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物学题库.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5918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1.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生物学题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环境生物学题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环境生物学题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环境生物学题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环境生物学题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环境生物学题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环境生物学题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环境生物学题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环境生物学题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环境生物学题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环境生物学题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环境生物学题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环境生物学题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环境生物学题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环境生物学题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环境生物学题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环境生物学题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环境生物学题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环境生物学题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环境生物学题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生物学题库.docx

《环境生物学题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生物学题库.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环境生物学题库.docx

环境生物学题库

环境科学环境生物学复习题

名词解释

1环境生物学:

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2生态学:

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经典学科。

3生态毒理学:

是研究环境压力对生态系统内的种群和群落的生态学和毒理学效应,以及物质和因素的迁移途径和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4环境污染:

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5污染源:

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

6污染物:

是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结构、状态和性质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物质组成,这类物质有的是自然界释放的,有的是人类活动产生的。

7优先污染物:

指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

8污染物的转化:

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转变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9生物转运:

是指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10主动转运:

是环境污染物由生物膜低浓度一侧逆浓度梯度向高浓度一侧转运,这种转运需要消耗细胞代谢能量,是水溶性大分子化合物的主要转运形式。

11拮抗作用:

拮抗作用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污染物同时或数分钟内先后输入机体,其中一种化学污染物可干扰另一化学污染物原有的生物学作用,使其减弱,或两种化学污染物相互干扰,使混合物的生物作用或毒性作用的强度低于两种化学污染物任何一种单独输入机体的强度。

12环境生物效应:

是指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效果。

13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

是指外源化合物进人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

14生物浓缩:

是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浓缩,生物学富集。

15生物积累:

是指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通过吸收、吸附、吞食等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以致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积累。

16生物放大:

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物,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又称为生物学放大。

17生物浓缩系数:

是指生物体内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的浓度同它所生存的环境中该物质的浓度比值,可用以表示生物浓缩的程度,又称浓缩系数、生物富集系数、生物积累率等。

阐述生物浓缩、生物积累和生物放大这些现象,都用浓缩系数的值来表示相应的数量关系。

18生物污染:

是指对人和生物有害的微生物、寄生虫等病原体和变应原等污染水、气、土壤和食品,影响生物产量和质量,危害人类健康,这种污染称为生物污染。

21、水体的富营养作用:

是指大量的氮、磷等营养元素物质进入水体,使水中藻类等浮游生物旺盛增殖,从而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的现象。

22、微生物毒素:

是指微生物在其生长、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毒素。

23、回避行为:

是指水生动物,特别是游泳能力强的水生动物,能主动避开受污染的水区,游向未受污染的清洁水区的行为。

24、种群:

是在一定时空中同种个体的组合。

25、种群密度:

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内的个体数量。

26、群落: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有规律的一种结构单元。

27、协同作用:

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污染物同时或数分钟内先后与机体接触,其对机体产生的生物学作用强度远远超过它们分别单独与机体接触时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的总和。

28、相加作用:

是指多种化学污染物混合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强度等于其中各化学污染分别产生的作用强度的总和。

29、独立作用:

是指多种化学污染物各自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的机理不同,互不影响。

30、生物测试:

指系统地利用生物的反应测定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或环境因素单独或联合存在时,所导致的影响或危害。

31、中毒:

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引起功能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称中毒。

32、毒性:

是指有毒物质接触或进入机体后,引起生物体的易感部位产生有害作用的能力。

33、毒性作用:

化学物引起生物体损害的总称

34、效应:

表示接触一定剂量化学物质引起机体个体发生的生物学变化。

35、反应:

是接触一定剂量化学物质后,表现一定程度某种效应的个体在一个群体中所占的比例。

36、危险性:

某化学物质在正常生产使用条件下,能引起机体发生中毒的可能性称为该物质的危险性。

37、最大无作用剂:

指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按一定的检测方法或观察指标,不能观察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38、最小有作用剂量:

是指能使机体发生某种异常变化所需的最小剂量,即能使机体开始出现毒性反应的最低剂量。

39、毒作用带:

