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考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608607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6.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考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最新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考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最新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考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最新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考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最新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考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最新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考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最新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考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最新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考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最新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考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最新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考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最新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考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最新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考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最新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考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最新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考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最新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考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最新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考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最新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考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最新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考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最新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考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最新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考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考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

《最新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考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考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考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docx

最新精选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完整考试题88题含参考答案

2020年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之经典哲学试题88题[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联系是多种多样的,从不同角度可以对联系做出不同划分。

以下对联系的分类正确的有()。

A.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B.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C.真实联系和虚假联系D.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

【参考答案】ABD[解析]本题考查联系的多样性。

事物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具体而言联系可分为直接联系、间接联系、外部联系、内部联系、本质联系、非本质联系、因果联系、整体联系、必然联系、偶然联系等。

本题选ABD。

2.人们对于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

A.事物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

B.人的认识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C.人的认识要受到主体的知识水平等主观条件的限制

D.认识过程中难免发生错误

【参考答案】ABCD[解析]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一次上升性循环过程往往难以达到科学性的认识,这是因为人的认识受到主观和客观的种种限制。

如受到事物发展程度的限制,受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发展水平的限制,受人们主观认识条件的限制等,所以需要多次的反复实践和反复认识,才能达到对一个事物的科学的认识。

本题选ABCD。

3.下列各项属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的内容有()。

A.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趋势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趋势

C.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

D.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参考答案】BD[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表示社会与其自身精神关系的哲学范畴,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

上层建筑的性质直接地由经济基础决定,间接地受生产力的制约。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集中表现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本题选BD。

4.从1997年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并实行“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至今,香港的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在各个方面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这说明了()

A.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B.部分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整体

C.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D.矛盾的特殊性

【参考答案】BCD[解析]香港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祖国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选B。

香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大陆实行社会主义的“一国两制”制度,说明矛盾(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统一的,选C。

在香港实行资本主义这是由香港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决定,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CD。

5.“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说明()。

A.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的

B.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C.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绝对的否定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参考答案】AB[解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本义是说:

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

“青”是新事物,“蓝”是旧事物,青出于蓝说明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的,A正确。

“胜于蓝”说明新事物战胜了旧事物,且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B正确。

新事物超越旧事物并不是对旧事物的绝对否定。

本题选AB。

6.下列体现“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结果”这一哲理的有()。

A.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B.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D.水滴石穿

【参考答案】ACD[解析]“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结果”这句话体现了量变和质变之间是相互转化的这一哲理。

即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突破事物的度,就产生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开始一个新的发展过程。

“跬步”、“足下”、“水滴”都是指量变,“致千里”、“千里之行”、“石穿”则是量变的结果即质变。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说明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本题选ACD。

7.下列关于质变和量变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有()。

A.量变是质变的准备B.质变是量变的结果

C.量变就是质变D.量变和质变互相排斥

【参考答案】AB[解析]本题考查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超过一定限度的时候就会产生质变。

但并不是说量变就是质变,量变和质变之间存在根本区别,量变只是事物数量增减、大小变化等,质变则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发生改变,一事物变成他事物。

事物量变过程中,可能发生事物局部质变,质变过程中必然伴随量变,量变和质变并非互相排斥的。

故本题选AB。

8.目前我国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是基本相适应的,但是也存在局部的不适应。

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改革的配合。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

B.矛盾双方的同一是无条件的

C.矛盾双方是相辅相成的

D.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只能在社会主义内部解决

【参考答案】ACD[解析]任何社会都存在矛盾,虽然社会主义社会是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但也存在种种矛盾,包括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这种矛盾是非对抗性的,是人民内部矛盾,只能在社会主义内部解决。

