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校本教材《物理之窗》内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574692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73 大小:1.2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校本教材《物理之窗》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初中物理校本教材《物理之窗》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初中物理校本教材《物理之窗》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初中物理校本教材《物理之窗》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初中物理校本教材《物理之窗》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初中物理校本教材《物理之窗》内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3页
初中物理校本教材《物理之窗》内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3页
初中物理校本教材《物理之窗》内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3页
初中物理校本教材《物理之窗》内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3页
初中物理校本教材《物理之窗》内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3页
初中物理校本教材《物理之窗》内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3页
初中物理校本教材《物理之窗》内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3页
初中物理校本教材《物理之窗》内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3页
初中物理校本教材《物理之窗》内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3页
初中物理校本教材《物理之窗》内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3页
初中物理校本教材《物理之窗》内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3页
初中物理校本教材《物理之窗》内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3页
初中物理校本教材《物理之窗》内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3页
初中物理校本教材《物理之窗》内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3页
初中物理校本教材《物理之窗》内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3页
亲,该文档总共7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校本教材《物理之窗》内容.docx

《初中物理校本教材《物理之窗》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校本教材《物理之窗》内容.docx(7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物理校本教材《物理之窗》内容.docx

初中物理校本教材《物理之窗》内容

第一章物理学发展简史

引言

物理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本文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

古代、近代和现代,并逐一进行简要介绍其主要成就及特点,使物理学的发展历程显得清晰而明了。

一、古代物理学时期

古代物理学时期大约是从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15世纪,是物理学的萌芽时期。

物理学的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任何文明从低级走向高级的必经之路。

人类自从具有意识与思维以来,便从未停止过对于外部世界的思考,即这个世界为什么这样存在,它的本质是什么,这大概是古代物理学启蒙的根本原因。

因此,最初的物理学是融合在哲学之中的,人们所思考的,更多的是关于哲学方面的问题,而并非具体物质的定量研究。

这一时期的物理学有如下特征:

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表面的观察、直觉的猜测和形式逻辑的演绎;在知识水平上基本上是现象的描述、经验的肤浅的总结和思辨性的猜测;在内容上主要有物质本原的探索、天体的运动、静力学和光学等有关知识,其中静力学发展较为完善;在发展速度上比较缓慢。

在长达近八个世纪的时间里,物理学没有什么大的进展。

古代物理学发展缓慢的另一个原因,是欧洲黑暗的教皇统治,教会控制着人们的行为,禁锢人们的思想,不允许极端思想的出现,从而威胁其统治权。

因此,在欧洲最黑暗的教皇统治时期,物理学几乎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这种状态才得以改变。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广泛传播,与当时的科学革命一起冲破了经院哲学的束缚。

使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重新活跃起来。

科学复兴导致来,这一时期,力学、数学、天文学、化学得到了迅速发展。

二、近代物理学时期

近代物理学时期又称经典物理学时期,这一时期是从16世纪至19世纪,是经典物理学的诞生、发展和完善时期。

近代物理学是从天文学的突破开始的。

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

士多德就已提出了“地心说”,即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

公元14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发表了他的13卷巨着《天文学大成》,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地确立了地心说。

根据这一学说,地为球形,且居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其他天体都绕着地

亚里士多德

球转动。

这一学说从表观上解释了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周而复始的现象,又符合上帝创造人类、地球必然在宇宙中居有至高

无上地位的宗教教义,因而流传时间长达1300余年。

公元15世纪,哥白尼经过多年关于天文学的研究,创立了科学的日心说,写出“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天体运行论》,对地心说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

16世纪初,开普勒通过从第谷处获得的大量精确的天文学数据进行分析,先后提出了行星运动三定律。

开普勒的理论为牛顿经典力学的建立提供了重要基础。

从开普勒起,

天文学真正成为一门精确科学,成为近代科学的开路先锋。

近代物理学之父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测天文现象,使日心说的观念深入人心。

他提出落体定律和惯性运动概念,并用理想实验和斜面实验驳斥了亚里士多德的“重物下落快”的错误观点,发现自由落体定律。

他提出惯性原理,驳斥了亚里士多德外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说法,为惯性定律的科学逐渐从哲学中分裂出建立奠定了基础。

