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6127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166.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x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x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学习目标

本单元围绕“思维火花”这一主题,安排了《自相矛盾》《田忌赛马》《跳水》三篇课文。

文章的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展现了人物的思维过程。

《自相矛盾》讲述了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既夸自己的盾最坚固,又夸自己的矛最锋利,有人问他让他用自己的矛刺自己的盾结果会如何时,他却无法回答的故事。

《田忌赛马》讲述了齐国大将田忌与齐威王进行赛马比赛,第一次比赛田忌输了,第二次比赛田忌在好友孙膑的帮助下反败为胜的故事。

《跳水》讲述了在一艘帆船上,船长的儿子在一只猴子的挑逗下一步步走上横木,船长在危急关头,用开枪的办法强迫孩子跳水,使孩子绝处逢生的故事。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

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

自相矛盾

2

1.会认12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22个字,正确读写17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文言文《自相矛盾》,理解文言文《自相矛盾》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分角色朗读《田忌赛马》,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默读课文,分析孙膑制订计策的思维过程。

4.默读《跳水》,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顺序讲讲这个故事,分析船长的思维过程,思考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

田忌赛马

2

跳水

2

习作

2

选两个人物和学生一起组成一个探险小队开始探险之旅,编一个惊险刺激的探险故事。

写的时候要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不仅要把遇到的困境、求生的方法写具体,还要把心情的变化写出来。

语文园地

2

1.系统性总结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的方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应该具体分析当时的情况,再选择恰当的方法去解决。

2.运用练习引导学生发现文言文与现代文之间的联系,提升学生体验情感、仿写句子的能力,提升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3.了解中国古代年岁的别称,并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15.自相矛盾

〖教学目标〗

1.会认“吾、弗”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誉、吾”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通过比较阅读,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本课运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其中“鬻、吾、弗”字音难读,通过词语教学进行正音。

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有些字词的意思与现代文的意思完全不同,指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或查阅工具书来理解单音节词的意思。

2.阅读理解

抓住关键词句,推测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语言运用

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学生在理解、背诵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表达训练。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

完成《XXX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吾、弗”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誉、吾”4个字。

2.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参透学寓言的方法。

【教学过程】

板块一复习成语,引入课文题目

1.师: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课件出示:

狐假虎威叶公好龙画蛇添足掩耳盗铃滥竽充数

守株待兔亡羊补牢刻舟求剑井底之蛙买椟还珠

(1)指名学生说说这些词语的特点。

(它们都是四个字的成语)

(2)教师引导:

一个成语讲了一个短小的故事,并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这样的成语叫什么成语呢?

(寓言故事成语)

(3)寓言故事成语有什么特点呢?

(故事短小,寓意深刻)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

(板书:

自相矛盾)

3.认识一下什么是“矛”和“盾”。

(课件出示矛和盾的图片)

4.观察矛和盾各有什么特点。

(矛的前面尖尖的,是用于攻击敌人的一种兵器。

盾是圆圆的,或者是方形的,是用于防御敌人的一种兵器)

5.猜一猜:

课题《自相矛盾》是什么意思?

(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成语特点,引出寓言故事成语,达到引出课题的目的。

引导学生认识矛和盾,为理解课文的意思做好铺垫。

猜测课题意思,帮助学生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板块二初读课文,理解感悟

1.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课件出示:

鬻盾吾盾弗能夫

先指名学生读,师相机正音,再齐读。

2.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相比有什么不同。

(课件出示课文全文)

(1)指名学生回答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相比有什么不同。

(这是一篇文言文)

(2)这篇文言文应该怎么读?

(先指名学生读,再课件出示全文节奏划分)

先师范读,指名学生读,再齐读。

(3)上学期我们学过文言文《古人谈读书》,回忆一下我们用了哪些方法进行文言文学习的?

(结合注释、插图、上下文理解,猜读等)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根据刚刚大家说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弄懂《自相矛盾》的大概意思。

(学生边读边理解文言文的大意)

4.小组讨论交流文言文《自相矛盾》的大意。

(学生自由讨论)

5.全班交流汇报。

(学生自由交流)

6.谁能连贯地说一说《自相矛盾》的大意?

(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

“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穿透它!

”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

“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其穿透!

”集市上的人质问他:

“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

”那个人无法回答。

7.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汉字“矛”和“誉”。

(老师范写—学生观察—学生练写)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了解文言文的特点,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引导学生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理解课文的意思。

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本课汉字,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好准备。

板块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教师引导:

楚国的集市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瞧,这个楚国人在干什么呢?

(这个楚国人在卖盾与矛)

课件出示: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教师:

这句你读懂了什么?

2.出示课件。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教师:

读这一句,你读懂了什么?

3.谁来帮帮这个楚人,帮他吆喝吆喝生意。

(指名学生上台表演读,再全班齐读)

4.楚人的一番吆喝吸引了不少的围观者,听了楚人的吆喝,有没有人买呢?

