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固原一中届高三语文临考模拟训练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610584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夏固原一中届高三语文临考模拟训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宁夏固原一中届高三语文临考模拟训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宁夏固原一中届高三语文临考模拟训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宁夏固原一中届高三语文临考模拟训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宁夏固原一中届高三语文临考模拟训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宁夏固原一中届高三语文临考模拟训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宁夏固原一中届高三语文临考模拟训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宁夏固原一中届高三语文临考模拟训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宁夏固原一中届高三语文临考模拟训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宁夏固原一中届高三语文临考模拟训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宁夏固原一中届高三语文临考模拟训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宁夏固原一中届高三语文临考模拟训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宁夏固原一中届高三语文临考模拟训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宁夏固原一中届高三语文临考模拟训练试题.docx

《宁夏固原一中届高三语文临考模拟训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夏固原一中届高三语文临考模拟训练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宁夏固原一中届高三语文临考模拟训练试题.docx

宁夏固原一中届高三语文临考模拟训练试题

宁夏固原一中2011届高三语文临考模拟训练试题

试题精粹

05-181444

宁夏固原一中2011届高三语文临考模拟训练试题

命题人:

王连仓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论语》可以作为一本文学书看,里面有故事,有对话,有文章,用种种形式表达思想。

在以简、帛作书的时代里,书面语言不能不简短;这书又是传闻记录,往往残缺不全;又是传授门人弟子的内部读物,许多口头讲授的话都省略了;因此,书中意义常不明白。

自从汉代以来,孔门弟子所传手册《鲁论》《齐论》等编订成一书,最后又经政府颁布,成为识了字就要读的经书之一。

一直到本世纪初废除八股科举,不用这书作考试题目来源以后的三四十年,《论语》仍旧是读书人最熟悉的。

这样一部圣人之书是高高在上的经典,和不识字的多数老百姓的民俗心态应该是离得远了吧?

事实并不是这样。

不但书中有两千多年前的民俗,而且它成为家喻户晓的书,一直进入笑话、谜语,“雅俗共赏”了。

教孩子读《论语》是从前私塾的普遍任务。

因为书中充满了“子曰”,教书先生便被戏称为开“子曰铺”的。

书中坚持的“三年之丧”守孝,成为历时两千多年的丧葬礼俗。

书中有些话如“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欲罢不能”“割鸡焉用牛刀”等等,被引用于庄重的或不庄重的上下文里,所以许多不识字的也知道孔圣人的话而且心态相通。

   《论语》中称呼人,除用官名和谥号以外,单称“子”的都被认为是指孔子。

称“子”加姓的除孔子外,有曾子,即曾参,有子,也称有若,两处提冉子,别处仍称冉有。

此外,门人都称其“字”(号),如子路、子贡、子夏、子张及颜渊等。

对有些人直呼其名而不加称呼,那是不受重视甚至受轻视的。

这些不同称呼区别亲疏、尊卑、贵贱,正符合中国从上到下历来的习惯:

不同称号表示不同关系,对方的不同地位,错不得。

   孔子、有子、曾子依据人的社会地位,把妇女和小人排除在外,构成一个关系网,排成一个符号系统。

对每一个符号的要求算是那个符号的意义。

符合要求就可以戴符号,否则不算,这就是“正名”。

这系统中的层次是由低而高,由小而大,由家而国而天下。

每层各单位都有尊卑上下,在上者高于其他任何个人。

天子等于天下,君等于国,父等于家。

同姓的家合成族。

家族是一体,荣则俱荣,灭则同灭。

全族是一个人,一个人是全族,这不是孔子发明的。

秦对商鞅,楚国对伍子胥的父亲,都是灭族。

以后还扩充到灭三族,灭九族,以致明朝永乐皇帝朱棣灭方孝孺的十族。

最少的是灭满门,全家抄斩。

上有罪,责在下。

父有罪,打儿子。

这是中国历代的民俗,不是谁创造的。

理论解说是孔门的:

全体大于局部,大小系统中的尊、主等于全体。

上下必须分清。

任何个人都要排入森严的上下尊卑秩序。

这个上下尊卑的系统结构为的是防止犯上作乱。

下服从上就是不乱,不乱就是治,是太平。

这个结构的符号系统就是“道”。

“天下变道亦不变”,指示了以后两千多年的民俗心态。

   (摘编自金克木《轨内·轨外》)

1.下列关于《论语》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论语》是传闻记录,里面有故事、有文章,形式多样;但因为受简和帛的限制,加之口头语的省略,意义常不太明白。

