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概完整版考试重点.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59520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概完整版考试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马概完整版考试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马概完整版考试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马概完整版考试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马概完整版考试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马概完整版考试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马概完整版考试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马概完整版考试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马概完整版考试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马概完整版考试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马概完整版考试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马概完整版考试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概完整版考试重点.docx

《马概完整版考试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概完整版考试重点.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概完整版考试重点.docx

马概完整版考试重点

绪论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概念: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它们是有机统一的。

3.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小知识点:

1.这种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

2.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3.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就是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4.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5.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6.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7.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理论来源:

(1)直接的理论依据:

西欧三大先进思潮即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

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2)自然科学前提:

三大科学发现即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生物

进化论

(3)古希腊罗马哲学、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成果、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

进步思想

组成成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第一章

1.存在和思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是哲学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2.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这一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

3.存在和思维有无统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4.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另加: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即客观实在性。

2.动静关系: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互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3.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另加:

1.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6.意识的概念: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P29,本质看一下)

7.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P33,主要表现看一下)

8.联系的概念: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9.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也是唯物辩证法的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10.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同一性和斗争性。

11.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2.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13.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14.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的内容:

两个特征: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联系和发展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的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问题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的是事物发展的形式与状态问题,体现了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是事物发展的前途和道路的问题,体现着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五对范畴:

原因与结果:

这是揭示事物引起与被引起关系的一对范畴

现象与本质:

这是揭示事物的外在联系和内在联系的一对范畴

内容与形式:

这是从构成要素和表现方式两个方面反映事物的一对范畴

必然性和偶然性:

这是揭示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现实性与可能性:

这是反映事物过去、现在和将来关系的一对范畴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哲学依据是什么?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质.量和度概念P44)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第二章

1.实践的概念: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

实践具有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2.从内容上看,实践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

物质产生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3.真理的概念: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是客观的,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

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是一元的,而不是多元的。

4.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认识的概念: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真理和谬误是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真理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发展。

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又是相对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真理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转化为谬误,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够转化为真理。

真理和谬误的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关系表明,真理总是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这也是真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实践决定知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主要表现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名解)

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阐述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

(1)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任何真理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主要表现在:

一方面,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相互渗透、相互联结;一方面,真理的相对性向绝对性辩证转化。

(2)

(2)联系实际说明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既坚持又发展。

主要说明:

第一,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是既坚持又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经过长期革命实践检验的客观真理,也具有绝对性与相对性。

其一般原则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必须坚持;同时,实践是发展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则,不能拘泥于马克思等经典作家在特定条件下和特定范围里获得的个别结论,应该结合新的实践,把马克思主义推向新的发展阶段;第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第三,简略批判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真理观的错误

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客观世界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程度的关系范畴,是指具体历史过程中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对于任何价值评价的主体而言,其价值评价的根本标准只有与人民.人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相一致,才是正确的。

就此而言,价值评价要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相一致,要以人们的真理性认识为根据,真理评价高于价值评价,这是价值评价的根本特征,也是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以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评价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归根结底是以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彻底解放为标准的。

第三章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社会革命和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4)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大动力。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社会存在的概念: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物质生产方式:

是指人们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的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3.社会意识的概念: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在社会意识形式中,又存在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之分,其中意识形态是指反映社会的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的社会意识。

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一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二是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三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其次,这一原理对于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6.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的水平表现为生存发展的现实程度。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7.生产工具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

8.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9.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它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种前提决定的,所有最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

它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10.人民群众的概念: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从质上看,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看,人民群众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1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之一。

12.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

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包括: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科学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但它是把双刃剑,要正确把握科学社会的重要作用。

人民群众起决定性的作用表现在: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改革的决定力量。

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1)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4)人民群众是社会改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是什么?

(1)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

(2)党的群众路线是: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改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第四章商品经济(P151-P155)以及绝对和相对价值(P176)部分请自行补充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2.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3.劳动二重性理论成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4.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5.价值规律是商品生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

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是: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表现形式是:

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它的作用表现: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自发调节时产生的消极后果:

(1)导致社会资源浪费。

(2)导致收入两极分化。

(3)阻碍技术的进步。

6.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通过对商品关系的深刻分析,马克思阐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形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7.剩余价值的概念: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8.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9.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料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划分依据)

划分的意义:

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

这种划分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10.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P188)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概念)

具体表现:

第一,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11.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12.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13.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14.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是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

其他:

1.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2.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3.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无偿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由此具有了剥削与被剥削的对抗性质,因此,资本主义所有制是雇佣劳动赖以存在的基础,是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剥削与被剥削关系的体验。

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