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I.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605541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03.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I.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I.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I.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I.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I.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I.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I.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I.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I.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I.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I.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I.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I.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I.docx

《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I.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I.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I.docx

高三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II

2019-2020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II)

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元青花”其名何鸿

  青花瓷,中文名称“白地青花瓷”、“青花”等。

在明代以前文献中,鲜见有“青花瓷器”或“青花”之名。

目前所见为明代曹昭撰,王佐补《格古要论》中所述:

“古饶器,元朝烧小足印花者,内有“枢府”字者高。

有青色及五色花者且俗甚。

”根据元代饶州生产瓷器看,其“青色花”应是指“青花”。

清代梁同书《古窑器考》则直接提出了“青花”:

“有青花及五色花者俗。

”但在此前元代汪大渊《岛夷志略》中提到“青白花瓷”、“青白花器”。

如果再上溯早期文献会发现,宋代赵汝适《诸蕃志》中多出现“青白瓷器”,但未见《岛夷志略》中的“青白花瓷器”、“青白花器”等。

 

关于“青花”的命名,没有直接出现在元代的文献中,而是在明代以后的文献中出现(明人臬史、王宗沐著《江西大志·陶书》中已谈到“青花白瓷”、“青花白地”等),或许正是中国“名学”的神秘之处。

青花那艳丽的蓝色,没有被称为“蓝白花瓷”,正说明了“蓝”不是颜色代名词,而“青”是。

清人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言:

“古瓷尚青,凡绿也、蓝也,皆以青括之。

”但近代也有以“蓝”概之,如近人黄矞《瓷史》中谈到元代饶州窑,便称“或曰有白地蓝龙盘,亦甚精”。

这个“白地蓝龙盘”应是指青花。

至于元代文献中“青白花瓷”等概念是不是指“青花”似乎也不是很重要了,重要的是元朝人的确烧出了经典雅致的青花瓷器,可谓“百年风雅一峰青”!

1、下列对“青花瓷”名称起源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史料关于“青白瓷器”的记载要早于“青白花瓷”“青白花器”等的记载,又以关于“青花”的记载最晚。

B.清代人梁同书直接提出了“青花”这一瓷器名称,明代以前的文献中鲜有关于“青花瓷器”或“青花”的相关记载。

C.明代典籍《格古要论》记载,元代饶州就已经少量生产青色花的瓷器,但这种瓷器并没有被直接称为“青花”或“青花瓷器”。

D.我国青花瓷并非始于元代,而是在唐朝就已经开始出现,但“青花瓷”的命名却经历了宋、元、明、清等若干个朝代。

2、下列关于青花瓷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关于青花瓷的起源有不同的观点:

有人认为起源于唐朝,有考古实物为证;而有的人认为青花瓷起源于宋代的一种白瓷。

B.从青花瓷的中文名称“白地青花瓷”来看,青花瓷应该是先在白色的瓷胎上用色料绘画,然后在高温下一次烧制而成的。

C.从1975年在江苏扬州唐代古城遗址出土的一件瓷枕残片来看,唐代生产的某些青花瓷在风格上有可能受域外因素的影响。

D.“青花瓷”的名称虽然含有看似表示颜色的“青”字,然而青花瓷的颜色却主要是“蓝”色,甚至可能还有“绿”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与青花瓷起源于唐朝的说法不同,哈利·加纳认为我国的青花瓷最早起源于宋代,有可能是由宋代著名的白瓷——影青瓷发展而来的。

B.对于元朝人烧制出的经典雅致的青花瓷器,当今人们经予了盛赞,而青色花的瓷器在清代,甚至在元代就享有很高的评价。

C.作者引用荀子的名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目的是佐证“青花”的得名未必是根据瓷器本身视觉特性来命名的观点。

D.在古代,“青”是颜色名词,而“蓝”不是,所以蓝色、绿色的瓷器被称为“青花”,但也有以“蓝”命名的,如“白地蓝龙盘”。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蒋乂,字德源,常州义兴人,徙家河南。

