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材——物理.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5921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33 大小:714.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本教材——物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3页
校本教材——物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3页
校本教材——物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3页
校本教材——物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3页
校本教材——物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3页
校本教材——物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3页
校本教材——物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3页
校本教材——物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3页
校本教材——物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3页
校本教材——物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3页
校本教材——物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3页
校本教材——物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3页
校本教材——物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3页
校本教材——物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3页
校本教材——物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3页
校本教材——物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3页
校本教材——物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3页
校本教材——物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3页
校本教材——物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3页
校本教材——物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校本教材——物理.docx

《校本教材——物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本教材——物理.docx(2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校本教材——物理.docx

弟一阜运动的世界

“尺”的祖先

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就得用尺子。

大家熟悉的尺子有木尺、钢尺、皮尺等等。

古今中外各种尺子的长度单位虽然各不相等,但是,尺子的祖先大都来源于人体,图1—1是大约3000年前古埃及的长度单位。

1

我国古代曾用张开的大拇指和中指食间一挥的距离叫做一尺。

你看,“尺”字多么像用手量长度时的样子啊!

(图1-2)。

据说我国古代还曾用一根小臂骨的长度作为一尺,现在人们把这根小臂骨叫“尺骨”,大概就是这个缘故。

雷声为什么隆隆作响很长时间

大家都知道闪电是怎么回事。

它是iWj空运动云互相摩擦时产生的静电,当静电积累到很多时就会放电,从而形成了我们看到的划破长空的闪电。

雷声实际上就是闪电击穿空气时产生的。

一道闪电通常有几百米

到几千米,那么这道闪电击穿空气时发出的声响传到我们耳中所需的时间就会差几秒、十几秒(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o况且,雷声在云和云之间还会来回反射,所以当一道闪电过后,我们才会听到雷声,而且雷声''隆隆〃作响持续很长时间。

推铅球出手仰角应该是45°吗

想一想

推铅球要推得远,出手的仰角应采用45°吗?

还是较45°小些或大些?

许多中学物理教科书中,都讨论过样的问题:

设一抛体以一定的速率斜向抛射,如果空气阻力可以忽略,则它落回同一水平时,其水平距离以仰角为45°时为最大。

但是,推铅球的抛掷点不是在地面上,而是离地一段高度h,如图所示。

图中表示,以同一出手速率作

45°及40°仰角抛掷,当落回抛掷点同一水平时,水平距离以45°者较大。

但是,当它们落到地面时,水平距离却以40°者较大。

通过复杂的计算,获得以下的结论:

扒铅球欲得最大的距离,其出手的爷角应小于45°,这角度随出手速度的增大而增大,而随出手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对出手高度为1.7米〜2米,而出手速度为8〜14米/秒的人来,出手仰角应为38°〜42°。

准确数字可从体育理论中由曲线查得。

至于其它掷类,受空气的作用力影响较大,各有不同的最佳仰角。

例如掷铁饼为30°〜35。

;标枪为28°〜33°;链球为42。

〜44°

3

第二章声的世界

耳朵听声和秘密

你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做一个耳朵模型,你就会明白:

你的耳朵如何把声音变成可传到大脑的信号,你的大脑有如何把信号转变成你听到的声音的。

1.用橡皮筋把塑料薄膜牢固地固定在纸筒的一端。

薄膜必须是光滑的。

2.把纸卷成一个锥形,用胶带粘牢3.用胶带将锥形的小边和纸筒的重叠处粘牢,就成了耳朵的模型。

5

4.用橡皮泥把卡片固定在桌子上,用手电筒照射薄膜,使光点出现在卡片上。

5.对着锥形管大声唱和大声说话,光点就会快速抖动。

大声波使塑料薄膜上下晃动,光点也随之晃动。

大塑料薄膜就像耳道一端的鼓膜,它可把信号送到你的大脑中。

大你耳朵里的孔就是耳道的开口,耳道就像纸做的一个

管道。

大锥形管的作用就像你的外耳,声音直接对着他中心的孔。

检查耳朵

医生用一种特殊的的仪器可以检查耳朵的内部,使你的耳朵清洁和健康。

用这种方法,医生可以通过耳道

看到你的鼓膜。

研究土电话

你可能早就玩过''土电话〃了:

用粗棉线(俗称''小线〃)栓上两个纸盒,一人对着纸盒讲话,另一人把纸盒贴在耳朵上。

就听到了声音。

声波怎样在绷紧了的棉线里传播呢?