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用的科学推理

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真正的开端。

16世纪,牛顿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系统的提出了力学三大运动定律,完成了经典力学的大一统。

16世纪后期创立万有引力定律,树立起了物理学发展史上一座伟大的里程碑。

之后两个世纪,是电学的大发展时期,法拉第用实验的方法,完成了电与磁的相互转化,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场的概念。

19世纪,麦克斯韦在法拉第研究的基础上,凭借其高超的数学功底,创立了了电磁场方程组,在数学形式上完成了电与磁的完美统一,完成了电磁学的大一统。

与此同时,热力学与光学也得到迅速发展,经典物理学逐渐趋于完善。

三、现代物理学时期

现代物理学时期,即从19世纪末至今,是现代物理学的诞生和取得革命性发展时期。

19世纪末,当力学、热力学、统计物理学和电动力学等取得一系列成就后,许多物理学家都认为物理学的大厦已经建成,后辈们只要做一些零碎的修补工作就行了。

然而,两朵乌云的出现,打破了物理学平静而晴朗的天空。

第一朵乌云是迈克尔孙-莫雷实验:

在实验中没测到预期的“以太风”,即不存在一个绝对参考系,也就是说光速与光源运动无关,光速各向同性。

第二朵乌云是黑体辐射实验:

用经典理论无法解释实验结果。

这两朵在平静天空出现的乌云最终导致了物理学的天翻地覆的变革。

20世纪初,爱因斯坦大胆地抛弃了传统观念,创造性地提出了狭义相对论,永久性地解决了光速不变的难题。

狭义相对论将物质、时间和空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揭示了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了运动物质长度收缩,时间膨胀的观点,彻底颠覆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时空革命。

十年之后,爱因斯坦提出等效原理和广义协变原理的假设,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广义相对论,揭示了万有引力的本质,即物质的存在导致时空弯曲。

相对论的创立,为现代宇宙学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

物理学的第二朵乌云——黑体辐射难题,则是在普朗克,爱因斯坦,玻尔等一大批物理学家的努力下,最终导致了量子力学的产生与兴起。

普朗克引入了“能量子”的假设,标志着量子物理学的诞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爱因斯坦,对于新生“量子婴儿”,表现出热情支持的态度。

并于1905年提出了“光量子”假设,把量子看成是辐射粒子,赋予量子的实在性,并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实验,扞卫和发展了量子论。

随后玻尔在普朗克和爱因斯坦“量子化”概念和卢瑟福了“原子核核式结构”模型的影响下提出了氢原子的玻尔模型。

德布罗意把光的“波粒二象性”推广到了所有物质粒子,从而朝创造描写微观粒子运动的新的力学——量子力学迈进了革命性的一步。

他认为辐射与粒子应是对称的、平等的,辐射有波粒二象性,粒子同样应有波粒二象性,即对微粒也赋予它们波动性。

薛定谔则用波动方程完美解释了物质与波的内在联系,量子力学逐渐趋于完善。

量子力学与相对论力学的产生成为现代物理学发展的主要标志,其研究对象由低速到高速,由宏观到微观,深入到广垠的宇宙深处和物质结构的内部,对宏观世界的结构、运动规律和微观物质的运动规律的认识,产生了重大的变革。

其发展导致了整个物理学的巨大变革,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随后的几十年即从1927年至今,是现代物理学的飞速发展阶段,这一期间产生了量子场论、原子核物理学、粒子物理学、半导体物理学、现代宇宙学、现代物理技术等分支学科,物理学日渐趋于成熟。

