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说第十八作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60504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说第十八作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说第十八作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说第十八作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论说第十八作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论说第十八作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论说第十八作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论说第十八作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论说第十八作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说第十八作文.docx

《论说第十八作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说第十八作文.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说第十八作文.docx

论说第十八作文

论说第十八

  原文圣哲彝训曰经,述经叙理曰论。

  论者,伦①也;伦理无爽,则圣意不坠②。

  昔仲尼微言,门人追记,故抑③其经目,称为论语。

  盖群论立名,始于兹矣。

  自论语已前,经无论字;六韬二论,后人追题乎?

详观论体,条流多品:

陈政则与议说合契④,释经则与传⑤注参体,辨史则与赞评齐行,诠文则与叙引⑥共纪。

  故议者宜言,说者说语,传者转师⑦,注者主解,赞者明意,评者平理,序者次事,引者胤辞:

八名区分,一揆⑧宗论。

  注释①伦:

理。

  有条理,有秩序的意思。

  ②坠:

失。

  ③抑:

表谦虚。

  ④契:

合,一致。

  ⑤传:

解释经典的文字,如《尚书传》《春秋左氏传》。

  ⑥叙:

作序。

  序:

一种文体,如《毛诗序》。

  引:

引申原文的话,尤引言和前言,也指一种文体,大略如序而稍短简。

  ⑦转师:

转相师传。

  ⑧揆(kuí):

道。

  一揆:

犹一律。

  译文圣人先哲经久不变的训导叫做经书,阐述经的意义,叙说道理叫做论文。

  论,就是有条理的意思;道理讲的有条理而没有差错,那圣人经书的本意就不会丧失。

  从前孔子回答他的学生和当时人的问题时说了许多精妙的话,他死后学生把它们追记起来,谦虚的不敢称经,而称它为《论语》。

  后来,各种论文的称为论,就是从这里开头的。

  在《论语》以前,经书没有用论字作为书名、篇名的。

  相传姜太公的兵法书《六韬》中有《霸典文论》与《文师武论》二论,这两个论字可能是后人追题的吧。

  详细观察论文的体裁,分枝条流的品种很多:

用来陈述政事的,就与议和说这两种文体一致;用来解释经书意义的,就与传和注的体例参考配合;用来辨析历史的,就与赞和评这两种文体意义一样;用来诠评文章的,就与序和引这两种文体的一致。

  所以,议,就是要讲得合宜得当;说,就是说话要动听能使人喜悦;传,就是转述老师的学说给后世;注,就是以解释经书的意义为主;赞,就是为了说明意义;评,就是要公平的评论道理;序,就是按次第顺序申说内容;引,就是引申的话。

  上面所讲的文体虽然有八种名称,但以论述道理为主却是一致的,都可归属于论。

  原文论也者,弥纶群言,而研精一理者也。

  是以庄周齐物①,以论为名;不韦春秋,六论②昭列;至石渠论艺,白虎③讲聚,述圣通经,论家之正体也。

  及班彪王命,严尤三将④,敷述昭情,善入史体⑤。

  魏之初霸⑥,术兼名法,傅嘏、王粲⑦,校练名理。

  迄至正始⑧,务欲守文⑨,何晏之徒,始盛玄论⑩;于是聃周当路,与尼父争涂矣。

  详观兰石之才性,仲宣之去伐,叔夜之辨声,太初之本玄,辅嗣之两例,平叔之二论,并师心独见,锋颖精密,盖伦之英也。

  至如李康运命,同论衡而过之;陆机辨亡,效过秦而不及,然亦其美矣。

  注释①庄周:

即庄子。

  齐物:

《庄子》中的一篇。

  ②六论:

《吕氏春秋》中有《开春论》《慎行论》《贵直论》《不苟论》《似顺论》《士容论》,故称六论。

  ③白虎:

白虎观,东汉王朝讲经的地方。

  ④严尤:

西汉末王莽的将领。

  本姓庄,避汉明帝刘庄讳改姓严。

  三将:

《三将军论》,内容是用历史事实讽谏王莽四方用兵,今不存。

  ⑤史体:

和正体相对而言。

  班彪的《王命论》和严尤的《三将军论》。

  都是通过历史事件或人物来阐明问题。

  ⑥初霸:

即初建王霸之业。

  ⑦傅嘏(ɡǔ):

三国时期魏文学家。

  王粲:

东汉末著名作家。

  ⑧正始:

三国时魏齐王曹芳的年号(公元~年)。

  ⑨守文:

原意是帝王受命执政,遵守前代成法;这里比喻写作文章时保守和继承前人的传统。

  ⑩玄论:

即玄学。

  魏晋时称清谈道家的理论为玄学。

  尼父:

孔子字仲尼。

  仲宣,王粲的字。

  去伐:

即王粲的《去伐论》,已不存。

  叔夜:

嵇康的字,正始作家。

  辨声:

指《声无哀乐论》。

  辅嗣:

王弼的字,三国时期魏学者。

  两例:

指王弼的《易略例》,分为上、下两篇。

  师心:

以心为师的意思,指有创见。

  李康:

三国时期魏文学家。

  其《运命论》讲国家的治乱、人的穷达、地位的贵贱是运气、天命、时机等因素决定的。

  陆机:

西晋初作家,原是三国吴人。

  其《辨亡论》主要论述了吴国灭亡的原因。

  译文论,就是概括各家的话来研究一个道理的文章。

  所以庄周的《齐物论》,用论字来作为篇名;吕不韦的《吕氏春秋》中,昭彰明著地列出《开春论》《慎行论》《贵直论》《不苟论》《似顺论》《士容论》六论。

  到汉代,汉宣帝召集诸儒在石渠阁议论经艺;汉章帝在白虎观里会聚儒家学者讲论五经,都是阐述圣人之道,疏通经典的意义,这是论文的正体。

  到班彪的《王命论》,严尤作三篇《三将军论》,论述情理通畅明白,很善于运用史实例证。

  魏武帝曹操初建霸业,兼用名家和法家的学说统治。

  从当时作家傅嘏、王粲的论文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循名责实的理论十分的熟悉。

  到了正始年间,要致力于魏文帝明帝的注重文治;在何晏这一类文人的倡导下,讲玄学的论文开始盛行起来,于是老聃、庄周的道家学说得势当路,与孔子的儒家学说争夺地位了。

  仔细观阅傅嘏的《才性论》,王粲的《去伐论》,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夏侯玄的《本无论》,王弼的《易略例》上下两篇,何晏的《道德论》等,都是不因袭前人而有独创见解,笔力锋利,持论精密,是阐发理论的杰作。

  至于如李康的《运命论》,与王充的《论衡》等篇内容相同,但文采却比《论衡》华丽;陆机的《辨亡论》,模仿贾谊的《过秦论》,形式虽然相像,但却远远不及《过秦论》。

  然而,在论这种文体中,这些文章也算是好的。

  原文次及宋岱、郭象,锐思于几神之区;夷甫裴頠,交辨于有无之域①:

并独步当时,流声后代。

  然滞有者全系于形用,贵无者专守于寂寥②,徒锐偏解,莫诣正理;动极神源③,其般若之绝境乎?

逮江左④群谈,惟玄是务;虽有日新,而多抽前绪⑤矣。

  至如张衡讥世⑥,韵似俳说;孔融⑦孝廉,但谈嘲戏;曹植辨道,体同书抄;言不持正,论如其已⑧。

  注释①夷甫二句:

夷甫,王衍的字,西晋文人,崇尚老、庄,他认为世界最初是无,然后生出阴阳,化生万物,所以主张天地万物以无为本。

  裴頠,西晋思想家,反对王衍的观点,著有《崇有论》,认为一切皆生于有。

  ②寂:

无声。

  寥:

无形。

  ③神源:

神理的源头。

  指最高的理论。

  ④江左:

长江下游一带,指东晋。

  ⑤绪:

端绪。

  ⑥讥世:

张衡的《讥世论》,已亡。

  ⑦孔融:

东汉末作家,其《孝廉论》已亡。

  ⑧已:

停止。

  译文其次说到晋代的宋岱著有《周易论》,郭象著有《庄子注》,他们的论文思想深入到了事物变化的极精深神妙的境界;晋代的王衍和裴頠,其论文在尚无和崇有的问题上展开了交锋和辩论。

  他们都算得是当时独一无二的,而又扬名后代的人。

  然而在辩论中,拘滞于有的崇有论者,完全着眼在形象和物体的作用方面;而看重无的尚无论者,又专门抱守着寂寥虚静的虚无的主张。

  徒然做精辟的片面解释,没有谁能够达到正确而全面的理论。

  动用心思穷极探究到神妙的自然之道的本源,只有佛法的最高境界吧!