我们不妨改进一下''土电话〃的实验,研究一下那根棉线上的声波。

找一段小线,在线中间拴上一面小镜子,线的一端拴在椅子背框上(或者由一位同学拉住),线的另一端穿在一个较大的纸盒子上。

拿住纸盒子,把线绷紧,让阳光照到镜子上,镜子的反射光线映到墙上。

线绷紧之

7

后,镜子稳定下来了,它反射出来的光斑也就不再晃动了。

敲一下纸盒,纸盒发出了声响,与此同时你会看到,镜子反射出的光斑晃动了,它上下左右地摇晃着。

这个实验说明,声波在小线里传播时,出现了比较复杂的情况:

拴着镜子的那一点既有上下振动(与声的传播方向垂直),又有前后振动(与声波的传播方向一致)。

我们再看一看长纸板传声的情况。

找一块长纸板(或长些的木板),在纸板上放几小块纸屑或瓜子皮。

敲纸板的一端,另一端听到了声音。

同时观察小纸屑或瓜子皮,它们上下前后胡乱地移动着位量。

这个实验说明,固体表面传播声波时,也出现了复杂的情况。

1885年著名的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在理论上指出,声波在固体表面传播时,会出现一种奇妙的表面声波。

表面声波是在固体表面(即两种介质的交界面)上传播的声波,它既不同于横波也不同于纵波,而是两者的合成。

1900年英国地震学家根据地震仪获得的记录,证实地震时地表面确实存在这种奇异的波,并且把它命名为瑞利波。

表面声波有许多种,瑞利波只是表面声波的一种模式。

表面声波并不神秘,你把石头扔到水里,在听到声响的同时会看到水面上荡漾起一个接一个的波纹,那就是在水面上传播的一种表面声波。

那水面就是两种介质(水和空气)的交界面。

尽管人类对声波的研究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表面声波技术却是最近二十几年才兴起的。

L965年美国科学家怀特发明了一种仪器叫''叉指换能器〃,这种仪器可以使电信号产生表面声波,也能使表面声波产生电信号。

从此,表面声波技术就在电视广播、通讯、雷达、电子计算机等各项技术中大显身手了。

听不懂自己

我们有这样的经验:

听录音机放出的自己的声音总觉得不太像,而在别人听来都认为像,这是这么回事呢?

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可以通过两条不同途径传入耳内。

一条途径是通过空气,将声波的振动经过外耳、中耳一直传到内耳,最后被听觉神经感知。

别人听你的话,你自己(还有别人)听从录音机放出的自己的录音,都是通过空气途径传入耳内的。

对别人来说,直接听你讲话,或是听你的录首,由于都是听从空气里传来的声音,所以效果一样,即这两种声音是很像的。

另一条途径是通过骨头传播声音,这种方式叫''骨导〃。

我们平时听自己讲话,主要是靠骨导这种方式。

从声带发出的振动经过牙齿、牙床、上下颌骨等骨头,传入我们的内耳。

因此,对我们自己来说,听自己讲话是通过骨导方式听到的。

由于空气和骨头是两种不同的传声没媒质,它们在传播同一声源发出的声音时,回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我们听上去就感到通过不同途径传来的声音的音色有差别。

于是就觉得录音机里放出来的声音不像自己的声音。

把空罐罩近耳朵为什么会听到嗡嗡声

帮助一小孩荡秋千,只要推的节律和秋千的摆动合拍,就能把秋千愈荡愈高。

秋千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叫做这个秋千的固有频率或自然频率(naturalfrequency)°这频率由秋千的链长决定。

