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超前消费状况.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602908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15.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大学生超前消费状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当代大学生超前消费状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当代大学生超前消费状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当代大学生超前消费状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当代大学生超前消费状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当代大学生超前消费状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当代大学生超前消费状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当代大学生超前消费状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代大学生超前消费状况.docx

《当代大学生超前消费状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大学生超前消费状况.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当代大学生超前消费状况.docx

当代大学生超前消费状况

当代大学生超前消费状况

当代大学生超前消费状况

-对安徽大学在校本科生超前消费的调查研究

路仁远

(安徽大学2007级社会学,安徽合肥230601)

本文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以安徽大学磬苑校区四个年级的120位在校本科生为样本,从户籍、性别、年级、是否是独生子女与超前消费关系的定量描述与方差分析中,发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有无储蓄和消费水平两个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城市和农村的不同户籍与有无储蓄之间同样存在明显差异,而男同学在透支情况方面明显高于女同学。

针对研究发现,文章将运用布尔迪厄的“惯习”学说加以解释。

一、引言

据媒体报道,在大学校园里,最基本的生活费用,也就是普遍意义上家长最关心的温饱这块,现在仅占到大学生全部消费的30%。

书籍消费则更可怜,只占到全部消费的5%,即便是5%,绝大多数人购买的还只是漫画、服装、化妆一类的杂志。

而另外65%的消费,包括了品牌衣服、品牌MP3、MP4、电脑、手机方面及在酒吧、迪厅、网吧等场所的消费。

“一个大学生一年的支出是我国城镇居民年均纯收入的1.1倍,是农村居民年均纯收入的3.5倍。

”这是前不久南开大学一个学生课题组通过调查得出的结果。

但这笔账在父母那里也只是父母这台自动取款机印在自己大脑里的一组数据而已,说到底,父母对儿女的具体消费也是一头雾水,甚至全然不知。

有关人士认为,当代大学生之所以有这种盲目、超前的消费,基本基于两个原因。

一是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进行衡量。

二是大学生没有形成稳定、完整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诱惑、身旁人影响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

所谓超前消费即指消费水平超过实际收入水平的一种现象。

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今天,作为还处于象牙塔的大学生,一边接收着父母按月的供给,一边过着接近于成年人的消费生活,不需为温饱担忧。

在这个特殊的群体内部,是否因为某些因素的不同,比如性别、户籍等的差异,而相应产生消费情况的不同呢?

这些不同究竟是由怎样的原因导致的呢?

本文将用布尔迪厄的“惯习”学说对种种差异加以解释,希望有利于为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提出有效建议。

二、资料和方法

本文所考虑的是各种因素(自变量)对大学生超前消费情况的影响,根据研究目的,笔者对每位被调查对象都依据下列指标进行编码。

这些指标分别是:

(1)性别(分为男、女,)

(2)年级(分为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

(3)来自城市或农村(分为城市、农村)

(4)是否是独生子女(分为是、不是)

(5)生活来源(分为家庭、勤工俭学、奖学金、其他)

(6)消费水平(分为500元以下、500-800元、800-1500元、1500元以上)

(7)信用卡数量(分为0张、1-3张、3-5张、5张以上)

(8)基本生活外的最大花销(分为学习、高科技产品、休闲娱乐、服装和化妆品)

(9)是否有储蓄(分为是、否)

(10)透支情况(分为没有信用卡、从未透支、偶有透支、经常透支)

(11)有无消费计划(分为有详尽计划、稍有计划、毫无计划)

(12)消费时考虑的首要因素(分为质量、价格、品牌、时尚风格)

(13)生活费是否足够(分为绰绰有余、尽在计划中、勉强、远远不够)

(14)倾向于哪种超前消费(分为向朋友借钱、分期付款、透支信用卡、其他)

资料的分析与统计是采用SPSS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的,主要对自变量与上述指标进行频数分析、卡方检验与方差分析,然后根据结果分析,进行描述和解释。

此次研究的总体为安徽大学磬苑校区四个年级的在校本科生。

样本为120人。

根据安徽大学学生寝室年级分布的特点,本次研究采取多段、分层抽样的方式进行数据的收集。

磬苑校区共12个寝室园,其中8个男生园,4个女生园。

第一阶段,召集12名调查员,8男4女,每人10份问卷,分配到12个寝室园进行调查。

第二阶段,每位调查员在各自负责的寝室园中随机抽取楼层。

以桔园为例,桔园共三栋宿舍楼,每栋都有6层楼,如果是1号楼3层,即1-3,共18个选项,随机抽取其中10个。

第三阶段,在抽取的10个楼层中随机抽取寝室。

第四阶段,把被抽到的寝室的床位号按顺时针的方向编号,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床位号,被抽到的同学便成为本次调查的被调查者。

而所有被抽中的120名同学就构成了本次调查的样本。

本次调查采用个别发送法的方式进行,调查员根据所抽样本中被调查者的宿舍楼号、寝室号和床位号,找到被调查者,将问卷发送到其手中,请被调查者当场填写,并由被调查者当场收回。

