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的历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605393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7.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审美的历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审美的历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审美的历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审美的历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审美的历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审美的历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审美的历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审美的历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审美的历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审美的历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审美的历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审美的历程.docx

《审美的历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审美的历程.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审美的历程.docx

审美的历程

美的本质——纵论中国真美的历程

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李威宏2009010715

在人所拥有的词汇中,我觉得两个词最为恰当和神秘:

第一个是哲学,对大千世界的思考,对自然规律的反省和把握,全部被囊括进这个词语;第二个就是美,什么是美,每个人认为美的事物应该是不一样的,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这些事物在大多数时候是具有相同的本质的,这种本质就恰恰是反映了人的本质,那么人认为美的事物在大多数时候具有怎么样相同的本质呢?

我想,这个本质应该是“旺盛的生命力”!

试想,为什么你会在早晨推开窗户听到鸟儿清脆的叫声时会感到很高兴;为什么你会在看到公园里小不点儿一样的孩儿在蹦跳着时你会由衷的产生一种怜悯,一种疼惜;为什么你为蜗牛努力爬过一个窄窄的缝感动,为石缝中弹出的小幼苗而振奋?

当你把这些让你感动、激动、振奋的时刻串联起来寻找他们的规律的时候,你会惊喜的发现,原来他们正是有着同一种规律,那就是他们都积极的向往生命,展示出自己旺盛的奋斗力量。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旺盛的生命力就是美的本质,正是因为让我们感觉到美的事物,都有着相同的规律,那就是对生命的向往,对旺盛生机的追逐。

为了更好的理解人类是怎么样展示自己旺盛生命力的,为什么我们会把旺盛的生命力和美等同起来,我想,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待这个问题,会得到很好的分析。

一.论人类历史的定义

人,归根结底,是一种物质存在形式,而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物质,是因为人具有研究其他物质的能力,这种能力来自于人对某种物质——具体的说是脑细胞,的有序地控制。

所以,人就其构成因素和实证观念上,是和其他的物质存在形式没有区别的。

但是,人又因为能够有序地组织脑细胞进行活动,使得人具有了超出一般物质的特性,那就是思考,或者说是理性思维。

我要强调的是,这里的理性思维不限制于通常意义上科学理性思维。

因为具有了思考的能力,人能够进行有意识的活动,伴随着劳动的作用,人将思维和实践两者结合起来,就创造了初期的文明。

而纵观人类的发展脉络,我认为只有两个字可以概述,那就是历史。

在这里,历史不是学科上的定义,而是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应该这样被定义:

人在生长过程中,通过结合自身萌生的想法和从长辈处继承的经验,思考他所处的社会结构,让自己做符合当前社会形式的事情。

而这种社会结构或者说社会形式,是由前人所作的事情积累起来共同作用形成的一个环境。

很有可能,他所作的事情,看起来是违背他所处时代的和谐因素,但是,从历史的走向来看,是符合历史规律的,比如说嬴政统一六国而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孙中山推翻封建王朝制度而带领中国走向共和制度,尽管这些举动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很大的震荡。

那么,除了上述这些,关于人类在发展中所产生的东西到底有哪些呢?

我想用非常普通的词汇来描述:

政治、经济、哲学、艺术、人文。

当然,这些分类显得过于肤浅,但是,至少可以提供一种思路。

在这里面,当然有包含与被包含关系。

比如,哲学是包含艺术和人文的,因为哲学本身就是从人发展的过程中发现人的优势性和劣势性,从而思考人应该做什么,将要做什么,而在这种情况下,人做的事情,或者说人做什么才是正确的,就无一例外的反应在人所从事的艺术和人文创作中。

对于政治和经济,这两样东西是必须存在于一个现实的时代,比如说,现代的政治和经济无异于各大国之间围绕能源进行博弈和金钱怎么样在华尔街和其他金融中心之间的流动。

就是说,政治和经济职能针对某个时代来说,比如唐朝的政治和经济发展状况除了为我们提供了解历史的作用,无法提供很大的帮助。

而真正对各个时代都有意义的是,哲学和人文,或者说是其中反应的历史规律,这才是人类真正需要的,这些才对人类当前从事的政治和经济活动起到较大的帮助。

二.历史与美的联系

那么为什么要从历史谈起呢?

