(5)杜甫《登高》“____,____”一联从时间和空间着笔,反映诗人漂泊他乡、年老多病的境遇。

四、作文(60分)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2016年10月,辽宁本溪桓仁满族自治县农民王龙德,因酒后驾驶三轮摩托车回家,被当地交警查到,受到罚款1500元、记12分、暂扣驾驶证6个月的处罚。

当了解到他家境特别困难,两个孩子还在上学的情况后,执法交警凑钱帮他交了罚款。

交警大队获知这一消息,与王龙德结成帮扶对子,2017年春节前还组织大家捐款,为他送去5700元慰问金。

这一新闻,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观点自选。

②题目自拟。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