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影像总结绝对清晰.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586619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7.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口腔影像总结绝对清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口腔影像总结绝对清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口腔影像总结绝对清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口腔影像总结绝对清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口腔影像总结绝对清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口腔影像总结绝对清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口腔影像总结绝对清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口腔影像总结绝对清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口腔影像总结绝对清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口腔影像总结绝对清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口腔影像总结绝对清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口腔影像总结绝对清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口腔影像总结绝对清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口腔影像总结绝对清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口腔影像总结绝对清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口腔影像总结绝对清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口腔影像总结绝对清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口腔影像总结绝对清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口腔影像总结绝对清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口腔影像总结绝对清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口腔影像总结绝对清晰.docx

《口腔影像总结绝对清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口腔影像总结绝对清晰.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口腔影像总结绝对清晰.docx

口腔影像总结绝对清晰

口腔影像总结

第四章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及正常图像

第2节x线平片检查

一、根尖片

(一)投照技术

1.根尖分角线投照技术

六项基本原则:

头位、片位、中心点、垂直角、水平角、曝光时间、剂量

优缺点

优点:

操作简便

缺点:

投照时x线中心线与被检查牙齿的长轴和胶片不垂直,而是与角平分线垂直,拍摄出的牙图像容易失真变形,多根牙更明显。

如何区分上下颌根尖片及其牙位?

①根尖片中牙体、髓腔形态:

上颌磨牙髓腔多呈圆形或椭圆形;下颌磨牙一般髓腔为“H”形低密度影像。

②牙槽骨形态:

上牙槽骨骨小梁呈颗粒状影像;下牙槽骨骨小梁呈网状结构。

③颌骨相关解剖结构:

上颌根尖片可见切牙孔、鼻中隔、鼻腔等;下颌根尖片可见营养管、颏棘外斜线等。

④斯皮氏曲线

⑤胶片中标志点

2.根尖片平行投照技术

优缺点

优点:

图像真实准确

缺点:

操作麻烦,需定位装置,费时

二、颌翼片(书p29)

显示:

上下牙的冠部。

主要用于前磨牙和磨牙区检查。

用于:

检查临面龋、髓石、牙髓腔的大小、牙槽脊顶、乳牙情况等。

方法:

胶片长轴或短轴套一橡皮筋,在感光面放一块硬纸垂直于胶片。

1、切牙位

2、磨牙位

三-七牙合片

投照原理:

等同于根尖片。

主要目的:

扩大病变的范围,便于更好的观察病灶。

适用:

埋伏牙、异物定位、颌骨骨折、颌部骨质变化、检查下颌腺导管等

 

八、华特位片(鼻颏位)

特点:

主要观察上颌部位病变(尤其是窦腔、上颌窦)。

在上颌骨肿瘤、炎症及外伤时常用此片观察颌面骨的情况。

十三、下颌骨后前位投照法

主要观察下颌骨升支各部位尤其内外径病变如骨折、边缘性骨髓炎、肿瘤或囊肿等。

十六、颞下颌关节侧斜位片(许勒位片)

显示颞下颌关节外侧1/3侧斜位影像,可同时显示关节窝、关节结节、髁突、关节间隙。

正常关节髁突有连续、整齐、致密的密质骨边缘,下方骨纹理均匀。

上间隙>后间隙>前间隙。

第三节体层摄影检查

五、曲面体层摄影片:

即全景片,最常用。

可分为上颌、下颌、全口牙位三种,全口牙位最常用。

特点:

可以在一张胶片上显示双侧上、下颌骨、上颌窦、颞下颌关节及全口牙齿等,常用于观察上下颌骨肿瘤、外伤、炎症、畸形等病变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第四节普通造影检查

一、涎腺造影术

适应症:

涎腺慢性炎症、舍格伦综合症、良性肥大、肿瘤、涎瘘、导管阴性结石等;

禁忌症:

碘过敏;涎腺炎症急性期;阳性导管结石。

正常图像:

1、腮腺造影侧位片:

可显示腮腺导管系统及腺实质的侧位影像。

2、腮腺造影后位片:

可显示腮腺后前卫影像。

3、颌下腺造影侧位片:

可显示颌下腺侧位影像。

第五章牙及牙周疾病

第一节龋病

【影像表现】

1.浅龋:

牙硬组织圆弧形凹陷缺损区,边缘不光滑,范围一般较小,颈部为龋病好发部。

区别于正常牙颈部釉牙骨质交界处(边缘清楚,相邻牙呈现相同影像);

2.中龋:

有的表现为圆弧凹状牙硬组织缺损,有的表现为口小底大的倒凹状缺损。

洞底相应髓壁可有修复性牙本质形成,故洞底边界清楚。

3.深龋:

X片上可见较大龋洞,龋洞底与髓室接近。

髓室角变低,髓室变小。

有的龋洞与髓室间有一层薄而清晰的牙本质和继发牙本质影像,提示无穿髓。

龋洞与髓室或髓角融合,提示可能已穿髓。

4.继发龋:

金属充填物窝洞边缘牙体硬组织破坏形成密度减低的不规则窄缝,边缘常不光滑。

第二节牙髓病

一、牙髓钙化

【影像表现】有两种形式:

髓石形成、弥散性钙化

1)髓石:

阻射影;后牙为圆形、卵圆形,可游离于髓室内,也可附着于髓室壁;前牙为条状或针状,充满于髓室或根管内,周围有线状低密度影像环绕。

2)弥散性钙化:

正常髓室及根管影像完全消失,不能辨别出髓腔界线,有的尚可见,但很细。

二、牙内吸收

【影像表现】

患牙髓腔扩大,呈圆形/卵圆形/不规则形密度减低透射影。

发生于根管者有长短不一、粗细不均、沿根管的扩大影。

髓室壁或根管壁变薄。

可伴有根尖吸收/感染/折断。

第三节根尖周病

一、根尖周炎

(一)根尖脓肿

【影像表现】

随病情发展可见病原牙为中心、骨质破坏较重、弥散性破坏、边界不清的投射区。

骨硬板消失,病变一般较局限,外周可有骨质增生反应。

越靠近患牙破坏越严重,密度越低。

(二)根尖周肉芽肿

【影像表现】

在病原牙根尖根侧方或根分叉有圆形或卵圆形的密度减低区,病变范围较小,直径一般不超过1cm,周界清楚,无质密骨硬板,病变周围骨质正常或稍变致密。

(三)根尖周囊肿

【影像表现】

以病原牙尖为中心形成大小不等的圆形或卵圆形、骨质破坏低密度病变区,密度均匀。

边缘清晰锐利,周围骨质长期受刺激而在囊肿边缘有致密线条影。

可致骨膨隆。

【鉴别表】

根尖脓肿

根尖周肉芽肿

根尖周囊肿

形态

不规则

较规则

规则

密度

不均匀

不均匀

均匀

边界

不整齐

整齐

整齐锐利

骨壁线

二、致密性骨炎

【影像表现】

患牙根尖区骨小梁增多增粗,骨质密度增高,骨髓腔变窄甚至消失,与正常组织无明显分界,根尖部牙周膜间隙可增宽,根尖无增粗膨大。

三、牙骨质增生

【影像表现】

由于增生牙骨质沿牙根不断沉积,使牙根变粗增大,如仅位于根尖,则表现为根尖球状增生;若波及整个牙根,则牙根体积膨大,有的病例可见牙周膜间隙消失,与牙槽骨发生粘连。

四、牙骨质结构不良

【影像表现】

1)早期(骨质溶解破坏期):

患牙根尖周牙槽骨溶解破坏,代之以纤维结缔组织,X线表现:

低密度透射区,多数为小圆形或类圆形。

边缘不整齐,骨硬板及牙周膜间隙消失。

2)第二期病变(牙骨质小体生成期):

纤维结缔组织内出现牙骨质小体样结构、骨样组织、骨组织。

X线表现:

病变区有高密度点状或小片团状钙化影。

3)第三期病变(钙化成熟期):

出现较大牙骨质团块和编织状组织。

X线表现:

根尖区团状体积增大钙化影像。

第四节牙发育异常

一、牙体形态异常

(一)畸形中央尖

【影像表现】

颌面中央窝有一突出的小牙尖,投照时如与舌尖重叠可表现为舌尖粗大,绝大多数有牙根变短,髓腔粗大,牙根不能形成,根尖孔扩大呈喇叭形,常伴根尖周骨质吸收等感染征象。

(二)牙内陷

【影像表现】

若舌隆突特别突起,X片显示与牙冠重叠的密度增高的小牙尖,称畸形舌侧尖。

若舌隆突异常突起,同时舌侧窝出现一透射纵行裂沟,可将舌隆突一分为二,甚至可达根尖,为畸形舌侧窝。

当舌侧窝向髓室陷入过深,由于釉质密度较高,在牙中央形成类似小牙结构,与患牙重叠,称“牙中牙”,可伴有根尖周病变。

(三)融合牙

【影像表现】

完全性融合:

在两个牙钙化完成之前形成,显示牙冠和牙根融合形成一个巨大的畸形牙;

不完全性融合:

牙冠或牙根发生融合,牙冠融合表现两个根管,牙根融合表现二合一粗大根管。

二、牙结构异常

(一)釉质发育不全

【影像表现】

牙冠部密度减低,磨耗变短小,与邻牙接触点消失;严重者,釉质大部分缺损,密度不均,失去正常牙冠形态;而牙根、骨硬板、髓室等无异常改变。

(二)遗传性乳光牙本质

【影像表现】

牙本质在髓腔侧的异常形成,致使髓室和根管部分或全部闭塞,牙根短而尖细。

此为本病特点,也是与牙釉质发育不全的区别点。

四、阻生牙

拍片注意:

阻生牙位臵、方向、本身情况、与邻牙关系、数目及形态、与下牙槽神经管距离和磨牙后间隙大小等。

第五节牙周炎

【影像表现】

1.牙槽骨水平型吸收:

多数牙或全口牙槽骨从嵴顶呈水平方向向根尖高度减低,吸收程度较均匀,早期表现牙槽嵴顶骨硬板模糊,继而前牙区牙槽嵴顶由尖变平,后牙区牙槽嵴顶由梯形变凹陷,边缘模糊粗糙呈虫蚀样;随疾病进一步发展,牙槽嵴逐渐向根尖方向吸收。

2.牙槽骨垂直型吸收:

表现为局部牙槽骨或牙槽间隔的一侧,沿牙体长轴方向向根端吸收,病变早期造成牙槽骨壁吸收,骨硬板消失,牙周间隙增宽;随病变加重,牙槽骨垂直吸收明显,呈楔形,若同一牙齿近远中均有垂直吸收,牙槽骨可见弧形吸收(吸收区域包绕两个及以上牙面)。

3.牙槽骨混合型吸收:

牙槽骨在水平吸收的基础上,同时伴有个别牙或多数牙的牙槽骨垂直吸收。

多见于牙周炎晚期。

第六节牙外伤

一、牙脱位

【影像表现】

1)脱出型:

轻度“牙合”脱位者,显示牙周膜间隙增宽,切缘超出正常邻牙切缘,重者牙从牙槽位脱出,造成牙缺失。

2)嵌入型:

牙周膜间隙消失,切缘低于正常邻牙切缘,有时伴牙槽骨骨折。

二、牙折

解剖部位分型:

冠折、根折、冠根联合折

【影像表现】

不整齐的细线条状密度减低影像,短端之间可微有错位,根折后较长时间进行X线检查时可见断端吸收而变光滑,线状裂缝宽而整齐,有时见牙根部分或完全被吸收。

第七节牙根折裂

【影像表现】

X线表现:

纵形(多见)、横行、楔形根管影像局部或全部变宽。

晚期沿牙根中轴从牙颈折断并常发生移位,牙根折裂面不光滑,根尖可有吸收,牙根折裂常伴弧形、楔形牙槽骨吸收,甚至整个牙根游离于软组织中。

第六章颌面骨炎症

第一节牙源性化脓性颌骨骨髓炎

一、牙源性中央性颌骨骨髓炎

【定义】由病源牙首先引起根尖周组织感染,炎症由颌骨向周围扩散,进而累计密质骨和骨膜。

【临床表现】

面深部疼痛、发热、下唇麻木,病原牙明确,常为深龋;常有面部肿胀、瘘管、溢脓、病理性骨折。

【影像表现】

①弥散破坏期:

骨小梁模糊、消失;单发或多发骨质弥散性点状、斑状、片状破损;病原牙为中心的多个骨髓腔融合、病原牙周围明显;线状骨膜反应,骨皮质外线条状影像。

②病变局限期:

破坏区边界局限,与正常骨边界清楚;破坏区内死骨形成,部分游离;骨质破坏和大块死骨可至病理性骨折。

③新骨显著形成期:

病变进一步局限,周边骨小梁增多变粗小形成致密影像。

死骨多移位于牙槽侧

④痊愈期:

破坏区已修复;新增生骨小梁排列紊乱,致密;颌骨形态改变。

二、牙源性边缘性颌骨骨髓炎

【定义】主要由病原牙首先引起颌周间隙感染,继而侵犯下颌骨表面骨膜、密质骨乃至骨髓的炎症过程。

【临床表现】

牙痛病史,反复咬肌区、颌周肿胀,开口受限,局部压痛,可有瘘口。

【影像表现】

X片:

病源牙周围骨质密度弥漫性增高;骨膜反应明显,骨皮质外散度增高,线状、堆状多见;局部骨皮质变薄、吸收、破坏;少数可见骨松质改变;无死骨和颌骨形态改变。

【附】牙源性上颌窦炎

常规检查方法:

牙根尖片、华特位片

【影像表现】

根尖片:

病原牙根尖周骨质破坏,牙周膜及牙槽骨骨硬板影像消失,或见牙槽窝与上颌窦底想通、相应上颌窦底部分粘膜肥厚;或窦内有残根。

华特位片:

患侧上颌窦密度弥漫性增高或气腔明显缩小,周围可见环绕窦壁的带状肥厚黏膜影像。

第五节颌骨放射性骨坏死

特点:

可将50Gy作为放射性骨坏死的临界性剂量指标。

放射线照射后,常见发病时间为0.5-3年。

三大发病因素:

放射、创伤、感染

【临床表现】

①部位:

多为下颌骨后部

②疼痛多为间断性

③骨暴露

④不同程度开口受限

【影像表现】

颌骨早期弥散性疏松,不规则破坏、呈斑点状或虫蚀样;晚期骨小梁增粗、交错呈网格改变;严重者可见死骨;少见骨膜反应;牙及牙周改变,病变区常缺牙。

第七节颌骨化学性坏死

一、颌骨砷毒性坏死

特点:

三氧化二砷对组织的作用不能自限。

【影像表现】

多为局部牙槽突破坏、密度减低,根尖周可见较大的密度减低区,周围界限清楚,可有死骨形成。

第七章口腔颌面部囊肿、肿瘤和瘤样病变

第一节口腔颌面部囊肿

一、颌骨囊肿

(一)根尖周囊肿和残余囊肿

特点:

属于颌骨炎症性囊肿。

残余囊肿【影像表现】

在拔牙后的牙槽窝周围骨质区有低密度小圆形囊腔存在。

(二)含牙囊肿

特点:

好发于下颌第三磨牙区,其次好发于上颌三磨牙区、上颌尖牙区(阻生牙多发区)

【影像表现】

形态和边缘:

边界清晰,边缘光滑,呈圆形或类圆形;常为单囊,多囊少见;

内部结构:

均匀低密度X线透射区;含有未萌牙牙冠(没有牙囊,指向病变中心),囊壁包绕牙冠根交界处,牙根多半发育未完成。

临近结构侵犯及反应:

密质骨:

膨胀变薄,边缘形成“骨白线/致密线/骨皮质样线”;囊内牙:

被推移,向根方移位。

(三)面裂囊肿

1、鼻腭管囊肿

【影像表现】

病变位于上颌中线和左右中切牙之间或后方,多呈心形或圆形低密度改变。

中切牙牙根可被推开,但硬骨板和牙周膜的连续性存在。

2、球上颌囊肿和正中囊肿

【影像表现】

球上颌囊肿:

在上颌侧切牙和尖牙之间有倒梨形囊状透射区,并可见两牙根被推开。

正中囊肿:

上颌或下颌中线区有囊状低密度影,与牙无关。

第二节口腔颌面部良性肿瘤和瘤样病变

一、颌骨牙源性良性肿瘤和瘤样病变

(一)成釉细胞瘤

【影像表现】

1、多房型:

多房大小不等,各房为圆形或卵圆形;房隔密度较高,整个病变边缘为高密度白线。

颌骨外形可发生不对称改变。

可侵蚀包绕牙根,吸收牙槽骨,推分相邻牙根。

2、单方型:

单房状低密度影像,边缘呈分叶状,有切迹;肿瘤内可含牙,多有牙根锯齿状吸收。

3、蜂窝型:

多房大小基本相等,房隔厚且粗糙不规则,多为真性骨嵴,边缘清晰。

4、局部恶性征型:

颌骨骨小梁、密质骨溶解消失,外形轮廓消失;肿瘤内及边缘残留有不全房隔,生长快。

【共同x线特征】

①颌骨膨胀,以向唇颊侧为主②牙根呈锯齿状吸收③肿瘤侵入牙槽侧,造成牙根之间的牙槽骨浸润及硬骨板消失④肿瘤边缘可有部分增生硬化⑤肿瘤区牙可被推移或脱落缺失⑥瘤内罕见钙化⑦瘤内可含牙

(二)牙源性角化囊性瘤

特点:

呈单囊或多囊,边缘清晰,腔内均匀,可含牙,沿颌骨(下颌骨明显)长轴发展,舌侧膨胀多,唇侧膨胀罕见(后前位片明显),甚至穿破骨皮质,牙根吸收呈斜面状,前牙较多发。

(三)颌骨中心性血管瘤

【影像表现】

下颌孔、下颌神经管明显扩大,下颌孔喇叭状。

不规则单/多房低密度区,骨隔纤细,呈网状、蜂窝状、皂泡状,牙移位牙根吸收。

第三节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

一、颌骨恶性肿瘤

(一)原发性骨内鳞状细胞癌

【影像表现】

低密度溶骨状破坏,边缘凹凸不平呈虫蚀状、沙粒状,无新骨反应性增生和死骨形成。

鉴别:

牙源性颌骨骨髓炎病程长,以病原牙为中心,有骨增生、死骨

(二)骨肉瘤

【影像表现】

1、骨质结构改变:

“牙浮立”征象。

虫蚀状边缘的低密度区。

稀疏而不规则的骨小梁残留。

肿瘤继续生长,可沿密质骨内面和外面侵蚀破坏,密质骨呈凹凸不平改变。

2、瘤骨形成:

斑片状和日光放射状。

3、骨膜反应

4、软组织肿块形成

(四)纤维肉瘤和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影像表现】

两者的影像学表现具有相似之处,不能相互区别。

X线平片:

两者的颌骨病变均表现为不规则形低密度溶骨破坏,边界不清。

密质骨粗糙不平、吸收、中断。

CT检查:

两者均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少有钙化。

(五)尤文肉瘤

【影像表现】

病骨边缘多伴有多层葱皮样骨膜反应。

(六)浆细胞瘤(骨髓瘤)

【影像表现】

颌骨骨髓瘤的x线平片主要表现为广泛的骨质疏松和低密度溶骨破坏,边缘呈虫咬状改变。

同一骨内有时可见多个病灶,大小不等。

小病变可呈点状和颗粒状;大病变可穿破密质骨,引起病理性骨折。

(七)颌骨转移性肿瘤(发生率1%左右)

【影像表现】

一般有溶骨、成骨、溶骨成骨混合三类。

二、颌面部软组织恶性肿瘤

(一)癌

特点:

鳞状细胞癌约占80%以上。

1、舌口底和腭癌

【影像表现】

CT显示的舌和口底区鳞癌多为软组织异常增生和肿块形成。

静脉注入造影剂后,肿块多有强化表现,进而显示其与周围组织的分界。

2、牙龈癌和颊癌

【影像表现】

X线片:

牙槽突破坏吸收,下颌牙龈癌继续发展,可使颌骨呈扇形骨质破坏。

边缘可整齐也可凹凸不平,对生长缓慢的病变而言,其破坏区边缘口有骨增生表现。

CT:

牙龈癌仅表现为不规则形软组织密度增生和异常信号,并可见其向周围组织浸润。

3、上颌窦癌

【影像表现】

华特位片表现窦腔密度增高,软组织肿块形成,窦壁破坏吸收,有造影后增强表现。

【和x线相比,CT优点】

①直接显示病变的内部结构细节②横轴和冠状面可清晰显示上颌窦各骨壁破坏情况③直接显示病变对邻近组织的侵犯

【与上颌窦炎性病变鉴别】

①上颌窦恶性肿瘤多有窦壁的溶解吸收,一般炎症很少有此表现②上颌窦恶性肿瘤一般有造影后增强表现,炎症则少有。

第八章颌面骨骨折

第一节概论

一、骨折基本x线表现

①骨折线②异常致密线③骨小梁扭曲紊乱④游离碎骨片⑤压缩变形⑥骨缝分离

二、骨折x线片观察要点

①骨折部位数目②类型③移位④骨折线与牙的关系⑤骨折线与营养管及正常骨缝影像的区别

三、骨折的愈合

骨折愈合不良:

x线表现是骨痂出现延迟、稀少或不出现,骨折线消失迟缓或长期存在。

骨折不愈合:

x线表现是骨折断端变圆、变宽、变圆光整,断端间可有明显裂隙。

第二节牙槽突骨折

【影像表现】

骨折线为横行、斜行或纵行,为不规则、不整齐的密度减低的线条状影。

常伴牙损伤。

第三节下颌骨骨折

下颌骨骨折好发部位:

颏部>颏孔区>下颌角>髁突。

【影像表现】

①颏部骨折:

发生于正中联合部,单发时骨折断端移位不明显或无移位;如为双骨折或粉碎性骨折,骨折段因附着于颏棘的肌牵引向后下移位或由于颌舌骨肌牵引向中线移位,而显示下牙弓变窄。

②颏孔区骨折:

长骨折段主要受双侧降颌肌群牵引向下内移位,短骨折主要受升颌肌群牵引向上前方并稍偏内侧移位。

③下颌角部骨折:

骨折线位于一侧下颌角时,因骨折线两侧均有咬肌、翼内肌附着,骨折段可不发生移位;若骨折线发生在咬肌、翼内肌附着之前,其骨折段移位同颏孔区骨折。

④髁突骨折(四类):

1、一般规律类:

有移位或无移位。

2、髁突内弯移位类:

髁突骨折后内弯移位,断端成角畸形。

3、前脱帽类:

折断小骨块多被翼外肌牵拉向前上内移位。

4、髁突骨折伴前脱臼类:

骨折后髁突脱位至关节结节下方或前上方。

第四节上颌骨骨折

检查首选华特位片,腭骨骨折以上颌牙合片显示。

【影像表现】

1)LeFortI:

骨折线从梨状孔下部,经牙槽突基底部,向后至上颌结节呈水平地延伸至翼突。

2)LeFortII:

骨折线横过鼻背,通过眶内下、眶底、经眶下缘、颧骨下方向后到达翼突。

3)LeFortIII:

骨折线横过鼻背、眶部、经颧骨上方到达翼突。

第五节颧骨、颧弓骨折

华特位是检查颧骨骨折x线检查的首选方法;颧弓位可清楚显示颧弓骨折。

可分为3型:

①无移位骨折②颧弓骨折③复杂型骨折

第十章涎腺疾病

第二节涎石病

【临床表现】

颌下腺最多见,其次为腮腺。

【影像表现】

1)阳性涎石:

X线平片软组织条件投射:

呈单个或多个圆形、卵圆形或柱状高密度影像,沿导管走行方向及位置排列,有些可见围绕一核心的层状结构。

2)阴性涎石:

涎腺造影术:

圆形或卵圆形充盈缺损,远心段可见导管扩张;完全阻塞导管时,可见注入的造影剂影像突然中断或末端呈分叉状,应防止注入过程中混入气泡,以免与阴性涎石混淆。

第三节涎瘘

根据发生部位,可分为腺瘘和管瘘。

【影像表现】

腺瘘:

在造影图像上显示导管系统完整,造影剂自腺体外部漏,有时瘘口小,并不能显示,结合临床亦不难诊断为腺瘘。

管瘘:

表现为造影剂自主导管破损处外漏,瘘口狭窄或继发感染时可见其远心段导管扩张。

第四节涎腺炎症

一、慢性复发性腮腺炎

儿童或成人均可发,多自儿童期发病,青春期后仍未痊愈,则成为成人复发性腮腺炎。

【影像表现】

(1)末梢导管扩张呈点状、球状改变为主;

(2)主导管及分支少有改变;感染时,主导管有扩张;

(3)排空功能迟缓。

二、慢性阻塞性涎腺炎

【临床表现】

进食时腺体肿胀,可触及粗硬导管,挤压可见脓性分泌物。

【影像表现】

由外向内导管系统扩张不整,首先为主导管扩张,瘢痕形成可呈腊肠状;而后波及叶间及小叶间导管,晚期可见末梢导管扩张,即“点扩”;可见充盈缺损;排空功能下降。

第五节涎腺肿瘤

一、良性肿瘤

【涎腺造影表现】

①导管系统改变:

主导管受压移位、拉长或屈曲;分支导管移位呈抱球状或线条状。

②腺泡改变:

周围分支导管移位,充盈缺损处周围腺泡多呈过度充盈状态。

③造影剂外溢:

良性肿瘤少。

④下颌骨改变:

较大的腮腺肿瘤压迫呈边缘整齐的凹陷。

【CT表现】

良性肿瘤多呈圆形或类圆形,界限清楚,边缘光滑,密度均匀一致,邻近结构清晰可见。

二、恶性肿瘤

【涎腺造影表现】

①导管系统改变:

排列扭曲、紊乱、粗细不均匀,导管可突然中断或时断时续。

②腺泡改变:

腺泡不均匀的充盈缺损,边缘不整齐。

③造影剂外溢:

点、片状呈不规则的团块状。

④下颌骨改变:

溶骨性破坏或骨膜致密增厚。

【CT表现】

恶性肿瘤形态不规则,界限不清楚,内部密度不均匀。

周围肌受累时,则层次消失或模糊不清。

第六节舍格伦综合征

【临床表现】

口干、眼干、结缔组织病

【影像表现】

(1)腺体形态正常,排空功能迟缓

(2)涎腺末梢导管扩张:

①典型改变:

末梢导管扩张呈点状、球状、腔状、破坏样。

②逆行感染引起主导管扩张→腊肠状;

③主导管可见边缘不整齐,局部增宽,呈羽毛状。

(3)向心性萎缩:

在涎腺造影片上显示为仅有主导管和某些叶间导管显影,周缘腺体组织不显示。

(4)肿瘤样改变

第十一章颞下颌关节疾病

第一节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诊断分类标准】

①咀嚼肌紊乱疾病

②结构紊乱疾病

③炎性疾病

④骨关节病或骨关节炎

【影像表现】

(1)关节间隙改变:

①前间隙增宽,后间隙变窄②前间隙变窄,后间隙增宽③整个关节间隙变窄④整个关节间隙增宽

(2)髁突运动度改变

(3)两侧关节形态发育不对称

(4)骨质改变:

①髁突硬化②髁突前斜面模糊不清③髁突小凹陷缺损④髁突前斜面广泛破坏⑤髁突囊样变⑥髁突骨质增生⑦髁突磨平、变短小⑧关节结节、关节窝硬化

(5)关节盘及其他软组织改变:

据关节造影及磁共振检查进行诊断。

第二节颞下颌关节强直

【临床表现】

渐进性张口困难;颌面部畸形;颌关系紊乱;髁突动度减弱。

【影像表现】

纤维性强直:

x线表现为关节骨性结构有不同程度破坏,形态不规则,关节间隙模糊不清而且密度增高。

骨性强直:

x线表现为关节正常骨结构形态完全消失,无法分清髁突、关节窝、颧弓根部的形态及其之间的界限,而由一个致密的骨性团块所代替。

第三节颞下颌关节脱位

临床上以前方脱位最常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