乂性锐敏,七岁时,见庾信《哀江南赋》,再读辄诵。

外祖吴兢位史官,乂幼从外家学,得其书,博览强记。

逮冠,该综群籍,有史才,司徒杨绾尤称之。

将明①在集贤,值兵兴,图籍肴舛②,白宰相请引乂入院,助力整比。

宰相张镒亦奇之,署集贤小职。

乂料次逾年,各以部分,得善书二万卷。

再迁王屋尉,充太常礼院修撰。

贞元九年,擢右拾遗、史馆修撰。

德宗重其职,先召见延英,乃命之。

十八年,迁起居舍人,转司勋员外,皆兼史任。

帝尝登凌烟阁,视左壁颓剥,题文漫缺,行才数字,命录以问宰相,无能知者。

遽召乂至,答曰:

“此圣历中《侍臣图赞》。

”帝前口以诵补,不失一字。

帝叹曰:

“虽虞世南默写《列女传》,不是过。

”会诏问神策军建置本末,中书讨求不获,时集贤学士甚众,悉亡以对。

乃访乂,乂条据甚详。

宰相高郢、郑珣瑜叹曰:

“集贤有人哉!

”明日,诏兼判集贤院事。

父子为学士,儒者荣之。

未几,改秘书少监,复兼史馆修撰,与独孤郁、韦处厚修《德宗实录》。

以劳迁右谏议大夫。

裴垍罢宰相,而李吉甫恶垍,以尝监修,故授乂太常少卿。

久之,迁秘书监,累封义兴县公。

卒,年七十五,赠礼部尚书,谥曰懿。

乂在朝廷久,居史职二十年。

每有大政事议论,宰相未能决,必咨访之,乂据经义或旧章以参时事,其对允切该详。

初以是被遇,终亦忤贵近,介介不至显官。

然资质朴直,遇权臣秉政,辄数岁不迁。

尝疏裴延龄罪恶及拒王叔文,当世高之。

结发志学,老而不厌,虽甚寒暑,卷不释于前,故能通百家学,尤明前世沿革。

家藏书至万五千卷。

初名武,宪宗时因进见,请曰:

“陛下今日偃武修文,群臣当顺承上意,请改名乂③。

”帝悦。

时讨王承宗兵方罢,乂恐天子锐于武,亦因以讽。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五十七》)

注释:

①将明,蒋乂的父亲。

②肴舛,错乱。

③乂,安定,平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徒杨绾尤称之称:

称赞。

B.白宰相请引乂入院,助力整比比:

排列。

C.乂料次逾年次:

书目,编次。

D.视左壁颓剥,题文漫缺漫:

遍布,弥漫。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蒋乂博闻强记的一组是()

①见庾信《哀江南赋》,再读辄诵②乂料次逾年,各以部分

③德宗重其职,先召见延英④帝前口以诵补,不失一字

⑤乃访乂,乂条据甚详⑥与独孤郁、韦处厚修《德宗实录》

A.①④⑤B.①②⑥C.②③⑥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蒋乂从小跟随外祖父学习,七岁的时候,看到庚信的《哀江南赋》,读过两遍就能背诵,成年后能够融会贯通群书。

B.蒋乂有史学方面的才能。

由于战乱,图书错乱,蒋乂被引荐进入集贤院,协助整理图书,一年多之后,整理出完善的图书二万卷。

C.蒋乂能够以史论政。

朝廷上宰相有不能裁决的重大政事时,就会向蒋乂咨询,蒋乂依据经义或旧典参议时事,应对得当确切。

D.蒋乂原名为武,他因知道皇上偃武修文的心意,因此请求改名为蒋乂,并因此博得了皇上的欢心。

7、翻译文句画线的句子。

(10分)

(1)会诏问神策军建置本末,中书讨求不获,时集贤学士甚众,悉亡以对。

(5分)

(2)结发志学,老而不厌,虽甚寒暑,卷不释于前,故能通百家学,尤明前世沿革。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注:

最后一句用了晋王子猷雪夜访戴“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典故。

8、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最为精妙?