帮助小孩荡秋千的人所加的力,叫做驱动力。

驱动力在单位时间内驱

11

动的次数,叫做驱动力的频率。

当驱动力的频率等于秋千的自然频率。

秋千就会愈荡愈高。

凡两个频率相等的物体,其中一个振动时,就能驱动另一个物体产生振动,这种现象叫做共振或共呜

(resonance)。

空罐内的空气,像弹簧一样是一个弹性体。

当外界的声波传到罐口,就从罐口传到罐底,又从罐底反弹回罐口。

这样,就和大人替小孩推秋千相似。

如果声波的频率和罐内空气的自然频率相等,则罐内空气就与声波共呜,产生较响的声音。

我们四周都存在各种频率的噪声,这些噪声很轻,平时并不察觉。

当把罐口凑近耳朵。

罐内的空气就与某些频率的噪声共呜,产生较明显的嗡嗡声。

若罐的长度愈小,产生的音调就愈高。

反之,长度愈长,产生的音调就愈低。

次声“杀人”之谜

1890年,一艘名叫“马尔波罗号”帆船在从新西兰驶往英国的途中,突然神秘地失踪了。

20年后,人们在火地岛海岸边发现了它。

奇怪的是:

船上的开都原封未动。

完好如初。

船长航海日记的字迹仍然依稀可辨;就连那些死已多年的船员,也都“各在其位”,保持着当年在岗时的“姿势”;1948年初,一艘荷兰货船在通过马六甲海峡时,一场风暴过后,全船海员莫明其妙地死光;在匈牙利鲍拉得利山洞入口廊里,3名旅游者齐刷刷地突然倒地,停止了呼吸......

上述惨案,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普遍关注,其中不少人还对船员的遇难原因进行了长期的研究。

就以本文开头的那桩惨案来说,船员们是怎么死的?

是死于天火或是雷击的吗?

不是,因为船上没有丝毫燃烧的痕迹;是死于海盗的刀下的吗?

不!

遇难者遗骸上看到死前打斗的迹象;是死于饥饿干渴的吗?

也不是!

船上当时时贮存着足够的食物和淡火。

至于前面提到的第二桩和第三桩惨案,是自杀还是他杀?

死因何在?

凶手是谁?

检验的结果是:

在所有遇难者身上,都没有找到任何伤痕,也不存在中毒迹象。

显然,谋杀或者自杀之说已不成立。

那么,是以及病一类心脑血管疾病的突然发作致死的吗?

法医的解剖报告表

明,死者生前个个都很健壮!

案情的确蹊跷、迷离而莫测!

经过反复调查,终于弄清了制造上述惨案的“凶手”,是一种为人们所不很了解的次声的声波。

次声波是一种每秒钟振动数很少,人耳听不到的声波。

次声的声波频率很低,一般均在20兆赫以下,波长却很长,传播距离也很远。

它比一般的声波、光波和无线电波都要传得远。

例如,频率低于1赫的次声波,可以传到几千以至上万公里以外的地方。

I960年,南美洲的智利发生大地震,地震时产生的次声波传遍了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1961年,苏联在北极圈内进行了一次核爆炸,产生的次声波竟绕地球转了5圈之后才消失!

次声波具有极强的穿透力,不仅可以穿透大气、海水、土壤,而且还能穿透坚固的钢筋水泥构成的建筑物,甚至连坦克、军舰、潜艇和飞机都不在话下。

次声穿透人体时,不仅能使人产生头晕、烦燥、耳鸣、恶心、心悸、视物模糊,吞咽困难、胃痛、肝功能失调、四肢麻木,而且还可能破坏大脑神经系统,造成大脑组织的重大损伤。

次声波对心脏影响最为严重,最终可导致死亡。

为什么次声波能致人于死呢?