是一种根据毒性和毒性作用特点综合评价外来化合物危险性的指标。

常用的有急性毒性作用带和慢性毒性作用带。

40、半数致死计量浓度:

能引起一群动物的50%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41、半数抑制浓度:

是指能引起受试生物的某种效应50%抑制的浓度。

42、急性毒性试验:

是研究化学物质大剂量一次染毒或24小时内多次染毒动物所引起的毒性试验。

43、突变:

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发生了基因结构的变化。

44、致突变物:

具有引起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发生基因结构变化的物质。

45、致畸作用:

致畸物通过母体作用于胚胎而引起胎儿畸形的现象。

46、致畸试验:

是检测某些环境污染物(即受试物)能否通过妊娠母体引起胚胎畸形的一种动物试验方法。

47、化学致癌作用:

指化学物质(包括有机、无机、天然和合成的化学物质)引起肿瘤的过程。

48、化学致癌物:

指能诱发肿瘤的化学物质。

49、致癌试验:

是检验受试物及其代谢产物是否具有致癌作用或诱发肿瘤作用的慢性毒性试验方法,有时可与慢性毒性试验同时进行。

50、微宇宙法:

研究污染物在生物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水平上的生物效应的一种方法,又被称为模型生态系统法。

51、环境质量:

指环境素质的优劣程度。

52、环境质量标准:

是国家权力机构为保障人群健康和适宜生存条件,为保护生物资源、维持生态平衡,对环境中有害因素在限定的时空范围内容许阈值所作的强制性的法规。

53、环境质量基准:

环境因素在一定条件下作用于特定对象(人或生物)而不产生不良或有害效应的最大阈值。

或者说环境质量基准是保障人类生存活动及维持生态平衡的基本水准。

54、生物监测:

是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阐明环境污染状况,从生物学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

55、生物标志物:

我们把这些化学污染物所导致的生物有机体的生物化学和生理学改变称之为生物标志物。

56、生态环境:

是指除人口种群以外的生态系统中不同层次的生物所组成的生命系统。

57、大气污染物:

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人大气并对人或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

58、生物需氧量:

是指在20℃条件下,微生物好氧分解水样(废水或受污染的天然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59、化学需氧量:

是指用强化学试剂在化学氧化被测废水所含有机物过程中所消耗的氧量。

60、总需氧量:

是指废水有机物彻底燃烧氧化的总需氧量。

61、生物降解:

是指由于生物的作用,把污染物大分子转化为小分子,实现污染物的分解或降解。

而生物中由微生物所起的降解作用最大,所以又可称为微生物降解。

62、活性污泥法:

是利用悬浮生长的微生物絮体处理有机废水的一类好氧生物处理方法。

63、生物膜法:

利用微生物在固体表面的附着生长对废水进行生物处理的技术,称为生物膜法。

64、堆肥法:

就是依靠自然界广泛分布的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有控制地促进可被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向稳定的腐殖质转化的生物化学过程。

65、好氧堆肥法:

是在有氧的条件下,通过好氧微生物的作用使有机废弃物达到稳定化,转变为有利于作物吸收生长的有机物的方法。

66、生物技术:

是指利用生物有机体或组成部分发展新产品或新工艺的一种技术体系。

67、环境生物技术:

就是应用于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过程的生物技术体系,包括对环境污染效应的认识、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污染的生物处理技术等。

68、发酵:

是微生物分解有机物,产生乳酸或乙醇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过程。

69、环境化学效应:

环境化学效应是在多种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所引起的环境效果,如环境的酸化、土壤的盐碱化、地下水硬度的升高、光化学烟雾的发生等。

70、环境物理效应:

环境物理效应是物理作用引起的环境效果,如热岛效应、温室效应、噪声、地面沉降等。

71、被动转运:

生物膜不起主动作用,不消耗细胞的代谢能量的转运形式。

72、胞饮作用:

由于生物膜具有可塑性和流动性,因此,对颗粒状物质和液粒,细胞可通过细胞膜的变形移动和收缩,把它们包围起来最后摄入细胞内的过程称为胞饮作用。

73、机械迁移:

机械迁移又可分为:

