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达标测试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583274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21 大小:249.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达标测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达标测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达标测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达标测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达标测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达标测试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达标测试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达标测试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达标测试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达标测试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达标测试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达标测试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达标测试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达标测试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达标测试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达标测试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达标测试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达标测试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达标测试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达标测试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1页
亲,该文档总共1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达标测试试题.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达标测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达标测试试题.docx(1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达标测试试题.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达标测试试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达标测试试题

一、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别欺负最爱你的那个人

   ①他又一次坐上了这趟回家的夜行列车。

   ②他的座位对面坐着父子俩,从上车起,少年就和父亲闹着别扭。

那父亲脾气极好,也不急躁,极有耐心地哄劝。

少年嘟着嘴不理,脸上是厌烦。

列车快停靠站时,父亲又急步向外走去,准备下车给儿子买吃的东西。

他对少年说:

“你父亲真好。

   ③少年看了一眼他,不说话。

他忍不住继续说:

“小伙子,别欺负最爱你的那个人。

”本来是随口说的一句话,说完,他的心却倏地疼了起来。

   ④别欺负最爱你的那个人——他忽然觉着这句话其实是对多年前的自己说的!

在他过往的青春岁月里,他曾翻来覆去地伤害最疼爱他的人,而那人即使伤心到心碎,也停不下爱他的脚步。

   ⑤他幼年丧母,父亲在电器厂做工,每天夜里12点多才下班。

但每天刚蒙蒙亮,小巷深处一响起卖牛奶的敲梆声,父亲就会立即拿起缸子,轻手轻脚下楼,为他打上半斤新鲜的牛奶。

每当他捧起碗把牛奶喝完,父亲总会拿毛巾为他擦净嘴角的奶渍,喜滋滋地说:

“俺小嘉肯定能长高个儿。

   ⑥那淳香的牛奶滋养了他的生命,贯穿了他整个童年、少年的快乐时光,可是他从没有用心注意过父亲困倦的双眼,疲累的身体和身上那件洗得发白的旧外套。

   ⑦读初中后,他的身高果然向上猛蹿了很多,只是处在青春期的他,极度叛逆,尤其是迷上网络游戏后,学习一落千丈,和父亲的话也少了许多。

看他荒废学业痴迷游戏,父亲打过骂过也求过他,但他不为所动。

高考前,他还是一如既往地上网。

父亲找到他,拉着他回家。

他愤怒地冲父亲喊:

“回家我也不学!

”父亲的脚步趔趄了两下,站在昏黄的路灯下回头看他,嘴唇气得发抖,眼中满是无助和绝望。

   ⑧高考后,他毫无悬念地落榜了。

父亲送他到省城高中复读。

但他的心思仍不在学习上,常找借口向亲戚要钱上网。

在穿着打扮上,他留最酷的发型,非名牌不穿;省城到家只三个小时的车程,每次也是必坐动车。

一次他和同学因为一点小事动起手来,老师斥责他,他和老师吵。

那天下午,父亲被通知来到学校时,一脸的惶恐不安,额头上沾满细密的汗珠,不停地跟在老师身后赔笑脸,说好话。

   ⑨看他毫不在乎,父亲气得颤声问:

“小嘉,如果将来你的孩子这样气你,你会怎样?

会不会像我一样难受?

”他像个胜利者,头发一甩,没心没肺地说:

“我不结婚,不要孩子,他气不着我!

”父亲怒不可遏地拿起身边的扫帚要打他,他脖子一伸:

“给,你打!

”父亲举起的手在空中晃了晃,最终又无奈地放下。

   ⑩他哪里知道,父亲的心在滴血。

他把父亲的心伤成一片片的。

   ⑪他复读了两年,也让父亲失望了两年。

看他不思进取,父亲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送他到国外读大学。

父亲花了毕生的积蓄,卖了还没有住进的新房,才凑够他去韩国读书的费用。

   ⑫有一天晚上,姑姑陪父亲一起回家。

他在卧室睡觉没有开灯,他们以为他没有在家。

“天这么晚了,你坐在楼下干啥?

”姑姑问。

“没啥,就是想静一静。

”父亲说。

“是不是后悔送小嘉上学了?

