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备课教学参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600304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1.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备课教学参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备课教学参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备课教学参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备课教学参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备课教学参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备课教学参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备课教学参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备课教学参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备课教学参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备课教学参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备课教学参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备课教学参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备课教学参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备课教学参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备课教学参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备课教学参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备课教学参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备课教学参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备课教学参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备课教学参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备课教学参考.docx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备课教学参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备课教学参考.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备课教学参考.docx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备课教学参考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华文化基础读本》备课资料

张平

一、为政以德

[课文理解]“德”与“礼”是孔子治国为政的主要主张。

“德”是对个人要求,以“仁”为核心。

对统治者而言,应该执行“仁政”,对百姓不过分压迫剥削,这客观上对百姓有利。

“礼”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

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在本章选择的几段语录中,孔子提出了如何处理“德”与“刑”(法)之间关系,提出了“富民”(物质文明)、“教民”(精神文明)的关系,强调“仁”为基础的个人道德要求等。

♦孔子这一思想对今天来说,仍有启发和借鉴。

古代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基础上

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

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它与民主、法治是不兼容的。

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包括统治者与百姓)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这种做法还是有其积极的意义,对今天也有借鉴作用,值得研究总结。

今天提出“以徳治国”的意义:

“以德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框架下的以民主、

法制为前提的治国方略、措施,人民是“以德治国”的主体,根本目的是为“依法治国”奠定良好的伦理道德体系,以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

(一)“德治”与“法治”犹如鸟之双翼,其关系:

1、从两者实质看,并不互相排斥,而是互相兼容、联系的。

“法治”属于政治建设,是规

范人们行为准则的强制性的“外律”、“他律”,其主要功能是“惩恶”,对道德建设有引导作用,也是道德建设的保证,对人们的道德观念养成有培养和引导作用。

“德治”属于思想建设,是规范人们行为准则、自觉遵守社会秩序的“内律”、“自律”,其主要功能是“扬善”,它是立法的基础,是保证和调节各行各业人们生活、工作的重要因素,它可以解决许多法律无法解决的问题,它可以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

2、从具体内容看,法律中有道德,有的法律本身以道德判断为基础;而道德中也有守法、执法的内容。

3、从历史和实际看,我国经过了人治——加强法制——法治——法治、德治的结合

的过程。

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新的道德体系正在建设和形成,提倡德治尤为必要。

[课文解读]一、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

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能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所以他又很重视人的基本准则,如“信”、“仁”等,甚至把它看作比生命还重要。

因为人是万物之灵,如果光满足物质要求,与动物无异?

二、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

朱熹的《论语集注》把它解释为“各得其分”(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你认为有没有道理?

这和《说文解字》“均”、“平”的解释矛盾吗?

孔子之意与农民起义口号之意不相同。

孔子之意就是朱熹理解之意,因为孔子是极力提倡以“等级制”为核心的“礼”。

和《说文解字》解释也不矛盾。

因为《说文解字》是字面的基本意义,一个字还有它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

“平”、“均”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公平”,它也有“相对公平”与“绝对公平”,事实上只有“相对公平”,孔子所说的也类似“相对公平”,就是要统治者不要过分搜刮百姓,保证他们的基本物质需求。

三、你认为“政”和“德”、“刑”和“礼”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政”,这里是指治理国家之事。

“德”与“刑”,是指治理国家的手段、方法、途径,即“德治”与“法治”。

“礼”,是指人与人相处的一种规范,它是“德治”的基础。

孔子所言“礼”的核心是“等级制”,要求人们在自己所定位的等级中安分守纪。

“礼”从纵(上下级、长幼辈等)、横(夫妇、兄弟、朋友等)两方面规范、约束人们行为。

[文言练习]一、说说下面划线的词语与现代意义的区别。

现代汉语多双音节词语,文言中多单音节词,所以在文言中的词语往往包含多层意义。

“民免而无耻”中的“无耻”,在现代汉语中作整体理解(不知羞耻),而文言中是“没有”与“羞耻之心”的组合。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中的“有事”包含“发动”与“战事”。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中的“以为”是介词“以(把)”与动词“为(当作)”的结合,“以”下省略介词宾语“他”(颛臾的祖先),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认为”之意。

“既来之,则安之”中的“来”是不及物动词作使动用,“安”是形容词作使动用,是既“使之来,即要使之安”之意,在现代汉语中使动用法极少。

二、阅读下面短文,借助工具书,解释“亲”、“长”、“废”、“疾”、“货”、“身”的意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礼记·礼运》)

“亲”:

《说文》:

“亲,至也。

”本义是感情深厚,关系密切。

引申为父母家人、亲戚、婚姻等名词及宠爱、接触、亲近等动词。

文中的“亲其亲”,前一“亲”是形容词作意动用,后一“亲”作名词,意思是不光光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也把别人当作亲人)。

“长”:

《说文》:

长,久远也。

”引申为长短、永远等形容词,“擅长”、“延长”等动词,“长大”、“长辈”、“首领”、“生长”等读“zhǎng”。

文中的“长”,即得到成长。

“废”:

《说文》:

“废,屋顿也。

”指屋子倾圮无用。

引申为破败、坠落、停止、废弃、沮丧、杀害等,也引申为人长久不愈的疾病、残废。

文中即此义。

“疾”:

《说文》:

“疾,病也。

”引申为祸害、缺点毛病、痛、疾苦、病残之人、痛恨、妒忌、担忧、急速等义,文中作“病残之人”。

“货”:

《说文》:

“货,财也。

”引申为货物商品、货币、贿赂、买卖等,文中用其本义,财物。

“身”:

《说文》中指人的身体,引申为生命、毕生、自身、自己、亲自、体验、实行、担任、身份等,文中指“自己”、“自身”。

 

二、克己复礼

[课文理解]本章选择孔子关于“礼”的一些论述,具体对“礼”的内涵及如何达到“礼”作了阐述。

前面谈过,孔子所说的“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在他认为,“礼”(制度)的完善是根本,所以他推崇理想中的“周礼”。

西周面对当时社会纷争(主要是国君、诸侯的权利争夺),建立以“宗族嫡长继承制”、“等级制”为核心的“周礼”,来巩固社会秩序。

而到孔子生活的春秋后期,这种制度受到冲击,所谓“礼崩乐坏”,所以孔子竭力提倡“克己复礼”。

这就要求个人以“礼”为规范,不违规逾矩。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孔子的这一理论有助于社会的稳定。

但后世统治者借此强化自己绝对统治,作为压迫百姓的手段。

[课文解读]一、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

试结合课文有关章节,谈谈你的理解。

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

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

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

本节语录,围绕这两方面展开。

二、宋儒说克己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原意有什么不同?

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

孔子“君君、臣臣”的意思主要还是正名分,定等级,而汉代统治者则发展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宋以后,又将维护统治者的意志强化为“天理”,特别是明代后,更绝对否定了个人的一切愿望需求,实行封建专制统治。

对于宋代“天理人欲”之说,现在不少专家研究认为,宋儒还是肯定人的正常欲望需求的,如朱熹认为“饮食者,天理也;求美味,人欲也”,“饮食男女,固出于性(天性)”,因此,人们正当的欲望不是“人欲”,而是“天理”,只有违背仁义礼智信的“穷口腹之欲”,才是需“去”的“人欲”,故他又说:

“修德之实,在乎去人欲,存天理”。

同时,朱熹之说不仅仅针对一般百姓,更针对统治者,提出“正君心是大本”,认为大臣的责任是“格(规范)君心之非(不对之处)”。

朱熹被宋孝宗罢官,其著作被禁,其学被称“伪学”,朱熹等59人被定为“伪学逆党”,也正说明朱熹理论也是针对统治者的。

到了明代,朱元璋等曲解其说,更成为专制统治的理论。

三、“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见周公”都是主谓倒装句。

这种倒装句方式表达了孔子怎样的心情?

《论语》里类似的倒装句还有不少,比较一下现实生活中书面语言和口语中倒装句使用频度的区别,说说这种现象反映了《论语》怎样的语体特点。

陈述句中的主谓倒装,主要是突出感情,强调谓语表达的内容。

这两个例句,表达出孔子对周礼理想境界的向往及自己为理想努力难以实现的感慨。

这种倒装句的使用,说明《论语》作为古代散文起始阶段的语录体带有口语化、生活化的特点。

[文言练习]四、阅读下面三段文字,说一说它们各自从哪个角度对“礼”进行阐释的。

(文字略)

引用的荀子、《礼记》中的三段文字,主要从“人性”角度论述“礼”的必要。

从人性角度而言,人作为高等动物,本身具有“自然属性(动物性、“恶”)”和“社会属性(社会性、“善”)”的双重性,而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还具有“社会性”,因此,为了克服人性中“自然属性”的一面,需要制订一定的“礼”(规范)来加以约束自己,所谓“克己复礼”。

否则,人将与动物无异。

孟子也曾说过,“恻隐之心”、“礼让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是人性的根本出发点,如果无此“四心”,“非人也”,与动物无异。

五、“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中哪些词活用作动词?