①水的机械迁移作用,即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作用和被水流搬运;

②气的机械迁移作用,即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和被气流搬运;

③重力的机械迁移作用

74、物理——化学迁移:

以简单的离子、络离子或可溶性分子的形式在环境中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作用,如氧化—还原作用、水解作用等所实现的迁移。

75、生物迁移:

污染物通过生物的吸收、代谢、生长、死亡等过程所实现的迁移,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迁移形式,与各生物种属的生理、生化和遗传、变异作用有关。

76、靶器官:

污染物进入机体后,对各器官并不产生同样的毒作用,而只对部分器官。

产生直接毒作用,这些器官称为靶器官

77、优势种:

在群落中优势度大的即为群落优势种,它在群落功能中占重要的位置。

78、耐污种:

是指只在某一污染条件下生存的物种。

如颤蚓、蜂蝇幼虫等。

富的水体中生活,繁衍。

79、敏感种:

指对环境条件变化反应敏感的物种。

80、微核试验:

一切进行分裂的细胞,在染色体断裂剂作用下,均能产生微核,因此用微核率的变化来检测诱变物的试验为微核试验。

81、生物修复:

指利用生物将土壤、地表及地下水或海洋中的危险性污染物现场去除或降解的工程技术系统。

82、“三致”作用:

因受污染物等不良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生物体发生了致突变作用,致畸作用,致癌作用,称为“三致”作用。

 

(简答及论述)

1.污染物进入环境的途径有哪些?

1人类活动过程中无意释放,如交通事故和火灾;

2废物的排放,如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排放;

③人类活动过程中故意的应用,如杀虫剂的应用。

2.污染物的迁移方式有哪些?

1机械迁移:

又可分为水的机械迁移作用,即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作用和被水流搬运;气的机械迁移作用,即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和被气流搬运;重力的机械迁移作用

2物理—化学迁移:

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或化学作用实现的迁移。

这种迁移的结果决定了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存在形式、富集状况和潜在危害程度。

3生物迁移:

污染物通过生物的吸收、代谢、生长、死亡等过程所实现的迁移,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迁移形式。

3.污染物透过细胞膜的方式有哪些?

1被动转运:

生物膜不起主动作用,不消耗细胞的代谢能量。

这种转运形式包括简单扩散和滤过两种方式。

2特殊转运:

具有特定结构的环境污染物和生物膜中的蛋白质构成的载体形成可逆性复合物进行转运

3胞饮作用:

对颗粒状物质和液粒,细胞可通过细胞膜的变形移动和收缩,把它们包围起来最后摄入细胞内。

4.污染物的吸收途径有哪些?

(1)动物对污染物的吸收有三种途径:

1.呼吸系统吸收:

环境中许多污染物以气体、蒸气和气溶胶等形式存在于空气中,这些气态污染物通过呼吸系统吸收。

2.消化管吸收:

是环境污染物的主要吸收途径。

3.皮肤吸收:

一些污染物可通过皮肤吸收而引起全身作用。

(2)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也有三种形式:

1根部吸收2气孔吸收3地上部分的表皮吸收

5.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过程: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转化一般分为I、Ⅱ两个连续的作用过程:

①在相I反应中,外源性化合物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下经由氧化、还原或水解反应改变其化学结构,形成某些活性基团(如一OH、一COOH等)或进一步使这些活性基团暴露。

②在相Ⅱ反应中,相I反应产生的一级代谢物在另外的一些酶系统催化下通过上述活性基团与细胞内的某些化合物结合,生成二级代谢物。

结合产物的亲水性一般有所增强,利于排出。

6.环境激素有哪些?

1)天然雌激素和合成雌激素2)植物雌激素3)有雌激素活性的环境化学物质

7.生物监测与化学测试相比有哪些优点?

存在哪些不足?

优点:

①能直接反映出环境质量对生态系统的影响;②能综合反映环境质量状况;③具有连续监测的功能,监测灵敏度高;④价格低廉,不需购置昂贵的精密仪器,不需要繁琐的仪器保养及维修等工作;⑤可以在大面积或较长距离内密集布点,甚至在边远地区也能布点进行监测。

缺点:

①不能像理化监测仪器那样迅速做出反应;②不能像仪器那样能精确地监测出环境中某些污染物的含量,生物监测通常只是反映各监测点的相对污染或变化水平。

8.SBR工艺的特点是什么?