到东晋时代,众多文人都致力于清静无为的玄虚空谈,虽然常常有新的解释,不过大多是抽引前人说过的话头罢了。

  至于如张衡的《讥世论》,颇有些像俳优戏子的玩笑之说;孔融的《孝廉论》,只说些开玩笑的话;曹植的《辨道论》,文章写得同抄书一样;写论文不能持正确的论点,这种论文还不如不写。

  原文原夫论之为体,所以辨正然否,穷于有数,究于无形①,钻坚求通,钩深取极;乃百虑之筌蹄②,万事之权衡也。

  故其义贵圆通,辞忌枝碎,必使心与理合,弥缝莫见其隙,辞共心密,敌人不知所乘,斯其要也。

  是以论如析薪③,贵能破理。

  斤④利者越理而横断;辞辨者反义而取通:

览文虽巧,而检迹知妄。

  唯君子能通天下之志⑤,安可以曲论哉?

若夫注释为词,解散论体,杂文虽异,总会是同。

  若秦延君之注尧典,十余万字⑥,朱普之解尚书,三十万言:

所以通人⑦恶烦,羞学章句。

  若毛公之训⑧诗,安国之传书⑨,郑君之释礼,王弼之解易,要约明畅,可为式⑩矣。

  注释①无形:

抽象。

  ②筌(quá):

捕鱼竹具。

  蹄:

捕免器具。

  这里指用来取得鱼兔的手段。

  ③析薪:

析,破;薪,木柴。

  ④斤:

斧。

  ⑤唯君子句:

《周易·同人·彖辞》:

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

  刘勰借此用以说明论文应该以理服人。

  ⑥秦延君二句:

秦延君曾经解释《尚书·尧典》篇目两字时,用了十多万字。

  秦延君,秦恭的字,西汉学者。

  ⑦通人:

博古通今、晓通事理的人。

  ⑧毛公:

指大、小毛公,西汉时期的学者。

  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苌,相传是《诗经》注释专家。

  训:

解释文字意义。

  ⑨安国:

指孔安国,西汉学者。

  书:

指《尚书》。

  ⑩式:

模范、法式。

  译文考究论问这种体制,是用来明辨是非的;它深入穷极地研究具体的事物,追根寻底地探讨无形的、抽象的问题。

  要攻破困难求得贯通,要深入探索取得最后的结论。

  像筌是捕鱼的工具和蹄是捕兔的工具一样,它们乃是求得各种理论的手段;像秤砣和秤杆是衡量轻重的标准一样,它们乃是衡量万事万物的尺子。

  所以论文的内容贵在周全通达,言辞切忌支离破碎,必须使内容与所说的道理完全一致,这两者配合得没有一点缝隙;用辞要和所表达的思想紧密相扣,使论敌无隙可乘。

  所以作论文好像砍木柴一样,贵在顺着木柴的纹理把它劈开。

  可是自恃斧头锋利的人,不顾木柴的纹理而横加砍断;这好比言辞善辩的人,就是违反了事理也要强词夺理地圆其说。

  这样的论文看起来虽然文字巧妙,但只要考求实际就知道那个道理是错的。

  只有有教养的君子才能够通晓天下人的思想并能够以理服人的,哪里可以凭诡辩随便歪曲论述事理呢?