(没有)你从书上哪个地方知道的?

课件出示:

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1)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2)引导学生读好问句。

(3)假如你是一位孩子,你会说:

叔叔——(学生接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4)假如你是一位中年人,你会说:

兄弟——(学生接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5)假如你是一位老人,你会说:

年轻人——(学生接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5.那个卖矛和盾的楚国人又是什么反应呢?

课件出示:

其人弗能应也。

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6.这件事引发了人们什么样的议论?

课件出示: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谈谈自己的理解。

(2)指名学生读最后一句文言文,再齐读。

7.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朗读课文。

8.全班齐读课文。

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品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的意思。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此环节为完成课后习题第1题和第2题而设计。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

2.通过说、问、演、练等活动,学生在了解故事寓意的基础上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板块一讲述故事,感悟寓意

1.谈话导入。

师:

今天你们来给我当当小老师好不好?

我来说一句话,你们听一听,再评一评。

师:

今天的天气真好,阳光明媚,下了场滂沱大雨。

(这句话前面说阳光明媚,后面又说滂沱大雨,这是自相矛盾)

2.自相矛盾就是一个人说话或行动前后不一致,互相抵触。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篇课文。

(齐读课文)

3.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说话做事皆应三思而后行)

4.四人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每小组选一个讲得最好的代表上台讲故事)

5.全班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举例,引导学生感悟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此环节为完成课后习题第3题而设计。

板块二对比阅读,活学活用

1.老师在一本寓言故事书上,看到了一篇这样的《自相矛盾》的故事。

(课件出示故事)

先指名学生读,再齐读。

2.你们是喜欢文言文的《自相矛盾》,还是喜欢现代文的《自相矛盾》?

(学生畅所欲言)

3.师小结:

文言文短小精悍,但难懂;现代文通俗易懂,但篇幅较长。

4.这篇文言文是战国时期的韩非子写的。

(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5.古人的智慧真是令人敬佩,相隔几千年的文言故事里蕴含的道理至今仍让人受益无穷。

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照亮过去、现在和未来。

6.这个楚国人的买卖还能做下去吗?

(不能)谁来告诉他错在什么地方了?

(这个人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一致,做生意要实事求是,讲诚信)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自相矛盾》文言文版本和现代文版本的对比阅读,学生了解文言文和现代文的特点。

引导学生了解韩非子,明白一个人的思维的重要性。

 

板块三联系实际,感悟寓意

1.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

“我的盾坚固无比,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戳破它!

”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

“我的矛十分锋利,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它戳破!

”有人质问他:

“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

”这时那个人是什么反应?

(那个人哑口无言)课文是怎么说的?

(其人弗能应也)

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这个人说的话前后抵触,不一致,无法自圆其说)

3.生活中有类似的事情吗?

(指名学生说)

4.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情很多,为了避免自相矛盾的事情发生,我们应该怎么做?

(要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实事求是、实话实说)

5.今天我们学习了文言文《自相矛盾》,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文言文的?

(先把文言文读通读顺,再借助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理解整个寓言故事,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最后做到熟读成诵)

6.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读懂了文言文《自相矛盾》的意思,领略了古代文言文的独特韵味。

这篇文言文语言凝练,只用71个字,就让我们逛了逛古代的集市,了解了一个引人发笑的楚人,知晓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希望同学们今后说话、做事不要像这位楚国人一样自相矛盾!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学生自由畅谈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加深对课文寓意的理解。

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为今后学生自学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见“XXX”系列丛书《XXX作业100分》或《XXX作业本》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1.寓言导入,激发兴趣。

激情导入,通过寓言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然后让学生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这节课的学习中去。

引导学生认识矛和盾,为理解课文的意思做好铺垫。

2.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让学生带着开头的激情进入第二阶段的学习,在这一环节中,老师教给学生学习寓言的方法,并指导学生怎样去读好文言文形式的寓言故事,还要教会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和插图去理解寓言的大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懂,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这个故事。

3.精读课文,深入学习。

带领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精读课文,深入理解寓意。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老师以提问的方式把学生引入到学习的内容当中去,让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设计一个一个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这样一步一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把学生带入更深层次的学习中去。

让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教学情境中,通过读、说、问、演等环节的训练进一步加深对寓言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更深刻地明白寓言故事里所蕴含的道理。

16.田忌赛马

〖教学目标〗

1.会认“策、荐”2个生字,会写“拳、策、赢”等5个字,正确读写“赏识、脚力、胸有成竹”等8个词语。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田忌赛马的故事。

3.了解两次赛马时出场的顺序,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

★教学重难点

1.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田忌赛马的故事。

2.了解两次赛马时出场的顺序,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本课共有2个生字,可以引导学生用学过的字带出新字的方法来识记。

