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阅读及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594239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86.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docx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明文阅读及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docx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

1、广东:

被妖魔化的沙尘暴(李栓科)

1刚刚掠过我国及日本的沙尘暴,所到之处,飞沙走石、黄沙弥漫。

一时间舆情沸腾。

②然而,人类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阻挡沙尘暴的发生。

3沙尘暴古已有之,且有一定的周期性。

早在几千万年前,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这一区域又正处在西风带上。

这些是沙尘暴形成的根本原因,与人类的活动无关。

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露,确实增加了沙尘暴的强度和频次。

4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和其他许多自然现象相互关联、互为因果。

假如我们消灭了沙尘暴及其源头的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适应干旱气候的一切物种,并会引起全球所有自然系统的更加可怕的反馈和报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5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人人可见,但并非有害无利。

6首先,沙尘暴塑造了近百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

正是黄土高原疏松土壤的易耕性,才使我们的先民择此生根繁衍。

沙尘暴还使荒芜死寂的诸多海岛身披沃土,从夏威夷群岛、日本列岛到我国的庙岛群岛,无一不是沙尘暴的受益者。

其次,沙尘暴所迁移的沙尘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地区土壤的不足。

如撒哈拉沙漠每年因沙尘暴向亚马逊盆地输入的沙尘量就有约1300万吨,相当于该地区每年每公顷增加了190公斤的肥沃土壤。

沙尘暴能有效地缓

解酸雨。

沙尘含有丰富的钙等碱性阳离子,这些外来的和地面扬起的碱性沙尘都能有效地中和酸雨。

我国北方地区工业很发达,但除了个别城市以外很少有酸雨发生,这与北方常有沙尘天气有很大关系。

沙尘暴还维系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循环与稳定。

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一些海域淤泥中的营养物约40010

是由沙尘暴带入的,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

7事实上,处在什么自然带上.就有什么样的降水和温度,就只能生长什么样的植被,这是人类所不能

改变的。

8我们见多了在草地植树防风沙却把草地变成沙地的人为灾祸。

干旱半干旱地区那点可怜的降水也许能够满足小草生长的需要,但当我们人为地植入大树,那点水就远远不够供树木生长。

于是树木就凭借其根系向四周和地下深处吸夺水分,周边的小草很快就枯死了。

有了为大树储备水分的绿草,大树小树也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最终留下的只是一片又一片沙地、一棵又一棵枯树。

9沙尘暴就是一种自然现象,只是近代人类过度的放牧或农耕,以及自以为是的人工改造,才加剧了其危害程度。

(本文有删改)

题:

10.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

B.如果人类消灭了沙尘暴及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一切物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C.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

沙尘暴带人海洋中的营养物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

D.沙尘暴之所以会被妖魔化,主要是因为人们只看到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而忽略了它有利的一面。

11.第③自然段“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露”一句中,“过

度”和“许多”能去掉吗?

请说明理由。

(3分)

12.根据文意,谈谈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地认识沙尘暴?

(4分)

答案:

103B

113不能去掉。

(1分)“过度”表程度,说明人类放牧等活动,超出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1分)“许多”表范围,强调的只是部分土地裸露,并非全部。

(1分)这些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24①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②沙尘暴形成的根本原因与人类活动无关。

⑧沙尘暴有害也有利。

④沙尘暴的发生,人类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阻挡。

(每个要点1

分)

安徽省微藻一一可循环的“绿色油田”

1由于石油资源的逐渐减少乃至最终枯竭,全世界将面临严重的能源危机,因此,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找能够替代石油产品的可再生能源,其中,生物柴油就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能源。