既然历史反应人类生存的规律,而伴随人类生存的有美丑、善恶等(“二元论”),那么美的规律就属于历史的范畴。

或者更进一步说,美的规律,是属于人类思想中优秀的、美丽的那部分,是能给人类正确引导的部分,是符合人作为生物的欣赏标准(即使是孩童,未受过教育,见到血腥的场面也无法忍受)。

每个时代都具有受到当前时代人民推崇的美,也正是这种推崇,使得我们看到时代的兴盛的变化规律。

为什么这么说呢?

让我们先定义两种美,一种是真正的美,也就是能正确引导人类的美,另一种是当前时代的“美”。

第一种美,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可以从中总结出一些不变的东西,比如孔孟时代就提出的“仁爱”、“恭俭让”等,这些美是不随时代变化而变化的。

第二种“美”,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比如说,70年代流行的音乐和现在流行的音乐肯定是不一样的。

那么第二种美和时代有什么关系呢?

古罗马时代,奴隶制时代兴盛时期,人民崇拜强力和健美的体现,而没落时期,则转而崇拜血腥暴力的人兽搏击,虽然人兽搏击属于当前时代美的倾向,但是却不符合第一种美,就必然预示着古罗马时代的终结;同样的,中国封建时代的兴盛伴随着唐诗宋词元曲的推广,而到清朝末年,受到推崇的美却是诸如“三寸金莲”,极其扭曲了人性常规的欣赏角度,昭昭揭示了封建制度的衰亡之势;而这种美的扭曲,也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所谓的行为艺术、超现实主义画作等,这些艺术无一例外的让人感到眩晕而且恶心,我们必须警惕这种扭曲是不是在暗示这个时代的终结。

那么,我们就非常有必要去理清美的历程,从而更深刻理解历史的进程和人性的规律,创造更好的时代,而不至于不断陷入“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漩涡。

三.中国历史上“美”的历程

真正的美,反映了创造美的人应该具有的品质:

善良、公正、仁爱,最重要的是,创造者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不仅是创作者身体好,拥有很长的创作周期,更是创作者具有旺盛的、强健的、积极的生命价值观,这样才能唤醒与他同样作为人的观众心中队旺盛生命力的渴望、对希望的追求、对人性真善美的肯定。

同时,无一例外的,孕育出这样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时代,必然是一个健康的时代,因为只有健康向上的时代,才能有这样的土壤使得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人成长和发展。

那么,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时代是健康而且辉煌的呢?

这些时代又孕育出了怎么样旺盛的生命力呢?

这些旺盛的生命力又是怎么样让我们感觉到美的呢?

1.远古时代:

你是否曾经梦见过女娲和伏羲?

你是否对远古时代部落的图腾和巫术礼仪感到好奇?

这样的传说:

“传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用黄土造人”,“伏羲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

从那些出土的陶罐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蛇、鸟、龙、凤等的图腾,龙飞凤舞的图像被刻在了许多石壁上,这是文明时代来临之前,中国大地上高高飞扬的史前的两面光辉的、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图腾旗帜。

这些图腾是原始巫术礼仪的延续和发展,是观念意识物态化的符号和标志。

但是,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看到凝聚在这些图腾后面的,是原始人民如痴如醉的感情和心理,不管这些感情是他们对天神的向往还是对自然的崇拜,总之,这些都能展示出原始中国人民强烈的生命意识。

而我们非常清楚的是,龙凤图腾一直被传承下来了,即使在今天,我们也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所以毫无疑问,史前的图腾等巫术礼仪是具有美的,史前人民所表达的那种强烈的生命意识是具有美的。

2.夏商周时代:

我认为这是一个强力的时代,绝对能和古埃及、古希腊的文明媲美。

这个时代因为其严格的等级制度(奴隶制)和沉重的巫术礼仪制让我们必须承认他们是中华文明的开端。

由黄帝以来,经过尧舜禹的二头军长制(军事民主)到夏朝后“传子不传贤”,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早期宗法制统治秩序逐渐形成和确立。

而原始社会中全民性的巫术礼仪变成了部分统治者所垄断的社会统治的等级法规,原始社会的巫师变成了宗教政治辅助。

也就是说,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出现了分离,正如马克思所说的:

“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真实地这样想象:

它是某种和现存实践意识不同的东西,它不用想象某种真实的东西而能够真实地想象某种东西”。

而和这些统治者巫术礼仪相伴随的就是青铜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则是“鼎”。

为我们所共知的是,这些青铜器很多都有着狰狞的外表,这与青铜器的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青铜器本身是作为祭祀用的(拥有保护的神力),或者是在战争中烹食俘虏用的(恐怖的化身)。