四、经典物理学发展史

古希腊时代的阿基米德已经在流体静力学和固体的平衡方面取得辉煌成就,但当时将这些归入应用数学,并没有将他的成果特别是他的精确实验和严格的数学论证方法汲入物理学中。

从希腊、罗马到漫长的中世纪,自然哲学始终是亚里士多德的一统天下。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哥白尼、布鲁诺、开普勒和伽利略不顾宗教的迫害,向旧传统挑战,其中伽利略把物理理论和定律建立在严格的实验和科学的论证上,因此被尊称为物理学或科学之父。

伽利略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仅就力学而言,他以物体从光滑斜面下滑将在另一斜面上升到同一高度,推论出如另一斜面的倾角极小,为达到同一高度,物体将以匀速运动趋于无限远,从而得出如无外力作用,物体将运动不息的结论。

他精确地测定不同重量的物体以同一加速度沿光滑斜面下滑,并推论出物体自由下落时的加速度及其运动方程,驳倒了亚里士多德重物下落比轻物快的结论,并综合水平方向的匀速运动和垂直地面方向的匀加速运动得出抛物线轨迹和45°的最大射程角,伽利略还分析“地常动移而人不知”,提出着名的“伽利略相对性原理”(中国的成书于1800年前的《尚书考灵曜》有类似结论)。

但他对力和运动变化关系的分析仍是错误的。

全面、正确地概括力和运动关系的是牛顿的三条运动定律,牛顿还把地面上的重力外推到月球和整个太阳系,建立了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以上述的四条定律并运用他创造的“流数法”(即今微积分初步),解决了太阳系中的二体问题,推导出开普勒三定律,从理论上解决了地球上的潮汐问题。

史称牛顿是第一个综合天上和地上的机械运动并取得伟大成就的物理学家。

与此同时,几何光学也有很大发展,在16世纪末或17世纪初,先后发明了显微镜和望远镜,开普勒、伽利略和牛顿都对望远镜作很大的改进。

你把上帝放在什么地位?

无神论者拉普拉斯则直率地回答:

我不需要这个假设。

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热学的发展,18世纪60年代在J.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同时,他的挚友J.布莱克区分了温度和热量,建立了比热容和潜热概念,发展了量温学和量热学,所形成的热质说和热质守恒概念统治了80多年。

在此期间,尽管发现了气体定律,度量了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和各类潜热,但对蒸汽机的改进帮助不大,蒸汽机始终以很低的效率运行。

1755年法国科学院坚定地否决了永动机。

1807年T.杨以“能”代替莱布尼兹的“活力”,1826年J.V.彭赛列创造了“功”这个词。

1798年和1799年,朗福德和H.戴维分析了摩擦生热,向热质说挑战;J.P.焦耳从19世纪40年代起到1878年,花了近40年时间,用电热和机械功等各种方法精确地测定了热功当量;生理学家J.R.迈尔和H.von亥姆霍兹,更从机械能、电能、化学能、生物能和热的转换,全面地说明能量既不能产生也不会消失,确立了热力学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

在此前后,1824年,S.卡诺根据他对蒸汽机效率的调查,据热质说推导出理想热机效率由热源和冷却源的温度确定的定律。

文章发表后并未引起注意。

后经R.克劳修斯和开尔文分别提出两种表述后,才确认为热力学第二定律。

克劳修斯还引入新的态函数熵;以后,焓、亥姆霍兹函数、吉布斯函数等态函数相继引入,开创了物理化学中的重要分支——热化学。

热力学指明了发明新热机、提高热机效率等的方向,开创了热工学;而且在物理学、化学、机械工程、化学工程、冶金学等方面也有广泛的指向和推动作用。

这些使物理化学开创人之一W.奥斯特瓦尔德曾一度否认原子和分子的存在,而宣扬“唯能论”,视能量为世界的最终存在。

但另一方面,J.C.麦克斯韦的分子速度分布率(见麦克斯韦分布)和L.玻耳兹曼的能量均分定理把热学和力学综合起来,并将概率规律引入物理学,用以研究大量分子的运动,创建了气体分子动力论(现称气体动理论),确立了气体的压强、内能、比热容等的统计性质,得到了与热力学协调一致的结论。