原来,人体内脏固有的振动频率和次声频率相近似

(0.01-20赫),

倘若外来的次声频率与体内脏的振动频率相似或相同,就会引起人体内脏的“共振”,从而使人产生上面提到的头晕、烦躁、耳鸣、恶心等等一系列症状。

特别是当人的腹腔、胸腔等固有的振动频率与外来次声频率一致时,更易引起人体内脏的共振,使人体内脏受损而丧命。

前面开头提到的发生在马六甲海峡的那桩惨案,就是因为这艘货船在驶近该海峡时,恰遇上海上起了风暴。

风暴与海浪摩擦,产生了次声波。

次声波使人的心脏及其它内脏剧烈抖动、狂跳,以致血管破裂,最后促使死亡。

次声虽然无形,但它却时刻在产生并威胁着人类的安全。

在自然界,例如太阳磁暴、海峡咆哮、雷鸣电闪、气压突变;在工厂,机械的撞击、摩擦;军事上的原子弹、氢弹爆炸试验等等,都可以产生次声波。

由于次声波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因此,国际海难救助组织就在一些远离大陆的岛上建立起“次声定位站”,监测着海潮的洋面。

一旦船只或飞机失事附海,可以迅速测定方位,进行救助。

近年来,一些国家利用次声能够“杀人”这一特性,致力次声武器一一次声炸弹的研制尽管眼下尚处于研制阶段,但科学家们预言;只要次声炸弹一声爆炸,瞬息之间,在方圆十几公里的地面上,所有的人都将被杀死,且无一能幸免。

次声武器能够穿透15厘米的混凝土和坦克钢板。

人即使躲到防空洞或钻进坦克的“肚子”里,也还是一样地难逃残废的厄运。

次声炸弹和中子弹一样,只杀伤生物而无损于建筑物。

但两者相比,次声弹的杀伤力远比中子弹强得多。

共振的幽灵

任何物体产生振动后,由于其本身的构成、大小、形状等物理特性,原先以多种频率开始的振动,渐渐会固定在某一频率上振动,这个频率叫做该物体的”固有频率”,因为它与该物体的物理特性有关。

当人们从外界再给这个物体加上一个振动(称为策动)时,如果策动力的频率与该物体的固有频率正好相同,物体振动的振幅达到最大,这种现象叫做”共振”。

物体产生共振时,由于它能从外界的策动源处取得最多的能量,往往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

18世纪中叶,法国昂热市一座102米长的大桥上有一队士兵经过。

当他们在指挥官的口令下迈着整齐的步伐过桥时,桥梁突然断裂,造成226名官兵和行人丧生。

究其原因是共振造成的。

因为大队士兵迈正步走的频率正好与大桥的固有频率一致,使桥的振动加强,当它的振幅达到最大以至超过桥梁的抗压力时,桥就断了。

类似的事件还发生在俄国和美国等地。

鉴于成队士兵正步走过桥时容易造成桥的共振,所以后来各国都规定大队人马过桥,要便步通过。

在我国的史籍中也有不少共振的记载。

唐朝开元年间,洛阳有一个姓刘的和尚,他的房间内挂着一幅磬,常敲磬解烦。

有一天,刘和尚没有敲磬,磬却自动响起来了。

这使他大为惊奇,终于惊扰成疾。

他的一位好朋友曹绍夔是宫廷的乐令,不但能弹一手好琵琶,而且精通音律(即通晓声学理论),闻讯前来探望刘和尚。

经过一番观察,他发现每当寺院里的钟响起来时,和尚房里的磬也跟着响了。

丁是曹绍夔拿出刀来把磬磨去几处,从此以后就不再自鸣了。

他告诉刘和尚,这磬的音律(即现在所谓的固有频率)和寺院的钟的音律一致,敲钟时由于共振,磬也就响了。

将磬磨去几处就是改变它的音律,这样就不会引起共鸣。

和尚恍然大悟,病也随之痊愈了。

登山运动员登山时严禁大声喊叫。

因为喊叫声中某一频率若正好与山上积雪的固有频率相吻合,就会因共振引起雪崩,其后果十分严重。

第三章多彩的光

穿衣镜需要多高

要认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全身像,穿衣镜至少应当多高呢?