这些行为在我们今天看来似乎是不可思议而且残忍的,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时代却具有合理性,正如荷马的史诗歌颂战争一样,这些狰狞的外表积淀一股深沉的历史力量,而正是这种力量才形成了崇高的美。

因为在当时的时代,人类还无法完全从自然中脱离出来,因而必须通过血与火的残忍、野蛮、恐怖和威力来开辟自己的道路,从而让自己的种族得以延续和发展,这不是能用感性的态度能够接受的。

尽管那个时代充斥着杀戮和血腥,但是他们留下来的青铜器还为我们欣赏和赞叹,不得不说明那段历史具有穿透时空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正是来源于那个时代人们的神秘、狰狞、或者说是原始、拙朴和幼稚。

因为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人类文明的初期,这种狰狞和神秘,反倒荡漾出一种不可复现和不可企及的童年气派的美丽,这种美丽是今天故意创造的恐惧威吓所远远不能及的。

这种原始的生命状态,旺盛的生命状态,难道不就是我们所欣赏的美吗?

我的观点是:

青铜大鼎中我们瞥见着夏商周磅礴而略带邪恶的影子,奴隶社会的统治,在那片肥沃的中原大地,深重而让人低首,即使在一千年之后地中海边上的罗马帝国(同样是奴隶统治)也不得不为之汗颜。

中华文明初期的这种崇高、狰狞、带有宗教神秘的美,和它所隐藏的先人所具有的拙朴、旺盛的生命力,恰恰在现在这个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宗教意识淡薄、残酷凶狠大大消失的时代,才能为我们所欣赏。

3.先秦时代:

关于先秦时代的美,我认为这个时代的美充满了对立性,一方面,以儒家为代表的强调理性之美,摒弃夏商周时代狂热的宗教礼仪,而将虚幻的道德、礼仪实化到日常生活当中,对人的实践活动进行规范;另一方面,以道家为代表的看重逍遥游于物外,在乎心的放荡不羁,崇尚自然、自由之美。

而我想选择孔子作为代表人物展示先秦时代之美。

但是,不得不承认,无论是理性之美还是自由之美,主体都是人,唯有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人,才能去追求源自内心的美,才能将这种美书写地波澜壮阔。

关于孔子,必须承认,他在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和历史—心理结构上的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他也几乎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孔子是第一个用理性主义精神来阐释古代原始文化——礼乐的人,使得在原始社会中无法实际操作的部分纳入了实践理性的范畴。

所谓“实践理性”,就是用理性引导大众在世间生活、伦常情感和政治观念,而不是做出抽象的解释。

或者这个实践理性可以这样来解释:

怀疑论、无神论的世界观和对现实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关于“礼”、“乐”的重新定义,儒家是这样说的:

“礼”,孔子说是“仁”,是“仁政”,孟子说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乐”,不只是原始社会中仅存在于宗教仪式,而是诉诸于感官愉快并具有普遍性,与伦理性的社会情感联系在一起,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所以,郭沫若才会说“中国就是所谓的‘乐’,它的内容包含得很广”。

不得不说,孔子所提倡的“士”的思想,两千年来一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脊梁。

“士”的思想一方面尊重个体的人格,“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另一方面则强调集体的利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些理念由之后的士大夫作为一种信念去实践:

不管是“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还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充分说明了“士”的理念具有多么强大的生命力,尽管“士”的概念不只限于这些。

一个民族的生存力,是否强盛,需要在战争中看到他们是不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春秋战国,战火烧遍华夏大地,每一个大地都被打下战争、杀戮的烙印。

惨绝人寰,绝不是一个能让人舒缓振作的时代。

而以儒、墨、法、道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却异乎寻常让这片大地焕发出熠熠光辉。

而孔子作为个体,本身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凭借锲而不舍的精神,广布仁道,车马辗转列国间,从壮年一直到老年,也丝毫没有懈怠过对理想的追求,即便未能如愿劝说某国君主实行仁政,也依然在晚年著书立传,成就《春秋》大业。

一个时代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处于这个时代的人,也会具有铮铮的铁骨和对理想的执着,这样的人必然能够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而这样的事业,在后人看来不就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美,因为这样的事业,不仅能给我们带来实际的效用,而且能作为我们效仿的榜样,激励我们勇往直前。

4.大汉盛世:

我想用我曾经说过的一段话来表达我对这个盛世的赞美之词:

“门关外的雪、嘉峪关前帐外之卒、黑色的战车、刚毅的将军(我喜欢蒙恬和卫青),一切地庄严地证明着,华夏大地上,刮起了一股遒劲的秦汉之风,秦时明月、汉时之关,始皇骊宫、汉武未央,蒙恬弯弓设下长城外的匈奴首领,卫青迂回大漠之后直捣龙庭。

四百年大汉盛世,千年长安梦回之梦,朱雀、玄武,汉服,太学,是一种多么健硕的力量才能让一个民族在两千年里都让自己姓“汉”,以至于在灵魂里打下威武挥鞭、国兴民盛的烙印。

”这是一个让我们振奋的时代,是为我们骄傲的时代,最大的证明就是中国以“汉”自称,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是“汉”族,来的多么气势磅礴!

关于这一段历史,我无法细致探究诸如服饰、建筑等方面所具有的静态之美,因为让人迷离和凌乱的是处于那段历史中的人物,是他们的刚毅和坚定、勇敢和爱恨,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而这种动态的美才更为人所赞叹,才更能体现旺盛的生命力。

我喜欢那个时代的地方,我姑且将它命名为那个时代的关键词:

玉门关,大漠,王庭。

下面我一一描述这些关键词,看看这些词语里面蕴含着怎么样的美,而这种美,又是为什么样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人所产生的。

玉门关:

玉门关地处汉朝西北边关,与嘉峪关交相呼应,由于河西走廊的缘故,这个地方当年充满了骆驼的铃铛声、走马行商人的吆喝声、羊奶的沸腾声,是一片繁华之景。

而今天去玉门关,看到的确实一片苍茫的黄色,在景色上有些让人失望,但是却正是这个放肆的一片黄色,让人感觉到历史的厚重,让人感觉到大汉兵士在这里马革裹尸的英勇和残酷。

 

彻天同色,

玉门关,

不消几多寒暑;

当年颜色,

羌笛杨柳,

黄沙锃金甲。

三万里浑天黄土,

不嫌远,

踏千番。

九曲黄河,

莽莽昆仑,

河西好风光。

多娇人儿,

折腰叹此江山。

大漠:

关于大漠,不由的想起年轻的卫青说过的一句话,要直捣王庭后方,取了单于的首级。

汉武之前,和亲政策,压弯了汉朝王族的腰,受到匈奴的欺压,汉武帝便一改前人的和亲之法,用武力来解决和匈奴的矛盾。

所以,卫青才能说出那番豪言壮语。

而对大漠的赞叹,同样的,来自一种对“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向往,来自一种对“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的夸耀。

大风起兮,

宇哉宙哉;

极目天舒,

一眼万年;

茕茕孑立,

天盖地庐;

瑟瑟苍穹,

王者我心。

王庭:

大汉朝最强盛的时期,应该算得上是汉武大帝了。

靠的不仅是汉武帝刘彻励精图治,还是前几代人修生养息积累的资本。

但是,不得不承认,汉武帝充分舒展了中国人作为一个强大民族的骨气和傲气。

这种骨气和傲气来自于厚重的历史优越感,来自于大国疆土的广袤无垠,更来自于民族的智慧和爱人之心。

而这些,正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人才能享有的,是具有蓬勃朝气的民族才能具有的,而且,毫无疑问的,这些都被看做是人类真正的美,是人类一直不断追求的。

在武帝之前,汉族和亲,受匈奴欺辱,这是一个伟大民族所不能容忍的,但是作为统治者容忍了;武帝之时,统治者顺应一个民族的呼声,反抗匈奴,自然一大批名将就付出历史的水面,李广、卫青、灌夫、霍去病等,而这些人所具有的英雄气概正是象征着这个民族所具有的骨气和傲气。

同时,更让人叹服的是,那个时代同样诞生出了不朽政治和文学的篇章。

武帝宣室召见贾谊,即使到最后未能任用贾谊,但是我想,武帝是清楚记得他说的“鄙谚曰: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

这是何其鞭辟入里分析一个王朝的覆灭和它所揭示的历史规律,大汉四百年基业自然是受惠于对秦朝的自省。

5.盛唐之音:

结束了数百年的内战和分裂,在从中原和塞北普遍实行均田制的基础上,李唐帝国在政治、财政、军事上都十分强盛。

而且发生巨大变化也相当重要的一点是,南北朝的门阀制度逐渐转变为以武功、文治论官阶,这样就为广大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发挥自己才智的天地,等着他们去开拓。

在这一点上,我认为以武功、文治论英雄是非常正确的,最起码这些是后天通过自身努力可以获得和提高的,并且说明历史关注的焦点已经落到了个体的层面上,让后人更多看到前世中将军的英姿飒爽犹酣战、文人的下笔如神亦文章,歌颂人性的自由和舒展,鼓励追求力量、健壮、学识、聪慧,这些难道不都是人类所追求的美吗?