提起生物柴油的原料,我们可能会想到油菜和大豆,用它们“体内”的油脂加工而成的生物柴油,能有效降低碳排放。

然而,这两种作物的培育周期较长,占用农田较多,会产生“与人争粮,与粮争地”问题,从而导致“解决了能源危机,却出现粮食危机”的尴尬结果。

此时,微藻进入了科学家们的视线。

2微藻是一种古老的低等植物,广泛地分布在海洋、淡水湖泊等水域,种类繁多。

微藻可直接利用阳光、二氧化碳和含氮、磷等元素的简单营养物质快速生长,并在细胞内合成大量油脂。

因此,微藻为生物柴油生产提供了新的油脂资源。

3与大豆、油菜和麻风树等油料植物相比,微藻的生长周期短,从初生到可以制油仅需一个星期左右,而大豆等油料植物一般需要几个月。

此外,微藻的含油量高,油脂产率高,单位面积产油量是大豆的数百倍,每公顷可年产几万升生物柴油。

微藻还不会占用耕地,利用滩涂、盐碱地、荒漠等,以及海水、荒漠地区的地下水等,就可以大规模地开发“微藻油田”,不会与农作物争地、争水。

4微藻在培养过程中还可固定大量二氧化碳,因此,利用微藻制造生物柴油能大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据计算,每培养1吨微藻,需要消耗约2吨二氧化碳。

此外,微藻在光自养培养过程中可利用废水中的氮、磷等营养成分,从而降低水体的富营养化,因此,微藻还能用于净化工厂排放的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

5现在,我国已启动了微藻能源方面的首个973项目“微藻能源规模化制备的科学基础”。

该项目有望在5年时间内开发出一个“微藻资源库”,提供适合在我国不同地方、不同气候条件下生长的藻株。

今后,各地在建设“徵藻油田”时,就可在资源库中挑选合适的微藻品种。

该项目还将深入研究微藻产品的

微藻产油的技术指标、经济指标

机理,力争提高微藻产油的效率,降低它的成本。

此外,该项目还将通过对光生物反应器、培养工艺、采收、油脂加工及藻细胞综合利用的研究,建立一套中试系统,全面评估

和环境指标,大力推动我国微藻能源的产业化进程。

题:

5.第②段除了指出微藻是古老的低等植物外,还介绍了微藻哪四个特点?

(4分)

6.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

有什么好处?

(4分)

7.我国“微藻能源规模化制备的科学基础”研究项目,要解决哪些问题7(3分)

8.从全文看,为什么说微藻能源是“可循环”的、“绿色”的?

(4分)

临沂放射性同位素——核辐射的主角①同位素就是一种元素存在着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几种原子。

由于质子数相同,所以它们的核电荷和核外电子数都是相同的,并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排布。

由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原子核的某些物理性质也有所不同,例如放射性,并不是所以同位素都具有放射性,有放射性的同位素称为“放射性同位素”,没有放射性的则成为“稳定同位素”。

大多数的天然元素都是由几种同位素组成,目前已知的稳定同位素约300多种,而放射性同位素竟达1500种以上。

2一般来说,原子质量很大金属,像鈈、铀、镭等,都具有较强的放射性,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锕系元素和镧系元素以及铀元素全部带有放射性。

另外某些原子质量小的同位素也带有放射性,如碳14、钴

3放射性同位素的原子核很不稳定,全不间断地,自发地放射出射线,直至变成另一种稳定同位素,

这就是所谓“衰变”,放射性同位素在进行衰变的时候,可放射α射线、β射线、γ射线对人体危害不大,而γ射线对人体有较大的伤害,会诱发人体基因突变。

4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时所需要的时间,叫半衰期。

换言之,半衰期是指某个样品中一半的原子核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不同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差异很大,短的只有几天、几个小时、几分钟,甚至不到1秒钟,长的却达几千年、几万年,甚至是几亿年,几十亿年,例如,日本“3.11”地震

及海啸引发的核辐射中的碘131的半衰期约为8天,铯137为30年,鈈239为24000年,铀238则为44.7亿年。

半衰期越短,其原子越不稳定。

5经过连接的几个半衰期后,放射性同位素的活度会因衰变而减至初始活度的1/2、1/4、1/8,等等。

这意味着我们可以预测任何时候的剩余活度。

随着放射性同位素数量的减少,所发出的辐射也相应的减少。

6放射性同位素释放的放射性能够破坏活的细胞,对人体造成巨大的伤害,但在医疗上,可以用来杀菌消灭微生物,并且可以用来杀灭癌细胞等。

放射线也具有很强的贯穿能力,它可以用来观察固体内部的目标,就像x射线那样用于病灶的检查。

在工业上,放射性也很多应用,例如用β射线来测量纸的厚度,

用γ射线照片来检查机器内部结构等。

7当然,如果应用不当,核辐射也会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

(选自《中学科技》2011年第5期,有删改)

16.选文说明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分)

17.选文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

请选择一种举例说明其作用。

(4分)

18.第一段画线句中的“大多数”“目前”两个词语是否可以删去?