而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改革的配合正体现出矛盾双方是相辅相成的。

故本题选ACD。

9.在刑事诉讼中,逮捕既可以成为保障绝大多数人安全,保障大多数人生存权、自由权、财产所有权的手段,同时也可能成为侵犯人权的凶手。

但逮捕仍然在各国司法实践中被广泛采用。

这段话蕴涵的哲理有()。

A.看问题要一分为二

B.事物矛盾各具特殊性,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D.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参考答案】ACD[解析]题干说明逮捕这一手段具有保障权利和侵犯人权的两面性,但是在司法实践中仍被广泛采用,这说明一个事物存在正反两面性,因此我们想问题看事情时,既要看到其好的一面,也要看到其不好的一面,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逮捕保障权利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司法实践中的广泛应用,说明这是逮捕这一矛盾事物中的主要方面,它决定了事物的性质,即逮捕是有益的。

本题选ACD。

10.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由于矛盾的性质、地位以及条件的复杂性,矛盾解决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

A.矛盾双方同归于尽后被新矛盾所代替B.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

C.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D.矛盾双方长期共存

【参考答案】ABC[解析]本题考查矛盾的解决形式。

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解决的形式也不同,大概有以下几种:

矛盾双方同归于尽后被新的矛盾代替、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

本题选ABC。

11.“原因和结果是我们思维的创造物”,“在自然界中,既没有原因,也没有结果”。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有()。

A.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B.是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

C.否定了原因和结果的客观性D.否认了科学认识的客观依据

【参考答案】BCD[解析]本题考查对因果的认识。

题干的观点否认了因果关系的客观性,认为因果关系只存在于思维中,这违背唯物辩证法的观点,选C。

决定论是一种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客观规律和因果联系的理论和学说。

题干否定了因果关系的客观存在,是一种非决定论,认为因果存在于思维之中,是一种唯心主义,选B。

同时,由于题干否认了因果关系的客观性,使科学认识丧失了客观依据,选D。

故本题答案为BCD。

12.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其含义主要是()。

A.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体系

B.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也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C.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与自然规律是完全等同的

D.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

【参考答案】ABD[解析]马克思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自然历史的过程”,就是说经济的社会形态即社会形态的发展同自然界的发展一样,都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性,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是合乎客观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是可以用科学的精确方法加以考察的。

但并不能说同自然规律是完全相同的。

本题选ABD。

13.“盲人摸象”的故事告诉我们()。

A.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部分、方面是普遍联系的

B.离开了整体的部分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C.要全面地看问题

D.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一事物与他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参考答案】ABC[解析]“盲人摸象”是一个大家都熟知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错误在于只见部分不见整体,以部分代替整体,片面看待事物本身。

故本题选ABC。

14.“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A.人的认识受实践水平的限制B.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C.物质决定意识D.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

【参考答案】AC[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

井底的蛙,不能跟它谈海之大,因为它被狭小的生活环境所局限;夏天的虫,不能跟它谈冬天的冰,因为它受到气候时令的限制。

将人比喻为井中之蛙和夏天的虫,指出人的认识受到其所处的环境的限制,也说明意识是由物质决定的。

本题选AC。

15.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这里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

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B.对立面的同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D.事物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体

【参考答案】ABCD[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

和谐才是创造事物的原则,同一是不能连续不断永远长有的。

把许多不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而使它们得到平衡,这叫做和谐,所以能够使物质丰盛而成长起来。

这里的和谐是“不同”的事物之间的和谐。

“和实生物”说明事物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体,这些不同方面、不同要素即是事物内部、事物之间的矛盾,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同则不继”说明没有矛盾就难以促进事物的发展。

这里的“同”指没有差别的“同”,矛盾的“同”是包含差别的“同”,这种包含差别的“同”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故本题选ABCD。

16.“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

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参考答案】ABD[解析]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这说明二者不是简单的等同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承认并十分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首先,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它是受意识支配的,实践的这种本质特性决定它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

其次,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活动方式和发展规律,它一经形成,便能反作用于实践。

故本题选ABD。

17.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商务印书馆先后出版了多个版本的《新华字典》,除去了一些旧的词条,增加了一些新的词条,并对若干词条的词义给予修改。

例如1971年版对“科举”这个词的解释是:

“从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而设立分科考生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1992年版删去“反动”二字,1998版又删去“为了维护其统治而设”,直到2008年版删去了这句话。