结合诗歌说说它们的妙处。

(5分)

9、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结合诗歌简要说明。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似与游者相乐。

(柳宗元《小石潭记》)

(2)登斯楼也,,,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范仲淹《岳阳楼记》)

(3)忽反顾以游目兮,;,芳菲菲其弥章。

(屈原《离骚》)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刀疤[阿根廷]博尔赫斯

他脸上有一条险恶的伤疤:

一道灰白色的、几乎不间断的弧线,从一侧太阳穴横贯到另一侧的颧骨。

他的真实姓名无关紧要,塔夸伦博的人都管他叫做红土农场的英国人。

我最近一次在北方省份旅行的时候,遇上卡拉瓜塔河水暴涨,只能在红土农场过夜。

晚饭后,我们到外面去看看天色。

不知是由于高兴还是由于腻烦,我忽然异想天开,提到了他脸上的伤疤。

英国人脸色一沉,有好几秒钟冷场,我以为他准会把我撵出去。

最后,他声调一点没有改变,对我说道:

“我不妨把这个伤疤的来历告诉你,可是有一个条件:

不论情节多么丢人,多么不光彩,都如实讲来,不打折扣。

我当然同意。

下面就是他的故事。

1922年前后,康诺特的一个城里有许多策划争取爱尔兰独立的人,我是其中之一。

一天下午,我记得很清楚,有一个成员,一个名叫约翰·文森特·穆恩的人从芒斯特省来到我们这里。

他年纪不到二十岁,又瘦小又窝囊,像无脊椎动物似的叫人看了不舒服。

我们走到市区尽头,周围的房屋稀稀落落,这时突然响起一阵枪声,使我们大吃一惊。

我们赶紧拐进一条土路。

一个士兵从着火的棚屋里出来,映着火光,身躯显得特别高大。

他厉声吆喝,叫我们站住,我加快了脚步,我那个伙伴却没有跟上来。

我转过身,只见约翰·文森特·穆恩吓得一动不动,呆若木鸡。

我马上再往回跑,一拳把那个士兵打倒在地,使劲推推文森特·穆恩,狠狠骂他,叫他跟我走。

他吓瘫了,我只得拽住他的胳臂拉着他跑。

我们在火光四起的黑夜里夺路而逃,背后响起一阵密集的枪声。

穆恩的右臂给一颗子弹擦过,我们逃进小松林时,他竟然抽抽搭搭地哭了起来。

我替他倒了一杯茶,包扎了伤口,发现他挨的那枪只擦破了一点皮肉,没有伤筋动骨。

第二天,穆恩已经恢复了镇静。

他接过我给他的一枝烟,然后严格地盘问我,要了解“我们革命党的经济来源”。

他提的问题很有条理,我实话实说,告诉他情况很严重。

南面枪声激烈。

我对穆恩说,伙伴们在等着我们。

我的大衣和手枪在我自己的房间里,我取了回来时,发现穆恩两眼紧闭,躺在沙发上,他觉得自己在发烧,诉说肩膀痛得厉害。

我明白他已经怯懦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我尴尬地请他自己多加保重,然后向他告别。

那个胆小的人叫我害臊,好像胆小鬼是我,不是文森特·穆恩。

我那天清晨出门,午前就回来了。

穆恩在图书室里和谁正讲着话,我听声调知道他在打电话。

我听见他提到我的名字,接着又说我晚上七点钟回来,还出点子说可以等我穿过花园时逮捕我。

我那位十分理智的朋友正在十分理智地出卖我。

我还听到他要求保证他的人身安全。

故事的头绪到这里就乱了,也断了。

我只记得那个告密者要逃跑,我穿过梦魔似的黑走廊和使人晕眩的长楼梯穷追不舍。

穆恩很熟悉房子的布局,比我清楚得多,有几次几乎被他逃脱。

但在士兵们抓住我之前,我把他逼到一个死角。

我从墙上将军的兵器摆设中抽出一把弯刀,用那半月形的钢刃在他脸上留下了一条半月形的永不消退的血的印记。

“博尔赫斯,你我虽然素昧平生,我把这事的真相告诉了你。

你尽可以瞧不起我,我不会难受的。

他说到这里停住了。

我发现他的手在颤抖。

“穆恩后来怎么啦?

”我问道。

“他领到了犹大的赏钱,逃到巴西去了。

那天下午,他看到几个喝醉的士兵在广场上把一个模型似的人当靶子射击。

我等他讲下去,可是半晌没有下文。

最后我请他往下讲。

于是他呻吟一声,怜惜地把那条弯曲的灰白伤疤指给我看。

“难道你不信吗?