重点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易错的字“拳、赢”。

2.阅读理解

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田忌赛马的故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语言运用

训练学生讲述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故事,先小组内讲故事,再走上讲台讲故事,促进学生从积累到运用的有效迁移。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

完成《XXX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策、荐”2个生字,会写“拳、策、赢”等5个字,正确读写“赏识、脚力、胸有成竹”等8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

【教学过程】

板块一提示课文题目,引发探究

1.谈话导入。

战国时期,齐国的贵族很喜欢赛马。

有一名齐国大将叫田忌,他特别喜欢赛马。

有一次他和齐国君主齐威王约定,进行一场比赛……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历史故事。

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

(板书:

田忌赛马)

2.读了课文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质疑,师相机梳理归纳:

谁与谁赛马?

怎么赛?

结果如何?

3.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读课文之前,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司马迁和他所著的《史记》。

(课件出示司马迁的资料)

4.简介《史记》。

《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5.师小结:

《田忌赛马》是一个发生在距我们两千年前的战国时期的故事。

齐国的大将田忌很喜欢赛马。

有一回他和齐威王约定,进行一次比赛。

那么他们到底是怎么比赛?

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让我们赶快走进课文看一看吧!

6.齐读课题:

课题中关键字在“赛”,围绕“赛”,你知道些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质疑课文题目,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史记》及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为学习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完后用笔画一画课文中主要有哪些人物?

(孙膑、田忌、齐威王)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齐国大将田忌与齐威王进行赛马比赛,在孙膑的安排下,第一次比赛田忌输了,第二、三次比赛田忌反败为胜的故事)

3.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

孙膑的发现对于他制订取胜策略有帮助吗?

(孙膑善于观察,发现了大家的马脚力相差不多,都能分成上、中、下三等,这是他制订取胜策略的依据。

4.孙膑和田忌的思维方法有什么不一样?

从中可以看出孙膑是一个怎样的人?

(对于赛马,田忌想到的办法是换马,而孙膑想到的办法则是巧妙安排马的出场顺序。

可见孙膑善于思考、分析,足智多谋。

5.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赏识脚力胸有成竹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兴致勃勃出谋划策引荐

先指名学生读,师相机正音,再齐读。

6.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汉字“拳、策、赢”。

(老师范写—学生观察—学生练写)

7.教师小结:

田忌和齐威王赛马,田忌能转败为胜的关键人物是孙膑,孙膑给田忌献了计策才使他转败为胜。

大家一定很好奇,孙膑到底给田忌想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好主意让他转败为胜呢?

我们还是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扫清阅读障碍。

板块三再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1.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

孙膑是谁?

(学生结合第1自然段回答。

2.孙膑看了几场比赛后,发现了什么?

(一是田忌经常同齐威王及贵族们赛马。

二是大家的马脚力相差不多,而且都能分成上、中、下三等)

3.于是,孙膑对田忌说了什么?

课件出示:

孙膑胸有成竹地说:

“将军请放心,按照我的主意办,一定能让您赢。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从“胸有成竹”和“一定”这两个词中,我体会到孙膑的足智多谋,说明他已筹划好了取胜的策略)

4.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你认为田忌要怎样做才能赢齐威王呢?

(学生各抒己见)

5.全班交流汇报。

(小组代表上台讲述自己小组想到的好办法)

6.教师小结:

田忌如果能认真分析马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变劣势为优势,就有可能取胜。

田忌只凭马力比赛,不用智谋,比赛方法不当,所以失败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分析田忌第一次赛马失败的原因。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田忌用什么方法能赢过齐威王,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板块四品读课文,感悟献策

1.是孙膑给田忌献了计策,才让他反败为胜。

默读课文,思考:

孙膑为什么能想出这个好主意?

你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学生边读边画)

2.描写田忌的句子有哪些呢?

(指名学生读)

课件出示:

●田忌输了。

但他不动声色,一点儿都不着急。

●田忌微微一笑。

●田忌满意地笑了。

(1)先指名学生读,再齐读。

(2)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

3.描写孙膑的句子有哪些呢?

(指名学生读)

课件出示:

●孙膑对田忌说:

“将军,我有个办法,保证能让您在赛马时获胜。

●孙膑说:

“一匹也不用换。

●孙膑胸有成竹地说:

“将军请放心,按照我的主意办,一定能让您赢。

(1)先指名学生读,再齐读。

(2)你分别从这几句对孙膑的描写中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

4.你觉得孙膑是一个怎样的人?

(是一个善于思考、分析,足智多谋的人)

5.孙膑只是调换了一下马的出场顺序,就使事情的结果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此时,你想对孙膑说些什么话?

(你真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你太厉害了)

6.田忌为什么要向齐威王引荐孙膑?