其意义与“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和“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中活用动词的相应词语有什么不同?

这里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但语法意义不同。

前面的例子是在名词前直接加否定副词,而副词只能修饰谓语,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前,所以,副词后的名词,一般是活用作动词。

后面的例子是两个名词相连,那么一般来说,前一名词活用作动词谓语。

也有的书上将以上的例子作为“名词意动”,因为谓语动词没有设计具体动作行为,仅是主观意图上的行为。

 

三、待贾而沽

[课文理解]本章选择的语录,表达孔子坚持自己的理想,并为了理想而坚定不移奋斗。

对我们今天的启示:

人要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确立自己的正确理想,明确人生目的,并要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勇往直前,坚定不移走下去。

当然,理想要符合每个人的基础和特点、条件,不盲目高攀,好高骛远。

同时,也要付诸实践,不能“眼高手低”,有理想而缺乏行动。

[课文解读]一、孔子为什么热心于仕途?

这和他用行舍藏的主张有没有矛盾?

孔子的热心仕途主要是为了实现自己“复礼”的政治主张,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所以他不管如何碰壁,还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这和他的“用行舍藏”看似矛盾,其实也不矛盾。

中国文人很好地将儒家积极进取的“入世”思想和道家消极隐退的“出世”思想融合起来,所谓“沧浪之水清,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可以濯我足”,所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统治者开明,政治清明,文人愿意报效国家;而反之,则隐退避身,等待时机,而其内心,是渴望用政,实现自身价值。

二、9·5章,是怎样表现孔子的强烈自信的?

17·1章,从“来!

予与尔言”可以看出阳货对孔子是怎样的态度?

可以根据什么判断孔子对阳货的回答是虚应故事?

9·5章中,孔子在被匡人拘禁的情况下,毫无畏惧,以周文化代表自居,相信自己的个人人格和主张,最终脱围。

在17·1章中,阳货以自己官职自大,在孔子面前高傲自踞,所以用命令式的口吻对待孔子。

但孔子不卑不亢,面对阳货“实用主义”的劝说自己出仕,委婉拒绝,孔子渴望被任用,但不愿为了个人利益而牺牲原则,所以他躲避阳货,实在躲避不了,假意允应出仕。

三、孔子主张在修身上要“近取譬”(推己及人),其实他在言谈中也是很注意“近取譬”的。

17·7章就有一连串“近取譬”的句子,把这些句子找出来,说说它们表现了孔子怎样的态度和心理。

如果把这些句子换成陈述句,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17·7章中孔子回答子路的话,用比喻和反诘表示自己不怕危险,愿意去与有野心、有实力的叛臣见面,表现出孔子不以自身安危为重、反对佛肸违背“礼”、以下犯上行径的无畏精神,给学生树立了坚持理想原则、不怕一切的人格魅力。

他回答学生时用比喻、反诘,更能体现出一种义无返顾、不容置疑的力量,用陈述句是表达不出的。

[文言练习]四、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

1、“从者见之”中的“见”,是使动用法,即孔子的随从者使(仪封人)谒见了孔子。

而“天下有道则见”中的“见”即“现”,出来当官,与下面的“隐”相对。

2、“邦有道,则知”中的“知”通“智”,与下面的“愚”相对;“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中的“知”,了解。

3、“男有分,女有归”中的“归”指女子出嫁(古代认为女子属于夫家,所以出嫁犹如“归”);“归孔子豚”中“归”通“馈”,赠送。

4、“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中的“与”作动词用,参与;“岁不我与”中的“与”也作动词,等待(此句为宾语前置)。

5、“求善贾而沽诸”中的“沽”,“卖”(出售)解;“沽酒来何迟”中的“沽”,“买(酒)”。

五、给下面短文加上标点:

庄子钓于濮水。

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

“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

“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

“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

“吾将曳尾于涂中。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

[课文理解]本章选择的几段语录,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者精神。

人是需要一种信仰、一种理想、一种精神的,孔子一生坚持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进,不管多少艰难险阻,甚至明知理想难以实现,但还是尽自己力量坚持到底。

在讲究实惠、讲究个人利益的人看来,这样的人似乎是“傻子”,但孔子不为人言所动,坚持自己的行为。

这种精神,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集中体现,古往今来,曾激励过中华民族无数的仁人志士,如杜甫、苏轼、辛弃疾、陆游、文天祥等都是这样做的。

在今天,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

[课文解读]一、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

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报”?

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心情?

