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考试用书第至第四章讲义.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602542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65.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务管理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考试用书第至第四章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财务管理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考试用书第至第四章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财务管理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考试用书第至第四章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财务管理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考试用书第至第四章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财务管理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考试用书第至第四章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财务管理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考试用书第至第四章讲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1页
财务管理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考试用书第至第四章讲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1页
财务管理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考试用书第至第四章讲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1页
财务管理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考试用书第至第四章讲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1页
财务管理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考试用书第至第四章讲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1页
财务管理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考试用书第至第四章讲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1页
财务管理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考试用书第至第四章讲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1页
财务管理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考试用书第至第四章讲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1页
财务管理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考试用书第至第四章讲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1页
财务管理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考试用书第至第四章讲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1页
财务管理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考试用书第至第四章讲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1页
财务管理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考试用书第至第四章讲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1页
财务管理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考试用书第至第四章讲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1页
财务管理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考试用书第至第四章讲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1页
财务管理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考试用书第至第四章讲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务管理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考试用书第至第四章讲义.docx

《财务管理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考试用书第至第四章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务管理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考试用书第至第四章讲义.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财务管理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考试用书第至第四章讲义.docx

财务管理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考试用书第至第四章讲义

{财务管理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考试用书第至第四章讲义

传输和各种加工处理的自动化,如何辅助财务管理,帮助形成合理的预测和科学的决策。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发展会计电算化,有利于促进会计工作规范,优化会计工作质量,简化会计工作程序,降低会计工作强度,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增加会计分析和评价手段,提升会计预测和决策能力,加强会计内部管理和控制,更好地发挥会计职能作用,为实现会计工作现代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会计电算化的含义。

会计电算化是使会计资料通过会计软件在计算机上实现会计算。

会计是经济管理的组成部分,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凭证为依据,采用专门的方法,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治理,连续,系统的核算与监督,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参与经营管理,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

【会计软件】又称【会计核算软件】,是指专门用于会计核算工作的计算机应用软件,它是现代【会计核算】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

在中国出现“会计电算化”的概念:

1981年8月,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的“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专题讨论会”上,国家财政部和中国会计学会,联合【中国人民大学】、第一汽车制造厂正式提出了“会计电算化”这个概念,是指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应用的简称为“会计电算化”。

狭义的会计电算化是指以计算机为主体的当代电子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包括在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借助计算机系统,采用电子数据处理方式来汇集,分类,加工处理,储存和传输会计数据资料,实现会计核算等工作。

具体来说,就是利用会计软件,指挥各种计算机设备替代手工完成或完成在手工下很难完成、甚至无法完成的会计工作的过程。

广义的会计电算化是指与实现会计工作电算化有关的所有工作,包括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训,会计电算化的宏观规划,会计电算化的制度建设,会计电算化软件市场的培育与发展等。

EDP:

electronicdataprocessingaccounting,电子数据处理会计或称为电子计算机会计(puteraccouning)。

(二)会计电算化的主要内容。

1.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开发和应用。

广义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开发是指涉及整个会计电算化领域的开发,包括会计电算化核算软件的开发,会计电算化管理软件的开发,会计电算化决策软件的开发,会计控制软件的开发各种会计电算化专项软件的开发等。

狭义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开发主要指会计核算软件的开发,它是会计电算化的核心内容,也是会计电算化应用的前提和基础。

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开发主要有自主开发,委托开发,合作开发,外购商品化会计软件等几种方式。

2.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训。

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训是顺利实施会计电算化的重要一环。

可以采用社会短期培训、委托培训、企业自身培训、软件供应商培训、网上培训等多种形式。

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训主要包括会计电算主管,软件操作,数据分析,电算维护,审核记账,电算审查等岗位的培训。

1)会计电算化主管:

组织、控制、协调和监督计算机及会计电算化软件的运行。

2)软件操作:

具体操作软件,如记账凭证等会计数据的录入和审核,各种记账凭证、账簿、会计报表的输出及部分会计数据的处理等。

3)数据分析:

系统内的会计数据的搜集、分析能力。

4)电算维护:

对会计电算化软件系统内各部分的运行和存储数据的管理。

5)审核记账:

系统内控会计数据的审核与确认。

6)电算审查:

监督会计电算化软件系统及计算机的运行。

3.会计电算化的宏观规划。

会计电算化的宏观规划和各行业主管部门通过制定一系列国家、地区、行业的会计电算化工作目标,发展方向及实施办法来实现。

4.会计电算化的制度建设。

包括四方的内容。

(1)建立会计电算化岗位分工责任管理制度。

明确岗位分工及每个工作岗位的职责范围。

(2)建立会计电算化操作管理制度。

明确规定各操作人员对会计软件的操作内容和权限,并由专人保管必要的会计软件操作记录。

(3)建立会计电算化硬件,软件,数据管理制度。

基本内容是会计核算硬件的保养,会计核算软件的安全保密和升级,会计数据存储介质的保管与备份。

(4)建立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制度。

基本内容是采用磁盘、光盘等磁性介质存储、打印纸质资料存储以及异地存储等多种存储方式加强会计档案管理。

(三)会计电算化的作用。

1.提高会计数据处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提高会计核算的水平和质量,减轻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

2.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促进会计工作规范化,促进会计职能的转变。

帮助财务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分析、决策、预测。

3.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使财务会计管理由事后管理向事中控制,事前预测转变,为管理信息化打下基础。

据相关统计,会计信息约点企业管理信息的60%~70%,且多为综合性批标。

4.推动会计技术,方法,理论创新和观念更新,促进会计工作进一步发展。

(四)会计电算化的管理体制。

1.我国会计电算化管理体制。

财政部管理全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

地方各级财政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各单位在遵循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和财政部门会计电算化发展工作规划的前提下,结合本单位情况,具体实施本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工作。

我国财政部门管理会计电算化的基本任务是。

(1)制定会计电算化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

(2)制定会计电算化法规制度,对会计核算软件及生成的会计资料是否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情况进行监督。

(3)促进各单位逐步实现会计电算化提高工作水平。

(4)组织和管理电算化人才培训工作。

各级财政部门可对会计电算化人员区分初级、中级、高级等层次,分别培训。

2.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取决于两方面的发展,一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二是会计技术、方法、理论和观念的发展。

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从会计信息标准建设、会计信息化实施和会计信息化管理等三方面来努力,也是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三大基本任务。

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

建立会计信息化资源标准、会计信息化内控标准、会计信息化审计标准。

二、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和探索。

(一)模拟手工记账的探索起步。

1954年,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开始利用计算机计算职工工资,由此引发了会计工作的变革。

(二)与其他业务结合的推广发展。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不断高速发展,计算机技术与在此基础上开发的会计软件的应用成为了财务会计人员进行会计工作的主要方式。

(三)引入会计专业判断的渗透融合。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会计电算化系统作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引入会计专业判断。

(四)与内控相结合建立ERP系统的集成管理。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ERP概念提出。

所谓ERP,即企业应用的企业资源计划,就是通过信息技术等手段,实现企业内部资源共享和协同,克服企业中的官僚制约,使得各业务流程平滑无缝地衔接,从而提高管理的效率和业务的精确度,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降低交易成本。

(五)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展望。

1.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目标。

2.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主要任务。

(1)推进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

(2)推进会主师事务所审计信息化建设。

(3)推进会计管理和会计监督信息化建设。

(4)推进会计教育与会计理会议纪要研究信息化建设。

(5)推进会计信息化人才建设。

(6)推进统一的会计相关信息平台建设。

第二节会计核算软件。

一、会计核算软件的概念和演进。

(一)会计核算软件的概念。

会计核算软件又称会计软件或会计电算化软件,是指专门用于会计核算工作的计算机应用软件,包括采用各种计算机语言编制的用于会计核算工作的计算机程序。

凡是具备相对独立完成会计数据输入、处理和输出功能模块的软件,如账务处理、固定资产核算、工资核算软件等均可视为会计核算软件。

大型企业中使用的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ResourcesPlanning,简称ERP)软件中,用于处理会计核算软件数据部分的功能模块也属于会计核算软件的范畴。