①SBR工艺可获得沉淀性能好的活性污泥,SBR工艺可极大提高活性污泥浓度,十分有利于提高处理效果和容积负荷;

2)SBR工艺使活性污泥的活性明显提高;

3)SBR工艺的无氧或低氧状态,可促进世代时间短、生长繁殖快的酸化细菌大量增加,提高了对有机物降解的能力,因此SBR具有较快的生物繁殖速率;

4)SBR工艺通过缺氧—厌氧—好氧的过程,可使原来难降解的有机物分解成能够被降解的物质;

9.厌氧生物处理的过程是什么?

厌氧生物处理的生化过程可分为三阶段:

1第一阶段称为水解阶段,由水解和发酵性细菌群将附着的复杂有机物分解为脂肪酸、醇类、二氧化碳、氨和氢等。

主要是由厌氧有机物分解菌分泌的胞外酶水解有机污染物。

这类细菌的种类和数量随有机物种类而变化。

按所分解的物质可分纤维素分解菌、脂肪分解菌和蛋白质分解菌等。

在它们的作用下,多糖水解成单糖,蛋白质分解成多肽和氨基酸,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2第二阶段为酸化阶段,由产氢和产乙酸细菌群将第一阶段的脂肪酸等产物进一步转化为乙酸和氢,利用乙酸细菌和某些芽胞杆菌等产酸细菌,降解较高级的脂肪酸如长链脂肪酸中的硬脂酸,生成乙酸和氢。

还可降解芳香族酸,如苯基醋酸和吲哚醋酸,以产生乙酸和氢。

3第三阶段为甲烷化阶段,由产甲烷菌利用二氧化碳和氢或一氧化碳和氢合成甲烷;或由产甲烷菌利用甲酸,乙酸,甲醇及甲基胺裂解成甲烷。

10.环境生物学与生态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环境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经典学科。

它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环境生物学的特殊性在于其研究的重点是生物受认为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作用的规律及其作用机理。

而环境生态学中所涉及的环境是以生物为主体的环境,两者环境的范畴不同。

11.环境生物学与毒理学的区别是什么?

环境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经典学科。

它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毒理学是研究外来化合物对生物体毒性作用的一门学科。

环境生物学与毒理学的最大区别在于:

环境生物学不仅研究环境污染物对生物产生损害作用的发生、发展,而且要阐明其作用机理及影响其毒性作用的各种因素和控制的规律,探索污染物损害有机体的敏感指标,毒物在生物体内积累与毒物浓度的关系以及在生物代谢与剂量——效应的关系;在宏观上,要对毒物在特定的生物区系中,对生物种群,生物群落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做出预测,并对外来化合物进行环境风险评价,确定毒物毒性大小,危害程度以及制畸、制癌、制突变的作用,为制定环境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12.生物转化的过程是什么?

生物体内的生物转化一般分为I、Ⅱ两个连续的作用过程:

①在相I反应中,外源性化合物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下经由氧化、还原或水解反应改变其化学结构,形成某些活性基团(如一OH、一COOH等)或进一步使这些活性基团暴露。

②在相Ⅱ反应中,相I反应产生的一级代谢物在另外的一些酶系统催化下通过上述活性基团与细胞内的某些化合物结合,生成二级代谢物。

结合产物的亲水性一般有所增强,利于排出。

13.污染物可诱导酶活性的原因是什么?

污染化合物大多属亲脂性化合物,并且有较长的半衰期。

而诱导作用发生在转录水平上。

污染化合物诱导酶蛋白合成,主要是操纵基因去阻遏作用,酶蛋白的合成受结构基因、操纵基因和调节基因三种基因的控制。

调节基因形成内源基因阻遏蛋白,作用于操纵基因使之失活,中止结构基因的转录过程,进而使酶蛋白合成停止。

外源性化合物与阻遏物形成复合物,使阻遏作用失效,故操纵基因不受阻遏,结构基因指导酶蛋白合成增加。

其诱导作用是增加酶的合成速度,或可能降低酶蛋白分解。

14.如何应用混合功能氧化酶来监测污染物对生态系统早期影响?