为什么?

(3分)

19.下面表述和推断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3分)

A.人体基因突变是受放射性同位素进行衰变时放射出的γ射线影响造成的。

B.原子质量大和原子质量小的金属都可能带有放射性,一般来说原子量大的金属放射性更强。

C.医学上,可以用放射性同位素释放的放射线来杀灭癌细胞,但不会对人体造成其他方面的伤害。

D.某些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虽然很长,但由于它的活度越来越小,所以它对人类与自然的影响不大。

答:

【】

20.2011年3月22日,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

大地震摧毁了日本福岛部分核反应堆,导致核辐射,造成了难以估计的损失,也引发了人们是否继续开发利用核能的争议。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

(4分)

16.?

放射同位素?

放射同位素的半衰期?

放射线的应用

17.列数字、举例子、作诠释、作比较。

示例1.列数字。

如:

大多数的天然元素都是由几种同位素组成,目前已知的稳定同位素约300多种,而放射性同位素竟达1500种以上。

作用:

通过列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放射性同位素品种比稳定同位素品种多的特点。

2.举例子。

如:

日本“3.11”地震及海啸引发的核辐

射中的碘131的半衰期约为8天,铯137为30年,鈈239为24000年,铀238则为44.7亿年。

作用:

列举典型示例,用事实说话,更具体真切地说明不同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差异很大这一特点,易于读者理解。

3.作诠释。

如:

同位素就是一种元素存在着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几种原子。

作用:

通过诠释

对同位素具有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特点进行了解释说明,便于读者理解。

18.不可删去。

“大多数”从范围上限制,说明不是全部,“目前”从时间上限制,说明只是现在的发现,去掉这两个词,说明就不够准确、严密了。

19.B.

20.

提示:

核能的开发利用有许多优点:

它不像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那样产生大气污染。

也不会排放温室气体二氧化碳。

但每种能源的开发利用都伴随着种种弊端,如福岛核电站造成的核辐射。

科学是一把双刃剑,优点和缺点共存,只要我们尊重科学、相信科学,就一定能够很好地开发利用核能源。

1随着煤炭、石油等资源日趋枯竭,环境恶化日趋严重,一些科学家为了开发更多的新能源,已把研究课题转向人类自身的生物能这一领域,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现已初见成效

2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

像新陈代谢过程中,葡萄糖和氧分子的反应就有能量释放出来若稍加利用,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电能根据这一原理,科学家开始了人体生物电池的研究。

3据专家介绍,人体生物电池的电极是由两根长2厘米、直径约1/7000纳米的碳纤维制成,在每根碳纤维的外层还涂有一种聚合物,此外还有一种作为催化剂的葡萄糖氧化酶聚合物的作用是将碳纤维与葡萄糖氧化酶连接成一个电路,而葡萄糖氧化酶则是用来加速葡萄糖与氧分子的化学反应。

这种人体生物电池在37℃、pH为7.2的环境下工作,这很接近人体血液的温度和酸碱度它产生的动力可以驱动一个监控糖尿病的小型传感器。

4人体生物能发电还有其它形式。

当一个人坐着或站立时,就会持续产生重力势能。

此时,若能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这种能转换成电能。

美国有一家公司将发电装置埋在行人拥挤的公共场所,外面是一排踏板。

当行人从板上走过时,体重压在板上,使与踏板相连的摇杆向另一个方向运动,从而带动中心轴旋转,使与之相连的发电机启动。

5除此以外,人体生物能中的热能也可被利用。

人每天都要散发大量的热能,而且是通过辐射传播出去。

一般一个50千克重的成年人一昼夜所散发的热量约为2500千卡利用人体的热能制成的温差电池,

可以将人体的热能转换成电能。

这种温差电池做得很精致,只要放在衣服口袋里就能工作。

它可以起到电源的作用,给助听器、袖珍电视机、微型发电机等供电,可谓是自己发电自己使用。

6人体能源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没有污染如此神奇的能源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充分利用它,便会为我们的社会节约更多的能源,希望这种新型的能源会越来越多地造福于人类。

(选自《能

源科学的奥秘》有改动)

题:

15、选文介绍了哪几种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的形式?