现在后悔还来得及,别让这钱打了水漂。

”“没后悔,兴许……出去锻炼锻炼,他能学好。

只要他有学好的可能,我就不怕这钱打水漂。

   ⑬那晚,他很久没有睡着,第一次认真思考父亲的话。

   ⑭异国4年,离开了父亲温暖的怀抱,他尝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对生活,对父亲,对爱,他有了重新的认识和感悟。

毕业后,他在北京一家韩资企业工作,每天就像一只旋转的陀螺,只有不断提高自己,才能跟上快节奏的生活。

不知什么时候,他变得越来越像父亲,处处精打细算,每次回家,为了节省80元的路费,他宁愿坐夜班车回家。

   ⑮人生的经历让他成长。

当他尝过生活百味,才终于明白父亲的爱。

他们曾有过8年的战役,最终父亲用不离不弃的爱挽救了他。

他深深地知道,在未来的岁月里,他要做的就是成为最疼父亲的那个人,就像父亲当年爱他一样。

(1)   通读全文,父亲用哪些“不离不弃的爱”“挽救了他”?

请分点作简要概括。

(2)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但每天天刚蒙蒙亮,小巷深处一响起卖牛奶的敲梆声,父亲就会立即拿起缸子,轻手轻脚下楼,为他打上半斤新鲜的牛奶。

(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

②父亲举起的手在空中晃了晃,最终又无奈地放下。

(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人物心理)

(3)“在穿着打扮上,他留最酷的发型,非名牌不穿;省城到家只三个小时的车程,每次也是必坐动车”这段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4)对于本文所说的“别欺负最爱你的那个人”,你是如何理解的?

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或体验谈谈想法。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拱桥

   拱桥是一个人,不是一座桥。

   听这名字,你就可以想到他的形象,比如角弓或者青虾,还有课本上的赵州桥。

   我认识他时,他的腰已经很弯,人也很老。

那时,他已在村庄东边一座老旧的石屋里当了许多年的校长。

其实,校长、老师也就是他一个人。

   他的脸上有许多褶皱,一说话就满脸开花。

胡茬子布满两腮和下巴,尤其是下巴,总是硬扎扎的。

哪位男生犯了纪律,他从不打手板,而是低沉着嗓音说:

“把手伸出来吧,手背儿。

”他的大手便把你的小手抓牢,将下巴挨近那颤抖着的小小面积的手背儿,来回蹭那么几下,让你觉得刮了刺猬一般的痒痛。

因此,我们对他宽宽的下巴充满畏惧。

   我那时读三年级,很捣蛋的,有次挨了扎,便对同班的二青说:

“校长的下巴要是脚后跟儿多好,咱就不怕他了。

”脚后跟儿同校长的下巴比起来,的确有本质的不同,光溜溜的,没有钢针一样的胡茬,手背拂上去很平展的。

二青听了,先是嘎嘎笑了两声,然后就当了叛徒,把我出卖给校长。

校长便把我找去,用浑浊的老眼定定地望着我,说道:

“你真的怕我的下巴?

   我望着他宽阔的脸,敬畏地点点头。

   他用手掌刮刮下巴,发出“嚓嚓”的响,说:

“怕就别捣乱了,小子。

   除了用下巴刮手背儿,他对我们很好,比如,下雨天,他的弯背就成了座真的拱桥。

   山里人家,稀稀落落的,校舍三面倚山,一面临沟。

我和其他十来个学生,上学放学是要过沟的。

那条四五丈宽的沟,冬天干涸,雨天却气势汹汹,浊流滚滚。

沟上没有桥,水虽仅齐校长的膝盖,但对十来岁的孩子可是难以逾越的鸿沟了。

   我攀“拱桥”只一次,是在怨校长下巴不是脚后跟儿不久。

   洪水把我们隔在这岸,校长便从那岸过来,在水中蹚来蹚去。

没人能替他,一个学校三个年级一个老师,校长是最年长的,我和二青则是第二、第三年长的。

我是不好意思让他背的,一是觉着有关脚后跟儿的比喻对不起他,二是觉着自己大了不能让人背,尤其是让一个老人背。

八个同学给背过对岸,只剩下我了,再没办法去解。

校长已垂着弯背,哗啦哗啦蹚水过来了。

他浑身透湿,喘气的声音像是在拉风箱。

   “来吧。

”他蹲下来,袒给我一面弓形的脊背。

   “不!

”我拒绝,说,“我敢过。

”但这是吹牛,水浑浑的,浪头一个撵着一个,看着都让人晕眩,何况那水要淹没我的肚脐眼儿呢?