陈成子弑君,在孔子看来,这是违背“礼”、以下犯上的严重事件,也是对孔子所追求的理想政治的沉重打击,所以孔子把它当作大事严肃对待。

同时,孔子作为大臣,明确自己的职责和职守,所以他不管有效无效,尽自己职责向各方报告,反映出他忠于职守、严谨不苟的精神。

但鲁哀公及“三子”的态度,说明春秋末期已经“礼崩乐坏”了。

二、你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有什么看法?

举例说明这种精神在历史上的影响。

(略)

[文言练习]三、完成下面各题。

1、翻译下面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部分。

(1)(孔子)之三子告(陈成子弑君事)。

(2)(接舆)趋而辟之,(孔子)不得与之言。

(3)鸟兽不可与(之,指鸟兽)同群。

(4)丘不与(之,指世上人)易也。

(5)(子路)至,(丈人)则行矣。

2、说明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止子路宿”的“止”,留宿。

(2)“杀鸡为黍而食之”的“食”(sì),使动用法,使之(子路)食。

(3)“见其二子焉”的“见”,动词使动用法:

使其二子见(子路)。

(4)“欲洁其身,而乱大伦”中的“洁”,形容词使动用法:

欲使其身洁。

(5)“怀其宝而迷其邦”中的“迷”,形容词使动用法:

使其邦混乱。

四、给下面短文加上标点:

孔子适陈,与弟子相失。

孔子独立郭东门。

郑人或谓子贡曰:

“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

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子贡以实告孔子。

孔子欣然笑曰:

“形状末了,而似丧家之狗,然哉!

然哉!

五、仁者爱人

[课文理解]本章选择孔子关于“仁”的语录选段,阐述孔子“仁”的思想体系及其内涵。

“仁”作为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与孔子政治思想核心的“礼”,是孔子《论语》的基本思想,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仁”是对每一个人最基本要求,也是搞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保证,孟子进一步发展为“性本善”,从人性出发肯定“仁”。

孔子对“仁”的论述贯穿在《论语》中,概括一下“仁”的内涵,其基本要点是“爱人”,而其具体体现则包含方方面面,诸如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忠恕、博施济众、体谅人而不强加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视人、关心弱者、珍爱生命等等。

但是孔子对“仁”理解也不片面,他也肯定管仲统一、匡正天下的“大仁”。

学习和全面、正确理解和继承孔子“仁”的思想,在今天,尤有重要和必要的现实意义。

如果每个人都能“我爱人人”、“我为人人”,那么也必将“人人爱我”、“人人为我”。

[课文解读]一、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维护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由此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仁爱观?

孔子否定管仲“知礼”,是指管仲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分,也像国君一样建“三归”、“反坫”、“塞门”(国君享有的建筑),在孔子看来,是违背了“礼”的等级。

但是孔子不否定管仲是个“仁者”,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使华夏民族免于衰落。

由此看来,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则为前提,即保证国家稳定、百姓安生,不能违背此原则。

而具体则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

二、同是主张相爱,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墨子的兼爱则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说“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墨子的主张和孔子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

孔子的“仁爱”是建立“礼”(等级制度)的基础上,也是以“礼”为原则和指导的,所以他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亲情为纽带,推己及人,从家庭亲人到整个社会,实现“仁爱”。

而墨子“兼爱”则是建立在所有人平等基础上,人与人之间互相友爱,利益共享。

显然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观点,在阶级社会里,是难以实现的。

这也是墨子思想在后来衰落的原因。

至于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一方面是说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有着根本区别(一强调等级、一强调平等),二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各派之间互相争论,批评对方,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所以讥刺墨家的“兼爱”因平等而“无父无君”。

三、有人评论15·42章孔子对待盲人乐师的叙述“说得极平实浅易”,“活画出一个相师仪节来了”(牛运震《论语随笔》)。

说说这一章是运用什么方法使人物生动可感的。

如果这一章换成“孔子对盲人充满同情心,走路时提醒他注意脚下,坐后向他逐一介绍在座的人”之类说法,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这一段主要用客观叙述、白描手法,寓情感于客观叙事之中,突出孔子尊重、体谅、关心人、特别是弱者的“仁爱”精神。

不加评论而用朴实的行动将孔子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呈现在学生面前。

这也是含褒贬于客观叙述之中的“春秋笔法”。

如果改用其他,难以达到如此感人效果。

[文言练习]四、说明下面句子宾语前置的情况。

(1)于斯三者何先?

“何先”,即“先(去掉)哪一个”。

(2)晨门曰:

“奚自?

”“奚自”,即“从哪里(来)”。

(3)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孰与”,即“与谁”,在古汉语中,这是一个常见的用于比较的词,在疑问句中,在比较中选择,如“吾孰与徐公美?