具有这种美的人,又是怎么样一个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人呢?

首先是边塞军功。

初唐时期,关中门阀(李家为代表)以其仁义号召英武之师打天下,从高门到寒士,从上层到市井,东征西讨、大破突厥、战败吐蕃、招安回迄,整个帝国弥漫着崇尚英雄主义和为国建功的氛围。

从古人留下的史诗中可以窥见一斑: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文人也出入边塞,习武治兵,那是很少有诗人或文人没有经历过大漠苦寒、戎马倥偬的生涯。

而国家内部则是相对稳定的。

一方面南北文化交流融合,使得汉魏旧学(北朝)和齐梁新生(南朝)相互取长补短,推陈出新;另一方面,中外贸易交通发达,“丝绸之路”不仅使得长安胡商汇集,更让异国的服饰、礼仪、音乐、美术和各种宗教得以进入。

这是空前的中外大融合。

无所畏惧无所顾忌地引进和吸取,无所束缚无所留恋地创造和革新,打破框框,突破传统,这就是产生“盛唐之音”的社会氛围和思想基础。

下面我引用李泽厚的一句话:

“如果说,西汉是宫廷皇室的艺术,以铺张陈述人的外在活动和对环境的征服为特征,魏晋六朝是门阀贵族的艺术,以转向人的内心、性格和思辨为特征,那么唐代也许恰似这两者统一的向上一环:

既不纯是外在事物、人物活动的夸张描述,也不只是内在心灵、思辨、哲理的追求,而是对有血有肉的人间现实的肯定和感受、憧憬和执着。

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人情和想象,渗透在盛唐文艺之中,即使是享乐、颓废、忧郁、悲伤,也闪烁着青春、自由和欢乐,这就是盛唐艺术,他的典型代表,就是唐诗。

时代的特性造就了只属于那个时代的人,那些人所具有的感情、思想、行为、艺术等,都反映了时代打在他们身上的烙印。

盛唐时期,国富民强,人关注的焦点从生存问题转向政治生活、娱乐生活等更高层次,个体生命被优越的环境注入了更丰富的元素,这些元素包统治阶级民本思想、大众阶层娱乐方式、知识分子游学方式等等,而这些方面都通过唐诗留下了记载。

唐诗从宫廷走向市井,从太阁走向江山和塞漠,从南朝靡靡之音走向清新歌唱。

刘希夷的“年年岁岁人不同,岁岁年年花相似”,道出了物是人非事事休之沧桑感,却不显消颓、落寞之情;张若虚的“春江湖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清新、流畅、优美,道出大自然之玄幻和神秘,却有毫无悲伤的情思。

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正在从魏晋南北朝极端自我的情愫中走出,开始对广大世界、自然美景和自身存在产生珍视,感情中没有沉重,而只是一种一语百媚、轻快甜蜜的感受,夹杂着对永恒江山、无限风月的哲理思考。

这种轻盈的诗风,随着时代的强盛更加健壮起来。

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更加成熟,更加走向现实的生活,而且更加大气磅礴,昭示着诗人所具有的情所未有的豪迈和生命朝气;到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虽满腹牢骚、一腔幽怨,但是却更有一种积极向上、笑看轩辕的伟大孤独感。

而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则更显示了壮阔无比的人生观和胸怀。

优美的诗,浩瀚的意境,牵动心扉的感情,扣人心弦的呐喊,这些,都是我们所欣赏和追求的美,再看看塑造这些美的人,和他们的时代,你会惊奇的发现,具有相同的特点,就是具有旺盛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价值观,而后者才是真正驱动产生美的力量。

四.美的追逐:

阅读完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时代所具有的美学元素之后,真正让我们叹服的不再只是简单停留在美的视觉层面上,而是在美的思想层面上,我想说的是,看到美的时候,不应该只是将眼睛停留在美的线条、意境上,而应该看到美后面所包含的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被旺盛的生命力驱动和支撑着。