   “来吧,孩子。

”他又说说。

拱形的脊背一动不动,静等我伏在上面。

   我急得要哭了,我该怎么办呢?

   “别不好意思,爷爷背孙子嘛。

该上课了,快来。

咱爷儿俩得赶紧过去,同学们在等呢。

”他不容拒绝地说道。

   我闭上眼睛,趴上了那座“拱桥”。

身体被浮载起来,晃晃悠悠,迈下水去。

浪声灌满双耳,我却趴得紧紧的,与那面脊背紧紧箍在一起。

   临上岸时,校长趔趄一下,但我并没有掉下拱桥,因他宽大的手紧紧板着我。

“这不过来了吗?

”他说。

是的,过来了,我从桥上滑下,落在坚实的大地上,站着。

   校长却没有站着,而是瘫坐在地,大张着缺牙的嘴倒气,苦笑着脸,说:

“老了,老了,我背你们爹妈时,可不是这副模样。

”他的模样,真像一座坍塌的拱桥。

   喘吁了一会儿,他站起来,我们拥着他走向老旧的教室。

二青靠近我,说:

“校长背你过河,不是走的,是爬。

”“爬”用来说人是贬义,我讨厌他说校长“爬”,便狠踹了他一脚。

   那年秋天,我转学了,校长也走了,他实在再也教不动书了。

小学校便黄了数年,直到盖起希望小学。

已当了乡长的二青说:

“盖座拱桥吧!

”于是,通往学校的沟上就有了座石桥……

   许多年过去,我过的桥比小时走的路还多,但我忘不了那座拱桥。

那座宽厚、踏实、温热的血肉拱桥,让我一生都走不到头。

(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校长用长满硬扎扎胡茬的下巴蹭男生的手背惩罚犯错的男生,这样做既有所惩罚又不太重。

B.文章划线句中“爬”这个动作写出校长背过河过河时十分吃力勉强,突出了校长的年老力衰。

C.“他宽大的手紧紧板着我”一句中的“扳”表现出校长对我的关心和爱护,害怕“我”受到伤害的紧张和细心的感情。

D.“他的脸上有许多褶皱,一说话就满脸开花”这句话用外貌描写间接描绘出校长的老态。

(2)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写出“拱桥”在文中蕴含的三层含义。

(3)这座“拱桥”具有怎样的特点?

如何理解这座桥“让我一生都走不到头”?

3.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学习宜循序渐进

   ①青年人学习欲望很强,学习劲头很大,这是可喜的现象。

但有时也容易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的人学习内容包罗万象,学习方法贪多求快,忽视打好扎实的基础,而“在空中起跳”,违背了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的规律,因而收效甚微。

   ②古今中外学者,都懂得学习要循序渐进。

南宋学者朱熹曾说: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杂乱地读书就好像一个饿肚子的人走进了饭馆,看到鱼肉糕点恨不得一口都塞进嘴巴,于是粗嚼快咽急忙吞了进去,虽然也填饱了肚子,但是没有尝到菜肴的滋味。

这种贪多嚼不烂的学习方法,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③人们常说:

“万丈高楼平地起。

”求学问也好比盖高楼,必须先打好基础,而且要一层一层往上盖,这就是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

如果违背这个规律,好高骛远,去学习自己暂时还不能理解和接受的东西,就会如打造“空中楼阁”般摇摇欲坠。

   ④数学家华罗庚说过:

“学习上切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

学得不扎实,你想来得快些,结果反倒慢了。

”的确,如果在读书和学习的过程中贪多求快,跳过某些必要的阶段,到运用时才发现并不能活学活用,不得不回过头来返工重学,速度反而慢了。

这说明,任何事物都有个渐进的发展过程,读书也是这样,必须由少到多,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消化、吸收。

如果违背这个规律,其结果必然是走马观花,快而不精,知识难以掌握。

而且,读书求速者往往缺乏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劲头大时急不可耐,劲头下去时则松懈疲沓。

正如清人陆清献在《示儿书》中所说,读书“一日所读虽不多,日积月累,自然充足,若刻刻欲速,则刻刻做潦草工夫,此终身不能成功之道也。

   ⑤任何学问都有各自的基础知识,我们学习就要从基础知识开始,这是攀登高峰的起点。

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从最简单的加减乘除开始学起;杰出的画家最初的基础课是练简单的素描。

不从起点开始打下坚实的基础,则难以进一步提高,更不会有后来的成功。

因此,学习须从基础知识学起,狠下功夫,锲而不舍,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否则,难以建成知识领域里的高楼大厦。

(1)第三段加线词“打造‘空中楼阁’”具体指的是什么?