B.汉代将《论语》作为经书,有了科举考试后,它一直充当考试题目的来源,故而只有读书人最熟悉它、认可它。

C.《论语》的有些内容被编入笑话、谜语,有些内容被引用于庄重或不庄重的文字中,它提倡的“守孝”也成为礼俗。

D.《论语》中对人的不同称呼是有着区别亲疏、尊卑、贵贱作用的,它也正好符合中国民众历来的习惯心理。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论语》是高高在上的经典,但并没有远离普通老百姓的民俗心态,许多不识字的百姓也知道一些孔圣人的话。

B.孔子等人依据人的社会地位,把人们排成一个符号系统,对每一个符号都有相应的要求;“正名”就是要求每个符号都符合要求。

C.在孔子等人结构的关系网中,家族荣则俱荣,灭则同灭,如果一人犯罪,可以灭三族、灭九族乃至灭十族。

D.任何个人都要排入森严的上下尊卑系统结构,下不犯上,就是治,就是天下太平,这就可以称之为“道”。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汉代以后,《鲁论》《齐论》编订成书,又经政府颁布,成为经书之一,可见《论语》原是孔门弟子的内部读物,起初并未定名。

B.教孩子读《论语》是私塾的普遍任务,教书先生被戏称为开“子曰铺”的,看来《论语》确实有雅俗共赏的一面。

C.《论语》中单称“子”的被认为是指孔子,称“子”加姓的还有曾子、有子等,由此可知,被称“子”是受重视和受尊敬的体现。

D.由于符号系统中的层次是由低而高,由小而大,由家而国而天下的,所以上有罪,责在下,上尊而下卑。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党怀英,字世杰,号竹溪。

故宋太尉进十一代孙,冯翊人。

父纯睦,泰安军录事参军,卒官,妻子不能归,因家焉。

少颖悟,日诵千余言。

与辛尚书弃疾少同舍属。

师于亳州刘瞻,能诗文,时号“辛党”。

金初遭乱,俱在兵间。

辛一旦率数千骑南渡,显于宋;党在北方,应举不得意,遂脱略世务,放浪山水间,箪瓢屡空,晏如也。

大定十年,中进士第,调莒州军事判官,累除汝阴县令、国史院编修官、应奉翰林文字、翰林待制、兼同修国史。

怀英能属文,工篆籀,当时称为第一,学者宗之。

大定二十九年,与凤翔府治中郝俣充《辽史》刊修官。

凡民间辽时碑铭墓志及诸家文集,或记忆辽旧事,悉上送官。

怀英诗文兼擅,尤长诗。

性乐山水,诗文碑记不尚虚饰,因事遣词,通达流畅,平易自然,格调冲淡。

著有《竹溪集》三十卷,惜久佚。

怀英工书法,世称“独步金代”,尤爱玉箸篆书。

泰和四年,书“泰和重宝”,铸于钱币之上,是为“金泰和”。

是时,章宗初即位,好尚文辞,旁求文学之士以备侍从,谓宰臣曰:

“翰林阙人如之何?

”张汝霖奏曰:

“郝俣能属文,宦业亦佳。

”上曰:

“近日制诏惟党怀英最善。

明昌元年,怀英再迁国子祭酒。

二年,迁侍讲学士。

明年,议开边防濠堑,怀英等十六人请罢其役,诏从之。

迁翰林学士,摄中书侍郎。

时增修曲阜宣圣庙,敕令:

“党怀英撰碑文,朕将亲行释奠之礼。

”承安二年乞致仕,改泰宁军节度使,为政宽简不严,而人自服化。

明年,召为翰林学士承旨。

久之,致仕。

大安三年九月终,年七十八,谥文献,葬于奉符西旺村。

赵秉文作墓志云:

“公之文似欧阳公,不为尖新奇险之语;诗似陶谢,奄有魏晋;篆籀入神,李阳冰之后,一人而已。

古人各一艺,公独兼之,可谓全矣。

 (选自《金史·党怀英传》,有增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辛尚书弃疾少同舍属                      舍:

学舍

B.著有《竹溪集》三十卷,惜久佚。

            佚:

散失            

C.翰林阙人如之何                            阙:

削减

D.迁翰林学士,摄中书侍郎                    摄:

代理,辅助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表现党怀英“古人各一艺,公独兼之,可谓全矣”的一组是(3分)

①师于亳州刘瞻,能诗文,时号“辛党”