”他喃喃地说,“难道你没有看到我脸上带着卑鄙的印记吗?

我用这种方式讲故事,为的是让你能从头听到完。

我告发了庇护我的人,我就是文森特·穆恩。

现在你蔑视我吧。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当作者忽然异想天开,主动提及英国人脸上的刀疤时,他脸色一沉,并且有好几秒钟冷场。

这一细节表现了他因脸上的缺陷而感到难为情。

B.面对特定的战争场景,文中写“约翰·文森特·穆恩吓得一动不动,呆若木鸡”,目的是表现穆恩的胆小、懦弱,为后文故事的发展作铺垫。

C.故事一开始把穆恩描写为“小瘦小又窝囊,像无脊椎动物似的”,作者采用拟物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将一个苟且偷生的丑恶灵魂勾勒了出来。

D.文中在故事将要讲完时,英国人却半晌没有了下文,这反映出他极度内疚和自责,但是又担心作者知道真相之后会笑话自己的矛盾心理。

E.文章最后才点明英国人自己就是那个约翰·文森特·穆恩,使故事充满戏剧性,这种特殊的叙事方式也让读者对本来比较简单的故事回味无穷。

(2)小说中多次提到“伤疤”,这样写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穆恩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

(4)身份的变换是本文最为鲜明的写作风格。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作者这样处理的看法。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4)题。

 把获奖当梦想,廉价也庸俗

——王蒙《这边风景》尘封40年面世

师文静

2012年,作家王蒙打开自家窖藏,拿出了一部尘封了四十年的手稿,交给出版社,这部名为《这边风景》的70万字长篇小说才得以重见天日。

而在此之前,这部以新疆“文革”为题材的小说早已跟随王蒙的大名,进入各种文学记载与评论文章。

12日,王蒙接受本报专访,畅谈他对新疆生活的感情,以及对这部尘封往事的作品的看法。

文学是不可摧毁的

齐鲁晚报:

2012年,您重读《这边风景》的书稿,写下了“往事正堪回首月明中”。

可见您对那段岁月的真情。

《这边风景》能够真正出版,对读者来说,是王蒙老师一部被呼唤了多年的著作终于相见,对您来说好像是那段岁月更让您感慨。

您对在新疆的岁月充满什么样的感情?

王蒙:

我在新疆呆了十六年,从29岁到45岁。

是盛年,也是艰难与困惑之年。

我努力做到另辟蹊径,跑边疆,与少数民族同吃同住同劳动,逐渐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我感谢新疆各族人民对我的善待,我喜爱新疆的自然风光与人文特色,回想起我能那样投入地生活在新疆,我甚至不无骄傲。

何况我学会了讲维吾尔语,与他们亲密无间。

尽管那个年代有不少不堪回首的经历,但我仍然满怀眷恋,因为那里充满着生活,充满着新意,充满着新的阅历,宝贵极了。

齐鲁晚报:

您为什么说,《这边风景》是您最老实的一部作品呢?

王蒙:

当我写到《这边风景》里人物的心理,写到这些人物品格,写到生活对人的那种吸引力、那种魅力的时候,我一看那还是老王的活,手里出来的活。

我规规矩矩,这是我所有小说里头最老实的小说,抒情的部分仍然相当多,尽管没有后来那么多。

我在里头自由发挥的东西也有一点,但也远远不像后来这么多。

我这个作品和其他写法不一样,规规矩矩,老老实实,细细致致,连连贯贯,光人物一百多个,以前没有这种规模的作品,

齐鲁晚报:

这部让大家等了40年的小说,也是填补了您创作生涯的空白。

王蒙:

这部小说故事性非常强,里边既有案件,也有盗窃,有对敌斗争,也有各式各样的悬念,各式各样的故事,所以我希望我的作品为我自己的中年填补一个空白,为我们的国家也填补一个空白,比如说上世纪60年代我们是怎么过的,那是种什么状态的生活方式。

现在解放前的文艺作品很多,像《白毛女》等;老的作品就更多,《红楼梦》更不用说了;改革开放以后作品也很多,但真正反映上世纪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初期的作品在哪?