一本小字典记载着词语的发展变化也记录了时代前进的印证,字典词条释义的变化表明人们的意识()。

A.是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B.取决于词语含义的改变

C.随着社会生活变化而变化D.需要借助语言这一物质外壳表达出来

【参考答案】ACD[解析]人们的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不同时代对同一个词有着不同的解释,这说明,人们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并通过词语这种形式表达出来。

本题选ACD。

18.近一年多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在全球蔓延,在危机面前,人们应该积极主动应对,化危为机。

下列名言中符合意识能动性原理的是()。

A.信心比黄金更重要B.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C.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同时产生的D.事不必难,知难不难

【参考答案】ABCD[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意识都具有能动性,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促进事物的良性发展;相反,错误的思想意识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对事物发展产生阻碍甚至破坏作用。

A项,强调信心的重要性。

B项,则指出人们恐惧其实是“恐惧”这一心理行为。

C项,指出人们在认识问题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会产生新的矛盾。

D项,说明只要知道事情的难度在哪里,事情本身就不会难了。

这四个选项都说明了意识对人、事物本身的作用,即意识的能动性。

故本题选ABCD。

19.“岁”除了年龄之外,还有年景之意。

《左传·昭公三十二年》说:

“闵闵焉如农夫之望岁。

”孙中山的《国民政府大纲》讲:

“土地之岁收。

”这里的“岁”都是在说老百姓一年的收入、收获以及生活状态。

古今中外的统治者都很关注民之“岁”。

从哲学角度看,这是因为()。

A.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B.劳动人民是社会革命的主力军

C.生产实践对社会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D.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参考答案】AC[解析]老百姓一年的收入、收获以及生活状态即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及实践活动的结果,在哲学上讲,即是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实践是社会关系产生的根源,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故C正确。

统治者关注老百姓的“岁”,是因为他们知道人民对国家安稳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说,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故A正确。

本题选AC。

20.右图“圆的自白”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B.要树立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C.肯定就是否定,终点就是起点

D.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重要环节

【参考答案】BD[解析]“圆的自白”表达了不满足已有成绩,仍在继续追求奋进的态度,说明我们应该有批判意识,B正确。

“起点”和“终点”是一对矛盾,起点否定了终点的存在,这体现了辩证法中的否定观,即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这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推动力量。

故本题选BD。

21.面对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及时调整了宏观经济政策。

带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共克时艰,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明显下滑的局面,实现了国民经济总体回升向好。

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7%,化“危”为“机”,中国的实力和国际地位空前提高,进一步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这说明()。

A.改造世界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通过量变实现的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参考答案】ABD[解析]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全国人民正是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万众一心,才实现了国民经济总体回升向好,故A正确。

“危”与“机”是一对矛盾,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题干中国民经济好转即验证了这一点,B正确。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重要原则,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做事想问题的时候,要根据事情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不能一概而论。

我国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时,审时度势,这一种做法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这也是解决矛盾的关键所在,D正确。

本题答案为ABD。

22.地铁从规划、设计、开发、建设、运营,是一个庞大、复杂、多行业、多专业的系统工程和完整的产业链,地铁可为地产、机械、建材、通讯、广告等近30多个相关产业带来发展机遇。

这表明()。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B.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建立新的联系

C.关键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D.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

【参考答案】AD[解析]地铁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所涉及的多行业、多专业都说明了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但这些相关的专业都是为地铁发展服务的,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孤立地看问题,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发展。

故本题选AD。

23.“青灯一盏文章铺锦绣,苦心几番诗词发春华”是一幅励志读书的楹联。

下列名句中与之蕴涵相同哲理的是()。

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

C.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D.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参考答案】CD[解析]A项,体现的是外因对事物的影响,B项体现的是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C、D项强调的是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这与题干中的诗所体现的哲理是一致的。

故本题选CD。

24.随着科技的发展,目前多数情况下72小时的气象预报较为准确,但由于受原始数据、计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气象预报仍难以避免误差。

在这个意义上,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

此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

A.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B.人们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联系

C.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D.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参考答案】CD[解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受主体素质和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主体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精神素质,身体素质指人的劳动器官、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所具有的条件和功能。