应用混合功能氧化酶活性的诱导作用,不仅能阐明污染物的作用机制、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污染物间的相互作用和生物机体的防御反应等等,而且可以利用它作为分子水平上敏感性的生物指标,来监测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早期影响。

15.举例说明酶活性不可逆性抑制。

不可逆性抑制是由于污染物与酶蛋白的活性中心功能基因不可逆性结合而引起的。

例如:

1有机磷农药对胆碱酯酶的抑制作用。

有机磷农药分子中具有亲电子性的磷原子和带正电荷部分。

正电荷部分与胆碱酯酶的负矩部分结合,亲电子性磷与活性中心酯解部分结合,形成磷酰化胆碱酯酶,结合相当稳定,因而使酶失去分解乙酰胆碱的作用,引起一系列的中毒反应。

2铅、汞等重金属能与酶活性中心上的半胱氨酸残基的巯基结合,抑制酶的活性,是不可逆性抑制。

16.举例说明酶活性非竞争性抑制。

1某些污染物与酶分子中半胱氨酸残基的巯基可逆性结合,引起酶构型改变,使酶活性受到可逆性但非竞争性抑制。

2CO、氰化物、H2S和叠氮化合物能与细胞色素氧化酶的铁结合,如氰化物与Fe2+结合,生成氰化铁细胞色素氧化酶,阻断电子传递链,细胞不能利用氧,造成内窒息。

17.举例说明酶活性竞争性抑制。

氨基喋呤、氨甲喋呤、5—氟尿嘧啶、6—巯基嘌呤等,它们抑制合成氨基酸以及嘌呤和嘧啶衍生物所必须的酶系统。

嘌呤和嘧啶衍生物是合成核酸所必需,氨基酸是合成蛋白质所必需,这一作用就抑制了细胞的增殖。

18.举例说明污染物对细胞的影响。

1.对细胞膜的影响:

1)对细胞膜的影响:

例如大气污染物S02经气孔进入叶组织后,溶于浸润细胞壁的水生SO32-或HS03-,然后被细胞氧化成S042-,由于S042-的毒性远小于SO32-和HS03-因而削减S02的毒性作用;然而,在SO32-氧化为S042-的过程中,产生了自由氧基,引起了膜脂的过氧化,从而伤害了膜系统。

2)影响细胞膜的离子通透性:

例如神经信息传导依赖于神经细胞膜的Na+或K+通透,拟除虫菊酯杀虫剂和DDT均可作用于细胞膜的Na+通道,干扰Na+通过细胞膜,影响神经传导。

再者,污染物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干扰了受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2.细胞器的影响

19.举例说明污染物对组织器官的影响。

污染物进入机体后,对各器官并不产生同样的毒作用,而只对部分器官产生直接毒作用,这些器官称为靶器官。

1.对靶器官的影响:

Ⅰ放射性碘积累在哺乳动物的甲状腺中,可能引起甲状腺癌;Ⅱ镉积累在哺乳动物肝和肾中,破坏肾细胞,引起蛋白尿;Ⅲ甲基汞作用于哺乳动物的脑,引起神经性疾病;

Ⅳ有机磷农药作用于神经系统,会抑制胆碱酯酶活性,造成胆碱能神经突触处乙酰胆碱积累,结果表现为瞳孔缩小、流涎、肌束颤动等。

1对组织器官的影响:

Ⅰ.污染物对植物组织器官的影响植物吸收大气污染物后,导致叶组织的坏死,表现为叶面出现点、片伤害斑,造成叶、蕾、花、果实等器官脱落,如S02、O3、氟化氢、乙烯等。

氟化氢污染时,植物吸收的F+随蒸腾流转移到叶尖和叶缘,在那里积累至一定浓度后就会使组织坏死,出现叶片脱落。

乙烯使洋玉兰的花瓣和花萼脱水枯萎。

农药污染也能产生植物组织和器官产生影响,其主要影响有:

叶发生叶斑、穿孔、焦枯、黄化、失绿、褪绿、卷叶、厚叶、落叶等;果实脱落、畸形等;花发生花瓣焦枯、落花等;根发生粗短肥大,缺少根毛,表面高厚发脆等。

Ⅱ.污染物对动物组织器官的影响:

铅(Pb)可损害动物造血器官(骨髓)和神经系统。

对造血器官的损害是通过干扰血红素合成,引起贫血。

对神经系统的损害是引起末梢神经炎,出现运动和感觉障碍。

镉(Cd)主要影响动物的肝脏和肾脏,引起骨痛病。

汞(Hg)主要影响动物的神经系统,引起水俣病。

污染对动物损伤的器官很多,常用于研究的器官有肝、肾、神经、繁殖器官、血液、呼吸器官、消化器官和内分泌器官。

20.环境激素对影响生物性发育有哪些危害?

环境激素可使野生动物性发育和雄性生殖器异常,如爬行动物鳄阴茎变小;鸟类中鲱鸥结成同性对、遗弃鸟蛋;鱼类性逆转等,导致繁殖成功率下降。

21.怎样进行蚯蚓急性实验?

1.滤纸接触毒性试验:

将蚯蚓与湿润滤纸上的受试物接触,测定土壤中受试物对蚯蚓的潜在影响;2.人工土壤试验:

将蚯蚓置于含不同浓度受试物的人工配制土壤中,饲养7d和14d,评价其死亡率。

应包括使生物无死亡发生和全部死亡的两组浓度。

整个试验期为14d,每一处理组和对照组应有4个平行样。

22.简述化学致畸作用原理。

1突变引起胚胎发育异常;2对细胞的生长分化较为重要的酶类受到抑制;3母体正常代谢过程被破坏;4细胞分裂过程的障碍;

23.大气污染指示植物应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对污染物反应敏感,受污染后的反应症状明显,且干扰症状少;生长期长,能不断萌发新叶;栽培管理和繁殖容易;尽可能具有一定的观赏或经济价值,以起到美化环境与监测环境质量的双重作用。

通常敏感植物对大气污染反应最快,最容易受害,最先发出污染信息,出现污染症状。

人们可以根据发出的各种信息来判断大气污染状况,对大气环境质量作出评价。

指示植物能综合反映大气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强度,能较早发现大气污染,监测出不同的大气污染,反映一个地区的污染历史。

24.简述微型生物群落监测法。

微型生物是生活在水中的微小生物,包括藻类、原生动物,轮虫,线虫,甲壳类等。

微型生物群落结构特征与高等生物群落特征类似,如果环境受到外界的严重干扰,群落的平衡被破坏,其结构特征也随之变化。

微型生物群落常被用于污染水体的监测和评价。

常用的方法是聚氨酯泡沫塑料块法。

25.生物标志物未能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①对许多环境污染物来说,化学分析方法相对容易和简单。

②目前人们研究的重点是发展生物标志物,而不是生物标志物的应用。

③现阶段还很难阐明生物标志物的监测结果与特定环境改变之间的系。

④缺乏了解生物标志物的效应与相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水平上效应的直接联系,即缺乏了解生物标志物的生态相关性。

26.活性污泥哪些特性使其在净化污水中起重要作用?

1.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

当废水与活性污泥一接触,首先发生的就是活性污泥对废水中污染物质的吸附作用。

大量的有机物和铁、铜、铅、镍、锌等金属离子能被活性污泥通过吸附去除。

2.具有很强的分解、氧化有机物的能力

被活性污泥吸附的大分子有机物质,在微生物细胞分泌的胞外酶作用下,变成小分子有机物,然后透过细胞膜进入微生物细胞,这些被吸收的营养物质,再由胞内酶的作用,经过一系列生化途径而氧化为无机物并放出能量,这就是微生物的异化作用;与此同时,微生物又利用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把氧化过程的——些中间产物转变为细胞物质,这就是微生物的同化作用。

在此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