(3分)

答:

16、研制人体生物电池依据的科学原理是什么?

(3分)

答:

17、选文第③段加点字“约”有什么作用?

(3分)

答:

18、选文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答:

19、请从“节约能源”的角度,拟一则富有文采的宣传用语。

(2分)

答案:

15、利用化学能发电:

利用重力势能发电;利用热能发电。

16、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若稍加利用,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电能。

17、“约”宇表示估计,数目不确定(具体答更好),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18、举例子;具体说明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重力势能转换成电能。

19、示例:

水龙头旁的宣传用语:

请不要让我伤心流泪!

答:

铜仁

(一)阅读《苏州园林》节选,完成15—18题:

1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2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回避似的。

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这是为什么?

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

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3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

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的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5、选文第①段说明的对象是,说明对象的共同特征是(4分)

16、选文第①段中划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4分)

17、所选文段采用的说明结构是什么?

第②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其作用是什么?

(6分)

18、第③段加点词“往往”能否去掉?

为什么?

(3分)

15、4分苏州园林(2分)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2分)

16、4分排比(2分)

一气呵成,说明设计者和匠师们为达到其一致要求,是如何设计园林的。

(2分)

17、6分总分结构。

(2分)

作比较(2分)说明苏州园林的建筑与其他建筑的区别:

不讲究对称。

(2分)

18、4分不能去掉。

“往往”指一般情况,特殊情况除外(2分)。

用在这里说明并不是所有的河道都安排有桥梁,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真实性。

承德三、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15-19题。

(12分)

哈勃,太空中的千里眼

1古往今来,人们用肉眼观察灿烂的星空,很多发现难免显得粗糙,甚至只是一些臆想。

当伽利略等人将望远镜对准了茫茫太空后,人们才逐渐发现了太空的更多奥秘。

2在实践中,人们发现用地面的望远镜观测太空,存在两个缺陷:

一是地球大气层会吸收红外线和紫外线,二是大气湍流导致地面光学望远镜的角分辨率很难优于1弧秒。

1946年,美国天文物理学家斯皮策

提出,在太空中安装一台望远镜将突破上述限制。

31990年,这一设想终成现实。

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将哈勃望远镜送入了太空。

然而,哈勃探索宇宙奥秘的征途并非一帆风顺。

升空伊始,哈勃就被发现患了“近视眼”,不能辨别140亿光年以外的物体。

此后哈勃的陀螺仪、太阳能电池板、影像摄谱仪、绝热毯、冷却剂等都出现过故障,历经五次“手术”才恢复正常。

然而哈勃望远镜面临的挑战,也激励着人们推动科研设备及制造技术的革新。

每一次维修都让哈勃能够看得更清晰、更遥远。

2009年第五次维修后,哈勃望远镜的观测能力已是最初设计的100倍。

4哈勃望远镜得到的数据引发了天文学的革命:

它确定了宇宙历史为137亿年左右,证实超大质量黑洞处于大多数星系的中心,它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恒星和行星的形成,并探测到太阳系外存在有机物。

20年来,科学家利用哈勃望远镜的数据发表了7500多篇论文,使之成为历史上最有科学价值的仪器。

美国资深宇航员马斯格雷夫说,哈勃望远镜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是一台强大的机器,而且在于它把宇宙论、神学、哲学和天文学贯穿了起来。

它是人类的一面镜子,让人类自省: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宇宙?

我们处在什

么位置?

我们是谁,我们该如何作为?

5虽然哈勃望远镜将于2014年退休,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将接过它的接力棒,将人类对深层太空的探索继续下去。

(选自《天文爱好者》2011年第6期,略有删改)

15.选文说明的对象是。

(2分)

16.第②段中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

各有什么作用?

(2分)

17.选文第④段引述马斯格雷夫的言论有什么作用?

(2分)

18.第③段中加着重号的“以外”能够删去?

请说明理由。

(3分)

升空伊始,哈勃就被发现患了“近视眼”,不能辨别140亿光年以外的物体

19.请你对本文的题目作出客观的评价。

(3分)

黄冈

(三)阅读下面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5分)

食品添加剂之“瘦肉精”

“瘦肉精”是个什么东西?