你也许会说,镜子应当和人一般高。

大概古人也是这么想的,故宫里有一面镜子,大约有两米高;而《红楼梦》中,刘姥姥误入怡红院时照的镜子则是“四面雕空的板壁,将这镜子敬在中间的。

其实,竖直放着的穿衣镜,只要有人身高的一半就能照出全身像来,所以,大衣柜上的穿衣镜一般只有1米或90厘米长就够了。

19世纪时,有人在实验室里设计过一个量身高的长条形平面镜,叫半长度镜,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有多高。

现在,就拿你房间里的穿衣镜来做这个实验吧:

你站到穿衣镜前面任意地方,并且让一位同学站到穿衣镜旁边,然后把你所看到自己的头顶和脚跟在镜子内的位置指点给同学,请他在镜子上用橡皮膏标出这两个点的位置。

用尺子量出两块橡皮膏之间的距离,用这个数乘上2,看看是不是等于你的身高?

你也许会想,这跟人站的位置有关系吧?

人走近镜面,就应当占去更多的镜面吧?

试试看,你会发现,不管站在哪个位置,两块橡皮膏之间的距离总是你身高的一半。

图4-3中画的是刘姥姥站在不同位置照镜子时的光路。

A是刘姥姥的头顶,从头顶射向镜面的光线Ac,与镜面交于C点,经镜面反射后进入眼睛,经过人的视觉,便在镜后的A,看到了头顶的的虚像。

从脚射向镜面的光线BD,与镜面交于D点,经镜面反射后,反射光线进入眼里,这时刘姥姥在BD的延长线的B,点处就看到了脚的虚像。

从图中可以看出,镜子只要有CD那段长就可以看到全身像。

课本里已经指出,平面镜里的虚像和原物大小相等,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因此,镜中的刘姥姥的像自然和刘姥姥一般高,而且像和人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我们再研究一下CD有多长。

在AA,EBZ中,由于镜面是竖直的,刘姥姥也是直立的,所以CD和A,B,是平行线,另外,EC=CA',即C点是EA'的中点,三角形ECD和三角形EA‘B,是相似的,它们对应边之比是1:

2,所以CD当然是A,Bz或AB的1/2了。

即镜长是身高的一半。

当刘姥姥缓步向镜后退去的时候,她的虚像当然要面对面地跟随着远离镜面,但是镜长仍是身高的一半,同学们可以自己画图来证明。

多高的镜子照全身

找一位同学在穿衣镜前站好别动。

然后你拿两条白胶布走到镜子前面,按照她的指点在她的像的头部和脚尖处各粘上一条白胶布。

做好记号以后,再取一把尺子或一卷软尺,测出上下胶布之间的距离。

通过计算,你会发现:

胶布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你同学身高的一半。

特别有趣的是,你的同学无论离镜子多远,这个结论总是正确的。

所以,为了照出你的全身,穿衣镜的长度不

必超过你身高的一半,但是镜子位置的高低是很重要的。

请你想一想:

如果现在有一面镜子比你身高的一半要短,你想在这面镜子中看到你的全身,这该怎么办呢?

要想从一面镜子里看见一幢大楼,是不是也需要一个等于楼高一半的大镜子呢?

树荫下的光斑为什么是圆形的?

烈日当空,我们坐在大树下乘凉的时候,常常可以看到地上有一个个小圆形亮斑。

大家很自然会想到这是太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空隙射在地面上产生的。

但是树叶之间的空隙形状各异,为什么亮斑都是恰好成为圆形的呢?