玻耳兹曼还进一步认为热力学第二定律是统计规律,把熵同状态的概率联系起来,建立了统计热力学。

任何实际物理现象都不可避免地涉及能量的转换和热量的传递,热力学定律就成为综合一切物理现象的基本规律。

经过20世纪的物理学革命,这些定律仍然成立。

而且平衡和不平衡、可逆和不可逆、有序和无序乃至涨落和混沌等概念,已经从有关的自然科学分支中移植到社会科学中。

在19世纪20年代以前,电和磁始终认为是两种不同的物质,因此,尽管1600年W.吉伯发表《论磁性》,对磁和地磁现象有较深入的分析,1747年B.富兰克林提出电的单流质理论,阐明了正电和负电,但电学和磁学的发展是缓慢,1800年A.伏打发明伏打电堆,人类才有能长期供电的电源,电开始用于通信;但要使用一个电弧灯,就需联接2千个伏打电池,所以电的应用并不普及。

1920年H.C.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实验,开始了电和磁的综合,电磁学就迅猛发展,几个月内,通过实验A.-M.安培建立平行电流间的安培定律,并提出磁分子学说,J.-B.毕奥和F.萨伐尔建立载流导线对磁极的作用力(后称毕-萨-拉定律),阿拉戈发明电磁铁并发现磁阻尼效应,这些成就奠定了电磁学的基础。

1831年M.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磁的变化在闭合回路中产生了电流,完成了电和磁的综合,并使人类获得新的电源。

1867年W.von西门子发明自激发电机,又用变压器完成长距离输电,这些基于电磁感应的设备,改变了世界面貌,创建了新的学科——电工学和电机工程。

法拉第还把场的概念引入电磁学;1864年麦克斯韦进一步把场的概念数学化,提出位移电流和有旋电场等假设,建立了麦克斯韦方程组,完善了电磁理论,并预言了存在以光速传播的电磁波。

但他的成就并没有即时被理解,直到H.R.赫兹完成这组方程的微分形式,并用实验证明麦克斯韦预言的电磁波,具有光波的传播速度和反射、折射干涉、衍射、偏振等一切性质,从而完成了电磁学和光学的综合,并使人类掌握了最快速的传递各种信息的工具,开创了电子学这门新学科。

直到19世纪后半叶,电荷的本质是什么,仍没有搞清楚,盛极一时的以太论,认为电荷不过是以太海洋中的涡元。

H.A.洛伦兹首先把光的电磁理论与物质的分子论结合起来,认为分子是带电的谐振子,1892年起,他陆续发表“电子论”的文章,认为1859年J.普吕克尔发现的阴极射线就是电子束;1895年提出洛伦兹力公式,它和麦克斯韦方程相结合,构成了经典电动力学的基础;并用电子论解释了正常色散、反常色散(见光的色散)和塞曼效应。

1897年J.J.汤姆孙对不同稀薄气体、不同材料电极制成的阴极射线管施加电场和磁场,精确测定构成阴极射线的粒子有同一的荷质比,为电子论提供了确切的实验根据。

电子就成了最先发现的亚原子粒子。

1895年W.K.伦琴发现X射线,延伸了电磁波谱,它对物质的强穿透力,使它很快就成为诊断疾病和发现金属内部缺陷的工具。

1896年A.-H.贝可勒尔发现铀的放射性,1898年居里夫妇发现了放射性更强的新元素——钋和镭,但这些发现一时尚未引起物理学界的广泛注意。

20世纪的物理学到19世纪末期,经典物理学已经发展到很完满的阶段,许多物理学家认为物理学已接近尽头,以后的工作只是增加有效数字的位数。

开尔文在19世纪最后一个除夕夜的新年祝词中说:

“物理大厦已经落成,……动力理论确定了热和光是运动的两种方式,现在它的美丽而晴朗的天空出现两朵乌云,一朵出现在光的波动理论,另一朵出现在麦克斯韦和玻耳兹曼的能量均分理论。

”前者指的是以太漂移和迈克耳孙-莫雷测量地球对(绝对静止的)以太速度的实验,后者指用能量均分原理不能解释黑体辐射谱和低温下固体的比热。

恰恰是这两个基本问题和开尔文所忽略的放射性,孕育了20世纪的物理学革命。

1905年A.爱因斯坦为了解决电动力学应用于动体的不对称(后称为电动力学与伽利略相对性原理的不协调),创建了狭义相对论,即适用于一切惯性参考系的相对论。

他从真空光速不变性出发,即在一切惯性系中,运动光源所射出的光的速度都是同一值,推出了同时的相对性和动系中尺缩、钟慢的结论,完满地解释了洛伦兹为说明迈克耳孙-莫雷实验提出的洛伦兹变换公式,从而完成了力学和电动力学的综合。

另一方面,狭义相对论还否定了绝对的空间和时间,把时间和空间结合起来,提出统一的相对的时空观构成了四度时空;并彻底否定以太的存在,从根本上动摇了经典力学和经典电磁学的哲学基础,而把伽利略的相对性原理提高到新的阶段,适用于一切动体的力学和电磁学现象。

但在动体或动系的速度远小于光速时,相对论力学就和经典力学相一致了。

经典力学中的质量、能量和动量在相对论中也有新的定义,所导出的质能关系为核能的释放和利用提供了理论准备。

1915年,爱因斯坦又创建广义相对论,把相对论推广到非惯性系,认为引力场同具有相当加速度的非惯性系在物理上是完全等价的,而且在引力场中时空是弯曲的,其曲率取决于引力场的强度,革新了宇宙空间都是平直的欧几里得空间的旧概念。

但对于范围和强度都不很大的引力场如地球引力场,可以完全不考虑空间的曲率,而对引力场较强的空间如太阳等恒星的周围和范围很大的空间如整个可观测的宇宙空间,就必须考虑空间曲率。

因此广义相对论解释了用牛顿引力理论不能解释的一些天文现象,如水星近日点反常进动、光线的引力偏析等。

以广义相对论为基础的宇宙学已成为天文学的发展最快的一个分支。

另一方面,1900年年E.薛定谔根据波粒二象性发表波动力学的一系列论文,建立了波函数,并证明波动力学和矩阵力学是等价的,遂即统称为量子力学。

同年6月玻恩提出了波函数的统计解释,表明单个粒子所遵循的是统计性规律而非经典的确定性规律;1927年海森伯发表不确定性关系;1928年发表相对论电子波动方程,奠定了相对论性量子理论的基础。

由于一切微观粒子的运动都遵循量子力学规律,因此它成了研究粒子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原子物理学、分子物理学和固体物理学的理论基础,也是研究分子结构的重要手段,从而发展了量子化学这个化学新分支。

差不多同时,研究由大量粒子组成的粒子系统的量子统计法也发展起来了,包括1924年建立的玻色-爱因斯坦分布和1926年建立的费米-狄拉克分布,它们分别适应于自旋为整数和半整数的粒子系统。

稍后,量子场论也逐渐发展起来了。

1927年,狄拉克首先提出将电磁场作为一个具有无穷维自由度的系统进行量子化的方案,以处理原子中光的自发辐射和吸收问题。

1929年海森伯和泡利建立了量子场论的普遍形式,奠定了量子电动力学的基础。

通过重正化解决了发散困难,并计算各阶的辐射修正,所得的电子磁矩数值与实验值只相差2.5×10-10,其准确度在物理学中是空前的。

量子场论还正向统一场论的方向发展,即把电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引力相互作用统一在一个规范理论中,已取得若干成就的有电弱统一理论、量子色动力学和大统一理论等。