(2)联系你的阅读经历,谈谈循序渐进的读书带来的好处。

4.阅读文章,完成练习。

时光书衣

   ①春节期间,陪母亲回老家,无意间从柜里翻出许多书籍,上面覆盖着厚厚的灰尘,仿佛经由岁月披上了一层时光之衣。

轻轻一吹,尘埃飘散,陈旧的封面掀开褐色面纱,令我想起从前——

   ②小时,每逢开学发了新书,母亲总要亲手包上书衣。

每年的寒暑假过后,她都会抽出一晚上的时间,放下手边正剥籽的玉米和缝缝补补的针线活,准备好一把剪刀,几张报纸或牛皮纸,坐在烛光里,为一本本书披上一袭妥帖的新衣。

母亲说话极形象,包饺子要擀面皮来裹馅儿,书里面都是知识,当然需要包上纸质外皮裹裹紧。

母亲虽是个从未进过学堂的农妇,却也懂得物质与精神缺一不可,漏掉哪样生活都会黯然失色。

   ③包书衣是项技术活儿,类同于裁剪,看上去轻巧简单,要求却复杂严格。

成品要经得起检验,包好的书皮如果像剥开的橘子皮似的绽开,就丝毫起不到保护书本的作用,这样的书皮用不了几天就会散架,悄然脱落。

如若眼力界儿达不到,尺寸大了或小了,也会给书本穿上一件尴尬蹩脚的外衣。

这样的书皮孩子带着去上学,是会羞愧到哭的。

包书衣的纸张要厚薄适度,先包住书量出适当的长和宽,用铅笔在四周做上标记,再完全紧紧地将书裹紧,让两边均等,接着裁去书脊两端多出的纸张部分。

母亲粗糙的手和灵巧的心配合得非常完美,裁好的纸刚好完全包住书脊,再稍加处理,一个严丝合缝的完美书皮就诞生了。

那时候我还小,心里并不乐意用一张纸把绘制了各种鲜艳生动图案的封面包上,但现在经常怀念起那时的书衣来。

   ④包好书衣的书籍,母亲都会放在我的褥子下面,晚上睡觉压上一夜,书衣就更加平整漂亮了,我的心就小鹿似的神气起来。

现在想来,那种骄傲的心情,就像中了榜首状元,到学校自然收获了满满一班人的羡慕。

后来,母亲用挂历和明星海报为我包书衣,引领过我们那代学生的风潮,同学们比的不再是单一的书衣手工品质,最重要的是书衣画面的内容和唯美程度。

   ⑤有一年,表姐从大理旅行回来,带了几米印染的蓝底白花粗布,母亲就不声不响地裁剪好,用针密密缝了个别致的书衣送给我。

当时我早已到了审美挑剔的年龄,竟是格外惊喜,那样绵软有型的书衣,简直是为我的日记本量身定做,如黛玉葬花的锦囊,收藏着青春明媚忧伤的心事。

后来偶然知晓,日本人历来有包书衣的习惯,一直沿袭至今,人们甚至可以根据不同的书衣特色,分辨那些书出自哪些书店。

而母亲为我做的书衣,无论历经怎样的岁月淘洗,隔着久远的时光,仍一眼就能看到爱的印记。

   ⑥文学大家“荷花淀派”创始人孙犁,晚年癖好包书衣,贫困时甚至找包水果的纸来用,所有藏书包好后,都一一用毛笔写上书名,或将当时的感怀写成简短书评,并著下《书衣文录》,形成了独特的“书衣文体”。

到如今,各种各样图案的书衣应有尽有,人们自然体会不到孙老对书衣的爱惜之情。

   ⑦也许包书衣的初衷无非就是为了避免书籍污损,但就书衣本身而言,它是在无言地向人诉说。

据说,现在设计出来的书衣甚至增添有侧袋,方便放笔等,但我最怀念的还是母亲当年为我包过的精致的书衣。

(作者:

侯利明,选自《思维与智慧》2019.07,有删改)

(1)文章以“书衣”为线索展开叙述,理清文脉,在空白方格内依序填写相应的内容。

(2)从修辞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的画线句子。

(3)第⑥段文字能否删掉?