”而在反问句中,则将前后两项比较显示分明,一般是肯定后项。

(4)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谁与”,即“与谁”。

(5)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未之有”即“未有之”。

(6)岁不我与。

“我与”即“与(等待)我”。

(7)莫己知也。

“己知”即“知(了解)己”。

(8)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莫之知”即“莫知(知道)之(他)”。

(9)无乃尔是过与。

“尔是过”即“过(责备)尔”,“是”系指示代词复指“尔”。

(10)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公山氏之之”,即“之(到)公山氏那里去”,前一“之”,指示代词复指“公山氏”。

(11)曾是以为孝乎?

“是以”即“以是(指代供给父老酒食)”。

(12)吾道一以贯之。

“一以贯之”即“以一(忠恕)贯之”。

(13)仁以为己任。

“仁以”即“以仁”。

五、给下面短文加上标点。

师德长八尺,方口博唇,深沉有度量。

人有忤己,辄逊以自免,不见容色。

尝与李昭德偕行,师德素丰硕,不能遽步,昭德迟之。

恚曰:

“为田舍子所留。

”师德笑曰:

“吾不田舍,复在何人?

”其弟守代州,辞之官,教之耐事。

弟曰:

“人有唾面,洁之乃已。

”师德曰:

“未也。

洁之,是违其怒。

正使自干耳!

”狄仁杰未辅政,师德荐之。

及同列,数挤,令外使。

武后觉,问仁杰曰:

“师德贤乎?

”对曰:

“为将谨守,贤则不知也。

”又问:

“知人乎?

”对曰:

“臣尝同僚,未闻其知人也。

”后曰:

“朕用卿,师德荐也,诚知人矣!

”出其奏。

仁杰惭,已而叹曰:

“娄公盛德我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远矣!

 

六、君子之风

[课文理解]本章选择的几段论述儒家心目中的“君子”必须具备的品质,包括“道”、“德”、“仁”、“义”、“礼”、“信”等为核心的政治、道德素质及掌握“六艺”的知识技能素质。

具体又有能正确处理“利”与“义”的关系,能以生命捍卫仁义,不以个人利益为重,不以非正当手段去追求富贵名利,重视个人修养,追求内涵与外表的统一等。

这些,对我们今天的个人修养、追求完美人格有借鉴意义。

[课文解读]一、孔子是怎样形象地表述自己安贫乐道和乐以忘忧的心境的?

你怎样理解“浮云”的比喻义?

孔子表达自己这一志向时并未用空洞的语言表态,而是用了具体的细节,写自己平常的饮食起居,特别用“曲肱而枕之”来写自己贫困简陋而自由随便的生活细节,尤给人以深刻印象。

所以后世许多文人都特别欣赏,在诗文中引用。

而“浮云”的比喻,则又形象表明了孔子的富贵金钱观,正当的富贵、金钱是人追求创造得来的,用不正当非法手段谋得的富贵、金钱是可耻的,而且终有被暴露、清算的一天,正如陈毅所写,对于非法钱财富贵“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红楼梦》中用“好了歌”来形象阐明金钱、富贵对人生来说犹如“过眼烟云”。

李白也有诗: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杜甫的《丹青引》中写道: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辛弃疾《水龙吟·瓢泉》:

“人不堪忧,一瓢自乐,贤哉回也。

料当年曾问:

‘饭蔬饮水,何为是,栖栖者?

’”

二、“鄙夫可与事君”章“其未得之也,患得之”一句,一般都解释为“患不得之”,但也有人认为“患得之”就是害怕得到的意思。

如朱熹《论语精义》引吕氏曰:

“惮于任事,故未得而患得;好利无厌,故既得患失。

”你对这句话有没有新的理解?

请联系实际作简要陈述。

朱熹注释本章引用胡氏之论曰:

“士之品,大概有三。

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富贵者而已者,则亦无所不至矣。

”朱熹认为:

“志于富贵者,即孔子所谓‘鄙夫’也。

”由于古文的简约,引起不同理解。

对于“患得之”,从字面上看,是害怕得到它(功名富贵),这样理解又与整段话中写的“鄙夫”相矛盾,因此引出不同的说法。

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成一家之言。

三、孔子说:

“君子喻于义”,但只是“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

韩非子则认为君臣父子之间只有利害关系,没有道义关系,彼此是“用计算之心以相待”的,都是为了追求各自的“大利”(见《韩非子·六反》)。

而后来的儒家走向另一个极端,产生了讳言利、排斥利的倾向,如董仲舒就主张“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见《汉书·董仲舒传》)。

试对这三种主张作简要评论。

孔子之论符合人为了生存追求利益而又要遵守“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