我国境内各单位应用的会计核算软件,应当符合我国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符合财政部所发《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的要求。

例题1.判断题:

企业资源计划(简称ERP)软件中用于处理会计核算数据部分的模块不属于会计核算软件的范畴。

答案:

×企业资源计划(简称ERP)软件中用于处理会计核算数据部分的模块也属于会计核算软件的范畴。

(二)会计核算软件的演进。

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里就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简单说来,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可以分为起步阶段(也称缓慢发展阶段,1983年以前)、自发发展阶段(1983~1987年)、有组织有计划的稳定发展阶段(1987~1996年)和竞争提高阶段(1996年至今)。

今后,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将形成两种趋势:

高管理层次、业务复杂的大型企业依靠具有雄厚技术力量的专业会计软件公司,进行高水平会计信息系统的定点开发,以满足其独特管理方法的会计要求;中小型企事业单位,在成熟的会计核算软件市场,选择操作简便、售后服务量小、专业化特点强、扩充余地大的会计软件包,逐步扩展电算化范围、满足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的要求。

二、会计核算软件的分类。

(一)按适用范围分为通用和专用会计核算软件。

1.专用会计核算软件。

专用会计核算软件也称为定点开发核算软件,指由使用单位自行开发或委托其他单位开发,供本单位使用的会计核算软件。

2.通用会计核算软件。

指由业软件公司开发并批量生产,公开在市场上销售,能适应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会计核算与管理基本需要的会计核算软件。

在会计电算经工作中,通常把输入单位会计核算规则,使用通过会计核算软件专用化的工作称之为“系统初始化。

3.通用会计核算软件的特点。

(1)通用会计核算软件的缺点。

1)软件的扩充与修改及时性差。

2)专业性差。

会计软件通用性越强,系统初始化的工作量就越大,计算机系统资源点用和浪费就越严重;企业特殊核算的要求难以得到满足。

(2)通用会计核算软件的优点。

1)通用性强。

2)单位成本和追加成本相对较低。

3)维护量小和维护有保障。

4)软件开发水平较高。

4.选择通用会计核算软件时应注意的问题。

合法性、安全性、正确性、可扩充性、操作方便性、售后服务的可靠性和软件公司的实力。

(二)按硬件结构分为单用户会计核算软件和多用户(网络)会计核算软件。

1.单用户会计核算软件。

是指会计核算软件安装在一台或几台计算机上,每台计算机的会计核算软件单独运行,生成的数据只存储在各自的计算机中,计算机之间不能直接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

2.多用户(网络)会计核算软件。

是指会计核算软件装在一个多用户系统的主机(或计算机网络服务器)上,该系统中各个终端(工作站)可以同时运行软件,且不同终端(工作站)上的会计操作人员能够交换和共享会计信息。

(三)其他分类方法。

(1)按会计软件的功能和发展阶段分为单一核算型会计软件、管理型会计核算软件、决策型会计核算软件。

(2)按应用单位层次分为部门级会计软件、企业级会计软件和集团级会计软件。

例题2.单选题:

商品性会计软件比自行开发的会计软件()。

A.通用性强,开发水平低B.维护量小,购置成本高C.成本高,开发水平高D.通用性强,维护量小。

案:

D。

例题3.判断题:

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通用性强,不需要在会计部门进行任何调整即可使用。

()

答案:

×。

为了体现“通用”的特点,通用会计核算软件一般都设置“初始化”模块,用户在首次使用通用会计核算软件时,必须使用该模块对本单位的所有会计核算规则进行初始化设置,从而把通用会计核算软件转化为适合本单位核算实际的专用会计核算软件。

所以,“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通用性强,不需要在会计部门作任何调整”的观念是错误的。

三、会计核算软件的功能模块。

会计核算软件的功能模块,又称为会计核算软件的功能结构,是指会计核算软件中能够相对独立完成会计数据输入、处理和输出功能的各个组成部分。

(一)会计核算软件的构成。

下面简单介绍会计核算软件各功能模块的主要作用。

1.账务处理功能模块。

账务处理模块是整个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核心。

账务处理功能模块主要以会计凭证为原始数据,按会计科目,通过统计指标体系对记账凭证所载的经济内容,进行记录,分类,计算,加工,汇总,输出记账凭证,总分类账,明细分类账,日记帐及其他账簿和报表。

账务处理模块的功能主要包括:

账务初始化(建账);会计凭证处理(输入,审核,汇总);记账,结账;对账;数据查询;打印输出,其他辅助功能。

账务初始化是指根据程序要求和内部管理需要自定义会计科目体系(包括对会计科目进行设置,新增,删除,修改等),记账凭证格式,账簿体系的过程。

记账,结账功能由计算机根据指令,按照既定程序自动完成。

记账是对经审核的记账凭证登账,会计凭证一经登账不能直接修改。

结账是根据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按会计科目分级进行计算,汇总,在月底,年底结出借贷发生额和余额并进行结账处理,结束当期核算,开始下一个会计核算循环。

对账功能的一部分由会计核算软件依照设计的程序自动检查核对,如总账,明细账之间的账账核对。

另一部分则提供给用户进行核对,如银行对账单核对,与往来账核对,其他辅助账核对等。

2.应收/应付款核算功能模块。

应收/应付款核算功能模块主要根据应收应付业务的有关凭证,完成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等往来业务的登记、核销等工作;动态反映各往来客户的信息;进行账龄分析和坏账估计;生成应收、应付账款明细表、账龄分析表等;自动编制有关凭证并传递到帐务处理模块。

有的会计核算软件将应收应付款的核算功能模块单独分离出来,分别建立应收账款核算功能模块和应付账款核算功能模块两个模块。

3.工资核算功能模块。

工资核算功能模块主要用来计算工资的发放和核算。

它以计提发放职工个人工资的原始数据为基础,核算职工资,处理工资发放。

计算;工资费工资核算模块包括:

设计工资项目及项目计算公式;录入职工工资基础资料;处理人员增减变动情况;计算汇总工资各项目;工资数据查询;打印输出有关工资表格。

自动编制工资费用分配转账凭证,传递给账务处理功能模块等。

4.固定资产核算功能模块。

固定资产核算功能模块主要用于单位固定资产的明细核算及管理。

固定资产核算的大部分工作量是在初始化阶段完成。

在此模块中对于折旧的计提是通过设置自定义转账凭证的方式每月由计算机自动完成。

固定资产核算模块通常包括:

固定资料卡片管理(包括卡片格式设定,数据项定义,卡片的输入和修改等),建立固定资产账簿,录入固定资产变动情况,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分类汇总计算,查询及打印输出,编制转账凭证。

5.存货核算功能模块。

存货核算主要功能是管理单位的存货。

它主要是对存货的收、发、存业务进行会计核算。

存货模块一般包括:

存货代码管理,存货收,发,存管理,存货出库计价管理,存货核算等内容。

6.销售核算功能模块。

销售核算功能模块的目的是以销售业务为主线,兼顾辅助业务管理,实现销售业务管理与核算一体化。

销售核算功能模块主要包括:

产品入库、发出和结存的核算,产品销售收入、费用、税金的核算,销售利润的及分配等功能。

7.成本核算功能模块。

成本核算是会计核算的中心内容。

成本核算功能模块的基本任务是归集和分配各种成本费用,及时计算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计算和结转成本差异,输出成本核算的有关信息,并自动编制机制转账凭证传递给账务处理子系统。

8.会计报表生成与汇总功能模块。

会计报表生成与汇总功能模块主要是根据事先定义号的格式和数据生成公式,由计算机自动从账务处理系统的帐簿数据库中获取核算数据,完成各种报表的编制与汇总工作,生成各种内部报表、外部报表及汇总报表,并根据报表数据生成各种分析图等。

企业会计报表发生变动时,只需修改或重新定义报表格式和取数公式即可。

会计报表生成与汇总功能模块主要包括:

会计报表定义;会计报表计算;会计报表汇总;会计报表查询;会计报表输出等内容。

9.财务分析功能模块。

财务分析模块通过运用专门的分析方法,对财务数据进行加工并从中提取有用的,相关的信息,为单位的管理决策提供正确的依据。

财务分析功能模块一般具有指标分析、报表分析、计划分析、现金收支分析、因素分析等功能。

例题4.判断题:

帐务处理子系统,可以直接处理来自记账凭证的信息,但不能接收来自各核算子系统的自动转账凭证。

()

答案:

×帐务处理子系统是会计核算软件的核心模块,它不仅可以直接处理来自记账凭证的信息,而且可以接收来自各核算子系统的自动转账凭证,进行总分类核算。

(二)账务处理模块与主要核算模块间的联系。

财务处理模块是会计核算软件的核心模块,该模块以记账凭证为接口与其他功能模块有机地连接在一起,构成完整的会计核算系统。

四、会计核算软件与手工会计核算的异同。

(一)会计核算软件与手工会计核算的相同点。

1.目标一致。

2.遵守共同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3.遵守共同的基本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

4.会计数据处理流程大体一致。

(二)会计核算软件与手工会计核算的区别。

1.会计核算工具不同。

2.会计信息载体不同。

3.记账规则不完全相同。

4.账务处理流程类型存在差别。

5.内部控制方式不同。

6.其他区别。

(1)数据处理过程不同。

(2)数据处理起点不同。

(手工:

以原始凭证为起点;会计电算化:

以记账凭证为起点)。

(3)查询方式不同。

例题1:

会计电算化是一个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报账的过程。

()。

答案:

×会计电算化的过程就是一个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报账,并部分的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判断和决策的过程。

例题2:

会计电算化已成为一门融电子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会计科学等现代科技为一体的边缘学科。

()答案:

√。

第二章会计电算化的工作环境。

第一节计算机一般知识。

计算机是一种按程序自动进行信息处理的通用工具。

一、计算机及其种类。

(一)计算机的发展。

计算机的出现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科学技术发明之一,与人的大脑和五官类似,计算机信息处理也包括信息采集、识别、存储、处理等功能,因此,计算机也常被人们称为电脑。

20世纪40年代,无线电技术和电子工业迅速发展为电子计算机的出现提供了技术基础。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于1946年2月。

这台名叫ENIAC的计算机,电子元件采用了电子管和电子线路,计算速度每秒5000次,不具备存储程序的能力及自动计算功能。

从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到现在已经将近60年,在这60年里,计算机发展非常的迅速。

按【元器件】的划分,计算机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8年):

电子管计算机时代。

2.第二代计算机(1959~1964年):

晶体管计算机时代。

3.第三代计算机(1965~1970年):

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

4.第四代计算机(1971~现在):

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

计算机按应用划分:

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大型机阶段,微型机阶段,计算机网络阶段。

20世纪90年代是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更为迅猛的阶段,产品不断升级换代。

未来计算机将向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我国计算机发展比较晚,在20世纪70~80年代开始了一些计算机的研制工作。