为什么?

(4)认真思考第⑦段加点句“它是在无言地向人们诉说”,结合文意,想一想,如果书能说话,它会说些什么?

并联系生活,写一写你的类似体验。

5.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小题。

一只蝴蝶

蒋白涛

   春夏之交的一日,我正在爬格子,突然,一只蝴蝶翩翩然飞进了我的窗口。

顿时,我心花怒放,呆坐不动,放下笔,停止了思考,凝神注视着这突然降临的小精灵。

我惊叹,这不就是一朵会飞的花么?

她在室内翩跹起舞,一会儿快三径向南窗,一会儿慢四移步北窗,一会儿在我的头顶盘旋跳迪斯科,流连忘返,没有要走的意思。

我的心儿被陶醉了。

或许是她跳得累了,飞落在北窗黄色的窗帘上,轻扇着俏丽的翅膀,纯色的窗帘便镶上了一朵美丽而灵动的蝴蝶花。

   稍许,我轻轻地走过去,生怕惊飞了她。

她没有受到惊吓,因为她在骄傲地扇动着翅膀,快乐着呢,好像要尽情地向我炫耀她的美丽。

一人独处时,我是多么欢迎她的到来呀!

我觉得她似乎也非常高兴我对她的欣赏。

蝴蝶不像斑鸠或别的什么鸟儿那么急躁,它们见有人来便乱冲乱撞,急于飞离,与人生分得很呢。

蝴蝶温顺,不拒人,与人亲近。

眼前的这只蝴蝶真的很温柔,很大方,很美丽,很可爱。

   这是一只我从未见过的天蓝色的大蝴蝶,展开双翼有六七公分宽啊!

双翼上点缀着如豆大小浅灰色的斑纹,色彩的对比并不强烈,过渡自然和谐,恰到好处。

两根细长的触须,有节奏地蠕动着……有谁能说没有完美的存在呢?

眼前的这只蝴蝶就实现了完美的境界!

我被她生动活泼的美丽吸引住了,突然有一种想捉住她的冲动,心想:

若将其制成标本,于无聊时取出欣赏,岂不美?

可就在伸手之时,一种犯罪感油然而生,美本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属性,独自拥有的自私,岂不是对美的摧毁?

何况她对我如此眷顾!

我收回了伸出的手,我不能成为美的摧残者和毁灭者,而应该做美的保护者和建设者。

我要保护她,使其自由,并衷心祝愿她发挥蝴蝶效应,产出更多的美丽来美化我们的生活和心灵。

   于是,我悄悄地退回桌前,坐下,欣赏,凝思。

   ……

   很久没做梦了,这一夜竟梦见自己也化作一只蝴蝶,与室内这只蝴蝶比翼双飞,回归自然,自由飞翔。

(1)蝴蝶的形态美是其表面,请联系下面的材料,说说蝴蝶本质之美在哪里。

(链接材料)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首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用“化蝶”彰显人生价值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并将蝶之自然美与人性美融为一体,于是有了升华,有了超越,有了坚定不移的信念。

(2)生活中,你和大自然有过哪些亲密接触?

请用一段话写出你和自然中的“它”的一次美妙的邂逅。

(200字左右)

6.阅读《讲故事的人》,完成下面小题。

讲故事的人

莫言

   ①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

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

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

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②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

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兆,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己寻短见。

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

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战,跑到厨房和磨坊里寻找。

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了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面走进来。

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

母亲看到我的心思,她说:

“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③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

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

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把白天从说书人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好话来。

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地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给我排活,默许我去集上听书。

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

   ④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

我的听众也不仅仅是我的母亲,连我的姐姐、我的婶婶、我的奶奶都成为我的听众。

我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

“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

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

   ⑤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是招人厌烦的,有时候还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

我在小说《牛》里所写的那个因为话多被村子里厌恶的孩子,就有我童年时的影子。

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

但在我身上,却显露出极强的说话能力和极大的说话欲望,这无疑是极大的危险,但我说故事的能力,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她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⑥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尽管我有父母亲的谆谆教导,但我并没有改掉我喜欢说话的天性,这使得我的名字“莫言”,很像对自己的讽刺。

(1)概括作者回忆自己与母亲的三个故事。

(2)第①段划线的句子是什么描写?