我觉得这也填补了一个空白。

其实,生活并没有空白,对老百姓来说,该恋爱还得恋爱,该拥抱还得拥抱,该吃肉还得吃肉,该喝酒还得喝酒,该生气还得生气,该骂街还得骂街,该高兴还得高兴,痛苦的时候还得自己找乐。

人生如海,击浪八千里

齐鲁晚报:

您的小说写作多涉及政治。

能谈谈政治与作家写作的关系吗?

现在回头来看,一位处在政治不自由状态中的作家应该如何创作?

王蒙:

从《青春万岁》到《这边风景》,都很政治,但那不是教条主义的政治,不是图解,不是套子,那是生活的命名与政治解读,更是活生生的生活细节、人物、真情。

生活是不可摧毁的,文学是不可摧毁的,真正的艺术家、文学家,总会从生活的感动与体贴中,从灵魂的紧张与欢愉中,从才华的激扬与巧妙中,找到写作的最好途径。

不信,请看《这边风景》。

齐鲁晚报:

有人说,“中国的小说家有两个半天才,一个是莫言,一个是贾平凹,还有半个是王蒙。

”您说,为什么王蒙才半个?

因为他去关注其他了,比如政治、红楼梦、庄子,他忧国忧民去了。

这其中,是忧国忧民、专注政治和庄子的王蒙有价值,还是写《活动变人形》等长篇的作家王蒙有成就感有快乐?

对于您写作生涯中的小说成就、红学成就,您怎么给自己定位?

王蒙:

各人有各人的情况。

二者结合起来最有意义。

不仅如此,还有讲维吾尔语与讲英语的王蒙,还有当过公社副大队长与部长的王蒙,还有划过另类的王蒙呢,人生如海,击浪八千里去吧。

齐鲁晚报:

当下从上到下都在谈“中国梦”。

您历经中国发展这么多年,您心目中,有没有自己的“中国梦”,或者“文化梦”“文学梦”?

诺贝尔文学奖,算不算实现了中国人的一个“文学梦”?

王蒙:

如果梦就是一个奖,是不是廉价也庸俗了一点?

文学梦是镌刻在人心上和历史丰碑上的。

中国梦和文化梦,包括了我们大家,都能更志向高远一些,眼光宏大一些,知识扎实一些。

(《齐鲁晚报》2013年4月13日)

[注]王蒙,作家,早年有《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等小说代表作,近年来《王蒙自传》(三卷)、《老庄研究》等多部新作陆续面世。

长篇小说《这边风景》写于“文革”期间的新疆,成书35年后于近日首次出版。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边风景》是一部尘封了几十年的手稿,为表达对在新疆那段岁月的感慨,作者王蒙在它面世之前,又增补了《往事正堪回首月明中》这一内容。

B.和王蒙的其他小说相比,《这边风景》的写作态度最认真,小说中抒情部分和自由发挥的地方文字最少,而所写人物的数量和规模最大。

C.王蒙的长篇小说《这边风景》取材于作者在新疆那段令人感动与眷恋的生活,表达了作者紧张与欢愉的灵魂,展现出作者激扬与巧妙的写作才华。

D.虽有人认为“中国的小说家有两个半天才,一个莫言,一个是贾平凹,还有半个是王蒙“,但本文作者认为,王蒙的成就和快乐要大于莫言、贾平凹。

E.为让读者更好地了解王蒙对在新疆的岁月的感情,以及对《这边风景》的看法,记者每次提问都围绕“王蒙与创作“这一主题的相关问题展开,重点突出,不枝不蔓。

(2)这次访谈重点谈论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其内容要点。

(6分)

(3)阅读这篇访谈,说说王蒙具有哪些性格特征。

(6分)

(4)访谈中的画线句子对你有什么启示?

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物联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引起国内外高度关注,车联网作为其产业链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研发和应用如疾风劲草,势不可挡。

B.为了救出被困在井下的矿工,连续几天他都在指挥救人,吃不上饭,睡不好觉,一刻也不得休息,他感到自己已经心劳日拙,疲惫不堪。

C.阿里巴巴集团长期关注清洁水源和改善空气质量,而“空气与水保护基金“的建立与其自然环境保护的策略是水到渠成的。

D.这个新建小区毗邻上海青浦淀山湖,占地5500亩,其中水域面积2000亩,水域浩淼,植被苍翠,水木清华,环境优美,是人居的最佳选择。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依法明确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支付项目,建立社保机构独立预算和全国统筹预算,是我国社保机构能力建设的创新战略。