②与凤翔府治中郝俣充《辽史》刊修官

③怀英诗文兼擅,尤长诗

④怀英工书法,世称“独步金代”,尤爱玉箸篆书

⑤旁求文学之士以备侍从                 

⑥为政宽简不严,而人自服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⑤⑥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党怀英祖籍冯翊,因其父卒于泰安军录事参军而在泰安安家。

少时聪颖,悟性极高,后师从亳州刘瞻,诗文方面在当时与辛弃疾齐名。

B.党怀英担任《辽史》刊修官时,民间收藏的辽代碑铭墓志以及各家的文集及记述辽代史事的文字,全部被送交到官府。

C.金章宗喜好和崇尚文辞,他认为起草诏书文字,党怀英最优秀,增修曲阜宣圣庙时,敕令党怀英撰写碑文。

D.党怀英深受皇帝器重,屡得迁职,他文才出众,在许多方面都“独步金代”;担任泰宁军节度使期间,治政有方,人自服化。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遂脱略世务,放浪山水间,箪瓢屡空,晏如也。

                                                                                         

(2)承安二年乞致仕,改泰宁军节度使,为政宽简不严,而人自服化。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①灞上:

地名,位于长安东,为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8、诗的颈联上下两句写景各用了什么表现技巧?

描绘出怎样的意境?

                                                                                            

9、这首诗哪两个字最能抒发诗人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填写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每空1分。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若出其中;        ,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

(2)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          。

(李白《蜀道难》)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如果两题均答,则按第三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煮酒论英雄

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

关、张二人曰:

“兄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学小人之事,何也?

”玄德曰:

“此非二弟所知也。

”二人乃不复言。

一日,关、张不在,玄德正在后园浇菜,许褚、张辽引数十人入园中曰:

“丞相有命,请使君便行。

”玄德惊问曰:

“有甚紧事?

”许褚曰:

“不知。

只教我来相请。

”玄德只得随二人入府见操。

操笑曰:

“在家做得好大事!

”唬得玄德面如土色。

操执玄德手,直至后园,曰:

“玄德学圃不易!

”玄德方才放心,答曰:

“无事消遣耳。

”操曰:

“适见枝头梅子青青,忽感去年征张绣时,道上缺水,将士皆渴;吾心生一计,以鞭虚指曰:

‘前面有梅林。

’军士闻之,口皆生唾,由是不渴。

今见此梅,不可不赏。

又值煮酒正熟,故邀使君小亭一会。

”玄德心神方定。

随至小亭,已设樽俎:

盘置青梅,一樽煮酒。

二人对坐,开怀畅饮。

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聚雨将至。

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玄德凭栏观之。

操曰:

“使君知龙之变化否?

”玄德曰:

“未知其详。

”操曰:

“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

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

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

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

请试指言之。

”玄德曰:

“备肉眼安识英雄?

”操曰:

“休得过谦。

”玄德曰:

“备叨恩庇,得仕于朝。

天下英雄,实有未知。

”操曰:

“既不识其面,亦闻其名。

”玄德曰:

“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

”操笑曰:

“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

”玄德曰:

“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为英雄?

”操笑曰:

“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

非英雄也。

”玄德曰:

“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

刘景升可为英雄?

”操曰:

“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

”玄德曰:

“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

”操曰:

“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

”玄德曰:

“益州刘季玉,可为英雄乎?

”操曰:

“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何足为英雄!

”玄德曰:

“如张绣、张鲁、韩遂等辈皆何如?

”操鼓掌大笑曰:

“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

”玄德曰:

“舍此之外,备实不知。

”操曰: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玄德曰:

“谁能当之?

”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

“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

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

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

“一震之威,乃至于此。

”操笑曰:

“丈夫亦畏雷乎?

”玄德曰:

“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

”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

操遂不疑玄德。

后人有诗赞曰:

“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

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天雨方住,见两个人撞入后园,手提宝剑,突至亭前,左右拦挡不住。

操视之,乃关、张二人也。

原来二人从城外射箭方回,听得玄德被许褚、张辽请将去了,慌忙来相府打听;闻说在后园,只恐有失,故冲突而入。

却见玄德与操对坐饮酒。

二人按剑而立。

操问二人何来。

云长曰:

“听知丞相和兄饮酒,特来舞剑,以助一笑。

”操笑曰:

“此非鸿门会,安用项庄、项伯乎?

”玄德亦笑。

操命:

“取酒与二樊哙压惊。

”关、张拜谢。

须臾席散,玄德辞操而归。

云长曰:

“险些惊杀我两个!