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心情?

(3)选文③④段中,母亲对“我”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请找出能够体现母亲态度变化过程的词语。

(4)结合第⑤⑥段内容,说说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所指代的内容。

①但我说故事的能力,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她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②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5)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概括回答。

7.阅读《啄木鸟真的是益鸟》,完成下面小题。

啄木鸟真的是益鸟

   ①啄木鸟一直被人们誉为“森林医生”,是益鸟。

但近日,一篇宣称啄木鸟的“啄木”行为破坏树木、加速树木死亡的自媒体文章广泛传播,称啄木鸟绝非“益鸟”。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②其实,鸟本无好坏之分。

无论是啄木鸟,还是其他鸟,都是人类的朋友。

人类往往按照是否有利于农林业生产经营、是否造成经济损失等,将鸟划分为“益鸟”或“害鸟”。

然而,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角度看,所有鸟类都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正是多样的生物促进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动态稳定,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③啄木鸟确实偏好在“生病”的树上觅食,科学工作者野外观察发现,啄木鸟的啄洞虽然会为某些病菌、害虫的滋生提供入口,但是,一般来说,不会导致树木死亡。

即使啄洞会导致少量树木死亡,对于整个森林生态系统而言也基本没有影响,因为森林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系统,树木有生有死,整个森林生态系统才会健康运转。

   ④从促进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说,啄木鸟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啄木鸟属于初级洞巢鸟,自己开凿树洞并在洞内繁殖。

同时,还为次级洞巢鸟(指没有啄洞本领,需要利用啄木鸟的旧洞进行繁殖的鸟类)提供“住所”。

例如猫头鹰和大山雀,它们很多时候就需要利用啄木鸟的旧洞进行繁殖。

如果某区域没有初级洞巢鸟,那么次级洞巢鸟也很可能消失。

不仅如此,啄木鸟的啄洞还能为花鼠、貂等哺乳动物提供繁殖栖息场所。

可以说,啄木鸟在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群落组织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名副其实的“基石”物种。

   ⑤此外,啄木鸟“森林医生”的称号可名不虚传。

山东省泰安林科所(今山东省泰山林科院)在1000多亩杨树林中连续3年开展实验,研究发现啄木鸟对天牛、柳瘿虫、黄刺蛾等害虫都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其中,仅光肩星天牛就由原来100株树80个幼虫降低至0.8个幼虫。

   ⑥可见,啄木鸟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总体上利远远大于弊,真的是“益鸟”,值得大家携手保护。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作者为什么说“鸟本无好坏之分”?

根据第②段内容回答

(2)指出下面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①啄木鸟一直被人们誉为“森林医生”,是益鸟。

(________)

②仅光肩星天牛就由原来100株树80个幼虫降低至0.8个幼虫。

(________)

(3)为什么说啄木鸟是益鸟?

阅读第④-⑥段回答。

(4)“啄木鸟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总体上利远远大于弊”一句中“弊”具体指的是什么?

8.阅读《奶奶的脊背》,完成下面小题。

奶奶的脊背

   奶奶的脊背像什么呢?

面对这个简单的问题,我有些忧虑起来,因为我不知道怎么去形容它。

在我的记忆里,奶奶的脊背是不断变化着的,它每一个阶段给我的印象也是迥然不同的。

   幼年时,奶奶的脊背是一张温暖的摇篮。

无论走到哪里,奶奶都把我背在背上。

那时候,我喜欢热闹,哪里热闹我就吵着要到哪里去。

我的这个脾性正合了奶奶的意,因为她喜欢看戏,有了我这个小祖宗,她去看戏就成了理所当然。

   每每听说有庄子唱戏,奶奶早早地把一家人的晚饭烧好,就背着我跑出了门。

奶奶虽然不识字但是对于戏文却门儿清,还能唱上一些。

我在路上无聊的时候,奶奶就哼着戏文逗着我。

我呢,被背篼兜着,一摇一晃的,在摇篮里一样,不大一会儿就在奶奶的催眠曲中睡着了。

等到我醒来的时候,戏一般都唱了十之八九。

奶奶呢,背着风,靠在稻草堆上,眼睛盯着戏台,嘴里哼着,手里打着拍子,背篼一晃一晃的,那真是一种不一样的舒适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