这是因为树叶间的空隙大小比起太阳和太阳到树的距离来说,都是极小的,因此可以把这些空隙看作是一些小孔。

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太阳发出的光通过这些小孔在地面上成像,所以地面上的光斑是太阳通过树叶空隙小孔成的像。

因为太阳是圆形的,所以光斑也是圆。

变色镜的奥妙

随着光学技术的发展,在眼睛家族中又增加了一个新兄弟——变色眼睛。

戴上这种眼睛,当你迎着阳光看景物时,镜片会自动地呈较深颜色以挡住耀眼的光线。

当你走进光线柔和的房间时,它又变得和普通眼镜一样,透明无色。

变色镜的奥妙在哪里呢?

原来,变色镜是采用一种叫做''光致变色〃的玻璃制成的。

这种玻璃的制作过程是:

在玻璃的原料中,掺进对光极为敏感的物质,如氯化银、漠化银等,同时加入少量的氧化铜催化剂。

眼镜片之所以能从没有颜色变为浅灰、茶褐色,再从浅灰、茶褐色变回到无色,都是氯化银、漠化银变的''魔术〃。

氯化银、漠化银等统称为''卤化银〃。

这种物质有见光变黑的功能。

当强光照射在变色镜片上时,镜片中的卤化银分解成许许多多黑色银微粒,均匀地分布在玻璃镜片里,玻璃镜片就显得暗淡,阻挡光线的通行。

变色镜片中卤化银分解后生成的银原子和卤素原子,依旧紧紧地挨在一起,当光线弱下来的时候,在氧化铜催化剂的作用下,银和卤素重新化合,又生成卤化银,黑色物质又不见了,玻璃镜片又变得透明起来。

变色镜不仅能随着光线的强弱变暗变明,还能吸收对人眼有害的紫外线。

现在''光致变色〃玻璃不单单用来制作变色眼睛,一些高级建筑物的门窗、汽车挡风玻璃也都采用这种玻璃。

这就如同在窗户上挂上了自动遮阳玻璃,使室内或车厢内总保持柔和的光线,人们在这种环境下工作或生活会觉得很舒适。

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降雨前后,当太阳高度比较低时,我们背对太阳,在雨幕背景的天空中,有时可以看到一条彩色的圆弧形光带,其视半径为42°,色彩排列为内紫外红,这种彩孤称为虹,有时在虹的外侧,还会出现一个与虹弧同心,视半径为52°,色彩较淡,排列顺序为内红外紫的圆孤形光带,称为霓(副虹)。

阳光是怎样通过水滴再到达观察者眼睛的呢?

对于单色光来讲,光线达到水滴表面时,将会发生折射而进入水滴内部,如果水滴是球形的,光线又会达到水滴表面的另一面,并在水滴内表面上发生反射,反射后的光线从水滴另一处表面上再发生折射,进入大气,光线经过两次折射,一次反射,改变了原来传播方向,达到观察者眼中。

当光线入射角变化时,其偏向角将是不同的。

一束平行光经过水滴以后,因为每条光线进入水滴时的入射角不同,出射光线是发散的。

入射角大或入射角小都会形成较大的偏向角,只有对某一条入射光线,(某一入射角),偏向角达到最小数值,称为最小偏向角,在这个方向上的出射光,能量比较集中,出射光比较强,我们的眼睛只有在这个方向上才能看到明亮的色彩。

虹就是具有最小偏向角的光线在空间的分布。

为什么我们看到的虹总是圆弧形的呢?

因为太阳光是一束平行光,当光线射到雨幕上时,雨幕上每一个水滴都会改变入射阳光的方向,然而作为某一个观测者,他只能看到符合最小偏向角条件而射到眼中的光线。

(如图所示,请点击中间的文字)所以我们看到的虹总是圆弧形的。

为什么虹的色彩分布是内紫外红的呢?