”玄德以落箸事说与关、张。

关、张问是何意。

玄德曰:

“吾之学圃,正欲使操知我无大志;不意操竟指我为英雄,我故失惊落箸。

又恐操生疑,故借惧雷以掩饰之耳。

”关、张曰:

“兄真高见!

(选自《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曹操认为天下英雄只有刘备和自己,这是故意吓唬刘备,以试探刘备是否有野心。

B.关、张二人撞入后园,是因为他们看穿了曹操的居心所在,认为这是一场鸿门宴。

C.对于玄德亲自在后园种菜一事,关、张二人始终不能理解。

D.曹操对于关、张二人莽撞进入后园的行为,没有怪罪,表现出英雄的大度。

E.小说情节扣人心弦,方寸之间,展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让人感知人物的特点。

(2)小说中的刘备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

(6分)

                                                                                         

(3)请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分)

                                                                                         

(4)曹操与刘备在园中煮酒纵论天下英雄,体现了一代枭雄曹操对英雄的看法,请结合文本,分析曹操的英雄观。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永不熄灭的烛光

徐鲁

1947年一个夏日午后,一个未满10岁的女孩倾倒出自己幼小心灵中全部的同情和爱心,写成了一篇凄婉感人的故事《可怜的小青》,之后她迫不及待地把它投寄给了当时在上海发行的《大公报》副刊《现代儿童》。

不久,《可怜的小青》发表。

这个幸运的小女孩,就是现在早已名满天下的台湾言情小说作家琼瑶。

为她编发了这篇《可怜的小青》的编辑,就是现代著名儿童文学家和编辑出版家陈伯吹先生。

陈伯吹先生是跨越了中国现代和当代两个历史时期儿童文学的一代宗师,被誉为“东方安徒生”。

在他91年的生命履历中,有75年是在儿童教育、儿童文学创作、翻译、编辑、出版和研究中度过的。

他献出了毕生的心血,为幼芽和小苗洒上泉水。

1906年,陈伯吹出生在上海市宝山区宝山县的罗店镇上。

他在宝山县甲种师范讲习所(相当于今天的初中)念了3年书后被分配到杨行乡朱家宅第六国民学校(今朱宅小学)当教员。

正是在朱家宅第六国民学校任教的日子里,这位小学教员,神色庄重地参加了一个秘密的入党宣誓仪式,加入了国共合作时期的国民党地下组织。

白天,他在课堂上向学生们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常给他们讲述革命的道理,激发学生们反对封建军阀、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热情;晚上,他偷偷阅读一些思想激进的书籍和刊物。

一种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在鼓舞着他。

他的创作热情也异常高涨,不断有新的作品问世。

作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领域早期的、为数不多的作家之一,他在文坛上已崭露头角。

1929年2月,23岁的陈伯吹来到上海。

他来这里是为了给自己未来的人生和命运寻找一块小小的空间。

他是家中的长子,全家的经济来源几乎都落在他一个人肩上。

初到上海,他一文不名,只有一支笔。

于是,他只能靠写作、投稿换取有限的一点稿费来维持全家的生计。

为了挣钱养家,一开始时他什么题材都写。

他根据自己失恋的经历写过一个中篇小说《畸形的爱》,接着又把这段经历写成了长诗《誓言》。

他给当时有名的文学杂志《小说月报》投稿,却得到了该刊主编郑振铎的一个忠告。

郑振铎熟悉陈伯吹的“强项”在哪里,他从陈伯吹的职业优势和创作专长考虑,劝他扬长避短,专攻儿童文学。

这是一个决定了陈伯吹此后人生方向的忠告。

或许这其中早就有某种因果联系,正所谓“茎里有的,种子里早就有了”,也如诗人弗罗斯特所说“当我选择了人迹稀少的那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从此以后,陈伯吹就心无旁骛,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全部的命运,与儿童和儿童文学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

他曾在抗战年代用怒火写出了《华家的儿子》《火线下的孩子》等作品,也曾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用满腔热情写出了《中国铁木儿》《幻想张着彩色的翅膀》《从山冈上跑下来的小孩儿》等作品;80年代以后,他为孩子们创作、翻译了《摘颗星星下来》《好骆驼寻宝记》《小夏蒂》等许多作品;他还经常到中小学校与孩子们交朋友,参加孩子们的活动,与国内外许多少年儿童建立起了真挚的友谊,经常通信往来。