(田忌希望齐威王能知人善用,选贤任能,而孙膑又确实是一个有谋略、有智慧的人)

【设计意图】通过对田忌和孙膑说的话,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田忌赛马的故事,此环节是为完成课后习题第1题而精心设计的。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从第二次比赛的理解分析中,推测孙膑制订计策的思维过程。

2.学习孙膑认真观察、善于分析的态度,懂得在学习、生活中遇事要能仔细观察、善于分析,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教学过程】

板块一精读课文,分析胜因

1.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孙膑帮助田忌赢了赛马,那么孙膑是如何在不换一匹马的情况下稳操胜券的呢?

2.默读课文。

把齐威王和田忌第二次赛马的对阵图标画出来。

(学生边读边在课后习题第2题上标画)

3.指名学生说齐威王和田忌赛马的对阵图。

课件出示:

第一场:

齐威王的上等马——田忌的下等马(输)

第二场:

齐威王的中等马——田忌的上等马(胜)

第三场:

齐威王的下等马——田忌的中等马(胜)

4.想一想:

为什么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转败为胜了?

(学生独立思考)

5.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为什么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转败为胜了?

(学生自由讨论)

6.全班交流汇报。

(学生自由交流)

7.请学生推测一下孙膑当时制订计策的思维过程。

(指名学生说)

8.教师小结:

孙膑此计策甚是高明,以最差的马对最强的马削弱对方实力,再用上等马对中等马,用中等马对下等马,连胜两场,以弱胜强,真是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标画出田忌和齐威王第二次赛马的对阵图,明白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转败为胜的原因。

推测孙膑制订计策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板块二讲故事,了解思维过程

1.其他的人只知道上对上、中对中、下对下,而孙膑却敢于打破这种常规,用超乎常人的思维方法,调换了一下马的出场顺序,从而转败为胜。

为什么孙膑能想出这个好主意呢?

(因为他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2.你从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出孙膑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

(指名学生说)

3.如果你是齐威王,你会怎么想?

(是不是田忌把马的出场顺序调换了)如果你是齐威王,你会怎么做?

(我也会调换后两场马的出场顺序)怎样调换?

(齐威王用下等马对田忌的上等马,用中等马对中等马,还是可以胜两场输一场,赢了田忌)

4.教师小结:

如果齐威王及时发现田忌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他也调换马的出场顺序,这样还是可以胜两场。

也就是说,在第二次比赛中田忌也有可能会输。

孙膑知不知道有这个可能性呢?

(知道)孙膑是个聪明人,为什么还用这个没有十足把握的办法呢?

(因为齐威王第一次比赛全都赢了,他相当得意,早就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5.教师引导:

孙膑早已胸有成竹,因为他不但经过了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思考,还把所有看到的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才想出了调换马的出场顺序这个好办法,使得田忌反败为胜。

通过以上分析,从中可以看出孙膑是一个怎样的人?

(他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敢于打破常规,而且足智多谋的人)

6.孙膑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是一位有深远影响力的人。

(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7.教师小结:

孙膑这种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敢于打破常规的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很可贵的。

希望同学们学习孙膑遇事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孙膑的性格特点,理解孙膑所献计策的精妙之处。

利用史实资料让学生了解孙膑,引导学生学习孙膑敢于打破常规的科学的思维方法。

板块三总结全文,畅谈收获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田忌赛马》,这篇课文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大将田忌与齐威王赛马,初赛失败后转败为胜的故事。

《田忌赛马》这件事使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2.历史上有运用谋略取得胜利的故事,找一找相关资料,和同学交流。

(长勺之战、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

3.教师总结:

田忌和齐威王赛马,但真正的赢家却是孙膑。

而他取胜的法宝在于“思”和“变”。

所以,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细致观察,认真思考,采用恰当的方法,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总结全文,分析孙膑、田忌、齐威王的形象,感悟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指导学生讲述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故事,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见“XXX”系列丛书《XXX作业100分》或《XXX作业本》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1.创设标画对阵图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动手标画对阵图不仅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而且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

通过标画对阵图可以使学生的手、眼、脑等协同作用,同步发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2.创造表达、交流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讨论问题、交流学习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活跃思维,提高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我经常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

例如解决课后习题第2题:

默读课文。

把齐威王和田忌第二次赛马的对阵图标画出来。

想一想:

为什么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转败为胜了?

分三个层次完成:

①学生独立思考;②小组讨论交流;③全班交流汇报。

3.指导比较分析,启发求异思维。

科学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常常是从求异开始的。

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新力。

为了帮助学生明白田忌赛马转败为胜的原因,先指导学生根据两次赛马的对阵图进行比较分析,再分析转败为胜的原因。

17.跳水

〖教学目标〗

1.会认“肆、桅、撕”等7个生字,会写“艘、航、肆”等14个字,正确读写“环游、航行、放肆”等9个词语。

2.默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