因为水滴对不同颜色的光线有不同的折射率,所以各种色光通过水滴的折射和反射后,它们的最小偏向角也就各不相同,红光最小偏向角最小,形成的角半径最大,而紫光的最小偏向角最大,形成的角半径最小,对某个观测者来说,天空中的某个水滴,只能将一种色光送入他的眼中,其它色光则是从其它的水滴中送过来的。

人眼看到的是通过雨幕中较高的水滴送来的红光和较低水滴送来的紫光。

所以我们看到的彩虹的色彩排列是内紫外红的,虹的角半径从40°26,(紫光)到42°18'(红光),考虑到太阳的视直径为32,虹的宽度为2。

14)通常称42°为主虹。

当光线在水滴内经过两次反射,两次折射后,形成霓。

由于两次内反射,使光线的最小偏向角减小到128°左右,因此,霓的视半径为52°,宽度为3°28',色彩排列为内红外紫,与主虹相反。

由于在水滴表面,每经过一次反射,能量就会减弱一些,因此,霓的亮度比虹弱得多,以致在很多情况下不易发现。

虹的出现与天气变化密切相关,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中纬度,系统性降水天气大多由西向东移动。

虹的方位与太阳方位相反,如果早上在西方天空出现虹,表明西方雨区正在东移,天气将变坏,如果在傍晚看到东方出现虹,表明西方已经转晴,雨区已移过当地,天气将变好。

因此,我国广泛流传着“东虹日头西虹雨”的谚语。

时装的颜色

“冬不穿白,夏不穿黑。

”这是人们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你知道它包含的科学道理吗?

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五光十色,美丽动人,有红色的花,绿色的草,蓝色的天空,白色的云朵……各种物体都具有各自的色彩。

可是,这些艳丽的颜色,在漆黑的夜里就统统消失了。

这说明只有在阳光(白色光)的照射下,物体才呈现出颜色。

那么,为什么在同样光源的照耀下,各种物体会有不同的颜色呢?

我们知道,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不同的物体,对不同颜色的光线,吸收能力和反射能力又各不相同。

被物体吸收的光线,人们就看不见,只有被反射的光线,人们才能看到。

因此,某种物体能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在我们看来,它就具有什么样的颜色。

如红色的花,是因为它只能反射红色的光线,把其他颜色的光线都吸收了;白色的东西能够反射所有颜色的光线,因此看起来就是白色的;而黑色的东西却能吸收所有颜色的光线,没有光线反射回来,所以看起来就是黑色的了。

太阳不仅给人们送来光明,而且还送来了大量的辐射热0对于辐射热来说,黑色也是只吸收,不反射,而白色正好相反。

一般说来,深色的东西,对太阳光和辐射热,吸收多,反射少;而浅色的东西,则反射多,吸收少。

因此,夏天人们都喜欢穿浅色衣服,象白色、灰色、浅蓝、淡黄等,这些颜色能把大量的光线和辐射热反射掉,使人感到凉爽;冬季穿黑色和深蓝色的衣服最好,它们能够大量地吸收光和辐射热,人自然就感到暖和了。

人们认识了自然规律,就能在生产技术上加以利用。

象大型露天煤气罐、石油罐的表面都漆成银白色,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它们反射阳光和辐射热的能力,使罐的温度不致升得过高,以免引起爆炸事故。

人们还利用反向和吸收的原理来征服自然界,让它为人类服务。

我国西北部有座祁连山,山上盖满了厚厚的冰雪。

可是,因为山很高,上面很冷,就是炎热的夏天,强烈的阳光和辐射热照上去,也都被那白色耀眼的冰雪给反射回去了,所以积雪没法融化。

结果山下大片的田地,都因缺水而荒芜了。

解放后,党领导人民向大自然进军,为了叫祁连山交出水来,政府派了工作队,用飞机把碳黑撒到祁连山的积雪上,乌黑的碳黑拼命地吸收着光和热,使粘有碳黑的积雪融化了,祁连山终于献出了滔滔的雪水。

为什么停车信号用红色

我们知道,光线通过空气时会发生散射,对于相同的媒质来说,光线的波长越短,散射作用越强,光线的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