这是一代儿童文学大师对幼小者的牵引与爱护,是一棵年老的大树对身边的小花小草的关注与祝福。

耄耋高龄的陈伯吹,还在为众多的儿童文学新人阅读稿子、点评习作、撰写序言,函来信往,从不厌烦,甚至亲自抄写和推荐稿子。

老作家、评论家樊发稼回忆说,他曾和陈老同住一室,亲见老人每天天未明即起,抓紧时间赶写文章。

有一天,樊发稼早晨6时醒来,见陈老已在伏案写作——正在为一位青年作家的书写序。

樊问他什么时候起床的,他说“大概三点不到吧”……

陈伯吹一生俭朴,绝不追求额外的物质享受。

樊发稼回忆起他第一次到陈老家,到达时陈老正在用早餐。

陈老简单的早餐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碗薄薄的大米稀饭,半个咸鸭蛋和几根咸菜丝儿。

就是这样一位一贯省吃俭用的老人,却在1981年,把个人一生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55000元,慷慨捐出,设立了一个“儿童文学园丁奖”(后改名为“陈伯吹儿童文学奖”),旨在激励大家为孩子们创作出更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1997年11月6日,一代儿童文学宗师陈伯吹,在上海华东医院仙逝,享年91岁。

去世前他竭力完成的最后一件事,是将自己一生积攒的全部藏书捐赠给了浦东新区筹建中的一座儿童图书馆。

如今,这座图书馆被命名为“陈伯吹儿童图书馆”。

(选自2008年《人物》杂志 有删节)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陈伯吹作小学教员期间加入了国共合作时期的国民党地下组织,可以看出他虽然年轻,但却有看清国内外政局的眼光,这也对他后来所从事的儿童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B.初到上海,陈伯吹在沉重的经济压力下,什么题材的文字都写,由此可以看出此时的他还处于创作的迷惘阶段,还不能真正认清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C.传文中“茎里有的,种子里早就有了”一句,形象的表达出了陈伯吹本身在儿童文学创作方面具有底蕴与才华,郑振铎先生帮助他找准了人生定位这一事实。

D.在杨行乡朱家宅第六国民学校当教员以及后来与孩子们交朋友、建友谊等,都为陈伯吹的儿童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这也看出“深入其中”是有可能在某一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条件。

E.传文以陈伯吹的生命历程为纲,详细记述了陈老为祖国的儿童文学事业无私奉献的光辉伟大的一生,语言精练传神,高雅飘逸,充满了对陈伯吹的无限景仰之情。

(2)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了陈伯吹作为一代儿童文学大师对幼小者的牵引与爱护?

(6分)

                                                                                                  

(3)传文开篇引入琼瑶的作品《可怜的小青》发表一事,有何作用?

(6分)

                                                                                                                                     

(4)传文标题为“永不熄灭的烛光”,有人认为不妥,应改为“东方安徒生”,你认为哪个标题更好?

请结合传文谈谈你的观点。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当重大自然灾害降临时,人们的善举如过江之鲫,许多人慷慨捐钱捐物,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

B.生活的意义其实是很广泛的,我们不能因为某一目标没有达成就意兴阑珊,认为生活失去了色彩、价值和意义。

C.很多人因为怕惹上麻烦,抱着明哲保身的态度,不肯挺身作证,协助警方破案,这往往助长了犯罪分子的气焰。

D.在社会文明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讲诚信、重承诺不仅是一种倡导,更应该成为人人身体力行的准则。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记者从国际汉语教材评选会上获悉,目前全球已有近100个左右的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了3000万。

B.中原文化是中国古文明以及由此衍生的中国文化的代表,河南人民长期在中原生活,创造和发展了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

C.全世界“环境难民”的人数正在迅速增加,造成“环境难民”的原因,是由土地干旱、荒漠化扩大、灾、森林毁坏及海平面上升等引起的。

D.2010年12月,美国宇航局专家通过对比时隔数年拍摄的火星上同一区域的照片后认为,火星上现在就可能存在液态水。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李叔同是近代史上一位充满神秘色彩的旷世奇才。

             ;            ;

           ;             ;           ,             。

①他于20世纪初创办的《音乐小杂志》,是我国第一份传播西方音乐的刊物

②他与萧友梅、赵元任、黄自一道被认为是我国近代音乐的四大拓荒者

③其金石作品集《李颅印谱》让世人叹为观止

④他填词的歌曲《送别》一直传唱到今天

⑤其组建的“春柳社”,是我国第一个话剧团体

⑥“长亭外,古道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