B.当来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我们才发现他们需要的并不仅仅是帐篷、饮用水、粮食和生活用品,他们还需要精神的抚慰。

C.窗口服务行业,要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以促进从业人员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敬业奉献精神。

D.省政府已明确指出,廉租房可以在经济适用住房中配建,也可以在普通商品住房小区中配建,以防止出现低收入家庭远离城区、被边缘化的现象。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国茶有红、绿、青、黄、白、黑六大类2000多种,外形千姿百态,香气各具特点,滋味风格迥异,效能各不相同,。

,它是茶叶品质的综合表现。

,它是茶叶品质的综合反映。

①香气高、滋味醇、叶底匀、汤色清,是好茶;反之则劣②所谓外形是指干茶的芽叶比例,有无锋苗以及老嫩、松紧、整碎、净杂、光润、鲜暗等程度③条索紧、嫩度好、锋苗多、色泽润,是好茶;反之则劣④所谓内质是指香气的高低、纯杂、长短,滋味的浓淡、强弱、鲜淳、苦涩,叶底的嫩度、色泽、净匀度,汤色的鲜活、明亮程度⑤不管差别多大,选择茶叶的方法是相同的,都离不开看外形、评内质

A.②③④①⑤B.②③④⑤①C.⑤②④③①D.⑤②④①③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6分)

理清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可以从概括文章要点入手。

概括文章要点时最好用完整的句子,①,不要过于详尽;在逐段概括要点的基础上,用“同类合并”的方法,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几部分,②;再把每部分的大意依连缀起来,这样就能比较清楚地显示出全文的说明顺序了。

使用什么说明顺序,

③。

一般说来,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用空间顺序。

答:

①②

17、用“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作为文段的开关和叙述的主体,重组下面的句子。

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5分)

孟子,性格锐利,强悍,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的同时,爆发出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

五、写作(60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

2011年初,在杭州图书馆发生了一件事:

杭州图书馆不仅向所有读者免费开放,而且包括乞丐和拾荒者也可随便进入阅读。

有读者对此不满意,向馆长诸树青投诉说:

“图书馆是大雅之堂,如果允许乞丐和拾荒者进入阅读,就是对其他读者的不尊重。

”褚树青回答说:

“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阅读,但你有权选择离开。

褚树青对媒体说:

“知识不分高低贵贱,学者可以到图书馆求知,乞丐和拾荒者同样有这样的权利。

其实他们的素质一点都不差,有着很强烈的文化需求,只是生活所迫没有时间坐下静静阅读罢了。

他们每次看书前都会主动洗手,甚至读的书报层次比普通读者还要高。

对这则报道,你有何种感触?

请根据材料内容,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12月月考

语文试卷答案

 

9、前六句描写了登黄楼所见的美好景色,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高雅脱俗的兴趣和冲淡的情怀。

“不尽山阴兴”就是这种感情的抒发。

“天留忆戴公”中一个“忆”字足见诗人对朋友的友情有诚笃(6分)

10、

(1)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2)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3)忽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

(1)B、E(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C、D不给分。

(2)①“伤疤”在文中起线索作用,正是因为伤疤的存在,才有故事的开始,以及真相的揭示。

②“伤疤”在文中还起到伏笔与照应的作用,节选部分一开始就交代了人物脸上的伤疤,为后文揭开伤疤的来历埋下了伏笔。

③由人物真诚的忏悔可知,文中的“伤疤”既指脸上的伤疤,更指人物心灵的伤疤。

(3)①胆小懦弱:

面对敌人,吓得呆若木鸡;右肩只擦破一点皮肉,却“哭了起来”,而且“诉说肩膀痛得厉害”。

②阴险狡诈,叛变投敌:

盘问军情机密中,出卖战友,向敌人寻求保护。

③真诚忏悔,坦然担当:

勇敢讲出事情的真相,对自己的罪行忏悔。

(4)示例:

观点一:

①换位叙述可以使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旨的表现更为成功;②“英雄”与“叛徒”之间身份的转换,使得小说结尾出人意料,扣人心弦;③“身份的变换”让读者越发感觉到隐藏在人物话语中的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