至于经书里注释的话,是把论文分散在各个注里,注释的文字虽然繁杂不相同,但总归起来是同属一类。

  如像秦延君的注解《尚书·尧典》篇目的尧典这两个字,竟用了十余万字;朱普的注解《尚书》,竟长达三十万言;所以通达事理的人都讨厌他们注释的烦琐冗长,以学这样的注释章句为羞耻。

  如像大、小毛公的训解《诗经》,孔安国给《尚书》作传解,郑玄的注释《礼记》,王弼的注解《易经》,都文字扼要,意义明显,可以算得上是注释这类文体的榜样。

  原文说者,悦也;兑为口舌,故言资悦怿①;过悦必伪,故舜惊谗说。

  说之善者:

伊尹②以论味隆殷,太公以辨钓兴周;及烛武行而纾郑③,端木出而存鲁,亦其美也。

  暨战国争雄,辨士云涌,从横④参谋,长短角势⑤,《转丸》⑥骋其巧辞,《飞钳》伏其精术;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⑦,六印磊落以佩,五都隐赈而封⑧。

  注释①怿(yì):

喜悦。

  ②伊尹:

名挚,商初政治家,厨师出身。

  ③烛武:

烛之武,春秋时郑国大夫。

  纾:

解。

  ④从:

合纵,南北为纵,主张联合六国抗秦。

  横:

连横,主张六国和秦国和好,归顺秦国,和合纵相反。

  ⑤长短:

即纵横。

  角:

较量。

  ⑥《转丸》:

《鬼谷子》中的一篇,已亡。

  辩说技巧圆滑如丸之转。

  ⑦一人之辨四句:

《史记·平原君列传》载,平原君赵胜称赞毛遂说: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

  ⑧五都:

《史记·张仪列传》载,秦惠王封仪五邑。

  隐:

同殷。

  隐赈:

即殷实,富裕。

  译文说,就是喜悦的意思,悦字的右边是兑,兑在《周易·说卦》里做口舌解。

  所以说话应说使人喜悦高兴的;过于讨好人的话必定有虚伪,所以虞舜对谗言感到十分的震惊。

  善于说的,如像伊尹用调味的道理来说明执政,从而使殷代兴盛起来;吕望用钓鱼的道理来辩明治国,从而使周朝兴旺起来;到春秋时期,烛之武前往说服秦军,解除了郑国的困危;端木赐出使说服齐国释鲁攻吴,因而保存了鲁国的社稷。

  这些,都是好的说辞的例子。

  到了战国时代,七国争雄,善辩游说之士风起云涌。

  有的合纵,有的连横,参与各国谋划,较量势力强弱;《转丸》篇里记载着他们巧言善辩的辞令,《飞钳》篇里隐伏着他们纵横捭阖的精巧技术。

  因此,一位辩士的话比九鼎国宝还要贵重,辩士的三寸舌胜过了百万大军。

  苏秦佩带了六国众多的相印,张仪被封给五个殷实的都邑。

  原文至汉定秦楚,辨士弭节①,郦君既毙于齐镬,蒯子几入乎汉鼎②;虽复陆贾籍甚,张释傅会③,杜钦文辨,楼护④唇舌,颉颃万乘⑤之阶,抵嘘公卿之席⑥,并顺风以托势,莫能逆波而溯洄矣。

  夫说贵抚会⑦,弛张相随,不专缓颊,亦在刀笔⑧。

  范雎之言事⑨,李斯之止逐客,并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⑩,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

  至于邹阳之说吴梁,喻巧而理至,故虽危而无咎矣;敬通之说鲍邓,事缓而文繁,所以历骋而罕遇也。

  注释①弭(mǐ)节:

停止活动,指不得势。

  弭,停止。

  节,使臣所拿的信物。

  ②蒯子:

蒯通,汉初的辩士。

  他曾劝韩信造反,被刘邦捕获后,靠了他的辩解才获救。

  鼎:

有三脚的锅,常用作烹杀人的刑具。

  ③张释:

即张释之,西汉文帝时人。

  傅会:

附会,依照当前情势发言。

  ④楼护:

西汉末辩士。

  ⑤颉颃(xiéhág):

上下翻飞,指往来游说。

  万乘:

指天子。

  ⑥嘘:

当作峨。

  抵峨:

《鬼谷子》有《抵峨篇》专讲抵峨之道。

  抵,击实;峨,罅隙。

  抵峨即击实罅隙以补漏洞和缝隙,比喻游说之士见微补缺、献计献策。

  ⑦抚会:

顺合,配合。

  抚,循、顺。

  ⑧刀笔:

古代因在竹简上书写,所以要用笔用刀。

  这里指书写。

  ⑨范雎(jū):

战国辩士。

  秦昭王时太后的弟弟穗侯专权,昭王想收回权力,范雎抓住这点,给昭王写信献策。

  ⑩逆鳞:

相传龙喉下有逆鳞,谁触碰了它,龙就置谁于死命。

  比喻触犯人主要被杀害。

  敬通:

冯衍的字,东汉初期作家。

  鲍:

鲍永,东汉时大将军。

  邓:

邓禹,东汉将军。

  冯衍是王莽之乱后投光武帝刘秀的较晚的人物,这是其不被重用的主要原因。

  译文到汉代平定秦楚,辩士说客也不再那样得势;刘邦的辩士郦食其被齐王田广烹杀于油锅中;韩信的谋士蒯通也几乎被投入汉高祖的烹鼎之中。

  此后虽然还有陆贾因为善于言说而很有声名,张释之对汉文帝谈说善于结合当前的形势,杜钦的文辞辩论,楼护的唇枪舌剑:

他们摇唇鼓舌,往来游说于帝王的殿阶之下;见微补缺,献计献策于公卿的坐席之前。

  然而他们大多看风向说话,没有谁敢于违反潮流逆流而上的。

  言说之事重在看准时机,根据情况的变化需要而弛张相随。

  不光婉言陈说,还要书写成文。

  范雎的《上秦昭王书》言谈治国的疑难之事,李斯的《上始皇书》谏劝停止逐客,都是顺其情理、投合机宜,用动听的言辞切中时务;他们虽然触犯了君王,却获得了成功而受到信任,这是上书中善于劝说的例子。

  至于邹阳的上书说吴王刘濞和梁王刘武,比喻巧妙而理由充足,所以处境虽然危险而没有受害。

  而东汉的冯衍言说鲍永和邓禹,引证事例迂缓,文辞又繁冗,所以几经游说却很少得志见用。

  原文凡说之枢要,必使时利而义贞①,进有契于成务,退无阻于荣身。

  自非谲②敌,则唯忠与信。

  披肝胆以献主,飞文敏以济辞,此说之本也。

  而陆氏直称说炜晔以谲诳③,何哉?

注释①贞:

正。

  ②谲:

欺诈、诡谲。

  ③说炜晔句:

这是陆机《文赋》中的话。

  炜晔,光明。

  诳,欺骗。

  译文大凡说这种文体的关键是必须抓住有利时机,而且意义正确;使进有助于事业的成功,退不妨碍自身的荣显。

  只要不是欺诈的敌人,那就要讲忠诚与信实。

  打开心里的话来献给君主,用巧妙的文采来加强语言的说服力,这就是说这种文体的根本原则。

  可是,陆机在《文赋》里却说:

说这种文体只是说得天花乱坠,而实际是狡诈欺骗。

  为什么呢?

原文赞曰:

理形于言,叙理成论。

  词深人天,致远方寸①。

  阴阳莫忒,鬼神靡遁②。

  说尔飞钳,呼吸沮劝③。

  注释①方寸:

心。

  ②遁:

逃,隐藏。

  ③呼吸:

吐纳,指说辞。

  沮:

阻止。

  劝:

劝勉。

  译文总结:

理论要用语言来表现,叙述理论便成了论文。

  论文研究自然与人事的奥秘,使人的思维到达深远的境地。

  论述像阴阳变化那样没有差错,它使得鬼神也不能逃遁。

  游说像飞钳一样能抓住人,说辞能很快就产生勉励和阻止的效用。

  评析《论说》的论和说都是文体的名称。

  二者的共同之处是都阐明某种道理或主张,因此,后代把二者合称为论说文。

  但是却是两种不同的文体:

论是论理,着重在阐发理论,来辨明是非,重在逻辑说理;说是使人悦服,多针对紧迫的现实问题,用具体的利害关系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服对方,重在形象说理。

  因此,后代把二者合称叫论说文。

  全篇分两部分:

一、说明论的概念、类别,从先秦到魏晋的发展概况,讲论的写作的基本要求,附论注释文和论的异同,并且把注释一概归入论体。

  二、讲说的含义,发展概况说的写作的基本要求。

  逻辑严密、形象生动,是我国古代论说文的优良传统。

  刘勰主张论说文要内容正确,逻辑严密,形象生动。

  同时还要求写作论说文在善于研究各家的看法、论点时要有自己的见解,具有独创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