这些条件和功能都具有一定的限定性,它制约着认识的发生和发展。

精神素质可分为认知结构和非理性因素两个部分。

人的认知结构也制约着认识的过程,表现在对认识目标、认识客体的选择和对客体信息整理的制约上。

非理性因素表现为主体的意志和情感、灵感和直觉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主体能动性作用的发挥,从而影响着认识活动本身。

正因为认识能力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人的真理性认识必然具有相对性,人的认识也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故C、D正确。

A、B说法都过于绝对,且是错误的。

25.2009年9月8日1时,河南省平顶山新华四矿发生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造成35人死亡,44人下落不明。

这家煤矿从2008年停产整顿以来,未经批复开工,派93人下井非法开采,终酿成特大安全事故。

这说明()。

A.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阻碍作用B.人类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造世界

C.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是相互制约的D.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

【参考答案】AD[解析]非法采矿这一主观行为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从而导致了矿难的发生,这一事件告诉我们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样才有可能产生好的结果,故D正确。

意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但是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会起阻碍作用,矿难的发生说明意识并不总能促进事物的发展,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故A正确。

C项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而不是相互制约的。

B项说法正确,但不是题干内容所要表达的意思。

故本题选AC。

26.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规律的基本特点是()

A.稳定性B.普遍性

C.主观性D.重复性

【参考答案】ABD[解析]本题考查规律的基本特征。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规律是就事物的发展过程而言,同一类现象的本质关系或本质之间的稳定联系,它是千变万化的现象世界的相对静止的内容,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深藏于现象背后并决定或支配现象的方面。

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的特点,故C错。

同时,规律具有稳定性,可重复适用。

本题选ABD。

二、综合题

27.有人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种观点对吗?

为什么?

【参考答案】[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

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历史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因此研究思想史对于深入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

28.“党中央提出‘认识为什么必须实行现在这样的路线和政策而不能实行别样的路线和政策,关键还在于对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要有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

’”请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有关知识,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答案要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由“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这一原理得出的结论。

当前我国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现行路线和政策都是从这一实际出发制定的,既坚持了社会主义性质,又不超越初级阶段。

29.“零资源经济”在浙江的蓬勃发展说明()。

A.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B.外因对事物的发展也能起到决定作用

C.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创造新事物

D.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参考答案】AD[解析]浙江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却能够发展与稀缺资源相关的经济领域,这在于浙江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其他地区的资源。

这说明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浙江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并不是盲目发展经济。

故选AD。

B项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

内因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外因能够促进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C项说法错误,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定要坚持客观规律,违背了客观规律,怎么发挥主观能动性,都不会有成效。

30.从“自强不息、坚韧不拨、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哲学内涵谈坚持浙江精神的意义。

(二)

有这样一位大学毕业生,上学期间并不是学新闻专业,却被某报社聘用。

当谈及成功原因时说:

“从大二起,我就在这家报社实习。

要想成功就业,只有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课堂之外的各种经验,比如假期实习、社会实践、兼职工作等。

还有一位大学毕业生选择了自主创业,如今所创办的公司已小有成绩。

他认为:

创业要找到与自己专长吻合、能发挥特长的项目。

现在各行各业都有人有做,如果没有创新,赚钱就很困难。

也有这样的大学生,充满理想,但满脑子都是天(天津)南(南京)海(上海)北(北京)等大城市,不愿去有很大需求但工作条件较差的小城镇或乡村。

其结果理想只能是幻想,很难实现就业。

【参考答案】[答案要点]

(1)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

坚持“自强不息、坚韧不拨、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2)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勇于创新”的浙江精神体现了辩证的否定观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发展浙江精神正是其内涵的必然要求。

(3)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立足浙江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坚持和发展浙江精神,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与发展,能够使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取得成功。

三、单选题

31.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观点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唯心主义的观点

【参考答案】C[解析]唯物辩证法认为: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无不处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

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特征。

本题选C。

32.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

A.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

B.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C.内容和形式都是处在不停的显著运动状况

D.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

【参考答案】B[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