1983年我国研制出了第一台每秒运算达一亿次的“银河I型巨型计算机”。

2008年12月成功研制国内第一台实际性能突破每秒百万亿运算能力的“超级计算机”--联想“深腾7000”,我国已跨入世界研制世型机的先进行列。

计算机的特点。

(1)运算速度快。

(2)计算精度高。

(3)存储容量大。

(4)具有逻辑判断能力。

(5)具有自动执行程序的能力。

(二)计算机的分类。

根据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协会(IEEE)于1989年11月提出的标准来划分的,可以把计算机划分为巨型机、小巨型机、大型机、小型机、工作站和个人计算机六类。

1.巨型机(superputer),也称为超级计算机,在所有计算机类型中价格最贵,功能最强,其浮点运算已达1TFLOPS,即每秒万亿次。

用于战略武器的设计,空间技术,石油勘探,中长期天气预报以及社会模拟等领域。

巨型机的研制水平、生产能力及其应用程序,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与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

2.小巨型机(minisuperputer),或称桌上型超级计算机,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速度达1GFLOPS,即每称10亿次。

该机的机能略低于巨型机,价格只有巨型机的十分之一。

3.大型主机(Mainframe),覆盖国内常说的大、中型机。

具有很强的处理和管理能力。

主要用于银行,大公司,规模较大的高校和科研院所。

可用其担当网络超级服务器。

4.小型机(MiniputerorMinis),结构简单,可靠性高,成本较低。

5.工作站(Workstation),介于PC机和小型机之间的一种高档微机,是专长处理某类特殊事务的计算机类型。

它与网络系统中的“工作站”,在用词上相同,而含义不同。

网络上的工作站泛指联网的用户结点,而这里工作站常常只是一般的个人计算机而已。

6.个人计算机(PersonalComputer),即PC机。

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新机种。

PC机的主流是IBM公司在1981年推出的PC机系列。

二、计算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1.字长。

字长是指计算机的运算部件一次能直接处理的二进制数据的位数,它直接涉及到计算机的功能、用途和应用领域,是计算机的一个重要技术性能指标。

一般计算机的字长都是字节1,2,4,8倍,微型计算机的字长为8位,16位,32位,64位。

字长决定了计算机的运算精度,字长越长,运算精度就越高。

字长决定了指令直接寻址的能力,字长还影响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字长越长,其运算速度越快。

2.内存容量。

内存储器中能存储信息的总字节数称为内存容量。

字节(BYTE)是指作为一个单位来处理的一串二进制数位,通常以8个二进制位(bite)为一个字节(byte)。

1KB=1024B,1MB=1024KB,1GB=1024MB。

内存的容量越大,存储的数据和程序就越多,能运行的软件功能越丰富,处理能力就越强,同时也会加快运算或处理信息的速度.

3.主频。

主频即CPU的钟频率,是指CPU在单位时间内发出的脉冲数,也就是CPU运算时的工作频率。

在很大程度上CPU的主频决定着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主频越高,一个时钟周期内完成的指令越多,当然CPU的速度就越快,提高CPU的主频也是提高计算机性能的有效手段。

4.存取周期。

存储器完成一次读(取)或写(存)信息所需时间称为存储器的存取(访问)时间。

连续两次读(或写)所需的最短时间,称为存储器的存取周期。

存取周期是反映内存储器性能的一项重要技术指标,直接影响计算机的速度。

微机的内存储器目前都由超大规模集成电器技术制成,存取周期很短。

5.外设配置。

外设配置是指计算机的输入输出设备以外的存储器等。

除上面列举的5项主要指标外,计算机还应考虑机器的兼容性,可靠性,可维护性,机器允许配置的外部设备的最大数目。

三、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已经是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科学计算。

【科学计算】是指用计算机完成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等领域中涉及的复杂的数据运算。

【科学计算】是计算机【最早】应用的领域。

早期的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虽然现在此应用的比重在下降,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的复杂性、计算量、精度和速度要求的不断提高,科学计算在现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