学名叫β一肾上腺能受体激动剂类化合物,包括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等十几种物质。

很多这类化合物都是人用药,治哮喘病的,临床上广泛使用。

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学者发现动物喂盐酸克伦特罗,可提高瘦肉率和饲料转化率,经济效益好。

后来,美国又研究出毒性小、代谢快的替代品——莱克多巴胺,只要严格掌握剂量、执行停药期规定,几乎不会在动物体内残留。

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20多个国家先后批准将莱克多巴胺用于猪、牛、羊等动物养殖。

不过,各国也制定了严格的残留限量。

上世纪90年代初,“瘦肉精”引入我国。

但后来发现,不当使用“瘦肉精”,残留超标,危害人体健康,特别是盐酸克伦特罗容易引起中毒,会产生头晕、心悸、肌肉震颤、呼吸急促。

我国随即对“瘦肉精”说“不”。

2002年,农业部会同卫生部、国家药监局联合发布瘦肉精禁用目录,包括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等7种物质。

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明确了非法生产、销售、使用瘦肉精的量刑依据。

饲喂瘦肉精的猪,瘦肉多,颜色红,卖相好。

一些屠宰场和猪贩子高价收购,养殖户使用很简便,抓把药面搅进饲料里就得。

而且,还有深厚的背景原因:

一是生产经营高度分散,目前全国有生猪养殖场户6000多万个,其中年出栏500头以上的只占约30%,大部分是小猪场、散户养,监管难度大,违法成本低。

二是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的首要任务是保障农产品数量安全,农业基础设施、产业体系和技术体系大多围绕增产建立,而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明显滞后。

瘦肉精的引入、应用到禁止,本身就折射出我国农业发展转型升级的轨迹。

再比如农药兽药残留问题、植物生长调节剂问题,这都是温饱有余之后遇到的新矛盾。

(摘自《人民日报》2011年5月26日,有改动)

18.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说明内容。

(3分)

19.

任意列举文中所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并指出其在文中的作用。

(2分)

武汉

天空的表情

《诗经》里说:

《诗经》里说:

“蝃蝀①在东,崇朝其雨”,意思是说若东方见虹,立刻就要下雨。

实际上我们见到虹的时候,天空中已在下雨,因为虹是由于太阳光照射到雨点上,由雨点反射到我们的眼帘而成的。

虹作弧形,红色在外,向内有橙、黄、绿、紫等色。

虹的中心在地平线下,所以平时我们所看到的不过一个小半圆。

虹的颜色捉摸不定,时常更变。

雨点直径若在一公厘②以上,那红、黄、蓝、绿各色俱备,雨点直径若在一公厘以下,就不见红色,若在十分之一公厘,则虹即无光彩而作白色了。

和虹相类的现象在天空中还有晕。

晕有大小两种,都以太阳或月亮为中心。

大的晕是由于高云所成,云中的水点已结成冰。

小的晕又名光环,是低云所成。

古人有“月晕而风”之语,晕无论大小,都是风暴将临的预兆。

太阳旁的晕,不但比月晕多,而且颜色亦更美丽,不过因阳光刺目,普通人不注意罢了。

晕也有红、黄、青、绿各色,大的晕青色在外,红色在内,小的晕则相反。

日月云霞的颜色,往往可以预告未来的天气。

宋代范成大诗“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是有道理的。

为什么同一现象早晚得到不同的结果?

从气象学上可以这样解释,在日中的时候,对流很盛,空中湿气易

于凝结成云,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若是空中湿气很重,云层一定很厚,不能见霞。

晚上见霞,乃是空中湿气不多的表现,所以主晴。

晚上地面因辐射而冷却,不应有对流,但成雾,雾是不会有色彩的。

若是早上有霞,那就表示晚间发生对流,是将下雨的征兆了。

云的高低、方向和厚薄都可以为天气晴雨的预兆。

在范成大的《吴船录》内有“庐山带帽,平地安灶。

庐山紧腰,平地造桥”,这谚语是很准确的。

凡山岭的区域,云慢慢上升就是天晴的预兆,若是慢慢地下降,就是将下雨的预兆。

夏天中午以前,若是满天是如堡垒般很厚的积雨云,则当日下午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