“实践是真理的唯一标准”,物理学也同样遵循这一标准。

一切假说都必须以实验为基础,必须经受住实验的验证。

但物理学也是思辨性很强的科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和哲学建立了不解之缘。

无论是伽利略的相对性原理、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和能量守恒定律、麦克斯韦方程乃至相对论、量子力学,无不带有强烈的、科学的思辨性。

有些科学家例如在19世纪中主编《物理学与化学》杂志的J.C.波根多夫曾经想把思辨性逐出物理学,先后两次以具有思辨性内容为由,拒绝刊登迈尔和亥姆霍兹的论能量守恒的文章,终为后世所诟病。

要发现隐藏在实验事实后面的规律,需要深刻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

多少物理学家关注θ-τ之谜,唯有华裔美国物理学家李政道和杨振宁,经过缜密的思辨,检查大量文献,发现谜后隐藏着未经实验鉴定的弱相互作用的宇称守恒的假设。

而从物理学发展史来看,每一次大综合都促使物理学本身和有关学科的很大发展,而每一次综合既以建立在大量精确的观察、实验事实为基础,也有深刻的思辨内容。

因此一般的物理工作者和物理教师,为了更好地应用和传授物理知识,也应从物理学的整个体系出发,理解其中的重要概念和规律。

五、应用物理学

应用物理学是广泛应用于生产各部门的一门科学,有人曾经说过,优秀的工程师应是一位好物理学家。

物理学某些方面的发展,确实是由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推动的。

在前几个世纪中,卡诺因提高蒸汽机的效率而发现热力学第二定律,阿贝为了改进显微镜而建立光学系统理论,开尔文为了更有效地使用大西洋电缆发明了许多灵敏电学仪器;在20世纪内,核物理学、电子学和半导体物理、等离子体物理乃至超声学、水声学、建筑声学、噪声研究等的迅速发展,显然和生产、生活的需要有关。

因此,大力开展应用物理学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另一方面,许多推动社会进步,大大促进生产的物理学成就却肇始于基本理论的探求,例如:

法拉第从电的磁效应得到启发而研究磁的电效应,促进电的时代的诞生;麦克斯韦为了完善电磁场理论,预言了电磁波,带来了电子学世纪;X射线、放射性乃至电子、中子的发现,都来自对物质的基本结构的研究。

从重视知识、重视人才考虑,尤应注重基础理论的研究。

因此为使科学技术达到世界前列,基础理论研究是绝不能忽视的。

六、展望未来

展望21世纪的前夕,科学家将从本学科出发考虑百年前景。

物理学是否将如前两三个世纪那样,处于领先地位,会有一番争议,但不会再有一位科学家像开尔文那样,断言物理学已接近发展的终端了。

能源和矿藏的日渐匮乏,环境的日渐恶化,向物理学提出解决新能源、新的材料加工、新的测试手段的物理原理和技术。

对粒子的深层次探索,解决物质的最基本的结构和相互作用,将为人类提供新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手段,这需要有新的粒子加速原理,更高能量的加速器和更灵敏、更可靠的探测器。

实现受控热核聚变,需要综合等离子体物理、激光物理、超导物理、表面物理、中子物理等方面知识,以解决有关的一系列理论技术问题。

总之,随着新的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物理学也将无限延伸。

七、结论

物理学的发展史,也是人类从愚昧走向成熟,从低级走向高级的历史。

物理学的每一次大发展,都使人类的思想境界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对于整个宇宙范围来说,当今人类的文明尚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并处于正在向第一文明等级发展的历程中。

在这个发展的历程中,科学无疑是第一推动力,而在科学的众多分支中,物理学无疑是这一推动力的最先进的代表。

第二章生产和生活中的物理

一、生活中的物理

·生活中的物理小常识

(一)生活小常识

1、跳高运动员为什么要助跑?