因为调查员和被调查者均为安徽大学磬苑校区学生,调查员可方便地找到被调查者,对被调查者进行必要的解释和说明,所以此次问卷回收率能够达到100%。

三、结果与分析

(一)性别、年级、来自城市或农村、是否是独生子女四个自变量的分布情况:

(二)性别与透支情况

通过调查结果证明,不同性别在透支方面的确存在显著差异。

男生在透支情况的测试中明显高于女生,换句话说,即男同学在日常生活中比女同学更易透支。

就这一现象,不得不结合当代大学生特殊的生活情境进行分析。

大学生是介于高中重压与毕业工作重压下的特殊群体。

青春萌动且没有具体压力的困扰,因此恋爱或追求恋爱成为某些大学生的主要工作,尤其是男生。

诸多调查均显示,恋爱消费是大学生消费的重头。

其实很好理解。

当一个男生处于恋爱中时,为自己的女朋友买礼物、请她吃饭、请她游玩都成了必须,那原本一个的的生活费肯定紧张,出现透支可以理解。

而当一个男生处于追求恋爱的过程中时,为博得自己心爱女生的垂青,有额外花销也可以理解。

所以,总体上来看,女生的生活费基本满足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开支,很少出现透支,相反,男生将大量心思花在恋爱或追求恋爱上,透支情况比较严峻。

(三)来自城市或农村与是否有储蓄

人们惯常认为农村来的孩子能攒钱,但是,这次调查结果却显示,户籍为城市的大学生比户籍为农村的大学生更倾向于储蓄。

(四)是否是独生子女与是否有储蓄

独生子女中有储蓄同学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

以上两个问题都与储蓄有关,在这里需要借助布尔迪厄“惯习”的学说加以解释。

首先,所谓惯习就是一套深刻地内在化的、导致行为产生的主导倾向。

惯习不是什么天生的能力,它是“一种被结构的结构”,它来自家庭以及与自己相当的群体的、具有阶级特殊性的社会化经验。

惯习来自早期的社会化经验,外在的结构在这种经验中被内化。

惯习主要来自客观机会的无意识内化的结果――特别是在早期的儿童阶段,这种机会对同一阶级或社会地位的成员来说是相同的。

其次,什么是储蓄?

城乡居民将暂时不用或结余的货币收入存入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一种存款活动。

又称储蓄存款。

也就是说,只有当一个人有的钱比花的钱多的时候,他才会有储蓄,否则也不会有钱存银行。

不论是对独生子女还是对户籍为城市的大学生来说,他们享受的资源显然比非独生子女和农村学生要多。

而这种资源的丰富伴随他们成长的每一天,相应地,这种储蓄的习惯同样也伴随了他们社会化过程中的每个阶段,并非是到了大学时期才知道储蓄。

详细地来分析一下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前者从儿童阶段就会得到比后者更多的压岁钱、零花钱,他们从小就意识到,自己并用不了这些钱,他们会倾向于将富余出来的钱积累起来,以便购买价值更大的商品。

经过长时间的培养,这种习惯已经内化为他们的一种特质,影响他们后来的实践。

相反,后者从小就没有养成攒钱的习惯,即使到了大学,他们也不会更倾向于储蓄。

这个逻辑同时适用于城市与农村的差异。

农村人向来不倾向于把钱存到银行,这不仅与农村的银行少有关,还有农村独特的文化背景相关,这里不对城市和农村存在的文化差异进行赘述。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来的同学在生活费方面并不少于城市来的同学,但是他们并不倾向于储蓄,当然也为显示其倾向于透支。

说明这种差异与其从小养成的习惯有关。

(五)是否是独生子女与消费水平

独生子女的消费水平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的。

首先,我们已经知道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倾向于储蓄,也就是说,他们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大额消费或一次性消费。

相比之下,非独生子女并没有富余的资金提供他们更多的消费,所以,在消费水平上,二者出现显著差异。

四、讨论

本次研究所证实的当代大学生在消费方面的种种差异为头顶“天之骄子”光环的大学生们及无限宠爱他们的家长们敲响了警钟。

享受着父母辛苦劳动为其提供的光鲜生活,消费着本不属于自己的消费生活,而这一切华丽的包装后是空虚、无聊的大学时光。

将精力与金钱花在视觉满足上而忽视了大学学习的本质,如此的本末倒置,不仅是大学生的悲哀,也是教育的失误。

如果从小就能学会如何理财,如何规划,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就不会出现现在媒体上频频指责的大学生奢侈消费。

另外必须要指出的是,虽然本次研究每一步都经过认真的思考和精心的设计,但由于笔者自身的能力和经验有限,使本次调查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尤其令笔者遗憾的是,并未得出超前消费状况与大学年级之间的显著关系。

对此,笔者将做进一步努力,争取完善该项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