因此,作为当代的有着伟大抱负和民族责任感的青年,是决不能把美狭义定位为常规的概念,而是应该放眼更大的境界:

政治具有美,美在如何博弈大国之间的利益,实现有限资源的巧妙分配并提高国家威望;经济美,美在应用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调节容纳如此之多人口的社会,在不时常产生暴动的情况下,满足人之为人的基本需求;哲学美,美在让人区别于其他生物,能够思考人的属性,求索于天地何谓人性、和谐、秩序等;历史美,美在通古今之变,方能更好实践当下,预测未来;艺术美,美在艺术者本身的追求,同时为欣赏艺术的人提供休憩的精神家园。

只有放眼更大的空间,留恋更深刻的智慧,唤醒自身最强大的生命力,实现人生的价值,才能散发出无限的美,才能被定义为一种美。

 

下面是心得体会:

铁肩担重任

松林老师最后一节课将整个审美的历程提升到了另一个境界,我不能完全赞成说是一个更高的境界,而只能说是另一个,原因是这样:

从奴隶制度到封建制度,研究其时代民众对不同色彩的美的追逐;从封建制度到资本主义制度,研究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再研究资本主义制度到社会主义制度,人类应该将美定义为何种。

这些都是站在整个人类的高度上,将世界看做是一个整体,人类看做是一个民族,这是值得提倡的;而最后一节课,则是落回到现实,作为社会基本单位的人,即我们,应该怎么样实践自身的责任,怎么样更好的书写自己的未来也就是后世所认为的历史,这是一个可操作也是应该行动的方面,我也是非常赞成的。

而我认为更好的是,心中装满这样一个意识,全人类都是一个整体,不能有民族优劣的思想,不能无故发动战争,摧毁别人的和平,而在行动上,从维护祖国的利益的角度出发,做出贡献,实践责任。

我由衷的感到自豪,我能身在一个伟大的国度,这个国度拥有浩瀚的历史,拥有智慧的传统,这样一个国家,她拥有灿烂辉煌的、让世界惊羡的千年文明:

——青铜大鼎中瞥见着上因伤明磅礴而略带邪恶的影子,奴隶社会的统治,在那片肥沃的中原大地,深重而让人低首,即使在一千年之后地中海边上的罗马帝国(同样是奴隶统治)也不得不为之汗颜。

——如果说,托塔天王、哪吒、二郎真君,这些都是假的,当然这是中国人的信仰,那么在那个年代,姬发、姬昌该是多么的英雄豪杰,才能聚集这样一批忠肝沥胆之士,推翻纣王暴政,使得华夏大地上吹起了舒逸的风——周礼之邦。

——一个民族的生存力,是否强盛,需要在战争中看到他们是不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春秋战国,战火烧遍华夏大地,每一个大地都被打下战争、杀戮的烙印。

惨绝人寰,绝不是一个能让人舒缓振作的时代。

但是,却有着这么一批人:

儒,广布仁道,车马辗转列国间,即使在最后,孔子还是去找了在洛阳的老子而叹无能为力,孟子知道自己的王道不能满足梁惠王,但是仁爱亲亲亲人亲己、王道得心霸道得人,这些道理,我们却意外的知道她具有着千年的生命力。

让我们留恋的还有,裘黑衣行天下豪侠之墨家、誓天下当以法律人之韩非法家、逍遥游于天外而不与世争之道家,他们爱这个民族,爱这片大地上的人,所以,他们想以一己之思想拯救他们。

——玉门关外的雪、嘉峪关前帐外之卒、黑色的战车、刚毅的将军(我喜欢蒙恬和卫青),一切地庄严地证明着,华夏大地上,刮起了一股遒劲的秦汉之风,秦时明月、汉时之关,始皇骊宫、汉武未央,蒙恬弯弓设下长城外的匈奴首领,卫青迂回大漠之后直捣龙庭。

四百年大汉盛世,千年长安梦回之梦,朱雀、玄武,汉服,太学,是一种多么健硕的力量才能让一个民族在两千年里都让自己姓“汉”,以至于在灵魂里打下威武挥鞭、国兴民盛的烙印。

——英雄辈出、儿女情长之三国演义,有兄弟情意之刘关张、孙策公瑾;才子隐世大笑江湖之魏晋篇章,有酒有诗,他们喜欢在竹林长啸,即使打铁也铿然有声。

即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