跳高运动员能腾起越过横杆,靠的是助跑的惯性力和起跳蹬地的支撑反作用力。

由于惯性力的方向是水平向前的,而支撑反作用力是垂直(或近似垂直)向上的,所以起跳后的身体重心沿着一个抛物线轨迹运动。

这个抛物线轨迹的高度,取决于起跳时腾起初速度和腾起角的大小,也就是说,腾起初速度和腾起角是增加跳高高度的关键。

一般说来,应该尽可能增大这两项数值。

最大腾起角为90度。

然而,由于跳高不是单纯的垂直向上运动,越过横杆还必须有一个向前的力量;再则,还须充分利用水平速度来增大腾起初速度,因此,腾起角应小于90度。

至于腾起初速度,则和运动员的素质和技术的熟练程度密切相关。

腾起初速度越大,跳得就越高。

当腾起角一定时,腾起初速度是起决定作用的。

2、为什么可以用吸管“喝”汽水?

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在嘴还没有从管内吸气时,管内外液面是相平的。

这时,管内外液面上的气体压强相等;在嘴从管内吸气时,管内气体减少,管内液面上的压强也减少,这时管子内液面上的气体压强小于管外作用的液面上的大气压。

所以,我们说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大气压作用的结果。

喝汽水时,首先要将管子插入汽水里,当嘴吸气里,管内便有一部分气体被吸进嘴里,便造成了管内剩余气体体积变大,压强变小,且小于管外的大气压,因而在管外大气压的作用下,汽水便沿管子上升,被吸进嘴里。

3、暖水瓶为什么能保温?

热的传递方式有三种:

热对流,热传导,热辐射。

热的对流主要发生在液体和气体之间,热流上升,冷流下降,通过不断循环达到动态平衡,热的传导发生在热的导体上,热从高温的一端向低温一端传导,热的辐射不需要媒介,它通过辐射的方式向低温处传热。

暖水瓶的瓶胆与外壳之间是空气,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热传导降低了许多,瓶胆内部光滑如镜,降低了辐射,所以暖水瓶能保温。

4、熟鸡蛋在冷水里浸一下就容易剥壳?

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必须知道水在这一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在我们所遇到物质中,除少数几种以外,大多数都有“热胀冷缩”这样一种物理特性。

但是,各种物质的伸缩程度又各不相同。

鸡蛋是由于硬的蛋壳和软的蛋白、蛋黄组成的,它们的伸缩情况也不一样。

在温度变化不大或温度变化均匀时,还显不出什么,但一到温度剧烈变化时,蛋白和蛋壳的步调就不一致了,当煮得滚热的鸡蛋骤然浸到冷水里时,冷水使它的温度发生很大的变化。

蛋壳猛然收缩。

蛋白还处在原有温度没缩小体积,这时候就有一部分蛋白被蛋壳挤压进蛋的空头处,随后,蛋白又因温度渐渐降低,也逐渐收缩,由于蛋白、蛋壳和蛋黄的收缩程度不同,这就形成了蛋白与蛋黄的脱离。

因此,剥起来就不会连蛋壳带肉一起下来了。

5、电梯上的特殊感觉?

“超重”和“失重”是两种物理现象,地球上任何事物都受重力的作用。

如果有力使物体克服重力作向上加速运动,那么就会呈现超重现象。

如果物体沿着重力作向下加速运动,就会呈现失重现象。

6、触电的人是被电"吸"住了吗?

常听人们有这种说法:

触电时人被电吸住了,抽不开。

实际上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我们知道,不论是否存在电流,在一般情况正导线中,电器中的正、负电荷的电量是相等的,对外的静电作用是相互抵消。

即使局部地方偶尔出现少许正、负电荷但不相等,其静电引力也是微不足道的。

但是问题出现了,人手触电时,为什么有时不把手抽回来?

难道不想抽回来?

显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